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的,從而提高課堂實效
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提高課堂質量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教學並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了它的優勢,它以其特有的圖、文、聲、像並茂特點,突破了傳統教學的簡單、枯燥的教學過程,占據了課堂教學的制高點,讓課堂教學更加精彩紛呈;但如何科學有效地使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打造生動有趣、高效和諧的課堂,仍然是當前課堂改革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體會對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優點以及在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談了一些粗淺的看法,期望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融合
在學生成長期間,課堂占據著他們的大部分時間,傳統教學中「一言堂」的單一模式,使得學生的學習既單調又枯燥,在教室里,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學生「無奈何望望天,嘆嘆氣把頭搖」,他們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著假期,就是想逃離教室,回到他們游戲的生活中去。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局面?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國傳統課堂教學中,一直採用的是「老師教,學生學」的單一模式,使學習變得既單調又枯燥,教學效果不強。而信息技術走進課堂卻打破了這個僵局。
(一) 信息技術走進課堂,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美國某科技館有這樣一則語錄:「我聽過了,就忘記了;我看過了,就知道了;我做過了,就記住了」。這則語錄對我們教學有很大的啟示: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感興趣,他就會努力把這件事做好,學習更是如此。學習興趣能促進人充分發揮智力,能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激發人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熱情。顯而易見,多年來由於教育體制、育人觀念的落後,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的現狀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信息社會日新月異發展的要求,更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無疑給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功能創設情景,渲染氣氛,通過情景再現,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問題,激發他們強烈的探索慾望,充分調動學生渴望新知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把原來枯燥嚴謹的課堂變得生動而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二)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傳統教學中課堂知識的傳播主要來源於教師的口授與黑板板書,這兩者的速度深深地制約著課堂信息量,使之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術的高效性則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首先,它展示教學素材的速度特別快,只需要用鍵盤或滑鼠簡單地操作幾下,就能把教學內容展示出來,從而節省了大量板書和擦拭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其次,它顯示的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知識量大,能夠將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組合、重構,相互融合,從而形成知識的網路,使學生真正達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這既加快了課堂節奏,節省了課堂時間,增加了課堂容量;還方便老師們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他們在探討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有利於學生的長遠發展。
(三)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探索知識、發現規律的過程。可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受到時間、空間和各種現實情況的制約,僅憑教師空洞的說教,抽象的描述,很難達到期望的教學目標。信息技術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效果,能夠將教學重點和難點一一呈現出來,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提供豐富感知,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入其境,讓學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而讓抽象或陌生的知識變得形象直觀,給學生多重感官刺激,加快了學生理解的進程,使教師在單位時間內傳授更多的知識。
(四)運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
在以往的教學中,由於種種原因,教師只能用簡單的「填鴨式」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教師注重的是傳授知識的本身,關注的是如何把結論准確無誤地給學生講清楚,讓學生徹底明白。這種教學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及學習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是與現今的素質教育是背道而馳的。
⑵ 怎樣把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
學習了」技術改變教學「系列課程,我覺得要做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一、 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
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內容。所謂信息化教學環境是指能夠支持真實的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與學方式的教學環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與學方式的教學環境。
二、實現新型教與學方式
實現以「自主、合作、探究」 為特徵的新型教與學。方式則是一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課的具體目標,有了新型的教與學方式,再加上正確教育思想觀念的指導和相關教學資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最終目標。
三、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最終目標是要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將教師主宰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改變為既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 教學結構。
要深刻認識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具體內容,教學結構的變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體體現在課堂教學系統上述四個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變,也就是:教師要由課堂教學的主宰和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學生要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與培育的主體;教學內容要由只是依賴一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並有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例如學科專題網站、資源庫、案例、光碟等)相配合;教學媒體要由只是輔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轉變為既是輔助教的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與情感體驗與內化的工具。
要想將上述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即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地位、作用的改變)真正落到實處,只有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並實施相關的教學模式才有可能;為此,應在不同學科中採用能實現課堂教學結構變革要求的創新「教學模式」,例如:數學學科的「教學模式」 能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結構變革要求的「教學模式」,若是從教學過程所包含的教學環節來劃分,可看作是由五個環節組成的「教師主導下的探究」模式,其實施要領是:
① 創設情境 : 教師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把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當前學習主題上來。
② 啟發思考: 教師提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並能引起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新授知識的體現,也可以是用於拓展、遷移當前所學知識)。
③ 自主(或小組)探究: 由學生運用認知工具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或小組)探究(不同的學科所用認知工具類型也不相同;探究內容可以是新授知識,也可以是拓展、遷移的知識)
④ 協作交流: 在小組之間或在全班范圍進行協作交流;協作交流內容可以是新授知識,也可以是拓展、遷移的知識)
⑤ 總結提高: 在個人總結和小組總結基礎上,教師加以補充與升華;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淺層認知達到深層認知。
仔細分析上述創新教學模式,不難看出,盡管實施的具體環節、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非常關注並力圖實現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地位與作用的改變,也就是要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事實上,這種能達到基礎教育質量大幅提升目標(也就是能夠讓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的「跨越式發展」創新試驗,就是在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的指引下,通過根本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來實現的。
⑶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如何能夠更好的結合
今年有幸參與了學校新一輪的課堂改革,深切感受到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翻遍與效率。本人認為,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必將對高中數學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將是數學教育的一大發展趨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本文結合新課標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對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整合的必要性及幾點思考進行初步探討。
一、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整合的必要性
我國傳統的教學結構是在行為主義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以教師為中心的教授式教學,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一直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是課堂的主宰。這種教學模式對系統知識體系的傳授具有比較好的效果,但因其忽視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內在心理的發展和變化,因此在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上有缺陷。所以,當前創建新型教學結構的核心,或者說,當前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的關鍵在於,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器和知識灌輸的對象;教師則應成為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那麼要實現上述教改目標就決然離不開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這是因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體現出以下的幾種對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寶貴的特性可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
1、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力求認識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體驗相聯系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由有趣---樂趣---志趣逐級發展。沒有興趣,學生主體參與的活動將是勉強的,一旦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慾望。多媒體計算機通過聲、象、動畫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以其新穎性、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創設符合心理特點的教學情境,不斷地給學生以新的刺激,使學生的大腦始終保持興奮狀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增強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對數學產生興趣,將達到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們會克服一切困難,充滿信心的學習數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能夠充分地發揮學生主體性、實現個體化學習
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教師,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進行自主探索,親自去體驗,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學習《探索勾股定理》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作一個動態變化的直角三角形,通過度量各邊長度的平方值並進行比較,學生對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產生很感性的認識;通過觀察,學生發現任何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從而加深了對勾股定理的認識、理解和應用。這種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探究的教學效果遠比傳統教學來得高效,很受學生的歡迎。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性,實現了個體化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為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3、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
在數學教學中,不少教師習慣於用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去取代學生的理解,忽略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往往說出「這還不知道」,「顯而易見」,「你怎麼這么笨」等等不利於學生學習的言語,這不僅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由於認知障礙未解決,最終導致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困難.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不外乎是教師沒有深入了解所教學生的認知結構,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學習水平,或者是由於所教內容過於抽象,難於用言語、紙筆給出形象的表示而敷衍了事,下面的例子也許對你有所啟示。例如:在學習函數這一概念時,通常給出以下定義:「設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數x與y如果對於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的值與它對應,那麼就說x是自變數,y是x的函數。」對這一定義,初學的學生對「變化」、「唯一」和「對應」都不是容易理解的,所以這是高中最難的一個概念。
如果我們給學生安排以下學習情境,則問題將變得親切和自然:用幾何畫板畫出y=x的圖象,在y=x的圖象上任取一點P,測出點P的坐標(x,y),然後拖動點P的位置,觀察點P的橫坐標x與縱坐標y的關系。通過這一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函數的本質中蘊含著運動與變化,並且這種運動與變化通常是有規律的.在圖中,隨著點P位置的改變,點P的橫坐標x與縱坐標y都在變化,但無論點P在哪個位置,點P的橫坐標x的平方總等於縱坐標y(即自變數x的平方等於函數值y)。這樣做既直觀又揭示了函數定義的本質,學生理解深刻多了。
4、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能夠提供學生創新空間,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生活中各種數量關系的科學。一堂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運用本課內容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現代多媒體手段的運用,能充分挖掘教材,有利於豐富表象,引發聯想,啟發思維,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啟迪學生進行全方位、立體的思維,展開想像的翅膀。如在函數中函數值隨自變數的變化而變化,用幾何畫板制課件,讓學生操作看二次函數的圖象(拋物線)隨△的正負而上下移動,使學生在操作中獲取直接經驗,啟迪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5、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能夠擴大信息量,提高學習的效率
信息社會需要有獲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新型人才,用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就是要突破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教學,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再只是學習課本上的內容,從而開闊思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強調的是: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重整、加工和再應用的能力。
例如,講授切割線定理及其推論時,可用「幾何畫板」製作程序,讓學生能測量到大量的數據,再進行歸納分析。通過拖動點P,細心的學生會觀察到切線長度的平方與兩割線的乘積的值總不變,這就是切割線定理。 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引發的思考
1、切實做好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
一方面信息技術整合於課程,但是不是簡單地應用與教學,而是應該創造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創設主動學習情景,創設條件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習者強大的認知工具,最終達到信息技術改善學習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達到預期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其主體還是課程,而非信息技術,切務為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甚至不惜犧牲課程目標的實現為代價,應以課程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點,以改善學習者的學習為目的,選用合適的技術。特別切忌在使用傳統教學手段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生硬地使用信息技術。如果在設計上我們僅限於把課程內容轉換成精美的課件並以良好的傳遞方式直接播放給學生,那這種整合只是表面層次上的整合,是封閉的,學生的學習仍是接受性的,並不利於學生對深層次知識的探討也不會引發學生高水平的思維。一個高品質是數學課件需運用大量的技術手段,要學會使用各種軟體,例如:PowerPoint、幾何畫板Photoshop、Flash、3D-Max等等甚至編程語言,一般教師難以達到這樣的技術水平。如何在教育教學中適當地使用信息技術教育手段,使之充分發揮作用,提高教學效率,突破重點和難點,如何讓學生學好、學活、學深並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才是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核心。
2、繼續深化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的整合
為實現有效的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不僅要有基本的信息技術條件,還要對數學教師進行信息化教育條件下如何進行教學設計的培訓,要進行先進教育思想、教學與學習理論的學習,以及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方法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使每一為教師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學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教學方案。
3、處理好教師、計算機與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
不要過分誇大計算機網路的作用,因為對於教育教學來說,它充其量也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整合對學生的學習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學習自覺性、更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強的自我學習能力。
總之,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學科的整合,是數學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作為一個高中數學教育工作者,必須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整合的特點,合理地看待信息技術給數學學科課程帶來的前景,使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符合《新課程標准》,讓學生輕松、愉快地獲取數學知識,不斷提高數學素養,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⑷ 淺談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在教學中,恰當地應用多媒體課件,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效率等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是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教學理論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以計算機為核心,將文字、圖形、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媒介綜合起來進行輔助教學的計算機教學程序。
多媒體教學題材的選取,要從教學實際出發,結合學科特點,根據教學內容來確定。對於傳統教學手段難於解決的問題,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理解有關的概念或原理。課件內容必須適用於多媒體教學的表現,能突出多媒體教學的特點,能充分發揮技術的優勢,能有效地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在製作課件時,要運用現代課堂教學理論已有成果,結合學科特點鑽研教材,對教學內容恰當處理,精心設計,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表現力。
不同的課程會有不同的特徵,在教學設計和課件製作時也會有所不同。這就要求課件腳本編寫者對課程特徵要有所了解。了解的渠道可以從新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各課程的教材等方面來進行。如在課改實驗中,語文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數學課程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課堂。編寫課件腳本時就要根據不同課程的特徵和性質來選擇製作課件的類型:是以動畫為主,還是以圖形展示為主;是以練習為主,還是以資料拓展為主。只有明確了主次,才能為課件製作者選擇合適的製作媒體指明方向。
比賽課件能化靜為動,激發學習興趣。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注意,調動學生學習動機,課件能為教學創設一個主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⑸ 如何把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結
新世紀什麼更新最快?那就要數科技的發展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各行各業都已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代表---計算機也進入了課堂,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在課堂教學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很多老師認識到運用計算機進行教學具有更直觀、更生動、更吸引學生等特點。如何能把計算機運用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正確合理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對提高教學效率,對突破重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起到積極作用,更好的接受語言訓練,是很多教師使用計算機進行教學的出發點。作為21世紀的教師,熟練運用計算機進行教學活動,是教師必會的一項技能。這么好的教學媒體能否發揮其實際的作用就要看怎樣運用它了。
首先要明確現代教育技術環境特別是信息技術環境,只是一種技術、工具和手段。他可以為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發揮獨特的優勢,也可以為死記硬背的灌輸式教學發揮作用。要想發揮計算機的優勢教師的作用必不可少,教師作為教育者,通過各種教學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他們的素質。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其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是離不開信息的傳播的。
我們知道,人的信息來源主要靠視覺,約佔全部信息的百分之九十,所以如何提高可視信息的傳播,尤為重要。
在現行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經常使用各種電教煤體,要想發揮計算機特有的作用,在使用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1)要求要有好的教學設計;(2)電教媒體的選擇,要求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長處,從而達到優化組合應用;(3)軟體的選擇,在內容形式上要求很好的滿足教學要求,且有較高的音像指標;(4)手段的使用方式,要求教師有良好的使用技能,會把握使用的時機。
其次,要在深入理解「語文」這兩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語文課中的很多知識不是看幾張圖片就能解決的,電教媒體的使用也許解決的並不是很重要的內容,但是,這沒關系,因為你所選擇的媒體能完成你想達到的某個目的就可。千萬不要失了主次。
自從計算機進入我校輔助教學,通過親自操作、使用有一些想法想和大家一起探討、分享。
一、用計算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計算機教學具有直觀性強的特點,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著積極作用。例如在教學語文第四冊中《精彩的馬戲》這一內容時,我先利用計算機可播放電視片段這一特點,上課剛一開始,我就先請學生和我一起通過多媒體看一段精彩的馬戲,馬戲播放時,學生看的津津有味,播放結束時,學生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這時我問學生看了這場馬戲有什麼感受,有的學生說馬戲真有意思特想讓爸爸帶我去現場看一場這樣的馬戲,有的學生說我真想知道那些叔叔阿姨怎麼把它們訓的這么聽話等想法,這時我對學生說有一位小同學也去看了一場非常精彩的馬戲,他在看過馬戲之後還把那天他看到的馬戲寫成了一篇文章,你們想不想知道這位同學看到什麼馬戲了,他是怎麼寫的呀?學生聽完我的想法積極性很高。然後我讓學生帶著剛才的問題自己先自學課文。這課的導入,運用了計算機這一煤體效果非常好,學生的視覺感官完全被調動起來了,在適時的發揮教師語言的引導作用,很容易就把學生緊緊的抓住並引到課文中來了。
2、運用計算機也具備聲音媒體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語文第四冊中《藍樹葉》這一課,在計算機上出示插圖同時讓學生自讀課文,用計算機出示課後練習題李麗向林圓圓借綠鉛筆,(後來為什麼沒有接?林圓圓看見李麗畫了藍樹葉為什麼臉紅了?)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播放插入的聲音「同學們你們好,我是林圓圓,我想和你們交朋友你們願意和我交朋友嗎?」這句話的插入,學生的興趣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了,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自己的想法,完全融入到課堂中來了。
3、充分利用計算機能演示圖片及活動畫面這個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學生喜歡的方式他們才感興趣,所以在教學中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事十分重要的。在講課過程中我經常製作一些活動的、色彩鮮艷的、學生愛看的畫面。盡量使畫面動起來,而且運用素材庫中的素材,在畫面中插入一些動植物的圖,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講《這是潛水艇,那是軍艦》一課時,利用了大量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很少看到潛水艇、軍艦、破冰船等圖片,所以在老師出示那些圖片時特別感興趣,本來很枯燥的一課學生卻很有興趣。
二、運用計算機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內容更豐富,課堂容量更大,提高課堂的效率。課件操作簡便快捷。
1、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有了計算機輔助教學使課堂容量更大,在一節課中學生接受的知識更多了。例如,教學《這是潛水艇,那是軍艦》一課時,我從各種書中找到與本課有關的大量圖片有通過上網從網上下載了很多圖片和與本課有關的知識,在教授這課時,學生通過老師用課件的演示見到了以前從沒見到過的內容,了解了從來沒接觸過的知識,從學生的表現看學生很感興趣。在例如講《四大發明》這課時,利用課件學生看到了古人更多的發明,認識了我國古代一些有名的科學家,以及這課中提到的四大發明,更詳細的知道了四大發明的作用以及他們的貢獻有多大對現代人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學生通過一課的學習補充了很多課外知識,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知識量。
2、增加閱讀量。計算機教學的介入節約了課上的一些時間,節約出的時間就可以用來補充一些課外閱讀知識。例如在教學《落葉》時,我利用媒體進行教學,在教學環節中加入了兩篇也是描寫秋天的文章供學生閱讀,學生在閱讀後覺得作者把秋天寫的真美,而且有這么多描寫秋天的好詞好句。我想長此訓練下去,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詞彙的積累會有很大提高的。
3、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後,對突破重難點很有幫助,學生學知識快了,課上的時間可以更多的用於訓練學生的各種能力。
二、正確理解計算機的作用。
1、教師的意識要到位,要知道為什麼使用計算機,使用計算機後對教學有什麼幫助,使用計算機媒體要達到什麼目的。不能說別人用所以我也要用,這種使用是為了應付而使用,不是為了使用而使用。像有別人聽課這種情況,有的人用完計算機後自己都說用不用都一樣,使用後也沒達到什麼目的。這種情況的出現就像我前面講的在使用計算機時要注意的幾個方面沒做好。不要認為利用計算機進行教學了這就是一節不錯的課,有一句話不是說「畫虎不成反類犬」,所以教師們不要為了給人看你會使用計算機才運用計算機進行教學活動。如果那樣,即使運用課件了效果也不會好,更不能有助於提高教學效果。像有的課只出現了幾張圖表,雖然說演示效果好於投影,但與用幻燈片沒有什麼區別,浪費了資源。所以要先明確這節課要達到什麼目的,先進的電教媒體在這節課中能起到什麼作用,可以怎樣輔助教學者突破新課中的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2、選擇媒體要合理,最大限度的發揮計算機的優勢作用,教師要熟練掌握計算機的一些知識,會正確製作需要的課件,即能幫助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率的課件,並會熟練使用計算機,不能因為操作原因,使課件使用不當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要做好充分的課前准備,其中包括進行教學設計,系統備課,製作課件,根據課件復備課,修改課件的環節。
3、製作精美課件的其他作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使用計算機的各種優勢之外,製作精良的課件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和審美能力等很多方面。
通過使用我們深知計算機在語文學科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如何更好的發揮計算機在教學中的作用,還需要在使用中不斷摸索。我相信在這個技術含量很高的社會里,我們會更好的讓高科技為人類服務,而不要讓它牽著鼻子走。而我們也會在不斷的實際應用中挖掘計算機輔助教學潛力。在平時的工作中我會盡力避免我所提到的不好的現象,而讓計算機為我更好的服務。
⑹ 如何做到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
一、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1、運用 「現代信息技術」,更新教學理念。利用網上學習交互性,利用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
2、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3、「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優化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
二、信息技術(簡稱IT),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所採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一切與信息的獲取,加工,表達,交流,管理和評價等有關的技術都可以稱之為信息技術。 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體。它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 ICT)。主要包括感測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
⑺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怎麼用
信息技術應用於現代教育教學中,與學科整合是一種需要,更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但在信息技術的使用實踐中,我們發現課堂上的使用並非多多益善,而要高效合理的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育教學中,需要教師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術基礎,更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生缺乏興趣、困惑不解、無法感知、主動參與等過程中,合理使用信息技術是實現學生知識 建構的重要因素。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教學便會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關鍵詞: 信息技術 合理 有效 輔助 在科學技術發展迅猛的今天,隨著計算機及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無疑是給學校教育插上了一雙有力的翅膀,成為教師進行教學模式變革的手段,使教育教學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也使學校變成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學習場所,更是為學生提供開放性的自主學習環境和資源,更好的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積極探索創新的能力。 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是適應現代化教學的需要。但是如何合理有效的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從而充分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的思考,培養學生的不斷創新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提高的教師信息技術素養 現代化的教育手段給老師提出一個新的要求,那就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師的素質也在隨之提高,要與時代同步,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要。計算機網路教學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促使教師必須掌握和運用電腦技術,一方面提高本身素質,另一方面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想像能力和知識面。 我在學校培訓教師信息技術課程的過程中,發覺很多有經驗的教師都是第一次接觸計算機,所以還需從最簡單的入門, 最主要是教師自己多操作,多練習,在操作中掌握要領,在操作中掌握技能技巧。有老師問電腦好學嗎?我的回答是:只要你會漢語拼音、會漢字就能操作。所以,我願意為大家學會電腦操作盡心盡力,為教育教學現代化努力奮斗。 二、充分發揮計算機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其作用是輔助教學,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來揭示知識的形成及來龍去脈,讓人感到生動、形象、真實(實況錄像),便於學生接受。但在學校組織的多次聽課中,我發現大部分教師製作的課件的播放時間佔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課件成了講課的主體,代替教師上課,而教師則成了輔助作用的旁觀者,解說員,或成為電腦的操作者,本末倒置,誇大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我認為多媒體課件要適量、適度,不是量越大越好,讓他牽著鼻子走。有的教師在製作課件時,喜歡用大量的圖片、動畫、以及給文字加上不同的顏色,藝術效果,運用大量的聲音效果,把課件搞得很花俏,結果整節課結束才發現,教學效果達不到目標。原因在於大量的媒體信息不但增加了學生的負擔,還直接或間接的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重點不再突出,學生已經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這些動畫、文字顏色、聲音上,內容對其已沒有吸引力。其實一節課利用多媒體的教學形式,可以利用一個教學片斷,一個具體事例,解決一個知識點,一個具體問題,這樣的簡單課件也同樣是一個好課件,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現代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不是信息技術用的越多越好,信息技術是輔助教學的一種工具,要用到恰到好處,要與傳統教學方式取長補短,交相輝映。
⑻ 請談談自己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取得哪些收獲
於教師這個職業的認識也已從剛開始的懵懂狀態進入到現在的有所認識和體會,九年的時間讓我深感自己肩上的擔子之沉重,責任之重大。
作為一名初中教師,而是一名初中的所謂的副科教師,我知道在學生的眼中,信息技術這門學科是可有可無的,更有甚者就認為這門學科就是與上網、聊天、打游戲聯系在一起,而且隨著中小學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在銜接上產生了很多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一直很多這方面的疑惑,而且這些問題,我覺得應該是一名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所碰到的一些共性問題,大家都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但是真正能解決問題,這對於我們來講的話,就需要進行很多的嘗試、探討、研究和實踐。
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以後,對初中課程帶來了很多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小學已經學過了Windows、畫圖、Word、PowerPoint和網際網路等模塊的內容,可初中部分仍有對這些模塊的要求,這些重復的模塊怎樣處理?對於諸如很多這樣的軟體,初中教師處於講與不講的兩難境況。
二、是否需要在小學的基礎上進行軟體功能的補充,應該如何進行?是否需要增加個別新軟體的教學以填充空餘的課時?
三、由於小學階段各學校教學進度不同,造成初一同一教學班的學生對軟體起點不同、掌握程度差異較大,使得教師很難把握教學進度。
四、還有很多學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自認為學過了,自己會了,其實不然。
五、由於缺乏正確、健康的認識和引導,學生上網目的不明確很盲目,不過由於游戲等方面的吸引,學生又對上網產生濃厚的興趣,造成許多家長禁止學生課余時間上網。
⑼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一、信息技術與教學的合理結合,對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一)運用信息技術,節省教學時間,擴大課堂容量。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預先設計好的課件,我們能迅速地多角度展示教學內容,而改變以往先板書、後空泛講解的低效程序。同時,在展示方式上一改過去只有抽象文字,取而代之以圖文結合體,使同學們利用圖片展示的鮮明形象深刻理解和記憶板書的重要內容。同時,還可更大程度地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歷史課教學為例,如在講《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危害時,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學生回答內容時,將其一一展示出來(豎排),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逐條分析危害,分析一條展示一條。如下所示:中日《馬關條約》內容: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危害:⑤喪失更多領土;⑥加重人民負擔;⑦侵略范圍擴大;⑧阻撓民族工業發展。①~⑧表示出現的先後順序,這種作法使課堂內容豐富多彩,在有限的時間內顯現大量的信息,增加了課堂密度又節省了時間。又如在講述英國如何一步步侵佔香港時,由於涉及到以前所學的內容,於是可把書中1898年英國租界「新界」示意圖展示出來,並將香港被英國侵佔的三部分分別製成動畫,讓學生結合以前所學內容來回答,在回答的同時操作演示,這樣既增加了課堂容量,又節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既感興趣又加強了記憶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一種看不見的感情沖擊力,興趣在學習中是最活躍的因素。興趣既是學習的原因、動力,又是學習的結果。多媒體教學使圖片與文字有機的結合起來,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事物直觀化,把枯燥的知識形象化。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運用投影機、電子計算機等信息技術,構建成操作性強、效果好的教學設計新模式,把書本的靜態描述變成動態的多媒體教學,使形、聲、圖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圖文並茂,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如在講歷史課《鴉片戰爭》時,講解鴉片戰爭的原因,可先播放電影《林則徐》中有關「禁煙」、「銷煙」的歷史背景及林則徐採取的措施,用它代替單調的復習,鞏固知識點,一下子將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接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說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鴉片戰爭的爆發是不是由虎門銷煙而起?學生紛紛展開討論,發言積極,氣氛活躍。這樣就改變了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愉快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不斷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優勢多多,但是,信息技術教學方式也難免存在有諸多不足之處。例如:課堂內容過多,運用多媒體呈現信息的速度過快,學生思維跟不上教師的講解;過於誇大多媒體教學的功效,用屏幕來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濫用、誤用各種媒體,分散了學生注意力,抑制了學生的思維;部分教師和學生對信息技術相關知識的不了解,出於種種原因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鑒於以上原因,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我認為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教師應學習並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應用知識和技能。
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越熟練,就越能發揮它的作用,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反之則有可能因人為操作不當,或不能及時排除意外的非操作性故障而對教學產生負面影響,干擾了正常的上課秩序。因此,教師自身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和先進的教學設計思想和方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要進行多次的實驗,結合學生的活動情況,及時總結,不斷創新,爭取做到最好。
(二) 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和書本相結合,合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備課,就是要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因此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仍然需要以教材為主,深研教材,適時使用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然而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而非主導,在運用的過程中要注意資料的選取得當,不能太多,太花,信息量也不能過大,否則將淡化重點難點,形成了為趕時髦,擺花架子,或越俎代疤、或喧賓奪主、或畫蛇添足的不良後果。這就要求教師要緊扣教材,熟悉教材,吃透教材,選擇多媒體資料和製作課件必須以課本的相關內容為依託,課件重點難點要突出,考慮問題要全面、周到一些,選取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和資料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解決書中的疑點、難點,使學生能夠快樂的學習,並且學有所獲。
(三) 使用信息技術教學,要把教師的主導性與電教媒體的輔助性處理好。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課堂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場所。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信息技術只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一種工具,是我們多種教學手段里的一種。教師的人格魅力和課堂影響力以及整潔的板書等都是任何一種現代教學手段無可替代的。因而我們不能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完全依賴於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教學方式,避免整節課單純地去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避免教師整節課一味站在教師機前操縱滑鼠,而應根據該堂的教學內容,恰當地選擇教學手段,適時應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創造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營造出富有生機、充滿蓬勃朝氣的課堂教學氛圍,通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碰撞,熏陶和感染學生,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和表達興趣,從而達到課堂教學預期的目的。
(四) 加強學校信息技術設備管理,提高電教設備的利用率。
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 ,對教師、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是教師,學生也應加強計算機等信息技術方面知識技能的學習。因此,學校應根據自身的條件,修建機房,配置設備,以推廣計算機知識的學習與實踐,從而使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其優勢,推動教育教學又好又快地發展。
總之,在今天的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是大勢所趨,要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必須適當地應用信息技術的各種手段。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仍處於輔助地位。因此,教師應通過精心認真的教學設計,選擇最合適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做好最充分的課前准備,以備在課堂上以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