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教學創新的績效評價研究

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教學創新的績效評價研究

發布時間:2021-02-20 01:04:46

Ⅰ 中小學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技術能力有哪些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為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和《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有關精神,特製定《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本標准適用於中小學教學人員、中小學管理人員、中小學技術支持人員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與考核。
第一部分 教學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一、意識與態度
(一) 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在教學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關注新技術發展並嘗試將新技術應用於教學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完善自身素質結構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的意識與態度。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
3.掌握教育技術理論的基本內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術研究方法。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見教學媒體選擇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系統設計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
(一)教學設計與實施
1.能夠正確地描述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並能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2.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
3.能為學生提供各種運用技術進行實踐的機會,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4.能應用技術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學過程的評價。
(二)教學支持與管理
1.能夠收集、甄別、整合、應用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優化教學環境。
2.能在教學中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學中對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學中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與發展
1.能結合學科教學進行教育技術應用的研究。
2.能針對學科教學中教育技術應用的效果進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習業務知識,發展自身的業務能力。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就學習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就學生情況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廣泛開展合作與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教育管理人員就教育管理工作進行溝通。
5.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在教學資源的設計、選擇與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與交流。
6.能利用技術與學科專家、教育技術專家就教育技術的應用進行交流與合作。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在學習資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機會。
(二)有效應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三)健康使用促進學生正確地使用學習資源,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四) 規范行為能向學生示範並傳授與技術利用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
第二部分 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一、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推動在管理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推動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支持教師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密切關注新技術的價值並不斷挖掘其教育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促進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促進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促進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管理的效果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管理能力與個人素質不斷提高的意識與態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術為教師創造終身學習環境的意識與態度。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
4.掌握績效技術、知識管理和課程開發的基本知識。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資源管理、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4.掌握課程規劃、設計、開發、實施與評價的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
(一)決策與規劃
1.制定並實施教育技術應用計劃以及應用技術來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條例與法規。
2.能夠根據地區特點和實際教育狀況,宏觀調配學習資源,規劃和設計教育系統。
3.能夠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和統計數據輔助決策過程。
(二)組織與運用
1.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保證教育技術應用計劃的貫徹和執行。
2.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促進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建。
3.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學活動。
4.能運用技術輔助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
(三) 評估與發展
1.能使用多種方法對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教育技術應用效果進行評價。
2.能運用技術輔助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評價。
3.能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技術體系的不斷改進,支持技術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術手段為教師、學生和管理者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5.能充分運用技術改善教育教學條件,並為教師提供教育技術培訓的機會。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學人員就教學工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就學習支持與服務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及學生就學生發展與成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就管理工作進行合作與交流。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能夠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二)有效應用
1.能夠促進學習資源的應用潛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2.能夠促進技術應用達到預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確保技術環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術應用的安全性。
(四)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信息道德的宣傳與教育。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與言論。
3.具有技術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並能夠以實際行動維護這種知識產權。
第三部分 技術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一、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研究與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識。
2.具有利用技術不斷優化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意識。
3.具有積極輔助與支持教學人員和管理人員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4.具有不斷嘗試應用新技術並探索其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技術及應用方案進行選擇和評價的意識。
2.具有對技術開發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技術支持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資源管理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積極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術以提高業務水平的意識。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不斷提高個人素質的意識。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掌握現代教學媒體特別是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的原理與應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學系統設計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的設計與開發的技術。
4.掌握教學媒體的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學習資源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6.掌握對教學媒體、學習資源的評價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
(一)設計與開發
1.參與本單位教育信息化建設方案的整體規劃與設計。
2.能夠設計與開發本單位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3.能夠收集、整理已有學習資源並設計與開發符合教學需要的學習資源。
(二)應用與管理
1.能夠為教學人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2.能夠為管理人員的管理和評估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3.能夠對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的使用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維護。
(三)評估與發展
1.能夠對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開發與應用效果進行評估,並提出發展建議。
2.能夠對自身的技術服務和管理工作進行評估,並反省自身的技術服務和業務水平。
3.能夠參與本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效果的評估工作,並提出發展建議。
4.能夠參與制定本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方案並實施。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師就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管理人員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及家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行及技術專家進行交流。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能夠通過有效的統籌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二)有效應用
1.能不斷加強信息資源的管理。
2.能不斷提高教育技術應用的有效性。
(三)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術應用環境的信息安全。
2.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術服務。
(四)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技術環境下信息資源的規范管理。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方式。

Ⅱ 什麼是教育技術談談在你的教學中對於教育技術的體會,教育技術對教學有什麼促進作

教育技術
網路名片
實用教育技術教育技術是在視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於1970年由美國教育技術委員會向美國國會遞交的報告中首次提出,後來經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修改後形成的一個完整概念。

目錄

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教育技術發展歷史視覺教育
視聽教育
視聽傳播
教育技術
我國教育技術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
AECT94定義與2004定義比較
教育技術的特徵
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觀念的聯系
教育技術與教育的發展關系第一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
第三次革命
第四次革命
教育技術發展的新領域一、教學設計:從媒體編制到系統設計
二、教學設計:從學校教學走向企業培訓
三、教學設計:從獨立到融合於績效技術
參考文獻
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主幹課程教材
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要求簡介80年代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要求
90年代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要求
新世紀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要求
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教育技術發展歷史 視覺教育
視聽教育
視聽傳播
教育技術
我國教育技術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
AECT94定義與2004定義比較
教育技術的特徵
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觀念的聯系
教育技術與教育的發展關系 第一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
第三次革命
第四次革命
教育技術發展的新領域
一、教學設計:從媒體編制到系統設計 二、教學設計:從學校教學走向企業培訓 三、教學設計:從獨立到融合於績效技術 參考文獻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主幹課程教材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要求簡介
80年代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要求 90年代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要求 新世紀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要求展開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編輯本段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現行的"教育技術"定義中,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學會(簡稱AECT)在1994年發布的有關「教育技術」的定義影響很大。 我國對教育技術定義的討論相當豐富,《中國電化教育》和《教育技術研究》雜志發表了幾乎國內全部重要學者對教育技術定義理解的論文。 AECT『94定義:教學技術是關於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英文原文: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該定義將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表述為關於「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改變了以往「教學過程」的提法,體現了現代教學觀念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從傳授知識轉向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重大轉變。學習過程是學習者通過與信息、環境的相互作用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認知過程,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種信息和環境條件。新的教學理論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能積極進行信息處理的主動學習者,而教師要提供能幫助和促進學生學習的信息資源和學習環境。從21世紀社會發展和人類發展的需求出發,建造一個能支持全面學習、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創造學習、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大系統。 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這是我國頒布的第一個有關中小學教師的專業能力標准。該標准對教育技術作出了如下的定義: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
編輯本段教育技術發展歷史
美國教育技術產生最早,發展脈絡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響最大,其他國家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如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均以美國的教育技術理論模式做借鑒,英國、美國可作為研究教育技術發展歷史的典型代表。美國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展可從三個方面追溯:一是視聽教學運動推動了各類學習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二是個別化教學促進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的形成;三是教學系統方法的發展促進了教育技術理論核心——教學設計學科的誕生。這三個方面發展的起源不同,但都與」視覺教學——視聽教學——視聽傳播——教育技術「這一發展軌跡。
視覺教育
最早使用視覺教育術語的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紹如何拍攝照片、如何製作和利用幻燈片的書,書名就是《視覺教育》。1923年,美國教育協會建立了視覺教育分會。
視聽教育
30年代後半葉,無線電廣播、有聲電影、錄音機先後在教育中獲得運用,人們感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到視覺教育名稱已經概括不了已有的實踐,並開始在文章中使用視聽教育的術語。1947年,美國教育協會的視覺教育分會改名為視聽教學分會。在諸多關於視聽教育的研究中,堪稱代表的是戴爾(E. Dale)於1946年所著的《教學中的視聽方法》。該書提出的「經驗之塔」理論成了當時以及後來的視聽教育的主要理論根據。
視聽傳播
1960年,美國的視聽教育協會組成特別委員會,研討什麼是視聽教育。1963年2月,該委員會提出報告,建議將視聽教育的名稱改為視聽傳播,並對此作了詳細的說明。另外,許多研討視聽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趨向於採用傳播學作為視聽教育的理論基礎。
教育技術
由於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理論觀念的拓新,國際教育界深感原有視聽教育的名稱不能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代表該領域的實踐和研究范疇,1970年6月25日,美國視聽教育協會改名為教育傳播和技術協會(Association for E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簡稱AECT)。1972年,該協會將其實踐和研究的領域正式定名為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的名稱確定以後,人們便開始探討它的定義。1970年,美國政府的一個專業咨詢機構教育技術委員會在給總編和議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教育技術是按照具體的目標,根據對人類學習和傳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資源的結合,從而促使教學更有效的一種系統的設計、實施、評價學與教的整個過程的方法。」
編輯本段我國教育技術發展
我國的教育技術最早主要是音頻和視頻技術,及其它技術手段在教育中的發展和應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化教育手段。以廣播電視和衛星為主體的遠程教育形式,促使了教學的組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織、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的一些變革。80年代中後期,計算機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成熟和進步,帶來了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同時也使教育技術乃至教育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世界各國都把科教興國作為重要舉措,對教育技術的發展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把發展教育技術作為教育的發展和民族發展的推動力。美國1998年投入510億美元,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術終身學習。柯林頓擔任總統時曾提出,2000年美國必須實施100%的學校與國際互聯網連通,使美國從小學到大學都實行「人、機、路、網」成片的先進國家。德國教育部長阿萊格爾1998年宣布,制定教育技術發展方案,重點傾向於應用多媒體教學和微機操作水平的提高。馬來西亞建立了「多媒體超級走廊」,使教育信息化達到了國際水平。 我國繼國家教育部頒發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工作的意見》之後,1999年6月13日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則為教育信息化和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發展提出了更為明確的任務: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陳至立部長曾強調指出:「要深刻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 教育技術正從教育改革邊緣移向中心,教育技術在教育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
編輯本段現代教育技術
突出「現代」是體現在: (1) 更多地注意探討那些與現代科學技術有關的課題; (2) 充分利用眾多的現代科技成果,作為傳播教育信息的媒體,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為教育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 (3) 吸收科學和系統思維方法,使教育技術更有時代特色,更科學化,系統化。 教育技術與教學媒體 教課書 語言實驗系統 傳統教育媒體 現代教育媒體 黑板 實物 標本 模型 報刊 圖書 資料 圖表 照片 掛圖 視聽媒體 幻燈 投影 錄音 錄像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1] 電視 電影 CD VCD 攝像系統 綜合媒體 微格教學系統 CAI系統 多媒體計算機 衛星接收 教育媒體 網路 手機 無線寬頻網路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各種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為人類社會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字的出現,特別是印刷術的發明,使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知識傳播成為可能.幻燈,無聲電影,有聲電影,無線電廣播,電視,投影等視聽媒體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知識傳播質量和效益.隨著人類社會步入信息社會,以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具有將儲存記憶,高速運算,邏輯判斷,自動運行等功能與信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集於一體的功能,使人類對知識的學習進入到立體傳播階段. 現代教育技術呈現出聲像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綜合化,信號處理的數字化,信息儲存的光碟化,教學過程的智能化等趨勢,使世界各地的受教育者能夠隨時進行自主學習,快速,便捷地獲取世界最先進,最優秀的文化.
編輯本段AECT94定義與2004定義比較
1、教育技術AECT94定義: 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資源與過程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2、教育技術AECT2004定義: 教育技術是通過創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的研究與符合道德規范的實踐. 3、該定義表明: (1) 界定的概念名稱是"教育技術"(Ecational Technology).而不是"教學技術"(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2) 教育技術有兩大領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規范的實踐". (3) 教育技術有雙重目的:"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 (4) 教育技術有三大范疇:"創造""使用""管理".與AECT94定義比較,相當於將94定義中的五大范疇整合為2004定義中的三大范疇.其對應關系是:將94定義中的"設計""開發"兩個范疇合為一個范疇"創造";將94定義中的"利用"范疇改成了一個較簡單的詞"使用";將94定義中的"管理"與"評價"兩個范疇化為"管理"一個范疇. (5) 教育技術有兩大對象" "過程"和"資源". 與94定義中的"學習過程""學習資源"有一定區別.2004定義中的"過程"和"資源"之前有一個限定詞"適當的技術性的"過程與資源. (6)教育技術的主要特徵在於其技術性. 4、教育技術AECT2004定義的主要貢獻: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1) 將教育技術的研究范圍由教學領域擴展到企業績效領域; (2) 首次明確提出教育技術的實踐應符合道德規范的要求; (3) 首次將"創造"作為教育技術領域的三大范疇之一,強調教育技術創新; (4) 從對一般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研究限定為對"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的研究,突出了專業特色和工作重點. 5、該定義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局限於美國的社會文化背景與行業背景,強調了定義的實用性和規定性,對教育技術本質的認識仍不夠深入; 其次,在一定范圍內強調教育技術實踐的道德規范性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避免矯枉過正.
編輯本段教育技術的特徵
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觀念的聯系 學習化社會概念的提出,既是對未來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一種預測,同時也是對人類未來發展提出的一種理想和目標,其中還包含人類對自身未來社會發展所提出的挑戰。 終生學習的概念,實質上是在綜合了終生教育和學習化社會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涵蓋了終生教育和學習化社會的基本思想。由此出發,終生學習的概念應該包含有3個方面的最為基本的內涵和外延: 第一,終生學習必須具有學習化社會的前提,也就是社會必須為人們的終生學習提供學習的條件和機會; 第二,這種學習不能是一種終極性學習方式,而應該是一種終生性的學習方式,是持續人一生的學習方式; 第三,終生學習還必須要求打破某一種教育機構壟斷教育的局面,必須實現社會處處是教育、社會無處無教育的學習化情景。

Ⅲ 考研教育技術學有那些研究方向

網路文化、互聯網心理學、網路教育技術、教育傳媒技術、教學系統設計、學版習科學、創新性技術研究權、游戲開發與教育應用、教育技術哲學文化研究、教育技術藝術基礎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當代信息技術前言跟蹤與教育應用研究、教育人工智慧研究、績效技術與企業培訓

具體的研究方向與各校設置為准,例如有的還會開設多媒體技術或影響編導的專業方向
另外也跟導師近期研究導向有關

Ⅳ 現代教育技術學對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有哪些作用

一、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的學習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靈魂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育者、影響者、變革者和促進學生發展的實踐者,是教的活動的主體,同時,教師的教又要以學生為出發點,教師的作用及其發揮的程度,必然地要以學生的原有水平為基礎,在教的活動和學的活動中,都有一系列科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因此,教師隊伍的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的認識水平,直接影響著新的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的應用,有計劃組織教師學習一些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的知識,不僅可以提高教師實施教育工作的理論水平,更有助於教師從「教書匠」向「教育家」的轉化。有了深厚的教育理論基礎,就能夠促使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活動中,站在現代教育理論發展的前沿來看待、評價、設計自己的教的活動,還能夠把自己「教」的工作從科學研究的認識高度開展理性思考,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從中體現出教育大眾化、終身化、個性化、國際化、信息化的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先進教育思想,比如一堂課上,從表面上只是反映了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在知識的傳遞過程中,教師的思想、方法和他的教育理論水平,會在知識的呈現過程中隨時滲透的,只有具有一定現代教育理論水平的教師才能在他的講、畫、演、做的過程中靈活啟迪學生的思維、保持知識記憶、促進遷移運用,從而使學生真正獲得知識,已達成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
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要加強硬體基礎建設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實施教學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由於計算機的不斷普及、網路技術、通訊技術及多媒體技術的不斷成熟。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室實施建設,在現代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要求,學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建設多媒體教學環境:
1、綜合多媒體電教室。主要設備有:投影機、多媒體計算機、視頻展示台等設備。多媒體電教室一般用於教師以演示、講授為主的教學課,多種媒體供教師使用,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2、多媒體CAI網路教室。這種教學環境建有幾十個學生計算機工作站,並配有耳機等。網路教室功能強大,主要功能有廣播教學、演示教學、分組教學、在線討論等。這種教室可進行語音教學、協作教學、學生個別化教學。
3、多媒體電子閱覽室、備課室、校園網等綜合型電教設備。其功能強大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方向。
4、閉路電視教學系統。有線電視信號網、錄像機、VCD、計算機等設備,主要適應教學中播放音像資料。
其次要開發多媒體教學軟體
當前學校的硬體建設設施建設基本上已達到要求,具備了一定的硬體環境,但要切實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就必須要自主開發多媒體教學軟體,並將課件應用到教學中,這是至關重要的,也是當前學校努力的方向和目標。開發多媒體課件可從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合理選擇課程、確定開發對象
根據學校現有條件,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選擇那些課程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傳統教學方式難以奏效的課程作為開發課題,另外對於那些市場上已經有開發成功,並推廣的教學軟體就不要再重復開發的,以免造成人力、物力和教育資源的浪費。
2、研究教材內容、製作設計腳本
教材是教學和課件設計的基本依據,只有把握好教材內容,深刻理解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內容體系,才能實施有效的教學。因此,在選好課題後,應仔細分析和研究教學內容,理解重點、難點問題,確定課件的內容結構、表現形式和教學順序。腳本的設計是製作課件重要環節,需要對教學內容的選擇、結構的布局、視聽形象的表現、人機界面的形式、解說詞的撰寫、音響和配樂的手段等進行周密的考慮和細致的安排。
3、收集媒體素材、製作合成課件
腳本設計完成後,即要開始對課件中所用到的各種視聽材料的收集,包括圖形、圖像、動畫、文本、音樂和配音等。素材的取得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利用掃描儀採集、多媒體素材光碟和取之不盡的網上素材等。多媒體課件最核心的環節是製作合成。其重要任務是根據腳本設計的要求和意圖設計教學過程,將各種多媒體素材編輯起來,製作成交互性強、操作靈活、視聽效果好的多媒體課件。這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需要製作者掌握過硬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能。
4、修改調試運行、網上發布推廣
課件製作完成後,要經過多次的調試、試用,不斷的修改、完善,最後趨於成熟。這一步是確保整個課件的質量最後一關,應值得注意。製作完善後的課件,鼓勵教師在校園網或Internet上發布,這樣既可豐富網上的教育資源,又可形成新的網路化教學資料庫,使優秀的有限的教育資源被更多的學習者所使用。
多媒體教學軟體的製作是一個艱苦的創作過程,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成立一個多媒體課件開發小組,由專家、教授、一線教師、計算機教師和專職電教工作人員組成。對於一個多媒體教學軟體的開發,可由這個小組共同協作完成,從而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三、現代信息技術及相關技術和方法的掌握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保障
隨著新世紀的來臨,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當代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意識、理論水平、操作技能是教師素質的基本要求。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明顯,教育面臨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做為教師,只有與時俱進的轉變教育觀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把給學生創造最有力的信息環境,培養和提高學生獲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作為教師教學的基本任務,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課堂教學改革的時代內涵,也才能在受教育者(學生)身上塑造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思維方法與行為方式。而我們的教師由於年齡結構、知識結構的局限性,加強教師隊伍駕馭計算機和互聯網等技術培訓,提高教師對數字信息的處理能力,走「惜時增效,輕負高效」之路,是有效開展新時期課堂教學改革,把素質教育思想落實於課堂的最佳途徑。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具有決定性的。教師是現代教育技術實踐、運作的關鍵要素。「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今日的教育技術很需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熱衷於探索我國教育技術現代化的師資隊伍。因而對教師的培訓是十分緊迫的任務,不但要提高其學歷層次和專業水平,還要使他們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教師的培訓可採取按不同的要求分層次的方式進行。
首先要對學校領導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觀念的培訓。學校領導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水平及重視程度將直接影響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水平。通過培訓,使他們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思想、觀念和教學模式、方法的變革的巨大推動作用和在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其次專職電教工作人員和網路管理人員必須要經過系統嚴格的培訓,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熟練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等知識,還要能承擔對其他教師的使用培訓工作。
另外其他教師可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學習,最有效的辦法是學校定期舉辦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班或專題培訓,通過學習使他們基本掌握常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技術、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多媒體網路技術等知識。
這樣學校通過培養和訓練,以形成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意識,能充分掌握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行動研究的教師隊伍,為教育教學改革服務。隨著教育技術和方法的變革,課堂中「教」與「學」的活動,已從傳統的「教師、知識、學生」三維方式轉換為「教師、知識、媒體、學生」的四維乃至多維方式,在課堂上,教師是教的活動的主體,學生是學的活動的主體,教的活動如何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匯其中,改變傳統知識呈現方式,把教學過程從傳統的邏輯分析講授過程,轉變為讓學生通過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意義建構過程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媒體從原來的教師演示工具變成學生認知工具;學生從被動聽講的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從而真正實現教師從知識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生活動的組織者,都需要教師具有靈活駕馭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有了這些技術和方法,現代課堂教學將發生歷史性的革命。
四、新型學習模式的建構是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
課堂教學改革應以建構和探索新型的學習模式為核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應對學生的知識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四大要素,即「情景」、「協商」、「會話」和「意義建構」,而現代教育技術的特徵與功能最有利於四大要素的充分體現。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學習過程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不僅可以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更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主動發現知識的深層次含義,通過對知識要點的超文本方式組織與管理,為學生提供圖文並茂的多重感官綜合刺激,不僅有利於引導學生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而且有利於學生更多、更好地獲取關於客觀事物規律與內在聯系,從而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起到其他教學環境無法比擬的作用。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課堂,學生可以通過「滑鼠」的點擊,立刻得到相關知識,從而實現其認知結構的有意義增長。從研究型學習的角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明確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發展自己的才能和創造性潛能。」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與發展,在當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是緊迫,而傳統注入式課堂教學知識的單一呈現方式和知識容量的限制,都不同程度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和發展空間。隨著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創造了廣寬的空間,學生的才能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從而為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條件。響應了我校確立了「以人為本,主動發展」辦學方向和思路。可以說,在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模式發生了重大變革,他們的綜合潛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展,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教與學的結合,形成了課堂,科學的課堂設計、組織和管理又依賴於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為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化和發展提供了物資、環境和技術保障。在工作實踐中,我們已深切體會到,現代教育技術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的淋漓盡致,人類已邁入一個以智力資源為依託的新世紀,課堂培養出的人要適應新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現代教育理論體系創造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力度,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發展。

Ⅳ 教育技術的作用

教育技術的作用來:自為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能夠支持與優化教育過程。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的呈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媒體形式,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充足的資源,為師生的互助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
具體如下:
1、教育技術提供的豐富的學習資源與和諧的學習環境為實現教育的民主化提供了技術的保障。「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教學設計開展個別化教學提供了有力的途徑。

2、教育技術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及選擇學習材料和學習方式的機會,使教育擺脫學習中心、課本中心、教師中心的束縛。學生能夠根據個體的特點和發展的需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自主安排學習的時間與空間。
3、能夠豐富教材的形式與課程內容
首先,教育技術打破了教材的單一形式,使教學內容以多種形式呈現
其次,教育技術有助於突破預先確定、固定不變、封閉的傳統教材體系。
4、能夠優化教育過程
教育技術可以提供形象直觀的演示,促進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提供多種多樣的資源,擴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與方法;提供便利的交流工具,有效的開展協商和討論。

Ⅵ 教育技術的研究源於教育技術的

教育技術學是以教育科學的教授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 系統科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過程的客觀性、可再現性、可測量性和可控制性,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系統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在既定的目標前提下探求提高教學效果的技術手段和教學過程優化的理論、規律與方法。
教育技術學是研究教育技術的理論和實踐。
學科:教育學二級學科
門類:教育學類
專業名稱:教育技術學 (這里是指中國特色的教育技術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能夠在新技術教育領域從事教學媒體和教學系統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等的教育技術學科高級專門人才,包括各級師范院校和中等學校教育技術學課程教師以及各級電教館、高校和普教的教育技術人員。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教育技術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新技術教育應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教育技術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教學系統分析、設計、管理、評價的方法和技術;
3.具有媒體(幻燈投影、電視電聲教材、計算機課件)製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國家關於教育、教育技術方面的有關方針、政策、法規;
5.了解教育技術學理論前沿、應用前景、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教育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教育技術學、教學系統設計、計算機教育基礎、網路教育應用、遠距離教育、電視教材設計與製作、教育技術研究方法、教育傳播學。
方向主要有 :遠程教育、多媒體課件開發、網路教育應用、企業績效技術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媒體製作實踐、課程設計與開發實踐、教育實習等,一般安排不少於20周。教育實習(選)、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課程設計、技能訓練等,並實施大學生創新培養行動計劃,開展各種設計、實踐活動 。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教育學或理學學士
歷史
教育技術學范疇內最早的學科是教學系統設計(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ISD),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被美國軍方使用以便更有效地培訓大量人員。在一個基本的教學系統設計模式中,涉及的步驟通常包括:分析A,設計D,開發D,實施I以及評估E(取首字縮寫:ADDIE模型)。
發展趨勢
績效技術方向
起源於20世紀60、70年代的績效技術作為教育技術學的一個研究領域在美國已經獲得了一定的發展,而當前的中國教育技術界還停留在對績效技術(Performance Technology)的簡單介紹和個別應用中,國內教育技術界對績效技術作較為系統介紹並在實踐中開展應用的,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張祖忻教授,國內對績效技術的理解基本上源於張祖忻教授:「績效技術是運用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的系統方法來提高個人和組織機構的工作業績的研究領域。」隨著中國教育技術界對績效技術方向的不斷重視、隨著中國教育技術研究人員自身的知識結構不斷地提高、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社會需求的進一步提升,績效技術以其「以人為本」的理念,必將得到長足發展。

Ⅶ 教育技術學專業考研前景如何如果考研應該報考哪比較好大三了,太糾結啊……哪位本專業人士給指導指導

在整來個教育學科中還算好——源至少教育學原理、課程論等碩士能乾的(比如輔導員、考公務員等等常規就業渠道)教育技術的也能幹;而教育技術如果偏重技術又比較肯干有天賦的話還能做一些他人幹不了的(軟體公司、廣告公司等)
但整體來說教育技術的碩士點兒偏多,市場消化不了(其他專業也差不多哈);所以要想就業好還是報考名校的,才大三好好復習還來得及,瞄準北師、華東吧——城市好、學校也好,就業容易。

Ⅷ 當前教育技術的研究熱點在哪有啥趨勢

教育技術 目前最熱門的研究方向>> 1· 網路文化2· 互聯網心理學3· 教育傳媒技術4· 教學系統設計5· 學習科學6· 創新性技術研究7· 教育技術哲學文化研究8· 教育技術藝術基礎研究9·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10·當代信息技術前言跟蹤與教育應用研究11·教育人工智慧研究12·績效技術與企業培訓13·遠程教育與遠程培訓14·協作學習與研究性學習15·知識工程學研究16·教育技術理論基礎與基礎理論研究17·國外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教學模式、評價管理模式及優秀論著與教材的引進18·國外優秀教育技術專業網站資源研究19·我國教育技術專業辦學模式、合理分布與發展規劃 教育技術研究 當前的熱點問題>> 當前教育技術研究的熱點:·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與教師專業化·學習共同體(利用技術構建)·學習型軟體開發·學習社區·傳統教育中的技術與現代技術·遠程教育模式、控制、評估、監控·學習資源庫建設·基於資源的學習RBL·構建網路教師教與學的共同體·技術在教育評價中的應用·如何利用司空見慣的技術促進學習·教師信息技術素養與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素養與培養·不可避免的技術帶來的問題——弊端·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關於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很討厭的問題,事實上,信息技術無處不再,它只是一種工具,講到這個問題,就好像教你如何使用一把斧頭,它能劈、砍、錘、敲……,並且該這樣辟、這樣砍、這樣錘、這樣敲……,你覺得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呢?熟練使用而已!)
總之,教育、教學、學習有多少問題,教育技術就有多少問題!
教育、教學、學習有多少理論和實踐,教育技術就有多少理論和實踐!
有教育、教學、學習就有教育技術的未來與發展!
教育技術就是教育主流中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要管別人怎麼看,做教育技術的人只需要干自己的事,就是對專業的貢獻。--------------------------------------------- 學科研究領域>>
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應用學科,其研究領域可以分為基礎性探索和應用性探索兩個層次(如圖1.1)。基礎性探索所產生的是教育技術學的一般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成果,包括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這為教育技術的各種應用領域提出了共同的基礎,集中體現了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學術貢獻和創新。在學科交叉與研究發展過程中,在此層面主要有三種傾向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設計)、面向教育需求而出現的創新性技術研究以及關於教育技術的哲學文化研究。應用性探索直接面向教育技術的各種應用領域,探討、回答源於實踐領域的問題,集中體現了教育技術學的獨特應用價值。教育技術的應用領域可以劃分為在學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和在學校以外的企業培訓、終身學習中的應用。近年來,隨著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遠程學習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種方式一方面拓展了學校教育,成為遠程教育,而另一方面可以實現面向企業等機構的遠程培訓。遠程方式本身也日益滲透到教育和培訓機構的內部,不只作為其外部延伸。面對面方式和遠程方式日益表現出融合的趨勢,而不再像遠程教育出現之初那樣界限分明。基礎性探索和應用性探索之間並沒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基礎性探索為應用性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據和基礎,而應用性探索所提出的需求以及所提供的帶有具體領域特色的研究成果可以反過來推動和豐富基礎性探索,比如面向企業人力資源培訓所出現的績效技術就對教學設計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下面,我們就按照這一框架對當前的教育技術學研究做一概要分析,以說明這些分支性研究領域的現狀。
教育技術學的基礎性探索
在基礎性探索層面上,當前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集中體現為三大主要研究傾向: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設計)、創新性技術和哲學文化研究。
(一)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研究
此方向主要是教育心理取向的研究。教學設計也稱為教學系統設計,它以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探討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系統論思想和傳播理論的影響。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學最核心的內容,對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歷來是教育技術學理論研究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隨著學習理論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再到建構主義的發展,教學設計理論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從教師中心的教學設計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建構主義者則更多稱之為「學習環境設計」(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而教學設計研究不簡單是搬用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它同時也推動、豐富了學習與教學理論的發展,兩者之間呈現出雙向的互動關系。 當前,學習理論至少有三種新的發展傾向特別值得關註:即強調學習的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我們需要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重新審視教學過程的設計,用新技術支持、促進新教學觀的實現,這對當前的教學設計、教育技術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教育技術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比如超媒體環境會帶來更有效的學習,還是只會帶來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式的膚淺的學習?如何解釋在計算機媒介通訊(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這種新條件中的人際溝通和知識建構?等等。而這些問題的提出和探討恰恰體現了教育技術學的獨特貢獻。因此,在此領域中有兩個重要的前沿性研究方向,其一是基於新的學習理論、以新技術的發展為背景來研究新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分析新技術在這種新教學模式中的功能及其實現。諸如喬納森(D. Jonassen)的學習環境設計模型、CTGV提出的錨式情境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以及瑞格魯斯(C. M. Reigeluth)、梅瑞爾(M. D. Merrill)等的工作均在此方面具有重要影響。 其二是面對新的信息技術環境重新審視人類的認知學習過程,回答在傳統學習環境中所不存在或不甚突出的問題。比如基於CMC的人際溝通與協同知識建構,超媒體網路環境中的信息搜索、獲取與整合,網路環境中的分布式認知(distributed cognition)、基於信息技術的知識建模與可視化表徵,等等。美國匹茲堡大學學習研究與發展中心(The Lear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瑪夏琳(Marcia Linn)課題組等均在此方面有豐富的研究,在國內,北師大心理系的陳琦教授及其課題組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當然,上述這兩個方向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比如美國的「創新學習技術中心」(The Center for Innovative Learning Technologies (CILT))作為一個全國范圍內的合作研究機構,其核心研究主題明顯同時結合了上述兩個方向,如可視化與建模(visualization and modeling)、社群工具(community tools)、學習測評等,其中既涉及對新環境中的認知學習過程的研究,也涉及到如何利用新的學習理論和新技術來設計新型學習環境的問題。
(二)創新性技術(The Emerging Technologies )研究
這里的創新性技術研究是指面向教育需求探討新技術的綜合應用方式,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這種需求的推動下對信息技術本身進行創新,包括硬體及軟體技術的創新(而不僅僅是對現成技術的應用),以新技術發展推動教育技術的進步。這類研究的直接結果是導致了面向教育需求對技術應用方式或技術本身所進行的創新,正是這一點才使這類研究具有了基礎性探索的特徵,一般意義上的教學軟體開發不屬於這一類研究,而應歸屬在應用性探索之列。創新性技術的研究集中體現信息科學的交叉滲透和影響,在整個教育技術研究領域中具有重要作用。而這種在教育應用層面上的技術發展尤其是技術創新也集中體現了教育技術學的學術貢獻。在此方面的工作包括基於人工智慧技術所進行的關於智能輔導系統(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ITS)的研究,有關智能代理(Intelligent Agent)的研究,等等。當前所進行的關於泛在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研究也格外值得關注,即超越桌面計算機以及傳統人機交互方式的局限,發展無所不在的、可以隨時隨地使用的技術工具。掌上電腦、無線聯網以及新的人機交互技術的研究等均為此提供了條件,而這些技術創新將更好地支持學生在學校及家庭中更便利地使用信息技術,更好地實現跨時空的開放學習方式,並促進全體學生的平等使用,減少數字鴻溝。泛在計算也是美國「創新學習技術中心」的一個重要研究主題。
(三)哲學文化研究(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investigations)
哲學與文化學取向的研究所關注的是技術發展應用對社會及和人類自身發展、教育目的、教育價值、教育過程與體制的深層影響及其應對方式,以此來指導新技術條件下的教育變革。與前面兩個研究方向不同,前兩個研究方向更多關注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而哲學文化研究則首先需要對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身做批判性反思:將信息技術引入教育真的是必要的嗎?這會對教育、對人的發展、對社會文化產生怎樣的挑戰和深層影響(積極的、消極的)?等等。這一研究方向集中體現了哲學(尤其是教育哲學、技術哲學等)、文化學、社會學等學科的交叉滲透和影響,而這一領域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的新的深層問題也反映了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學術貢獻。當前,後現代哲學的技術觀對於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做了批判性反思,反對技術至上的觀點,突出了理性方法的有限性、集權性和中心性。有關技術哲學的研究在重新審視技術的實質、發展及其與人類的關系,強調將技術放在具體的社會文化之中,分析技術問題的文化根源。當前的教育哲學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所有這些都會對教育技術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另外,在教育領域中的新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哲學家提出了新的課題,數字化時代的人類生存方式,信息時代人的素質結構與教育的目標,對傳統讀、寫、算能力的新解讀,多媒體多帶來的視覺文化,網上虛擬空間中的師生交往等等,這些都是需要以哲學為基礎進行深入思索的問題。在此方面,國外學者展開了一些探索工作,諸如《數字化生存》等著作中的有關思想。在國內,桑新民教授等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除上述研究外,教育技術中的文化學、社會學問題近年來也開始格外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關注。研究者發現,任何一種教育技術產品都體現了它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的特徵,白人文化中所形成的教育技術未必能適應黑人文化。另一方面,同一種技術工具在不同文化之中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應用方式,正如美國一部電影中所描述的,一個可口可樂瓶子在一個原始部落中可以意想不到地被用作各種各樣的工具。在我國,計算機教學軟體在其發展早期即出現了習題庫式課件的泛濫,而網校發展也首先以升學輔導為起點,這些不能不說都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如何揭示出教育技術的社會文化性?應該如何適應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等等,這些都是有待研究的問題。
總之,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設計)、創新性技術和哲學文化研究構成了當前教育技術學研究中三個主要的基礎性探索方向,這是教育技術學研究發展的三大生長點(根基)。而這三者之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緊密的互動關系。信息技術的創新會推動和支持學習環境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發展,而新的學習環境設計又會對技術提出更新的需求;哲學文化研究對於前兩者的發展及應用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而學習環境設計的變化、技術的創新發展又會對哲學文化研究提出新的挑戰。這些基礎性探索構成了應用性探索的共同基礎。
二、教育技術學的應用性探索
在應用性探索層面上,當前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三個重要主題:面向學校教育所進行的關於IT整合於學校教育的研究、面向企業培訓所進行的績效技術研究以及遠程教育與遠程培訓研究。
(一)IT整合於學校教育(Integrating IT into schools)
學校教育無疑是教育技術首要的應用領域,當前,研究者在此方面所關注的首要主題是如何在學校課程及教學中充分利用IT所提供的潛力,提高教學的效果和效率,促進學校教育的變革。自90年代以來,研究者日益看到,IT用於學校教育決不簡單是將IT作為一種工具或一門課「添加」到傳統學校之中,而是涉及到一系列深層變化。所以,如何將IT整合(或融合)到學校課程及教學之中,推動學校教育的全面深層變革?這成了研究者們關注的重要主題。在國內,我們更多將這一問題稱為「教育信息化」。英國很早就在將IT整合於各科教學方面進行了探索性工作,對數學、語文、科學等各學科在教學中所應使用的信息技術及應達到的效果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並開展了追蹤研究。倫敦大學的M. Cox等均在此方面有豐富的研究。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STE)也提出了學科教育中應用技術的標准。從各國的經驗來看,IT在學校教育中的整合應用至少涉及到4個相互聯系的基本環節:硬體設施建設運行、內容資源設計開發、教師培訓和制度文化改革,這決不簡單是在學校中添置計算機設備。在這些方面,IT在各類課程中的整合應用模式、應用效果(包括短期及持久影響),基於IT的課程資源設計開發,IT應用與新型教學模式的整合,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標准與模式,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最近國際教育技術界關注的問題。
(二)績效技術(performance techniques)與企業培訓
終身學習在學校教育之外,企業培訓以及終身學習也是教育技術的重要應用領域。與偏重文化傳承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學校教育不同,企業培訓具有更具體的目標指向性,更關注受培訓者在特定領域中的績效水平的提升,是人力資源開發的一種具體途徑。績效技術就是主要針對企業等機構的培訓而發展起來的,它運用分析、設計、開發、實施評價的系統方法來提高個人和組織機構的工作業績水平。 績效支持系統(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的設計、實現及績效評估等成了這一領域中的重要問題。這一領域近年來日益引起了研究者及企業界的關注。美國100佳企業均在員工培訓上投以巨資。在國際信息處理聯合會(IFIP)於2001年7月召開的世界計算教育大會(WCCE)上,專門成立了關於終身學習的專業組,核心問題是探討「面向企業的大學」(University for Instry, UfI),主要是探討如何以IT支持企業培訓。應該說,這一應用領域為教育技術提供了新的具有吸引力的發展空間,但研究上相對而言還比較薄弱,有待大力推進。
(三)遠程教育與遠程培訓
遠程教育與遠程培訓最初是學校教育及企業培訓等的拓展形式,用以使遠離優勢教育資源的人能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培訓,大大提高教育和培訓的開放性。隨著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遠程教育與培訓從廣播電視教育過渡到了以網路教育為核心的階段,當前引起了人們的格外關注,網路課程系統及學習支持系統的設計開發及遠程學習的評估、管理等問題成了研究者探討的重要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研究者開始更多用分布式學習(Distributed Learning)而不是遠程學習(Distance Learning)來描述基於網路的虛擬化學習方式。遠程學習或遠程教育所強調的是把教育資源傳遞給身處遠方(可能是偏遠地區)的往往有全職工作的學習者,為他們提供開放的教育機會。而分布式學習所強調的不是學習者身處遠方,他們可能就在當地學校中,但他們在學習中會接觸、利用分布於不同地方的(而不僅僅是眼前伸手可及的)資源。另外,分布式學習所適應的不僅是空間與時間的距離,而且要適應學生知識經驗背景、學習風格等方面的差異。 這種發展趨勢使得學校教育中的IT應用與遠程教育之間的差別越來越淡化,在校學生也往往在其課程學習中廣泛採用網路學習方式,獲取異地的學習資源,與身處其他地方的學習者、專家等進行跨時空的溝通、協作。所以學校教育與遠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整合的趨勢。同樣,企業培訓本身也大量採用了遠程培訓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張建偉.當代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教育技術學在做什麼?[J]《教育研究》.2002

閱讀全文

與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教學創新的績效評價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