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育講座的聽課感受 該怎麼寫啊
對於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系我們應該這樣認識:
1嬰兒墜地之後,他最初面臨的世界就是家庭。一個少年兒童,生活中的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家裡度過。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來說都是示範,都是誘導。這種建立在父母血緣關繫上的養育和教導,滲透著遠比師生之間的愛來得自然親近和持久的情愛因子。而這種面對面的個別教育,比正規學校的集體教育,更容易滿足兒童的個性需求,也更容易為兒童在不知不覺中所接受,所以家庭教育對於孩子有其天然的合理性。
2從培養人才的角度講,家庭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奠基工程,只要家長善於為孩子提供適宜的條件,教育得法,幾乎每個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顯示出智慧和才能的光彩。國內外大量實驗表明:大凡才智出眾的人,追溯其成長過程,一般都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國教育家愛爾維修說:「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當,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3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的。但是在不同年齡段里,它們的各自作用是不同的,變化的。學齡前的兒童,已經存在差異,有的差異還很大。早期家庭教育正處在兒童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通過家庭教育,培養和發展兒童智力,也是此後接受學校教育的前提。美國心理學家本傑明·布魯姆的研究認為:若人在17歲所達到的智力水平為100%,那麼兒童在4歲時已具備了其中的50%,4~8歲期間獲得30%,而8~17歲這一階段只增加了20%。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早期智力開發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說在學齡階段,家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它成為學校教育的必要前提與基礎。到了學齡階段,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就成了密不可分的「孿生兄弟」,家庭教育則起著調整的作用。所以,許多教師和家長都認識到,對學業後進學生的「補差」和對智力超常學生的「超前教育」,在家庭中進行要比在學校中進行效果更好。雖然學校在培養學生方面起著主導的作用,但還需家庭的全面配合,充分利用諸多教育因素,進行廣泛的教育,才能使學校教育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重視對孩子成材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如情感、意志、目標、態度、性格、世界觀等,就是對學校教育最大的配合,對孩子的成長極為有利。而目前的家庭教育狀況卻不夠理想,有些家庭要麼完全忽視,要麼出現較大的偏差。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育孩子不僅是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且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孩子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有時候這種我們或許覺察不到的影響,也許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樹大自然直」
——忽視對孩子良好品德的早期培養有的家長對糾正孩子的不良品行和錯誤思想重視不夠,覺得孩子年紀小,長大懂事後自然變好。其實這種「樹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的思想危害極為嚴重。孩子年齡小,可塑性極大,模仿能力強,是父母培養孩子良好品德的好時機。可是如果家長的教育不合理,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又不注意幫助孩子及時糾正,這將會給以後的教育帶來幾倍、幾十倍的困難,嚴重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長。如:年幼的孩子常常把一些小畫書、小玩具之類的小東西拿回家,這些東西有的是別人送的或自己揀的,但有的是拿別人的。雖然孩子知識少,不知道拿別人的東西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但家長如果對此不聞不問,不及時糾正,就會養成孩子拿別人東西的習慣。今天的小偷小摸行為很可能發展成明天的大偷大摸行為,常言說得好「小偷針,大偷金」。據對少管所在押少年犯的調查研究表明,許多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時候的不良思想和行為習慣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家長要想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就決不能姑息孩子的任何細小錯誤行為,要堅決把孩子的不良思想和錯誤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家長要及時讓孩子認識到拿別人的東西是錯誤的,使孩子產生一種過失感、內疚感、羞恥感,認識到拿別人的東西是一種不光彩的行為。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孩子會逐漸明確好與壞、是與非的界限,提高自己的認識,剋制自己的錯誤思想,規范自己的行為,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家長長期、精心的培養。因此家長應重視孩子早期的品德教育,既要抓得早,又要抓得嚴;既要糾正孩子的不良思想和行為,又要讓孩子明白一定的道理,逐漸掌握是非、善惡的標准。
孩子的身心發展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過程,不能割裂開來,孤立地逐個培養,也不能先培養這一方面後培養那一方面。家長要樹立整體的觀念,克服片面發展的思想,從體、智、德、美幾方面綜合培養,促進孩子的健康、和諧發展,為孩子以後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為成才鋪平道路。
B. 《教師如何寫教育論文》之心得
太倉市實驗幼教中心 實驗幼兒園 張曉雯說起寫論文,幾乎是很多老師頭疼的事,每到園部要求完成一篇論文時,我們總是感覺無從下手,沒有題材,因此就缺少了寫論文的動力與積極性,而且多數老師都會藉助網路這一信手拈來的平台尋找一些自己覺得適合的東西進行組合與再造,而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了自己實踐教學中的教育要素,在論文組合結束之際即使加入自己苦心回憶起來的一兩個實例,也缺少了說服力與真實性,因為此時的論文不是以實例為源動的,它們只是為結合理論理論而添加的一些「澆頭」。 自從閱讀了田宏忠老師撰寫的《教師如何寫教育論文》一書,我對撰寫論文才有了一些初級的認識與體會:一、踏踏實實地做 在做任何一個教育實踐之前,我沒有能力去事先預設好要寫的論文,更沒有能力將實踐圍繞著所設想的論文題目去進行,但我知道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就有可能成為將來寫論文的題材,而且在實踐中我們要以自己發現的問題為中心,不依不饒地圍繞解決問題進行一系列的研究措施,使得問題有思、實施有據,那麼論文所借用到的事例就有血有肉。二、認認真真地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果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能發現很多較好的事例,卻沒能如實地進行記錄,那麼,到寫論文的時候,誰會為我再現那些真實的經歷呢?又有誰能喚起你當時的感想呢?所以,我在每次與孩子們的互動中都會留意一些事情的發生與發展,事後簡單記錄,並及時做好過程性的反思。這樣的記錄日復一日,就會留下很多有價值的素材,待到寫論文時,只要進行簡單的梳理,就能輕而易舉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了。
C. 語文聽課後的收獲和感受怎麼寫
聽課後的收獲和感受(一):
在這半學期里,我聽了十六節的小學語文教學公開課活動,聆聽了各位教師的課,收獲良多。下頭就談談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吧。
一、教師語言獨具的魅力。當我聽著教師們的課時,做課教師那或優美煽情,或簡潔流暢的語言,使我想到教師的語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帶領學生入情入境。聲情並茂的語言勾起了學生思緒,也讓我感動不已。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教師扣人心弦的過渡語言,烘託了課堂的氣氛,同時也激發了學習興趣,為學生理解課文資料奠定了基礎。課堂語言簡潔,准確,能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
二、課件教學的亮點——鼓勵性評語的應用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是口頭對學生進行鼓勵,也起到了必須的作用,但這次聽課中,不僅僅有口頭的鼓勵更是將其應用在了課件中,與各個環節相結合,學習情緒極大的調動起來。作為旁觀者的我,看到這些標題時,眼前一亮,並深深的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愛與殷切期望。
三、教師的必備素質——標准普通話
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應當講普通話,並且是標准普通話,一方面,這是教師的必備條件,身正為范,正確的引導學生;另一方面,能夠准確的傳達給學生們知識,尤其是在公開課評選中,如果不掌握好普通話,很可能成為自我的「軟肋」,這兩節課都流利地運用了普通話是課堂教學更加大放光彩。
四、自讀感悟、開放引導的課堂讓人耳目一新。新課標中說到:學生的自讀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師的引導調控是第二位的。做課教師們著眼於學生自主發展的閱讀教學,既是對學生感悟結果的評價,也指向了學生的感悟態度,指導了感悟的方法。
五、實現了師生主角的轉變。幾位教師由教學的主宰、中心,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上,教師利用一切時機,創設各種情境,與學生一齊對話,學生在教師的有效組織下誦讀、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由被動的理解者,轉變為學習的主人,他們有自主選擇學習資料、學習夥伴、學習方式,進行個性化學習的自由,在這樣樣寬松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怎能不主動學習呢?
六、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自主合作。這些課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學探究是基礎,合作學習是重要的方式,教師的指導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條件。在教師的指導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實現平等交流對話,教學相長,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效地培養了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培養綜合運用知識、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本事。
七、這些課教育學生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為素質教育之首。這些課能關注學生的生活,教育學生做真人。一句教育名言說得好:「什麼是教育,那就是學生把在學校所學的東西都忘記以後剩下的東西。」我想,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後,該問問自我:當學生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點忘記以後,還剩下些什麼?十年,幾十年以後,當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全忘掉以後,我們給他們留下些什麼?我們的教育,能否給孩子們留下正確的思維方式,留下解決問題的本事,留下他們真正需要的。
教育的生命線是教師,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異常是課堂教學水平的高下,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高低。所以,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更應當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我的業務素質,這樣才能在教學改革的春風里與時俱進,不斷進取。
D. 寫教育教學經驗文章
淺談教育教學經驗文章的撰寫
教育教學經驗、體會的撰寫,我個人認為要弄清楚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是為什麼要撰寫教育教學經驗體會?這個問題不需多談,無外乎下列「五個有利於」:即有利於及時積累、有利於自我提高、有利於互相學習、有利於形成風格、有利於提升自我。
第二是怎麼樣撰寫教育教學經驗體會?這里我分兩個方面來說:
一、寫什麼?即寫什麼內容,這些內容到什麼地方去找,用個時髦的話說,就是個如何去開發寫作資源的問題。我的體會兩個字「積累」。正如荀子《勸學》中所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積累:
一是來自於教學的過程。對於我們一線的老師來說,寫作的材料是從一線獲得的。只要我們把點點滴滴、零零散散的,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及時地記下來,有心情時,加以整理,便可成為文章!比如我們在備課的時候會有許多新的見解,可能是對所教內容的理解方面的,可能是就某個知識點選擇教學方法的。例如,幾年前我在備《桂林山水》一課時,發現寫桂林的山和水的句子都有一個特點,於是腦子里就萌生了一種教學法——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學習,分組合作探究,自主仿寫、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法也是新課標所提倡的,課後,我就把它寫成了文章,題為《自主、合作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有的時候只得到一點點體會,不用急著去寫,那就把它暫存起來,等積累多了再醞釀撰寫。例如我寫作《沒有紀律就會喪失學生學習的自由》一文,就歷經了很長的時間才寫成的。
上課、聽課也可以得到許多可以寫的材料。比如,有一次,我去聽一個老師上公開課,這位老師設計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學生積極討論,踴躍回答,課堂很是生動,我在融入課堂的同時,有一種想法萌生了:為何不讓學生提點問題呢?就是這個念頭,一篇《課堂提問也屬於學生》聽課思考的文章就誕生了。這就是我聽課聽來的。
學生的作業中帶有共性、普遍性的,往往又會被我們忽視的問題,只要你做有心人,用心捕捉,記下點滴,也就為以後成文積累了材料!另外,我們更不能忽略教後記的積累,它是我們撰寫經驗文章中最有價值的素材。
二是來自於閱讀所產生的共鳴。「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破萬卷,下筆自有神」、「多讀胸中有本,勤寫筆下生花」這是個大家都明白的道理。確實,你光有實踐而不去讀書,學習、借鑒,那也是寫不出有質量的文章的。
俗話說,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會抄不會抄,抄得好不如抄得巧。這不是讓我們去抄襲別人的文章,而是對別人文章的觀點、內容、形式作創造性的褒貶、補充或重組,使之變為自己的東西,讓人感不到你有抄襲的嫌疑。其實這是我們從閱讀中獲得寫作材料的一個捷徑。2002年,我在《德育報》上讀到一篇題為《利用教育主陣地,培養創新人才》的文章,全文大概1500字。當時正值我醞釀函授畢業論文,我便萌生了用他的觀點寫一篇畢業論文的念頭。於是寫下了《課堂——創新人才成長的土壤》這篇文章。這是個借用別人文章的觀點另寫文章的例子。我這叫剪別人家的枝葉,育自己的花草,就像「蠶食桑而所吐者絲,非桑也;蜂採花而所釀者蜜,非花也。」一句話,抄文章要巧,要有創造,這個辦法,值得一試。
三是來自於聽報告或參加研討會。我們平時聽講座,參加研討會,都可能在聽取和交流中得到比較前沿的新的信息,新的啟示,這個啟示再和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選個角度寫一寫,就是篇和當前改革很合節拍的好稿子。在教學研討活動中,對某些問題的看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並寫成文章,參與爭鳴。
四是來自於細致的觀察和思考。在平時的觀察和思考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寫作的素材。這里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在六年級一個班上批評幾個特喜歡不分時間場合打籃球的學生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說:隨便你怎麼打,你都打不出名堂!課後,有個學生來告訴我說:肖老師,某某說,他不打出名堂,只想把球投進圈裡!當時,我聽了這句話後,覺得很有意思,是啊,打球的目的不就是要投進籃圈裡嗎?我知道這個同學是不服氣,我沒有生氣,也沒作聲,與他們班主任商量後,在第二次上課時,我宣布,下一節課搞一次友誼籃球賽,他們聽後感到很意外也非常興奮。馬上分工協作並做好了准備,而且還給我和班主任也分別安排了角色,大家玩得很高興。活動結束,我們告訴大家,希望同學們平時認真讀書,課余可以去鍛煉鍛煉身體,打打球!從此以後,平時真的沒有同學不分時間場合去打球了。這個素材,就是一個教育案例,它在我心中涌動了好幾年,但現在都還沒有成文。
總之,寫作的素材隨手可得,就是要你做有心人。
二、怎麼寫?即如何綜合利用寫作的資源。這是個如何科學合理地組織利用材料的問題。我認為主要有這么幾個問題值得注意:
一要考慮寫稿的指向。你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是自已隨筆積累,還是為研討會發言,還是為參加論文評比,還是為了在報刊上發表。寫稿的指向不同,你選取用的角度、觀點、材料、篇幅等,當然也就不一樣了。
二要注意寫作的能力,不要好高騖遠。也就是說根據自己的能力,揚長避短,能寫大的就寫大的,不行就寫小的,能寫論文就寫論文,不能寫論文就寫體會、寫心得。不能心急,你要我去寫大塊頭的理論文章,就是堆一百萬在我面前來刺激、鼓勵我,我也無能為力,但實踐性強、操作性強的論文體會是比較容易寫出來的。因為我們是教學前沿的實際工作者。
三要擁有獨到的見解。大文章也好,小文章也好,都要有新鮮獨到的見解,要與教學改革的潮流合拍。
四是自我安排要帶有一點強制性。大題目早安排注意積累素材,小文章隨機寫。人天生有一種隋性,很多事情都不想去做,但逼著做,沒有辦法也能做起來。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自我加點壓,有壓力才有動力,有動力才會有收獲。比如這次叫我發言吧,好久沒有動筆了,我咬緊牙,硬是像擠牙膏一樣,才擠出來了這么點點不成體會的體會。但最終也算擠出來了,這不就有點收獲了嗎?起碼也算練了一次筆!
五是要聯系教學的實際,切忌泛泛而談。「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在文章中所選的教例、課例都要有典型性。
六是要給文章起一個好聽、引人注目的名字。內容重要,給文章定個漂亮的名字也同樣重要。
E. 如何寫聽課感想
首先把聽課的時間地點寫下來,把講課老師寫下來,然後寫下老師講課的過程以及你的感想。
F. 怎樣寫聽課心得
主要寫以下幾點:
要先交代你聽的是什麼課,誰上的課,都誰聽,課前的氣氛如何,以上內容簡寫。
然後寫課堂上師生上課情況,這些內容要詳寫。可以寫當時的人物語言、動作、表情等,還可以寫你的感受。說下講的好的地方,值得學習的地方,或是你覺得還有什麼不足,
最後結尾是,寫一些你的收獲,結尾要簡潔。
拓展資料:
應該怎樣去聽課
學會聽課,首先就是要用辯證的頭腦看待各種各樣的觀摩課,要以鑒別和挑剔的眼光學會篩選。不管多麼優秀的教師的課,課堂也同樣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不要神化別人,那實際上就是愚化自己。要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鑒別,不能全信,不能照搬,應該創造性地吸收,有選擇地學習。這是我們聽課要把握的原則。
有準備的去聽
聽課的時候,我們應把自己定位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而不是旁觀者。聽課前要有充分准備,去要講的課程內容有所了解,了解上課教師的意圖,知道要聽的課,教學目的是什麼,重點、難點是什麼,這樣,在聽課的過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帶著問題去聽。只有有「備」而聽,並盡可能以學生的身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能獲取第一手材料,從而為自己如何上好一堂課奠定基礎。
我們還應該是審美者而不是批評家,要多學習老教師的長處,閃光點,為我所用。從這個角度講,新教師不僅要用美的眼光去感受老教師的儀態美、語言美、板書美、直觀教具美等外在的美;還要去領略老教師如何通過精巧的思維、嚴密的推理、嚴肅的實證來充分展示科學的理性美;更要用心去體會教學過程中的尊重、發現、合作與共享,這是更高境界的美,值得我們去永遠追求。
G. 聽課後對教師課堂教學的總體評價怎樣寫
(一)根據實施功能的不同,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1.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在學期開始或一個單元教學開始時,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准備狀況及影響學習的因素而進行的評價。
功能:①檢查學生的學習准備程度;②決定對學生的適當安置;③辨別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
2.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
功能:①改進學生的學習;②為學生的學習定步;③強化學生的學習;④給教師提供反饋。
3.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一個學期或一門課程結束時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也稱為終結性評價。
功能:①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②證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③確定學生在後繼教學活動中的學習起點;④預言學生在後繼教學活動中成功的可能性;⑤為制訂新的教學目標提供依據。
(二)根據運用的標准不同,可以分為相對性評價、絕對性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1.相對性評價
(1)基本含義:相對性評價又稱為常模參照性評價,是運用常模參照性測驗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的評價。
(2)具體作法:以常模為參照點,把學生個體的學習成績與常模相比較,根據學生在該班中的相對位置和名次,確定他的學習成績在該班中是屬於「優」、「中」還是「差」。
(3)基本評價:相對性評價具有甄選性強的特點,因而可以作為選拔人才、分類排隊的依據。它的缺點是不能明確表示學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學業上是否達到了特定的標准,對於個人的努力狀況和進步的程度也不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