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的運用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的運用

發布時間:2021-02-18 10:49:48

1. 歷史教學中如何運用史料深耕歷史細節

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也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素材。本文研究運用史料深耕歷內史的細節容,探討歷史教學中歷史史料的運用情況。歷史課是培養學習者從史料中提取結論能力,重要的是得到結論的思維過程。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為什麼要運用史料;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如何運用史料深耕歷史細節。運用史料深耕是抓住歷史細節的必要手段,抓住細節是歷史教育的必要抓手。

2. 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運用的策略有哪些

額,講故事同學們應該比較愛聽

3.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正確開展史料教學

個人理來解有以下幾點:
1、在自教授課本主幹的同時穿插史料教學。
2、採取視頻等方式進行教學。
3、在史料教學中滲透歷史核心素養。
4、適時鍛煉學生的史料解讀、信息獲取能力。
5、教學要貼近生活。
希望對你有幫助。滿意請採納。

4.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使用史料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
史料包括文字資料,也包括實物資料,很多時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現行教材圖文並茂,大小字相間,史料較豐富,但由於篇幅所限,教材中對有些問題只能作概括敘述。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悟,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補充相關的史料。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閱讀歷史材料,並從中獲取有效信息,處理歷史信息。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以及在獨立思考基礎上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下面就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做一些粗淺的分析。

一、史料要「適時」
所謂適時是指補充史料要抓住時機,不能憑一時的心血來潮,隨心所欲,想到哪說到哪,應從教材本身出發,圍繞教學目標思考分析:這些史料是什麼人在什麼時間,為什麼做出來的,可靠性如何?通過在課堂上思考探究,集體討論,課後查閱資料等手段,使學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觀點;最後在教師的點撥之下形成正確深刻的見解主張。這種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過去那種教師給出結論,學生死記硬背的弊病,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深化。這就要求我們應用史料時一定要找准切入點,該補時則補。
(1)是在學生易產生「錯覺」之處及時補充。例如:在學到「虎門銷煙」這個問題時,有些學生誤認為銷煙就是燒煙。對此,我藉助於學生已觀看了電影《虎門銷煙》讓學生回憶「虎門銷煙」的場景,使學生明白了銷煙是用「鹽鹵加石灰」的方法將鴉片銷毀的,而並非用火燒掉。因為燒過的鴉片埋入地下,如果將泥土挖起來熬煎,仍可獲十分之二、三的殘膏余瀝。而鹽鹵加石灰的銷煙方法,能將鴉片徹底銷毀。
(2)是在探究重大史實、藉助於史料和創設歷史再現的場景時補充。教師利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豐富的史料展現,創設出趣味橫生的教學場景,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和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提高能力。如學習「二戰」歷史時,搜集「戰爭狂人」希特勒在戰場上的有關史料,引導學生討論希特勒在「二戰」中的作用。一些學生認為:沒有希特勒就不會有「二戰」,希特勒是「戰爭狂人」,沒有他,德國就不會建立納粹黨和法西斯專政,就不會形成歐洲戰爭發源地,也不會爆發「二戰」;一部分學生馬上反駁「:二戰能否爆發,要從當時歷史背景中去考慮——凡爾賽條約引起德國民族復仇心理,1929年至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英法的縱容政策等,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二戰「遲早要爆發。」通過史料使情景再現和課堂辯論,學生統一了認識:個人在歷史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沒有希特勒「二戰」也會爆發。
(3)是在重大史實的疑、難點之處聯系現實適時補充。如:在學習「日本法西斯的投降」時,課本只提供了一幅有關簽定投降書的圖片和幾行說明的文字,對日本的法西斯侵略教訓隻字未提。為此,我讓學生搜集今年來媒體不斷報道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的有關材料。對此,學生往往會想了解「靖國神社」究竟是什麼?這些日本政要為什麼要冒天下之大不諱,多次到那裡去行「神道教之大禮」?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資

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

料,使學生明白:從明治維新以後到「二戰」結束,入祀「靖國神社」的亡靈,幾乎全是在侵略戰爭中戰死的軍人。尤其是「二戰」中那些在亞洲各國姦淫、掠奪、嗜殺成性的劊子手門的幽靈,也被供奉在這里。那麼,參拜「靖國神社」的實質是什麼?我們對此應採取什麼態度?教師可激勵學生主動尋找資料,並通過展示資料討論問題,得出認識:「靖國神社」是日本政府以宗教祭祀為形式,對國民進行軍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參拜「靖國神社」實際上是美化侵略歷史復活軍國主義,是對亞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們的公然挑釁,我們對此當然要表示堅決反對,同時要保持高度警惕,決不能容忍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重蹈歷史覆轍。現實生活中的焦點、熱點問題不勝枚舉,而這些問題不僅是新教材所要求的也是學生所關切的。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選取,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而且培養和挖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現實就是很好的史料,聯系現實使學生獲得認識現實的啟迪,他們才能切身感受學習歷史的意義,激發學史探史的興趣。
二、史料要「適量」
所謂適量,是指依據「論從史出」的觀點,精造史料。現行初中歷史教育知識容量大,要在有限的課堂45分鍾內處理好教材即要分清主次,對教材內容有所取捨;同時,對個別問題尤其是重點還需適當補充史料加以分析說明。這就要求教師在補充史料時一定要選擇典型史料,不宜過多。過多,一方面會增加學生的記憶負擔,另一方面有可能喧賓奪主,出現下課鈴一響只好「草草收兵」,教學任務無法完成的狀況。因此,教師在補充史料時一定要去粗取精、去偽取真篩選有效的信息。

三、史料要「適度」
所謂適度,是指在選擇史料時,要依據初中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難易適中,通俗易懂,如果對初一學生補充的都是些「之乎者也」之類的文言史料,對他們來說,將是「食而不知其味」。同時聯系史料不要牽強附會。只有那些比較重大並且和教材內容存在有機聯系的問題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學中進行適當的聯系。因此,不必要求每節歷史課都要有聯系史料。如果為追求形式主義的「聯系史料」,而在課堂上拉扯一些與教材內容並無密切關系的問題或事件,會造成畫蛇添足。這樣做,反而把歷史教學庸俗化了,也難以收到加強思想教育和基礎知識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歷史情景,激發了學生學歷史的興趣,激勵了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由此產生了積極思維的氣勢;通過補充史料,加強歷史事件的聯系,使學生全面的認識,某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廣闊性;通過探究史料,對史料的質疑問難、思考分析,從而使學生初步學會自主研究歷史的能力,進一步的培養起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深刻體會。

5. 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注意什麼

新課程標准指出,初中歷史教學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探究式學習。筆者根據多年歷史教學實踐總結發現,要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有效達成這一目標,運用史料教學不失為一劑良方。
史料教學對於初中學生歷史學習能力培養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新史料寓教於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孔子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歷史教學必須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而史料在這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如教學《甲午中日戰爭》時,我引用了伊藤博文與李鴻章在馬關談判時所對的一幅對聯導入新課。上聯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伊藤博文),下聯是:「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李鴻章),由此設問:(1)、對聯中哪句話反映了當時清政府的狀況?(2)、「玉帛相將」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後,又問:為什麼在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慘敗,只得「玉帛相將」,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這幅對聯的引用起到了以趣引思的妙用,學生為了尋求答案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新課學習中來。
2.史料運用可以深化教材,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的過去性增加了中學生理解歷史的難度,很多情況下學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記教材現有結論,嚴重製約了其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史料能比較生動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既深化和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准確地領悟歷史。例如,講到近代英國對印度的掠奪時,就可引用殖民主義頭子克萊武在英國議會上的一句話作為史料:「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腳下,強大的國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開了充滿金條銀錠、珍珠寶石的寶庫。我統共取了二十萬英鎊。諸位先生,直到現在,我還奇怪自己為什麼那樣客氣呢?」克萊武的這一無恥「自白」,可以使學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認識殖民主義的殘酷。
3.史料教學更能體現「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把學生培養成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讓學生簡單地記住一種答案或「權威」的解釋。教學中讓學生直接閱讀史料,通過分析各種史料,印證課本中的結論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自我編制新的信息網路,形成新的學習能力和動力。例如,補充史料湖北雲夢秦簡中的《田律》,可以發現它還是一部非常具體的環境保護法。因為《田律》規定:「從春季二月開始,不準進山砍伐林木,不準堵塞林間小道,不到夏季不準入山采樵,不準捕捉幼鳥或搗鳥卵,不準毒殺魚,不準設置誘捕鳥獸的網罩和陷井。」據此,有的學生就認為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環保法典,是我國的驕傲。這位學生的思維就有獨立性,表現了大膽而可貴的探究精神,值得大力提倡。
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運用史料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呢?
1.立足課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選取的史料
現行初中歷史教材編寫引用了大量史料,這些歷史文獻資料都是從各類史書中精心篩選出來的精華,基本上體現了教材中的各種史學觀點。合理運用這些文字史料,有利於教師解決材料的重點、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足用好這部分史料。
2.精心准備,適當補充部分史料
教材中現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學的主體。教學時,圍繞教學目的,還需適當補充史料。比如教學九年級(上)第十五課《決定美利堅命運的內戰》時適當補充1787年美國憲法的內容,可以使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美國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教學八年級(上)第三課《甲午中日戰爭》時,簡要補充日軍在中國犯下的又一滔天罪行——旅順大屠殺的經過,不僅使學生的歷史知識更全面,而且能充分利用這一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達到以史為鑒的目的。補充史料,關鍵在恰當,恰當的史料關鍵在選擇。這就要求教師廣泛閱讀,平時注意積累,精挑細選,把最核心、最有價值、最有說服力的材料提取出來,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展示,學生通過認真閱讀,篩選信息,得出結論,使學生不僅習得了知識、培養了情感,還逐步學會了學習。
3.針對不同史料,精心設問
這是應用史料的關鍵。不管是課本上的史料,還是補充的史料,教師都應圍繞教學要求,精心設計一些高質量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用好用足史料,激發學生認真閱讀,積極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適當的難度,問題要有啟發性,或促進知識的遷移,或促使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另外,教師在講述史料時,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分析,要注意史料產生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階級立場。
4.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可由學生自己動手搜集史料
例如,講完辛亥革命後,可設計這樣的問題: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為什麼?學生通過自己搜集材料,得出結論,逐步培養其獨立判斷的能力。
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曾經說過:史學便是史料學。史料教學是歷史教學的特點和優點。史料教學將給初中歷史教學帶來無限生機,也必將成為初中歷史教學的方向。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史料,可以引導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從中自主建構知識,領悟學習方法,養成科學態度,發展史學能力,同時形成正確的高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6. 淺析如何運用史料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新的課堂教學方式不斷出現,猶如一夜春風,呈現出了「千姿百態」的教學模式。而對於歷史課堂教學來說,無論是哪一種課堂教學方式或所謂的模式,都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因為無論對於歷史這門學科,還是對於歷史課堂教學來說,史料的價值是至關重要的。而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好史料,尤其是面對連史料的概念,都不是很了解的初中學生來說,歷史教學就顯得更難開展,然而沒有史料的歷史教學,肯定是空洞的、無力的,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更是無從談起。所以初中歷史教學必須要重視史料的作用,以及史料的運用和技巧。如何在初中教學中運用史料教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弱水三千」,現僅從以下幾個方面,粗略談一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在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了大量的史料,方式方法也變化多樣,藉助多媒體技術和新的教學模式的運用,使課堂絢麗多彩,聽者目不暇接。然而無論怎樣運用史料,必須要有一個宗旨,那就是史料教學的運用必須緊扣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課堂教學如果是教師帶領學生行駛的一艘木船的話,那麼它最終航行的目的就是到達核心素養的彼岸,教學方法的春風再溫暖舒適,也不能脫離核心素養這個目的,縱然風再大,也只能在「蘆花淺水邊」。所以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選擇和運用必須體現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即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如果史料教學中體現不了這些素養的話,那麼課堂教學再絢麗,也只是「綉花的小船」,行之不遠。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恰當的運用史料教學,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第四課《經濟大危機》這一課中,要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充分體現,就需要合理恰當的運用史料教學。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首先利用圖片史料,展示「美國汽車長龍」 、「交易所前的擁擠人群」等圖片史料,讓學生了解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前的社會狀況,用圖片史料讓學生感受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美國社會的狀況,利用直觀的圖片史料,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然後教師結合這些史料分析,得出所謂「繁榮」的背後蘊藏的危機,在此基礎上,展示「1929-1945年美國失業率」的圖表史料和「英國失業者街頭求職」的照片史料,讓學生討論思考,從這些史料中分析危機爆發前,那種所謂的「繁榮」其實是虛假繁榮,從而讓學生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在此基礎上再次展示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個美國煤礦工人家母女的「對話史料」以及1920—1929年美國貧富分化,以及各階層工資比例的兩段文字史料,然後同學生一同探討出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從而讓學生利用歷史情境形成合理的想像,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歷史上的各種現象,同時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當然除了這些素養外,要讓本課主旨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就需要利用史料滲透歷史價值觀核心素養,所以這一課,可以展示羅斯福的生平史料,以及他面對經濟危機所應對的措施,讓學生意識到羅斯福在美國歷史上所起到的關鍵作用,讓學生們意識到只有把個人的價值同祖國民族的利益相結合,才能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讓學生們對歷史事實、人物的判斷與價值判斷相統一,從而在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正確的價值取向。所以史料教學的運用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但必須有的放矢,始終要圍繞著歷史核心素養這個目的,只有這樣,在「蘆花淺水邊」的這艘課堂教學的木船才會行的穩,駛的遠。
二、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作為一線的歷史教師都知道,史料教學的運用必須圍繞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在此基礎上我們就需要慎重的選擇史料了,可以說史料選擇的類型和角度,直接關繫到一堂歷史課教學的成敗,而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我們如何選擇,如何把選擇的史料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更好的為課堂教學服務。這就需要歷史教師有扎實專業的素養,和敏銳的史料意識。而這種素養和意識不僅來自專業的學習,更源自於實際的教學經驗。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歷史教師同仁都會感到,往往一堂課的知識點,都會有大家最熟悉的史料,我們一上某一課,要用史料教學時,第一時間也會想到這些「經典」的史料,可以說在這些
「經典」史料運用後,往往課堂教學效率高、氣氛好,事半功倍,讓其他史料黯然失色,教師會有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覺。再用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第四課《經濟大危機》為例,如果讓你用史料表現經濟大危機下,資本主義國家的表現,那麼課本上的「等待領取救濟麵包的長龍」的照片、「英國失業者街頭求職」圖片、「1925—1945年美國失業率」的圖表,這些史料雖然直接來自課本,但它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反應出經濟大危機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真正表現出的危機。相信只要上這一節課的教師,運用到史料教學,都繞不開這三個史料,它們就是《經濟大危機》這一課的經典史料,所以一堂歷史課史料的運用,不在於史料多麼與眾不同、多麼標新立異,而在於是否符合一堂課的主旨和教學目的最佳完成,從一節的實際出發,這些史料就在我們身邊,它往往就是我們教學過程中的「滄海」和「巫山」。關鍵我們要學會選擇,這個選擇,這個「曾經」和「除卻」的過程,就是我們教學經驗積累和升華的過程.
三、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正確合理的選擇了史料後,不意味著就一勞永逸了,因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一樣,他們的基礎、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都會有所差異,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利用史料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面對班級全體學生,採取不同的史料教學方法。而這個目的的實現,可以通過不同類型史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實現。再以《經濟大危機》一課為例,面對「後進生」,我們可以用「淺種稻」的方式,展示經濟大危機下的圖片史料,讓他們回答經濟大危機下,究竟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既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又可以讓他們參與其中和其他同學一起探究後面的歷史知識。面對「中等生」,我們可以用「不深不淺種荷花」方式,出示有關經濟大危機原因方面的史料,讓他們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析經濟爆發的原因,既可以把他們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又可以利用「中等生」這一班級最大的群體,中間帶兩頭,活躍整個班級的課堂氣氛。面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就可以用「深處種菱」的方式了,展示羅斯福本人以及羅斯福新政內容的有關史料,讓學生思考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及其影響,並讓他們學會評價羅斯福,這種史料的運用,一方面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有餘力」學生真正的「餘力」,同時也能帶動其他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通過不同史料的運用,以及史料角度的不同運用,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讓不同特點的學生在課堂的「湖面」上茁壯的成長。
綜上所述,史料教學法是初中歷史教學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的教學方法。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慎重的選擇史料,並注意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最大限度的把所有學生的潛力發揮出來,讓史料教學的方法發揮到最大的限度。讓教師和學生經過「種菱、種稻、種荷花」的耕耘後,經歷了「滄海」和「巫山」,能在「蘆花淺水邊」欣賞課堂最美的風景!

7. 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史料教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適當合理地運用史料,不僅可以減少學習課程中的枯燥感,同時還可以借古論今,引發人們對現代問題的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將史料引申到課程中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史料知識 歷史課堂 初中教學
史料是歷史課程的靈魂,歷史這門學科在史料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沒有真實的史料,歷史課如同空殼一般,無法真正發揮教育學生的作用。學生學習歷史,目的不僅僅是了解歷史上真正發生過的案例,更是通過學習的過程,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史為鑒,可以明智。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史料的重視,並在課程中合理運用,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史料在初中歷史課程中運用的現狀
(一)在課程中所佔比重不合理
很多教師都知道該將史料融入到課程教學中,然而,在「用多少」「怎麼用」上卻沒有進行合理設計。一些教師為了給學生多講解些知識,往往選用大篇幅的史料內容,而忽視了與教材間的平衡性,導致學生學習任務繁重,壓力過大。另一些教師則是把重點完全放在教材上,對史料的提及並不多,甚至是沒有,致使很多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不透徹,提不起興趣,從而耽誤了學習。
(二)引用史料的方式不當
歷史是初升高必考的一門科目,因此很多教師都把教學重心放在學生的成績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會引用史料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但往往都是單方面口述的方式,採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形式呆板、單一,導致很多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影響了學習積極性。所以這就需要教師順應新課改的要求,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激發其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
二、在初中歷史課程中合理運用史料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初中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應當注意知識的傳授外,還要加強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史料都是由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組成,含有曲折的情節、復雜的人物,學起來充滿趣味性。同時,當學生對一件歷史事件感興趣時,會自發尋找與之相關的其他信息,不知不覺中培養了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
例如,在講到武則天創造的大唐盛世時,很多同學都會產生疑問:武則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到底經歷過什麼?又是憑借著哪些能力,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女皇帝?……教師可以解答這些問題,也可以建議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真正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
(二)培養學生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歷史上發生的事情都是真實存在且不可更改的,學生在學習歷史時就應當認識到這一點。尊重歷史、接受歷史,並要從中領悟歷史經驗教給我們哪些道理。如,當教師講到清朝末年,清政府由於昏庸無能,被列強逼迫著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致使百姓民不聊生,流離失所時,學生就應該聯想到,現如今的祖國雖已足夠強大,但是還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每一個國人都應為祖國富強而作出努力,讓喪權辱國的情況再也不會發生。同樣,當學生了解了孟母三遷、岳母刺字這樣的歷史故事時,也要學著從中吸取有價值的信息及經驗,古學今用,這是學習歷史最大的價值所在。
(三)鞏固課內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歷史是傳承而來,每一部分看似獨立,卻也是由之前的歷史故事延伸發展而來,同時也是後續歷史的鋪墊。學生閱讀課外史料,對歷史會有更深的理解,也容易掌握課內所學知識,強化記憶。如,當學生學習了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後,由於生性殘暴,迫害了很多無辜百姓,致使秦國很快滅國時,就會很自然地理解為何漢高祖劉邦在治國時如此重視百姓之基。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是有了前朝之鑒,才使得漢朝統治如此深得百姓之心,從而建立一代盛世。
三、將史料合理運用到課程中的實施要素
(一)運用鮮活史料,激發學生興趣
史料的選擇應當以課本教材為載體,在難度和內容上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才能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符合教學目標,順應新課改的發展。例如當教師講到三國時期的歷史典故時,可以聲情並茂地講述那個時期的戰役、謀略、人物等。同時,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去搜集資料,盡可能詳細了解自己最喜歡的一場戰役或一個人物,用一堂自習課的時間請每位同學介紹自己搜集到的內容。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擴大學生知識面。
(二)根據教材選擇內容
史料不僅在內容上要進行仔細斟酌,在課程引入時也要進行合理設計。一些教材內容晦澀難懂,通過史料來幫助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理解和掌握。但是一些歷史課文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再引入史料未必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可能還會帶給學生更大壓力,加重負擔。
(三)注意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徵
初中生處於智力發育階段,更易接受直觀的、表面的教學形式。因此教師在選擇史料材料時,應盡量避免直接從名著典籍中摘選,如《史記》《左傳》就超出了中學生的能力范疇,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甄選材料時應偏向語言直白的文章、圖片或者視頻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達到教學目標。
(四)注重自身對史料的積累
學生在課堂上常常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教師作為教學路上的引導者,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才可以隨時解答學生的各種疑問。這就需要教師不僅僅在備課時對所教授的內容做好充足准備,更要在平時生活中多學習、多看書、多思考,不斷提升自己的歷史知識水平,這樣才能在課程中從容應對學生的各種問題,並為學生樹立榜樣,用自己的教學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對歷史充滿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鍛煉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課程中增加史料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形成愛讀史、會讀史的良好習慣。同時,學校和教師在教學課程中也應當注意合理設計課程內容,使史料既不會過多,破壞了教材的主體地位,也不會太少,使其達不到相應的效果。而在史料的選擇上,也需要教師多費功夫,不能晦澀難懂,也不能太過於簡單,而且要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史料,能大大增加學生對於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從而有助於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8. 初中歷史史料運用應注意哪些問題

史料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廣為應用的時間還不長,一線教師對史料教學的目的理解還不夠深刻,教師在使用方法上還不夠嫻熟,因而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史料運用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出現有效性偏低甚至無效的現象。具體表現有三個方面:1、史料運用只是招牌,學生未能從中獲取任何史學方法和歷史學科能力;2、史料堆砌,與主要歷史知識關聯不緊密;3、史料有誤,給予學生錯誤信息,構建了錯誤的歷史情景。細分析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史料運用不充分


在學習中,「論從史出」大致有以下步驟:研讀史料,辨析史料,提取信息,論從史出。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運用也應遵循這幾步進行,某一步不到位即會導致史料運用不充分。不充分的具體表現為:引導學生研讀不到位,導致學生對史料理解不透,也就談不上辨析史料的可信度,更談不上提取有效信息,史論或問題的結論也只能由教師得出,這樣的情況致使史料運用成了招牌,走形式而已,學生無法從中獲取《課標》中所要求的「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決問題」、「交流成果」等歷史學科能力。
2、 史料失真失准
史料從內容上分為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兩大類,從表現形式上分為文字、實物、口碑三大類。因為史學研究是依據史料進行的,因而史料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史學研究首選的是直接史料,間接史料運用則要多方印證。
現代信息技術為查找歷史資料提供了便捷,也帶來了弊端。網路上所提供的史料多為轉手的間接史料,其真實性和准確性都需要考證,但一線歷史教師受時間和閱讀面的限制,對網路上查到的史料不進行考證而直接使用,時常會發生史料有誤的現象。此外,別人論文或資料中轉引的史料也應考證,多次轉引容易出現訛傳現象。一旦史料有誤,給予學生的信息以及學生據此建構的歷史情景和歷史知識也就出現差錯了。
另外,課堂教學中常出現引用電影和電視劇片斷的現象,常常有失妥當。目前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很多,走「戲說」路線的絕不能成為歷史課堂的教學資料,即使非「戲說」類也很難成為真實可信的史料,比如七年級下冊教材引用了電影《鴉片戰爭》中虎門銷煙的場面圖,此場景就算是根據文字材料再現,也很難做到絕對准確,所以給予電影圖片不如給予文字史料讓學生自己建構歷史情景更為妥當。電影和電視劇,只有在將來研究傳媒史或生活文化史時才能成為可信的真實史料。
三、提高史料運用的有效性
1、 合理選用史料
(1)充分合理使用教科書上的史料
滬版新編歷史教材與舊教材相比更重視史料,且以直接史料為多,間接史料也多經過史學家的考證,可信度較高。史料的種類也很多:文字史料、圖片史料、圖表史料等等,非常豐富。這些史料基本上是圍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取的,和正文內容相互補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啟發性。在教學中應重視運用,細致地指導學生閱讀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助於學生形成「證據」與「史實」之間的邏輯意識,更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歷史知識的真實感。
(2)適當補充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是有限的,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補充課外史料。補充的史料應遵循幾個原則:一、史料應確保真實可信;二、史料與教學重點難點應緊密關聯;三、史料的長短應適宜;四、史料的難易度應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在補充史料的同時,根據歷史知識與史料本身特質、學生的認識水平,提出相應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史料,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提取信息」、「解決問題」、「交流成果」的學科能力。
在補充史料時,如需學生自己查找搜集史料,教師最好要先行瀏覽一遍,因為史料太廣,學生還沒有能力甄別史料的真偽,教師應給與一定的指導。
2、 加強對運用學生史料的指導

閱讀全文

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的運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