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育、教學心得體會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世界觀
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但是真正做到即教書又育人的教師大概並不多吧!我們的教育理論、教育法提倡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等等。但這些卻未曾真正的融入過教育活動中。
「育人」的前提是培養學生的德育。德育最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教育。各科教學是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最常用的途徑。因此,德育必須滲透每一個學科。可「育人」實際上多數時候都是班主任是主角,而其他的老師在德育方面大多都擔任配角。
我們的教育卻往往忽視品德教育。這並不是意味著我們的廣大人民教育者們不稱職,更不是說我們的老師不會教書。事實上我們的大多數老師都是好老師。這主要原因是當今的教育制度把我們的教師逼得太緊。不僅使教師工作辛苦,更使學生感到學習任務繁重。這也是社會競爭所帶來的結果。
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學生的知識是有了。但我們的有些教材或課程似乎與現實脫節了,又的甚至很嚴重。其次,現在的封閉式教育也太過於嚴苛。我認為封閉式的教育是是把學生與社會進行分離。清朝閉關自守致使我國落後於其他國家。教育同樣如此,學生最終會走入社會。學生只有在社會環境中才有利於打開思維,鍛煉社會交往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並且讓學生充分認識社會、認識世界。封閉式使學生被束縛在校園這個特定而狹小的空間里。教育具有社會功能。同樣人的個性的本質屬性也是社會性,要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只有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中才能得到實現和保證。
因此,也使許多人形成了一個「定勢」,那就是學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分數。就拿高中來說吧,只要考試結束就立即在班上和學校排名次,,甚至與全市或全省的考生進行分數排名。最終搞成了分數才是最重要的事兒。這也是現代教育現存的問題之一 ——片面追求分數。從而有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這些問題使學生不是因為學習而學習,而是因為成績而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更努力,成績差的學生失去自信心。使學生成了學習的被動者。也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偏離軌道。整個中國教育界形成了一個風氣——知識「萬能論」。
「重知識輕能力」抹殺了學生的想像力。使學生整天在書本之中徘徊,而沒有多少時間感知世界之靈、體驗生活之美等。從而使學生麻木,沒有創造力,缺乏思維「變勢」而形成了思維「變勢」。
「重知識輕能力」也是現代教育的問題之一。教育學中提倡能力重於知識,發展學生各項技能,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等。但往往不能實現。
從課程發展觀看當代中國以「課程是知識」為主,這容易導致「重物輕人」。從教育發展前景來看,「課程是經驗」更適合我國教育。
歷史是向前發展的進程,教育也在不斷發展,但文明似乎在逆向發展。縱觀古今中外,文學的最高境界應該追溯到中國古代了。從「四書」、「五經」到《孫子兵法》,從孔子的儒家文化到孟子的「仁義之道」,從「絲綢之路」再到李白、杜甫、蘇軾的詩詞歌賦。皆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甚至影響了全世界。而今天已經沒有幾個人能夠超越這千百年前的古人了,也沒有多少詩人作家可以造就出古詩詞的詩情畫意了。
都說智慧都裝在中國人的腦子里,但看一看在諾貝爾獎項上的中國人是屈指可數。我們的祖先卻在那時抒寫出了許許多多輝煌的篇章。但世界名人也大多數都是外國人。中華民族五千年華夏文明史,創造過多少奇跡,可到我們這里就再也沒有超越了,並且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東西,我們都不能完全地保留住。
這些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們缺乏創新意識吧。
而教育又直接影響著這些。「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知識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有可以超過知識的東西——靈魂。
教育傳授知識,不過我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於對人的靈魂的塑造。而這關鍵在基礎教育。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形成個性,發展情感、態度、何價值觀的關鍵時期。
因此知識不是靈魂的真正「塑造者」,靈魂的真正塑造者應該是心理學中的「個性」。因此,教育者在傳授知識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塑造學生的性格。
如果分數是學習的動力,那麼一定會使學生泯滅掉一些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假如一個有責任感、有理想、有抱負、有價值取向的學習者,難道他不會主動的學習嗎?
但終究教育的改革是一條長遠的路程,只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價值觀對一個人的影響深遠。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廣大的教育學者們別忘了「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授業」時還有「傳道」、「解惑」更為重要。
張義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