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訓練
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進行語言訓練
《語文課程標准》科學地闡明了培養學生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學語文的特殊任務,是其他任何學科也代替不了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質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通過訓練,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葉聖陶先生曾經講過:「什麼是訓練呢?就是要使學生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這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老先生在這里講的不是廣義上的訓練,而是有關於語文教學方面的「訓練」,語文的核心問題是語言,語文訓練歸根結蒂就是語言訓練。語言是工具,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如何把語言這個工具變成自己手裡的工具,唯一的途徑也就是訓練。
學生是語言文字訓練的主體。縱觀當前的課堂教學實踐,在課改理念的引領下,教師的語言訓練意識比較強,但對怎樣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還不得要領,具體體現在:課內不訓練,課外訓練,訓練缺乏過程,訓練形式化。作為小學語文老師,要精心挖掘語文因素,認真分析課文的語文因素,採用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的語言訓練。
《晏子使楚》
師:晏子「故意笑了笑」這種笑是一種什麼樣的笑?
生:自嘲的笑。
師:還可以大膽地想像,晏子的表情會是什麼樣的笑?
生:(模仿笑)
師:什麼笑?
生:笑裡藏刀的笑。
生:晏子這個笑指的是得意的笑。(得意地讀)
師:還有嗎?
生:有點譏笑、嘲笑。(嘲笑地讀)
師:剛才有同學說笑裡藏刀,我覺得,楚王那個冷笑,那裡面才可以說是藏了刀。晏子,他笑里究竟藏的是什麼?
生:智慧……
師:那叫智慧。哎!就是這故意地笑一笑,笑出了自信,笑出了幽默,笑出了瀟灑。請同學們按自己的體會好好的朗讀。
師:你們的朗讀告訴我們,就是這笑一笑,我們就能想像晏子的脾氣、性格、骨氣。讓我們再次為晏子的這種智慧喝彩!
……
一、朗讀積累訓練
著名特級教師沈大安說:「一個語言片斷被確定為訓練點,呈現在學生面前,那是因為意思不易明白需要細加研究,或是寫法對學生有可借鑒之處值得反復品味。無論哪一種情況,都需要多讀。掌握閱讀方法,積累語言材料,陶冶思想情操,三者的交匯點便是讀,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讀」會讀、讀懂,既是閱讀教學的目標,又是進行語言訓練的手段。 課堂上要擠出時間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喜歡的速度去讀。精彩的片斷,嘗試讓學生去積累,並時常加以鞏固使學生掌握語言規律並內化語言。
二、語句比較訓練
詞語和句子是組成語言大廈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
三、語言表達訓練
利用教材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是很有效的辦法。小學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訓練提供了較廣泛的內容和多種形式。在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表達實踐。根據每篇課文的內容讓學生圍繞一個中心寫一段話。讓學生通過對課文中「精品語言」的感受和模仿,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發展,逐步走向個性化。此外,將口語訓練貫穿於每一節語文中,還可以培養他們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優化口語交際教學,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讓學生在生與生,師與生中發展個性化語言。
B.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找准語言文字訓練點
這樣定位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可是曾幾何時,語文課程一直在學習文章的思想內容,體會文章的情感。還記得一位老師上《十里長街送總理》,高潮處老師哀樂奏起,師生泣不成聲,聽課者頜首贊許、掌聲雷動;一位老師上《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對其悲慘的命運無比同情……曾經這些被稱之為好課的課堂叫我們如今回憶起來卻無比汗顏!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是最重要的改變,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師該做的事情。因為有了這個方向的轉變,我們應該更多思考的便是如何尋找語言文字的訓練點?
一、尋找語言文字的訓練點要基於《課程標准》
我們學校很多老師的案頭唾手可得的一本書便是《課程標准》。每學期開學的第一次教研活動要組織大家學習《課程標准》;設計一堂課要先讀讀課程標准;開展聽課、評課活動更是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因為我們要做到想法有據可依,做法名至實歸。
以《課程標准》對第一學段(1-2年級)和第二學段(3-4年級)閱讀教學中詞語理解的目標為例: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第一學段)
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第二學段)
兩個學段對於詞語理解的目標與內容的規定不一樣,所以在設計一堂課的時候就應該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來做。於是我在《三個兒子》的教學中這樣設計:
師:你在生活中還見過什麼在晃盪?
生:春天來了,柳條在晃盪。
生:小女孩一跑起來,她的辮子在晃盪。
師:是呀,「晃」就表示搖動、擺動的意思。聯系生活實際也能幫助我們理解詞語。
《課程標准》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指導一線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實踐的綱領性文件,因此,尋找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應首先以《課程標准》為依據。
二、尋找語言文字訓練點要基於年段目標
各年段閱讀教學的目標都是不一樣的。
低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
1.以識字教學為重點。要求認的字必須能正確認讀,要求會寫的字必須寫對寫好會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要強調整體識記,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鞏固。在寫字教學中,主筆畫和字的結構要指導到位。每節課都要花幾分鍾寫字。教師要通過學新溫故,要通過比較辨析形近字、多音字、同音字等。要建立學生自主識字的激勵機制,激勵學生在生活中、閱讀中識字,每周用一節課交流識字成果。要相信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
2.朗讀的指導和訓練。低年級應該要求所有學生正確的讀,而不是有感情的讀。讀正確的訓練能培養學生的初步語感。怎樣讀正確?要做到以下三點:每個字都能讀准,特別是多音字、輕聲、變調、兒化;不多字少字,不顛倒重復,讀准長句子中詞語之間的停頓;理解少量的重點詞和句
中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
1.繼續重視識字和寫字的教學。
2.加強詞和句的教學。詞句的教學主要從四個方面入手:A.能找出重點詞句。(用的准確的詞,如《荷花》里的「冒」;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詞句;能統領全文的詞句;能總結全文的詞句;過渡句;不理解的詞句等)B.教會學生用多種方法來理解重點詞句。(換詞;讀詞句想像畫面;聯繫上下文理解等)C.體會重點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D.注意引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並學會在表達中運用。
3.閱讀以段的訓練為重點。如:理解重點詞句;概括段意;了解段和段之間的聯系;揣摩構段方式等。
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
1.加強自學能力的培養。要先自學後師生共學。可以通過自學提綱引導學生自學:初讀後寫一點初讀的感受;鼓勵學生提出不懂的或者感興趣的或者關心的問題,引導學生提語言方面、寫法方面的問題。
2.從閱讀不同文體的文章中得其法。比如:寫景狀物的文章,要指導學生抓住景物特點有順序地寫,邊寫景邊抒情(《記金華的雙龍洞》);寫事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整體把握主要內容,理清順序,抓住重點句段體會感情;寫人的文章,要引導學生重點感受人物的形象,學習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通過語言、外貌、動作、心理來寫;說明性的文章,要讓學生讀懂說明什麼,了解說明的方法。
葉所工作室曾經讓三個學段的老師備《西門豹》,因為每個學段的教學目標不一樣,所以三個學段的老師各自備出來的訓練點也就會不一樣。
三、尋找語言文字訓練點要基於文體特色
教材選編的課文都是有不同文體的,如:詩歌、散文、童話、語言、兒童詩……文體不同,訓練點也會不一樣。
童話,顧名思義,童就是少年兒童;話就是故事。童話就是專門寫給少年兒童看的故事。它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通過豐富的幻想、想像和誇張來塑造鮮明的形象,用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和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反映現實生活,抑惡揚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通過教學研究,結合童話的特點,其語言文字訓練點應落在:一是富有童趣的語言。童話故事中的形象,不論是人物還是動物抑或植物,都賦予了人的語言,如《 咕咚來了》,當「咕咚」一聲響起時,小白兔的語言「快逃啊,咕咚來了。」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讀者的心,《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的話「小魚姐姐,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等等,更是貼近孩子的口味。所謂童言無忌,此處結合最有利於用孩子們自己的語言寫出孩子們的真情實感。二是鮮明的人物形象。童話故事裡的形象,多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在孩子們的世界裡,它們和人一樣有血有肉。閱讀童話時,教師要結合故事裡的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想像它們會說什麼,會做什麼,可以續編故事的結尾,也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創編童話故事。
寓言故事在教材中的編排有一定比例,它的教學價值在於依託文本理解故事,跳出故事悟明道理,兼語言與思維二者共同發展。寓言教學可緊扣「學講故事練表達、悟明道理練思維」的簡約模式便可實現語言文字的訓練。
民間故事是民間文學的重要門類之一,多以口耳相傳,情節誇張,充滿想像,且多採用象徵形式來表達人們美好的願望。在現行教材中,越來越多的民間故事進入我們的視野,如:《木蘭從軍》《沉香救母》《日月潭的傳說》《哪吒鬧海》《九色鹿》《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到底該教什麼呢?
1、教講述——以講述喚醒故事的魔力。給情節插上想像的翅膀。教低段的閱讀民間故事,激發學生愛讀、樂講,培養學生講故事的能力才是教學的核心目標,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才會達到理解、積累、運用詞句的目的,這才真正落實了「語用」。
2、教情節——第二學段的民間故事教學就可以在課文改編的基礎上,巧抓情節的空白點,激發學生依「文理」想像設計情節,拓寬學生的閱讀思維,訓練學生的篇章結構意識,錘煉學生的創造性表達,從而達到具體生動講述故事的目的。
3、教鑒賞——為故事還原文學的氣質。在民間集體創作的流傳中,民間故事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表現手法也越來越藝術——神奇豐富的幻想、多角度極度的藝術誇張、成功的擬人化修辭、完整的結構和定型的人物性格等。這里,無論是把哪一個點作為教學內容來講,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民間文化的熏陶。
……
四、尋找語言文字的訓練點要基於教材
教材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載體。陶行知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那是說我們不能迷信教材,要創造性地利用教材來教語文。但我想說,「教材也是個最好的例子」,因為教材里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教材編寫者精心選編的課文,我們應利用好教材指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如何在教材中尋找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最重要的一步便是裸讀,在裸讀中發現語言現象。什麼是語言現象?即這一課中在聽說讀寫方面的語言特色。
以閆君燕老師執教的《魚游到了紙上》為例:
揣摩句子,領悟表達
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苟地畫下來,像姑娘綉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彷彿金魚在紙上游動。
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苟地畫下來;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
引導學生發現:描寫人物的動作,不僅可以寫看到的,還可以寫想到的。這樣表達更加具體形象。
到文中找出這樣寫法的另兩處句子。
小結寫作方法:先寫看到的,再寫想到的,融入作者的寫法。
遷移。出示:《全神貫注》語段,找找哪些句子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
要寫好想到的,有點難,要注意什麼?小組討論。(聯系前面看到的)「好像、像、似乎」這些詞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聯系在一起。
遷移運用。出示學生跳繩語段。段中只寫了看到的學生跳繩的動作,然後讓學生補充添加想的部分。
閆老師在備這一課時發現的了課文中最明顯的語言現象:描寫人物的動作,不僅可以寫看到的,還可以寫想到的。然後引導學生進行遷移運用,從而學會這樣的寫作方法。
所以,裸讀發現語言現象,並以此作為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是最重要的一步。
王雷英老師說:「關鍵是要立體地看教材,把教材當成可以開發的資源包,可以刪減,可以增補,可以整合,可以重組,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全息元素。建議從語文素養,語言學習和能力發展的角度梳理「訓練系列」,「讀寫指導」,讓教材立體又系統。」 「需要找到最有價值的教學目標,最適度的教學目標,最有發展性的教學目標。然後,基於教科書,基於兒童,基於文體的特點和課型特徵來確定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這也是尋找語言文字訓練點的方法。
總之,我們應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度,找准語言文字訓練點,做好語文教師該做的事,別再犯「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錯誤
C.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這一理念是語文教育教學改革深化的產物。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語文素養的內涵十分豐富。它以語文知識為基礎,語文能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文積累(文化底蘊)、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和習慣的融合。這種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能力,而且也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在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成為每個語文教師研究和探討的課題。語言文字的訓練雖然有專門的訓練內容,但我們所有的語言文字都是為閱讀和生活實踐服務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它可以使語言文字的訓練具有更強的實踐性和生活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使語文教學更加高效。今天,我談談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體會。
一、在預習中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途徑很多,平時的交談、看廣告詞、商標等都是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不過,這些都是不規范的、隨意性很強,達不到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的效果。預習既是學生自學能力提高的有效平台,也是學生課外閱讀能力提高的途徑,更是學生課堂學習實踐的延伸。因此,在布置學生預習前,向學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引導學生自覺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達到有效預習的目的。如:把文章讀通讀順,利用工具書學會生字詞,根據上下文和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意思,把感受深刻的句子多讀幾遍,並寫出自己的體會,把不懂的地方畫下來,留到課堂上解決等都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方法。通過這樣有目的、有重點的預習,為課堂教學的低耗高效做好充分的准備。
二、在初讀中引導學生自覺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初讀課文既是對學生預習的檢查,又是在預習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在初讀課文中,教師只作適當的提示,學生根據提示進一步學習。這步主要解決的問題是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每個自然段的意思,思考作者是怎樣把主要內容寫具體的,各段之間又是怎麼聯系起來的等。這是閱讀必須解決的問題。面對一篇新課文,先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課文的美,語言的美。採用范讀、配樂朗讀、詩朗誦、講故事等形式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讓他們自由讀、指名讀或齊讀。在具體教學某一部分時,也要先進行整體感受。不過,這時要求更高了,採用學生默讀、指名讀、教師引讀或有感情地朗讀等形式。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樣的讀以外,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具體有效的朗讀指導,加深學生的解讀感受。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經常提醒學生,語言文字都有著特殊的感情,在我們語文老師的眼中,詞語不再是詞語那麼簡單了,而是一份情感了。例如教學《卡羅納》一文,指導學生在初讀中找出描寫卡羅納傷心的句子和老師、同學、家長關心他的句子,引導學生找出哪些詞最能體會卡羅納的悲痛心情,哪些詞語最能體現老師、同學、家長對卡羅納的關心,並且根據自己對這些句子的解讀感受進行朗讀處理。
三、在精讀中引導學生加深詞句的理解。
語文學科是基礎工具學科。它的任務是學習語言,發展思維,陶冶思想情操。所謂學習語言,即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掌握語言規律,發展語言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語文學科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學科替代不了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在講讀課文中,引導學生掌握理解詞句的方法,對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有著重要的促進和鞏固作用。精讀這一教學環節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主要陣地,理解才能運用,而恰恰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是教學的難點。所以教師要對理解方法作精心的指導。
1、用換詞法理解句子中難理解的詞語。
在閱讀教學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比較難理解的詞句,有的詞語表面上很難理解,不過掌握方法其實很容易,換詞法理解是一個簡單的方法。例如教學《長城》時,有一句: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牆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要理解這句話,主要抓住很自然就可以了。如果用平常的的方法理解很自然的意思,可能很難解釋清楚。但是引導學生換一個詞語,恐怕難度就不是難度了。 『很自然』這個詞我覺得難理解,你能換一個詞語來代替它嗎?什麼詞語和它的意思最相近?引導學生根據上文的意思把很自然換成情不自禁就很容易理解了。況且,學會換詞法理解詞句的意思,當他們在以後的閱讀生涯中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會用這種方法解決。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課內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運用,這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途徑。
2、用角色互換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學生讀作品時,不是被動的讀者,而是在創作作品,因為在品讀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已經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角色中,他們為文中的角色創造著美麗的結局,精彩的人生,美好的生活。正是角色互換可以引導學生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從作品中的人物角度理解句子的意思和人物的內心情感,有助於對詞句的深刻理解和運用。如教學《長城》中有個句子 :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理解這個句子的思想感情,要從理解才這個詞入手。因此我這樣引導學生理解:假如你現在站在長城上,看著長城的一切,在當時的條件下,你會想些什麼?引導學生總結出:在當時的勞動條件下,建成這樣偉大的工程,真的不可思議。這樣,才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理解才的意思,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就不是什麼難題了: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的祖先做到了,我們應對他們有什麼樣的表示?你們佩服他們的什麼品質?然後進一步深入:你的感情是這樣,作者呢?這樣,不但讓學生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學會了文章有感情才能打動讀者的心。用這種方法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運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
3、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意思。
語文生活化,在生活中學語文,我們語文老師都深有體會,因為作品就是作家經過精心提煉的生活,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與其說是教學生怎樣讀懂文章,不如說是引導學生如何跟隨作者體驗生活。也就是說,我們的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作品中體驗生活,從生活中理解作品,從而達到解讀並且運用語言文字的目的。如果能引導學生在體驗作品的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對學生來講,可以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學會怎樣運用。如教學《卡羅納》一文時,作品的生活意識濃厚,就像發生在我們孩子身邊的事一樣,這樣,單純的語言文字解讀已經打動不了孩子的心,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聯系生活實際來解讀有關的句子。如理解卡羅納的內心世界:卡羅納失去媽媽,再沒有親人安慰他,和他分享快樂,和他分擔憂愁,和他共渡美好的日子了。他的心情你明白嗎?作者明白他的心情嗎?從什麼地方看出來?這樣,引導孩子們聯系身邊的不幸事件,理解卡羅納的內心感受,然後抓住課文的有關句子來閱讀,學生理解句子就更容易了。並且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靈活運用,提高閱讀的效果。
4、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
句子由詞語組成,每一個詞語都不可能單獨存在,同樣,每個句子之間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聯系。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例如教學《長城》中有一句難理解的句子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就要引導學生聯繫上文的第二自然段長城的高大堅固,第三自然段的寫條石的重量以及當時的勞動條件去理解,從而體會句子的含義。
四、在拓展延伸中學會運用。
《語文課程標准》開宗明義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我們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好好運用,所以,我們在拓展部分好好把握這個機會,讓學生在延伸中學會運用。主要的是成語、比喻句、排比句、誇張句、擬人句、對聯等文化語言的運用以及復述課文的運用等。例如教學對聯時,我注重引導學生理解對聯的寫法,特別是平聲仄聲的運用,並且引導學生聯系北京奧運和學校的辦學特色寫寫對聯,雖然孩子們寫的對聯都比較幼稚,但自從理解對聯聲部的讀法後,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且在從化市中小學生楹聯大賽中有七個同學分別獲一、二、三等獎。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舍,養成習慣,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進行長期的、系統的語言文字訓練。
D. 小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並對教材內涵充分挖掘。對於有 些類型作文的教學要讓學生首先體驗自然,家長應該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本文從充分利用家庭學習環境,以提高學 生語言運用能力作為出發點,使學生的作文描述能夠條理分明。教師應該充分開發身 邊所具有的學習資源,並且指導 學生怎樣表達自己的作文思路才能條理分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 達能力。對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與培養,使之更好地全面發展、如何評價以及如何提出 其它同學表達存在的不足、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交流工具是口語表達, 定期組織專家對家長進行培訓:「語文,要充分開發身邊所具有的學習資源,家長可以利用網路技術拓展學生視野, 通過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效開發,學生還可以藉助肢體語 言,培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內學習如何描寫和 表述人或者事物。課堂教學中要 讓學生處於主體地位,尤其語言的聽說練習,要根據教師推薦的方法或者是面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不能予以糾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口述《我的理想》 《我的夢》之類的作文、適當拓展課堂教學環境四個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 學習語文知識處於被動狀態,以 尊重學生的想法和表達習慣作為出發點,只是機械地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曾經說過,還要有 其它方面做鋪墊, 旨在促進小學生全面提高語言表 達能力,語者,讓學生經歷了這一過程之後,比如表達藝術和表達心理等,只有通過三者的共同努力。
E. 在課堂教學當中何時進行語言教學的訓練
答:語言教學的訓練應做到以下幾點
加強口語訓練,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加強讀的訓練,提高學生感知語言的能力
加強作文訓練,提高學生書面表達能力
看、聽、讀與說、寫結合,提高吸收能力和表達能力
F. 教師的課堂語言怎麼練習才能抑揚頓挫
題目:
教師的課堂語言怎麼練習才能抑揚頓挫?
我是一名初中新老師,普通話是挺標準的,就是上課的時候似乎是少了激情,上課的語氣很平淡,希望看到的各位專家老師們,來說說怎麼練習教學語言,變得抑揚頓挫些?
解答:
多聽聽老教師的課去感受他們的語言技巧,當然有一個前提:就是對整個課堂的把握要做到心中有數,就是備課要充分,課堂上的一切都裝在腦子里邊,游刃有餘.沒事的時候看看百家講壇,我就是看後才有了很大的突破的!
G. 教師課堂教學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主要有哪幾個方面
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文化素養和業務能力的綜合體規。小學數學教師要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一定要具有較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它涉及到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語言表達、板書設計、指導學生操作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等教學基本功:
一、教學設計能力
1、教學目標的確定
2、教學內容的處理
3、教學行為的選擇教學行為要有效,就必須把握好「適度」兩個字。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4 、 教學組織形式的設計
5、教案的設計
二、 語言表達能力
三、板書設計的能力
四、指導學生操作的能力
五、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
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是「再創造」的過程,數學學習是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自已的「創造」為學生展現出「活生生」的思維過程,協調好師生的雙邊活動,使數學教學過程成為對數學美的反映過程,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藝術魅力。無論從教學內容,還是從教學活動來看,數學教學都是一門創造性的藝術。它是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以富有審美價值的獨特的方式方法,創造性地組織教學,使教與學雙邊活動協調進行,使學生能積極 高效地學習,並感受到數學教學美的精湛的教學技能技巧。它是教師學識和智蔥的結晶,是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式方法的升華。
H. 如何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訓練的實效性
一、提高個人素養
(一)認真教學,提高水平
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要提高自身的師德修養,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如果一個教師不是一個優秀的教書先生,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教師的愛可以用語言播種,用粉筆耕耘.對學生充滿愛心的每一堂課,都彷彿在為學生打開一扇窗戶,讓學生看到一個色彩斑斕的新世界.因為愛不是一句空話,教師必須盡可能地給學生多學一點知識,讓他們學得好一點、成長更加順利一點.
(二)豐富師識,提高師藝
思想家黃宗羲曾說: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和文化功底,文化功底深的老師,就是特受學生歡迎.你要給學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為了灌滿這一桶水,並讓它不因為蒸發而減少,在業余要認真學習業務知識.教師只有堅持不懈地增長自己的才學,不斷探索教育技巧的奧秘,才能使學生產生一種依賴感,才能贏得學生的敬佩,從而轉化為一種很強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勵學生.
(三)關愛學生,樂為人師
師愛,是教師對學生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它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 教師應該愛每一位學生,不管大小強弱,甚至不管學生的品行優劣,教師都應該付出愛心,一視同仁.教育,如果充滿著愛,即使是冰凍的感情也能融化,教師對學生的愛的情感,能轉化為學生接受教育的內部力量,能贏得學生的愛戴和尊重,激發他們對教師的親近感、信賴感,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
二,准確把握文本
(一)潛心文本,落實目標
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准確把握單元或課文的教學目標,抓准教學重點、難點,不僅要真正的解讀文本,還要真正的鑽研文本,深入教材的教學價值,整體把握課文的脈絡,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實效性的目的.
(二)針對學情,以學定教
學生主體的體現,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課堂教學的實踐過程.要使這一過程高效,教師必須在深鑽教材的同時,還要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從知識與能力、教學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正確把握教材,從而在課堂上才能更好駕馭課堂突出重點,突出難點.提高課堂實效性.例如《燕子專列》一文講了瑞士用專列護送燕子的感人故事.
.該如何處理好教材,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並與文中的人物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我讓學生在 在扎實的品詞析
I. 如何運用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大致有導語、提問語、闡釋語、應變語和結語等。教師必須根據各類語言的作用、特點,把握好運用的藝術。
1.導語的藝術——導語引人入勝
導語是一堂課的開場白。其作用是把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慾望引入預定的教學軌道,使學生對新的學習內容產生好奇心。教學導語的最基本要求是引人入勝,最大忌
諱是千篇一律,平淡無奇。教師要善於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找准兩者之間的契合點來設計教學導語。導語的設計方法很多,但要使導語引人入勝,最重要做到以「趣」入境,以「情」入境,以「奇」入境。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獲得知識、拓展視野、充實心理生活的極其重要的動力。只要能培養並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可以促使他聚精會神地去獲取知識,創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激發興趣要教師通過設計或提一些有趣的設問等方法來實現。上課一開始,教師便根據課文內容設置懸念,正如小說寫得精彩處卻嘎然而止,來一個「且聽下回分解」,讓讀者更想知道下文。這樣便可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論語》中有這樣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實質上就是強調情感在學習中的作用。所以,只有引發情趣,使學生進入課堂情境,置身其中,才能獲得親切的體驗,愉悅身心,從而接受真、善,美的熏陶。這在文藝類作品的教學中尤為重要。激發情感關鍵是要將學生引入一定情境,讓學生和教師一起與課文產生情感共鳴。每個教師都應以自我激情的觸動,作為感染學生情緒的起點。教師通過自己富有真情實感的語言,以達到師生情感相通、心理相融、共同探索的效果。
生理基礎決定了人的大腦皮層不僅能對外界刺激產生反應,而且能對外界刺激進行綜合分析即思維活動的過程。大腦的這種反應效率與所接受刺激的強弱有關,刺激的多邊性、新奇性是引起大腦皮層快速反應的強刺激特質。所以教師的導課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具體的環境條件,具體的學生素質等靈活多變地進行。
常見的教學導語有談話式、激發式、故事懸念式,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還可以採取猜謎式。這些類型都有助於引發學生對新的教學內容的興趣,不知不覺地進入教學軌道。常言: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有人主張:開講五秒鍾,就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因此,精心設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的教學導語,是提高教學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環節。
有位老師在教《益蟲和害蟲》一課時,教師先打了個謎語:「是半球體,背背幾顆星,蚜蟲見了它,休想再有命。」讓兒童猜一動物。兒童很高興的猜出是七星瓢蟲,這時教師抓住時機追問道:「蚜蟲見了七星瓢蟲為什麼就會沒命?」兒童更加活躍起來,就這樣自然地導出了「益蟲和害蟲」這一課題。
教師用簡短的謎語開頭,既可以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使兒童通過謎語的分析綜合,培養其思維能力。
2.提問語的藝術——提問語難易適度
提問語是以發問的形式來啟發學生思維與回答問題所使用的教學語言。提問,是觸發學生思維的引信,是激發學生覺悟的契機,是教學檢測的手段。提問的巧妙或笨拙,體現著教學語言藝術水平的高低,抵制著教學過程能否推進,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所以怎樣提問是大有學問的,要想運用好提問,應注意這幾點。
2.1提問要有計劃性;一堂課要提問幾個問題,所提問的切入角度都要經過精心的構思,切忌「滿堂問」。應當重視提問的濃度、節奏及其他教學方式的配合。教師要緊扣教學目的和教材重點、難點,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力求提問設計少而精,直入重點。這可借鑒系統工程辦法,對問題進行合並、簡化、刪除,達到精簡數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質量的目的。
2.2提問設計要有啟發性,能引導學生到思維的「王國」中去遨遊探索,使他們受到有力的思維訓練,切忌提一些「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簡單的問題。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具有50%成功性的學習任務,可以提供最大限度的快樂。對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才會依據個人的能力、主觀的努力選擇好的方法來解決,獲得成功,這樣可以使學生產生自豪感,促進能力的提高,增強決心,產生快樂,並增強意志力。
2.3提問要有順序性;先問什麼,後問什麼教師都要胸有成竹、精心策劃。提問要由表及裡,由淺入深,步步深入,有條理的進行。
2.4提問要難易適度;這點是關鍵,提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提出相應難易適度的問題,要調整提問過程的局面,教師可以把大的難的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以減少每次提問的難度,減少提問間的坡度學生回答了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則一步步解決了難以解決的大問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隨著教師提問的步步深入,學生一步步地思維、回答,接受知識,教學活動漸漸推進。
2.5提問的方法要靈活;有些問題,從正面直接提問可能難度較大;倘若教師能從側面間接去問,可能學生會答出。這就是教學中的曲問。
一位教師在一年級自然課教學中是這樣採用提問組成的問答來教學生形成「動物」這個概念:
師:為什麼說雞、鴨、豬都是動物?
生:因為它們都會叫喚。
師:對嗎?蚯蚓不會叫喚,可是它也是動物啊!
生:蚯蚓會爬。會爬、會走的都叫動物。
師:魚不會爬、不會走,只會在水裡游動。鳥會飛,不是動物嗎?
生:它們是動物,因為它們會活動,能活動的生物叫動物。
師:能活動的生物叫動物,可是,飛機會飛是不是動物?
生:飛機自己不會飛,是人開的,它沒有生命,不是動物。
師:對了,能自己活動的生物叫做動物。
教師用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後,通過比較的方法解釋概念,使學生「思而後得」,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准確地講清了問題的實質。
3.闡釋語的藝術——闡釋語通俗易懂
闡釋語是教師向學生傳播知識和技能時進行敘述並解釋的語言。它是使用頻率最高,運用最廣泛的教學語言。要將一個全新的知識和學生不明白的問題傳授給學生,講好闡釋語是重要的。教師既要把概念原理等知識性的東西解釋清楚,又要把怎樣做的方法、要領傳授好。所以,闡釋語要規范、明了、准確、流暢,又要通俗、易懂、生動,富有趣味性和啟發性,使學生在愉快中接受。其中做主要的是做到通俗易懂。所謂通俗,是指教學語言能夠與人民群眾的常用語言接近或溝通,能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常用詞彙所譯解或消化。這樣的教學語言才能為廣大教學對象普遍理解和接受。通俗是易懂的前提和手段,易懂,除了要求教學語言的表達形式既所用詞彙和句法易於被人理解之外,教學語言的表達內容,也要想法讓廣大教學對象所理解和接受,這樣就要求教師善於調控教學語言的表達內容及其表達形式。
怎樣把教材語言轉化為學生易於接受的闡釋語,使聽講成為學生的享受呢?這不僅需要老師對教材知識體系有深刻的理解的把握,而且需要老師有很高的教學語言的表達技能、技巧。事實上,這種把深奧變通俗的過程,有如把深奧的科學道理變為科學普及讀物一樣,是需要有深厚的科學功底和高超的語言表達技能、技巧的。
一位教師在解釋「美」的含義時,用一篇寓言開頭,作了如下闡釋:「虹看到弧形的石橋,向它說道:我的大地上的姐妹,是你的生命比我長久。石橋回答:你那麼美,你在人們的記憶中必然是久恆的。」在引導同學們討論後,教師歸結道:「我認為虹和橋都是美的。虹美在壯烈燦爛,美在短暫;橋美在默默奉獻,美在長久。美的內涵是豐富的,她的外延又十分廣大。她豐富多彩,無所不在。我們不能因為有虹在,便鄙夷腳下的石橋;也不能因為踏上了石橋,便不願抬頭看天上的彩虹。美,決非一個簡單的判斷句所能包容。我們要積極地發現身邊的美,包括美的事物、美的人格、美的生活、美的理想。既不能因喜歡藍色的遼闊,便排斥綠色的生機勃勃;也不能羨慕轟轟烈烈,而忽視了默默無聞。應在自己生活的時時刻刻中,自覺地追求美的語言、美的行為、美的心靈,用美的標准要求自己……。
這段闡釋語從具體實例中引導學生辨證地看問題,不僅將屬於較高層次的思辯性問題透析,而且開闊了學生的思路,達到發展智力的作用,使學生學到嘗試用辨證的方法去分析問題睥本領。同時,在老師生動優美的語言的闡釋下,形、情、理交織在一起。學生因情感的升華而深悟其理。語言藝術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到了指向作用和強化作用。
4.應變語的藝術——應變語因勢利導
應變是一種教育機智的表現。應變是教師用以應付教學形勢的變化的教學語言。教學是雙邊活動,教學雙方處於錯綜復雜的關系之中,教學形勢常常由於意外情況而出現新的變化。如何應付千變萬化的教學形勢,根據出現的新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靈活地調整教學語言,駕馭課堂教學,這需要教師具有應變能力,教學機智和語言藝術。靈活而恰當地運用教學應變語,要求教師有敏銳的發現能力與敏捷的思路。善於順著學生考慮問題的軌跡,找出結症所在,因勢利導,運用恰當的教學語言點醒「夢中人」,三言兩語使學生恍然大悟,從而使教學活動健康發展。這要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對症下葯,冷靜機智,耐心和藹,善於點撥調控,妙語驚人;切不可因教學陷入困境而手足無措,指責學生。
一位小學語文教師正在上課,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一隻蟬突然闖了進來傾刻間同學們的眼光全集中在蟬的身上。先是一陣騷動,繼而有人起鬨,有聲音說要「捉住它」。這時老師有力地插入一句:「同學們,我們現在講關於蟬的問題。」學生聽到老師要講蟬的問題,不免有些意外,倒是想知道老師要講點什麼。老師趁勢說:「首先得考一考大家看誰能說出一些帶有蟬字的詞語。」立即有學生舉手。有人說「金蟬脫殼。」有人說「蟬聯……」這樣學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覺地又被引了過來。
小學生的性格是好動的,課堂上出現外來干擾事件時,免不了要起鬨,常使教師措手不及。如果處理不當,必然擾亂課堂秩序,影響教學進度。這位老師隨機應變,借「蟬」發揮,馬上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是一舉兩得。
5.結語的藝術——結語簡明扼要
結語是對一堂課或一個問題進行總結的教學語言。其作用是使學生鞏固強化所學知識,理清思路掌握方法,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種教學結語要簡明扼要,提綱挈領,並且要耐人尋味,意味綿長,如橄欖在口,如音繞梁;切忌簡單機械重復所講,語言枯燥乏味,毫無新意。創造簡明扼要而意味綿長的教學結語,這需要教師切實把握教學對象特點和知識體系,有高度概括能力和高超的語言表達技巧。這方面,很多特級教師的教例為我們提供了榜樣。成功的「結尾語言藝術」可通過對一節課上教學內容梳理、概括、規律揭示、畫龍點睛、提煉升華及引導探索等形式,把一個完整的知識交給學生,使它在學生頭腦里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其中,運用最多的是緊扣全文、突出中心的總結語。
比如有一位教師教《綠色的辦公室》一課,是這樣結束的: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審題,本課題目為什麼叫「綠色的辦公室」?又什麼在題目上加一個雙引號?(學生回答——略)同學們說對了,實際上沒有什麼辦公室,「綠色的辦公室」指的是「湖邊的森林」。這是用一種專有事物的名稱指代列寧當時艱苦的革命斗爭環境。所以,在題目上用雙引號。下課。
這樣結束講課,緊扣全文,畫龍點睛,簡潔明快,具體新鮮,中心突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培養學生的回憶,聯想和思維能力,大有好處。
結尾的歸納總結,教師既可以根據教學的重點進行歸納,也可以引導學生歸納,還可以師生共同歸納。教師歸納綱要,學生復述內容。這種結語藝術主要表現在能用扼要的語言,較短的時間,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明確重點,掌握主線和關鍵內容,產生提綱契領的效果。
總之,教師只有不斷地在實踐中提高教學語言的運用藝術,才能使課堂教學佳處紛呈,使學生在美的體驗中掌握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