A. 新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因此,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也就成了衡量一所學校教學質量高低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中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內容:扎實的學科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良好的理論素養,開闊的實踐視野,新教師缺的是教學經驗和實踐的積累。其具體包括:會備課、會上課、會設計練習、會輔導學生、會考試評價等等。這種教學能力由下列專業素養組成:觀念(包括質量觀、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知識(包括學科功底、教學心理學常識)、技能(包括教學組織、表達、板書、現代教學技術)、能力(包括教學設計、控制、反思、研究能力)、規范(包括師德修養、敬業精神、學術規范、言行)。二、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必要性(一)課堂是實施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1、課堂有最大的時間權重———占學生在校活動時間的比例最大。學校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顯然,學校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最重要場所。然而,學生在校活動的全部時間里,課堂教學的活動時間又是最多的。學生每周五天在校學習,除個別的校外活動外,幾乎全部都是班級授課,所以,如果說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的話,那麼課堂教學則是主導作用的「中堅」。2、課堂有最高的價值效用———育人的素質水平質量最高。教育的最高價值在於更多、更快地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但無論哪路精英,都必須有堅實而全面的基礎。從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價值上看,課堂上完成的教學任務,是任何其他教學形式取代不了的。中小學的班級授課是國家指令性的。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比,前者不僅課時數量多,而且內容廣。課堂教學的內容能從自然到社會,從生理到心理,從理論到實踐,豐富多彩,五花八門。它是學生的知識源泉、智慧源泉。因此,它能教會學生最全面、最系統的科學知識和生存能力。3、課堂有科學的課程設置———各學科搭配組合科學。國家制定的教學計劃,文科、理科的設置與比例,室內、室外的活動設置與比例都是經過科學論證而確定的。現行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構成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甚至包括腦科學在內的合理格局,形成了最佳組合。眾所周知,這些課程的完成,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課堂教學。雖然各學科教學相對獨立,但課堂教學畢竟是多科並進的。也就是說,每一周的課,每一天的課,文理兩大類學科是相互交替進行的,或者說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每一個方面素質的提高,都是通過各類課程完成的。從這層意義上講,課堂是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中心,也是各學科教師對學生施教的「團體賽」的中心。4、課堂教學有默契的學段銜接———學生素質發展具有連續性。課堂教學的排列是有序的。它是按照知識體系的邏輯順序而循序漸進的。各個學科是這樣,各個學年段也是如此。例如,一年級有自己的訓練內容和教學目的。那麼,到了二年級,也有自己的訓練內容和教學目的,只不過是各種素質的質量水平要求不同。從一年級到二年級也是學生整體素質的一次跨度很大的階段性飛躍。因此,從這個層面來看,課堂是學生素質連續發展的中心,也是各年級教師對學生施教的「接力賽」的中心。5、課堂有良好的內外條件———營造了專業性的教育環境。課堂教學有其自己的優勢,突出地表現在它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創設積極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容易形成一種學習的意識,知道應當如何去接受學習或發現學習,容易體驗學習成功後的喜悅。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術業有專攻」,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更是這一環境的主體。這是課堂教學最重要、最關鍵的內部條件。他們有道德,有學識,有高深的專業性知識。他們還有高超的教學藝術水平,不僅懂得教什麼,而且知道怎麼教;不僅能指導學生的學習行為,而且能指導學生健康的心理發展。這一優勢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反映最突出。6、課堂有豐富的教學容量———給學生提供充分發展的空間。課堂上的學習除了讓學生自我攝取知識外,還要讓學生在能力、智力、非智力、品格等方面得到整合發展。換句話說,新課程不是「知識本位」教學,而是「人格本位」教學。新課程還要求,每節課的教學容量達到最高水平,使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這一要求,只有課堂教學才能做到。7、課堂教學有強大的推進功能———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動力強勁。教育的本質功能在於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外活動都能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但動力最大的則是課堂教學。因為它能集社會性素質、心理素質於一體,高強度地推進學生全面發展。課堂、教師、教學條件、教學過程等都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針對性設計的,全部教學都是按照國家制定的教學計劃,遵照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全面快速地推進學生發展的。顯然,對學生發展推進動力最大的、最有效的,非課堂教學莫屬。(二)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師能力結構中的核心要素社會現實清晰地表現出教師與教師之間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的明顯差異,什麼原因所至?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師德方面的,有智能方面的,有非智能方面的等等,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們之間的教學能力水平不同。教學能力是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因此,它在教師能力結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教師能力結構中的核心要素。1、教學能力是完成教學任務的直接工具———決定課堂教學質量水平。教學有任務,學生要發展,誰來完成這項工作?毋庸置疑的答案是教師。教師憑什麼?憑教師良好的個人綜合素質。一節課,從課的導入及運用教師的教學導入能力開始,到課的終結及運用教師的教學終結能力結束,都必須是在教學能力的作用下完成。換句話說,全部教學過程完全是在教師教學能力的控制下進行的。因此,它是表面的、唯一的完成教學任務的直接工具。這一工具是與學生「短兵相接」的直接「武器」,它決定了「解決戰斗」的時間和勝負。如果「武器」精良,那麼,就會「三下五除二」,「快刀斬亂麻」;如果「武器」不好,那麼,就會「戀戰沙場」,「久攻不下」。所以說,教師的教學能力決定了整個教學質量。2、教學能力是教師各種素質水平的集中表現———決定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教學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教師的許多素質都有密切關系。課堂上表現出來的教學能力是教師其他素質水平的反映。比如,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水平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思想素質水平;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水平反映了教師的教學理論素質水平;教師的整合教學能力水平反映了教師的知識結構素質水平等等。因此,教學能力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集中表現。3、教學能力是教師的職業能力———反映教師的本質特徵。各行各業都有各自的職業能力,比如,工人的職業能力是生產能力,農民的職業能力是種田能力,醫生的職業能力是治病能力,那麼,教師的職業能力無可非議的是教學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標志,它的大小決定了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能力是教師職業特有的一種能力,它是區別於其他職業的本質標志。三、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能力(一)提高控制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師對於課堂教學的組織、駕馭能力,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育目的根本保證。因此,提高教師控制課堂教學的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課堂教學的控制,就是對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變數(教師、學生、教材、教法等)進行適當合理的調節與控制,引發學生對知識的吸引力,使之沿著教師的思路成功地進行學習的過程,其基本結構如下:教師接受信息--教師處理信息--教師啟發信息--學生接受信息--學生處理信息---學生輸出信息---反饋信息。由此不難發現,影響課堂教學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課堂教學的外部環境、學生的實際水平、教材等等,都會對課堂教學控制產生影響。而教師的水平是影響課堂教學控制的主要因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起著主導的作用。那麼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控制的能力呢?1、提高教師的修養水平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表現為教師對自身的情感、儀表、舉止等方面的約束能力。這是實現課堂教學控制的根本前提。著名教育家加里寧曾經指出:「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很好地收斂自己,他應該感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到這樣嚴格的監督。」教師的情感、儀表、舉止等直接影響到融洽的課堂氣氛的形成,影響教學效果的實現。課堂教學應當是有激情的。如果教師語言簡潔風趣,親切和藹,語調抑揚頓挫、輕重適當,學生就會在這種情感的感染下,很快進入問題情境。反之,如果教師情緒失控,動輒發火,學生就會焦慮不安;如果教師沒精打采,口授隨便,那麼學生也會情緒低落,心中的反應也只能是死水微瀾;若教師情感過度,渲染過重,語調始終高昂激越,學生就會趨於疲憊麻木,繼而產生逆反心理,如此種種情形,都難以使學生產生與教師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影響教師對課堂的控制。同樣,教師的儀表、舉止等如果失度,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課堂氣氛。因此,教師首先必須加強自己的修養水平。2、提高教師運用語言水平課堂教學語言是一種工作語言,它受教學規律的制約,受各學科性質的支配。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制約著學生的智力活動方式和效率。科學的使用教學語言,是實現課堂教學控制的保證。課堂教學語言應具有科學性。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因此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具有科學性,做到准確、精練,有條不紊,合乎邏輯。課堂教學語言應具有啟發性。在教學中,能否引起學生積極思考,能否打開學生的思路,能否引導學生獨立、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是實現課堂教學控制的關鍵所在。因此,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具有啟發性,通過啟發性的語言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對學生想知而又不知的內容,予以恰到好處的點撥,既要把問題點到,又不把話說盡,給學生留有思考的餘地。課堂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教師要善於應用形象的語言,激起學生的創造思維,引發學生豐富的想像。3、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能夠處理各種意外情況的能力,對於學生接受知識的信息反饋要隨時掌握,及時處理。弄清他們的希望與困難,並根據這些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節奏,使其張弛適度。或迂迴插入,慢慢導向課本中心,或更弦易轍,調整教案中原有設想,轉換講述角度。特別是對學生中稍縱即逝的有價值的信息,要及時捕捉,合理利用。4、提高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各種教學媒體的能力。實現課堂教學控制,教師必須能夠根據各種條件變化,靈活選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努力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如採用電化教學手段,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等,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直觀。也可多種教法並重,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利於課堂控制。總之,注意提高教師控制課堂教學的能力,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二)提高課堂教學能力的途徑我們學校一貫都十分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特別是這幾年學校一直把構建一支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作為辦學興校的頭等大事來抓,在全國范圍內引進了一大批新教師。大大充實了我校的師資力量,基本上剛從高校畢業的年輕人。他們熱情高、干勁大、有朝氣、不保守,敢於改革創新,學校也極大可能地為新教師成長提供更多的平台,已經有師徒結對、新教師講課比賽、教師技能比賽、聽評小組的評課、請專家來校指導、外出學習等形式。有絕大部分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在不斷提升,教學成績也比較理想,他們的成長總結起來基本上有以下的途徑:1、在獨立思考和學習中培養。面對課程改革,教師要學會獨自思考,即認真地反思及總結,獨立思考是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徑。現在的教學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挑戰,如何將自己的教學設想轉成教學行為,更好地將自己的東西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師要深思的事情。教師只有獨立思考,才能教學目標、教學能力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夠深入鑽研、不斷創新,才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進步。例如教師要備一節課,首先應該是自己先獨立理解教材,領會課標、教參的精神,然後根據自己的教學能力、班級學生的基礎,獨立設計出符合自己教學水平、符合學生實際的教案來。這樣的過程,憑的全都是教師自我的積累,發揮的全都是教師自己的才智,那麼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師自己。2、在借鑒中感悟。 借鑒他人經驗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借鑒不是臨摹、效仿、照抄,而是從經驗中悟出道理。借鑒不是借「標」而是悟「本」,絕不是「東施效顰」(見《莊子,天運》,美女西施病了,皺著眉頭,按著心口。同村的醜女人看見了覺得姿態很美,也學著她的樣子,卻丑的可怕。後人把這個醜女稱作東施,東施效顰比喻胡亂模仿,效果很壞。)作為一名新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是新手,我們要虛心吸取經驗,走進課堂聽評課,聽不同類型教師的課,建議新老師先聽課後上課,虛心請教有豐富經驗的同行教師,感悟課堂教學的真正本質,將所見所悟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3、在同行交流與合作中提升。交流與合作是教師教學行為的主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我們不僅需要具有競爭意識,而且更需要合作。隨著信息傳遞的迅猛發展,對教師素質也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能有效地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團結協作,主動參與社會活動,勇於承擔責任是新時期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的合作是教師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通過交流與合作能獲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擔問題;通過交流與合作可以從同事那裡獲取教學信息和靈感,產生新的想法;教師在合作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展示給學生,用無聲的語言告訴學生合作很有益,教師也在身體力行他們所倡導的信念;作為一個集體,教師通過合作可以獲得比個人努力更多的成績;通過分析材料、計劃及共同努力,可以減輕自己的負擔,所以,與同行交流合作,是教師能力培養、提升的又一重要途徑。4、在課堂實踐中探索。教學能力是後天獲得的,教學能力是在實踐中提高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因此,實踐就成了教師形成和發展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課堂是教育研究的最前線,在理論中實踐,把自己所學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再運用到實踐中去,是對已學理論的檢驗,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系統,可以使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不斷提高。5、在反思中前進。(1)反思教學能力形成與提高的渠道是否暢通----「開源助流」。 反思的目的在於:分析教學能力形成的障礙,通過排除而「開源」;分析渠道梗阻的原因,通過打通而「助流」。 (2)反思各種教學能力強弱----「揚長補短」。 經過分析、努力,讓強得更強,弱的不弱。 (3)反思各種教學能力的效用----「高低兼顧」 經過分析、努力,讓教學效用高的繼續高,教學效用低的不再低。反思可以分成三階段: 課堂前反思:此階段為備課,預測學生的反應及學習狀況,所以藉由搭配課堂後反思:一次次的訓練自己的預測能力,使之更精準。課堂中省思:在課堂中觀察學生反應,並迅速擬定教學策略,需要良好的臨場經驗,而這正是新手教師最缺乏的。課堂後省思:上完課後針對之前的課做全盤檢討,例如:提問是否適當?活動參與度如何?學生的接受程度…等,作為下一次課程安排的依據。舉個例子,首先教師因為遭遇到問題而心中浮現問號:「為什麼小明上課總是不專心?」,當我們在課堂中遇到這種情況,總是忍不住要罵學生。其實本來已經充滿挫折感的學生,更因為我們這一罵而對學習失去興趣。針對這問題,教師可以先藉由省思想出可能性,再去尋找解決方式。可能性一、孩子可能有身體上的疾病。可能性二、孩子可能聽不懂,所以無法專心。雖然班上的同學年紀皆相近,但所處的認知發展階段可能不同,有的可能已經到了具體運思期,有的還在前運思期,所以挑個最淺顯易懂的解釋方式,以實際操作代替口述,應該會比較有效。總之,在中學教育中,教師肩負著很大的責任。然而,只要我們有敬業精神,練實基本功,善於思考,善於深入實際進行教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B.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和駕馭課堂能力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課堂駕馭能力是一種實踐操作能力.它的成熟依靠長期的艱苦訓練.同時也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理論分為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在提高教育學、心理學和美學等基礎理論水平的同時,我們更需要學習屬於應用理論范疇的教改理論。
二、潛心備課工作,運籌教學方略
備課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證.可以說,不備課就不能上課.備不好課也上不好課.如果把一堂課比作一次戰役,那麼備課就是戰斗前的深謀遠慮、周密部署;如果把一堂課比作一篇文章,那麼備課就是作文前的深思熟慮、布局謀篇。其實,提高課堂駕馭能力應從提高備課水平和備課能力入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課堂上縱橫椑闔、游刃有餘的點撥和引導學生,做到信手拈來,駕輕就熟。讓教師的點撥和引導趣味橫生,恰如其分,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使教師的引導深深印在學生心裡。
三、重視情感投入,營造學習氛圍
有人以為駕馭課堂就是使學生聽話、服從,所以採用威嚴、專斷、命令、壓迫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一堂課「陰沉著臉」,一雙「警察般瞪得不能再大的眼睛」面對學生,象是師生間有深仇大恨似的.這種「恐怖主義」真的能駕馭住學生、促進學生的學習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情感是啟動認知技能發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發動機.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和環境對學習者的精神面貌、學習動機、自我形象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教學過程不單純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影響著學生的認知活動效率。
四、啟動教育機智。提高應變能力
課堂教學中偶發事件的處理直接反映教師課堂駕馭能力的高低.偶發事件如果處理不好,會引起一片混亂,嚴重干擾教學,面對突然發生的情況,教師要保持冷靜,啟動教育機智,鎮定自若地進入「應激」狀態,巧妙地處理好這些偶發事件.課堂教學應變通常可採用這些辦法:1.以變應變法:2.借題發揮法;3.順手推舟法;4.節外生枝法;5.暫時懸掛法;6.妙語補失法;7.將錯就錯法;8.及時調整法;9.巧妙暗示法:10.幽默調侃法:11.以褒代貶法:12.巧給台階法。針對處理教學過程中的突發事件,教師處理時一定要講求技巧性。切忌簡單、粗暴地去應對,而應該冷靜、機智地去處理,給學生台階下,讓學生心服口服。
總之,新的教育形式下,對教師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而駕馭課堂能力是首要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我們要在實踐中審視課堂與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於反思中來提高我們的課堂駕馭能力。
C. 如何從心理學角度提高課堂效率
僅做參考:
一、認識學生特徵
(1)感知方式
學生通過「視、聽、動」來感知外界事物。教師布置作業的作業方式不同。其一,教師把作業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自己看作業。盡管學生看著作業,卻什麼也沒看見,視而不見。其二,教師講明作業,盡管學生聽著,卻跟沒聽見一樣,聽而不聞。其三,有些學生的活動能力很強。某位學生在國內考英語四級,怎麼考考不過關。可是到了國外,她在語言交流方面一點都不受阻礙。為什麼國外課堂教學中學具非常豐富?就是考慮到學生感知方式不同,找到他們擅長的學習方式。從而有效學習。
(2)知覺風格
場依存的學生與場獨立的學生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不同。場依存的人依賴於場,適合學習人文社會類學科,適合用情境教學法。場獨立的人有主觀獨立的判斷思維,適合學習理工科,適合用集中學習法。因此,無論是講授法,還是發現法教學都應該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因學習內容而異。
(3)理性水平
教育匹配模式:如果學生的理性水平低,則採用嚴密的結構組織教學;
如果學生的理性水平高,則採用鬆散的結構組織教學。
(4)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分為沖動型和沉思型。學生回答問題時,有很多學生會很沖動,立刻舉手回答,卻說不出答案。而有些沉思型學生,即使知道了答案,仍默默地坐著,不舉手回答。教師應該研究學生回答錯誤的原因,做針對性指導。或者讓那些沉思型學生展示自己的解題思路給沖動型學生聽。
(5)多元智能
八十年代,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強調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知識和建構自己對事物的認識的。
(6)時代特徵
12年前。我開了個精彩的主題班會:「有個孩子到飯店,用父母的血汗錢點了一大桌子菜,可他守著不吃不喝。服務員勸,父母勸,誰勸也不吃!餓著肚子離去。請評議。」
「傻瓜———」學生們鬨笑。
我不動聲色:「這孩子買了車票,卻不上車,跟著跑。」
「傻瓜———」學生們大笑。
我也笑了:「他買了新衣,撕得一條條扔掉。」
「傻瓜———」學生大樂。
一切盡在掌握之中,我做出沉痛狀:「有個孩子,將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錢交了學費,買來書本,卻整天胡打亂鬧,不好好學習,浪費時間。」
「傻———瓜!」同學們回答得很沉重。
我臉上「苦大仇深」,心裡卻樂開了花。
6年前。我躊躇滿志地將這個主題班會搬進了三年級四班。「有個孩子點了一桌子菜,可守著不吃。請評議。」
「減肥唄———」學生們不感興趣。
我扶扶眼鏡:「他買了車票,卻不上車。」
「鍛煉唄———」懶洋洋地回答。
我勉強笑笑,「買了新裝,撕得一條條扔掉。」
「煩唄———」有氣無力的回答。
我不再迂迴,直奔主題:「交了學費,買來書本,不好好學習,整天胡打亂鬧。請評議。」
「¥^&*」似是而非的回答。
「什麼意思?」我指名經常不交作業的張朋作答。
「可能想當大款,或歌手,嘿嘿。」張朋撓著頭皮……
今天我懷著異樣的心情,在三年級六班開了這個班會。「有個孩子點了一桌子菜,可守著不吃不喝,餓著肚子離開。」
「派兒———」學生們興奮起來。
我扶扶眼鏡:「買了車票,卻不上車,跟著跑。」
「帥呆———」學生們手舞足蹈。
「買了名牌服裝,撕得一條條扔掉。」
「哇噻———酷斃啦!」學生拍桌子擂杌子。
我直接點題:「交了學費,買來書本,卻整天胡打亂鬧,不好好學習。」
「耶———新新人類!」異口同聲地回答。
我的眼鏡跌了下來。
不同時代的三次班會,學生的表現卻截然不同。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不再跟著教師設定的路線向前走,而是有了自己不同的觀點。因此教師要有洞悉新的契機,善於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點,引領他們前進。(教師可以問問自己班裡的學生,聽聽他們是如何回答的。)
二、更新教師自我
(1)轉變教師角色
知識的傳授者——學習的促進者:教師不僅僅要把知識簡單轉達給學生,更要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培養他們學習的能力。
問題的解決者——問題解決顧問:教師怎樣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學生明白問題在哪裡出錯了。而後,啟發學生主動向教師提問。最後,教師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他們自己動手解決問題。
教學中的演員——教學中的導演:常態課或公開課,教師不能充當演員的角色,一切按照安排好課堂教學步驟教學。這樣,恰恰忽略學生自主性發展規律。課堂上,常常出現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教師應該適當地助長這些真相的發展,而不是將其扼殺在搖籃里。
(2)提升教學水平
嘗試式教學水平:知道「教什麼」,但不知道「怎麼教」。
因循式教學水平:知道「教什麼」,也知道「怎麼教」,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教」。
策略式教學水平:知道「教什麼」,也知道「怎麼教」,更知道「如何有效地教」。
(2)增強自身魅力
威信效應(名人效應)
好感效應:做麻辣(魅力)老師——重塑教師形象:幽默、和藹,知識豐富,多才多藝、興趣廣泛,裝扮時尚,熱愛生活,懂得網語,QQ感動學生的老師。
三、改進教學策略
(1)教學刺激符合選擇性注意(感知)規律
符合感知規律:強度率(感覺闕限),差異率(姓名、顏色等不易太復雜),活動率(課件、圖標活動避免過度),組合率(視覺或聽覺上容易混淆的不易放在一起)
(2)教學內容結構化與綜合化
結構化:如:「釗」、「楠」等字沒有必要要求學生組很多詞。
綜合化:不斷分化與綜合貫通。學會分類並組合所學的知識。
(3)教學策略的優化
一心多用,注意分配
聲情並茂:語音、語調、表情、肢體語言等。
愉快教學:內啡呔、多巴胺、血清素。
策略指導:縮略法、諧音法、圖像法、反思法。
譚教授從教育心理學的視角審視課堂教學。自然、幽默、風趣的講座讓我對枯燥乏味的教育心理學重新燃起了火花。作為一線教師,認識不同學生的特徵,更新教師自身的魅力,改進教學策略,對於課堂有效教學有著重要的提升作用。教育心理學是一門值得深究的學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忽略了要結合教育心理學理論基礎進行教學。反思自身的教學實踐,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結合理論不斷改進。
D. 教師怎樣提升課堂教學技能》
一、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地位、內涵
課堂教學是學校一切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形式,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學校實施人才培養的最主要的途徑。因此,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也就成了衡量一所學校教學質量高低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中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內容:扎實的學科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良好的理論素養,開闊的實踐視野,新教師缺的是教學經驗和實踐的積累。其具體包括:會備課、會上課、會設計練習、會輔導學生、會考試評價等等。這種教學能力由下列專業素養組成:觀念(包括質量觀、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知識(包括學科功底、教學心理學常識)、技能(包括教學組織、表達、板書、現代教學技術)、能力(包括教學設計、控制、反思、研究能力)、規范(包括師德修養、敬業精神、學術規范、言行)。
二、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必要性
(一)課堂是實施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
1、課堂有最大的時間權重———占學生在校活動時間的比例最大。
學校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顯然,學校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最重要場所。然而,學生在校活動的全部時間里,課堂教學的活動時間又是最多的。學生每周五天在校學習,除個別的校外活動外,幾乎全部都是班級授課,所以,如果說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的話,那麼課堂教學則是主導作用的 「中堅」。
2、課堂有最高的價值效用———育人的素質水平質量最高。
教育的最高價值在於更多、更快地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但無論哪路精英,都必須有堅實而全面的基礎。從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價值上看,課堂上完成的教學任務,是任何其他教學形式取代不了的。
中小學的班級授課是國家指令性的。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比,前者不僅課時數量多,而且內容廣。課堂教學的內容能從自然到社會,從生理到心理,從理論到實踐,豐富多彩,五花八門。它是學生的知識源泉、智慧源泉。因此,它能教會學生最全面、最系統的科學知識和生存能力。
3、課堂有科學的課程設置———各學科搭配組合科學。
國家制定的教學計劃,文科、理科的設置與比例,室內、室外的活動設置與比例都是經過科學論證而確定的。現行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構成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甚至包括腦科學在內的合理格局,形成了最佳組合。眾所周知,這些課程的完成,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課堂教學。雖然各學科教學相對獨立,但課堂教學畢竟是多科並進的。也就是說,每一周的課,每一天的課,文理兩大類學科是相互交替進行的,或者說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每一個方面素質的提高,都是通過各類課程完成的。從這層意義上講,課堂是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中心,也是各學科教師對學生施教的 「團體賽」的中心。
4、課堂教學有默契的學段銜接———學生素質發展具有連續性。
課堂教學的排列是有序的。它是按照知識體系的邏輯順序而循序漸進的。各個學科是這樣,各個學年段也是如此。例如,一年級有自己的訓練內容和教學目的。那麼,到了二年級,也有自己的訓練內容和教學目的,只不過是各種素質的質量水平要求不同。從一年級到二年級也是學生整體素質的一次跨度很大的階段性飛躍。因此,從這個層面來看,課堂是學生素質連續發展的中心,也是各年級教師對學生施教的 「接力賽」的中心。
5、課堂有良好的內外條件———營造了專業性的教育環境。
課堂教學有其自己的優勢,突出地表現在它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創設積極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容易形成一種學習的意識,知道應當如何去接受學習或發現學習,容易體驗學習成功後的喜悅。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術業有專攻」,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更是這一環境的主體。這是課堂教學最重要、最關鍵的內部條件。他們有道德,有學識,有高深的專業性知識。他們還有高超的教學藝術水平,不僅懂得教什麼,而且知道怎麼教;不僅能指導學生的學習行為,而且能指導學生健康的心理發展。這一優勢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反映最突出。
6、課堂有豐富的教學容量———給學生提供充分發展的空間。
課堂上的學習除了讓學生自我攝取知識外,還要讓學生在能力、智力、非智力、品格等方面得到整合發展。換句話說,新課程不是「知識本位」教學,而是 「人格本位」教學。新課程還要求,每節課的教學容量達到最高水平,使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這一要求,只有課堂教學才能做到。
7、課堂教學有強大的推進功能———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動力強勁。
教育的本質功能在於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外活動都能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但動力最大的則是課堂教學。因為它能集社會性素質、心理素質於一體,高強度地推進學生全面發展。課堂、教師、教學條件、教學過程等都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針對性設計的,全部教學都是按照國家制定的教學計劃,遵照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全面快速地推進學生發展的。顯然,對學生發展推進動力最大的、最有效的,非課堂教學莫屬。
(二)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師能力結構中的核心要素
社會現實清晰地表現出教師與教師之間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的明顯差異,什麼原因所至?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師德方面的,有智能方面的,有非智能方面的等等,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們之間的教學能力水平不同。教學能力是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因此,它在教師能力結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教師能力結構中的核心要素。
1、教學能力是完成教學任務的直接工具———決定課堂教學質量水平。
教學有任務,學生要發展,誰來完成這項工作?毋庸置疑的答案是教師。教師憑什麼?憑教師良好的個人綜合素質。一節課,從課的導入及運用教師的教學導入能力開始,到課的終結及運用教師的教學終結能力結束,都必須是在教學能力的作用下完成。換句話說,全部教學過程完全是在教師教學能力的控制下進行的。因此,它是表面的、唯一的完成教學任務的直接工具。這一工具是與學生 「短兵相接」的直接 「武器」,它決定了 「解決戰斗」的時間和勝負。如果「武器」精良,那麼,就會 「三下五除二」,「快刀斬亂麻」;如果 「武器」不好,那麼,就會 「戀戰沙場」,「久攻不下」。所以說,教師的教學能力決定了整個教學質量。
2、教學能力是教師各種素質水平的集中表現———決定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
教學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教師的許多素質都有密切關系。課堂上表現出來的教學能力是教師其他素質水平的反映。比如,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水平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思想素質水平;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水平反映了教師的教學理論素質水平;教師的整合教學能力水平反映了教師的知識結構素質水平等等。因此,教學能力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集中表現。
3、教學能力是教師的職業能力———反映教師的本質特徵。
各行各業都有各自的職業能力,比如,工人的職業能力是生產能力,農民的職業能力是種田能力,醫生的職業能力是治病能力,那麼,教師的職業能力無可非議的是教學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標志,它的大小決定了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能力是教師職業特有的一種能力,它是區別於其他職業的本質標志。
(一)提高控制課堂教學的能力
三、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教師對於課堂教學的組織、駕馭能力,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育目的根本保證。因此,提高教師控制課堂教學的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課堂教學的控制,就是對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變數(教師、學生、教材、教法等)進行適當合理的調節與控制,引發學生對知識的吸引力,使之沿著教師的思路成功地進行學習的過程,其基本結構如下:
教師接受信息--教師處理信息--教師啟發信息--學生接受信息--學生處理信息---學生輸出信息---反饋信息。
由此不難發現,影響課堂教學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課堂教學的外部環境、學生的實際水平、教材等等,都會對課堂教學控制產生影響。而教師的水平是影響課堂教學控制的主要因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起著主導的作用。那麼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控制的能力呢?
1、提高教師的修養水平
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表現為教師對自身的情感、儀表、舉止等方面的約束能力。這是實現課堂教學控制的根本前提。著名教育家加里寧曾經指出:「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很好地收斂自己,他應該感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到這樣嚴格的監督。」教師的情感、儀表、舉止等直接影響到融洽的課堂氣氛的形成,影響教學效果的實現。
課堂教學應當是有激情的。如果教師語言簡潔風趣,親切和藹,語調抑揚頓挫、輕重適當,學生就會在這種情感的感染下,很快進入問題情境。反之,如果教師情緒失控,動輒發火,學生就會焦慮不安;如果教師沒精打采,口授隨便,那麼學生也會情緒低落,心中的反應也只能是死水微瀾;若教師情感過度,渲染過重,語調始終高昂激越,學生就會趨於疲憊麻木,繼而產生逆反心理,如此種種情形,都難以使學生產生與教師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影響教師對課堂的控制。同樣,教師的儀表、舉止等如果失度,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課堂氣氛。因此,教師首先必須加強自己的修養水平。
2、提高教師運用語言水平
課堂教學語言是一種工作語言,它受教學規律的制約,受各學科性質的支配。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制約著學生的智力活動方式和效率。科學的使用教學語言,是實現課堂教學控制的保證。
課堂教學語言應具有科學性。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因此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具有科學性,做到准確、精練,有條不紊,合乎邏輯。
課堂教學語言應具有啟發性。在教學中,能否引起學生積極思考,能否打開學生的思路,能否引導學生獨立、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是實現課堂教學控制的關鍵所在。因此,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具有啟發性,通過啟發性的語言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對學生想知而又不知的內容,予以恰到好處的點撥,既要把問題點到,又不把話說盡,給學生留有思考的餘地。
課堂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教師要善於應用形象的語言,激起學生的創造思維,引發學生豐富的想像。
3、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能夠處理各種意外情況的能力,對於學生接受知識的信息反饋要隨時掌握,及時處理。弄清他們的希望與困難,並根據這些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節奏,使其張弛適度。或迂迴插入,慢慢導向課本中心,或更弦易轍,調整教案中原有設想,轉換講述角度。特別是對學生中稍縱即逝的有價值的信息,要及時捕捉,合理利用。
4、提高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各種教學媒體的能力。
實現課堂教學控制,教師必須能夠根據各種條件變化,靈活選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努力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如採用電化教學手段,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等,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直觀。也可多種教法並重,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利於課堂控制。
總之,注意提高教師控制課堂教學的能力,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提高課堂教學能力的途徑
我們學校一貫都十分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特別是這幾年學校一直把構建一支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作為辦學興校的頭等大事來抓,在全國范圍內引進了一大批新教師。大大充實了我校的師資力量,基本上剛從高校畢業的年輕人。他們熱情高、干勁大、有朝氣、不保守,敢於改革創新,學校也極大可能地為新教師成長提供更多的平台,已經有師徒結對、新教師講課比賽、教師技能比賽、聽評小組的評課、請專家來校指導、外出學習等形式。有絕大部分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在不斷提升,教學成績也比較理想,他們的成長總結起來基本上有以下的途徑:
1、在獨立思考和學習中培養。
面對課程改革,教師要學會獨自思考,即認真地反思及總結,獨立思考是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徑。現在的教學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挑戰,如何將自己的教學設想轉成教學行為,更好地將自己的東西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師要深思的事情。教師只有獨立思考,才能教學目標、教學能力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夠深入鑽研、不斷創新,才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進步。例如教師要備一節課,首先應該是自己先獨立理解教材,領會課標、教參的精神,然後根據自己的教學能力、班級學生的基礎,獨立設計出符合自己教學水平、符合學生實際的教案來。這樣的過程,憑的全都是教師自我的積累,發揮的全都是教師自己的才智,那麼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師自己。
2、在借鑒中感悟。
借鑒他人經驗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借鑒不是臨摹、效仿、照抄,而是從經驗中悟出道理。借鑒不是借「標」而是悟「本」,絕不是「東施效顰」(見《莊子,天運》,美女西施病了,皺著眉頭,按著心口。同村的醜女人看見了覺得姿態很美,也學著她的樣子,卻丑的可怕。後人把這個醜女稱作東施,東施效顰比喻胡亂模仿,效果很壞。)作為一名新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是新手,我們要虛心吸取經驗,走進課堂聽評課,聽不同類型教師的課,建議新老師先聽課後上課,虛心請教有豐富經驗的同行教師,感悟課堂教學的真正本質,將所見所悟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3、在同行交流與合作中提升。
交流與合作是教師教學行為的主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我們不僅需要具有競爭意識,而且更需要合作。隨著信息傳遞的迅猛發展,對教師素質也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能有效地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團結協作,主動參與社會活動,勇於承擔責任是新時期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的合作是教師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通過交流與合作能獲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擔問題;通過交流與合作可以從同事那裡獲取教學信息和靈感,產生新的想法;教師在合作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展示給學生,用無聲的語言告訴學生合作很有益,教師也在身體力行他們所倡導的信念;作為一個集體,教師通過合作可以獲得比個人努力更多的成績;通過分析材料、計劃及共同努力,可以減輕自己的負擔,所以,與同行交流合作,是教師能力培養、提升的又一重要途徑。
4、在課堂實踐中探索。
教學能力是後天獲得的,教學能力是在實踐中提高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因此,實踐就成了教師形成和發展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課堂是教育研究的最前線,在理論中實踐,把自己所學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再運用到實踐中去,是對已學理論的檢驗,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系統,可以使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5、在反思中前進。
(1)反思教學能力形成與提高的渠道是否暢通----「開源助流」。
反思的目的在於:分析教學能力形成的障礙,通過排除而「開源」;分析渠道梗阻的原因,通過打通而「助流」。
(2)反思各種教學能力強弱----「揚長補短」。
經過分析、努力,讓強得更強,弱的不弱。
(3)反思各種教學能力的效用----「高低兼顧」
經過分析、努力,讓教學效用高的繼續高,教學效用低的不再低。
反思可以分成三階段:
課堂前反思:此階段為備課,預測學生的反應及學習狀況,所以藉由搭配課堂後反思:一次次的訓練自己的預測能力,使之更精準。
課堂中省思:在課堂中觀察學生反應,並迅速擬定教學策略,需要良好的臨場經驗,而這正是新手教師最缺乏的。
課堂後省思:上完課後針對之前的課做全盤檢討,例如:提問是否適當?活動參與度如何?學生的接受程度…等,作為下一次課程安排的依據。舉個例子,首先教師因為遭遇到問題而心中浮現問號:「為什麼小明上課總是不專心?」,當我們在課堂中遇到這種情況,總是忍不住要罵學生。其實本來已經充滿挫折感的學生,更因為我們這一罵而對學習失去興趣。針對這問題,教師可以先藉由省思想出可能性,再去尋找解決方式。可能性一、孩子可能有身體上的疾病。可能性二、孩子可能聽不懂,所以無法專心。雖然班上的同學年紀皆相近,但所處的認知發展階段可能不同,有的可能已經到了具體運思期,有的還在前運思期,所以挑個最淺顯易懂的解釋方式,以實際操作代替口述,應該會比較有效。
總之,在中學教育中,教師肩負著很大的責任。然而,只要我們有敬業精神,練實基本功,善於思考,善於深入實際進行教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E. 淺談新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一、開展觀摩課研究 學習模仿的目的是為了扎實基礎,開闊視野,最終目標是能夠學為所用,有所創新。 1、模仿老教師的課。我們有很多老教師、骨幹教師在教壇上任教多年,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看得見,摸得著,隨時隨地都可以請教。 2、模仿開課、觀摩課。主要是了解上級教育業務部門推介的新教學理念,實踐他們倡導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這是要先學好一定之規。 3、模仿名師的課。觀看諸多名師精彩的錄像課,仔細拜讀名師經典的課堂實錄,認真研讀他們的教學反思和眾多的評論文章,做到博採眾長,集思廣益。 二、開展精講課研究 1、一學期深入研究一課。 採取集體備課——一人講課——主講人說課——眾人評課——主講人到另一班再上課,從而收到了一人講課、眾人評課、共同提高的效果。如我校開展的「高效課堂」教學研究活動,學校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精研精講一節所教學科課,在教師正式講課之前,要求他們做好充足的准備,可以是個人備課,也可是集體備課,也可在同年組其他班級試講,這樣在教師准備過程中,他的各項教學基本功就會逐漸得到夯實,每學期都如此,那麼他的課堂教學水平就會得到極大提高,我校已連續4年開展這樣的教學研究活動,目前,我校教師的課堂教學已具備了「推門即聽課,課課高質量。」的較高水平。 2、連續深入研究一課 通過分教研組定教材——新教師上課——多次集體聽課——多次人人「對話」——總結評價等過程,使老師們所要上的「課」更能符合教學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原則等。在磨課(即人人對話的過程)過程中,每個參與者在陳述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時,不僅要對某一教學環節、存在問題等加以肯定或否定,而且還要努力從理論視角或從實踐層面表明自己的思考依據。授課教師在此基礎上寫好「再教設計」。即: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3、多人深入研究一課 就是在教研組內,指定同一內容教材,發揮教研組成員個人教學風格,獨自鑽研教材進行個人特色備課,然後進行集中展示。在觀摩後的研討中,淡化教師觀摩活動中的成功與失敗之處,將教師的關注點集中在對教育行為的分析、研究上,引導教師分析不同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的不同影響,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通過研討,引發教師各種觀念的碰撞,讓教師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個人教學特色,而且充分發揮了教研組成員的群體智慧,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開展課堂教學反思活動。 1、反思成功之處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引起師生共鳴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更高層次。 2、反思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3、反思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所以,教學機智的積累就是教師自己教學智慧的積累,我們要在平時的工作中對「反思教學機智」加以足夠的重視。
F. 如何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機; 2、注重課間的交流溝通; 3、教學互動的多元化和有效性; 4、通過反饋評估效果並及時調整。
G. 如何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一、研究和組織教材的能力。教師要上好課,必須事先要備好課。所謂備好課,首先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識弄懂,並融會貫通,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其次,要研究課程標准、教材內容和學生,明確教學目的、重點及要求,使之轉化為教師教學的指導思想;再次,要進一步研究教學目的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使教
學內容適應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要實現上述三個方面的轉化,教師就必須有一定的鑽研和組織教材的能力。這種能力越強,備課的效果就越
好,十分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備課要優化備課程序,可以這樣做:不看文本以外任何資料備課—看了資料後反思—反思以後再備課—教學以後再反思。反思什麼?首先反思我想的和別人想的一樣嗎?別人想不到的我想到了嗎?再反思備課和上課會相符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相符嗎?最後反思我的課堂還可以優化嗎?怎樣優化?這樣做你的認知、能力一定會有新突破。
二、研究學生的能力。學情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外部表現了解他們的個性和心理狀態,如思想狀況、道德水平、知識基礎、智力水平以及興趣、愛好、性格等。要分析學生在學習新知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要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不同年齡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特點。只有了解學生的實際,才能做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三、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教學流程安排兼顧了知識邏輯和學生認知規律。活動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要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合理使用多種互動、小組合作、多媒體等教學形式要靈活運用語言、板書、強化、反饋等基本教學技能,提高教學效果。要學會對資源進行分析,如:資源在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的作用;資源與教學環節的匹配等。能夠開發和利用多種資源,如文本、社會、環境、多種媒體等組織教學活動。
H. 新教師如何提高掌控課堂教學的能力
新教師提高掌控課堂教學的能力:
具體化為教師根據課堂上的各種信息靈活的調節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學目標、環節、節奏、氛圍、時間等一切因素,使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行為。 課堂掌控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由多種單項能力組成的和諧統一的整體。主要內容分為課堂組織管理能力、課堂察言觀色能力、課堂及時反饋能力以及課堂系統把握能力。
一、課堂組織管理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課時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實際,用各種管理方法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活躍學生思維,使之自覺、積極、主動地參加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活動。互動生成的課堂中,學生思想活躍、熱情進取,思維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獨立性,但是因年齡、閱歷的因素,思維仍停留在淺層次上,但集體組織觀念淡化。面對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行為還不成熟的莘莘學子,教師的課堂組織管理技能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整個課堂組織管理如能得心應手,教學過程便會如行雲似流水,教師便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捕捉學生的學習信息、處理聲稱問題上,便能和學生意趣盎然的沉浸在知識海洋的起伏跌宕中。通常課堂管理方法有:創設情境法、表情感染法、停頓吸引法、目標指引法、趣味激發法、設疑法、激勵法、競賽法、暗示法和人文評價法等。
二、課堂察言觀色能力 捕捉信息指的是從課堂的信息源中,發現教學所需要的、有價值的問題。教學中隨機事件何其多,相應的教學資源何其多。教師就可挖掘、開發、引申、利用、見機行事,使「麻煩」不再「麻煩」,反而成為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優化教學。這是從意外不確定生成中捕捉有用的信息。
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認識沖突上捕捉有用信息。隨著學生課堂主體性的增強,質疑、反駁、爭論的機會增多,師生之間常常會產生認識上的沖突。教師應從學生困惑的焦點、理解的偏差、認識的沖突上去捕捉有用的信息。
三、課堂及時反饋能力 課堂及時反饋能力指教師對課堂上的各種信息迅速及時地進行分析對比、綜合判斷、推理和反映的能力。如果對來自學生、環境的信息遲遲不作出反饋,課堂教學就不能很好的控制,也就難以完成學習任務。
課堂及時反饋能力主要指課堂信息的分析判斷能力和重組課堂信息能力兩個方面。 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學生反饋出來的已有學習經驗、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教師自身的專長,靈活的選擇教法,因勢應變,以適應教學的需要。
四、課堂系統把握能力 課堂系統把握能力是指教師能夠正確把握教學目標、穩定教學節奏、控制教學結構的能力。把握教學目標要求教師從整體、全局,適時適情的掌控課堂,並隨時監控自己的掌控是否有助於掌控目標的實現,並能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對自己所定的教學目標進行反饋和調控。
總之教師在課堂上要隨機應變及時掌握學生的動態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順利完成教學目標任務。
I. 新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能力.ppt
教師對於課堂教學抄的組織、駕馭能力,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育目的根本保證.因此,提高教師控制課堂教學的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課堂教學的控制,就是對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變數(教師、學生、教材、教法等)進行適當合理的調節與控制,引發學生對知識的吸引力,使之沿著教師的思路成功地進行學習的過程,其基本結構如下:
教師接受信息--教師處理信息--教師啟發信息--學生接受信息--學生處理信息---學生輸出信息--- 反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