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高原現象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高原現象

發布時間:2021-02-17 04:07:08

❶ 什麼是高考中的高考現象

高考復習中「高原現象」的成因及對策

相當多的高三考生在高考復習過程中會出現一段時間學習成績和復習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倒退的現象,心理學上把這種在復雜技能形成過程中出現的練習成績暫時停頓的現象稱為「高原現象」。
由於考生對高原現象不了解,出現高原現象就感到束手無策,情緒波動很大,產生焦慮、緊張、不安甚至恐懼的情緒,影響了學習。有的考生誤認為自己的腦子不行了,記不住,腦袋裡一團漿糊,因此,失去了對高考的信心。有的考生就會產生再學無用、空費時間的錯誤認識,從而放鬆甚至放棄對知識的進一步學習。這也是造成許多同學本來成績不錯而高考成績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須弄清產生「高原現象」的原因,找到應對這一現象的具體對策。
一、造成「高原現象」的原因
高原現象的產生的原因因人而異,是多種多樣的,每個考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成績與心態不盡相同,造成高考復習階段出現的高原現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樣。最常見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學習方法不夠科學。
一是復習缺乏針對性。在現代教學中,由於學生人數較多和其它方面條件的限制,老師往往很難照顧到每一位學生,不能針對每一位學生的「弱點」進行教學。如果學生沒有在復習上樹立以我為主的理念,不認真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弱點,只是被動地跟著教師的安排,這就使得自己本來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和能力點不斷被重復,而自己的弱點卻沒有得到進一步改進,從而最終導致總成績的徘徊不前,即「高原現象」的出現。
二是沒有及時調整學習方法。有些同學沒有根據復習的內容和進度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與策略,這樣也會造成「高原現象」。在高考復習的不同階段,復習內容不一樣,學習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臨近復習後期往往需要知識上的綜合,要力求把知識融會貫通,這就需要加強分析綜合能力的運用,如果考生還一味地像過去那樣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就會缺乏知識遷移能力,一考就砸。因此考生要根據不同階段的復習內容和所要求的思維方法與策略,適當地對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和策略進行調整,就會走出高原期,學習成績就會有新的提高。
也有些同學題做得過多過濫,不僅做老師布置的試題,而且買來很多復習題做,做得昏頭轉向,甚至越做心中越無數,造成學習成績不能提高,復習效率降低,出現「高原現象」。對於這種情況,考生要集中精力和時間做老師布置的試題,學會舉一反三,就會逐步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習成績。
第二,學生生理、心理疲勞也是產生「高原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高三學習相當緊張,不少考生日以繼夜,搞題海戰術,很多學生在教室要坐上十多個小時,不停地聽讀背寫,從周一到周七,節假日也不例外,如此這般,導致學生身心疲憊;頻繁的考試、測驗、競賽,使學生因持續的緊張而陷入麻木狀態;父母以及老師等方面對考生壓力過大,學生生理與心理疲勞積累到一定時候就會產生「高原現象」,感覺自己再怎麼使勁也上不去了,越學越糊塗。
第三,學習動機因素。心理研究表明:動機強度與學習工作效率是「倒U型曲線」。動機水平弱,不能激起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動機水平太強,目標訂得太高,可望而不可及,也會日久生怠。有的同學成績長期處於低水平階段,其原因是缺乏學習動力,學習目的性不明確,對自己要求不高,消極怠工,得過且過,漫不經心。有的同學則是因為目標過高,動機過強,總是無法企及,從而煩躁不安,疲憊不堪,學習興趣降低,甚至產生厭倦等消極情緒。也有的孩子家庭條件優越,產生依賴父母的思想,因而學習缺乏動力。
第四,心理品質方面的因素。眾多獨生子女共有的不良心理品質,諸如依賴性強、意志品質差,怕吃苦、好逸惡勞,學習上遇到挫折便打退堂鼓,缺乏繼續提高的勇氣和信心,因而學習成績停滯不前,起伏不定。
二、克服「高原現象」的主要對策
高原現象的產生的原因因人而異,老師、家長及考生自己要針對具體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解決。
1、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學習方法陳舊、思維習慣僵化是導致成績難以提高的最主要障礙。培根說過這樣一句話:「跛足而不迷路者,能趕過雖健步如飛但誤入歧途的人」。所以,改良方法已成關鍵。
學習要以我為主,要經常查漏補缺,找出自己的學習「弱點」。可對平時每次檢測的得分情況分項進行詳細記錄,然後對所統計的數據逐項加以整理,就可看出自己對知識點和能力點的掌握情況,從而將自己的「弱點」找出來。然後,針對自己的「弱點」,准備一定數量的質量較高的針對性資料或訓練材料,針對自己的「弱點」進行定點訓練。在復習時既要完成學校布置的統一作業,又要針對自己的弱點,制定計劃,一個個地解決。這一做法增加了復習的針對性,克服了盲目性,因而不僅增強了效果,而且節省了時間,避免了大量無效勞動。
歸納整理,將知識系統化。每門學科都有其完整的學科體系,將基礎知識系統化,建構學科知識體系,考試時就能迅速准確地從大腦提取有效信息。高考命題的能力立意、現實立意已成為一面鮮艷的旗幟,關注現實、學以致用,錘煉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也很有必要。建立優題庫和錯題庫,歸類解題思路,扭轉思維定勢,能使思維敏捷,信心倍增。「聚焦」注意力,巧妙利用記憶規律,學習效率也將大大提高。
2、克服心理疲勞,合理休息,科學用腦。會學、樂學自然是一種境界,然而,對於臨考的同學來說,已沒有根據興趣來選擇的餘地。父母師長的希望、接踵而至的考試、鋪天蓋地的練習、「硝煙彌漫」的氛圍、焦灼不安的情緒,都轉化為無形的心理重壓,使身心都疲憊至極。克服心理疲勞,學會科學用腦,保持旺盛鬥志,是通達成功的捷徑。大腦工作時,神經活動興奮與抑制過程相互誘導、相互交替帶有一定的節律性,長時間興奮就會轉入抑制狀態;若不及時平衡,就有可能導致神經衰弱。所以,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一張一弛,勞逸結合,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大腦皮層的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分工,接受不同的刺激。變換學習內容,可以使興奮點從一個區域轉移到另一個區域,推遲抑制的發生。適當參加文體活動,給大腦提供充足的營養,學會做健腦操,經常做有節奏的深呼吸等,也有助於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
3、培養積極的學習動機。
對於因為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而形成學習中的高原現象的學生,要加強對他們進行學習目的教育,為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設立近期、遠期目標,利用目標去激勵他們勤奮學習。要使他們知道,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到來,社會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如果不學無術,不說要發展自己,連生存都有困難,樹立他們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從而使他們把學習變成自覺的行動,這樣就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記憶力,思維才會變得活躍起來。對於學習動機過強、學習目標過高的同學,老師要幫助他們正確定位,制訂一個「跳一跳,夠得著」(即「最近發展區」)的目標,不斷給自己以成功的獎勵,則能驅動自己不斷努力。
第四,積極歸因,改進教法,讓學生體驗成功。美國心理學家維納將成敗的原因歸類為個人的能力、努力程度、任務難度、機遇四個因素。不同的歸因傾向,會使人對成功和失敗產生不同的情感反應,並影響個人對未來結果的預期和努力。如將失敗歸因於能力低下,則易產生頹廢、悲觀情緒;而將失敗歸因於努力程度不夠,就會激起其奮發圖強的昂揚鬥志。將成功歸因於能力與努力,會期待繼續付出努力而再獲成功;將成功歸因於任務的容易與運氣等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的因素,則對未來的成功將不抱太多期望,也就不會表現出積極追求成功的行為。所以,必須改變不良的歸因模式,建立起積極的歸因模式,多從主觀方面找原因,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
教師也要改進教學方法,樹立全體學生觀,使每個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一個學生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從未體驗或極少體驗過成功的歡愉,感受著的永遠只是「既無風雨也無晴」的平淡或者較多的是經受失敗與挫折的苦惱,那麼,他在心理上一定常處於壓抑、自卑狀態,必然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把學習看成是一種不堪忍受的苦事。因此,高三教師在教學中要避免「滿堂灌」和「一刀切」,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獲得成功,使他們感覺到「高三也精彩」,滿足其心理需要。特別對於差生來說,要對其正確的行為適時予以肯定,肯定得越及時越具體,越能引發其內驅力。從而,可以避免高原現象的發生。
第五,給考生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有些家長對孩子出現的「高原現象」比他本人還要擔憂,不停地干預,這樣只會更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不利於孩子走出高原期。家長在這段時間一定要心平氣和,給他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有助於孩子平穩地走出高原期。老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好學生的思想減壓、減負工作,穩定情緒,使學生樹立信心,輕裝上陣。同時,也要讓學生對高三學習有一定的心裡准備,高三就像爬山,越接近山頂越困難,只要有頑強的毅力堅持下來,就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學生的高原期,學生需要的是鼓勵和信心,而不是責備和埋怨,因此,老師、家長要不斷地給學生鼓勁加油,幫助他們樹立堅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氣。
高原現象是高考復習過程中出現的現象,不足為奇,並不意味著到了學習極限,只要採取適當措施去加以解決,就會從「山窮水盡疑無路」,走入「柳岸花明又一村」。

❷ 教育學:在學習進展中常會遇到困難時期叫什麼時期

在學習進展中常會遇到困難時期叫學習高原期。
高原現象是學習過回程必須經過的四答個階段之一,研究結果表明,學習者在學習各種新的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一般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1、開始階段:學習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規律,學習比較費力,因此一開始速度的提高較慢。
2、迅速提高階段:學習者初步掌握了該知識、技能的重要規律或找到了「竅門」後,學習成績明顯提高,並因此受到鼓舞,提高興趣,樹立信心,因而進步很快。
3、學習高原期:這時由於已經掌握了一些知識,剩下的多是難點,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種因素影響,學習進步速度突然放慢,盡管每天的練習也很用心,但成績提高不大,有時甚至成績下降,總體上處於一種停滯狀態 。
4、克服高原階段:當學習者堅持學習不斷改進探索方法,克服了學習途徑上的 困難,掌握新的規律或技巧後,學習成績又開始逐步上升。可見,學習知識技能,必須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的提高前進,一般來說要經過以上四個階段。當進入高原期,你要認真診斷,找出症結所在,對症下葯,就能沖上去到達到另一個台階,即克服高原現象,取得新的成績,否則會止步不前。

❸ 高三學生如何克服學習中高原現象

一、什麼是學習「高原現象」? 學習者在學習進程中常會遇到這么一個階段,即學習成績到一定程度時,繼續提高的速度減慢,有的人甚至發生停滯不前或倒退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稱為「高原現象」。由於學習者不了解它的規律,極易產生急躁、焦慮,結果影響學習成績的提高。 二、出現學習「高原現象」的表現: (1)判斷能力下降,作業錯誤率明顯提高。他們上課回答問題總是時常會出現老師意想不到的錯誤,難度稍大的題目他們就思考不出結果,難度小的題目,他們又會覺得不可能這么容易而懷疑自己的答案。作業失去了嚴密性,常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漏洞。給老師造成的印象是:學生越學越糊塗。 (2)煩躁不安,做事理不出頭緒。在這一時期學生常常覺得自己問題很多,但又無從下手,做作業時翻翻這個,看看那個,明知自己不會,又不想下功夫。上課學不進,下課玩不痛快,對於 老師的批語和說教感到多餘和厭煩。 (3)考試成績明顯下降,悲觀失望情緒上升。處於「高原期」的學生,成績會出現顯著的甚至是驚人的下降。一些在班裡名列前茅的學生進入「高原期」考試成績可能會下降到中等甚至中等以下水平。由於判斷能力減退,作業倒退,特別是考試成績的下降,會給學生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他們往往會覺得自己腦子笨,學習已達到自己的能力極限,提高成績已經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自己完了。於是產生嚴重的悲觀、消極情緒,甚至於厭學、厭世。 三、學生在學習中為什麼會出現「高原現象」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高原現象」產生有以下幾種情況: (1)長時間的單一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情緒厭倦,身體疲勞,出現求知上的「厭食症」。 (2)學習重點轉移,學習難度增加,學生在學習中無法及時適應和接受。 (3)在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時受到舊知識、舊方法的干擾,以至於無法向前深入,出現停頓現象。 四、克服「高原現象」,有什麼科學方法: 產生高原現象的原因很多,下面從學習心理、教學方法、課外活動、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和學習動機等幾個方面來探討克服高原現象的方法。 1、關心與鼓勵。 進入「高原期」的學生往往情緒低落,缺乏自信。如果教師對他們只是一味地批評與指責,只能雪上加霜,使他們更難振奮起來。所以這時老師應該更多地關心他們的學習和情緒,鼓勵他們進步。如實地告訴他們「高原現象」只不過是學習中的暫時現象,猶如長跑中出現的「疲乏點」,行軍中遇到了泥濘,而不是人生的制高點,更不是能力的極限處。教育學生「高原期」是學習上的停頓期,也是毅力、信心、鬥志的考驗期。經受一次考驗,就會增長一次智慧,突破「高原區」,就會有新的突飛猛進。 2、改變教學方法,放慢教學進度。如果班裡相當一部分同學出現了「高原現象」,老師在教學中要考慮到這些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放慢教學進度,從淺顯、易懂、學生樂於接受的知識入手,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啟迪他們的智慧。同時要盡量改變過去慣用的練習方法,通過靈活多樣的練習,引起學生的新奇感和注意力,克服他們感到老一套的厭倦情緒。 3、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首先,利用課前十分鍾時間,在班裡進行「腦筋急轉彎活動」,找一些有趣的謎語、故事、對聯等智力測試題,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積極的思維,開動腦筋,為學生接受新知識創造輕松活躍的氣氛。 其次,利用班會時間,在班裡舉行了網路知識競賽活動,把天文、地理、科學知識、生活常識、文體政治等到方面的知識融為一體,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啟發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正向遷移。 4、變換學習方法。學習階段開始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再合理,所以當到了高原期,學習者要盡早探索適應該階段的學習方法。另外,學習者的學習方法在使用過和中會逐漸暴露出缺點,學生要不斷改進學習方法,克服原有缺點。例如,學習數學時,解題方法僅僅停留在初級階段的常量代換,套用公式,套題型的方法上,那麼進一步解決需要運用空間想像力的問題時就必然有一個不適應的階段,形成停滯不前,因此學習者此時必須變換學習方法。 5、提高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差,學習質量不高,更容易產生學習停滯現象。傳統的「填鴨式」的訓練使許多學生的能力不全面,形成不良的思維定勢,影響思維方式的變化與轉換,因而要克服高原現象,學習者必須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用腦琢磨規律。 6、增強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學習者學到一定程度時,會感覺到非常疲勞,學習動機會下降許多,這時就需要學習者堅持一下,保持必要的動力系統,遇到困境時,具有攻關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勇氣,有頑強的意志力,才能克服「高原現象」。 7、豐富知識。知識基礎差的學生很容易遇到「高原現象」。知識基礎不足的學生在學習上欠債太多,因而克服「高原現象」的一個重要方法是豐富自己的各種知識,打下豐富的知識基礎。提高心理素質。有些學生在困難前易失去信心,對自己的能力估計不足而灰心,進而影響學習進步,所以學生應注意培養自己的心理品質,如增強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等,以一個良好的學習心態去克服「高原現象」。 絕大多數學生都會走出高考的高原期,有的同學高原期的時間可能長一些,有的同學高原期的時間可能短一些。因此,我建議當許多同學在高考復習過程中出現高原現象的時候不妨一起研究具體對策,大家相互幫助,共同盡快地走出高原期。 高原現象是高考復習過程中出現的現象,不足為奇,只要採取適當措施去加以解決,就會從「山窮水盡疑無路」,走入「柳岸花明又一村」。

❹ 高原現象的教學者

教師在專業成長過程中存在著「高原現象」。處在「高原期」中的教師,專業發展停滯不前,好象很難再上一個新的台階,找不到前進的動力,影響教師專業的成長。
教師專業成長中產生「高原現象」的原因分析
首先,非支線性發展。教師在師范院校掌握了大量的相關專業知識,但把這些知識與教育教學實踐結合起來轉變為一種技能、能力則需要—定的時間。把新的理念、要求、技能自己原有的知識、技能與能力結構發生聯系,形成自己新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系統是一種有機的融合。它需要一個過程。這時,教師的知識、技能、能力的發展都會處於一個相對停頓的狀態,甚至還感覺稍微有些退步。教師的專業發展也要經過「開始階段----迅速成長階段——『高原期』階段----克服'高原期』階段--—迅速發展階段」的過程。「高原現象」是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帶有規律性的現象。
其次,面臨的社會壓力。現代社會對人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教育質量的要求也水漲船高,對教師的要求更是步步攀升。這些壓力會給教師的工作帶來一些消極影響,使有些通過努力不能夠勝任工作的教師喪失信心,為了緩解壓力,某些教師可能會採取得過且過的懶惰態度,「混沌」度日,成長中出現「高原現象」也就不難想像了。
第三,教學環境。隨著社會的變遷,社會日趨功利,師生的感情日漸淡薄,學生的問題日益嚴重,教師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處理學生問題。過多的考試壓力,工作量也增添了教師工作的負荷量;另外,在學校中教師缺乏自主性,職稱評定的論資排輩現象使整個學校氣氛更趨向於非人性化,教師感到職業發展的階梯相對減少,失去前進動力,成長中的「高原期」越拉越長。
第四,人格缺陷。有些教師存在著如怯懦、自卑、優柔寡斷、缺乏開拓精神、鑽「牛角尖」等不良人格特徵,當他們面臨壓力、困難時,不能採取適當的方法應對,導致高原現象頻繁出現。
此外,由於教師的待遇和薪水相對較少,社會地位相對較低,工作環境單一、缺乏太多的激情,工作強度過高,角色要求過多等原因造成的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滿意程度降低,興趣降低,以及產生疲勞和厭倦情緒等主觀因素,也會導致教師專業成長中「高原現象」的產生。
教師專業成長中「高原現象」的特點
高原現象——加強學習
1、出現時間早晚的差異。把教師的職業發展劃分為幾個階段:適應階段;定型階段;突破階段和成熟階段。無論在哪個階段都可能會出現前進的暫時性停止。產生「高原現象」的時間也會有先有後。
2、自我歸因內容的差異。不同的歸因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動機效果,從而影響教師對「高原現象」的正確認識。
3、解決問題方法的差異。歸因的不同決定了解決問題方法的不同。歸因為缺乏努力,會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或是鑽研、反思,求教於有經驗的前輩,或是爭取參觀、考察、學習,以期突破「高原現象」。相反,如果把「高原現象」的原因歸結為不具備勝任教師的能力,那麼,除了會沮喪外,甚至萌發出強烈自卑情結,對工作和學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冷漠,失去發展的信心,停止對工作的努力。
克服教師專業成長中「高原現象」的基本對策
(一)宏觀對策:優化的社會心理環境是基礎
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呼籲整個社會給教師「減壓」、 「減負」,還教師一個正常的、平靜的生存環境。
(二)中觀對策:學校領導的遠見卓識是關鍵
1、努力營造一個開放、寬松、支持性的成長氛圍。學校要在感情上關心教師,事業上支持教師,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
2、實行民主的管理,激發教師的自我發展需求。學校應強化民主管理,賦予教師更多的自主權和自由度,給教師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改革教育、教學評價體系,激發教師的自我發展需求,能夠很好地解決教師專業成長中由於厭倦、自卑等因素造成的「高原現象」。
3、通過多種渠道,關注教師的成長。學校應調查研究,了解不同教師在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對處於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成長階段的教師有針對性地採取學習、培訓、提高的方式,幫助教師克服「高原現象」。
(三)微觀對策:教師的自主實踐活動是根本
1、正確認識「高原現象」。當出現發展停滯等類似「高原現象」的問題時,教師應該積極調整情緒,克服「高原現象」帶來的挫折感、自卑感,積極面對,堅信通過努力最終可以克服「高原現象」。積極尋找產生問題的根本所在。
2、充分利用周圍資源。尋求教研組的幫助,也是教師克服「高原現象」的有效措施。教研組的集體修養水平,構成了內在的關系狀況和心理氛圍。
3、倡導「課堂拼搏」行動研究。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強化自主實踐活動,通過撰寫教歷,自我反思,記錄自己認為對專業成長影響較大的關鍵事件,為教學提供基本素材,在經驗中學習,在行動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長。

❺ 如何形成良好的教學藝術風格

從教師發展看,形成教學藝術,可以實現教師長期的、有計劃的全面發展。任何一種單一目標,如教學技能的提高,都不能實現教師的全面發展。可以說,形成教學藝術,可以使教師職業更加美麗,具體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感受自身價值,完成教學責任

要實現藝術化的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堅持「教必有法」的原則性和「教無定法」的靈活性的統一,在廣泛吸收、借鑒已經積累、形成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性地再創造、再加工。

教師不能執於一策,囿於一方,要綜合使用各種方法,以高效果為標准匹配各種方法。不同的方法組合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教師要因時因地因人進行創造性地發揮,以富有個性特色的、常變常新的方法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進入藝術境界。形成教學藝術的教師,能夠培養富有獨立精神的學習者,「獨立精神」最主要的成分是創造性。

教學藝術是實現這種目的的最佳選擇,創造性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創造性教學。創造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有無窮的樂趣,而機械勞動只能使人感到枯燥無味。好的教學一定能使教師的創造性得到很好的發揮,教師在實現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同時,會產生更大的創造慾望,真正會體會到「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

教學的責任在於完成教育學生的使命,通過人類文明精華去影響學生,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達到對學生的正向影響,讓學生通過一系列活動去建構知識、發展智力與能力。教師的根本責任在於實現對學生最優化的教育,這也是教學的根本目的。一個探索教學藝術的教師,與一個不探索教學藝術的教師,其教學效果大相徑庭。因此,教學藝術形成與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緊密相關。

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與教學任務的完成是不同的。有一些教師,上課按照事先准備好的教案,匆匆講授,不注意學生的聽講效果。問為什麼這么做?答曰: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然而,教學任務是否完成,不是取決於教師的教,而是取決於學生的學。教師講完了,學生沒有掌握,他們沒有主動參與,這樣的教學就沒有實現其理想的達成度。

人們往往會有一種感覺,在某項技能形成的一定時期,練習成績就會出現停止不前的狀態,這就是心理學上經常所指的高原現象。高原現象一般出現在技能練習的中後期階段,教師在教學中也會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比如說,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教學,到了一定階段就開始重復,很難往深里走。這里尤其要強調的是,教師要完成教學責任,就必須克服制約教學順利進行的「瓶頸」——教學中的「高原現象」。教學藝術的形成,有利於教師克服教學中的「高原現象」。

要克服課堂的「高原現象」,教師就需要不斷進行創新,不斷形成教學藝術。教學是較為復雜、高級的工作,如果只是從單項技能的提高方面去考慮,就會陷入發展的死胡同。教師只有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等諸方面去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提高教學藝術,才能使自己走出發展的低谷,也才能憑借自己所形成的教學藝術,去克服制約教學順利進行的「高原現象」。

二、形成教師的職業認同

教學藝術形成能夠增加教師的工作樂趣,教師的工作樂趣是職業認同的重要前提。教學非藝術化,一方面不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因為教師照本宣科,教法單調死板,就會產生一種偏見:只要識字,就可以當教師。作為教師,要努力發展自己,完善自己,以自己超乎尋常的工作能力、樂業敬業的態度贏得社會的尊重。知此,教師就會積極追求教學藝術。

教學藝術的追求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的體驗。這種體驗,促使教師奮力採摘教學藝術「皇冠上的明珠」。教師會在教學中表現出愉快、歡樂、激動、狂熱等情緒,不僅不覺得教學是一種負擔,反而感覺是一種滿足和享受,於是,便產生了掌握教學藝術的興趣。興趣會使教師對教學藝術產生「渴望獲得」、「不斷探索」、對工作負責、對學生熱愛的現象和行為,持久的興趣能使人在工作中有高度的熱情。

教學意志可以使教學興趣、熱情變得恆久,它使教師在教學藝術的掌握上苦下功夫、鍥而不舍。「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對這種情況的描述。教師有了較高的職業道德品質,加上對教學藝術強烈的興趣,無論付出什麼代價,都不會叫苦叫累的。對教學藝術的強烈追求,會使教師有無盡的美感。

要使教師形成職業認同,還必須在教學中發揮教師的本質力量。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不斷謀求自己的發展,不斷探索教學藝術。形成教學藝術,會使教師的教學充滿創造,充滿激情與智慧。教師會在富有教學藝術的教學中,體驗到生命的樂趣,體驗到教師這種職業的獨特魅力。這樣,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就會逐漸形成。

教師的職業認同,也取決於其所從事的教學工作成功與否。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不斷有成功的體驗,那麼他們就會對自己的教學工作產生認同,反之,就會產生職業倦怠。教師如何才能獲得成功,形成教學藝術為教師成功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它可以告訴教師如何才能成功。教師的工作可以區分為平庸性與開拓創新性,一個善於開拓創新的教師,自我素質的提高必然是持久的、綜合的,這種持久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標志著教學藝術的形成,這會使教師走出平庸,實現教學工作的開拓創
三、體會到教師的職業美

教師職業美的主觀感受,是與教師在這種職業中的審美創造密不可分的。一個不去追求、不去進行審美創造的教師,是不會體驗到教師職業的美的。可以說,教師職業美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教師頭腦中固有的,而是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進行審美創造的結果。然而,教師職業美的創造不是隨心所欲、天馬行空的,它建立在教師自身專業素質提高的基礎上,建立在他們對教育科學與教育藝術把握的基礎之上。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形成教師的教學藝術,是教師體驗職業美的重要前提。

自由是教師職業美的本質,倘若形成教師的教學藝術要有持久的效率,自由是必不可少的。自由可以從空間、時間和心靈的角度進行理解,空間的自由與時間的自由是形式,心靈的自由是實質。心靈的自由取決於教師是否具有自主性,被動的行為讓人感到壓抑,沒有自由可言。教師要想體驗到心靈的自由,就必須學會感受轉換。如果一個人感受到的是被動,為了有一種主動的心靈體驗,那麼他就應該把它轉換成主動的狀態,做到「反客為主」,這種轉換可以讓人體會到一種自由。同時無欲則剛,升華境界,擺脫世俗的煩惱,也是教師感受自由的重要策略。教師應擺脫純粹物質功利的誘惑,教書匠的困惑,漂浮無根的惶惑,使平凡的工作得以升華,這是體驗人生意義的關鍵所在。

教師在追求教學藝術的過程中,要超越純粹物質慾望的追求,要善於從精神需要的層次理解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意義。如果教師的教學僅僅是為了獲取衣食之資,那麼他們往往就會急功近利。當他們把自己平凡的教學與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連在一起時,他們就會體會到無窮的樂趣。越愛教學,就越愛探索教學藝術;越探索教學藝術,樂趣就會越多,精神上就會有無窮的享受,就會感受到生活的完美與意義的充盈。於是,教師就會把教學看作是自己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具體化,把教學藝術的形成看作是自己本質力量的延伸,教學藝術創作與表現就會成為他激情澎湃的體現。

在教學美的創造過程中,教師會感受到一種職業美,一種幸福感,因為人的較高層次的需要在他們那裡得到了滿足。由於在教學中體會到了樂趣,教師便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充滿了信心.

❻ 教育心理學裡面的動作的知識點在哪

第五章動作技能與智力技能的學習
1、什麼是技能?技能形成的前提、途徑和標志是什麼?p104
技能是指運用一定的知識、經過練習而獲得的一種符合法則的活動方式。知識的掌握是形成技能的前提,練習是形成技能的途徑,掌握符合法則的動作方式是技能形成的標志。
2、什麼是動作技能?有什麼特點?動作技能可以分為哪幾類?P105
動作技能又稱操作技能、運動技能,是指通過一系列的外部動作以合理順序組成的操作活動方式。特點是:①動作對象的客觀性②支持技能的外顯性③動作結構的展開性。分類:根據動作的連續性分為①連續技能和非連續技能;根據信息的調節方式分為②封閉技能和開放技能;根據參與的運動分為③精細技能和粗大技能。
3、動作技能的形成要經歷哪幾個階段?它的形成具有什麼樣的特點?P106-108
形成的主要階段:①認知—定向階段②動作系統初步形成階段。③動作協調和技能完善階段。動作技能形成的特點:①意識對動作的控製作用減弱、整個動作系統轉向自動化②動作反饋由外反饋轉向內反饋③動作的穩定性與靈活性增加④建立起協調化的運動模式
4、什麼是練習?練習的進程具有什麼特點?p108-110
練習是指在氣饋作用的參與下,反復多次地進行一種動作。12練習的進程特點:①練習成績隨練習的進程而逐步提高②練習進程中存在高原現象③練習進程是不均勻的④練習中存在個別差異
5、練習的效率受那些因素和條件的制約?(如何促進技能的形成與發展?)P110-112
一、確定練習的目標;二、靈活應用整體練習和分解練習三、恰當安排練習時間四、練習中必須有氣饋五、影響練習的重要的心理因素:①人對活動的態度②自信心③人在練習時的情緒狀態④人的意志品質
6、什麼是智力技能?智力技能與動作技能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❼ 請問教育理論綜合知識包括哪些

‍‍‍‍‍‍

教育理論綜合知識全點

一、教育學
1、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2、我國春秋末年的《學記》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比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教育》早約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映了啟發性教學原則);「教學相長」(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規律)。
3、捷克誇美紐斯1632年的《大教學論》是近代第一部系統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他提出了班級授課制。
4、美國杜威的《民本主義與教育》強調「兒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學」的方法,開創了「現代教育派」。
5、蘇聯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把學生的「一般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屬。
6、美國布魯納的《教育過程》的主要思想是結構主義和發現法的教學方法。
7、蘇聯蘇霍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其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和「學校生活的網路全書」。
8、教育的概念:廣義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個方面;狹義指學校教育;偏義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會屬性有:永恆性、歷史性、相對獨立性。
10、我國封建社會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其貫穿了儒家思想。
11、遺傳素質對人的身心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但環境決定論又是錯誤的,因為人接受環境影響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能動的實踐過程。
12、我國普通中學的雙重任務是:培養各行各業的勞動後備力量;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
13、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
14、「雙基」是指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包括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記憶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維能力是決定性的因素。
16、體育的根本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
17、蔡元培於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並主張「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務:(1)使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的知識與能力;(2)培養學生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3)培養學生的心靈美和行為美。
19、勞動技術教育的任務:(1)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養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和習慣;(2)教育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
20、義務教育是依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義務教育是一種強制性教育。
21、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22、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
23、教師勞動的特點:(1)復雜性、創造性;(2)時間上的連續性、空間的廣延性;(3)長期性、間接性;(4)主體性、示範性。
24、教師的素養:職業道德素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
25、學生是教育的客體、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是發展中的人。
26、我國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是:(1)尊師愛生;(2)民主平等;(3)教學相長。從根本上說,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取決於教師的教育水平。
27、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社會經驗的雙邊活動。
28、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心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
29、教學過程是教學信息反饋和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起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包辦代替。
30、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學校培養未來人才的藍圖。
31、編寫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應遵循的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理論聯系實際;穩定性和時代性結合:系統性和可接受性結合。
32、知識不等同於智力,掌握知識的多少並不能標志智力發展的水平。教學過程中要把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結合起來,只重視能力培養的形式教育論(英國洛克)和只重視知識傳授的實質教育論(英國斯賓塞)都是錯誤的。
33、赫爾巴特提出了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34、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1)激發學習動機;(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這是中心環節;(4)鞏固知識;(5)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學原則:(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2)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3)直觀性原則:(4)啟發性原則;(5)循環漸進原則;(6)鞏固性原則;(7)因材施教原則。
36、兩種對立的教學方法思想是啟發式和注入式。我們應當提倡啟發式,反對注入式。
37、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課堂教學
38、常用的教學方法:(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①講授法;②談話法;③討論法;④讀書指導法。(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①演示法;②參觀法。(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①練習法;②實驗法:⑧實習作業法;④實踐活動法。(4)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發現法。(5)以情感陶冶(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①欣賞教學法;②情境教學法。
39、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1)備課;(2)上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3)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4)課外輔導;(5)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40、一節好課的基本要求:(1)教學目的明確。(2)內容正確。突出重點,難點,抓住關鍵。(3)結構合理。上課有高度計劃性、組織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當。(5)語言藝術。(6)板書有序。(7)態度從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四個基本方面。
42、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培養提高的過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否的關鍵,也是衡量一個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標志。德行過程是沿著知、情、意、行的順序發展的,但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可以作為品德培養的開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教師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恆、導之以行」。
43、活動與交往是形成學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礎。
44、德育原則:社會主義方向性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45、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理論: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46、德育的途徑:思想政治課是特別的重要途徑,其它各科教學是最經常、最基本途徑。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三種。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帶好班級、教好學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是有效地進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其中觀察法是一種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和優良的班風,這是衡量班集體是否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


二、心理學
51、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心理現象又稱心理活動,它包括:心理過程、個性心理。
52、心理過程:(1)認知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想像;(2)情緒、情感過程;(3)意志過程。
53、個性心理:(1)個性心理動力(傾向),包括需要、動機、興趣、信念、世界觀等;(2)個性心理特徵,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腦的機能,腦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實質: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映象。
55、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方式——反射。
56、意識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識的基本特性:自覺的目的性、主觀能動性、社會制約性、以第二信號系統為主的兩種信號系統的協同性。
57、心理學科的性質:心理學是一門介於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
58、需要的種類:(1)根據起源分:生理需要、社會需要;(2)根據對象分:物質需要、精神需要。
59、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可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稱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60、動機產生的條件:內在條件是需要,外在條件是刺激誘因。
61、興趣是指個體積極認識、探究事物、從事活動的心理傾向。
62、興趣的品質特性:傾向性(又稱指向性)、廣博性、穩定性(又稱持久性)、效能性。
63、學習動機的激發:(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有效進行獎懲。(4)合理設置課堂結構,妥善組織學習競賽。(5)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動機水平適中,最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65、成就結構理論認為:有三種現實的課堂結構:合作型、競爭型、個別化型。合作型目標結構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66、成敗歸因理論認為,學生常將成功或失敗歸因於四個方面:能力、努力、運氣、任務難度。
67、創設問題情境的理論基礎是成就動機理論。
68、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綜合整體的反映。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整合。
69、生物鍾現象:人體內的一切物理變化和化學都是有節律的,這些節律性的變化就是所謂的「生物鍾」的機制。
70、知覺的特性: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恆常性。
71、注意的的特點: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動的組織特性。
72、注意的種類:不隨意注意(無意注意)、隨意注意(有意注意)、隨意後注意(有意後注意)。
73、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規律的間接、概括的反映。間接性與概括性是思維的兩大基本特徵。
74、思維的種類:(1)根據憑借物與思維形態劃分: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2)根據是否遵循邏輯規則分:非形式邏輯思維、形式邏輯思維。(3)根據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維、發散思維(求異思維)。
75、思維的過程:分析與綜合、比較、抽象與概括、系統化與具體化。
76、思維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斷、推理。
77、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1)提出問題(發現矛盾的過程)。(2)明確問題(找出主要矛盾的過程)。(3)提出假設(以假設形式找到解決問題方案)。(4)檢驗假設(通過理論和實踐形式檢驗假設)。
78、啟發是從其它事物能夠看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對解決問題起到啟發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勢是指心理活動的一種准備狀態(心理傾向),又稱心向。
80、遷移是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能和學習方法對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影響。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促進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是正遷移,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反之為負遷移。
81、理解是學生對教材中有關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理解是學生掌握知識的中心環節。
82、想像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想像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感性材料是想像的基礎,實踐活動是推動想像的原因和動力。
83、想像的種類:(1)根據想像時有無目的意圖分:有意想像、無意想像:(2)在空間想像中,根據內容的新穎性和創造性分:再造想像、創造想像;(3)根據想像活動與現實的關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維品質的特性:(1)廣闊性與深刻性。(2)獨立性與批判性。(3)邏輯性。(4)靈活性和敏捷性。(5)創造性。
85、記憶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它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三個基本環節,從信息加工來看,即對輸入住處的編碼、儲存、提取的過程。
86、記憶的分類:(1)根據內容與對象分:形象記憶、邏輯記憶、情緒記憶、動作記憶。(2)根據信息加工與記憶階段分: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87、保持是鞏固已獲得的知識經驗的過程。保持是記憶的中心環節。
88、遺忘: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再認與回憶,或者表現為錯誤的再認與回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律:遺忘進程不均衡,有「先快後慢」的特點。
89、聯想的種類與規律:接近性聯想(空間、時間上的接近)、相似性聯想(性質上相似)、對比律(性質上、特點上形成對比)、因果律(因果關系)。
90、良好的記憶品質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確性、准備性(指能否及時地從記憶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識,是提取的應用特性)。
91、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練習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
92、知識為活動提供定向依據,而技能控制活動的執行。
93、高原現象:在操作技能練習到中期,會出現成績進步的暫停頓現象。
94、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的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特徵。知識、技能達到遷移程度,能「舉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進能力的發展。
95、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創造力是智力的高級表現形式。
96、超常兒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兒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緒是與生理需要相聯系的;情感是與社會性的需要相聯系的。基本情緒分為:快樂、悲哀、恐懼;情緒按強度的持續時間可分為:心境、激情與應激。
98、克服內外困難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徵。
99、意志行動的目的沖突有四種形式:雙趨式沖突、雙避式沖突、趨避式沖突、多重趨避式沖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經活動分成許多類型,其中有四種典型類型與氣質類型對應:強、不均衡型為膽汁質;強、均衡、靈活型為多血質;強、均衡、不靈活型為粘液質;弱型為抑鬱質。
101、性格是一個對現實的穩固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徵。氣質形成得早,表現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現在後。性格是個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現實標准:自我意識正確;人際關系協調;性別角色分化;社會適應良好;情緒積極穩定;人格結構完整。其它標准還有: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者」標准、「未來新人類」標准。
103、心理咨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為矯正法——華生;人本主義療法——羅傑斯;理性情緒療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異性交往的原則:自然、適度。

❽ 當在學習上出現高原反映,該怎麼辦

產生高原現象的原因很多,下面從學習心理、教學方法、課外活動、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和學習動機等幾個方面來探討克服高原現象的方法。 1、關心與鼓勵。 進入「高原期」的學生往往情緒低落,缺乏自信。如果教師對他們只是一味地批評與指責,只能雪上加霜,使他們更難振奮起來。所以這時老師應該更多地關心他們的學習和情緒,鼓勵他們進步。如實地告訴他們「高原現象」只不過是學習中的暫時現象,猶如長跑中出現的「疲乏點」,行軍中遇到了泥濘,而不是人生的制高點,更不是能力的極限處。教育學生「高原期」是學習上的停頓期,也是毅力、信心、鬥志的考驗期。經受一次考驗,就會增長一次智慧,突破「高原區」,就會有新的突飛猛進。 2、改變教學方法,放慢教學進度。如果班裡相當一部分同學出現了「高原現象」,老師在教學中要考慮到這些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放慢教學進度,從淺顯、易懂、學生樂於接受的知識入手,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啟迪他們的智慧。同時要盡量改變過去慣用的練習方法,通過靈活多樣的練習,引起學生的新奇感和注意力,克服他們感到老一套的厭倦情緒。 3、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首先,利用課前十分鍾時間,在班裡進行「腦筋急轉彎活動」,找一些有趣的謎語、故事、對聯等智力測試題,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積極的思維,開動腦筋,為學生接受新知識創造輕松活躍的氣氛。 其次,利用班會時間,在班裡舉行了網路知識競賽活動,把天文、地理、科學知識、生活常識、文體政治等到方面的知識融為一體,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啟發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正向遷移。 4、變換學習方法。學習階段開始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再合理,所以當到了高原期,學習者要盡早探索適應該階段的學習方法。另外,學習者的學習方法在使用過和中會逐漸暴露出缺點,學生要不斷改進學習方法,克服原有缺點。例如,學習數學時,解題方法僅僅停留在初級階段的常量代換,套用公式,套題型的方法上,那麼進一步解決需要運用空間想像力的問題時就必然有一個不適應的階段,形成停滯不前,因此學習者此時必須變換學習方法。
5、提高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差,學習質量不高,更容易產生學習停滯現象。傳統的「填鴨式」的訓練使許多學生的能力不全面,形成不良的思維定勢,影響思維方式的變化與轉換,因而要克服高原現象,學習者必須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用腦琢磨規律。
6、增強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學習者學到一定程度時,會感覺到非常疲勞,學習動機會下降許多,這時就需要學習者堅持一下,保持必要的動力系統,遇到困境時,具有攻關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勇氣,有頑強的意志力,才能克服「高原現象」。
7、豐富知識。知識基礎差的學生很容易遇到「高原現象」。知識基礎不足的學生在學習上欠債太多,因而克服「高原現象」的一個重要方法是豐富自己的各種知識,打下豐富的知識基礎。提高心理素質。有些學生在困難前易失去信心,對自己的能力估計不足而灰心,進而影響學習進步,所以學生應注意培養自己的心理品質,如增強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等,以一個良好的學習心態去克服「高原現象」。 絕大多數學生都會走出高考的高原期,有的同學高原期的時間可能長一些,有的同學高原期的時間可能短一些。因此,我建議當許多同學在高考復習過程中出現高原現象的時候不妨一起研究具體對策,大家相互幫助,共同盡快地走出高原期。 高原現象是高考復習過程中出現的現象,不足為奇,只要採取適當措施去加以解決,就會從「山窮水盡疑無路」,走入「柳岸花明又一村」。

❾ 2012湖北小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考試試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後的括弧內)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出自()
A.《論語》B.《大學》C.《孟子》D.《學記》
2.在中國近代史上,蔡元培第一次把美育列為學校教育組成部分是在()
A.1908年
B.1912年
C.1922年
D.1931年
3.只要有人類社會存在,必然有教育現象,這說明了()
A.教育的歷史性
B.教育的階級性
C.教育的永恆性
D.教育的繼承性
4.上好課的前提是()
A.目的明確
B.備好課
C.選擇好教學方法
D.了解學生
5.教學的中心任務是()
A.發展學生智力
B.掌握文化基礎知識和形成基本技能
C.培養學生品德
D.塑造學生個性
6.課外校外教育中具有普通性的組織形式是()
A.群眾性活動
B.自發活動
C.小組活動
D.個人活動
7.在教育目的問題上,法國教育家盧梭的主張體現了()
A.社會本位論思想
B.個人本位論思想
C.教育無目的論思想
D.社會效率論思想
8.有效地進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是()
A.教育學生學好功課
B.組織培養班集體
C.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D.了解和研究學生
9."春風化雨",這句話所體現的德育方法是()
A.榜樣示範法
B.陶冶教育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評定法
10.初中生生理發展最重要的特徵是()
A.身高體重迅速增長
B.腦重增加
C.心臟增大
D.性成熟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9個小題,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題中橫線上)
11.教育學的任務是______、______。
12.教育適應自然原則與"泛智"教育思想是______所提出的主要教育理論;"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是______的著名教育主張。
13.赫爾巴特對教育學有很大貢獻,他試圖在心理學基礎上建立______,在倫理學基礎上建立______,並提出了符合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階段教學"。
14.學科課程標準是根據課程計劃以______形式編定的有關______的指導性文件。
15."壬戌學制"頒布於______年,又稱六三三制,是以______學制為藍本而制定的。
16.班級授課制的主要缺點有兩個方面: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17.學生是______中的人。在學校里,學生的主要任務______。
18.庠、______和______等是我國奴隸社會所設立的學校。
19.從"人性善"的觀點強調教育重要性的代表人物是____;從"人性惡"的觀點重視教育作用的代表人物是____。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個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20.教學規律與教學原則區別在哪裡?
21.德育的內容是什麼?
22.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點是什麼?
23.什麼是"分組教學"?意義何在?
四、論述題(本題滿分13分)
24.論述德育的重要意義
心理學部分
五、選擇題(本大題共1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後的括弧內)
2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種記憶屬於下列哪種記憶類型()
A.形象記憶
B.邏輯記憶
C.情緒記憶
D.動作記憶
26.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中,思維的起點和動力是下列哪一項()
A.發現問題
B.明確問題
C.提出假設
D.檢驗假設
27.一個人在旅遊的過程中,既想多觀光風景、遊玩,又害怕多花錢的心理沖突,屬於下列哪一項()
A.雙趨式沖突
B.雙避式沖突
C.趨避式沖突
D.雙重趨避式沖突
28.人們對英雄行為、文化古跡等做出的贊美和感嘆是下列哪項情感()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正義感
29.馬斯洛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是()
A."自我"
B."自我實現"理論
C.學習理論D.無意識理論
30.一個人為人正直,富於同情心,待人誠實,樂於奉獻。表現出他性格的()
A.態度特徵
B.情緒特徵
C.理智特徵
D.意志特徵
31.絕對感受性和絕對感覺閾限之間存在()
A.正比關系
B.反比關系
C.相互影響關系
D.不相關關系
32.動機產生的條件是()
A.內在需要
B.外在刺激誘因
C.興趣和愛好
D.內在需要和外在誘因
33.有的顏色可以引起溫覺或冷覺,而有的顏色帶有接近感和深遠感。這是感覺的()
A.明適應或暗適應
B.對比特性作用
C.聯覺作用
D.補償作用
34.對活動的目的和結果的一種傾向是()
A.主導動機
B.社會需要
C.直接興趣
D.間接興趣
六、填空題(本大題共9個小題,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題中橫線上)
35.感應性是指生物有機體以其自身的______對______機體生命的刺激的應答性反應。
36.當感知過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人腦中______出該事物的形象,稱之為記憶表象,簡稱______。
37.意志是指一個人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調節、支配自己的行動,______,從而______實現預定目的。
38.心理咨詢的基本步驟是______、了解問題、分析診斷、______和結束咨詢。
39.掌握知識技能基本屬於______范疇,能力屬於______范疇。
40.氣質的類型差異表現為______、多血質、______和抑鬱質。
41.動作技能的形成階段有:操作定向階段、______、操作的整合階段和______。
42.動機的三個功能是______、______和激勵功能。
43.技能的特點包括:一是______得來的,有別於本能行為;二是一種______,區別於知識;三是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區別於一般的隨意主動。
七、簡答題(本大題4個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44.如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45.情緒、情感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46.注意的基本品質有哪些?
47.什麼情況下會出現高原現象?
八、論述題(本題滿分13分)
48.怎樣對青少年進行人際交往教育?

❿ 什麼是運動技能形成中的高原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什麼(運動心理學問題)

運動技能形成中的高原現象主要是人體的自我保護,他有一個休息調整的機會,短暫的停留不僅沒有壞處,還可以更加堅實的打基礎。另外,厭倦情緒、運動傷害、過度訓練造成的成績停止就比較復雜了,需要完全的休息調整,甚至有可能造成離開運動的悲劇。

比如在學習中產生的主要原因:需要改變舊的學習活動結構和方式方法,代之以新的活動結構和方法。在學生沒有完成這種改造以前,學習就會處於停頓狀態,在這種改造過程中,學習成績甚至可能暫時下降;當完成了改造過程,成績又會提高。

(10)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高原現象擴展閱讀:

科學實驗方法:

最早用實驗方法證明高原現象的是1897年布瑞安(Bryan)等的研究。布瑞安等研究了收發電報中動作技能的進步,結果發現,在收報練習15~28天之間,成績一度停頓下來,雖有練習,但成績不見提高,這就是練習進程中的高原時期(Bryan & Herter,1897)。

弗蘭克斯等(Frank & Wilberg,1982)的研究中發現高原現象。在該研究中,實驗任務是追蹤物體,每天練習105次,共10天。在最初的4天中,進步十分明顯;在第5,6,7三天中,學習沒有提高,呈現高原現象;而7天後,學習成績進一步提高。

閱讀全文

與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高原現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