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魏書生教育思想專著》讀後感
[《魏書生教育思想專著》讀後感]
魏書生思想席捲中國教育界,但始終也沒能真正去讀一些關於他的教育理念這方面的著作,《魏書生教育思想專著》讀後感。前段時間去書店看到了魏書生寫的專著,順便買了本,這幾天也一直在翻閱,從中我發現書中他寫到的並不是純理論的東西,而更多的是那些特別實實在在的,在他從事教師這個職業時的一些具體教育方法。粗略拜讀了以後,我從書上真實體會到了魏書生的人格魅力。在這教育改革的年代中,魏書生的教育理論無疑就是一盞啟明燈,為教育大潮中的師者們指明了航向!同時也為我們這些青年教師提供了一些實實在在的教育思路。
作為一名政治教師,由於其學科的特殊性,一昧的盲目付出並不能得到預想中的回報,照本宣科換來的只是下面學生暈暈欲睡的結果。如何讓學生重視這門學科?如何讓學生願意主動去學習這門學科?可能比備課教學更為重要。
魏書生的教育思想精闢地歸納為:一句話;兩本書;三個魅力;四字精髓;五點啟示;六步教學法;七個一分鍾。全面且簡潔明了地涵概了魏書生的基本教育思想。其中的「三個魅力」讓我的內心驀然升騰起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新,魏書生的人格魅力、知識魅力、成就魅力使他在惡劣的環境中催化自己發奮圖強而更加卓越,他以自己的經歷勉勵著取經者要做到「天人合一,解放自我」,正是這種解放才使魏書生有能力有勇氣去創造一般人難以創造出來的奇跡。做為一個師者,不能用狹隘的人與人之間權與利爭奪禁錮自己的聰明才智,歪曲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內心世界,作自己的心靈主人,胸懷坦盪,淡泊名利,發揚光大自己內心的大智慧,真正的將生命付於教育事業,真正地做到燃燒的蠟燭,在發光發熱中不斷思考、學習與進步,自強不息,真正做到博學為師,厚德為范。
魏書生的教育思想和課堂藝術不僅僅是體現在課堂上,而是體現在課前、課後和課外;不僅僅是體現在教書上,而是體現在育人上;不僅僅是體現在教師的如何教上,而是體現在學生的如何學上;不僅僅是看學生在課堂上如何學,而是看學生在課前學的怎麼樣。所以,魏書生的課堂藝術的魅力主要表現在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積極性的調動、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效果的檢測上。
因此,縱觀魏書生的教學全過程,魏書生的教學,不僅僅是師生之間簡單的教與學的互存關系,而存在著一種普普實實的教學組織環節和組織形式。
魏書生教育思想的實質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即自學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學會學習是通向21世紀的個人護照。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使學生會學,促使差生轉化一直是他努力
的方向。要使學生會學,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魏書生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時,總是把直接興趣和間接學習興趣結合起來,使之互相促進,這樣學生的
學習興趣就會越來越濃,變成滿足心理需要的一種極大樂趣。培養學習興趣,還應注意既要有廣泛的興趣,又要有中心興趣。學習興趣與老師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樣是課堂,有的教師視為畏途,有的教師則視為樂園。魏書生上課,學生興趣盎然,忽而眉飛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覺得是一種享受。
綜觀魏書生的教學,方法靈活是他的特點,讀後感《《魏書生教育思想專著》讀後感》。魏書生常說,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傳授知識的程序,要研究教學方法,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改進教學,教師的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在課堂上創造精神的飽滿和樂觀愉快的語調,在培養牢固持久的學習願望和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方面,對興趣培養都有極大的意義。並對一堂課還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課應當激發出真正的激動心情。魏書生教學,就是要通過各種教法找到興趣的源泉,他認為,教師講課,寡淡無味,平鋪直敘是教學的
大忌。他總是力圖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活潑的學習氣氛,在課堂上,趣事,樂事層出不窮,學生思維可以馳騁,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久而久之,學生對他教的語文學科產生濃厚興趣,愛上了他並迷上了他。
新的事物,學生會有興趣。變換教學方法從中得到快樂,學習興趣就會成倍增長。
魏書生老師在校或外地講課,課前總喜歡用氣功冥想的辦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魏書生常說老師要教給學生一些常規性的學習方法,幫學生制定一些語文學習的規矩,制度,計劃,在一些方面使學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規矩可遵守。在一些方面讓學生猜的透,但在具體一堂課的安排上,具體教法的運用上,在一些小的技術,技巧問題上,又應該讓學生猜不透。越猜的半透不透,學生越願猜,越猜學習興趣越濃。與教師感情越進,對教師所講的理解的
越深。
民主平等是魏書生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用通俗的語言來表述就是兩個字--商量。魏書生在全國乃至香港、台灣出公開課事先從來不告訴學生學習內容,有時還要學生猜猜看學什麼。這與我們許多教師出課是大不一樣的,我們往往要提前預習、認識學生、提前試講等等,待到了課堂也只是在學生的配合下把預案十分精彩的表演一次罷了。
魏書生敢於上真課,不懼怕學生不熟、教材不熟所帶來的預案無法進行。盡管我們不能說魏書生心中就沒有預案,但是可以肯定地說魏書生心中的預案與我們的預案相比在本質上是大不一樣的;我們的預案是讓學生當演員把課堂教學過程一步步表演下來--學生的學從屬於教師的教,為教師的教服務。而魏書生的商量型預案是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並且千方百計的去適應學生的學。
魏書生的商量教學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是高深莫測的,用此時無聲勝有聲,於無聲處起驚雷來形容是不過分的。其一、用商量的教學策略主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使師生共同處在一個非常和諧的課堂氛圍中,
用魏書生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師生面對面的交流是任何其他教學手段無法取代的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拉近了師生距離,產生強烈的師生情感氛圍,良好的師生情感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基石。其二、在商量教學策略氛圍中學生全員參與教學活動,因為商量的那根弦始終在拉動著每一個學生的心,使你無法拒絕它而走神,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其三商量教學策略極大的遵從了因材施教原則,擺脫了出課教師最擔心的因師生不熟而啟而不發,對不同個性特點和學習特長的學生也顧及到了,順應班級基礎狀態和學生個性特點而進行因材施教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證。
同時魏書生還注重學生創新力的培養。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經濟時代,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方法是教師的重要任務。魏書生經常說「一件事有一百種做法」。我們不缺乏學習的學生,但缺乏具有想像力的學生,學習離不開想像,而沒有想像,就沒有創新。茅以升說「世界上沒有生而知之的聖人。而只有學而知之的天才。」前汽車大王福特說「不創新,就滅亡。」魏書生自己對創新認識和創新能力
的體驗是非常深刻的,他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的經驗是很豐富的。
魏書生老師的教學藝術,已經不是教育教學所能概括的了。他用自己的人生體味,用個人的性格魅力,用深厚的學術修養,在教育和影響著學生。
課堂雖小,卻有著廣闊的鑽研天地,鑽進去,人了門,師生雙方都有無窮的樂趣,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魏書生說:「我只是在人口處,悟到了點滴激發學生興趣之法,更有效的方法,還在前面等著我。」
〔《魏書生教育思想專著》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B. 求對於魏書生教學法的一些感想
魏書生——「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像一顆明星在中山教育界帶來光明,像一股春風綠遍了中山,使「教育強市」更加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位現代中國教育改革家之先知先覺、眼光遼遠、獨創「民主、科學」為核心之教育理論,篤實力行,產生高效之班級及校政管理,「六步教學法」取得優越成果的偉大成就,的確令人欽慕不已,同時也給人不少的啟迪。
學罷魏書生的事跡,他那無比熱愛和執著精神的形象便會深印於腦海之中:他是懷著對社會、對時代的高度責任感和對教育事業的熾熱之情,經過150次申請的執著追求,自願走上清苦的中學教師崗位的。他始終奉行著陶行知先生的信條:「在人世間捧著一顆心來,不拿半根草走」,認為:「索取不是愛,獻身才是愛。」他向所有的學生獻出了一片赤誠之心,因而受到了學生的愛戴與崇敬。
「教育是崇高的社會公益事業」,高尚的思想品格是最高的學位,在市場商品經濟的社會里,哪怕是撿垃圾,都可成為老闆,教師的
一、關愛學生、坦然民主;埋頭苦幹、精益求精
魏書生首先強調教師必須有為學生服務的「公僕之心」,主張「教師一定要把自己的心靈世界」「向學生敞開」,就是把教師放到與學生平等的地位;在教書育人過程中,他時刻把學生當作「助手」,一切與學生有關的事,他都要和學生商量,並認為把『敏學相長」的道理付諸實踐時,還要跨越自己內心的許多障礙,因此,還必須時刻注意抑制自我中心意識。
他博覽群書,嗜學成病, 「只要讓我看書就行」。魏書生的學習成效,不僅取決於勤苦,而且受益於精巧。知識海洋本是浩瀚蒼茫,他這個「時間乞丐」更難於細大木捐,為了闖出語文教改的新路,需要的知識太多太多,除本科外,還要精通教育學、』
二、堅定的理論與實踐的精神
「教師與學生」或「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非永遠~成不變的,而是視時空與客觀環境的需求而做合理的調換角色。教師為學生服務,學生是學校與學習的主人。這與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大異其趣。由教師為教學主體轉換為腑為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已成為現今教育之趨勢,大馬亦然。這也與西方民主教育相近,惟西方國家忽略德育導致學生爬在老師頭上不拘言行令老師失去自尊。但在盤錦實驗中學看到的是老師先主動向學生問安,事事與學生商量,達致共識才進行教學與活動,甚而班級事務等。因此師生感情融洽,形成一種難以致破的愛尤其是班主任活在學生心中。他們仍保持優良的「尊師重道」傳統精神實值得我們迎頭趕上。
眾所皆知,教法原於學法,學法決定教法,所以兩者是雙軌並行,互相滲透相輔相成的互為影響。魏書生之「六步教學法」是「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治」作為教師與學生每日必行的工作,教師各課,學生預習,如此養成了良好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又決定每人的命運。教師和學生必須努力,自強不息提升各自之素質,定能增長思維能力,創造能力,成績增長亦同時產生。經觀察語文、數理、史地、政治課之教學時,老師提問、講解、釋疑,概括不超過20分鍾,而學生進行聽、讀、說。寫方面之技能訓練即閱讀、背誦、回答做練習等亦不少20分鍾。若老師做出適宜批評亦超20秒,所以教師對課文了如指掌,思維訓練層層遞進。教音樂,而學者亦積極學習,搶答競賽式做活動、學習情緒非常濃厚,學者亦樂故者教師從中獲得雙重幸福。(教學的自我滿足,及樂於學生學習有所得)。這體現了「為國家育才是老師最大的快樂」,且對我國「教師是國家的靈魂工程師」的雅號而引以為榮。
魏書生站在時代的高度,大膽改革,探索出一條基本適合我國國情的科學育人之路。他的教育思想是十分豐富的,最主要的表現在科學的方法、民主的觀念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魏書生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原則是多方面的,而我認為主要的是如下兩條原則。
(一)實事求是的原則、魏書生要求學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知識佔有的水平,然後根據自己的實際來確定自學內容。魏書生說: 「我不要求學生的『齊步走』,而要求他們『各自為戰』」。
(二)循序漸進的原則。魏書生 從不要求學生在知識的佔有和能力的發揮上「整齊劃一」,而是經常鼓勵學生要「目有所得,循序漸進」。尤其是教育那些學習落後的學生,在與同學做橫向比較看不出成績時,要做自我縱向比較。「新我一定要戰勝舊我」,做經常性的自我競賽,這樣久而久之,自我強化意識自然形成,自學能力也就不斷提高。
魏書生常常把學生比喻成一輛汽車,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動力部分、能源部分和操作部分。
(-)動力部分、魏書生老師常常教育學生要有理想,為了實現理想要終生奮斗,用「理想」作為人生的動力。為了強化學生的動力,他主要採取了三項措施:明確目標;激發興趣;錘煉意志。魏書生針對初中學生意志薄弱的特點,經常給學生們講以勤補拙的道理。他讓差生搜集達爾文、愛迪生等小時候智力不好,經過努力後成為傑出人物的故事,把這些故事拿到「班會上」交流。 他給學生講埃及雙目失明的塔哈• 海珊,講法國自幼沒有雙臂的畫家戴尼斯,講美國盲聾女作家海倫 •凱勒等事例來激勵學生。更主要的是經全班學生討論後規定每天要做的事必做。
(二)智力部分(能源部分)智力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辨別、判斷、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魏書生非常重視理論研究,但他更注重實踐探索,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他主要採取如下三項措施:培養注意力;培養記憶力;訓練思維力。魏書生認為,訓練學生的思維力比培養學生記憶力更重要。
(三)操作部分。操作部分是「學法指導」的主要部分,有了理想作為動力,有了智能作為基礎,然而不去實際操作,也不可能有什麼好的結果。魏書生在這一部分中主要採取了如下三項措施:計劃、預習;聽課鞏固;復習、檢測。魏書生非常重視這一過程,教給學生科學的復習方法。他強調學生一定要實事求是,聯系自己的實際,不會什麼復習什麼,全班同學一般不集體復習什麼知識。因為魏老師已為學生繪出了語文「知識樹」,學生可以根據「知識樹」的內容順蔓摸瓜。如果有的同學通過復習後還有弄不懂的知識,就去請教承包這一知識點的同學。這樣,同學們復習的過程也就是互相學習互相較量的過程,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復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享受到復習的樂趣。
總而言之,魏書生老師的「學法指導」是系統而科學的,基本上使學 生達到了無師自通的程度,正像葉聖陶先生說的那樣,「教是為了不要教」,解決了6O年代初,教育部長蔣南翔同志所說的「是交給學生野鴨子還是交給學生獵槍」的問題。當然,這種學法指導必須建立在真正「以學生為主人,以全體學生為教育對象的基礎上的。魏書生老師,您真是我們的好榜樣。
C. 《魏書生民主教學》讀後感
[《魏書生民主教學》讀後感]
暑假裡我認真地學習了「魏書生民主教學」,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認為要學習魏書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藝術,《魏書生民主教學》讀後感。
魏書生的教育思想和課堂藝術不僅僅是體現在課堂上,而是體現在課前、課後和課外;不僅僅是體現在教書上,而是體現在育人上;不僅僅是體現在教師的如何教上,而是體現在學生的如何學上;不僅僅是看學生在課堂上如何學,而是看學生在課前學的怎麼樣。所以,魏書生的課堂藝術的魅力主要表現在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積極性的調動、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效果的檢測上。因此,縱觀魏書生的教學全過程,魏書生的教學,不僅僅是師生之間簡單的教與學的互存關系,而存在著一種普普實實的教學組織環節和組織形式。
魏書生教育思想的實質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即自學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學會學習是通向21世紀的個人護照。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使學生會學,促使差生轉化一直是他努力
的方向。要使學生會學,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魏書生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時,總是把直接興趣和間接學習興趣結合起來,使之互相促進,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越來越濃,變成滿足心理需要的一種極大樂趣。培養學習興趣,還應注意既要有廣泛的興趣,又要有中心興趣。學習興趣與老師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樣是課堂,有的教師視為畏途,有的教師則視為樂園。魏書生上課,學生興趣盎然,忽而眉飛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覺得是一種享受。
綜觀魏書生的教學,方法靈活是他的特點。魏書生常說,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傳授知識的程序,要研究教學方法,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改進教學,教師的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在課堂上創造精神的飽滿和樂觀愉快的語調,在培養牢固持久的學習願望和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方面,對興趣培養都有極大的意義。並對一堂課還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課應當激發出真正的激動心情。魏書生教學,就是要通過各種教法找到興趣的源泉,他認為,教師講課,寡淡無味,平鋪直敘是教學的大忌。他總是力圖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活潑的學習氣氛,在課堂上,趣事,樂事層出不窮,學生思維可以馳騁,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久而久之,學生對他教的語文學科產生濃厚興趣,愛上了他並迷上了他,讀後感《《魏書生民主教學》讀後感》。
新的事物,學生會有興趣。變換教學方法從中得到快樂,學習興趣就會成倍增長。魏書生老師在校或外地講課,課前總喜歡用氣功冥想的辦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魏書生常說老師要教給學生一些常規性的學習方法,幫學生制定一些語文學習的規矩,制度,計劃,在一些方面使學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規矩可遵守。在一些方面讓學生猜的透,但在具體一堂課的安排上,具體教法的運用上,在一些小的技術,技巧問題上,又應該讓學生猜不透。越猜的半透不透,學生越願猜,越猜學習興趣越濃。與教師感情越進,對教師所講的理解的越深。
民主平等是魏書生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用通俗的語言來表述就是兩個字--商量。魏書生在全國乃至香港、台灣出公開課事先從來不告訴學生學習內容,有時還要學生猜猜看學什麼。這與我們許多教師出課是大不一樣的,我們往往要提前預習、認識學生、提前試講等等,待到了課堂也只是在學生的配合下把預案十分精彩的表演一次罷了。
能說魏書生心中就沒有預案,但是可以肯定地說魏書生心中的預案與我們的預案相比在本質上是大不一樣的;我們的預案是讓學生當演員把課堂教學過程一步步表演下來--學生的學從屬於教師的教,為教師的教服務。而魏書生的商量型預案是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並且千方百計的去適應學生的學。
魏書生的商量教學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是高深莫測的,用此時無聲勝有聲,於無聲處起驚雷來形容是不過分的。其一、用商量的教學策略主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使師生共同處在一個非常和諧的課堂氛圍中,用魏書生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師生面對面的交流是任何其他教學手段無法取代的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拉近了師生距離,產生強烈的師生情感氛圍,良好的師生情感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基石。其二、在商量教學策略氛圍中學生全員參與教學活動,因為商量的那根弦始終在拉動著每一個學生的心,使你無法拒絕它而走神,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其三商量教學策略極大的遵從了因材施教原則,擺脫了出課教師最擔心的因師生不熟而啟而不發,對不同個性特點和學習特長的學生也顧及到了,順應班級基礎狀態和學生個性特點而進行因材施教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證。
同時魏書生還注重學生創新力的培養。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經濟時代,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方法是教師的重要任務。魏書生經常說「一件事有一百種做法」。我們不缺乏學習的學生,但缺乏具有想像力的學生,學習離不開想像,而沒有想像,就沒有創新。茅以升說「世界上沒有生而知之的聖人。而只有學而知之的天才。」前汽車大王福特說「不創新,就滅亡。」魏書生自己對創新認識和創新能力
的體驗是非常深刻的,他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的經驗是很豐富的。
魏書生老師的教學藝術,已經不是教育教學所能概括的了。他用自己的人生體味,用個人的性格魅力,用深厚的學術修養,在教育和影響著學生。課堂雖小,卻有著廣闊的鑽研天地,鑽進去,人了門,師生雙方都有無窮的樂趣,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魏書生說:「我只是在人口處,悟到了點滴激發學生興趣之法,更有效的方法,還在前面等著我。」
〔《魏書生民主教學》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D. 怎樣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
課前准備階段
平時多與學生溝通,做些必要的調查
每位教師都應該在平時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是什麼?喜歡什麼樣的教師? 喜歡教師什麼樣的授課方法? 目前「我」關注的事物是什麼?「我」的理想是什麼?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可以以問卷的形式開展,也可以在平時與學生的聊天中獲得答案。這些親手搜集的一手資料可以帶給教師很多信息,在我們的備課、選擇授課方式上給予一定的幫助。
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調整備課,並根據情況適當增添內容
在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之上,我們應該結合本次課的重點和難點,將將要講授的知識點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展開。比如我們班上大部分男生對汽車很感興趣,而女生對歌星張傑特別關注。在講授英語形容詞和副詞的用法時,筆者就讓學生用汽車來造句,用簡單的英語句子來描述張傑。
學生一聽到這個任務,頓時來了興致,「好車跑的快」——a good car runs fast!「張傑很帥!」——Zhangjie is very handsome!「張傑唱歌非常好聽!」——Zhangjie sings well!學生的句子雖然簡單,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能用自己的語言正確形容某物已經是很值得肯定了。在總結孩子們的句子時,筆者又及時引導他們找出句中的形容詞和副詞,並對這些用法作了講解。他們都瞪大了眼睛,興奮地邊寫筆記邊躍躍欲試地造起其他句子來,有的學生說這下想忘都難了。再講授用英語打電話的時候,筆者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課本內容,在這節課上增加一些從網上下載的關於英語打電話的小視頻,話題有約會、訂餐等等,讓學生做聽力練習,然後模仿句子和自己的搭檔練習打電話,這樣不光豐富了課堂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做到了學以致用,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在課堂引入環節,力求自然之中有新意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實踐證明: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富有啟發性的導入語可以激發孩子的思維興趣,因此,教師開始上課時就要注意通過導入語來激發孩子的思維,以便讓學生對新知識、新內容產生好奇心和探求慾望。在講授英語數詞時,課堂導入筆者是以一個小游戲的方式進行的,筆者說:「同學們,今天我來考考大家的數學。」他們一聽先是覺得奇怪,繼而是好奇,於是一個個都期待的看著筆者這個英語教師如何考他們數學,筆者先讓他們用漢語一個接一個數數,當遇到3或者是3的倍數時,就要說pass。剛開始他們覺得很容易,但不一會就錯誤百出了,看到課堂氣氛很活躍了,筆者適時地問他們:「我們下一步用英文來數數好不好?」自然得到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在學習、朗讀這些數字時,學生也非常賣力,授課效果自然在意料之中。根據所授課的內容不同,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引入,比如我們熟悉的音樂,與課本相關的一段英文電影或者視頻等等。
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積極性
傳統的教學方式偏於言語的說教,這對於初中階段的孩子們來說,引不起多大的興趣,因此,教師不應該墨守陳規,要不斷探索新的適合目前學生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爭取在課堂當中盡可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來參與教學。比如英語課堂中的情景教學法,即根據課本內容來創設與課本相一致的情景,使學生在該情境中體會到此時我們該如何表達自己。在講At the Train Station時,筆者就把講台當做ticket office,筆者是ticket seller,而讓學生前來買票,在筆者做示範之後,把重要的句子講解一遍,然後讓學生分組練習,每個組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創意。這樣,每個同學都有機會當售票員和買票者,都可以練習這些句型,然後再讓同學們以組為單位來自願在全班面前表演,表演完後全班同學給予熱烈掌聲。
E. 《魏書生教育藝術》讀後感
[《魏書生教育藝術》讀後感]
魏書生的教育思想和課堂藝術不僅僅是體現在課堂上,而是體現在課前、課後和課外;不僅僅是體現在教書上,而是體現在育人上;不僅僅是體現在教師的如何教上,而是體現在學生的如何學上;不僅僅是看學生在課堂上如何學,而是看學生在課前學的怎麼樣,《魏書生教育藝術》讀後感。所以,魏書生的課堂藝術的魅力主要表現在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積極性的調動、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效果的檢測上。
因此,縱觀魏書生的教學全過程,魏書生的教學,不僅僅是師生之間簡單的教與學的互存關系,而存在著一種普普實實的教學組織環節和組織形式。
魏書生教育思想的實質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即自學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學會學習是通向21世紀的個人護照。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使學生會學,促使差生轉化一直是他努力
的方向。要使學生會學,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魏書生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時,總是把直接興趣和間接學習興趣結合起來,使之互相促進,這樣學生的
學習興趣就會越來越濃,變成滿足心理需要的一種極大樂趣。培養學習興趣,還應注意既要有廣泛的興趣,又要有中心興趣。學習興趣與老師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樣是課堂,有的教師視為畏途,有的教師則視為樂園。魏書生上課,學生興趣盎然,忽而眉飛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覺得是一種享受。
綜觀魏書生的教學,方法靈活
是他的特點。魏書生常說,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傳授知識的程序,要研究教學方法,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改進教學,教師的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在課堂上創造精神的飽滿和樂觀愉快的語調,在培養牢固持久的學習願望和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方面,對興趣培養都有極大的意義。並對一堂課還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課應當激發出真正的激動心情。魏書生教學,就是要通過各種教法找到興趣的源泉,他認為,教師講課,寡淡無味,平鋪直敘是教學的
大忌。他總是力圖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活潑的學習氣氛,在課堂上,趣事,樂事層出不窮,學生思維可以馳騁,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久而久之,學生對他教的語文學科產生濃厚興趣,愛上了他並迷上了他。
新的事物,學生會有興趣。變換教學方法從中得到快樂,學習興趣就會成倍增長,讀後感《《魏書生教育藝術》讀後感》。魏書生老師在校或外地講課,課前總喜歡用氣功冥想的辦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魏書生常說老師要教給學生一些常規性的學習方法,幫學生制定一些語文學習的規矩,制度,計劃,在一些方面使學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規矩可遵守。在一些方面讓學生猜的透,但在具體一堂課的安排上,具體教法的運用上,在一些小的技術,技巧問題上,又應該讓學生猜不透。越猜的半透不透,學生越願猜,越猜學習興趣越濃。與教師感情越進,對教師所講的理解的
越深。
民主平等是魏書生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用通俗的語言來表述就是兩個字--商量。魏書生在全國乃至香港、台灣出公開課事先從來不告訴學生學習內容,有時還要學生猜猜看學什麼。這與我們許多教師出課是大不一樣的,我們往往要提前預習、認識學生、提前試講等等,待到了課堂也只是在學生的配合下把預案十分精彩的表演一次罷了。
魏書生敢於上真課,不懼怕學生不熟、教材不熟所帶來的預案無法進行。盡管我們不能說魏書生心中就沒有預案,但是可以肯定地說魏書生心中的預案與我們的預案相比在本質上是大不一樣的;我們的預案是讓學生當演員把課堂教學過程一步步表演下來--學生的學從屬於教師的教,為教師的教服務。而魏書生的商量型預案是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並且千方百計的去適應學生的學。
魏書生的商量教學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是高深莫測的,用此時無聲勝有聲,於無聲處起驚雷來形容是不過分的。其一、用商量的教學策略主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使師生共同處在一個非常和諧的課堂氛圍中,
用魏書生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師生面對面的交流是任何其他教學手段無法取代的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拉近了師生距離,產生強烈的師生情感氛圍,良好的師生情感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基石。其二、在商量教學策略氛圍中學生全員參與教學活動,因為商量的那根弦始終在拉動著每一個學生的心,使你無法拒絕它而走神,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其三商量教學策略極大的遵從了因材施教原則,擺脫了出課教師最擔心的因師生不熟而啟而不發,對不同個性特點和學習特長的學生也顧及到了,順應班級基礎狀態和學生個性特點而進行因材施教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證。
同時魏書生還注重學生創新力的培養。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經濟時代,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方法是教師的重要任務。魏書生經常說「一件事有一百種做法」。我們不缺乏學習的學生,但缺乏具有想像力的學生,學習離不開想像,而沒有想像,就沒有創新。茅以升說「世界上沒有生而知之的聖人。而只有學而知之的天才。」前汽車大王福特說「不創新,就滅亡。」魏書生自己對創新認識和創新能力
的體驗是非常深刻的,他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的經驗是很豐富的。
魏書生老師的教學藝術,已經不是教育教學所能概括的了。他用自己的人生體味,用個人的性格魅力,用深厚的學術修養,在教育和影響著學生。
課堂雖小,卻有著廣闊的鑽研天地,鑽進去,人了門,師生雙方都有無窮的樂趣,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魏書生說:「我只是在人口處,悟到了點滴激發學生興趣之法,更有效的方法,還在前面等著我。」
〔《魏書生教育藝術》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F.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有過對學習興趣培養的觀念,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想把教育的新理念切實落實到教學的課堂實際中,讓更多的學生愛上語文、學好語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尤其是課堂教學中的學習興趣。那麼,又該怎樣激發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學習興趣呢?
一、 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習興趣。
導語是教學一篇課文的開場白,是教師在新課的開始階段,從一定的目的出發,用很短的時間,並採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心理情緒的重要教學環節。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往往得力於一個生動的導語,這是因為學生對每一篇新課文都有一種新鮮的感覺,都懷著新的興趣和期待。好的導入可以創造出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及學習的興趣,進而為語文教學創設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迅速的走進預設的教學氛圍境界。為此,教師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快速的進入角色中。
教師可根據課文的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狀況及身心發展規律以及自己的特長設計運用不同的導語,比如講故事、唱歌、展示多媒體課件、出示掛圖、播放音樂、成語接龍等等。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一文,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室展示一張張優美的夏夜荷塘美圖,然後播放名家的配樂朗讀將學生引入到愉悅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學生在優美的視覺與聽覺享受中已經感悟了課文的意蘊,從而為下面的教學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開始之際就已經成功了一半。教學過程中一旦出現"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局面,語文教學就會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吸引力。
二、注重課堂活動,培養學習興趣。
激發培養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需要從具體的教學的每一個活動的環節入手,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積極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放手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進而獲取知識,避免繁瑣乏味無效的機械性的練習。
進行探究式的課堂活動關鍵是問題的設計,教師要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設計好問題,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水平知識能力、接受知識的能力、思維層次和認知規律,同時要注意給學生設計一些富有體驗性和探究活動性的問題,這樣會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可以從教學的實際過程中產生問題的途徑來設計流程:1、學生發現問題。在學生預習課文或初步學習課文時發現的問題,經過小組的討論交流,教師的點撥與指正或者師生共同解決。這里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善於抓住並梳理主要的問題,不要糾纏於無意義的討論。2、教師提出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提出事先設計好的問題,並讓學生在閱讀中討論總結分析,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並適時的拓展遷移聯系實際,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的興趣進而產生喜歡學習的興趣。
三、積極滲透情感,增強學習興趣。
一堂課應該是一部微型的電影,而語文老師就應該是導演,用他對劇本的深刻透徹的了解,用他滲透情感的富有激情的語言動作,將演員(學生)帶入到預想的境界,進而挖掘出劇本的內涵,展現出劇本的特色。
語文教師要融洽課堂師生情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注重形象。教師走進課堂與走上講台之前應整理儀容,調整心態,精神飽滿,情緒高昂,使學生望之精神一振,端坐靜盼,從而奠定一堂課的成功基礎。(2)、溝通情感。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的縮短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最大程度地和學生進行心理上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使他們從心理上感到他們每一個對老師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進而為師生的進一步開展教學活動創造有利條件。(3)、體現關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的尊重學生學習中的獨特體驗,愛護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給學生安全感和成就感,<蓮山 課件>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教師時刻呈現出愛心給學生。學生回答問題或參與討論時要給予積極的鼓勵;出現錯誤時,應當給予指導與幫助;思維阻塞時,應當循循善誘。當學生回答完畢或討論結束時,一定不要忘記進行積極有效的評價,不要在簡單的是非上做評價。要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學習得快樂和成功。
四、挖掘課程資源,吸引學習興趣。
語文的課程資源是包羅萬象的,既有課外的也有課堂的。如:教科書、掛圖、報刊、雜志、電視、網路、演講答辯、廣告招牌等,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課程資源。可以說生活有多寬廣,語文課程的資源就有多麼寬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這些教學資源。如:充分利用當前的 "農遠工程"中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多媒體教學和網路教學。<蓮山 課件>具體而言它能夠很好的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聽覺、視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使學生的學習感悟更具體、更生動、更直接;大而言之它能夠豐富課堂教學的手段,拓展語文教學的時空,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提高語文的教學效率。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教學不應是停留在知識的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其內涵;不應是僵死的知識灌輸,而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烏申斯基曾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因此,我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至少應該把握以上四個環節。應該努力做到:避免晦澀難懂的語言,消除緊張尷尬的氣氛,創造興趣盎然積極主動的活動,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和掌握新知識,進而達到教學的理想境界。總之,只要語文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很好的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進而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較高的語文素養的有用人才。
G. 如何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科學家們發現,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發揮80%以上,反之則不足20%。可見教師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可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得事半功倍、高效低耗的教學效果。但遺憾的是一些語文教師忽略了這一點,他們死守陳舊的教學模式,搞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壓抑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從而把學生逼進了學語文的死胡同,推到學語文的對立面,造成死學、厭學甚至不學的後果。要改變這種不良現象,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必須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那麼,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我有以下幾點經驗:
一、關愛學生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習興趣的前提。如果師生關系緊張,學生不願聽這個老師的課,那麼,即使這個老師學問再高,也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高明的教師總是千方百計地使學生喜歡聽自己的課。在師生關系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故教師應主動採取措施與學生搞好關系。最基本的是要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平時與學生多接觸,多溝通。特別是對後進生,教師不能歧視他們,一味地批評他們,更不能「一見差生就來氣」。如果那樣,時間一長,學生就會對老師產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厭惡。這種情緒會直接導致他們對該老師所教課程的反感。因此,對於後進生,我們要愛護他們,對他們要格外耐心。即使他們有缺點,也不能對他們發脾氣,應該親切地啟發誘導他們,即使是批評,也要使他們感到老師是關心愛護他們的。這樣,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喜歡你,喜歡上你的課,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就容易培養了。
二、巧用導語
一首樂章要有優美動聽的序曲,一出戲劇要有鉤人心魄的序幕,一篇文章須有引人入勝的開頭。精心設計每節課的導語,千方百計地做到先聲奪人,使一堂課有個良好的開端,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課的導語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事跡追念、詩歌朗誦、故事引入、設疑引思、溫故知新、背景介紹等,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如教《周總理,你在哪裡》一文時,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設計了這樣一則導語:「有這樣一個人,全中國人民都覺得他是自己的親人和朋友;他博學多才,對國防外交、教科文衛、工農兵商各個行業各個領域都給予過具體而及時的指導;他精力過人,在全國各地黨委、政府被奪權,公檢法被砸爛,軍隊被嚴重沖擊的情況下,他力撐危局,事無巨細,都親自處理;他廉潔一生,無兒無女無遺產,聯合國破例為他的逝世降半旗一周致哀。」聽了這樣的導語,全班同學的情緒都沉浸在了對周總理的懷念中,學習這堂課的興趣就濃了。
英國教育家羅素說:「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新智啟迪開始。教學語言應該是引火線、沖擊波、興奮劑。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這段話揭示了巧用導語的特點。我們要盡可能博學多識,了解學生,精心設計,努力使導語成為「引火線」、「沖擊波」和「興奮劑」,收到撩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
三、巧妙提問
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而提出問題則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提出問題的方式、角度不同,會直接影響解決問題的質量。一個好的提問會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使課堂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分析《石壕吏》這首詩時,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老師曾問他的學生:「有人認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詩,因為詩人杜甫在這首詩里始終是一個冷漠的旁觀者,沒有出來表過態,你們同意這個觀點嗎?」問題一提出,課堂氣氛頓時活躍了起來,有的學生表示同意,有的不同意,於是大家紛紛從詩里去找根據,展開了頗為激烈的爭論。後來統一了認識——杜甫在這首詩里是通過人物的刻畫和情景的描寫來表態的,詩人雖然沒有直接出來講話,但是同情誰、憎恨誰,態度是明確的,說《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詩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從平淡中找出新奇,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
四、安排比較
安排比較,是減輕學生負擔,增加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的有效方法。通過比較,容易揭示學習內容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利於分清歧義,加深理解,鞏固知識。
比如,同學們感到學習議論問比較困難,特別是不知道如何開頭,我就把一些議論文的開頭的特點給學生比較:(1)《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開頭是「開門見山式」,文章一開頭便提出中心論點。(2)《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以事引議式」,從所給材料中引出論點。(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剖析現實式」,即首先根據現實中存在的論調提出論點。(4)《講講實事求是》是「正反比較式」,從相關或相反事物的比較中引出論點。(5)《勸學》是「比喻切題式」,先打比方,然後提出中心論點。
再給學生比較一些議論文的結尾:(1)《改造我們的學習》是總結全文式結尾。(2)《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祝願和評價收尾。(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以揭示本質的東西作結。(4)《講講實事求是》是提出希望發出號召結尾。(5)《勸學》是比喻作結。這樣對開頭結尾進行比較,使學生學有興趣,寫有遵循,也就容易掌握議論文的開頭結尾的寫作了。
五、引導想像
魏書生老師說:「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會使學生變得更聰明,想問題思路更開闊,辦法更多,能激發學文化的興趣,還能增強學生戰勝自我與改造世界的信心。」
在語文教學中,可供想像和需要想像的內容很多,它們既有趣又重要。如在《荷花澱》這篇小說中,孫犁在寫水生嫂聽到自己的丈夫要到部隊上去時,寫道「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這個細節描寫是什麼意思?這里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這其中也許有對親人的埋怨,也許有對家庭的憂慮,也許有對親人的依依不捨……又比如碧野《天山景物記》中對天山雪峰的描寫:「藍天襯著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陽下,幾塊白雲在雪峰間投下雲影,就像白緞上綉上了幾朵銀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從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像千百條閃耀的銀練。這飛瀉下來的雪水,在山腳匯成沖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拋,形成千萬朵盛開的白蓮。」這是怎樣的一個美景呀。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自在地去想像,甚至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像理解來畫畫兒,這樣會比教師喋喋不休的講解更有效果。
不僅閱讀教學需要想像,寫作教學也需要想像。如《我們相遇在太空》、《二十年後回母校》、《站在月球上想到的》、《飛碟發射之前》、《書包里的辯論》等作文的寫作,沒有豐富的想像能行么?
六、幫助成功
心理學和教學實踐都證明,學生學習興趣的維持和發展,依賴於自己的學習成果,且這些成果能受到別人的重視。班級中常受表揚的學生成績往往越來越好,這是因為他們看到自己的學習成績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重視。為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盡量採用成功刺激,激勵進步的方法。在實際操作中,盡量多表揚,少批評,對學生的進步,哪怕只有一點點,也不要忘了表揚肯定,盡量讓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應該從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入手,把課教活教好,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好之」、「樂之」的熱情,使之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從而大大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H.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一、興趣調動法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濃厚的興趣是思維興奮的最佳催化劑。心理學證明,學生如果對所學材料不感興趣,則思維就會處於抑制狀態;反之,思維就會處於興奮狀態。據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首先設法激活學生的興趣,然後用這個激活了的興趣去啟動學生的思維。
例如,錢夢龍老師在教《從三到萬》這篇課文時,先繪聲繪色地把課文中那個「傻孩子學文化」的故事講給學生聽,然後用事先教給學生的「預想法」啟發學生從故事裡提煉論點。由於教師開頭講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學生,打動了學生的心,學生在回答老師的這個問題時,思維非常活躍。
二、情感渲染法
如果說,興趣是學習的先導,那麼,情感則是學習的動力。語文學科從學科屬性講,屬人文學科的范疇,其自身擁有非常豐富的人文性。因此,同其他學科相比,用「情」啟「思」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得天獨厚的的條件。教學中,教師如能運用得當,將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於漪老師是語文教學中情感教學的名家,她教的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很快,原因何在?就在於她善用情感這根弦來撥動學生的思維。
三、信心鼓勵法
信心是一個人學習取得成功的堅強柱石。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任何一個人,只要他堅信自己能學好,並且充滿必勝的信心,那麼,他的思維就會高度活躍。這時,不論學習什麼材料,均會取得驚人的效果。 1991年在首屆中青年語文教學觀摩會上,魏書生老師上了一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示範課。按照大多數老師的上法,教這篇課文最少需要兩節課。但魏老師卻在不到50分鍾的時間內,就引導學生學完了這篇課文。原因何在呢?
就在於魏老師在課的開頭引導學生大喊三聲「我能成功」上。請不要小看這三聲「我能成功」,它顯示了學生對自己定能完成學校任務的自信。這是這個自信,使學生在不到50分鍾的時間里,就完成了一般課堂教學所無法完成的那麼多的的學習內容,這不能不令人嘆服。
四、控制注意法
心理學表明,注意是思維的啟動的基本前提和保證。只有當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於老師於老師提出的問題或講授的內容時,學生的思維活動才有可能動起來。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於種種原因,常常會出現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或分散的現象。注意力一分散,或不集中,課堂學習的質量也就隨之下滑。為此,課堂上,教師必須時刻注意控制好學生的注意,使其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運行。
I.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科學家們發現,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發揮80%以上,反之則不足20%。可見教師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可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得事半功倍、高效低耗的教學效果。但遺憾的是一些語文教師忽略了這一點,他們死守陳舊的教學模式,搞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壓抑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從而把學生逼進了學語文的死胡同,推到學語文的對立面,造成死學、厭學甚至不學的後果。要改變這種不良現象,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必須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那麼,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我有以下幾點經驗: 一、關愛學生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習興趣的前提。如果師生關系緊張,學生不願聽這個老師的課,那麼,即使這個老師學問再高,也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高明的教師總是千方百計地使學生喜歡聽自己的課。在師生關系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故教師應主動採取措施與學生搞好關系。最基本的是要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平時與學生多接觸,多溝通。特別是對後進生,教師不能歧視他們,一味地批評他們,更不能「一見差生就來氣」。如果那樣,時間一長,學生就會對老師產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厭惡。這種情緒會直接導致他們對該老師所教課程的反感。因此,對於後進生,我們要愛護他們,對他們要格外耐心。即使他們有缺點,也不能對他們發脾氣,應該親切地啟發誘導他們,即使是批評,也要使他們感到老師是關心愛護他們的。這樣,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喜歡你,喜歡上你的課,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就容易培養了。 二、巧用導語 一首樂章要有優美動聽的序曲,一出戲劇要有鉤人心魄的序幕,一篇文章須有引人入勝的開頭。精心設計每節課的導語,千方百計地做到先聲奪人,使一堂課有個良好的開端,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課的導語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事跡追念、詩歌朗誦、故事引入、設疑引思、溫故知新、背景介紹等,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如教《周總理,你在哪裡》一文時,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設計了這樣一則導語:「有這樣一個人,全中國人民都覺得他是自己的親人和朋友;他博學多才,對國防外交、教科文衛、工農兵商各個行業各個領域都給予過具體而及時的指導;他精力過人,在全國各地黨委、政府被奪權,公檢法被砸爛,軍隊被嚴重沖擊的情況下,他力撐危局,事無巨細,都親自處理;他廉潔一生,無兒無女無遺產,聯合國破例為他的逝世降半旗一周致哀。」聽了這樣的導語,全班同學的情緒都沉浸在了對周總理的懷念中,學習這堂課的興趣就濃了。 英國教育家羅素說:「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新智啟迪開始。教學語言應該是引火線、沖擊波、興奮劑。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這段話揭示了巧用導語的特點。我們要盡可能博學多識,了解學生,精心設計,努力使導語成為「引火線」、「沖擊波」和「興奮劑」,收到撩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 三、巧妙提問 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而提出問題則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提出問題的方式、角度不同,會直接影響解決問題的質量。一個好的提問會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使課堂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分析《石壕吏》這首詩時,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老師曾問他的學生:「有人認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詩,因為詩人杜甫在這首詩里始終是一個冷漠的旁觀者,沒有出來表過態,你們同意這個觀點嗎?」問題一提出,課堂氣氛頓時活躍了起來,有的學生表示同意,有的不同意,於是大家紛紛從詩里去找根據,展開了頗為激烈的爭論。後來統一了認識——杜甫在這首詩里是通過人物的刻畫和情景的描寫來表態的,詩人雖然沒有直接出來講話,但是同情誰、憎恨誰,態度是明確的,說《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詩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從平淡中找出新奇,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 四、安排比較 安排比較,是減輕學生負擔,增加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的有效方法。通過比較,容易揭示學習內容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利於分清歧義,加深理解,鞏固知識。 比如,同學們感到學習議論問比較困難,特別是不知道如何開頭,我就把一些議論文的開頭的特點給學生比較:(1)《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開頭是「開門見山式」,文章一開頭便提出中心論點。(2)《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以事引議式」,從所給材料中引出論點。(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剖析現實式」,即首先根據現實中存在的論調提出論點。(4)《講講實事求是》是「正反比較式」,從相關或相反事物的比較中引出論點。(5)《勸學》是「比喻切題式」,先打比方,然後提出中心論點。 再給學生比較一些議論文的結尾:(1)《改造我們的學習》是總結全文式結尾。(2)《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祝願和評價收尾。(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以揭示本質的東西作結。(4)《講講實事求是》是提出希望發出號召結尾。(5)《勸學》是比喻作結。這樣對開頭結尾進行比較,使學生學有興趣,寫有遵循,也就容易掌握議論文的開頭結尾的寫作了。 五、引導想像 魏書生老師說:「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會使學生變得更聰明,想問題思路更開闊,辦法更多,能激發學文化的興趣,還能增強學生戰勝自我與改造世界的信心。」 在語文教學中,可供想像和需要想像的內容很多,它們既有趣又重要。如在《荷花澱》這篇小說中,孫犁在寫水生嫂聽到自己的丈夫要到部隊上去時,寫道「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這個細節描寫是什麼意思?這里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這其中也許有對親人的埋怨,也許有對家庭的憂慮,也許有對親人的依依不捨……又比如碧野《天山景物記》中對天山雪峰的描寫:「藍天襯著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陽下,幾塊白雲在雪峰間投下雲影,就像白緞上綉上了幾朵銀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從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像千百條閃耀的銀練。這飛瀉下來的雪水,在山腳匯成沖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拋,形成千萬朵盛開的白蓮。」這是怎樣的一個美景呀。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自在地去想像,甚至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像理解來畫畫兒,這樣會比教師喋喋不休的講解更有效果。 六、幫助成功 心理學和教學實踐都證明,學生學習興趣的維持和發展,依賴於自己的學習成果,且這些成果能受到別人的重視。班級中常受表揚的學生成績往往越來越好,這是因為他們看到自己的學習成績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重視。為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盡量採用成功刺激,激勵進步的方法。在實際操作中,盡量多表揚,少批評,對學生的進步,哪怕只有一點點,也不要忘了表揚肯定,盡量讓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應該從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入手,把課教活教好,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好之」、「樂之」的熱情,使之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從而大大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J. 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個話題,是一個如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的問題。這首先要從任課教師如何有效地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如何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談起。 一、設置疑問,激發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質疑。富有啟發的提問,會引起學生探新尋因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課堂教學中,提問有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向學生強調要點、給學生表達機會、了解學生心理活動過程和掌握知識的反饋等多種功能,因此在備課時要重視教學過程的設問,質疑及其反饋,要圍繞教學目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進行有目的、有趣味、有啟發性的提問,對促進學生思維會有很大的作用,也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古人常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常常從「疑」、「趣」、「情」上考慮。 所謂「疑」即結合學生造成一個疑點或懸念,以激發動機,使之成為推動學習的內在動力; 所謂「趣」即是增加趣味,以活躍思維; 所謂「情」即用生動活潑的情節或故事感染學生,引起共鳴,使師生共同進入角色。比如在講統計初步「樣本與樣本容量」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有一個燈泡製造公司的老闆為檢測他們廠生產的200萬只燈泡的使用壽命,讓員工想辦法,有一個員工提出把所有燈泡拿出來試驗並測算平均壽命,如果你是老闆,你會同意嗎?同學們當然不同意,那麼你有什麼方法呢?讓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融為一體,使學生智力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和培養。
二、以情引趣,激活思維 一些人認為,文科的教學才是講情的,才能以情引趣,數學教學則難以做到。其實數學教學,恰當地運用情景,也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解「黃金分割」時,我們從老師站在講台的位置的1/3處,發問學生,老師為什麼不站在講台的中間,在舞台上報幕員、獨唱員或劇中的主要人物也一般不站在中央而是站在偏左或右1/3處,窗的玻璃是正方形嗎?質疑讓學生引起對問題探討的興趣,再講解理由、因為他們都選擇的同一點正是黃金分割點。那麼為什麼叫黃金分割點呢?意思是說,這樣分割一條線段,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建設以及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著像黃金一樣極其寶貴的應用。生活中,常常應用到它如桌凳門窗、電視機等為了協調與悅目,也都用「黃金分割」的比例來劃分尺寸,另在機械、建築等方面應用也較廣泛,然後再講解什麼是「黃金分割」。
這樣,採取形象的描述,先從生活中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思考和強烈的求知慾。 三、拓展知識,引導思路 引導是學習的助推器,具有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巨大力量,學生只有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才能在學習中形成「憤」、「悱」狀態,才能一心專注,樂此不疲。
例如在講「概率」時,我們可以補充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聰明而又非常頑皮的小朋友在和他的哥哥派誰去婆婆家作客時,他為了確保自己去,設了一個游戲,在兩張相同的紙上寫上「不去」,然後讓哥哥選,結果哥哥拿了一張後,他要求哥哥打開一看是「不去」,便說哥哥輸,你認為他合理嗎?那麼怎樣才能公平呢?如果是三個人,誰先拿、誰後拿一樣嗎?學生聽了議論紛紛,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就連一些原來不動腦子的學生也積極開動「機器」設計游戲和思考問題,他們都想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這時老師抓住學生的迫切心理及時引導他們進入新課。
黃華數學老師認為,數學問題情境教學設計,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思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被廣大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所認同,除了它代表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之外,還因為它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只重視訓練學生解答已經提出的問題,並要求學生按一定的解題模式去反復強化訓練,而忽視了如何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提出問題、去探索解決非常規問題,從而嚴重地影響了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推進新課程的過程中如何創設一個高質量的數學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數學、深入地思考數學,促進學生數學修養的提高,是我們不容迴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