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助:我想讀一篇小學美術教學案例
http://www.wzqjks.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7206
⑵ 如何在小學低段美術欣賞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教學案例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評價是檢驗和改進課堂教學,促進美術課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學常規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就像一面鏡子,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直觀地反映教學中教學目標是否完成,教學效果究竟如何等。正確的評價會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進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錯誤的評價將造成教師對目標感到迷茫,導致教學偏離正確的方向。因此,為了進一步完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評價的標准,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形成正確的教學行為,促進小學美術教學向縱深方向發展,提出一些初淺的個人看法。
一、重視自我評價,有利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美術課程標准中對評價方式提出的第一條建議就是: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可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所謂自我評價,就是學生在學習美術中探索知識的過程及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時形成的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在上課中,經常有老師這樣引導學生:「你認為你畫的怎麼樣呢?」教師試圖讓學生用質性語言對自我表現做一個敘述性的點評,然後學生會大聲告訴你「老師,我畫的很漂亮」。如果說自我評價到此為止,可以說這只是自我評價的一個簡單的框架形式,不能體現出自我評價的真正意義,離「自我評價」還有很大的距離。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這對提高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個性、完善自我都是十分有利的。長期以來,從來都是由教師給學生打分,因為教師掌握著知識,掌握著評價的標准。現在卻要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對於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更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所以,教師要形成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的意識,明確自我評價的標准,確定自我評價的內容,尊重學生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探知,鼓勵引導他們用自己創造性的方式去尋求答案,獲取知識。通過自評,不但可以充分地展示學生的才華,閃現學生創造性的思維火花,更能在展示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其他學生樹立了榜樣。但在學生自我評價的過程中,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信口開河,亂說一氣,完全把評價的目的拋到腦後。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加強引導和幫助,使學生把握住評價的目的,熟悉評價的標准,運用恰當的方法,客觀全面地評價。
二、注重美術活動表現評價,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能力
「美術活動表現的評價」指的就是對教學過程的動態評價。包括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參與意識、學生相互之間的合作精神、學生的探究能力、對於問題的認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對於各種教學情景和創作時進行積極地思維活動以及與同學交流表達自我觀點的能力等。在現行課程條件下,許多美術教師在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時,只注重作業的創新性,鼓勵學生大膽作畫,從而就淡化、忽略了對美術知識與技能的評價,忽視了情意、審美、道德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這樣一味的、單一的評價,相對忽略了學生在整個美術課堂發展過程,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學習美術的活動中,我們應積極主動去關注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是否感興趣。如果沒有興趣,我們就要主動及時地調整學習的方向。學生上課能否做到認真聽講,學習時遇到不懂的地方能虛心向同學和老師請教。考慮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參與和有效參與,是否能清晰地講述自己的觀點,明確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建議,表述自己的藝術主張和創作思路,能不能較好地了解他人意見並做積極的反應,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是否有探究思考的過程。這些都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動態評價。重視對學生美術活動表現的評價,有利於檢驗我們教學的效果,同時也是我們對教學工作的自評。我們應該用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找出符合學生接受能力的發展規律,培養學生自主完成美術作業的習慣和同學相互合作的精神。了解學生個體進步的程度和學習存在的問題,以便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客觀行為,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認知水平以及交流表達的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評價。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改變只用學習結果的優劣這一把尺子去評價一個學生的做法,有些學生雖未完成好教師提出的學習目標要求,但他們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態度認真,表現積極主動,我們也要給予充分贊許和認可。
三、採用多種評價方式,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
之前的美術課堂教學,由於大多時間不夠,老師想給學生多點畫畫的時間,所以就簡化了這一環節,評價方式趨於單一,評價語言也過於簡單。教師對學生美術作業的評價通常以「畫得像不像」、「繪畫技法好不好」為評價標准,或一味地以寬松的鼓勵來評價學生的作業,這些都具有較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偏離了美術學科的本質規律。因為這些並非評價美術作品的唯一標准。針對學生的作業,我們可以採用分數或等級,採用評語,也可以採用評語與等級相結合的方式,還可以採用學生的自評、學生之間互評或座談等方式,同時,我們也要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用細膩、成熟、完整、華麗是美,粗獷、幼稚、殘缺、朴實也是美的現代審美觀去評價學生作業,促進他們的個性在藝術創作中得到自然發展。在《變廢為寶》一課中,有用繪畫進行表現、創作的;也有用廢舊材料進行設計、製作的,最後的作業展示環節,我要求學生先對自己或小組的作品進行評價,有的從材料的功能進行講解,有的從創意上進行介紹,還有的從製作上進行展示……,接著再是同學互評,有學到更多知識的,也有提出改進意見的,我在一旁聽著,有時候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整個課堂生機勃勃。對學生美術作業的評價,我還注意了評價用語的改變,現在我多用「選出你最喜歡的畫」,「你能改進他的創造嗎」,讓學生能有自己的個性審美取向,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與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建立有利於學生發展的美術教學評價體系,對學生美術學習過程和結果做出合理評價,對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的人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我們應專門設計「評價手冊」。設置美術課堂教學評價表,記錄學生在整堂課中的活動。建立美術檔案袋對學生進行評價,幫助學生對自己的美術學習過程進行全面評價。我們還可以通過問卷式自我評價對學生美術活動表現進行即時評價等等。我們應在每一單元教學結束後,記錄教學體會、教學成果以及需要改進之處。建立以美術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美術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水平。
從評價的方法及技法上看,它不是定量的分析,而是發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新的課程評價鼓勵個人思考,運用學生成長檔案、小論文、答辯、各式各樣的小製作等多元化的評價形式。另外評價重視受評人的積極參與其自我評價的地位與作用,也就是說評價的最終目的不僅是管理、選拔,而且是讓受評人學會自我評價。評價更加重視對評價本身的再評價,使評價是一種開放式的、持續的行為,以確保評價自身不斷完善。
美術課堂評價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的感覺,課堂評價如果多一點欣賞鼓勵,多一點期待關注,多一點尊重寬容,多一點征詢探討,多一點濃厚的人情味,我們的美術課堂將會是一片晴空。
⑶ 美術教育校本課程的成功案例有那些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校的校本課程研究和開發,在大家3年的悉心培育下也接出了豐碩的果實!2003年我校的學生參加宜賓市少兒藝術節,美術類獲得了2個一等獎,4個二等獎,5個三等獎,10多個優秀獎;舞蹈類獲得了2個二等獎,聲樂類獲得了1個一等獎的優異成績;同年我校的節目《姥姥門前看大戲》,參加縣兩代會和春節晚會演出均獲得了很好的評價,同時我也獲得了「優秀編導」的榮譽;由於我在教學工作的突出表現和對校本課程開發所的成績,同年我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04年我們帶領學生參加宜賓是第一屆少兒藝術考級活動,我校40多名學生參加,取得全部考核通過的優異成績;同年我校又組織了一台「春天的微笑」專場文娛演出和美術書畫作品展,我們的興趣小組的同學又一次充當了生力軍,在活動中表現突出,受到了領導們的一致好評;這一年又一因為我為學校在文藝工作方面做出的貢獻我再一次獲得 「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教師」榮譽稱號。2005年由我們的舞蹈興趣小組同學參加的快板節目《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代表學校參加縣上的文娛演出又獲得了很好的評價!介於我在藝術教學造詣方面的不斷提高,2004年我又代表縣上參加了宜賓市美術賽課活動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我所設計的教案也獲得市一等獎的好成績;同時由於我在對校本課程的不斷研究和總結中我自身在藝術方面的素質也得到了不斷的提高,多次代表縣上到北京、成都、重慶、宜賓等地演出,獲得了很多鍛煉自己和開闊眼界的機會。
3年來,我始終堅持不渝、一如既往的開展和研究著我們的校本課程,我感到「任重而道遠」,在過去的時間里不能說已經有了多大的成功,但是小小的成績卻鼓舞了我繼續將這條路走下去的信心和決心,讓我看到了在校本課程的研究和開發道路上的盞盞明燈,我有信心把我們將來的工作做的更好更出色,同時我也要感謝新課程改革給我們教育前線的工作者帶來的和煦春風,它吹暖了我的心房,讓我在我的教學崗位上尋找到了做教師的光榮和無限樂趣!
⑷ 美術教學中如何有效促進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和生成性
靈活應對生成 演繹課堂精彩——淺談美術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一性
摘 要:美術教學需要預設,它可以更好地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生成基於預設,是對預設的豐富、拓展或調節、重建。它們是同一系統內兩個既相互區別,又有密切聯系的范疇。教學是預設性和生成性有機的結合。美術教學只有通過精心預設,留有空間;師生互動,靈活應對;形成沖突,自覺建構,才能成為精心「預設」與即時「生成」和諧統一的過程。
關鍵詞:預設 生成 和諧統一
一、問題的提出
預設是美術教學的基本要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美術教學同樣應該是經過預設的。然而,隨著新課程的推進,部分大力強調動態生成觀的人認為對美術課教學的要求就是拋棄預設——灌輸的模式,使教學完全依據學生的認知與習慣,不苛求目標的達成度。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穩步推進的今天,如何正確處理好美術教學的預設與生成就成為擺在廣大一線美術教師面前必須理清的首要問題。
二、何為「預設」與「生成」
「預設」,它一般是指美術教學實施前,教師對教學過程和所要達到的目標進行預測或者假設。傳統意義上的實施美術教學前教學目標、教學計劃的制定,教案的形成活動,乃至教學的運行的一定程序部署等等,都屬於預設的范疇。
新課程理念並不否認美術課教學過程是可以而且必須做出預設的、具有相對穩定程序的教學過程,「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並因此表現出相對封閉性」 [1]。因此,教學需要預設,美術教學亦然。
「生成」,在教學活動中,通常是指學生進入教師的預設情景之後,由於教學的雙向互動、學生的不同經歷和生活體驗以及他們對情境的不同理解產生碰撞而隨機出現的反饋信息,是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與想法為契機,及時調整或改變預定計劃,遵循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展開教學而獲得成功的非設計過程。
新課程改革之所以強調課堂的生成,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預設有餘而生成不足。的確 「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 (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語),所以,新課程理念指出:教學是不斷生成的,在課程生活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活的生命體的相互碰撞中不斷生成新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程序乃至新的教學目標。
三、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統一的
預設與生成是一對孿生姐妹,二者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因為,不管「預設」也好, 「生成」也罷,從哲學的角度看,它們是同一系統內兩個既相互區別,又有密切聯系的范疇。它們都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切實的發展與提高,都要遵循相互聯系又互相區別的運動發展規律,偏離或撇開了這一客觀規律的想法與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預設與生成在教學目標中的和諧統一。預設的美術教學目標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它內在地包含了生成的要求。預設的教學目標,大多是美術教師根據《課程標准》、教材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按照自己的主觀理解擬定的;它帶有一定的普適性,即面對的是全體學生,考慮的是基本要求。而在實際美術教學中,教與學的情況是非常復雜的,教學的本質是一個師生互動、共同創造的過程。學生的學習結果,也應是預設的目標加上生成的目標。如果僅限於預設的目標,那教學勢必異化為演一出「教案劇」。因此,必須充分重視生成性目標,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發揮教學機智,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實現非預期的教學目標。
預設和生成在教學過程中的和諧統一。美術教學是一種過程,一種學生參與美術活動獲得經驗的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是以教學目標作為一種喚起性導引。它向學生提供面臨的情境,為過程本身提供原則,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所有經驗投入到情境中去。美術教學進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並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因此,教學過程不應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盡管在備課時,我們可以盡可能地預設學生在課堂上也許會發生的種種情況。但是,幾十個學生性格、脾氣、興趣、情緒各不相同,課堂上很容易發生各種情況。如果教師無視學生的現實生活反映,硬將學生已發生的事件納入自己「理想」中預設的教學狀況上去,按部就班地根據教材和教案進行教學活動,就像演課本劇一樣生搬硬套。相反,教師若能因勢利導,隨機應變,那麼課堂將充滿生機和活力。所以教學過程需要預設,但不拘泥於預設,教學過程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教學的預設性和生成性應該有機的結合、和諧統一。
預設和生成在教學時空中的和諧統一。生成,離不開科學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生成。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應該再是教案劇(預設)的演繹舞台。否則必然不利於學生的發展,也必然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同時,課堂教學過於強調生成,則又不能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導致教學煩瑣累贅,從而缺乏課堂教學的效益。由此可見,預設和生成的教學空間要把握好一個度。以教學目標為例,有人認為教學是課程的創生與開發的過程。既然是生成的,就不能再有預設的教學目標。在這種無限放大生成比率的思想影響下,課堂教學必然會由於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成了一堆無序的簡單連接和疊加。
預設和生成在教學有效性中的和諧統一。盡管課程改革已經深入推進,但美術教學還是常常出現表面上非常熱鬧,實際上學生無須動腦,造成了學習內容雜亂,學習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的現象。究其原因,正如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課程專家崔允漷的所說:其一,教師缺乏目標意識,不知道課為什麼要『活』,只有當過程的『活』是為了更好的實現目標時,這種『活』才有意義,才有效。否則只是一種『課堂秀』,而不是課堂教學,結果『課堂熱熱鬧鬧,學生頭腦空空』。其二,錯把學習方式的變化當作課改的唯一目標。盡管變革學習方式本身有時就是目的,如研究性學習,但並不是所有的學習方式都是目的,方式本質上還是手段,是為目標服務的,為教學有效服務的。因此,在還沒有弄清『為什麼教』或者『教之後,學生到底得到什麼』之前,就把所有預設和生成的課堂信息和資源囫圇吞棗的吸收,在教學中自然很容易造成教學的無效。
由此不難看出,美術課教學應成為精心「預設」與即時「生成」相統一的彈性調控過程。
四、如何在實際的美術課教學中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在理解了美術課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系後,我們在處理教學中實際問題時就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1.精心預設,留有空間
精心預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這里所要強調的是,我們在對美術教學進行預設的時候,要注意方案設計的彈性化,注意靈活運用。在美術課教學設計方面要將每節課具體要教學的內容與教學過程的事先策劃結合起來,構成「彈性化的教學方案」。新課改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課的動態生成,但並不主張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式地展開教學,而是要求有教學方案的設計,並在教學方案設計中就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如一位教師在執教《恐龍的世界》時,預設學生一般不了解恐龍的知識,即便有學生知道,知道得也很少甚至不正確,就將教學目標和教學流程設計為由教師的講解 來「傳授」恐龍的知識。當教學中課堂生成與自己的預設大相徑庭時,才發現學生對恐龍的知識了解的是如此之多,預設的教學流程被孩子們豐富的恐龍知識提前解決了。於是,課堂教學程序被新的生成信息所打亂,生成出的新空間又沒有預設教學內容,教學出現了一節斷層。由此可見,對目標的設定要有一個「彈性區間」,這既是為了顧及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也考慮到期望目標與實際結果之間可能出現的差異。當然過程的設計也要有「彈性區間」,給生成留足、留夠生成的時間和空間,只有這樣,才能使生成更為徹底,更為完美。否則,再精美的預設也只能停留在「設想」階段。
2.師生互動,靈活應對
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精彩生成的重要方式。通過不斷變換教學方式,變換教師和學生的主客體地位,建構民主開放的互動式教學是生成教學精彩的前提。在民主開放的互動式教學關系中,教學是非「注入式」的,學生處於主體地位並經常主導某一時間的教學,它尋求學生主體對知識的主動建構[2];教學過程更多地表現為學生是問題的發現者、課程的創造者。師生、生生之間交流互動,從而使教學常常打破教師預設的軌道和計劃,體現出創造性、靈動性和不確定性。如一位教師在執教《小雨沙沙》這一課時,預設學生通過相互語言的交流,就會描繪出一個下雨的場景,但在實際教學中才發現學生只是用嘴說說,留給學生的印象並不深刻,更談不上描繪出豐富的下雨場景了。教學的預設走進了低谷。這時,一位學生出乎意料的表演打破了這一困境:下雨了,小青蛙躲在了荷葉下。這位學生邊說邊做了個躲下去的動作。這一動作給了老師靈光性的啟示,教師緊緊抓住這一生成信息,採用開放的互動式教學,通過創設不同雨的情境,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把自己心目中的想法通過肢體語言表演出來。教師這一及時的捕捉,並加以利用,開發,重組,從而開展生成性地教學,取得了精彩有效的再生性教學效果(學生精彩的作品,表現出了下雨天各種生動的姿態)。由此不難看出,要想使美術課教學中學生的主動、積極思維不被磨滅,學生有智慧的火花生成,也即美術課教學達到預設與生成的辯證統一,改變原有單一教學方式就成了當務之急。
3.形成沖突,自我建構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認識起因於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果一個事物能夠納入已建的圖式,稱為「同化」;反之,如果一個事物不能納入自己原有的圖式,就要調整改造已有的圖式,稱為「順應」。主體能再現客體,客體符合主體結構,這種狀態就是「平衡」。主客體之間處於平衡狀態時,就不會有新狀態。只有遠離平衡,才可能通過新的活動,主動建構起新的圖式,從而經過同化、順應又達到新的平衡。「美術課教學內容既有與學生認知、美術素養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只有把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並與學生原有認知、美術素養水平不相一致的內容與學生發生碰撞,產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學生才會主動自覺地去建構(生成),學生的自我發展目標才能逐步實現」 [3]。如一位教師在執教《撕紙》一課時,通過一段師生互動交流,造成學生認識上的「不平衡」,引起學生的自我建構。這位教師課前在黑板上貼出許多由老師完成的撕紙作品,內容有動物、人物、植物,色彩有紅、黃、藍、綠、黑等。師:課前同學們都看了這些作品,你有什麼感受嗎?生1:很美,很好看!生2:老師,我想問您是怎麼做的?師:噢,你提的問題跟你自己一樣,都很可愛,老師也想問大家這個問題,誰能回答上來?生1:是剪的,它是剪紙。生2:對,是用剪刀剪的(有很多學生回答也是剪的)。教師又把准備好的剪紙作品掛在撕紙作品的旁邊。師:現在請大家再仔細的觀察這些作品,看看老師又是怎樣做出來的呢?生1:老師,它們不一樣,我看出來了,後面掛的這些作品才是剪出來的。生2:老師,我也看出來了,前面的那些作品和剪出來的不同!(產生感覺上的不平衡,形成認識沖突)這時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大家七嘴八舌的搶著回答,都說是撕出來的作品。師:對,這是一種觀察的方法。我們在觀察一個物體時,可以用另一個自己熟悉的物體作比較,來發現這個物體的一些特徵。由此可見,教學不是傳遞東西,而是創設理想的環境,引起學生自我認識的不平衡,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知識,以達到美術教學的預設和生成的和諧統一性。
(此文發表於《少兒美術》2009年第4期)
參考文獻
[1]鍾啟泉等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277頁。
[2]鍾啟泉、崔允漷主編:《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頁。
[3]謝樹平、李宏亮、胡文瑞著《新編思想政治(品德)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87頁。
⑸ 有沒有比較好的關於初中/小學美術課教學的教學案例、思路或者視頻什麼的網站
案例如下:
謎語導入、引出課題:
謎語導入:扁扁舌,尖尖嘴,要說話,先喝水。——謎底:鋼筆
(二)引導分析、講授新知
1.出示圖片欣賞各種個樣的筆(鉛筆、鋼筆、毛筆、圓珠筆,簽字筆)引導學生總結筆的外形特點?細長型圓柱。筆的材質?木質、塑料、鋼的等。筆的主要功能?(書寫)
2.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上的筆(外觀與功能)
(1)這支筆設計的為什麼上粗下細?(美觀,下邊細更容易抓握。)
(2)想想握筆的地方為什麼這么設計?(防滑,材質軟)
(3)你知道這支筆的筆身為什麼要有回凹變化嗎?它有什麼作用?(抓握舒適,符合人體工程學)
(4)這支筆會發光,你知道有什麼作用嗎?(夜晚書寫)
通過師生問答環節,學生進一步認識了筆的功能的多樣性。一支成功的筆的設計不僅要滿足良好的使用功能,而且要具備美觀的造型。
3.請學生將手中的筆拆一拆,同桌互相分享觀察到的結果,引導學生分析筆的組成部分:筆帽、筆筒、筆芯、筆頭。並請一位同學到講台上演示,加深印象。
4.教師出示有創意的筆的圖片和學生作品,問同學喜歡哪個?為什麼(多功能、美觀、實用)
5.出示教師設計的一款筆的設計圖紙,並結合示範講解設計步驟方法:構思功能及造型、繪制草圖、搭配顏色、細節標注(每個部分的尺寸,材質、用途),創作完成後需寫150字的設計說明,表達自己的設計思想。注意設計圖紙構圖美觀。
(三)學生練習、教師指導
作業要求:1、設計一支使用功能良好、造型美觀有創意的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