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低下的原因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低下的原因

發布時間:2021-02-19 00:25:22

① 中國大學的教育質量是怎麼下降的

如果從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開始算起,世界上的大學已經誕生了接近一千年,但研究型大學的提法卻是相當晚近的事情。近年來,國內大學紛紛提出以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為發展建設目標,但對於究竟什麼是研究型大學卻莫衷一是,由此也造成了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我認為,這些認識可能正在損害處於快速發展中的中國大學。
第一個認識誤區是,研究型大學的主要任務是科研而非教學,或者說科研是第一位的,教學是第二位的。
據說,這一認識以美國研究型大學為參照物。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這些蜚聲世界的一流學府,無一不是憑借其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科研成果而傲視全球。每一所大學所擁有的諾貝爾獎得主,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總和還要多。更深遠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近代德國。在洪堡等人的領導下,以科學研究為首要任務的柏林大學、哥廷根大學等迅速成為世界上的一流學府,並直接影響了美國大學的發展方向。因此,中國大學如果想在21世紀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俱樂部,就必須擁有若干項在全球領先的科研成果。為了盡快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把科研置於學校發展戰略的首要位置和核心位置。在這一辦學思想指引下,教師的聘用、晉升和淘汰,經費的分配和使用,學科的生存與發展,無一不和相應的科研成果相掛鉤。特別是物質、金錢和待遇的直接刺激,使中國大學逐步演變成了一個學術論文和科研成果的生產企業,教師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變成了被體制內在驅動的高度緊張的發文機器。其結果,除了製造出大量無人引用的論文而自我陶醉之外,並不能為大學的學術聲譽帶來多少正向影響。最極端的例子莫過於前些年某985高校創立的「工分制業績考核制度」,它將每一位教師的工作量(主要是科研成果)折算成「工分」,以此來衡量教師的工作業績並決定其收入和待遇。該大學迅速成為中國發表SCI論文最多的大學,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但並未因此被認為是世界一流大學。
這一政策的直接後果是,伴隨著科研成為中心工作,教學被迅速邊緣化。教師雖然名為「教」師,但沒有人會在教學工作上花費時間和精力。因為教學在決定他生活中所有最重要的事務上不發生作用,只不過是一項不得不完成的工作而已。因此,在課堂上通過朗讀教材消耗完必要的50分鍾後,教師會立刻離開教室,沒有時間再去和學生溝通交流,對他們進行培養指導。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用在學生身上的時間越多,被佔用掉的用於「掙工分」的時間相應就越少。為了最大化「掙工分」的時間,就必須最小化指導學生的時間。這和教師的責任、良心和職業道德毫無關系,完全是人在某種制度下的理性選擇。教學由此變成了科研的附庸。
然而,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是因為這里有教師和學生,有教學活動。如果沒有了學生和教學,就不需要大學,只需要有科研機構就可以了。如果只是追求科研成果的產出,它們同樣可以做出第一流的成果。大學存在的根本價值在於教育,在於培養人才。大學里的科研之所以有價值,不是因為別的,主要是因為它們對人才培養有價值,同時,教學反過來又促進了科研的發展。因此,對於大學來說,不是教學要為科研服務,而是科研要為教學服務。
第二個認識誤區是,研究型大學主要以培養研究生為主,或者說,研究生數量要超過本科生數量。
這個認識同樣以美國的研究型大學,特別是私立研究型大學為參照物。的確,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這些蜚聲世界的一流學府,無不擁有強大的研究生院,其研究生數量也普遍多於本科生。然而,這只是一個結果,而且是僅就私立研究型大學而言,公立研究型大學就不是這樣。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主要原因是私立大學的教授在科研工作中需要大量的助手,研究生由於使用成本低廉的優勢成為不二選擇。再加上美國私立大學研究生院的聲譽,吸引了全世界最優秀的學生。成本低,效益好,由此誕生了世界上最富有效率的科研生產機制。同時,美國私立大學的本科教育是高度精英化的教育,其規模必然是小的。事實上,美國最好的本科學院的規模都很小,但是培養質量很高。這是私立研究型大學研究生數量超過本科生數量的根本原因。但公立大學恰好與此相反。它的使命首先是為州內的納稅人服務,提高本州人民的素質,因此,它必須要招收足夠規模的本科生以滿足本州人民對本科教育的需求,研究生的數量反而不一定大。例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型大學之一,但由於它是公立大學,因此本科生有25000多人,但研究生只有10000多人,不到本科生的一半。與之相比,哈佛大學的研究生有14000多人,而本科生只有6000多人,研究生是本科生的兩倍多。
目前,中國大學普遍形成了一個公式:研究型大學=強大的研究生院=研究生數量多於本科生數量。在經歷了多年的本科生擴招之後,開始大規模擴招研究生。在很短的時間里,研究生數量遠遠超過了本科生數量。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緩解本科生就業壓力固然是一個方面,但上述認識上的誤區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這一辦學思想的直接後果是,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質量出現嚴重下滑,從而損害了中國本土人才培養的競爭力。大學是一個統一體,其資源是有限的。研究生規模過大,必然會佔用本科生本來應該享有的教育資源,導致本科生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由於本科生教學被邊緣化,使得教師更加不重視本科生教學。如果要排序的話,在教師心目中,科研是第一位的;因為科研工作需要大量的助手,教師不得不對研究生進行悉心指導,否則會直接損害科研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因此,研究生教學又排在本科生教學之前。在這種邏輯下,本科生教學被置於最次要的地位,學生實際上處於放養狀態。今天,當人們在不斷抱怨本科生就業壓力大,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研究生相當於過去的本科生時,卻忘記了一個基本的事實:20世紀80年代的教師因為沒有科研的壓力,研究生數量極少,因此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本科生教學上,從而保證了本科生的培養質量。
對於本科生來說,一方面,高考前的大規模重復性訓練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進入大學後普遍處於放鬆狀態;另一方面,因為整個社會不重視本科生教育而重視研究生學歷,導致學生進入大學後考慮的主要不是如何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是怎樣努力去找到一個好工作,或者從一開始就准備考研或出國。由於不受重視的本科課程並不能適應社會和學生自我成長的需求,再加上本科課程的成績在報考研究生中並不起作用——保送研究生是一個例外,但能夠獲得保送的畢竟是少數——考研分數才是最關鍵的,學生對課程的態度自然也不認真,只要修滿學分,考試及格即可。至於一門課程究竟在學生的教育中起到了什麼作用,能夠給學生帶來多少有益的幫助,並沒有人去認真關心。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並不知名的學校的學生可以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獲得很高的分數,卻不具備實際的研究能力,原因就在於此。
因此,和人們的預期相反,大規模擴招研究生的結果並沒有相應提高研究型大學的研究質量,反而降低了研究生學歷的含金量。一方面,規模擴大以後,教授實際上無力指導如此規模的研究生,導致質量下滑;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是高度專業化的教育,適應性相對較弱,社會實際上也吸收不了如此規模的專業化人員,導致人們對研究生的評價進一步降低。教育是一個統一的、相互影響的整體。片面強調了某一方面,將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社會過於強調研究生學歷的結果,使得教育過程變成了一個不斷為更高階段的考試進行准備的過程,卻喪失了教育本應具有的基本功能。當教育變成了考試的時候,每個人都在經歷考試的過程,卻沒有因此而受到更好的教育,實現更大的進步,這也許是當前中國教育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上述兩種認識的效應交織在一起,正在損害中國大學的長遠競爭力。實際上,中國大學之所以特別重視科研和研究生教育而忽視本科生教育的根本原因在於,前者最容易在短期內顯現標志性成果,可以用顯著增長的數字變化來展示發展成果,但本科生教學是最費力不討好的工作。費了很大的勁兒,投入了很多資源,卻看不出有什麼新的思想、創新之處和標志性成果,學生還不見得一定會贊同——因為他們可能需要相應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正如洪堡所預言的那樣,大學的偉大功效須在25年後方能看到。辦大學本來就不是當官。當官可以追求短期的政績,辦大學只能依靠良心,去扎扎實實地做應該做的事情。
和中國大學恰恰相反,綜觀世界一流大學,無不對本科生教育給予高度重視。在芝加哥大學一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也曾經出現過科研和教學之間,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間的關系的爭論,但最終形成的結論都是教學是第一位的;本科生是第一位的,二者統一起來,就是本科生教學是第一位的。
為什麼美國研究型大學反而把本科生教學擺在第一位呢?因為他們認為,本科生教育是博雅教育,是培養、塑造一個人價值觀的重要時期。他們必須在這一階段把自己的價值觀植

② 現今高等教育的本科生教學質量是否有所下降,原因為何

近日,關於「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的討論再度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不是一個新話題。自上世紀末大學擴招以來,類似的聲音不絕於耳。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碩士,5年前的碩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這似乎不只是用人機構的評價,就連學生自己,底氣恐怕也不足,不知道自己在大學里到底學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識。然而,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了嗎?答案必須建立在一系列實證研究基礎之上,至少要提出諸如衡量大學教育質量的標準是什麼,測算的數據是什麼,以及統計分析結果的含義是什麼,等等關鍵性問題。缺乏基於數據的實證研究,只是憑感覺就得出「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的結論,不僅草率,也無法形成有效的知識積累。
但有時候感覺也的確反映了部分事實。一方面,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不得不選擇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不斷推遲就業的時間節點;另一方面,用人機構迫切需要各類人才,但放眼望去,幾無可用之人,尋找合適的員工變得越來越困難。勞動力市場上供需之間的矛盾——尤其是結構性矛盾——正在加劇。
這說明大學的產品——本科畢業生——沒有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至少沒有充分滿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認為,除了快速擴招,盲目擴大規模和大學對教師的考核評價方式等原因之外,至少還有三個更為根本性的弊端——我稱之為「刻舟求劍」「陪太子讀書」和「紙上談兵」——正在嚴重影響中國大學的教育質量。如果不能克服這些弊端,建立起全新的教育模式,大學教育質量的實質性提高就是一句空話。
弊端一: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是指當前本科教育嚴重滯後於外部世界的快速發展。從國際來看,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正在引領新一輪技術變革的浪潮,互聯網以及其他新興技術開始顛覆整個傳統社會的結構和運行;從國內來看,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階段,正在步入後工業化時代。當代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技術變化的速率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這使得19世紀以來以培養專業化人才為目標的大學教育體系遇到了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它根本跟不上步伐。正如谷歌公司高級副總裁羅森堡所說:「不要成長為一個專才,因為工作會變。當下科技的腳步變化太快,專才會無所適從。」
更大的麻煩在於,20年後,世界也許會變成一個用我們今天的知識和眼光所根本無法理解的世界。那時候人們所面臨的問題,可能和今天的完全不同。這意味著大學畢業生將不再可能從已有的「知識儲備箱」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只能根據新的變化了的情況,通過合作和協調,共同解決面臨的難題甚至是危機。這就要求大學教育必須要摒棄「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專業化教學模式,而建立以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合作精神,理解不同文化和價值觀,提高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新的教育模式。
然而,自1952年按照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相應建立起以高度專業化為特徵的高等教育體系以來,專業化思想就在中國大學里根深蒂固。不只是大學,社會的認識也大體如此。如果學生不學點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用性技術,就像南方人沒吃米飯一樣,心裡沒底兒。大學拋棄了古代中國教育中「重道不重術」的優良傳統,正在退化為職業技術培訓所——不是說職業技術培訓所不重要,而是它們和大學承擔著不同的使命——使得通識教育的推行在大學里往往會遭到強烈反對,分外艱難。一個危險性的信號似乎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面對變化速度如此之快的外部世界,學生在大學里接受的專業化訓練程度越高,畢業之後適應、調整、轉化的餘地可能就越小,就好像那個在船舷上刻下記號的楚國人一樣,又怎麼可能找到自己的劍呢?
弊端二:陪太子讀書
「陪太子讀書」是指大學教育的資源配置不合理,浪費現象嚴重。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到底是什麼?這個根本性問題我們還沒有想清楚。按照現行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大學是由各個專業院系組成的。它們是大學里的「諸侯」,有各自的特殊利益,未必和大學的整體利益相一致。院系的管理者和教師,最關心的是專業教育。這不僅因為這是他們的偏好,也是其利益所在。由於長期專業訓練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他們往往容易習慣性地按照培養專業科研人員的思路和模式去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就像其老師曾經做過的一樣——力圖使每一個學生的專業基礎更扎實,專業能力更強。實際上,這是研究生的培養模式,而不是本科生的培養模式。
但問題在於,不是每一個進入大學的學生未來都想從事專業領域的科研工作,社會也不需要所有大學畢業生都從事科研工作。更顯著的事實是,絕大多數學生不想也不會從事科研工作,同時,社會所能夠提供的科研就業崗位非常有限。統計數據顯示,各專業本科畢業生最終從事本專業科研工作的比例不超過10%。即使在科研領域內部,根據一項對近年來諾貝爾獎得主所學專業的研究,大約85%的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也不是生物學專業畢業的。既然90%以上的人畢業後都不會從事專業科研工作,為什麼要按照培養不到10%的科研人員的模式去組織本科教學呢?大學和院系為什麼要把全部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不足10%的人身上呢?為什麼要讓超過90%的學生成為不足10%的學生的「陪讀」呢?這不是巨大的浪費嗎?看來,更合理的資源配置模式應當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將學校的大部分本科教育資源按照不是培養專業科研人員的方式投入到超過90%的學生身上,而將小部分資源按照培養專業科研人員的方式投入到不足10%的學生身上,各盡所長,各得其所。
歷史上,美國頂尖大學也曾出現過類似的爭議:本科教育應當採取和研究生教育同樣的模式嗎?大學所要招收和培養的學生,到底是以成為學者、科學家、大學教師或研究博士為目標,還是成為未來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功的領導者?如果是前者,招生時就應當盡可能挑選那些學業成績最優秀的學生;如果是後者,招生時除了要考慮學業成績之外,還必須參考那些對於取得成功而言更為關鍵性的素質:動機、熱情、堅韌、道德責任感和社會活動參與能力,等等。20世紀60年代,當美國受到蘇聯航天科技最強有力的挑戰,對科技人員的需求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時,對此的爭議也達到了白熱化的頂點。但即使在那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和斯坦福等最頂尖的私立大學也沒有選擇前者,而是堅定地以培養各行各業的領導者為大學的根本使命。後來的事實證明,它們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
本科階段,大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熱情、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們對事物的敏感度、洞察力以及對自己和他人的責任感,等等。對於今天的大學教育而言,這是更為基本的挑戰,也是社會對於大學畢業生素質的要求。當學生走出校門時,大學給予學生的到底是什麼呢?是畢業證書、成績單,還是別的東西?我曾經請幾位大公司的CEO列出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最看重的素質,其中重合度最高的是:人品好、身體好、人緣好和想法多。至於大學和學生所最看重的考試成績、英語熟練程度和藝術特長等,他們根本就不在意。面對如此之大的差異,大學又該做出怎樣的努力去滿足用人機構的這些需求呢?
弊端三: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指的是書本理論知識——許多實際上已經過時——過多,缺乏與實踐生活的系統性聯系。學生背誦了大量用來應付考試的理論、名詞和術語,卻缺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理解和同情,甚至漠不關心。以經濟學教育為例,許多學生對帕累托改進、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勒拿指數和精煉貝葉斯均衡等模型和術語滾瓜爛熟,卻看不懂一張基本的企業財務報表,這不是令人奇怪的現象嗎?一學期18周的教學計劃中,至少有17周是在教室里度過的,學生又怎麼可能有機會了解到真實世界裡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脫離實際的教學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創造力,使他們只會根據現成的理論、知識和數據去做外圍性的輔助工作,卻很難獨辟蹊徑、無中生有地進行開創性的領導工作。學生的學習、模仿能力很強,但提不出獨創性的思想、方法和模式,一旦面對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領域或危機,則茫然不知所措。這是中國社會缺乏自主創新成果的根源,也是面對重大災害時行動效率低下、損失巨大的重要原因。的確,在全球化的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很快把歐美的新東西引入國內,甚至因為中國市場的廣大而取得比歐美國家更大的成功和商業利益,但為什麼我們自己就不能提出一個全新的東西——比如Google、Uber、Twitter,等等——讓歐美發達國家來模仿中國呢?
美國頂尖大學本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千方百計提供各種機會,增加學生與社會的接觸。以MIT(麻省理工學院)為例,它的核心理念是「關心真實的科技與世界」。教授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稀奇古怪的想法,並動手把它做出來。有時候,教授會把學生丟到印度一個窮鄉僻壤中,在沒有網路、沒有數據、沒有資料、沒有任何前人研究成果的情況下要求學生研究真實的事件和問題。有趣的是,美國頂尖大學的課堂對笛福筆下的魯濱孫特別感興趣,常常要求學生設想如果自己處在魯濱孫的環境下,應當怎樣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許多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和政治學的理論就是從對魯濱孫的討論開始的。
因此,和「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了嗎」相比,更有價值的問題也許是,每一所大學應當根據自己的特點,反思如何改善自己的本科教育,更好地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這是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畢竟,在一個全球化競爭的時代,如果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他可以「用腳投票」,選擇自己滿意的教育。社會機構也是一樣。

③ 1.您認為目前影響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局採取哪些措施改變目前的現狀 2.你對

1 社會大環境的負面效應。學校教育一周的效果,在周末兩天就會被上網,玩回手機,看各色影視答劇沖擊的盪然無存。
應對措施,不是禁止上網,禁止使用手機,而是引導,開放式管理和應用知道——除了上網玩游戲,還可以做很多事,例如查資料,搜集整理專項知識,網路學習。手機,也可以用來幫助學習。

④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該如何提升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的發展和生存,教學質量是其生命線。只有強化學校教學過程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才能在今後激烈的意爭中得以生存和發展。下面就學校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提出幾點個人的粗淺看法。

一.學校組織領導,建立一支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構。

學校的組織領導機構是實施學校管理的決策者、管理者,一支團結協作、廉潔自律的領導機構,有利於凝聚廣大教職工,有利於協調在學校管理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
二.完善的制度保障。

學校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地方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質量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如備、教、輔、批、考、評、獎等教學過程各個環節制度和質量標准。這些制度不僅使教學工作具體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且還能使教學質量有機的滲透到各學科所有教學環節之中,體現於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之中。這些制度應整理匯編發至每位教師手中,使大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便於教師主動、自覺的將教學質量扎扎實實落到各自教學活動中去。以制度管人,實行民主管理,可增強學校管理的透明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人翁精神,積極參與學校管理,為學校的發展獻計獻策,提出合理性建議,對學校領導和辦學實行民主監督。
三、施目標管理,完善教師業務跟蹤機制。

實行目標管理,不僅能有效地增強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而且還可使得學校復雜的工作體系能夠沿著管理目標的軌道「令則行,禁則止」,有條不紊的健康運轉,使學校的工作綱目清晰,政令暢通,管理更加到位。

建立教師業務跟蹤制是學校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收集教師專業學習的成就和進步證據,真實反映教師專業成長歷程,是教師師德、教學、教研、繼續教育等全方位的記錄和展示,真實而全面體現教師專業發展脈絡,為學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施教師培訓提供第一手材料。
四.加強教學常規的過程管理,加大常規抽查力度。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學校可根據各自的不同情況, 各校可以有不同的切入點, 但必須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 狠抓教學質量。有質量, 學校才能生存。有高質量,學校才能發展。
深化教學常規過程管理,必須制定相應的評價體系,明確學校各教學環節(如備課、上課、輔導、考試、聽、評課、集體備課等)對教師的要求。完善師生評價細則,狠抓教法改革,提高教學效率。加大常規檢查力度,除定期進行檢查外,便應加大平時的常規抽查力度,踏實平時的教育教學行為,避免各種臨時抱佛腳現象,及時掌握教師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弱點,不斷調節教學策略。

五、加大教研和集體備課力度,積極組織教師進行教學反思
建立的新課標相適應的「以校本教研」為主的教職工研形式,是適應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需要的緊迫任務。重視骨幹教師的培養,發揮骨幹教師的輻射作用。積極倡導教學研究、教學法觀摩、教學講座、集體備課和隨機聽課制度的建立,通過教研共同探討、交流學習,及時解決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大力提倡教師進行教學法反思,通過教學後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踐進行回顧、分折和小結,將經驗和教訓記錄下來,及時與同教師交流、探討、總結和反思,不斷調節個人教學習慣、角色定位和教學策略,有利於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使教學水平在以後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最終使自己的教學行為落實到每位學生的發展點,從而有效的提高學校的整體教育教學質量。
六、大力開展學科抽考和學科竟賽活動。

教學法質量要提高,學校還需要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學科抽考和學科竟賽計劃,完善平時質量跟蹤評比,不時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抽考與竟賽,可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知識方面存在的欠缺,調整教學法計劃、教學法方法,及時補缺補漏,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但在平時抽考和學科竟賽中,要注意針對不同層面,採用不同形式,多以班集體進行評比,避免學生產生消極情緒

⑤ 淺談如何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一、抓思想作風建設,樹立向師德要質量的意識
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敬業精神,不斷增強教師教學質量榮辱感和培養人才責任感、使命感。學校要旗幟鮮明的講質量,大張旗鼓的促質量,扎扎實實的抓質量,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求生存的指導想不動搖,真正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學校永恆的中心工作。
二、抓學校制度建設,樹立向管理要質量的意識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以制度管理學校是現代管理的要求。學校要依法健全校內管理體制,規范決策程序,完善學校管理制度,健全學校監督機制。科學的管理制度,不會因為管理人員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它所帶來的好處就是避免了「人治」,傳承的是一種管理文化,在學校管理中具有平等性、權威性和強制性。
三、抓幹部隊伍建設,樹立向管理要質量的意識。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一名不合格的校長,也能毀掉一所學校。校長要以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履行職責,扎扎實實的抓好學校管理工作。校長要帶領班子成員自覺服從工作原則,嚴明工作紀律,確保政令暢通,干好分內工作,以良好的班子形象影響、教育全體教師,打造勤政、廉潔、務實、創新的領導班子集體。
四、抓骨幹教師隊伍建設,樹立向優質教學資源要質量的意識
骨幹教師是學校的財富,是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可靠保證。學校要充分調動和激發骨幹教師工作積極性、創造性,使他們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生力軍,成為一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幫帶的優質教學資源。
五、抓「有效課堂」教學,樹立向課堂要質量的意識
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而有效課堂又是關鍵。有的教師教學質量低下,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無效課堂」教學。因此,學校要把「構建有效課堂」當作抓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手段,並通過教研活動、檢查考評、總結匯報等一系列措施,切實把有效課堂抓出成效,使之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可靠保證。
六、抓常規管理,樹立向過程要質量的意識
教學常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因此,學校要進一步規范和優化過程管理,認真落實備、教、批、輔、考、評等各環節,特別要注重平時的督辦檢查、評比、總結等環節。
七、抓教研教改,樹立向科研要質量的意識
教研教改要以「構建有效課堂」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扎實開展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學研究活動,以提高教師素質和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形成人人參與教研,個個投入教改的良好局面。
八、抓考風考紀建設,樹立向評價公平要質量的意識
不端正考風考紀,教學質量評價就不公平;端正考風考紀,校長重視是關鍵。事實上,考風和教風、學風、校風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良好的考風,其他之風也就會大打折扣。
九、抓教學時間規范,樹立向時間要質量的意識
書要時間讀,作業要時間寫,知識要時間鞏固,沒有時間做保證都無法實現。固然不贊成時間加汗水,但沒有必要的時間做保證,談教學質量的提高只是一句空話。
十、抓安全保障,樹立向平安要質量的意識
平安不保,何談質量?只有平安的校園環境,才能集中精力和心思抓管理抓教學,一旦出了安全事故,不但經濟上會受損失,精力上也會牽扯進去,教育教學就會受到沖擊和影響。

⑥ 如何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學校要想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就應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課堂教學為抓手,出好管理「牌」,高舉科研「旗」,奏響特色「曲」,下活減負「棋」。
一、強化人本意識、實現課程設置科學化
課程是教育目的、教學思想和教育政策的直接體現物,是決定人才發展方向水平和素質結構的關鍵因素,也是教與學的依據,因而課程是教育的「心臟」。小學階段是學生從童年到少年、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所受的教育對人的一生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一階段,教育具有發展和掌握知識技巧雙重功能。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依據國家課程標准,結合本地、本校實際情況,研發校本教材,課程設置力爭做到合理、全面。
二、強化關鍵意識、實現教師素質精良化
教師是一本最現實的教科書,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很大程度地決定著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和辦學質量的優劣。因此,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得抓好教師隊伍建設,以教師的發展為本,進行民主管理,做到人人高興愉快和諧做事,事事高效高質低耗完成。
為了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我們堅持「抓改革用能人、抓教育樹師德、抓學習強素質、抓業務打基礎」,倡導並樹立「敬業、愛生、奉獻、進取」的良好師德師風,學校開展「鑄師魂,養師德,練師能,為師表」系列活動,開展師德師風培訓,舉辦師德師風演講,開展學科帶頭人「師徒結對」,舉行教學比武,開展黨員崗位大練兵等等活動。幾年來,我校十分重視師資培訓工作,組織教師參加市級各種培訓,創造一切條件選派教師外出觀摩學習和參加教育教學研討會,鼓勵教師參加業余進修。在學校辦學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學校為每名教師訂閱教學雜志,每學期給予購書經費。
三、強化中心意識、實現課堂教學有效化
1.抓細有效教學的基礎――教學常規
教學常規是實現有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性工程,必須抓細抓實。一抓常規的貫徹落實。每學期初以教研組為單位,重溫學校「五認真」常規要求,不斷使教師深化對「五認真」的認識,明確該怎麼做該做到什麼程度。二是抓常規實施過程。學校利用月考核,加強監控與督促的力度。依據月考核條例,通過隨堂聽課,檢查備課、作業及課外輔導,對教師的教學常規進行定量評估,並與年終考評掛鉤。
2. 抓牢有效教學的關鍵――課程改革
轉變教學思想、改進教學方法、整合課程資源、推進課程改革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一是加強校本培訓,通過培訓使教師確立新課程理念,掌握適用課改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二是注重研討,提高實踐技能。通過課改研討課、課改展示課、骨幹教師引領課等活動,強化課堂實踐。三是加強備課和反思,每個年級組為一個備課組,備課組通過同伴互助和個人反思實現「一課兩議」,即課前議和課後議。「一課兩議」活動每單元針對一節課課前研討教法,課後反思總結。把個人備課、集體研究、理論學習、公開課及聽評反思結合在一起,把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全體教師的智慧火花、聽評課後的反思和業務知識的學習融為一體,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抓住有效教學的先導――教學科研
教學科研的實質就是尋找實施有效教學的方法和途徑,也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先導。在教學科研實施過程中,我校注重課題立項的針對性,課題管理的規范性,課題研究的實效性,做到三個結合:既課題研究與課程改革相結合,課題研究與常規教學相結合,課題研究與校本培訓相結合。學校按照「立足教學抓科研,抓好科研促教學」的工作思路,切實加強科研投入,努力改善科研環境,加大獎勵力度。
四、強化減負意識 ,實現「輕負高效」實效化
給學生減負是一個老話題了, 「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這一呼聲喊了很多年,但總是「打雷不下雨」「雷聲大,雨點小」,有些學校甚至為了考試分數的提高,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為代價。 如何才能真正實現「輕負高效」呢?首先必須抓課堂,保效率。抓住教學改革這一要害,提高「一次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改變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把「講堂變學堂」,把「教室變學室」,把「要我學變我要學」 ,注重學海無涯趣作舟,不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每一堂課力爭做到「預設課堂,創生精彩,提升效率,追求高效,減少低效,杜絕無效」,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其次必須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和心理負擔。溫總理說過要給學生「留下了解社會的時間,留下思考的時間,留下動手的時間」,不延長學生在校時間,不剝奪學生的課余時間,合理布置適量、難度適中、兼顧各個層面學生能力的作業,課內外有機結合,加上相對科學的評價制度,才能真正將學生從沉重的作業堆中解放,健康學習快樂成長。第三,要給教師減輕負擔。給學生減負的同時,還要看到教師負擔過重、壓力過大的狀況。各種考核種類繁多、學校的管理不規范、按教學成績排隊、家長期望過高等,均給教師造成了一定的工作壓力和心理負擔。因此給教師減壓也是「輕負高效」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管理部門和管理者應轉變觀念,關注教師身心健康,做到科學管理,以人為本,全社會通過各種渠道形成關心、理解和支持教師工作的氛圍,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
總之 ,強化減負增效意識,抓牢抓細常規管理,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才能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真正提高。

⑦ 農村小學考試平均才四五十分,什麼原因導致農村學校教學質量下降

農村小學考試班級的平均分只有45分,導致農村學校教學質量下降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包括農村父母對於孩子學習的關注程度、農村學校能夠擁有的教育資源、學習環境以及農村小學的師資水平等。針對於這一個問題,小匠老師下面來分享幾點個人的看法。

第三、農村學校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教學方法

導致農村學校教學質量下降的原因還包括農村學校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正確,是否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知道有些農村孩子是比較調皮的,因此這就要求老師們能夠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讓這些調皮的孩子靜下心來,在課堂上聽課,而可能是由於老師們沒有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不知道如何來教育孩子,因此起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這也就直接導致了農村學校教學質量下降的問題。

因此要提高農村學校教學質量,那老師們就必須反思自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必須要摸索出一條適合農村孩子學習的有效方法,讓他們能夠靜下心來學習,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夠提升教學質量。

那麼對於小匠老師上面所分享的幾點個人看法,不知道是怎麼認為的呢?放在下面的評論區留言討論。

⑧ 影響學校教育質量的因素

1.中小學教師老齡化,傳統教育在他們心靈深處根深蒂固,素質教育到這里難以實施。回
2.多數教師對現代化答電子設備操作不夠熟練,課堂上無法得心應手的使用。
3.片面追求升學率,考核教師以學生的文化課成績為主,使老師和學生都一味的注重分數,而忽視素質教育。
4.學生家長,社會成員都看重分數,分數搞不上去再好的學校,再棒的老師都不會得到認可。

⑨ 制約我市教育教學質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制約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學校辦學經費緊張,制回約學校的更好發展答。
農村教師待遇落實不好,致使教師不安心工作,想調動、
跑調動的教師多,教師隊伍不穩定。
、初中專任教師隊伍質量不高。存在專業不對口,所學專業與
所教專業不相符,小學教育專業教中學專業課,非英語專科教師
教英語,薄弱學科教師緊缺。學校學科教師配備結構不合理,影
響了學科教學和學校質量的穩步提高,致使部分學生放棄學業,
影響了學校良好學風的形成。

閱讀全文

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低下的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