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議如何利用古詩詞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一、利用古詩詞進行愛國情感教育
愛國主義凝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民族精神,促進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民族團結,維系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經久不衰的繁榮。中華古詩詞中的愛國情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主要也最為濃郁強烈的情感。利用古詩詞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長期以來都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說過「國家興旺,匹夫有責。」國家之興衰敗亡,牽動著每一個有愛國心的華夏兒女和炎黃子孫。歷代文人墨客雖身處江湖,仍不忘愛國憂國,寫下了大量的愛國詩篇,也正是這些愛國詩篇,敲打和震撼著每一個炎黃子孫的愛國情結,激勵他們去為家國拋頭顱灑熱血。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寫下了大量的愛國詩篇。「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白許,鏡中衰鬢已先斑。」表達了詩人吞聲失路、壯志難酬的無限憾恨;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陸游殷殷愛國之情從字里行間的進涌而出,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抗金名將岳飛「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邁詞句,激勵著無數華夏兒女的愛國情結,感召著無數胸懷家國的愛國赤子前赴後繼。教學時,我們要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懷,教育學生從小積淀強烈的愛國情感,熱愛自己的祖國並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貢獻畢生心血。
二、利用古詩詞加強情誼教育
情誼教育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包括親情教育和友情教育兩方面。親情是人之倫理道德的組成部分,親情教育自然也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重點。「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對手足親情的無限牽掛與思念,溢於言表,透於紙背,讓人感動至極;「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表達了對無私偉大母愛的謳歌與贊美;「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更生,相煎何太急。」則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之間應該和睦相處、手足相憐,不應互相迫害、泯滅人倫。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因詩施教,引導啟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知親人對自己的款款深情和殷殷關愛,身體力行的去回報親情,努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良好品質,幫助學生維系良好穩定的親情關系。
友情是人際倫理道德的又一組成部分。自然,情誼教育同樣離不開對學生進行友情教育。古人向來重視友情,珍惜友情,謳歌深厚真摯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贊頌了詩人與汪倫之間真摯深厚的友情。「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則在表明自己冰清玉潔心志的同時,更多的表達了與友人難分難舍之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千古名句,則是詩人對友人遠離的依依惜別之情的傳唱。想到友人此去,西出陽關,路途遙遠,邊關荒涼,人地生疏,相見何期?離愁徒增,別恨陡漲。詩人沒有更多言語表白,惜別之情於頻頻勸酒的細微舉動中自然流瀉而出。教學時,我們可引導學生感知詩句大意,體會詩句所蘊含的情感,教育他們要與人真情相見、坦誠相待,結為志同道合的學友,珍惜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三、利用古詩詞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基礎和保證。沒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引領,很難想像學生會走向成功。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挖掘詩詞深意,適時地拓展延伸詩詞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吟詠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們從簡練概括的字句中感受的不僅是詩人高昂的情調和豪放的胸懷,而且被詩人目光的遠大、氣概的豪邁和勇於攀登、勝凌絕頂的豪情壯志所感染,也因此會立下「凌絕頂,覽眾山」的雄心壯志。誦讀王之渙的名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會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學習詩人積極進取、不斷開拓的精神。學習蘇軾詞句「誰言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黃發唱白雞。」我們自然被詩人雖身處逆境,卻樂觀上進的曠達所感染,身處逆境,既要樂觀上進,又要珍惜時間,有所作為。毋需更多舉例,這些言情寫志的詩篇,是我們進行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學時,我們可以適時融入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教育他們從小樹雄心、立壯志,奮發圖強,立志成才,為國家的富強繁榮和民族的振興騰飛而努力學習。
2. 如何在古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足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語文教師利用經典古詩文教學滲透德育,應是有效開展德育的重要途徑。
一、挖掘經典古詩文中的品德因素
筆者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感受,再對語文教材中選用的經典古詩文進行分析和研究,發現古詩文中蘊藏著大量的品德資源,如團結友愛、高尚情操、人生感悟等「活水」,如靈活運用,能有效地在課堂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並使之產生實效。如教學《遊子吟》一課時,筆者在學生們熟讀成誦、理解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感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句話用的是什麼修辭手法,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讀,學生深切體會到母愛的偉大和遊子情感的真摯。筆者藉此情境讓學生回顧平時母親如何對自己,提出問題:「我們該怎麼感謝母親?」學生有的說為母親洗腳、捶背,有的說為母親背誦歌頌母親的名言,有的說為母親唱《遊子吟》。
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名言佳句激勵學生,適時把握,給學生以點撥,讓其從中感悟,得到熏陶。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突出偉大的民族氣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蘊含著崇高的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現了博大的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展現了政治抱負,均能激勵學生感悟,給學生以思考與啟迪。這些千古佳句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品德內涵,筆者引導學生分析、品味,從中受到高尚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感染和熏陶。
二、把經典古詩文融於綜合實踐中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光靠課堂教學滲透德育是有局限性的。為此教師應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感悟。例如,我校開展了「家鄉風物配古詩」的活動,讓學生從古詩描寫的情境中尋找與家鄉類似的風光美景,同時也可針對家鄉的某一風景、事物、傳說等來配古詩。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百丈飛瀑,賀知章的《詠柳》――花木之鄉的河邊垂柳等。通過家鄉風物古詩配對活動,既能讓學生理解古詩,提高應用古詩寫作的能力,又能讓學生移情於家鄉的山水風光,激發他們愛國、愛家鄉的感情。另外學校還開展了古詩故事會。故事是兒童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揭示傳統文化經典中的道理,學生聽得進去,學得輕松,容易理解名言的含義,思想也得到了教育。我校教師還收集了一些作者的寫作背景軼事,用故事的方式講給大家聽,豐富了古詩教育的趣味性。學校還開展了古詩配樂唱活動,把古詩譜曲吟唱出來,提高古詩的可讀性、可記性、趣味性。清明節我校祭掃烈士墓之日新增了烈士墓前獻詩環節,有學生用詩謳歌了先烈的豪言壯志:「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的表達了哀思:「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通過這些古詩誦讀活動,課堂教學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間,也使學生以更貼近生活實際的方式去理解古詩文,且一些民間的、鄉土的古詩文也得以再現,潛移默化之中促進了學生的道德養成,可謂一舉數得。
三、憑借經典古詩文評改作業
作業是學生親身體驗的結果。老師可利用評改作業之機,採取書面的形式與學生對話交流,鼓勵學生正確評價自己,肯定成績、發揚優點,承認缺點、克服弱點,糾正思想品德發展中的偏差,促進其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作業評定中插上一兩句古詩詞,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如筆者在一次作業評改中寫了古詩詞評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滿懷壯志的丁寧;「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靦腆的陳鈺瑩;「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應惜少年時。」――貪玩的黃聰聰。引人思索的古詩文,一語點破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幫助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改掉缺點,逐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
總之,教師要有讓古詩文教育貫穿學生德育始終的理念,從課內到課外,從活動設計、展開到活動總結評比,從課堂教學到作業評定,要充分利用古詩文,依靠這樣長期的滲透教育,學生的德育水平必將得到提升。
3. 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新《語文課程標准》規定: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美的語言可以給學生以美感,古詩詞教學中的美育內容極其豐富,需要老師結合教材進行點撥、講解、引導學生品味揣摩,激起其對傳統文化的喜愛,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那麼,我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古典詩詞這種文學樣式的優勢滲透審美教育呢?
一、創設美育氛圍
1.反復誦讀,感受音樂美
詩歌的語言凝練,在學習時不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應品味其中的音樂美。古詩詞都比較注重押韻、對仗,讀來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教師在教學古詩時應注意朗讀指導,使學生能夠在朗讀中感受到美。如我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 杜甫)這首詩時,首先教讀——體味詩的音樂美,即讀出詩的節奏來。其次,詩是抒情味最濃的一種文學體裁,必須讀得抑揚頓挫。為了表達思想感情,有些詞語的「音」要讀得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讀出來。最後還要把詩的韻腳讀好。
2.播放音樂,烘托情感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一門藝術。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它通過樂音的運動,給人豐富的美感,並以特有的旋律、節奏,把聽者帶入特有的意境中,間接地反映出現實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圖。教學中,如果能使學生通過音樂的渲染感受這種感情變化,也就能在他們心中引起共鳴,使他們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體會到美的意境。如我在教授「桃花源記」一文時,先播放了一首舒緩優雅的古箏曲《漁舟唱晚》,讓學生隨著樂曲細細品味文本,在美妙的音樂渲染出的情境中想像文字表現的美好畫面,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了,紛紛露出了陶醉的神情。接著,在課文講解中,我讓音樂始終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在若隱若現的背景音樂的烘托、感染下,學生很快便被帶入了作品所表現的意境,感受到了桃花源田園景色的環境美,和諧友好的人情美,對於作者傾注於作品中的情感的把握也輕松自然了許多。
4. 古詩教學如何貫徹新課標理念
古詩在小學教材中古詩教學內容占很大比例,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情感有著重要作用。作為新時期的一名教師讓學生輕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詩文的魅力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新課程理念的滲透和實施又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麼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古詩詞教學一般應遵循哪些原則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案例談談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一 . 以閱讀、記誦為主的原則
新課標規定:「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誦讀古典詩詞,得到的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積淀,更是心靈與詩歌的融合俞平伯先生曾說過:「古人做文章時,感情充沛,情感勃發,故形之於作品。當時由情思而聲音、而文字,今天的讀者要了解當時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來的軌道,逆溯上去。作者當時之感寄託在聲音,今天憑借吟哦背誦,同聲相應來使感情再現。」由此可見,人們對文章的理解是以誦讀為基本前提的,而且誦讀最有價值的古詩文也是一種回歸傳統直覺式的語文教學。所以,我認為: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古詩詞教學應遵循多「讀」的原則。例如誦讀《牧童》一詩時,我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詩意的同時,把詩句變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讓他們自己動手繪出一幅彩畫,使他們在體驗創作樂趣的同時,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後,我再引導我描繪詩意,學生一邊想像一邊概括描繪的是哪一個句子?
師: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看見了嗎??
生:看見了。...!
師:什麼樣子??
生:「草鋪橫野六七里」。
師: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
生:「笛弄晚風三四聲。」(學生搶著應聲回答)。
師: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
生:「歸來飽飯黃昏後」。
師:吃了飯牧童做什麼?
生:「不脫蓑衣卧月明」。
多背點經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為學生做一種終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備。因此,在小學階段,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時,無需面面俱到地進行分析、講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義就行;但也並不反對個別學有餘力的學生對某些古詩文作一些較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這就是的「誦讀為本,不求甚解」原則。
二.循序漸進的原則
必需考慮不同級段學生的不同特點,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古詩教學。採用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和品味到這首古詩所描寫的畫面真..感受,發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學《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有些學生沒有見過「瀑布」,也不知道「川」的概念和「香爐」的意思,因此,在學習這首詩的前兩句時,老師就需要解釋字詞,並把全句大意口述出來。難點之處解決了,句意大致明白了,然後再讓學生去自讀三、四句,並用匯報的方式去檢查自讀自悟的效果,必要時再加以點撥。這是一種半「扶」半「放」、先「扶」後「放」的方式。。我們在前邊講到要淡化詩歌教學中的講解與分析,這並等於說就一點不講,適度的「講」還是必要的,因為沒有老師的幫扶,也就不可能有學生有效的誦讀,問題的關鍵是要把握一個「度」字。由「扶」到「放」,先「扶」後「放」,就是要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以使我們的教學,能夠取得更好成效。。
三. 創設情景的原則
詩是抒發詩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後藉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於視覺的多媒體課件,就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並很快進入詩境。又如我教《牧童》這首詩,它包含了豐富的信息,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通過學生的誦讀、領悟,師生交流後,我讓學生發揮想像,把詩歌描繪的景象描畫出來,還設計了問題:如果你是牧童,此時此刻你會想些什麼?為學生想像活動提供了豐富、鮮明的表象信息,學生很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
四.自主學習的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切實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的作用在於要營造良好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要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發言的機會,讓學
5. 中的古詩詞教學一般應遵循哪些原則
古詩在小學教材中古詩教學內容占很大比例,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情感有著重要作用。作為新時期的一名教師讓學生輕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詩文的魅力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新課程理念的滲透和實施又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麼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古詩詞教學一般應遵循哪些原則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案例談談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一 . 以閱讀、記誦為主的原則
新課標規定:「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誦讀古典詩詞,得到的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積淀,更是心靈與詩歌的融合俞平伯先生曾說過:「古人做文章時,感情充沛,情感勃發,故形之於作品。當時由情思而聲音、而文字,今天的讀者要了解當時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來的軌道,逆溯上去。作者當時之感寄託在聲音,今天憑借吟哦背誦,同聲相應來使感情再現。」由此可見,人們對文章的理解是以誦讀為基本前提的,而且誦讀最有價值的古詩文也是一種回歸傳統直覺式的語文教學。所以,我認為: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古詩詞教學應遵循多「讀」的原則。例如誦讀《牧童》一詩時,我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詩意的同時,把詩句變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讓他們自己動手繪出一幅彩畫,使他們在體驗創作樂趣的同時,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後,我再引導我描繪詩意,學生一邊想像一邊概括描繪的是哪一個句子?
師: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看見了嗎??
生:看見了。...!
師:什麼樣子??
生:「草鋪橫野六七里」。
師: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
生:「笛弄晚風三四聲。」(學生搶著應聲回答)。
師: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
生:「歸來飽飯黃昏後」。
師:吃了飯牧童做什麼?
生:「不脫蓑衣卧月明」。
多背點經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為學生做一種終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備。因此,在小學階段,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時,無需面面俱到地進行分析、講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義就行;但也並不反對個別學有餘力的學生對某些古詩文作一些較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這就是的「誦讀為本,不求甚解」原則。
二.循序漸進的原則
必需考慮不同級段學生的不同特點,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古詩教學。採用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和品味到這首古詩所描寫的畫面真..感受,發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學《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有些學生沒有見過「瀑布」,也不知道「川」的概念和「香爐」的意思,因此,在學習這首詩的前兩句時,老師就需要解釋字詞,並把全句大意口述出來。難點之處解決了,句意大致明白了,然後再讓學生去自讀三、四句,並用匯報的方式去檢查自讀自悟的效果,必要時再加以點撥。這是一種半「扶」半「放」、先「扶」後「放」的方式。。我們在前邊講到要淡化詩歌教學中的講解與分析,這並等於說就一點不講,適度的「講」還是必要的,因為沒有老師的幫扶,也就不可能有學生有效的誦讀,問題的關鍵是要把握一個「度」字。由「扶」到「放」,先「扶」後「放」,就是要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以使我們的教學,能夠取得更好成效。。
三. 創設情景的原則
詩是抒發詩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後藉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於視覺的多媒體課件,就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並很快進入詩境。又如我教《牧童》這首詩,它包含了豐富的信息,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通過學生的誦讀、領悟,師生交流後,我讓學生發揮想像,把詩歌描繪的景象描畫出來,還設計了問題:如果你是牧童,此時此刻你會想些什麼?為學生想像活動提供了豐富、鮮明的表象信息,學生很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
四.自主學習的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切實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的作用在於要營造良好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要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發言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另外要給與學生必要的提示與指導。比如要告訴學生需要搜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等等。比如,我在講授《泊船瓜洲》一課時,就組織了一場討論,題目是:聯系課前收集的質料說說王安石寫下這首詩時的心情,這與他當時的境遇有什麼關系。學生非常踴躍,自主學習,學生進行討論……
五、 科學評價、激勵為主的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中對小學生背誦詩文的數量雖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記憶力好的同學,背得要快些,記誦得數量要多一些;記憶力稍差一點的學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數量要少些。對這些情況,教師要正確對待,要承認差異,個別沒有完成任務的同學,教師也要予以表揚,予以鼓勵。課程標准中還提出了誦讀詩文時音調、節奏、情感方面的要求,對於這個問題,教師也要靈活掌握其標准。一部分語感好的同學,讀得就好些,語感差一點的同學,讀得就不會那麼好。對待讀得不理想同學,教師應該耐心指導,並且還要表揚他「讀得很認真」或「很有感情」等等,以此激發其誦讀詩文的興趣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他們愛詩、讀詩,在古詩詞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格,放飛心靈。
6. 求問教學論文《古詩詞教學應遵循哪些原則》
七坊中心小學:陳顯容
古詩在小學教材中古詩教學內容占很大比例,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情感有著重要作用。作為新時期的一名教師讓學生輕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詩文的魅力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新課程理念的滲透和實施又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麼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古詩詞教學一般應遵循哪些原則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案例談談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一 . 以閱讀、記誦為主的原則新課標規定: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誦讀古典詩詞,得到的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積淀,更是心靈與詩歌的融合俞平伯先生曾說過:古人做文章時,感情充沛,情感勃發,故形之於作品。當時由情思而聲音、而文字,今天的讀者要了解當時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來的軌道,逆溯上去。作者當時之感寄託在聲音,今天憑借吟哦背誦,同聲相應來使感情再現。由此可見,人們對文章的理解是以誦讀為基本前提的,而且誦讀最有價值的古詩文也是一種回歸傳統直覺式的語文教學。所以,我認為: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古詩詞教學應遵循多讀的原則。例如誦讀《牧童》一詩時,我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詩意的同時,把詩句變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讓他們自己動手繪出一幅彩畫,使他們在體驗創作樂趣的同時,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後,我再引導我描繪詩意,學生一邊想像一邊概括描繪的是哪一個句子?
生:看見了。...!
生:草鋪橫野六七里。
師: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
生:笛弄晚風三四聲。(學生搶著應聲回答)。
師: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
生:歸來飽飯黃昏後。
生:不脫蓑衣卧月明。
多背點經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為學生做一種終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備。因此,在小學階段,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時,無需面面俱到地進行分析、講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義就行;但也並不反對個別學有餘力的學生對某些古詩文作一些較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這就是的誦讀為本,不求甚解原則。
二.循序漸進的原則
必需考慮不同級段學生的不同特點,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古詩教學。採用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和品味到這首古詩所描寫的畫面真..感受,發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學《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有些學生沒有見過瀑布,也不知道川的概念和香爐的意思,因此,在學習這首詩的前兩句時,老師就需要解釋字詞,並把全句大意口述出來。難點之處解決了,句意大致明白了,然後再讓學生去自讀三、四句,並用匯報的方式去檢查自讀自悟的效果,必要時再加以點撥。這是一種半扶半放、先扶後放的方式。。我們在前邊講到要淡化詩歌教學中的講解與分析,這並等於說就一點不講,適度的講還是必要的,因為沒有老師的幫扶,也就不可能有學生有效的誦讀,問題的關鍵是要把握一個度字。由扶到放,先扶後放,就是要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以使我們的教學,能夠取得更好成效。。
三. 創設情景的原則
詩是抒發詩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後藉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於視覺的多媒體課件,就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並很快進入詩境。又如我教《牧童》這首詩,它包含了豐富的信息,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通過學生的誦讀、領悟,師生交流後,我讓學生發揮想像,把詩歌描繪的景象描畫出來,還設計了問題:如果你是牧童,此時此刻你會想些什麼?為學生想像活動提供了豐富、鮮明的表象信息,學生很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
四.自主學習的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切實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的作用在於要營造良好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要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發言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另外要給與學生必要的提示與指導。比如要告訴學生需要搜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等等。比如,我在講授《泊船瓜洲》一課時,就組織了一場討論,題目是:聯系課前收集的質料說說王安石寫下這首詩時的心情,這與他當時的境遇有什麼關系。學生非常踴躍,自主學習,學生進行討論
五、 科學評價、激勵為主的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中對小學生背誦詩文的數量雖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記憶力好的同學,背得要快些,記誦得數量要多一些;記憶力稍差一點的學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數量要少些。對這些情況,教師要正確對待,要承認差異,個別沒有完成任務的同學,教師也要予以表揚,予以鼓勵。課程標准中還提出了誦讀詩文時音調、節奏、情感方面的要求,對於這個問題,教師也要靈活掌握其標准。一部分語感好的同學,讀得就好些,語感差一點的同學,讀得就不會那麼好。對待讀得不理想同學,教師應該耐心指導,並且還要表揚他讀得很認真或很有感情等等,以此激發其誦讀詩文的興趣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他們愛詩、讀詩,在古詩詞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格,放飛心靈。而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更應該讓古詩在孩子心裡生根發芽,在教育的征程上為古詩開辟一片嶄新的天地。
7. 古詩詞教學的幾個要點
一、注重培養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充分發揮專學生的主動性,展開屬開放式的思考討論,留出學生參與的空間
三、利用多媒體手段教學,使學生在享受視覺和聽覺的審美陶冶的同時,得到思想啟迪,提高文學修養
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採用多媒體手段,通過生動的畫面、艷麗的色彩、悅耳的聲音,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學為好學樂學。
8. 如何落實古詩文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核心素養
古詩文里不管是描寫山川河流,還是家國天下,都蘊含著人文核心素養。
學習古詩文不內僅是對於文化的傳容承,更是對於美的傳遞,對於精神的傳遞。
優美的古詩文可以洗滌人的心靈,在身心上得到放鬆和滿足,散發出獨特的人格魅力。
因此,這對於教師來說,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地方,要讓學生自覺學習自主學習,
最後愛上古詩文。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優秀的接班人,中華文化的傳承同樣需要代代相傳。
9. 古詩教學各年級在理解和感悟的要求上有所不同,請你具體地說說在低、中、高年級有哪些要求
依我個人觀點看,低、中、高年級在古詩教學的理解和感悟上要求,可以通過對比低、中、高年級教材中所選編的古詩,就可以粗見端睨。
1、低年級教材中選編的古詩大多是粗淺的,如:一去二三里……鵝……鋤禾日當午……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等等,這些古詩只是記述一些事物,而思想內容並不是非常的深,深到要通過綜合很多東西才能得出對古詩理解和感悟。因此,低年級的詩
(1)首先主要側重的是識字,是藉助詩歌來讓學生認識更多的生字。
(2)其次是培養學生對詩歌這一種文字體裁的初步感知,知道有「詩」這種東西就行了。
(3)再次是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賞析審美的初步認知和情感,初步促使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
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功效和作用,但這些都不是重點。
2、中年級教材中選編的詩相對於低年級會更深入一些。具有明顯的主題。此時,學生對基本的文字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只有少數生字詞需要學生學習。所以,中年級的詩
(1)首先是側重的是學生對詩認知,能將詩意說明白。了解詩中的情感,這首詩表達個什麼事情和什麼感情。
(2)其次是對生字詞的掌握,對新事物的認知(識事識物)。
(3)是引導學生對經典的閱讀背誦,為將來在語文學科的發展打基礎,作準備。也可以說,只有此時,學生才真正意義上接觸到詩,低年經那種所謂的古詩,只能當作是順口溜。
3、高中年教材中選編的詩,思想感情比之中年級就更進一步。此時主要側重的是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是培養學生對古詩這一獨特的傳統文學形式的獨特審美能力,重點是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和陶冶。識字和對詩的認識已經沒那個必要了。這個我們在抽查一至六年級學生的時候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教師拿一首詩去問一個一年級的學生「這是什麼」時,學生並不一定非常肯定的說是「詩」,但到了二三年級的時候,你拿一首七言四句的順口溜給他時,如果他不仔細看,肯定會毫不猶豫的說是「古詩」,也就是說,從低年級至高年級,學生對詩這種「一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的文學體裁已經形成一種固定思維模式。知道它是詩。
個人淺見,不一定對,只供參考。也請方家在一哂同時及時批正。
10. 古詩文的教學應重點放在哪些方面
「我的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讀詩文 三、明詩意 四、悟詩情」
1、知作者是必須的.這步我贊成.
2、讀詩文也是必須的.不只要讀,而且要背誦.越熟越好.
3、至於「明詩意、悟詩情」,我感覺可能存在問題.古詩是古代文學中的精華,語言凝煉,意境優美.有時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諷詠、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這要求我們不僅要對詩歌把握得當,而且要對當時的時世格局了如指掌.否則,談何明意,更說什麼悟情了.當然,有些詩,雖然我們不能說清楚它到底想表達什麼,但讀著讀著就能讓讀者產生共鳴.或許,我們能明的,就是我們自己對詩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詩在我們身上或生活中的還原和體現罷了!
4、所以,三四兩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鑽.為了應試,只要逐字逐句能讓學生說出每句詩大體在說什麼就夠了.
5、我的觀點就是背誦再背誦.所謂「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其實這是很多大人的經驗,小時候讀詩,不管讀多少都只算是背下來.等長大了,突然哪天腦子里突然浮出這首詩的時候,我們就可能真懂這首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