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高考改革對教師專業發展有何啟示
對於教師專業發展,不管說有多麼重要,需要花多大代價,都不會有人反對。每年國家、地方和學校,在教師培養和培訓上的投入,不論具體學校和教師是否感到滿意,總額上也是相當巨大的。可是,如此重視,如此投入,取得的成效卻難以令人滿意。
教師培訓究竟對教師專業發展有沒有用,有多大用,並沒有可信的研究報告予以說明,但大家的切身感受,是教師對待培訓的態度,正變得越來越煩躁與不安。究竟是教師不願意提高專業水平,是培訓形式枯燥單一,還是培訓內容不夠吸引力?綜合來看,教師越渴望提高水平,對培訓內容就越挑剔;培訓形式越單一,就越需要培訓內容的精彩來彌補。因此,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視和投入,並不能替代對教師專業發展方向的追問、方法的探討與內容的充實。
學生選擇高考學科,事實上是選擇哪個老師去教他們
在基礎教育階段,雖然強調教師專業發展,但專業發展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其中的內容是否有主次之分,似乎並沒有一個定論。事實上,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就是對教師全面發展的要求,在學科知識上當然是學得越深刻越好,在教學方法上當然是越豐富越好,在德性養成上當然是標准越高越好,在生活品位上當然是越高雅越好。也就是說,在教師專業發展內容上,只要在原有內容上做加法,就不會有任何人反對,而且往往是加得越多,大家覺得越有道理;但對原有內容在時間上區分個先後,或者在重要性上排個主次,大家一定對此予以討伐。可是,就連對學生的成長,我們也希望他們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還能夠個性成長;如果我們要求教師全面發展,既擔心大家在有限的時間里做不到,又擔心大家過於全面了所以反而不夠專業。於是,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是教師的全面發展,而全面發展更多是一種要求,而不是一個明確的方向,更不是一條可行的路徑。
教師畢竟是一個職業,職業就有屬於自己的職責,只有對教學職責的研究越具體,對教學對象的分析越透徹,對學生學習需要把握得越精準,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才更有針對性。可是,在學生眼中,究竟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教師,什麼樣的教師才是好教師,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雖然不能說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全部,但至少應該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導方向。
從2014年上海和浙江實施高考新政以來,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三門高考學科,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表面上是學生選擇高考學科,事實上是他們選擇了哪個學科的教師去教他們。學校也因為賦予了學生選擇權,導致有的學科教師多了,有的學科教師少了,於是我們也嘗試著讓學生在選擇高考學科之後,繼續選擇學科教師,從而把學生選擇教師的標准,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可是,學生選擇教師的標準是什麼呢,這對教師專業發展有什麼樣的啟示呢?
讓獲得好成績的方法更科學,才是去除應試教育的途徑
哪位教師能夠幫我們考得好,我們就選擇哪位教師。這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調查時,得到的第一個答案。這個答案讓我們很意外,似乎在學生眼中,自己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會把考試成績作為第一呢?在個別學生的訪談中,他們回答說,高中三年是辛苦的,大家在思想上都有準備,但越是辛苦就越希望有成績出來。他們講的挺有道理,但這個標准不但挑戰了教師的專業水平,似乎更是對教師專業價值觀的挑戰。可是,是不是幫助學生考得更好,就一定是應試教育;教師發展這方面的能力,就是對應試教育的附和或者順從呢?於是,我去問教師,有多少人知道學生的考試成績究竟從何而來?教師的哪些能力有助於學生獲得更好的成績?經這么追問,才發現還真是一個大問題,看起來都在提高學生考試成績,但對這些問題的研討卻非常不夠。仔細一想,那些把課上得好的教師,那些教學非常認真的教師,雖然取得好成績的概率比別人更大,但課上得好,教學非常認真,並不必然導致學生就能考出好成績來。
之所以大家把幫助學生考出好成績,視為對應試教育的順從,可能並不是考出好成績有多麼不好,而是因為我們對如何幫助學生考出好成績,並沒有理性的思考和科學的方法,總是把好成績與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相捆綁。
可是,到了高中之後,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發現成績是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弄不出來的,於是大家都期待著用更有教育含量、更有科學成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成績具有可持續性。
這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大家把幫助學生取得成績作為應試教育,自然就不會去研究取得成績的方法;可是,大家越不去研究取得成績的方法,取得成績這個過程應試化程度就越大。
就目前的教育實踐來看,盡管不能完全用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但考試成績依然是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如果教師不去研究如何用科學方法與手段幫助學生提高成績,那些不科學的方法與手段就會被廣泛使用;與之相應,如果教師能夠用科學方法與手段幫助學生提高成績,那獲得考試成績的過程就是更能順應學生成長規律的過程,並為學生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哪位教師長得更順眼,我們就選擇哪位教師。這個標准不如上一個標准那麼意外,但多少還是讓我們有點震撼,難道教師「顏值」就真的那麼重要?學生們提到,雖然不能說教師就是學科的形象代言人,但教師自己的生活形象與專業形象是很難分開的,而專業形象與學科形象又是很難分開的。所以,當教師的「顏值」更高時,不僅僅學生的課堂感受更好,關鍵是大家對這個學科的印象也會變得更好。
有了更好的生活形象,就有了更好的專業形象
之所以讓我們對這個標准感到意外,是因為在教育行業中,似乎大家更注重教師的內涵,對於教師的外在形象卻並不在意。其實,從教師形象建設的角度來說,這個過程肯定是由內而外的,等到內涵變得豐富起來,「顏值」自然也就高起來了;但是,從欣賞教師形象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肯定是由外而內的,總是希望從外在形象的欣賞與評判,來領略教師形象的內涵與品質。
要說到教師形象,看起來也是一件挺膚淺的事情,人不可貌相,這個道理人人都明白。可是,如果我們從貌相升格為形象,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人在30歲之前,主要是看貌相如何,而貌相往往是由父母遺傳決定的,自己能夠改變的可能性並不大;可當人進入30歲以後,貌相就由形象代替了,而形象卻是由教師自己的性格、觀念、氣質和修養等因素綜合而成。看一個人的貌相,可以想見他的父母有什麼樣的貌相;但看一個人的形象,可以想見他前幾十年的生活過得怎麼樣,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工作、所教的學科。
有一位家長告訴我,說有教師在課堂上說學校壞話,我說這很正常呀,學校的確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但這位家長卻說,學校做得到位與否,這是學校和教師之間的事情,當教師在班上批評學校,就變成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事情了,這會導致學生對學校甚至是學習都失去信心。原來教師對待學校的態度,也成了一種專業形象,這是不是也讓我們覺得很意外呢!
把課上得精彩與否,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重要
哪位教師的課上得精彩,我們就選哪位教師。如果說前兩個標准都讓我們意外,第三個標准也仍然如此,只不過前兩個標準是因為排得太前而意外,而這個標準是因為排得太後而意外。在大家心目中,課上得好不好,不但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證,更是一位好教師的保證,可為什麼在學生的眼中,卻被排在了最後面呢?學生的回答也很讓我們意外,他們說課上得精彩與否,和自己的學習並沒有多大的關系,教師上課的時候絞盡腦汁,希望大家更喜歡他的課,但學生天天都上他的課,早就已經失去了欣賞這些教學技能技巧的心情,打心底說只要不厭倦就已經不錯了。原來我們非常關心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技巧,在學生眼中只是一些做秀的行為,我們天天都努力去做秀,而學生似乎骨子裡早就看透了這個「把戲」,只是為了讓我們感覺好點,所以始終在配合著欣賞。
看來課堂的精彩與否,遠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重要,真正影響學生課堂學習的,並不是設計出來的教學活動,而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思維品質,以及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的影響和引領。正如一個人的長相一樣,剛開始看時,貌相肯定是最重要的;但當大家變得熟悉起來時,最重要的就不是貌相,而是讓人是不是看得順眼了,這大概就是形象了。如果一味想通過教學技能技巧來裝飾我們的課堂,最終不是吸引了更多的學生,而是讓學生們更容易看到我們教育智慧和學科素養的缺失。
高考新政給我們最大的變化,就是賦予了學生在教育上的選擇權,學生一旦擁有了選擇教育的權利,就會讓我們更容易看到他們真實的學習需要,其中就包括他們對教師的專業期待。加強對他們學習過程的幫助,對他們學習需要的滿足,對他們學習方向的引領,這不僅僅需要教師考慮用什麼方法與技巧,還需要教師更高的專業素養,更積極的生活方式和更樂觀的人生態度。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教授)
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⑵ 新高考政策的實行給高中教育帶來什麼好處
1、新高抄考改革政策的實行會給高中教育帶來深刻的變化,引導高中教育像德智體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方向過度。
2、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取消了文理分科,改變了以往強調的單獨理科教學和文科教學模式。使高中生能夠在文理科各學科綜合發展,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
⑶ 新高考改革給義務教育階段帶來哪些變化
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已經公布了,新的高考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具有具備綜合素內質多方面發展的有用人容才。
高考改革方案的主要內容是文理不分科,也就是改變高考考生的偏科現象,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必須按照新高考改革方案確定的改革思路進行總體規劃和安排。
⑷ 高考改革新方案對教學的影響
2017
高考改革方案將影響
2014
級入學高一學
生課程變化
2014
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
教育部表示,
將於上半年出台全國考試
招生制度改革總體方案和關於高考、外語一年多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綜合素質評價、考試招生違規處理
5
個配套實施意見。網傳
2017
年高考
將全面改革,關鍵點是
1.
語文提分,英語減分。數學分數不變;
2.
高中每
學年大考
2
次,高中考
6
次取
6
次中最好的成績作為高考成績。
3.
文理不
分科,教材於
2014
年改版。
4.
高一到高三都是
9
大學科。根據教育「三
年早知道」的原則,我省高考改革方案有望今秋出台,而各高校也將提前
公布錄取辦法,
以使方案包括實施時間更科學、
更合理。
按照教育部計劃,
即使被列入全國第一批高考改革試點省份,新的改革高考方案最早也將在
3
年後即
2017
年開始實施。這意味著,目前在校的高中學生不受影響,高
考仍然執行現行方案。
2017
年高考改革,
2014
年新高一學生將會面臨的三個變化:
變化
1
:
2017
年
6
月高考只考語文數學各
180
分;
變化
2
:物化生史地政不再分文理,改為學業水平考試,一年可以多
考,按最高成績折算進入高考總分,每科
80
分,最高
240
分。
變化
3
:英語改為社會化考試,一年兩考,取最高成績折算計入高考
總分,最高
150
分。
⑸ 新高考改革對學校來說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高考改抄革後學生選課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學校也就需要走班教學,這樣教學評價的工作量就很大了。高考改革後都在講教育信息化,很多學校也都在發展智慧校園,我們學校現在的排課、教學評價都交給校寶,減輕了老師很多的負擔。
⑹ 高考改革能給教育輔導機構帶了哪些商機
針對新高抄考改革的特點,襲生涯規劃種的機會肯定是有的,而且很大。現在新高考才開始,生涯規劃又迫在眉睫,而學生、家長、導師,甚至是學校,怎麼開展這種教育都還是初級階段,不很明了。教輔機構這個時候要抓住機遇,可以到問學教育聽一些新高考規劃的課程,提前看,搶佔先機。
⑺ 關於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9〕29號)和《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資源建設的實施意見》(蘇辦發〔2020〕15號)文件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推進人才培養模式轉型,深入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切實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江蘇省就普通高中完善課程與教學管理提出如下制度。
[推進學生選科評估與指導制度]
各普通高中要制定包含全部組合類型的選科指南,明確實施辦法,指導學生根據興趣、特長、志向、學習優勢和職業傾向,結合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理性自主確定選擇性考試科目。
學校選科指導方案要廣泛徵求師生和家長意見,報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後實施,杜絕強制代替學生確定選考科目,嚴禁高中一年級結束前選科分班。
⑻ 高考改革新方案對教育有哪些好處
這樣改革的極端後果可能是,高一語文數學課時減少,其它學科增加課時高一期專間瘋狂學完理屬化、生史、地政等必修教材;高二確定主攻學業水平考試的3科,英語開始沖擊A級考試;高三開始上午4節數學,下午4節語文,以整一年的努力沖擊高考語文數學高分。
以上的推測看似瘋狂,但細想之下確實有一定道理。在高考仍然是大學選拔優秀學生的方式之下,公立學校勢必會以高考出成績為設計課程的主要參考。因此課時
的適當調整似乎是必然的。新政策的初衷是增加過程性評價,逐漸改變一考定終身的單一選拔模式。但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實,教師學校對新政策下課程的設計能否
跟上,並符合學生成長的需求尚需討論。
所以,對於直接受政策影響的14級新高一學生家長而言,一定要提早規劃。當然,不管怎麼變化,對這一屆學生整體而言都是公平的。畢竟新高一大家又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⑼ 「新高考」帶來哪些新變化
新高考」帶來哪些新變化
高考綜合改革方案體系看起來復雜,但背後的價值指向十分明確——鼓勵學生個性需求、高校多元選拔,同時保證制度的公平性和科學性。
以不再劃分文理科為例,非黑即白的「文科生」「理科生」的概念在存在30多年後,終將逐漸淡出。而且,隨著「3+3」實施,以往冷門的生命科學、地理、歷史等科目,都在文理不分科的大背景下「熱」起來,以至於一些學校地理等科目任課老師緊張,出現了幾所學校資源「共享」、教師「走校」授課的現象。
同樣,上海市的高考招生單位不再是學校而是「院校專業組」,也體現了對學生個性化選擇的鼓勵。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副校長葉銀忠以該校為例介紹,學校今年設置了4個「院校專業組」,分別是「物化生、物化史、物化地、不限」,每個專業組里包含幾個專業大類及更多專業。如建築學專業屬於工科,但帶有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特點,就被歸類在「物化史」專業組,「如此一來,考生不僅可以憑借理科的優勢,也可以發揮文史科目的優勢考入這一專業」。
不少大學招生負責人都表示,這一變化有助於提升高校與考生間的匹配度。對考生而言,意味著更大的選擇餘地——可以優先選擇學校,也可以優先選擇專業;對高校而言,能更好地凸顯辦學特色。復旦大學校長助理、招辦主任丁光宏說,不光是考生可填報志願的數量增多了,更重要的是對未來高中階段學生的興趣培養、潛力挖掘、學習模式轉變帶來了質的變化。「傳統模式下,招生存在『招分不招人』的傾向,」同濟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廖宗廷認為,專業組制打破了原來的學校分數線概念,每個院校專業組都有一個獨立的錄取分數線,有助於高校和學科專業凸顯自己的辦學特色。
施行「新高考」後,綜合素質評價能否客觀科學,是考生普遍關心的問題。這一項高考改革的新亮點,旨在通過客觀寫實的方式,記錄學生的綜合表現,作為高校在錄取環節的重要參考。在不少教育界人士看來,將綜合素質評價引入高考,是「徹底打破唯分數論的顛覆性做法」,上海紐約大學中方招生辦主任周鴻就認為,縱觀世界一流大學的招生,都在堅持一個理念:既要求學生有優異的學業成績,又要求學生在社團活動、科技創新、體育競賽等綜合素質方面有出色表現。
在上海市教育考試院院長鄭方賢看來,教育改革必須用好高考這根指揮棒。高考綜合改革中提出的不分文理、學業水平考試方案、綜合素質評價報告等,都是針對學生培養中日益加劇的偏科傾向和社會實踐弱化等現象,「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增設聽說內容;不分文理的數學試卷講究高中學生共同的數學基礎與思維;綜合素質評價的剛性要求鼓勵更多學校將開展社會實踐視為高中階段教育的基本內容……以高考制度改革帶動教育的變革,使得高中學生按照理想模式成長的目標得以實現,這就是我們希望看到的變化。」鄭方賢說。
浙江也是如此,近三年來,浙江省深耕細作高考改革這片「試驗田」,從招生體制上看,基本形成了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生選拔格局;從學生成長看,凸顯個性化發展,擴大了學生選擇權;對高中教育來說,促進了高中課程改革,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育人理念和選擇性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對高等教育來說,增強了高校在招生選拔、專業建設上的緊迫感,倒逼高校優化專業機構、強化專業建設、深化教學改革。
簡單回溯一下改革歷程。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確定上海市、浙江省為全國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市,為其他省(區、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據。兩地很快出台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從2014年秋季新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上海和浙江兩地高考怎麼改、改成什麼樣,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全國高考改革的風向標。
簡單概括兩地的高考改革方案,兩個簡稱醒目形象——「兩依據一參考」和考試科目「3+3」。所謂「3+3」,指的是2017年起,高考成績由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成績和3門學生自主選擇考試科目成績構成,作為高等學校錄取的基本依據。其中,語文、數學、外語每門滿分150分,上海市3門選考科目每門滿分70分,浙江省3門選考科目每門100分。同時,兩地均不再分文理科。
對於高校來說,錄取學生的成績標准,從以往的單純看一次高考成績,變成了依據三門學科高考成績、依據三門自選學科的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即「3+3」),此外,還要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即「兩依據一參考」。對此,有高校招生負責人介紹,「傳統的高考如桌餐,現在的方式有點像自助餐,選擇自己喜歡的菜,提供了選擇的機會和權利。」除此之外,外語考試也由一年一次變為一年兩次,可選擇較好的一次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新高考」帶來哪些新挑戰
新高考,考試科目排列組合的多元,以及志願填報和錄取的方式,都與以往有較大不同。而這,對於考生、高校以及兩地的考試院來說,都帶來了新挑戰。
記者了解到,以前,各大高校在上海招生幾乎只有3種模式:只招文、只招理和文理兼收。對於考生,「3+1」的「1」也只是「選邊站」,考文科的「政史地」只選一,考理科的「理化生」只選一。如今變成不分文理的「6選3」,根據排列組合演算法,學生成績組合多樣,有人計算,有15至20種之多。
對於大學來說,不同專業對於考生選考科目要求不同,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生的難度,要在自己的興趣擅長與高校的要求之間兼顧和平衡。根據日前公布的方案,在滬37所院校共設置具體專業或學科大類1096個。千餘專業類別中,有14所院校的655個專業(類)沒有科目限制。提出最多的選考科目是物理,占總數37.9%;其次是化學,佔30.7%;生命科學佔20.3%。考生的選考科目中只需滿足其中任何1門,即符合報考該專業(類)的條件,如復旦大學歷史學類專業,要求選考科目為歷史、政治、地理,即考生任意選考一門即符合報考條件。最嚴苛的是限定1門科目,如上海交大就要求考生報考該校理科專業,必須有一門加選物理。
志願填報和錄取環節,也與以往不同。浙江省從按批次分批填報志願、分批錄取的方式,變為按考生成績分段填報志願、分段錄取;從學校平行志願,變為專業平行志願。普通類高考考生可填報80個專業平行志願,專業平行志願投檔,將依據考生位次、志願順序進行。計算機對考生所填報的80個志願依次檢索,一旦符合投檔條件即直接投檔到該院校專業,後續志願同時失效。上海市以「院校專業組」作為志願填報與投檔錄取的基本單位,每位考生在本科普通批次最多可以選擇24個「院校專業組」。「院校專業組」由在滬招生高校根據不同專業(含專業或大類)的選考科目要求和人才培養需要進行設置,一所高校可以設置一個或多個「院校專業組」,每個「院校專業組」內包含數量不等的專業,同一「院校專業組」內各專業的選考科目要求須相同,同一「院校專業組」內專業可調劑。
「新高考」可能會讓考生在選考科目、填報志願時因組合多元而加重焦慮,畢竟,對於考生來說,要搞清楚每個專業的特點與方向是很難的。但「新方案在志願填報環節就是在向外界傳遞一種信號——考生、家長和學校都應該更加重視學生的個性成長和發展需求。」上海市市北中學校長陳軍介紹。當然,為了降低考生因為不熟悉規則、志願填報失誤而錯過心目中的好學校、好專業的幾率,上海實行了高考成績公布後再填志願和兩次徵求志願兩項新辦法。
「通過選擇,讓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使高校找到適合專業培養目標的人才。實現『學其所好,考其所長,錄其所願』。對青年學生來說,學會選擇、善於選擇,不僅是應對高考所需,更是成長必須面對的『考題』」。浙江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突出選擇的作用,是希望考生盡可能從志向興趣出發,思考選擇什麼樣的大學,學什麼專業,注重成長規劃。」陳軍認為。
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建議,考生在新高考志願填報前要做足功課:仔細閱讀在浙江省招生高校的年度招生計劃,查閱所報院校當年招生章程中對考生的要求,如體檢、外語語種、單科成績、綜合素質評價等,看是否符合報考條件。結合學習興趣、專業性向和未來發展規劃,綜合考慮,慎重抉擇。
⑽ 2020新高考改革後對學生的學習有哪些影響
高考改革是為了實現三方面目標:
一是有利於高校選拔人才;
二是有利於版促進教育公平;
三是權有利於帶動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整個高考改革方案就是圍繞這三個目標設計的。
高考改革的影響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考試方式、科目和內容的變化更加尊重學生的選擇權。比如在試點省份,學生可以從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中四選三。
第二,高考改革將加大大學的招生自主權。大學可以探索建立考生綜合評價機制,積極嘗試自主錄取、定向錄取、破格錄取等多元化的錄取方式。
第三,高考改革將帶動中小學教育改革。比如,「考哪門學哪門」的模式行不通了,中小學要積極嘗試選課制、分層教學、分組教學、走班教學等模式。過去一些學校在這方面有所探索,今後可能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