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這四者之間的關系如何
一、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不能只是確定學生要學的主要語言知識點。如果教師不了解學生需要學什麼、怎樣學和為什麼學,就無法確定教學目標的明確性。
教學目標實際涵蓋了「教」與「學」兩個目標,是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標准或質量規格。教學目標要解決的內容及其功能可通過以下來表示:教學目標確定學習內容指導教師採取教學活動明確學習要達到的水平導學導教導測量。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中心內容,是教師在分析學生需要、知識准備,分析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的難度或復雜程度以及完成任務的教學條件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教學思想和學習理論而設計的對學生的學習結果的一種預測。這種預期的學習結果往往以發生在學生身上的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作為指標。教學目標一經確定,就成為教師選擇教學策略、開發教學媒體,安排和組織教學活動以及實施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所以,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准繩和歸宿,目標設定恰當與否直接影響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必須面對兩個現實問題:一是教學目標由誰確定,二是教學目標為誰確定。這涉及到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等基本理論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一般都體現得比較好,但學生的主體作用卻往往體現得不夠。我們知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加工處理、獲得意義的,他人無法替代。教師確定的教學目標無論怎樣科學,教學內容無論怎樣精彩,教學形式無論怎樣新穎,如果離開了學生主體的能動參與,教學目標終將難以達成,教學活動也將難以順利進行。所以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在考慮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環境以及教師的自身特點外,還要以學生的實際為根據,以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實實在在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應該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教學內容所蘊含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等靜態的有限目標。它通常由課程標准規定,由教學任務來體現,且能在課前進行預設。二是在教學活動中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激發出來的生成性目標。它是動態和無限的,難以在課前確定。預設的目標相對於學生而言是人為外加的,反映著社會對人的成長發展的基本要求,是教學活動的基礎,可以把它作為教學目標的「底線」。而生成性目標相對於學生而言是內在自發的,體現著教學活動的意義和價值,構成教學目標的「上限」。預設目標和生成性目標這兩部分的有機地融合,構成了完整的教學目標。無論忽視哪一方面,都會導致教學活動走向極端
——
要麼是變成「教師中心」,要麼是變成「學生中心」,這都不符合教育教學工作的規律。
㈡ 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 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tm是誰創造了這些名詞!!!有什
教育目的:是指這方面未來有所成就
培養目標:是指某個人或某些有潛力的人作為重點培回養
課程目標:是指答這方面的知識達到某一個高度
教學目標:是指哪些扯蛋的叫獸,磚家說的為了祖國未來,壯我華夏河山,成為國之棟梁
而這些就是 《國家教育局》表面上的宗旨。
㈢ 什麼是教學目標
所謂「教學目標」,是指「與教學或訓練有關的,而並非與教育有關的目內標,也稱容行為目標。
」教學目標是師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准,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後將能做什麼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
主要描述學習者通過學習後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
必須以教學大綱所限定的范圍和各科教材內容所應達到的深度為依據,都必須服從、服務於培養"四有"新人這個總目標。
對落實教學大綱、制定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內容、明確教學方向、確定教學重點、選擇教學方法、安排教學過程等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將較為復雜的學習行為分解為從簡單到復雜的、序列分明的幾個部分,它不但規定了教學活動應達到的最終結果,而且提出了達到這一最終結果的一般教學活動的程序,即通過對簡單行為的逐個實現達到對復雜行為的最終實現,因而對教學活動的深度和廣度有明確的具體的指導作用,確保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㈣ 教育目的 培養目標 教學目標的區別和聯系
教育目的是最高層次的的概念,它是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的總的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教學目標都要依據教育目的的制定。
培養目標是指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的培養人的具體要求。
教學目標是三者中最低層次的概念,它更為具體,微觀到每堂課甚至是每個知識內容,教育目的和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拓展資料:
教育目的是培養人的總目標。關繫到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麼樣的社會角色和具有什麼樣素質的根本性質問題。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出發點。
根據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的需要和人自身發展的需要來確定。在歷史上,因社會制度、民族文化傳統、教育思想不同而異。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古希臘雅典教育要求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斯巴達教育要求培養驍勇善戰的人。中國封建社會要求培養明人倫的士大夫。
培養目標,是指依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提出的具體培養要求。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分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專科教育等層次,其中研究生教育又分為博士和碩士兩個層次。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例如,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較好地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 對碩士研究生的要求是掌握本專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和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而博士研究生則要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廣的理論基礎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成果。
教學科目(學科)是教學內容的基本門類。
課程是指各個教學科目與課外活動的綜合。
所謂課程目標,實際上就是在教育部各個學科的《課程標准》里,要求每個參與基礎教育教學工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認真關注的內容。
如:信息技術學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中,對課程目標的描述為:「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普通高中14個學科的課程目標大都是指如下的三個方面:
①知識與技能。②過程與方法。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注意:這絕不是課堂教學教案、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
㈤ 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的區別和聯系
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的區別和聯系
教學目標的設立與教學活動的關系對教學目標的認識和把握,是搞好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標准。教學目標具體而精確地表達了教學過程結束時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學任務,由於它是預先設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學任務完成與否的標准。
學習目標是學習的出發點,也是學習的歸宿。確立具體明確的學習目標是每位學生的首要學習任務。目標越明確、越切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其學習行動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夠獲得成功。在成功中體驗學習的喜悅,人生從此充滿了活力、激情和有意義。
它是對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培養要求,是根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和學校的性質及任務,對培養對象提出的特定要求。所以,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只是概括性的程度不同。教育目的是整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遵循的統一的質量要求;培養目標則是某級或某類學校的具體要求,後者是前者的具體化。也就是說,培養目標要根據教育目的來制定,而教育目的又只有通過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才能實現。因此,兩者關系可以說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或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培養目標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學校所設置的課程而達成的,但培養目標通常不涉及具體的學習領域。因此,為了使課程編制工作切實有效,我們還必須使培養目標具體化,即要確定課程目標。
教學目標它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是師生的學科教學活動中預期達到的教學結果、標准。它具有這樣幾個特徵:①教學目標具有可操作指標體系;②教學目標體現學生學習行為及其變化;③教學目標具有靈活性,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總之,從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教育行政部門確定的培養目標,到課程工作者所要明確的課程目標,以及教學工作者要考慮的教學目標,經歷了一系列的轉化。當然,這種轉化不是一種簡單的推演,而是在對學生、社會、學科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作出的明智抉擇。
㈥ 什麼是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
教學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後應該表現出來的可見行為的具體明確表述。教版學目標也稱為行權為目標,是教育技術學的專門術語。運用這個術語是為了強調教育效果的可見性和可測量性。教學目的是教學領域里為實現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種概括的、總體的要求,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完成的任務,它具有根本性、長遠性和穩定性。 目的和目標的主要區別在於目的是通過某項活動要取得長遠的預期效果,而目標是通過某項活動要達到的近期效果。教學目的體現了社會的意志和客觀要求,是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更多的帶有強制性。而教學目標只是對待定的教學活動其指導作用,由授課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堂教學設計時直盯盯絕大多數學生通過學習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它具有現實性、具體性和操作性。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的不同其實質就是兩種教育學觀、教學理念的區別,具體表現在:一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誰?二是課堂教學的歸屬是什麼?三是教師的角色如何重新定位?
㈦ 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的區別
1、定義不同
教學目的是教學領域里為實現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學主體即教師的需要。
教學目標是指對學習者通過教學後應該表現出來的可見性的具體的、明確的表述。教學目標也成為行動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2、指導范圍不同
教學目的是教學領域里為實現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種概括性的、總體的要求,對各級各類學校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教學目標只是對特定的教學活動起指導作用。
3、特點不同
教育目的具有穩定性,體現了社會的意志和客觀要求,是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更多地帶有強制性,不具有可測量性。
教學目標較多地體現了教學活動主體的要求,帶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可以由教師根據需要加以調整、變更,具有較大的靈活性。
(7)靈性教育的教學目標擴展閱讀:
二者的相同點
1、提出或制定的依據相同
無論是「教學目的」的提出還是「教學目標」的制定,都必須以課程標准所限定的范圍和各科教材內容所應達到的深度為依據,都必須服從、服務於國家的教育目的。
2、對教學所起的作用相同
無論教學目的還是教學目標,都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對落實課程標准、制定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內容、明確教學方向、確定教學重點、選擇教學方法、安排教學過程等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㈧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針、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區別與聯系
教育目的是國抄家的教育為了什麼的事情,教育方針是國家的教育堅持什麼的事情,培養目標是國家的教育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的事情。國家依據教育目的制定教育方針和教育目標,通過堅持和貫徹教育方針實現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通過追求培養目標實現教育目的並且使教育方針得到很好的貫徹,三者聯系在一起,最終是為了給國家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㈨ 什麼是靈性教育
靈性教育|spiritual ecation
靈性教育背景:
靈性是一個形容詞,形容人基本三個層次的需求和諧發展的生命狀態:它們分別是物質身體的健康與感覺的敏銳;心靈豐富的感受與創造力;精神與自我內在的整合及力量。
由蕭望野(中國)創立與發展,她沒有接受過體制教育,少年及青年早期生活在圓明園(中國最後一個烏托邦社區)。青年時期獨自進入靠近越南山區的村莊,進行教育實驗。在此期間著有《靈性教育》系列,也參與汶川災後教育治療及晏陽初鄉村學院的建設。講座無數,推動教育的發展及進步。靈性教育已經確實幫助了無數的家庭、父母、與教師。
在大理有第一個靈性教育基地——竹和田。線上和線下各地有靈性教育「讀書會」。靈性教育課程學習及合作項目
《南方人物周刊》《教育家》《新教育》等雜志教育欄目連載《靈性教育》或報道……東方衛視、四川電視台、中央科教文頻道、鳳凰衛視等報道……紀錄片【那美】獲得加拿大世界紀錄片展【兒童紀錄片——愛彌爾 獎】......影響了一代人對新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靈性教育系統結構介紹:關於靈性教育
通過對精神的體驗發現物質世界,通過了解物質世界看見精神的存在,通過靈魂去表達二者的和諧與呼應。
靈性教育系統課程,是一個涵蓋人的發展與修復的完整系統的教育課程。
在這個系統課程里不單獲得全面清晰完整的育兒觀念,獲得藝術與創造力的啟發,更是對自我的生命發展的了解與梳理。
如圖所示:
療愈與重建
【河床】
「河床」是靈性教育里對人格坑洞與生命模式的梳理與呈現。是一套嚴謹系統的療愈整合工具。解放人格小我的制約游戲。生命河床清理療愈工作坊
教育與運用
【基礎理論】
「基礎課程」是靈性教育里唯一的理論課程,它涵蓋了0至14歲及人的發展的理解。非常具體詳盡,被《教育家》《新教育》雜志連載,幫助了成千上萬的家長與教師。因為基礎而重要(三至五歲)
【重新生長—主題課程】
「主題課程」是培養靈心感受與意識發展的線下課程,共有8個主題;色彩、音樂、數學、科學、語言、節氣、故事、文字的教學培訓,從靈性教育的手段進入到一個全然全新的世界。
重新生長/主題課程
【重返】
「重返」是靈性教育里獨特的可以說是唯一性的教師父母培訓方法,它以「精神科學」為背景,帶領學員進入到內在的體驗,不是從頭腦里認知,深深地觸動我們對一個人的生命發展的了解與看見。重新返回一個人從出生及成長的過程。【重返】導師工作坊
靜心與實用工具
【山谷的月光~思考靜心】:通過頭腦在靜心中探索生命的議題。山谷的月光/智慧靜心營
【彩色的音葯~脈輪靜心】:通過情緒釋放堵塞的能量。彩色的音葯/療愈靜心營
【完美的聯結~感覺靜心】:通過感覺與世界聯結與自我聯結。完美的聯結/感覺靜心營
它如圖表中所示是穩定我們精神、心靈與身體的黃金三角形。這三種靜心可以幫助我們有效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幫助我們回到中心與當下,發展臨在、覺察、愛的品質。
進階課程—鑽石人生
【重新生長—主題課程】導師工作坊
在導師工作坊里再次深入主題。深入心靈及精神的需求,進入到「宇宙與自我」不可思議的緯度,療愈治療、創造力與精神力量都將發生。發展出生命的鑽石階段。【即是色 · 舞蹈療愈】導師工作坊
㈩ 簡述教育目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的內涵及其關系
教育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語e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