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做到"育人之道,以德為本"
立德:樹立聖人之德。《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疏:「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聖德立於上代,惠澤被於無窮。」(《辭源·合訂本》)可見,古人早已認識到樹立高尚的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廣而施之,可以惠及社會,可以澤及未來 。
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就有重立德的傳統。《大學》第一章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謂「明明德」,就是修明最高最大的德行,「止於至善」是要把這種高尚的道德修明到最完美的境界。 孔子也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這些都是把道德放在首位,把立德作為教育的首要目的。
當今的中國,正處在社會的轉型期,外來思想與傳統文化發生激烈碰撞,有些人盲目崇洋,有些人墨守成規,有些人無所適從,有些人迷失了自我。再者,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社會上滋生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急功近利等思想。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已不再是一方凈土,教師隊伍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良的現象。因此,重視師德,加強德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一.立師德以為范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立師德,就是樹立教師良好的德行,為人師表,做人楷模。烏申斯基說:「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師具備怎樣的道德品質,不僅僅是教師個人修養的問題,而且關繫到熏陶和培育出怎樣的人的問題。
青少年學生在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還不夠成熟,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有較強的模仿性和很大的可塑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其自身的一言一行、品行修養必然會對學生良好道德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它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它爆發的內驅力不可估量。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教師的修養、人格,不僅會直接影響學生在校的成長,而且很可能會影響學生的未來乃至終生。
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時時處處嚴於律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加強師德修養,樹立高尚師德,為人師表,以德為范。
二.重德育以樹人
教育是一項培養人才造就人才的事業。那麼,人才的衡量標準是什麼?我國古代講「德才兼備」,現代提「四有」新人。可見「德」乃人才的首要條件。
教育也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工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育人才是長久之計,不可能一蹴而就。
人才的培養,有它自身的規律可循。所謂「欲速則不達」,不能急於求成。但是,在現實的教育中,急功近利的現象仍較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片面追求高分數、升學率……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被忽視,學生道德等素質的發展被削弱。據調查,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厭學現象十分普遍,不少學生精神空虛,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這些已成為社會上令老師和家長頭痛之事。
從人才成長的規律看,德和智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獲得也愈容易。」因此,學校德育可以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品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
胡錦濤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的講話中指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學校教育要重視並加強德育工作,注重培養學生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
㈡ 「教育以育人為先,育人以育德為先」求下聯「教學...」
教學以學生為本,學生以學習為重
㈢ 學校教育是以德為主還是以學為主
教師:傳道,授業,解惑者。在培養創新人才的過程中,德育應該由以社會意義為主轉化為以促進個體發展為主,擔負起發展學生非才智性因素的重任,只有這樣,德育才能獲得新生,才能具有廣闊的前景。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實施教師在育人中的德育教育?筆者在開展師德學習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
一、發展德智體美教育,以德為先
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要求教育要以德為先。讓受教育者先學會做人, 把外部獲得的知識、技能內化、升華為個人的穩定的品質和素養, 使得社會文明在個人身上得以傳承。要求指導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開放的胸懷, 具有現代思想意識、思維方式和責任意識, 積極迎接社會的挑戰。作為學校教育,其價值取向的核心應是讓受教育者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交往, 在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基礎上成為一個「整體」的人。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也說「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 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 而不是一個專家。」和諧的人要靠和諧的教育來培養, 它要求教育要有全局觀念, 不僅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 更重視人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教育有兩個目的, 一個是要使學生聰明, 一個是使學生做有道德的人。
二、培養創新人才,以德為先
創新人才是由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組成的,但是,學校總是把「教學」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這種「教學崇拜」還有不斷加強的趨勢,使學生才智因素的培養有觀念和行動上的保障。在此情況下,對學生非才智因素培養的任務就顯得十分重要。而德育是完成這方面任務的重要手段。創新人才的培養對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戰:
1.加強師德建設, 強化教師在育人中的主導作用
優秀的教師隊伍是學校發展的基石, 是學校全員育人的關鍵。應從思想、理念、制度、環境等方面採取措施,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充分發揮教師在育人中的主導作用, 強化教書育人工作。
2.加強敬業愛生和學術道德教育, 強化教師教書育人職責。
㈣ 如何以德為先的教育孩子
本來是德智體美勞,你現在都改成體智德美了,所以你當然會困惑了。德育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缺了德,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是最重要的;體是體育,這個要看個人的素質情況了,不過有了好身體才是一輩子的幸福啊。智育當然很重要,但是世界觀(德)有問題,身體(體)不行,智又能發揮多大作用呢?有了德智體的發展,美才有價值,也才能有發展。
㈤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什麼意思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意思,教育是根本,品德教育是前提。
教師教學,本職是要教會學生本事學知識,但前提是要先教會學生怎麼去做人,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學生的品德教育必須放在首要位置。
教書必育人,育人先育德。上學時曾聽老師講「有德有才為聖人,有德無才為凡人,無才無德為庸人,有才無德是危害」,因為縱使一個人有很淵博的知識,但如果德行敗壞,那他只會給國家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另國家領導人也曾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上強調:「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要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的戰略思想。由此也可見,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5)以德為先教育教學擴展閱讀:
德育的意義: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關繫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繫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所以,道德教育刻不容緩,責任重大。而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靈魂,作為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的保障,學校應時刻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思想,把德育工作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人之初,性本善。沒有哪個孩子一生下來就是壞孩子。孩子的道德行為的形成,與他所處的環境和受到的教育有關系。作為孩子的家長和承擔著「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稱號的教師,更應把德育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而我們也相信心裡有愛的老師,就能帶出有愛的學生!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德育工作並非一蹴而就,需要從點滴中收獲實效,讓我們每一位超凡人堅定信念,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我們的努力下,學生以知礪志,以德立身,立足社會,立足未來!
㈥ 教師應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落實德育為先的戰略目標
自我教育是教育本質的育人觀
從客觀上產生出什麼樣的教育效果,從本質上講都是在直觀地反映自我教育的結果(切片)。
在教學的引導過程中,從教學主動方(教師)這個角度講,教育效果是教師自我教育的延伸和深化的結果。那麼,從教學被動方(學生)這個角度講,必須具備一個根本性的內在學習條件,就是有自我接受教育的願望。實際的教學工作,是將這兩者有效的統一過程。教育效果既是對教師自我教育的檢驗,也是對學生自我接受教育意願的檢驗,更是對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如何移植自我教育經驗的檢驗。
1、樹立學生自我教育的育人觀
培養未來的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們樹立正確的育人觀,了解如何承擔起教師這份既平凡而又偉大的職責。要在教學工作中把「教育」這個既抽象又廣泛的名詞,刻意的體現出來,並使學生用自己的身心感知「教育」的現實作用和深遠的意義。這是落實教育的根本點。事實上,人若沒有自我教育的過程,是不可能體會教育是什麼以及教育的作用、意義和價值,更不能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如後漢書中所講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2、自我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根本
德育教育的根本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的切入點是以自我認識為基礎、以自我完善為動力、以自我奉獻為體現價值的目標。
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注重擴大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通過所經歷的人、事、物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存在的問題,並敢於面對問題深入剖析,提高反省能力和自律自控的能力,從被動狀態轉入主動狀態。學生們在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融於教育情境,用身心的經歷感受自我要求和被動接受要求的反差,建立教師應具備的教育視覺和觀察點,形成自我的約束力和自我人格的形象設計。不再因自己的不足自暴自棄,而是把不足作為突破點和目標。在教育專業經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話:「教育專業不是風平浪靜,不是不發生問題,而是善用良機,一切順境、逆境都可成為學習的素材,成為完善自己的外在條件」。學生們不再懼怕或對抗校規,師生間有了看問題的共識,奠定了教學雙方默契的基礎,抓住了德育教學中最重要的第一環節。
三、以整體觀啟動學生自我教育的機制與實訓
教育、教學的效果,是對遵循規律、把握環節的真實檢驗。對於規律和環節不同層次的了解及把握,又將直接反映和作用於最終的效果。所以,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要特別加強整體的意識建立,從高度出發,從具體的微觀角度入手。那麼,從微觀入手,建立環境機制是非常重要的。
從人的成長角度講,環境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身心以外的一切環境,二是以身心為內環境。這一對內外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整體,相互作用,息息相關。所以,要想建立良好、穩定、和諧的身心內環境,首先要從外環境入手,將其轉化為教育環境。具體實施有四個工作點:
(1)教育專業的自我形象設計
(2)班級是檢驗自我成長的平台
(3)宿舍是自我成長的沃土
(4)把家庭轉化為通向社會的起點
1、教育專業的自我形象設計
人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往往是靠外界的評價來完成的。作為未來的職業教育工作者,將要具備什麼素質、社會如何對其評價等一系列的問題,只靠平面的教學是難以完成的。所以,如何利用好校園現有的條件,創建教育的環境,搞好教育專業的自我形象設計,使學生們真正體會到幼兒教師神聖的職責,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環節。為此專業設置了相關的實訓,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其中的晨讀和晨練,正是校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朗朗悅耳的讀書聲響徹教學樓廊之中,彌散於每個人的身心,感染著不同專業的學生,無論誰走進樓廊,都會自然降低說話的分貝聲音,營造了寧靜、祥和的學習氛圍。每個置身其中的學生在享受的同時,也會把贊美、羨慕的心情傳遞給教育專業的學生。這項實訓,不僅培養良好的養心、靜心形式,專注的學習習慣以及清晰有序思維定勢,古文的鑒賞力,更重要的是突顯了教育專業的自身價值,增強了班集體的榮譽感,明確了共同的努力目標。在不斷的堅持中,即便自身有什麼不符合身心健康的習慣,慢慢在這樣的集體中,自然有不同程度的調整或消除。所以,教育專業的學生,熱愛自己的班集體是發自內心的,離不開班集體是自然的。
晨讀之後,教育專業的學生還要到校園中跳太極舞,優美的舞姿和旋律,把清晨的校園裝扮的更加美麗,似乎在呼喚,又在給人振奮。一些外專業的學生常常緊隨其後。
這項實訓,目的在於調整學生達到身心合一狀態。在這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了解做好一件事,必須弄清程序,即要求是什麼、檢驗的標準是什麼、注意的問題是什麼、如何確立觀察的反應點(觀察能力);如何梳理規律之中的環節(思維能力);以及如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分析、判斷能力)。
無論刮風、下雨,學生在一次次地堅持中挺進、收獲,身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身體強壯了,心態平和了,人與人之間增進了認識和了解,班級和諧了,班級的榮譽是第一位的。什麼所謂的個性、自我都轉化成為了班級和諧的能量基礎,大家非常珍惜自己的班級,稱之為「家」。
2、班級是檢驗自我成長的平台
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鍛煉表達能力、交往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等尤為重要。所以,班集體不僅僅是學習的地方,更應該是學生實踐所學內容的平台。為此,教育專業設置了一整套嚴謹、系統的組織架構和實踐的保障體系——即全息式班級管理模式,以確保每個人都是班級中的管理者。
具體做法是:根據班級工作整體的目標劃分為六部分工作項目,以確立出的工作項目,推選或自薦合適人選(班委),再由班委挑選出具體落實這項工作的骨幹,這個骨幹是從各宿舍產生的,各宿舍的成員既是執行者,又是管理者。全班每個同學都有具體的工作安排。
在實施過程中,方法是以點帶面,以面成體。由班長召集每天的班會,落實學年規劃、學期計劃、月計劃和周計劃。再由骨幹召集落實會,收集落實中的反饋信息,以供班會及時調整、彌補疏漏之處。
這樣,調動了全班同學的積極性,鍛煉了各種能力,拓寬了心胸、眼界;懂得觀察了,善於思考了,會分析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班裡的事是大事,消極的因素不斷消退,積極的因素不斷上升,形成了良性循環,達到了實訓學習一體化、生活學習一體化、管理機制一體化的和諧班級狀態。班級真正成為了每個同學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成長的平台。
3、宿舍是自我成長的沃土
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而進入大學生活之後,改變了以往的一人世界。面對著太多的陌生,無從適應,內心焦慮、恐慌、排斥或麻木的接受等問題,給他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諸多的消極因素。針對這些非常現實的問題,該如何引導或解決,不能消極等待所謂的過渡,也不能講空洞的道理。
教育專業有一套獨到的做法,圍繞兩個點:一是抓住每個人都想往進步、渴望體現價值的潛在心理;二是具體地幫助學生提高參與班級、宿舍的各種活動的能力。以培養責任心為核心,在宿舍明確擬定六個角色(領導、父母、榜樣、心理醫生、老師及朋友),並且按時轉化角色,每個角色都有具體的工作內容。如:考試復習,每個人都要承擔一科學習的督導復習。生活上,每個人都要清楚每天進水量;早、中、晚該吃什麼、如何搭配;每個人的學習計劃、生活計劃、班裡的一些安排等等……
宿舍環節的工作非常具體,又和班集體的工作密不可分,班裡上上下下,形成了整體的板塊式、全息型集體。在這個大集體中,每個人蛻變著,艱辛、痛苦地一步步走過,但結果卻是快樂的。他們依偎在溫暖的大家庭中,不再恐懼、膽怯,不再畏懼困難,他們不再喊「要理解我!」而是主動地走近他人,理解他人,他們真正懂得並實踐著古人所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甚深的道理。他們自信了,坦盪了,他們成長了。
回顧一路走來,總結一個道理:客觀的積累是一個人做一切事的基礎,不可浮躁和勉強。否則,人的心態將變得消極,做什麼都不可能有好的結果。要了解學生,為他們營造出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填補他們缺失的學習的條件,營造適宜學習的環境,使他們能感受到自己天天的進步,從而增強自信心。這點非常重要。
4、把家庭轉化為通向社會的起點
家庭是每個人棲身之處,也是最容易放鬆、放逸的地方。這對於一個成長中的學生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在校期間,對學生教育效果的保持、鞏固以及延伸,將決定著學生們的未來。人們通常面對熟悉的人、事、物,往往就失去了敏感,辨析能力下降。那麼,如何解決這樣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使家庭進一步成為學生健康成長、汲取營養的地方呢?教育專業把教育延伸到了每個學生的家庭,從三方面入手:
一是通過進行家庭的觀察,深化對所學德育、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理論的理解,使學生體會所學理論的真實性。
二是將所學的理論講給家人聽。一來可強化、鞏固所學的內容,二來可訓練備課的思路、方法,提高語言表達、溝通等能力。
三是通過這個講課過程,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改進,也能與父母做定向、深入的交流,從思想上進行統一,使家庭在評判某一事物時逐步形成比較一致的標准,減少了紛爭,化解了許多矛盾。這種做法得到了家長們的好評,經常有家長寫感謝信,肯定孩子的進步,贊揚學校的這種育人方法。
通過這種形式,家長得到了繼續學習的機會,孩子們受到了很好的鍛煉。可謂皆大歡喜之效。
總之,通過德育的實訓,學生們身心健康,快樂完成學業,班集體和諧進步,受到了廣大師生的贊譽。
四、從身心入手按部達成實訓
教育專業的各種實訓,之所以達到了很好的預期效果,總結起來有三點:一是以學生的身心健康需要為基礎;二是以學生快樂地完成學業為檢驗標准;三是以未來職業的要求為培養目標。所以,學生們真切地能感受到實訓的益處,不把實訓當負擔,而是作為自己生活、學習、工作的必需。盡管在執行過程中,由於自身基礎及慣性的差異,仍有做不到或做不好的現象,但從他們內心是非常努力的。
1、從生理健康入手
每個人都是由兩大系統所構成的,一個是物質系統,即心、肝、脾、肺、腎、大腸、小腸、胃、膽、三焦、膀胱、以及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皮毛筋骨、四肢百骸;另一個是精神系統,即感情、思想、慾望、思維、意識。由於有了物質系統,就有了人的精神系統(西方稱之為心理活動)的反應。所以物質系統,即人的生理對人產生著很重要的影響作用。如果物質系統出現了問題,精神系統會隨著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要想使學生們身心健康,首先重視他們的生理健康。為此,在展開的實訓中,這方面的要求也是非常系統嚴謹的。如:每天的作息時間要嚴格計劃出內容和要求;飲食起居也要定時、定量,該飲什麼、食什麼都有標准,甚至細化到早睡早起、必需吃早飯等。事實證明效果很好,大部分學生身體健康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
2、從心理健康入手
心理健康標志著一個人有著積極的心態,面對什麼境遇,都能坦然處之。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樣一個令人嚮往的健康標准呢?教育專業圍繞著一個核心點,就是如何讓每個學生心有所歸,踏踏實實地對待所經遇的一切人、事、物,不再朝三暮四,活在虛無縹緲的幻想之中,而是在宿舍,在班級中,選准一項適合自己做事的點,去一點點地積累和努力。眼前的一切變得真實,與自己的距離很近,每個人知道自己與整體的關系,思維立體了,不再任性執拗;心胸變寬了,活得快樂了。在不斷擴大視野的同時,懂得了人生應該追求什麼、什麼才是自己價值的體現,明確了如何努力。所以,心理自然健康了。
3、不再畏懼學習
在實訓中,貫穿的一個主題是要能解決每個人存在的問題,而不是為了實訓而實訓。所以,實訓和每個人的學習、生活、工作,聯系是很密切的。具體到學習方面,主要突出一點,不是為學而學,是通過學習認識到自己所欠缺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再通過學習的過程,不斷彌補、強化。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能力的提高,給予了學生極大的自信,他們知道學習該在哪兒用功夫了,不再盲目用勁。學習興趣高漲,有了不畏難的學習心態,學生們變得很積極。考試大家一起復習,集體活動一起完成,有困難大家協商,有問題大家共同解決,彼此互幫互諒,無論小集體(宿舍),還是大集體(班級、專業),都有一股積極的能量在涌動、匯集。
4、尊道而貴德
所謂「尊道」就是要符合規律。「貴德」就是按規律做事。所以,在實訓中,自始至終地從符合人性、遵循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出發,從人客觀實際的需要出發,確立實訓的內容、要求、標准。以每個人的身心狀態為調整的基礎,使每個人能切身體會到當下的作用和效果。激發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確立對自己的責任,對班級的責任,對未來的責任,認清肩負的使命。在教育專業,提出的德育教育不是空洞的口號,是有環境、有機制、有落實、有反饋、有總結的系統化實訓,幾年中,確實有著很好的教育效果,值得繼續總結和實踐。
㈦ 大學教育先以德為先,還是以智為先
都大學了才想起德教育,是不是有點晚了,這應該從懂事就開始了,你若大學還不努力學習,請問你將來靠什麼掙飯吃
㈧ 四辯稿。當代中國大學教育應該以德育為先還是以智育為先。
熟話說得好:先成人再成才。顧名思義想要成為棟梁之材必先做好一個人。那麼做人該如何做專呢?顯然以屬道德為主教育為輔。大家都說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素質比一個普通人要高。而橫觀如今社會,大學生素質讓人擔憂。隨著科技水平和經濟水平得日益提高,大學生所具備得科學文化修養大同小異,而每個人所具備得思想道德修養卻大大不同。若是一名電腦技術很好的大學生卻做出了攻擊他人電腦這一違法事件,這不得不讓人反思。所以大學生應當德育為先!
㈨ 幼兒園園長如何秉承以德為先的教育理念
幼兒園園長需要善良,已得立園,依法立園,要有教高的修養。
㈩ 教育孩子是以品德為先還是以學習成績為先
以品德為先。當然成績不能落下。個人認為一個成功人士首先他需要的是一個回良好的品行、積極的思想再次就答是淵博的知識(成績是一部分、生活技能、交際等都可以算是知識。)知識就好像是一把武器。當然兩樣都是不能缺少的。要全面發展才不會失去平衡。當然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但品德和學習兩者不能相差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