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學習蔡林森
學習蔡林森的辦學經驗和管理智慧,不能操之過急。很多事情都是欲速則不達。學習蔡林森,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1、要認同蔡林森的教育理念。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里的好,不僅指學習,還包括行為習慣、個性品質等;這里的好指今天比昨天好,即每天都有進步)。我的理解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適合孩子的方法,多想方法,每個孩子都可以教好。2、學習蔡林森要一點一點來。 就像學生學習一樣,例一學會後再學例二。3、要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把課堂權還給學生。 課堂上僅靠教師講,學生聽,學習效率是比較低的,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使學生體驗不到自己通過思考學會後的快樂。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別人說出一個謎語時,是自己思考後猜出來感到快樂還是別人給你說出答案你感到快樂?(當然,猜謎語還有很多技巧。教材內容可是一節一節連著的,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讓學生結合教師設計的一個一個問題,通過自主學習,去「猜中」一個個「謎語」,從而使學生體驗到學會後的快樂。 借鑒「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4、落實集體備課制度。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集體的力量、智慧是巨大的。備課包括教學流程的設計、自學問題的設計,練習題、作業題的挑選等。把集體備課落到實處意義重大。5、落實「三清」。 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我國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洋思的「三清」給予了很好的解釋。 還有的老師說,我們的班額太大,沒法清。再想一想,每一個學生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免費資源,可以借鑒洋思「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的方法,讓學生幫助清。6、制定製度、措施,嚴格落實。 制度定的不在多,關鍵在落實。如果定的制度不去落實,不就等於自食其言嗎?不就等於說話不算話嗎?要定一條,嚴格落實一條,這一條落實好了再定下一條。 要嚴格落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嚴格是一種關愛;落實(即執行力)是一種生產力。7、以身作則,親身示範。 示範、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8、用真情關注人、幫助人、成就人、發展人。 多換位思考,領導要多想教師的難處,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工作上多幫助、多指導。
B. 《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讀後感
[《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讀後感]假期我認真閱讀了《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這本書,受益匪淺,《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讀後感。"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和"四清"打造了洋思和永威。"先學後教"的可貴之外,在於讓學生走在教的前頭,讓學生先探索,先體驗,積累經驗,發現問題,產生障礙,然後帶著問題去學習。"先學"勢必把學生一開始就置於學習的主體地位,而且成為"後教"的依據及重點。這樣的教不是盲目的,不是隨意的,勢必使以學定教的理念和原則落到了實處。其實,這一模式,不僅是"先學",而且是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所以"先學後教"不僅是一個先後次序的問題,更是突顯和落實教學核心的問題。無疑這是正確的,是科學的,是先進的。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幾年來,我和老師們聽課後都有一個共識:越是會授課的老師在課堂上講得越少,越是不會講課的老師在課堂上講得越多,卓越的教師,更是講課"畫龍點晴"的高手。因此,我們要學會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正確地把握教材,精心的設計課堂的教學過程。充分的相信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對教材中一些學生能看得懂的知識,不作過多反復累贅的講解,採用讓學生自學探討、自行實踐;對於一些重要的知識或難以理解的內容,則圍繞這些基礎知識設計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甚至爭論,從而達到讓學生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的目的。變講為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自我探究,尋找規律;引導學生感悟理解知識,體會知識的邏輯和應用性;引導學生積累,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能力,讀後感《《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讀後感》。課堂練習的目的在於結合實際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知識,落實教學目標,所以課堂練習題應注重當堂知識的應用,同時兼顧已有知識。有很強的針對性、層次性和實效性。課外作業,是為了讓學生在課下更好地復習、鞏固、掌握所學知識,提高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設計的。因此應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實踐性和探索性。不論是練習還是作業都要本著"精"的原則進行篩選,以幫助學生為目的,做哪些題,為什麼做這些題,都應認真設計,確保每一道題都能以一當十,觸類旁通。一、少講。我覺得少講實際上是在充分備好課後對自己所要講解內容的進一步提煉和優化。讓重點更突出,講解更精確而簡潔,問題解決更有針對性。可以這樣理解,老師的工作量是不變的,課前多做了,課上自然就少講了。教師在課上講的內容一般有兩類:一是講基礎知識點、重點、難點;二是講題目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重點難點多,學生不會做的練習題也多,要想少講就還有個"備學生"的問題,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專講學生困惑和不會的。這一點很多教師做得很不夠,所以有很多的自認為該講之處,一講就講多了。二、精練。老師跳進題海,學生跳出題海。這一過程的實施需要老師對練習題去蕪存精,讓學生下筆練習真正起到鞏固和提高能力的作用,而不是機械地重復;還需要老師能精心安排,促進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的效率,做到練一題(或幾題)掌握一種類型的思路和做法。很多教師在課上練習題的安排上比較被動、隨便,沒有目的性,很多時候學生做完了自己也看不出有什麼效果。精練與少講是相輔相成的,講得多了,學生就沒時間練了,學生聽累了,想練也投入不進去了,做題很難會細致和富有成效。三、多檢查。檢查包括提問、練習題的復查、測驗等很多形式。它是最能體現學生掌握水平的,也考察老師的協調能力與處理問題的能力,所以與其說是檢查學生毋寧說是檢查老師自己。因為對於出現問題的解決與補救,對學生的督促以及習慣養成教育都是門藝術,就看你是否掌握的純熟。有的老師提出"三分教,七分管"可以說正是基於對這一環節相當的重視而言的。如果學生檢查不過關,測驗不及格,甚至大部分學生都存在這種情況,那麼簡單地督促學生再多花時間來背,來重做,我想並不是一個得力的措施,教師要反躬自查,檢查也是學生幫助教師提高的一個過程,學生的檢查不過關就像內容沒聽懂一樣,有著老師沒做到的地方。總之,在我們的教學中,再也不要發生"滿堂灌"、"題海戰"、"疲勞戰"和"消耗戰"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當務之急。〔《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C. 蔡林森的主要貢獻
在農村教育這塊園地里,很多人都知道蔡林森這個名字。身為江蘇省泰興市洋思中學校長,他使昔日一所普普通通的中學嬗變為如今有師生4000多人、固定資產近億元的「中國名校」,而他本人也先後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省十佳校長、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這種種榮譽,既是對蔡林森不凡業績的贊許,也是對他所堅持的辦學理念的肯定。「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洋思中學主教學樓上有這么一條醒目的標語。蔡林森是這樣解釋的:此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讓每一個學生成才,二是讓每一個學生成人。
「讓每一個學生成才」這一辦學理念,源自蔡林森教子的切身體會。蔡林森有三個孩子,上小學時成績在班裡都是倒數的。上初中後,每天中午,蔡林森都叫孩子們口述上午學過的例題,進行口算。算錯的題,蔡林森不講,讓孩子們自己看書、思考,獲取答案。散步時、洗腳時、臨睡前,蔡林森仍會這樣幫孩子復習。就這樣,三個孩子逐漸學會了自學,成為優秀生,考取大學,並先後赴美留學。
蔡林森由此想到:如果像對待自己孩子那樣教學生,還有哪個學生教不好呢?因此,蔡林森在育才方面特別注意「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對此,他有三條「錦囊妙計」:一是合理分班,調動競爭力量;二是結對幫扶,調動合作力量;三是特別關注,調動情感力量。「最後一名」學生有了進步,其示範和帶動作用可想而知。
在「讓每一個學生成人」方面,蔡林森更注重在細節上下功夫。蔡林森特別重視環境育人、生活育人。他說,他要讓師生們一進入校園,就開始接受無聲的教育。在校園里,人們可看到「踏著夕陽問一問,今天有多少長進」等各種警語。蔡林森還親自編寫教材,開設生活課程,教育學生如何學會起床、吃飯、睡覺、洗衣、洗澡、管理錢物等生活技能。「不要覺得這些要求太瑣碎,這裡面有平等觀念的教育,有勞動觀念的教育,有勤儉節約的教育,有效率意識和時間觀念的教育,還有團結友愛的教育。」蔡林森如是說。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蔡林森的這個妙想造就了一個個教改「奇跡」。在上世紀80年代,蔡林森看到校園里普遍存在著課堂「滿堂灌」,大搞「題海戰術」的現象。蔡林森意識到:此種方式定會將課堂教學引領進死胡同。如何既減輕師生過重負擔,又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經過理性思考及論證,蔡林森於1981年提出了「當堂教,當堂學,當堂完成作業」的課堂教學要求。為了增強說服力,他親自開示範課、觀摩課。通過三四年的苦心經營,學校會考、中考成績均居全市前茅。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此做法逐漸成熟為「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在此模式主導下,自1988年以來,學校創下了年年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合格率均為100%的好成績。
洋思的教改經驗,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一些媒體將之稱為「一個樸素的教育奇跡」、「全國農村初中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幟」。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王湛評價說:洋思的教育方法先進,洋思的課堂教學先進,可與世界接軌。
「吃苦就是享福」——這是蔡林森的口頭禪,也是他人生的信條。1980年洋思中學剛建時,連張床都買不起,蔡林森就在地上栽了幾根木樁,釘上木板當作床,一年四季,床上只墊一條草席。自打學校有了寄宿生,他就果斷地住進了學生宿舍,連續23個春秋和學生一起飲食起居。長期在洋思中學蹲點考察的河南的3位校長動情地說:蔡校長住在學生宿舍的六樓上,他所使用的寢具和毛巾都有窟窿了,這樣的校長在我們貧困山區也很難找到。
對於這種艱苦的物質生活,蔡林森卻是甘之如飴,毫無怨言。他不管晚上睡得多晚,每天都是早五點起床,洗漱後,即從六樓下來查看宿舍,巡視校園每一個角落。六點鍾,他和師生們一起晨練,接著開始一天忙碌的工作。一年到頭,天天如此。
在蔡林森的影響和感召下,洋思中學所有領導班子成員,也都住進了學生宿舍。對於一些年輕人,蔡林森也總是希望他們將吃苦當作享福。他說:「到了洋思就像到了井岡山,只有肯吃苦,才能有勝利,只有肯吃苦,才能有希望。」
D. 求一篇《以精讀訓練為抓手,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實踐研究》為主題的小學語文論文
小學語文閱讀高效課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內容摘要】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的突破口。小學的語文閱讀教學有著區別於其他科目的獨特性,更注重思考、課外拓展以及內容與情感的結合。由於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依然滯留在傳統的框架里,許多語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效率低、效果差。本報告提出了「閱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並總結了實現「閱讀高效課堂」的新策略,以期更好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閱讀的教學效率,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關鍵詞】閱讀·高效課堂·策略·教學模式
正文: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一)課題研究背景: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這一目標的達成都離不開一個核心的概念,就是閱讀。閱讀是貫穿提升語文素養整個過程的活動。新課程標准要求閱讀教學應注重在閱讀中的積累,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和能力。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教師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並要求教師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要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們在閱讀中積累,提高自身的閱讀品味,閱讀能力。然而在閱讀教實踐過程中,教師限於傳統的做法,沒能靈活運用現代教育理論,一味地注重「預設」的教學程序,往往使「教」與「學」的行為單一而死板,致使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 基於這樣的背景,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學習方式的改革為核心,構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小學語文閱讀高效課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這一實驗課題便應運而生了。
(二)課題界定:閱讀高效課堂是一種融學生認知建構與情感激活、教學控制與情境創設為一體的課堂教學形態,它以最少的語言開啟學生的智慧閘門,以適時的引導提升學生的潛能發展,達到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在學業上的提高。
二、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一)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升課題組教師的理論水平,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學會在實踐中進行研究反思,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通過實驗研究,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最終形成符合高學段目標要求的生本高效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模式、基本的教學流程或課堂結構,引領不同層次老師的課堂教學有所提升。
(3)研究各種課堂有效教學形式,探索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方法,積累豐富的有效課堂教學的教學策略、實踐經驗並開始形成課堂教學特色。
(二)研究內容
(1)研究教師教學行為、活動的如何取得高效
(2)研究學生學習活動如何取得高效
(3)如何構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
(4)建立發展性的教學評價體系等。
(三)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閱讀有關經典閱讀理論書籍,積累開展生本高效閱讀課堂的第一手材料。
(2)行動研究法:記錄開展閱讀經典的基本做法。
(3)案例研究法:積累活動中好的教學案例。
(4)經驗總結法:收集實驗研究資料、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撰寫出實驗研究全過程的報告、總結。
(四)研究步驟
1、准備階段:(2014年9月1日——2014年10月1日) 負責人:祁志、王新軍
(1)相關材料、文獻的搜集與整理;
(2)進行實驗方案擬定、論證、修改與確立。
(3)設計合理的師生問卷。
2、研究階段(2014年10月2日——2015年3月31日) 負責人:祁志、王新軍
(1)每位教師根據制定的自我教學發展計劃、改進措施和對策;
(2)研究生本高效課堂教學案例,在日常教學中進行自我整改,並作好改進記錄。
(3)聚焦課堂教學,形成「生本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
3、總結階段(2015年4月1日——2015年6月30日)負責人:祁志、王新軍
(1)收集實驗研究資料、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撰寫出實驗研究全過程的報告、總結;
(2)全面總結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
(3)做好迎接課題組對課題的驗收工作。
(五)課題研究過程
1、前期准備工作。
為了制訂更為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我們採用學生問卷調查及教師座談交流的形式對我校五、六年級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力求找出影響閱讀教學質量的因素,找出「高耗低效」存在的症結所在。
從對學生的調查可知,小學五、六年級學生55%以上,沒有或很少有自主閱讀,50%以上的學生很少根據自己的理解撰寫讀書筆記或與人交流讀書心得。對學生閱讀興趣的調查顯示,28%的學生沒有閱讀的興趣,45%的學生對閱讀抱無所謂的態度,只有15%的學生認為有閱讀興趣,但這些學生認為讀書只不過是一種學習責任。
在和教師的座談中,發現有很多老師以課時緊、任務重、學生能力差為由,而以講代讀,剝奪學生自主學習、交流的時間,以致造成閱讀教學中的「讀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費時多」的現象。
2、深入學習教育理論,緊緊依靠先進理念。
通過調查我們認識到,要搞好課堂教學工作,必須進行教學改革,必須要有一定的專業水準,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所以要廣泛閱讀,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育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
因此,我們從研究一開始,就制定下了學習計劃。我們抱著邊學習,邊實踐,邊研究的精神,來做好教學工作。因此我們精選了一些優秀的教育理論書籍,如:《不做教書匠》(管建剛);《做一個幸福的教師》(陶繼新);《葉聖陶教育文集》(葉聖陶著);《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蔡林森)等。
3、議定教改措施,實施教學改革。
(1)積極展開討論。我們先後展開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如何實現高效」、「課堂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等主題討論活動。通過討論,初步解決了教師的思想認識問題,為課題研究活動的開展創造了有利的輿論氛圍。
(2)研究教學案例。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課題組的成員積極研究生本高效課堂教學案例,討論分析教學策略,在日常教學中進行自我整改。同時我們把教學案例研究的感悟、教育心得和教育敘事進行了梳理與總結,通過文字記錄下來,集成了自己的東西。
(3)撰寫教學反思。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注重記錄課堂精彩的瞬間,或者那些處理不夠理想的環節並定期撰寫教學反思。在反思中思考,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改進,在反思中提升。
4、分散試點,全面總結。
我們的研究採用集中討論與分散研究相結合的辦法,分別對課題研究內容進行分解,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探索:有效的預習指導、有效的課堂提問、有效的朗讀指導、有效的評價語言、有效的背誦指導、有效的課堂練習設計這幾個方面,將有效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的理性研究與有效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的途徑、方法的研究相結合。
然後我們課題組進行整體歸納。在分散研究的基礎上,我們集中討論,集思廣益,嘗試把各自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學環節的每一個過程,把預習指導、設計提問、朗讀指導、評價、練習等有效性的研究,整合生成全新的、適用於有效閱讀教學各環節的策略。
三、研究結果與成效
近一年來,我們課題組全體教師扎扎實實進行課題研究,教師們的科研意識有所增強,理論水平有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增強。現將成果與成效分述如下:
(一)形成了關於「閱讀高效課堂」的新認識。
通過問卷調查、教師座談等調查方法,我們發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普遍呈現出一種高耗低效的疲軟狀態,老師以講代讀,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交流的時間,學生們覺得累,而教學效果卻沒有提高。通過主題討論等活動,老師們對 「閱讀高效課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一堂成功的閱讀課,大部分時間應該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自學、小組討論、交流發言,最後獲得的課堂;閱讀高效課堂應以適時的引導提升學生的潛能發展,達到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在學業上的提高;閱讀高效課堂應著眼於學生的未來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愛學習」;閱讀高效課堂應促進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會學習」;教師應以適時的引導提升學生的潛能發展,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愉悅,使學生「樂學習」。
(二)探索並構建了「閱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我們積極探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與方法,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在為學生終生和諧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逐步探索了「主題引領,精講多練,當堂鞏固」的高效教學模式:
(1)把握「主題閱讀」主線,課內外閱讀有機整合,擇法而教。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是按單元主題編寫的,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依託「主題閱讀」這條主線,整合課程資源,讓課堂教學更高效。
對於精讀課文,教師應選一篇或兩篇精講,突出它的導的功能,抓住重難點,拋棄不必要的過細分析,節約時間完成預設的口語訓練,突出作文訓練的主題。而對於略讀課文,教師應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可以通過課文前面的提示語,讓學生明確閱讀要求,然後組織學生自主讀書,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討論交流,省時高效地學完教材內容。教師還應以「主題閱讀」主線,將課內習得的閱讀方法遷移到了課外閱讀,在課堂上進行大量課外閱讀,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浩瀚海洋。
(2)當堂檢測,練習到位,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練習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最佳途徑,因此課堂作業要緊扣當堂教學內容。課內練習要精心設計,突出重點,堅決避免重復。練習之後,師生共同批改檢查,對作業的正誤優劣進行當堂評價,對於作業中的共性問題要認真進行全班講解,力求絕大部分學生當堂達成目標。
(3)重視輔導,及時反饋,查漏補缺。
對於個性問題可單獨解決,絕不積壓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反饋具體操作中,課讓學生先獨立解答,後交換批改,最後教師對巡視中發現的共性問題進行矯正;課內來不及的,收上後,課後批改。課外作業是一個增效過程,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要有彈性。課內外作業都要分層,使各檔學生都能完成並獲得發展。
(三)積淀了一些實現「閱讀高效課堂」的新策略。
策略一即做好課前准備,提高學習效率:1、教師備課。教師提前一周集體研究教學方案,明確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預設突破難點的方法,完成教學過程的設計。備課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大綱系統熟練掌握教材的內容;典型題例自己要先做,相關的知識要充分學習。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與思想水平,符合學生實際條。這樣設計出的教學方案才切合實際,才具有可操作性。2、學生預習。課前預習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措施,對學生的學習非常重要。因此要實現課堂的高效,必須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教師要求學生嚴格按步驟和要求進行:瀏覽即將學習的新教材,了解主要內容,如清除生字詞障礙,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對於初次閱讀沒讀懂的問題,深入思考,仔細鑽研教材,查閱有關的工具書、參考書,爭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攻克難點;做好預習筆記,眉批寫出自己的看法和體會,記下沒讀懂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助於發現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策略二即引趣激興,創設情境: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習成功的秘訣。因此,在小學閱讀課堂教學中,我們研究探索了實體情境(利用實物指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模擬情境(運用電教手段出示相關的攝影、圖畫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語感情境(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體會情境)想像情境(啟發學生合理想像,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關注人物的命運)等創設情境的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整堂課學生始終能以飽滿的情緒參與學習,提高了教學效率。
策略三即有效提問,感悟文本:適時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在小學閱讀課堂教學中,我們研究探索了抓題眼提問、抓關鍵詞句提問、抓主要線索提問等有效提問方式,突出授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處於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從而更好地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對話文本。
策略四即巧用評價,激活課堂:新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正逐步由單一的教師評向多元評價轉變,也就是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作為教師應緊緊抓住課堂評價語言這一法寶,在教學中利用文本的內容進行巧用評價,激活學生的情緒,創造一種美妙的語境,讓課堂評價語言這個最直接、最有效的評價方式真正發揮其獨有的魅力,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都能提高學習的興趣,都能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享受到語文學習的歡樂。
策略五即讀練結合,提高能力:語文閱讀教學只有讓「讀」與「練」結合,在課堂中做到以讀為本,讀練相融,才能讓學生真正積累語言,感悟內化語言,遷移運用語言,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文素養才能全面提高,我們的閱讀教學才真正扎實有效。高學段學生練筆形式多樣,如仿寫,續寫,擴寫,縮寫,改寫等等,我們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相關練筆。
策略六開展各類活動,拓展視野:閱讀教學局限於課內是不夠的,應該開展各類活動,引導學生開闊閱讀范圍,豐富閱讀內容。鼓勵孩子們閱讀一定數量的名著,背誦一定數量的經典,從而貯存大量的語言和思想資源,能對每個人有著為生命奠基的意義。利用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經典誦讀」,我們要求語文教師上好每周一節經典誦讀課,並且開展了各類活動,如背誦比賽、集體誦讀賽、演講比賽等,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四、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課題研究雖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在研究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也值得我們反思和改進:
(一)本課題雖致力於閱讀課堂的高效,致力於「創新」,但從研究的方向與所取得的成果來看,未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仍在尋找讀寫聯結點上下功夫,在遷移訓練的方法上打轉,在原文的寫作方法上機械的模仿。未能將重心移到學生思維的拓展訓練上。
(二)由於本課題在實踐探索中的時間還不長、考慮也不夠周密,而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況復雜,由此離課題的預期還有很大的距離。一些做法,只是初步的、零散的,更多的實質性問題,有待我們解決。有時課題組的成員都忙於各自的事務,而沒有經常開展研討活動,今後應注意有一定的綜合研討的時間。
(三)由於學生的語文基礎與學習能力客觀差異,無論在哪一個班級總存在著相應的且數量不在少數的「學困生」。班級內的優差生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拉大。今後我們將抓好「學困生」的輔導與轉化研究工作,嘗試運用「分層教學」的策略,降低對「學困生」的要求,給予更多的關照和表現的機會,讓每個層面的學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四)我們的課題雖然經過了不少理論學習和研究探討活動,但是總覺得缺少專家、學者高層次的指導和點撥。今後,我們將加強理論學習,爭取機會向專家、學者請教。
【參考文獻】
[1]《倡導「探究性」提高實效性》作者:張新元
[2]《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激情策略》作者:周兆金
[3]《閱讀教學要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作者:劉彩
[4]《教師要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教學》作者:代紅
[5]《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
E. 蔡林森與先學後教
是蔡林森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讀《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有感
效果好的課就是好課,效果好的標志之一就是全過程讓學生積極地自主學、合作學、探究學。這里的效果,既包括知識方面的要求,也包括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要求;既包括課堂教學中每一環節的階段性效果,也包括一堂課的終結性效果。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不是萬能的,總是在某種場合適用,某種場合不適用。但其精神實質是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克服傳統教學中老師的越俎代庖,這些都是應該大力提倡的。
-戴榮
讀完《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一書,我深深地覺得,「教學革命」是蔡林森多年基層教學管理工作的經驗之談,凸顯了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拳拳之心。
學生可以通過自學掌握教材
蔡林森認為,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堅定地樹立起「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教育觀念,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只有樹立這樣的教育觀念,我們的基礎教育才會實施大眾教育、成功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和淘汰教育。周國平說:「一切教育歸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歸根到底都是自學。」蔡林森也有一個「5828」論斷。他說,一般傳統的課堂,至少有50%的時間是無效的,80%的學生對教材要求是可以通過自學掌握的,20%的學生對80%的教材內容也是可以通過互教互學,或教師點撥學會的。因此,我們必須相信學生,相信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學好。
克服傳統教學中的越俎代皰
經過多年實踐,蔡林森和洋思初中採用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到永威之後,蔡林森針對不同學科、不同課型、不同基礎和不同學段的學生,繼續推廣這種教學模式。在小學,他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運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基本原理,在數學、常識課教學中實行了「看一看、做一做、議一議、練一練」的「四個一」課堂教學模式。在語文課教學中採用了「比讀書、比寫字、比說話、比當堂完成作業」的「幾個比」教學模式。每一個「比」都是一次「先學後教」。正如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所說,「先學後教,當堂訓練」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不是萬能的,總是在某種場合適用,某種場合不適用。但其精神實質是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克服傳統教學中老師的越俎代庖,這些都是應該大力提倡的。
F. 蔡林森的具體事例
洋思的崛起是個「神話」。要解讀這個神話,就不能不說這個神話的「領銜主演」--- 蔡林森。當我們把鏡頭對准蔡林森的時候,一個樸素而睿智的鄉村教育家走進我們的視野。蔡林森是一本厚重的書。每讀一頁,我們都會感到靈魂接受了一次洗禮。 蔡林森1942年出生於一個富農家庭,大概50歲以上的人都不難想像,這在極左思潮猖獗的年代,又在貧窮的「革命老區」,他的生活狀態將會如何。家裡兄妹6人,他是老大,後來又成了3個孩子的父親。那時候,一年四季床上只墊一條草席,1982年前不管是酷暑還是寒冬,進城辦事、進修或回家都是步行。直到如今,站在我們面前的蔡林森,仍然朴實得像一位地道農民(盡管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顯示了他的睿智和深邃),真像深秋田野里一株紅高粱。長期在洋思蹲點考察的3位漣水的中學校長動情地告訴記者:「蔡校長住在學生宿舍的六樓上,只有一張床,一隻盆、毛巾、腳布都有窟窿了,目前就在我們貧困地區這樣的校長也是很難見到的。」
對於這種艱苦的物質生活,蔡林森卻是甘之如飴。據說有的人整天生活在「精神里」,因而具有一種「神性」,可以不為一切的物質的東西所動。是啊,物慾淡遠了,就能飽償簡約給內心帶來的平靜。
簡朴的生活確實已經成了蔡林森情有獨鍾的生活方式。不管晚上睡得多晚,每天凌晨3、4點鍾他就醒了,然後學校里的大事、小事以及將要接觸的每個人都在他大腦屏幕上輪流過一次「電影」。他5時起身,輕身輕腳洗過臉,即從六樓一層一層地下來查看每一個宿舍(盡管每層都有一位生活老師),再把學校的角角落落巡視一遍。6點鍾他和全校師生一起參加早鍛煉。接著是一天緊張而有序的工作,中午很少休息。天天如此,幾乎沒有節假日。他樂此不疲。
原來他一家人擠在兩間小屋子裡,1994年借債砌了一座兩層小樓(和鄰居相比,仍然顯得寒磣),也只是石灰牆、水泥地,簡朴的桌椅,可說是家徒四壁,別無長物。蔡林森的老伴劉巧英是一位樸素的農婦,對目前的生活已經很滿意了。「過去家裡人口多,婆母死的早,4個妹妹都是我們嫁出去的,自己還有3個孩子,生活才叫苦啊。那時我和公公兩人種6畝多田。林森整天忙學校的事,難得回家幫一下,只要學校有事,農活再忙丟下就走,公事哪能耽誤呢?我只能每晚睡兩三個小時---再苦也熬過來了。現在這個日子還有什麼說的呢。」
我們又來到老屋去看望蔡林森的父親。80多歲的人了,身材挺結實,至今還能挑百十斤的擔子。他願意在兩間小平房裡呆著。房子極其簡陋,堆滿了農具雜物,下面高低不平的泥地透著一股涼氣。老人家倒挺自在,笑呵呵地對我們說:「林森的幾個弟妹都在城裡,蘇南、蘇北、上海都有,他們都要我去,各家輪流住,可以不回來。不回來怎麼行啊?還是呆在農村好,天天干點活、出點力、流點汗,吃點自己種的新鮮蔬菜,心裡才感到舒坦。人不勞動怎麼活啊!」
跟他的父親一樣,蔡林森的一句口頭禪是:「吃苦就是享福!」他是這樣想的:我們每付出艱苦的勞動必然會產生價值,這就是最好的回報。「有時候,我睡到夜裡都會一個人暗自笑起來,『蔡林森啊蔡林森,你怎麼會想出這么好的鬼點子的啊?每當打一個勝仗,就是心裡最幸福的時候。老是有人問我,你都快到退休的年齡了,何必不享享福,還要這樣沒日沒夜地苦幹呢?我的回答是,我現在比過去身體好,能為洋思多出一份力也是好的,要是我哪天躺在床上不能動那才是痛苦呢,能多干、能吃苦才是享福啊!」
蔡林森希望全體洋思人特別是年輕人能和他一起「享福」,他說:到了洋思就像到了井岡山,雖然要吃苦,但心裡永遠有一個希望。當然有些人一下子是不能接受的,例如每天早上6點鍾全體教師必須與學生一同上操,而且動作要准確、到位,否則一定要「補課」。最初還真叫人不習慣,一旦過了「適應期」也就進入了「自由王國」了。剛進校的屈清華,不僅課上得好,分校總務主任也幹得不錯,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位班主任,他把真摯的愛給予了每一位學生。每天晚上他都在男生宿舍里呆到12點鍾,因為初一新生剛剛離家,下半夜不蓋被子會著涼……大家都說他有點像蔡林森,是個「小蔡林森」。
在洋思,像屈清華這樣的「小蔡林森」,可以找出許多。他們,不就是洋思路上後來人,不就是洋思的未來和希望嗎?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先想出來,再做出來的。在蔡林森看來,辦學就像寫文章一樣,從確定主題到布局謀篇,再到遣詞造句,從宏觀到微觀,每一個細節,思考得越周密越好。一篇好文章不僅是寫出來的,尤其是改出來的。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真正把洋思辦好,蔡林森20年來所遇到的實際困難,是別人難以想得到的。
管學校不是管自己。蔡林森對自己是絕對管得好的。生活再苦,他能頂得住。個人的正當利益得不到滿足,他也無所謂。例如在六、七十年代,由於他在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不斷受到上級的表彰和嘉獎,可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民轉公」輪不到他。一位好心人,曾直截了當地向他點破:老蔡,你不要傻幹了,你出身不好,又是外鄉人,即使乾死了,也轉不了正。而蔡林森對此的回答卻是加倍的勤奮,拚命地苦幹!他教一門,鑽一門,精一門,對整個初中教學業務可謂「爛熟於心」,1986年終於轉成公辦教師。
但在辦學方面受到的制約和阻力實在太多了。洋思只是一所農村聯辦初中,鄉中心校、鄉教辦……都是他的「婆婆」。蔡林森1982年被任命為校長以後,卻成了一個「不安分」的「媳婦」。在改革開放的大潮沖擊下,他整天苦思冥想,真是「心潮逐浪高」。他決心帶領大家一起改變洋思的面貌。第一步抓教學質量。他從親身的體驗中早就認識到「應試教育」所搞的那套「滿堂灌」、「填鴨式」以及「題海戰術」的弊端和危害。那時雖然還沒有明確提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這些口號,但他意識到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自覺性,明確要求各科教師做到「當堂教、當堂學、當堂鞏固」,這就是後來提升為「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改模式的雛形。這一著,首先受到為數不少的任課教師的抵制,一位化學教師當面提出:「蔡校長,兄弟學校每周4節化學課,萬自習還要『補差』,我校一周只有3節化學課,你還要求我們當堂完成作業,這樣做,怎麼能完成教學進度?……如果明年中考考砸了,你要為我收回名譽!」蔡林森及時向中心校校長匯報了自己的教改設想,同樣得到了這樣的反問:「現有幾家能夠做到當堂完成作業的?」但是,蔡林森就是蔡林森,絕對是黑格爾所說的「這一個」。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認為是正確的必須做的事情,你怎麼說我也不做;我認為是正確的必須做的事情,任何阻力也動搖不了我的決心!如果幹錯了,可以處分我,撤我的職!洋思中學第一任校長曾經這樣亦庄亦諧、亦毀亦譽地評價過蔡林森:「老蔡這個人啊,別人不敢說的話,他敢說;別人不敢『揪』(乾的意思)的事,他敢『揪』!」蔡林森硬是把 「當堂完成作業」列為學校教改方案,並且作為年終評優、評先的條件。他身先為卒,為別人示範,幾位年輕的民辦教師、代課教師緊緊跟上,噯,還別說,這一著還真靈:1984年,無論中考,還是教辦組織的會考,洋思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就連那位與蔡林森激烈爭論的化學老師,從親身的實踐中也嘗到了這項改革的甜頭。
從此,洋思的教學改革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永遠結束了完全脫離學生實際的「滿堂灌」的狀況……1994年《江蘇教育報》和《中國教育報》先後發表了《洋思之路》,從此,「洋思」這個名字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到了全國普教戰線的每一個角落,來校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
如何抓住機遇進一步發展事業,將洋思這篇文章做大?這正是蔡林森苦苦思索的問題。但是難啊,一是受到經費短缺的嚴重困擾,二是思想也不解放,老是囿於這樣的思維定勢:洋思就是要在三流的硬體、三流的生源、三流的師資(指學歷不高)的基礎上創造出一流的教學質量。直到1998年,學校仍然只有兩幢二層教學樓,僅有10個班級。就在這時,泰州市市委書記陳寶田到校視察,他對蔡林森說:「洋思的硬體不能老停留在三流水平,如果有了一流的硬體不是更能保障一流的教學質量嗎?」 頓時一股暖流傳遍了蔡林森的全身。接著分管教育的黃副市長和教委的邵、朱兩位主任也來了,說政府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大量資金投向洋思,但是第一可以幫助向銀行貸款,第二給政策,允許向市內外收一批學生,收取一定的捐資建校費。對於蔡林森說,這無疑是一支興奮劑;對於洋思來說,這無疑又是一支補血劑。
發展是個硬道理。於是,洋思徵用土地,大興土木,在短短的三年內,校園「舊貌換新顏」。如今,一如蔡林森期盼的那樣,洋思不僅作成了一篇「好文章」,還作成了一篇「大文章」。 洋思從1980年用24000元砌成了兩排小平房起家,發展到現在佔地100多畝,幢幢高樓林立,建築面積約3萬多平方米,從幾個班200多名學生「增容」到47個班,2500多名學生,可謂遐邇聞名的泱泱大校,每天都有數百人來校取經,參觀總人次已逾20萬。
然而蔡林森越來越感到「心慌」。記得1994年登載了《洋思之路》的報紙送到學校的那天,全校師生群情振奮,一片歡騰,都認為多年的心血沒有白費,洋思的改革終於得到社會的承認。在大家稍為冷靜一點以後,蔡林森當晚就召開了教工大會,他感慨萬端地說了幾句話:「同志們,千萬不要一篇文章發表似乎意味著洋思已經到了『頂峰』了。」學校的『頂峰』永遠不存在。如果真有什麼『頂峰』,那就是衰落的開始。大家都看到我們周圍的某些企業,當年搞的何等紅火,但是曾幾何時,現在不是大幅度地滑坡了嗎?這樣的教訓我們可要牢牢地記取啊!」
第二天清晨,蔡林森趕到教委主任家裡,說:「邵主任,您看洋思的結果會如何」?「什麼意思?」「我認為洋思最終總會落後的,許多學校遲早會超過我們。我只希望洋思發展的勢頭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不要減弱---如果洋思在我手上衰落了,我就是一個罪人。當然事業不是個人的。我們全校師生都希望洋思越辦越好,我想請您再去向大家提些新的要求,講講在榮譽面前如何不斷找差距,永遠不停步!」邵主任連連點頭稱是。
有一次開會,蔡林森出人意料地在黑板上寫下了「人去樓空」四個大字老師感到茫然。過了一會兒,他才慢慢地解釋說:現在我們砌了這么多房子,這錢是從家長的口袋裡掏出來的。裝備好了學校就是為了更好地為廣大學生服務。這就叫「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一切都是為了祖國的前途和子孫後代的幸福。但是如果哪一天我們把學校辦垮了,教育教學質量下降了,學生就會走光,這就要「人去樓空」,我們也就遭到了滅頂之災。
這次采訪,蔡林森仍然不無焦慮地對我們說:當校長這么長時間了,與其說膽子越來越大,不如說膽子越來越小,老是有一種如覆薄冰、如臨深淵的感覺,似乎隨時都有滅頂之災似的。這兩年開學的時候,總有幾百輛送學生的車子開進校園,好像每一個車輪都壓在我的心上,感到隱隱作痛。
「怎麼會有這種感覺?」我們笑問。「壓力大啊!」蔡林森眼裡閃著一絲憂愁,說:「我們學校地處偏僻農村,毫無地域優勢。要說硬體,比起大城市一些重點中學差距還大得很呢。教師呢,目前也沒有幾位名教師。人家把孩子送來,就是沖著我校所做出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個承諾來的,好,各種各樣的『差生』(我們當然不同意這樣的稱呼)都來了,你真的能『讓每一位家長滿意』嗎?對這些孩子怎麼『管』,怎麼『教』對他們的人文關懷如何落到實處?再說了,這三年來先後進校100多位年輕教師,盡管我們想進辦法對他們強化培訓,他們也十分努力,但如何才能使家長真正放心呢「所以我對全體老師說,我們都是長征路上的紅軍,要過金沙江、大渡河,還要過草地、爬雪山,可不能有半點麻痹和懈怠。」「那您就沒有一點輕松愉快的時候啦?」我們追問。 「有啊」,蔡林森爽朗地大笑起來,「前年和去年放寒假的時候,都在下大雪,一千多位家長到學校來接孩子回家過年,各個臉上喜笑開顏,看到校長和老師連聲說感謝。這就是我最開心、最幸福的時候。
G. 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目標導學,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是一種先進的、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是一種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它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搞新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老師講學生聽為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怎樣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呢?「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作了科學的回答.「先學」和「當堂訓練」都是自主學習,「後教」是合作學習,全過程都是探究性學習.不僅如此,它還處理好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三者之間的關系.課堂上,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後,教師檢測自學效果,從中發現學生在自學當中沒有學懂的疑難問題,這些問題學生個人解決有困難,這時,教師再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此時的合作學習就有了必要性,也有了合作的內容(自學當中出現的問題)、合作的目的(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合作的方式(更正、討論、教師講評)和合作的對象(同學、老師),最後還是自主學習.
搞新課程改革,用的教材有國家課程,也有地方課程.學校必須從實際出發,經過增、減使它變成校本課程.怎樣才能變成校本課程呢?運用這種模式時,讓學生先學,教師通過檢測弄清課本上哪些是學生已經會了的,哪些是不會的,會了的,就刪去不教;不會的,就留下來教.這樣,國家課程(課本)就變成了校本課程(即疑難的問題).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就是課堂上把國家課程變成校本課程的教學過程.
這種模式也符合「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分類教學的原則.「先學」時,優秀生、後進生同樣看書、練習,結果優秀生學會了、做對了,後進生沒有學會、做錯了;「後教」時,「兵教兵」,即做對了的優秀生幫助做錯了的後進生更正,並且講清「為什麼」,這樣後進生的問題在同學、老師的幫助下就當堂基本得到解決,補了差.同時,優秀生在幫助後進生解決疑難問題的過程中,對當堂所學知識又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能力,達到了「培優」.
這種模式還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符合自主創新、素質教育的要求.「先學」時,學生運用舊知識看書,獲得新知識是「創新」;看書後完成檢測練習,是開始運用新知識,也是「創新」;自己糾錯、討論、弄懂為什麼,最後當堂訓練,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各種問題都是創新.全過程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就是自主創新,就是在培養自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同其他模式相比,這種模式也是很便於教師操作、很實用、很有效的教學模式.課堂上,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緊張高效地學習,暴露問題後,老師再引導學生更正、討論、講評,加以解決,當堂背記,完成作業,達到教學目標,這就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把復雜的課堂教學過程簡化為八個字,使之變為方便教師操作的基本方法,這個變化意義重大,所以,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郭振有先生於2009年4月9日在沁陽永威學校召開的「蔡林森教學管理思想研討會」上這樣評價:「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八個字比成千本教學論的書籍還要有用得多,實在得多.它辯證地處理了教和學的關系,把學放在首位;處理了學生和教師的關系,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處理了先和後的關系,是先學.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一場革命,它變教師教書為教學生學,它顛倒了「教」與「學」的順序,即變傳統的「先教後學」為「先學後教」.這種教學模式明確課堂教學是從學生讀書或看書開始,下課前必須完成作業,當堂達標.不像有些模式,每節課都需要學生先用至少一節課時間作預習,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課外負擔;這種模式不強調課前預習,所有教學任務都可以在課內完成,這就從根本上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外負擔.靠加班加點使學生學習成績達到優秀的教師只能算是二流教師,不加班加點能使學生學習成績達到優秀的教師才是一流的教師.2006年以來,沁陽永威學校堅持從校情、學情出發,積極改革創新,運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迅速得到提高.小學、初中、高中各年級的教學質量均達到全市一流(中考、高考成績突出).實踐證明,老師們靈活運用這種教學模式,就能上好新課程改革的課,就能讓學生學會學習,就能提高教學質量,就能有效地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實施好素質教育.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一般結構特點和操作要領.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每堂課的基本結構十分清晰,一般有三個主要環節:「先學」環節、「後教」環節、「當堂訓練」環節.在這三個主要環節之前還有一個「輔助環節」.「輔助環節」就好比高速公路旁的引橋,教師通過這個引橋,把學生送入自學的快車道.接下來的三個主要環節環環緊扣,前一個環節學不好,就會影響到後一個環節,這就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必須緊緊跟著全班的步調往前走,一刻也不能放鬆.正因如此,學生每堂課的學習也就變得緊張、愉快、高效.
一、輔助環節(1分鍾左右):
輔助環節包括三項內容:①板書課題;②揭示目標;③自學指導.
1、板書課題,簡稱「板題」,包括導入和板題兩部分內容.
導入 上課以後,教師先用一兩句具有啟發性或激勵性的話開門見山導入新課,同步把課題板書在黑板上(也可以用投影顯示).例如語文教師上課時一般不再復習舊知,不解題,不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也不范讀.教師為什麼可以不復習舊知而開門見山入題呢?因為這種模式的課,「堂堂清」的要求和「日日清」的管理已經保證了學生對當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所以也就不必再浪費課堂上的寶貴時間去復習舊知了.課文標題的含義,等學生讀完教材上的相關材料以後自然能理解,教師不必先講;至於作者和時代背景,凡是教材注釋上有的,學生在自學時又可以看得懂的,教師也不講;有的時代背景教材注釋上雖然沒有,但是在歷史課上已經學過相關的知識,學生通過整合歷史知識,一般能夠理解,所以教師也不講.課堂上的時間是寶貴的,教師要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到本節新授知識的學習上.
板題 教師板書或出示課題可以很快把師生引入課堂情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所以教師一定要認真對待.板書時字體要工整,筆畫、筆順正確,大小適中,間架結構合理,不能潦草;板書的位置也要事先設計好,有序、醒目.從寫字可以看出一個教師的工作態度、水平能力,還可以看出教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2、揭示目標,簡稱「示標」.
什麼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師生在一堂課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標准.美國的教育學家布盧姆說:「有效的教學始於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一堂課沒有一個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就很難評價這節課效果的好壞,效率的高低.傳統教學只有單一的知識目標,教師重在傳授知識;新課程改革強調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多元目標的整合.所以,按新課改的要求,教學目標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知識目標,②能力目標,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知識目標指的是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在本節課上必須掌握的學科知識點.
能力目標指的是學生在本節課上對知識掌握必須達到的能力層級.學生學習的能力是分層級的,例如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規定,高考語文要測試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應用,鑒賞評價」這五種能力.教學是有規律可循的,從教學內容和能力要求上看,所有學科教材上的內容基本上都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叫做「是什麼」,這層內容要求學生百分之百地讀熟、記准;第二層次叫做「為什麼」,即分析事物產生的原因或條件,是理論依據,是在探尋規律性的東西,這類內容要求學生在准確理解的基礎上能分析綜合,並能模仿運用;第三層次是「怎樣做」,即能靈活運用課本上的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是知識的遷移訓練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我們常說,教師既要把學生領進教材,讓他們學得懂,記得住,又要能把他們領出教材,讓他們學得活,用得好.「學得懂,記得住」,指的就是前兩個層次,「學得活,用得好」,指的就是第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的掌握程度,就是後進生、中等生、優秀生的分界線.後進生往往讀書不認真、不專注,在這三個層次的要求上,僅僅能記住第一層次「是什麼」中的一少部分;中等生則是第一層次記住了75%以上,第二層次僅能達到要求的60%左右,所以書讀得死,第三層次只能掌握30%左右;優秀生則是第一層次能完全掌握,第二層次能掌握95%以上,第三層次也能掌握85%以上.「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和「四清」管理解決的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要努力達到這三個層次的不同要求的問題.教師要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在記住「是什麼」、理解「為什麼」的前提下,知道「怎樣做」.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這是從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當中體現出來的,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是最終目的,這個目的的達到要靠教師的情感滲透去影響.教師上課是勞動,勞動就要用力、用心、用情.教師先要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用什麼去感動學生呢?教師要把自己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學習感悟融入教育,融入課堂.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沒有精神,沒有激情,無精打采,少氣無力,學生也會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有的教師上課缺少感情,沒有親和力,不關心學生,不尊重學生,沒有微笑,總是板著臉,語言生硬,面無表情,結果造成課堂氣氛沉悶.
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課堂上,學生對教師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教師眼中無學生,心中無學生,課堂信息反饋就等於零.2008年秋學段永威學校組織第二輪賽課時,有一位初中數學教師上完課,蔡林森校長在評課時問他:「你是老師還是軍閥?」這位老師和在場的老師們都愣了,不知道蔡校長為什麼這樣問.蔡林森校長接著說:「你一堂課從頭至尾板著面孔,毫無一點感情,把學生當敵人,怎麼與學生溝通交流.你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體現.」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思想、情感、心靈、智慧和知識的交流.教師要重視捕捉來自學生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教師的情感表現在對各個教學環節的精心組織上.例如:一上課,教師就要用一兩句充滿激情的話導入,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充滿激情的課堂,學生的思維才會積極,興趣才會高,效果也才會好.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的要求就體現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上.教師要在「全體學生」身上做文章,每一個環節都要關注全體學生,要人人參與,人人發言,而不是只讓少數幾個學生發言.
教學目標很重要,那麼要怎樣確定教學目標呢?
操作要領:
H. 《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讀後感
[《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讀後感]《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讀後感 木蘭鄉 讀完《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後,感受頗深,心中湧上一份對蔡林森老師的敬仰之情,《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讀後感。這本書詳細介紹了蔡校長的親身經歷到他的教育教學管理理念,並深入講解了他在教學上創造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歸還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權,留給了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留下了動手的時間,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懂了、學會了、同時也練習了、鞏固了。整個學校的教育質量也提高了。 作為一種自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是成功的。運用這種教學法能夠喚醒每個學生的自我改變、主動發展意識,能夠解放每個學生內在的求知慾、學習力量,真正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們成了學習的主人,都有了責任感,都能像競賽那樣緊張地看書、練習、更正討論,最後又像競賽那樣當堂完成作業,讀後感《《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讀後感》。運用這種教學法,能夠及時、准確反饋信息,當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當堂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堂堂清」,學生不僅理解了知識,當堂完成了作業,做對了,形成學習的能力,而且達到了多元的教學目標。運用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及時准確地反饋信息,能夠達到「堂堂清」,能夠「培優」、「補差」。 讓學生會學、學好,這是蔡林森老師的課堂目標。「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了學習,這是提高教學質量最根本的法寶。「先學後教」的可貴之外,在於讓學生走在教的前頭,讓學生先探索,先體驗,積累經驗,發現問題,產生障礙,然後帶著問題去學習。對於問題,要讓學生先去自己解決,反復給他們時間,一直到答對了,然後再出同樣的問題讓他們去解決,讓學生真正理解並運用,這樣前面錯誤的原因在後來通過做題自己去理解,自己知道了為什麼,知識也就學到家了。所以,讓學生預習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而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對於教師而言,要學會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正確地把握教材,精心的設計課堂的教學過程。充分的相信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少講,精練,多檢查。對教材中一些學生能看得懂的知識,不作過多反復累贅的講解,採用讓學生自學探討、自行實踐;對於一些重要的知識或難以理解的內容,則圍繞這些基礎知識設計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甚至爭論,從而達到讓學生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的目的。變講為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自我探究,尋找規律;引導學生感悟理解知識,體會知識的邏輯和應用性;引導學生積累,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能力。要做到「三分教,七分管」。〔《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