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醫學教育的發展歷程
醫學教育的歷史源遠流長。人類在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建立了醫學,為了把長期積累起來的醫療經驗傳給下一代,便產生了醫學教育。起初是以師帶徒的形式,隨著知識量的擴大和對醫務人員需要量的增加,學校形式的醫學教育便應運而生。中國早在公元 443年劉宋王朝已設立了官方的醫學教育機構;公元9世紀,義大利薩列諾醫學校開始聞名於世。一定社會的醫學教育要受到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制約,並且直接受到衛生和教育事業發展水平的影響。與此同時,醫學教育反過來又對它們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和作用;為社會培養醫療保健人才,保護社會勞動力;把醫學知識和經驗世代積累下來,傳授下去,實現醫學知識的繼續和再生產。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歐洲出現了終身教育的思想,認為教育是個人一生中連續不斷地學習的過程。在這種思潮的啟發下,目前國際上醫學教育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一個醫生接受醫學教育也是一個終身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基本醫學教育,即醫學院校教育,學生在學校中接受的是基礎教育;畢業後教育,醫學生從醫學院校畢業以後,在所學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接受專業化培訓,使所學知識和技能朝著某一專業方向深化;繼續醫學教育,是在完成畢業後教育以後,為跟上醫學科學的發展,繼續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的終身過程。這三個性質不同的教育階段應緊密地銜接,形成連續統一的醫學教育過程。 醫學教育隨之形成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包括:
①公共基礎課,包括人文和社會科學課程,對學生進行文化和品德教育;
②普通基礎課,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化學、數學等自然科學課程,為學習醫學打基礎;
③醫學基礎課,關於人體正常及異常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學科,以及治療預防的基本理論知識,為學習臨床醫學打基礎;
④醫學臨床課。其教學安排是以學科為單元,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先一般後醫學,先基礎後臨床,將整個教學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一為醫前期,設置公共基礎課和普通基礎課,學生基本上不接觸醫學。有的國家將這一階段教學作為醫學預科放在綜合性大學中進行;中國、日本、蘇聯、東歐國家則在進入醫學院後第1~2年中學習。二為臨床前期,開設醫學基礎課,醫學生開始學習醫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但不接觸病人。
課程按人體正常形態結構和功能→生物致病因子→病理形態和功能的病變→葯理學理論知識等順序安排。三為臨床期,開設醫學臨床課並進行教學實習,課程結束後,安排一年左右的生產實習,以實習醫生(護士)的身份參加臨床工作。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沿襲多年,至今仍為中國以及多數國家的多數醫學院校所採用。它屬於學科課程教學。每一學科均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把該門科學的浩繁的內容加以適當的選擇、合理的組織和排列,使之適合於醫學生的接受水平。 則根據各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加以安排。學生獲得的知識較為系統、完整,教學形式與中學相似,學生易於適應;教師的業務專長與所擔負的課程一致,教材易於編寫。經驗證明,這些優點有利於保證教學質量。但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科為基礎,致使課程門數過多,內容往往重復,學生負擔過重;各學科界限分明,基礎課與臨床課截然分開,不利於醫學生早期接觸醫學、早期接觸病人,早日接觸社會。
② 越來越多人注意教學改革,他們關注的是什麼
我國的教育總體上來講屬於應試教育,上學的目的是取得高分。重知識、輕實踐,重記憶、輕思維,重繼承、輕創新,培養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是書獃子。和歐美發達國家的教育相比太落後了,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高分低能。很多孩子進入社會以後,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交際能力、溝通能力都很差,除了學習,能考高分,一無是處。更不要說創造力了,這種教育體制下,學生的創造力被壓抑了。課堂上學生一味聽老師講,久而久之,獨自思考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被重視,對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科的濃厚興趣都沒有了,這也就是為什麼,錢學森會說“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所以我國越來越重視教學改革,因材施教,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各方面人才。
③ 什麼是「5+3」為主體的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方案
5年的院校教育,加抄上3年的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或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將成為醫學人才培養的主流模式,被稱為「5+3」。 以此為基礎進行的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方案就稱為
「5+3」為主體的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方案
④ 對目前醫學教育模式,你有怎樣的理解
我覺得目前的醫學教育模式還是非常好的,醫學院都是實行理論加實踐的教學方法,有助於以後臨床治療。
⑤ 整合式醫學教育改革應該包括什麼
醫學教育及中國醫學教育改革的現狀這篇文章看看。
⑥ 第三次醫學教育改革的基礎和重點是什麼
醫學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麼?
第一代改革:以科學為基礎的醫學教育。第一代醫學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報告開啟一系列醫學教育變革,以科學為基礎的課程設置推進了現代醫學及其技術的快速發展,其特點:
l 以教師為中心
l 以科學為基礎
l 按學科進行課程設置
第二代醫學教育改革:以問題為中心的教育創新過程。第二代醫學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倫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進行系統的醫學教育,其特點:
l 以學生為中心
l 以問題為基礎
l 基於問題的學習
第三代醫學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為中心,以培養勝任能力為核心的醫學教育模式。進入21世紀,醫學教育正在進行的新的改革浪潮。2010年「國際醫學教育委員會」規劃出跨越國界、淡化學科界限的發展戰略。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為中心,以培養勝任能力為核心,倡導專業教育要以團隊聯合為基礎,重視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和領導管理技能培養。其特點:
l 以病人為中心
l 以系統為基礎
l 以勝任力為導向
過去100餘年的醫學教育改革推進了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然而當代的醫學卻面臨諸多現代性危機與困境,醫學教育新一代變革迫在眉睫。現代醫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也引發了諸多新問題,其中人口學與流行病學改變、新技術無限制應用、專業過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變等是主要因素。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轉向慢性疾病的侵襲、自然環境變化和負面醫療行為風險,致使全球衛生系統形勢變得越發復雜,因此也就對醫學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很遺憾,當今醫學教育系統仍處於嚴重滯後狀態,未能有效地應對上述挑戰。
當今醫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崗位勝任力不足。以系統為中心的教育變革就是要通過各種教學和體制面的調整,以達到轉化式教育目的。新一代系統性轉型就是要以衛生系統需求為基礎,注重勝任能力的培養與轉化,將醫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有效轉化成為臨床服務技能,為醫療衛生系統培養優秀醫學人才,以適應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是醫療與教育兩個系統的共同目標,教育系統的任務就是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的醫學人才,從而滿足現代醫療衛生領域的人才需求。
2.醫學院校畢業生的勝任力應具備哪些能力?
(1)運用分子、生物化學、細胞學的知識以及維持體內穩態的系統機理及其調節異常來預防、診斷並且治療疾病
(2)運用物理學和化學的主要原理解釋普通生物學、病理生物學以及用以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的主要技術的作用機制
(3)根據基因傳遞、人類基因組的分子生物學以及群體遺傳學的原理來推斷和計算疾病的發病率,擬定醫療計劃降低發病率,獲取並且解釋家族史以及血統資料,規范基因檢驗,指導治療方案的制定,評估病患風險
(4)運用有關健康和疾病的免疫以及非免疫防禦機制的細胞和分子基礎確定疾病的病因以及預防措施,並且預測治療結果
(5)把健康和疾病狀態下普通的以及特定疾病的病理過程機制應用到重要人類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預測領域
(6)運用有關正常生理以及疾病微生物的生物學原理解釋疾病的病因,確定預防措施,並且預測治療效果
(7)根據葯理學原理評價安全、合理、最為有益的葯物療法
(8)運用量化的知識和推理方式——包括數據整合、建模、計算和分析——以及信息學工具來輔助臨床診斷和治療決策。
⑦ 牡丹江醫學院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做了哪些教學改革
普通高校可以基於知識、能力、素養的教育理論,進行專業建設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完善實踐內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容創新、創造、創業能力,滿足社會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促進學生就業及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從而不斷推動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⑧ 怎樣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
嚴格、規范的住院醫師制度,被譽為「通向醫學大師的必由之路」。如今,這回項制度開始答走向系統化、規范化,將為我國醫療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2017年7月,國辦印發《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加強全科、兒科等緊缺人才培養,逐步實現本科臨床醫學類、中醫學類專業一本招生,加快完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此次改革的核心任務。
⑨ 為什麼醫學教育需要改革
為什麼醫學教育需要改革?70,醫學的教育各方面他要不停地升級,不停的做實驗,所以要不停的改革。
⑩ 中國衛生產業2015年5月刊總第241期現代教育技術在高醫學教育改革中的應用
醫學科學是一門十分嚴謹且復雜的學科,再加上其所面向對象的特殊性,使其教育教學具有極大的挑戰性。隨著醫學科學的快速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和普及,更加深刻地變革著醫學教育理念,使得高等醫學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逐步提升,讓高等醫學院校的醫學人才培養手段和路徑更為多樣化。
1現代教育技術的概述
教育的過程就是在產生信息後,通過教師的教學將有效信息進行挑選。轉換和分配,然後由學習者對這些信息加以掌握和存儲。傳統的醫學教育中,其知識結構單一,這並不能滿足人們本身的網狀認知結構的建立和要求,而現代教育技術則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習者的思維更加擴散,學習方式更為多樣,學習內容更為豐富,並通過有效手段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這樣的教育技術才能深化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符合現代教育認知規律,才能培養出復合型人才。而且現代教育技術有效的融合了學習者的感知、認識、理解和運用能,通過音頻、視頻、文字和圖片的展示,將書本中的知識更為形象、具體的展現在學習者面前,有利於學習者的理解,促進其大腦和思維的運轉,幫助其構建認知結構和記憶網路,使其達到學以致用的境界。除此之外,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還會對傳統醫學教育體制加以變革,在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下,不僅會加強對醫學教育的研究以及教學資源的管理、開發利用,還會更加重視教育教學的設計和落實,並以培養創新能力的醫學人才為目標,更新發展醫學教育的思想、理念和理論,使其醫學教育的觀念從根本上加以改變,確立和落實終身教育、學生主體等教育理念。
2現代教育技術在高等醫學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分析
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更多的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在充分發揮其作用的前提下,就能很大程度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內容。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促進醫學教育的現代化,實現其跨越式的發展。
①新型醫學教學結構的創建。醫學服務於人,其研究是世界萬物,針對的生命,這就要求其教育具有嚴謹性、科學性和復雜性,並且以培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創新型醫學人才為教育核心。但是在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中,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主宰者,雖然也能夠向學生傳遞醫學知識和技能等,但是缺乏對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也是學生不能做到學以致用,不容易舉一反三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新型醫學教育結構中,遵循了教育改革中強調的「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激發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和主觀能動性,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利用,讓課堂講授的內容和形式更加多樣化、多維度,改變學生被動接受和學習的角色,成為真正的信息加工主體和知識建構者,同時教師利用互聯網搜索和整合眾多優秀的醫學教育資料,引導學生,啟發學生,進而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學習和創新能力,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課堂所學知識,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也有著非凡的意義。
②高效醫學管理體系的建立。想要進一步深化醫學教育改革,就還需要加快高效醫學管理體系建立的步伐,在全面認識醫學教育精英屬性的基礎上,促進醫學教育中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深入,以探尋符合並促進現代高等醫學教育的新管理思路。這也就是有組織地對現代教育及時的高效合理利用進行探討和倡導,使其與傳統教育手段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得教育資源得到了更好地整合,進而實現一個完善的現代信息建設和長效管理工作機構的建立,從而為高等醫學教育改革和教學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在該管理體系下,教師能夠相關機構的培訓中得到有效的技術指導,不斷提升自身現代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使得醫學教學中的教學手段更為多樣,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③立體化醫學教學資源的構建。該種教學資源的構建需要以院校教學基礎和信息技術水平的基礎上,在滿足構建條件後,該種教學資源能夠為醫學教學提供一種優質的整體教學方案,以滿足實際的醫學教育需求,並推動教學的改革。它雖然具有整體性,但是其中教學資源豐富靈活,涉及不同層次的教學資源,以滿足不同教學對象和教師個性化教學的需求,為醫學教育改革提供更深層次的服務[6]。而且這也是一種新的理念,通過資料庫技術創建有利於教學資源管理的教學資源庫,以學科、專業為應用對象創建教學資源網站。雖然在先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立體化醫學教學資源的構建仍然會出現一些問題,但只要不算吸收接納先進的現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術,推廣並應用優秀的醫學教育改革成果,就能在不斷實踐和摸索中總結經驗,完善立體化醫學教學資源。而且在醫學教育中,往往會需要進行很多的醫學實驗,其中所涉及的實驗動物、器材等都是較為昂貴的,這並不能無限制的供以學生使用,但是在該教學資源下,很多醫學實驗都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模擬,進而為學生的實踐操作提供一個練習平台,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醫學實驗中各方面情況和具體操作流程和步驟等。
④網路教學新模式的形成。網路教學新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基於信息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利用而構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新模式可以讓學生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就能夠學習到醫學知識,無論是在預習、學習還是復習階段,學生都能夠溫習、回顧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習的醫學知識。這也是一種對現代信息技術和醫學課程的整合,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充分發揮醫學教育改革中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學生也能夠通過自我學習,了解到世界前沿的醫學知識。
3結語
總而言之,當前在對高等院校進行評價的時候,不再僅僅局限於教師隊伍規模和水平,更多的還會考慮學校的現代教育設備和技術的情況,教師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情況及其教育水平和效率等,這些都突顯了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作用和意義,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才能讓醫學教育改革得到進一步的加快和深化。
作者:劉耕 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