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學日誌和教學反思有什麼不同
教學反思的幾個方法
1. 自我提問法
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教學的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在計劃時間內回答完問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出現理解分歧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怎樣的策略與措施更有效」,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2.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3. 教學診斷法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法或小組「頭腦風暴」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㈡ 求小學教師優秀教育日記,教學隨筆
教育教學隨筆(2010-09-21 01:46:46)
標簽: 雜談
創設自主課堂 培養自主學習者
邵陽市資江學校 趙秋霜
讀完了戴爾。斯科特。里德利的《自主課堂》受益匪淺。
戴爾說:「教育的宗旨在於培養自主的學習者,也就是能夠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並養成終生愛好學習的學習者。教育重在學習能力的培養。要『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要形成自主課堂,造就自主學習者就必須創建積極的課堂環境。」 他在《自主課堂》中運用大量的教學實例佐證了自主課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提供了許多有指導意義的創設自主課堂的策略。在戴爾的《自主課堂》啟示下,我也嘗試著在我所任教的班級創設自主課堂,想方設法為學生創建積極的課堂環境,努力把學生培養成自主的學習者。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一期的《記金華的雙龍洞》時,我讓學生在充分預習課文、查閱相關課外資料的基礎上,自由組合成四個學習小組,以抽簽的方式抽取各組的學習任務:一組學習「路上見聞」,一組學習「外洞景象」,一組學習「孔隙特點」,一組學習「內洞奇觀」。各組給予相應的題卡,並規定時間完成題卡上的學習任務。完成學習任務後,各組派代表匯報本組的學習情況,並以小老師的身份上台向其他組的學生傳授本組所學習到的知識。記得當時各組學生的學習熱情格外高,每個組的學生都在擰成一股繩努力地完成著本組的學習任務,並一心想著怎樣超過別的組,就連那些平時不善於動腦,不樂於動口的學生的情緒也被調動起來了。結果在規定的時間內,四個學習小組順利地完成了相應的學習任務。四個組匯報交流學習的過程更是生動活潑精彩紛呈,如學習「內洞奇觀」的那組學生在網上查找到雙龍洞的好些圖片,他們以導游的身份巧妙地把圖片和課文結合起來,把雙龍洞內雙龍盤繞,各種器物羅列的鍾乳石奇異景觀解說得栩栩如生,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他們還展現了一些葉老沒有寫到的景觀,讓大家根據鍾乳石的形狀發揮想像給景點取名,經過一番討論,雙龍洞內又多了「玉樹臨風」、「千年等一回」、「面壁思過」等妙趣橫生的景觀。這就說明「具有適當挑戰性、有趣的課堂學習氛圍」有效而良性地刺激了學生的學習心理,使他們自覺地呈現出自主學習的狀態,能動地獲取知識。
《西門豹》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史實故事,教學這篇課文的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西門豹關心百姓,不迷信,足智多謀,為百姓辦實事的品格特徵,同時也讓學生領會學習課文人物描寫生動傳神的語言特色。教學《西門豹》時我嘗試著把學生分為男、女兩大組,讓他們在記住了故事內容的前提下,利用集體的智慧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然後進行排練表演。學生可來勁了,大家忙著編劇本、查資料、設計服飾、發型,忙著分配角色、背台詞、對戲。。。。。。忙得不亦樂乎。經過兩天的准備,男、女同學各拿出了一台像模像樣的《西門豹》課本劇,女同學唱歌劇,男同學演話劇,表演得各有千秋,連家長都被吸引來了。表演完後,學生們對西門豹的形象爛熟於心,對他的品格特徵也更為敬佩,同時還好好地過了一把創造設計、自由發揮以及表演癮。事實證明這種「創造性的學習」往往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並讓他們學得更為輕松。
在自主課堂中我盡量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並設法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因為好奇心往往是打開知識大門的叩門磚。每教一篇新課文,我都會設計幾個能吊起學生好奇心的 問題,並引導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自主求知,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有時課堂中解決不了的問題,我會和學生在課外繼續尋求答案。如教《撈鐵牛》時,學生對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撈鐵牛表示出極大的好奇,甚至不太相信水有這種神奇的浮力。於是課後我和學生共同用實物演示撈鐵牛過程,還做了好些其它的浮力實驗,學生的好奇心滿足了,知識也學到了。學習《五彩池》時,學生很好奇於五彩池水是由於池底的石筍折射陽光而變得五顏六色的,對於課文的描述,他們似懂非懂。我要學生去找多棱鏡之類的東西,實驗陽光的折射情況。恰巧,我有一顆仿鑽石造型的人造水晶飾品,我把它放在太陽光中讓學生看,學生們大叫:「啊,太陽真的是七色的!」我又把水晶飾品丟進水杯中,再讓學生觀察,學生發現水在陽光照射下有了各種顏色,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明白了,五彩池的顏色真是太陽光折射出來的!」
在創設自主課堂時,我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要求他們首先得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積極參與課堂中的一切學習,完成課堂中的所有學習任務,同時還要學會對他人負責。我安排每對同桌都是一對學習夥伴,他們有互相學習、互相督促、互相教育的任務。他們要互相監督聽課情況,要互相檢查課堂筆記和課堂聽寫,並互相糾錯。在這樣相互學習,相互教育的過程中,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加強了,學習習慣良好了,學習能力不斷強化,學習主動性增強了,真正成為了自主學習者。
很感謝《自主課堂》這本好書,它確實教給了我一些很有益的教學經驗和教學策略----這些經驗和策略支持了我為學生創設的自主課堂,讓自主課堂快樂了我學生的學習,也快樂了我的教學。
引領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快樂成長
邵陽市資江學校 趙秋霜
筆者從自身的閱讀經驗及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良性而有效的課外閱讀對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塑造小學生美好的人文品格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小學中、高年級階段是課外閱讀的黃金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各種能力以及人格心智正在逐步形成並發展,各種知識也在逐步積累,語文教師應該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在學好語文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基。在從事語文教學時,我一直把學生的課外閱讀當成常規的教學任務,備案在我每期的教學計劃中,我用書籍架成階梯,引領我的學生在閱讀中不斷向知識的聖殿之巔攀登,一路快樂成長。
一、引導有效閱讀
我提倡的是良性而有效的課外閱讀,即學生所讀的課外書籍必須是有助於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好書,學生在閱讀中必須要達到一定的目標---積累知識,豐富語文素養,陶冶美好情操,健全心智。為了幫助學生實現這一閱讀目標,我花了不少心思,做了不少功課。每學期開學初我都會給班上學生布置不少於二十萬字的課外閱讀任務(新頒的《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小學階段中、高年級的學生每人每期的課外閱讀量不少於二十萬字」),根據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水平,推薦相應的閱讀書目,如《弟子規》、《幼學瓊林》、《三字經》、《世界經典童話叢書》、《中國少年兒童網路全書》、《上下五千年》、《世界名人傳記叢書》、《唐詩三百首》、《成語典故》、《伊索寓言》、《山海經》、《愛的教育》、《大宇宙》。。。。。。內容由窄到寬,程度從淺入深,即從趣味性強、故事情節豐富的童話讀起,再向天文、地理、歷史、國學等讀開去。為了讓學生把課外閱讀落到實處,我教給了學生許多切實可行的閱讀方法,我讓每個學生准備了一本厚實的課外閱讀積累本(可連續用好幾個學期),每天規定三十分鍾的閱讀時間,邊閱讀邊做閱讀筆記完成當天的課外知識積累任務:或摘錄好詞、好句、好段,或摘記知識要點,或抄錄奇聞趣事,或寫閱讀感言,或做點評,也可模仿閱讀文本寫句、寫段。。。。。。學生每天的課外閱讀時量和課外閱讀筆記必須要家長簽字,再交給我查閱。我每周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課外閱讀交流活動:有時讓同桌或同組的同學相互交換課外閱讀筆記進行學習、評價,有時讓課外閱讀經驗豐富的學生介紹閱讀經驗和收獲,有時是同學之間相互推薦最新書訊或優秀書刊。。。。。。在這樣目標明確又持之以恆的課外閱讀訓練中,學生較好地掌握了閱讀方法,激發了閱讀興趣,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由被動閱讀轉變成主動閱讀,由苦讀(有些學生起初把每天的三十分鍾課外閱讀視為苦差事)發展到樂讀(後來我偶爾忘了布置三十分鍾的課外閱讀,學生會自己主動補上,他們說少了那三十分鍾的閱讀會很不習慣)。我還隨時關注學生的閱讀行為和閱讀心理,一旦發現學生有閱讀偏差便及時幫助他們糾正。有段時間,班上學生流行看驚悚小說,我調查了部分學生的閱讀感受,他們說這樣的小說情節十分荒誕離奇而陰森,看的時候特別緊張刺激,看過後腦海中老出現書中的恐怖場景,令人十分害怕,尤其女生,晚上會嚇得不敢獨自睡覺。針對這一問題,我在班上組織了一次「我們該讀什麼書」的主題班會,學生們在質疑、辯論、探討中明白了少年兒童期的學生心智發育不全,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驚悚小說中陰森血腥的描寫會給自己造成心理陰影。道理明白了,學生中看驚悚小說之風自然也就剎住了。
二、組織讀書活動
為了強化課外閱讀的效果,我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了系列「課外閱讀綜合實踐活動」。
1、開辦班級小圖書館
為了讓學生既節約買書的經費又資源共享,我建議在班上辦個小圖書館,學生們都十分贊同,大家自願捐出各類書刊數千冊。為了辦好小圖書館,班委會的成員們利用課余時間把所有書刊全部包裝一新,分門別類貼上編號,並制定了嚴格的圖書管理制度和借閱制度。班級小圖書館開放後,學生們課間追打吵鬧的人少了,坐在教室里看書的人多了,學生相互交流的話題也豐富了許多。小圖書館還專門設了意見箱,經常向學生了解閱讀情況和閱讀需求。
2、學生自編《讀書報》
班委會編了一份《讀書報》,做為同學們課外閱讀的一個載體。這份《讀書報》由班委會成員負責主編,每個月出兩期,每期由四個學生合作編寫。《讀書報》上有精美的插圖,有豐富的課外知識,有班上學生的優秀習作,有新書介紹。。。。。。這份小小的手抄報凝聚著學生辛勤的汗水,閃爍著學生智慧的火花。
3、開展主題讀書活動
為了調動全班學生的課外閱讀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利用班隊活動課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主題讀書活動,如:「智慧從書中讀出來課外知識競賽」、「唐詩宋詞誦讀會」、「比比誰讀的書多小書蟲經驗交流會」、「我閱讀我快樂閱讀感言小徵文」。。。。。。這些讀書活動的開展掀起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潮,連那些平時不善於閱讀的學生也有意識地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了。
三、引領學生成長
課外閱讀是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的過程,學生在持之以恆的課外閱讀活動中,知識得到積累,閱讀能力得以提高,語文素養不斷豐厚,人格品行日臻完善---學生們在書香中快樂地成長著。
1、學生品格日臻完善
學生在課外閱讀活動中豐富了知識,拓寬了視野,更學會了不斷地完善自我。網路類書籍使學生充滿智慧;蘊含哲理的成語典故、寓言故事讓學生閃耀思辨的火花;童話讓學生充滿愛心,富有童趣;名人傳記讓學生志存高遠;唐詩宋詞賦予學生滿腹文氣。。。。。。在書香熏陶中,我所教過的124班、139班、153班班風良好,學風良好,學生綜合素質好,學生整體知識水平和人文水平在年級位居第一。例如139班曾連續八個學期被評為學校的文明班級,連續八個學期語文期末統考名列年級第一(一個年級四個班)(這些都是有檔案可查的)。
2、學生語文素養快速豐厚
有效的課外閱讀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語文學習,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不斷提升:解讀文本、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感悟和欣賞語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了長足發展;學生的寫作水平快速提高,寫作興趣濃厚,自主寫作蔚然成風,學生在完成每期規定的八篇習作之餘還自覺地一周寫一篇小練筆,一天寫一篇日記,還有些酷愛寫作的學生寫長篇童話故事,如徐海凌的《不滅傳說》,歐陽旺的《森林冒險》,戴詩琴的《閣樓精靈》等長篇童話故事在《讀書報》上連載,並在同學中廣為流傳。徐海凌、張世甲、韓冰眉、周紅豆等學生還經常在《邵陽日報》、《小溪流》、《小學生導刊》上發表作品。還有一些語文水平相對較弱的學生也在課外閱讀中學到了不少寫作知識,從而提高了寫作水平,如朱文騏三年級時每次作文都犯愁,從四年級開始喜歡上閱讀,讀的書多了,文思自然就開闊了,作文時也有話可寫了,到五年級時他的作文水平還達到了優秀級別,還時有文章在學校的《小記者報》上發表。
3、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
有效的課外閱讀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自覺性,養成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和學習習慣,學生課堂中聽課習慣良好:注意力集中,自控力強,發言積極,喜歡交流、辯論、探討問題,堅持做聽課筆記;作業習慣良好,能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各科作業,且書寫工整,卷面清潔,正確率高;學生有良好的反思習慣,每個學習階段完畢或每次考試過後,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或成績及時反思,分析自身的問題,寫出反思日記,查漏補缺,為下一段學習掃除障礙。
高爾基說得好「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老師,引導你的學生去熱愛書籍,去閱讀書籍吧,因為閱讀書籍會讓你的學生成長得更快捷、也更快樂。
2010年9月22日
為學生「造米」下鍋
---巧用心思為學生創造作文素材
邵陽市資江學校 趙秋霜
一次給學校的「感受師恩」演講賽做評委,其中有三個演講者給了我較深刻的印象,因為這三個來自不同年級的學生都在演講稿中寫到了看到自己的老師在辦公室一邊打點滴一邊批作業的情景,然後感動得眼淚湧出了眼眶。據我所知,我們學校的老師經常有帶病堅持工作的,但卻從沒有哪個老師在辦公室打過點滴。這說明什麼?只能說明他們三個抄襲了同一篇範文。不過,時下抄範文的又何止這三個學生。
學生抄範文是有原因的,一是各類作文書籍泛濫成災,每個學生手頭至少有一兩本所謂的作文工具書,當然抄起來是又方便又快捷;二是老師、家長每天逼著學生寫這寫那,為應付檢查,學生只能抄範文交差;三是學生生活閱歷淺,生活范圍窄,作文素材幾近枯竭,無「米」下鍋,無文而作,所以只能「借米」下鍋。
學生,尤其小學生作文素材枯竭、無文而作是一個普遍現象,其根源在於:1、學生生活閱歷淺,沒有積淀下多少可供作文的生活經歷;2、學生生活范圍窄,眼界不開闊,見聞太少,沒啥可入文的東西。現在的學生大多兩點一線,每天學校、家就是他們的全部世界。春暖花開時節,他們不可外出踏春,秋涼果熟時候,他們不能出去秋遊,因為上級部門不準,學校不準,家長不準,老師也不敢,萬一出個安全事故,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所以現在的城裡孩子好多不知道李花、荷花開在幾月,不知道花生結在枝頭還是長在土裡,甚至不明白公雞和母雞有什麼區別(曾經親眼看見一個四年級的學生在作文中寫公雞下了一個大蛋)。。。。。。3、學生缺乏身體力行的生活體驗,現在的學生除了讀書還是讀書,想做點家務,家長不讓,嫌添亂;想做做小玩意,家長掏錢買;想做點公益勞動,家長嫌多管閑事;甚至想在學校值日搞個衛生,衛生區域還要被班主任賣給勤雜工(我們學校如今絕大部分教室衛生,公共區衛生都被班主任賣給食堂的工人了)。。。。。。可憐的學生們到哪兒去找鮮活的題材,寫鮮活的作文呢?
作文素材的積累完全靠點點滴滴的生活積累,沒有真實豐富的生活就沒有素材。面對當前我們學生的生活現狀,我們做語文老師的該如何打破學生無素材積累,無文而作的尷尬局面呢?我從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一套給學生巧找素材,造「米」下鍋的作文教學方法。
一、精心設計活動
活動是學生的快樂之源,也是幫助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徑。因此,我每期都會給學生精心設計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感受生活,體驗喜怒哀樂,並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從而積累豐富的作文素材。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游樂中潛藏著豐富的活動資源,只要我們有心,就能挖掘出許多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腳本。有段時間,學生中特別流行用五顏六色的彩色膠管編編織織,於是我借機給學生設計了一個「巧手編夢 」的手工活動。第一課時,我讓學生在掌握了簡單編織方法的基礎上,自由組合或單干,在規定的時間內用彩色膠管和輔助材料編織成單件或成組的小玩意兒,要求作品富於想像力,有創意,並要命名。學生興趣盎然,一個個埋頭苦幹,規定的時間一到,一件件有模有樣的編織品琳琅滿目地呈現在我眼前,有形態各異的小動物,有精巧玲瓏的瓜果,有美觀大方的首飾,還有「姜太公釣魚」、「老鼠嫁女」等故事場景。活動的第二課時,我讓學生把作品陳列在講台上,大家參觀欣賞作品,然後評出「最佳創意獎」、「最有趣味獎」、「最精美獎」等獎項,最後頒獎。學生們懷著極大的熱情參與了活動全程,在活動中,他們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體驗了緊張、焦慮、失敗、成功、喜悅、遺憾等等情緒。活動結束後,許多學生還在津津樂道著活動情況。我問學生,如果把這次活動寫下來,有話可寫不?學生回答說,有,可寫的話多著呢!所以接下來的作文指導我沒怎麼費口舌,學生就把作文寫好了,而且佳作迭出。我還給學生設計過「我當小老師」、「我是小小設計師」(學生利用廢舊衣物設計新款服裝,利用廢品設計飾品、日用品等)、「趣玩橡皮泥」、「愛心小組在行動」(學生自由組合成若干小組,每組在一周內完成至少五項愛心任務,超額的組將得到神秘獎品)、「做一回拾荒者」(組織學生撿垃圾、拾廢品)、「我吹,我吹,我吹吹吹」(吹泡沫比賽)、「火線運水」、「今天我當家」(孩子和家長進行角色換位)、「巧廚拼涼盤」、「編課本劇、演課本劇」等等活動。這些活動有手工勞動,有文體活動,有公益勞動,有語文實踐活動,有游藝活動,每次活動學生們都玩得不亦樂乎,,也寫得不亦樂乎,因為他們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真實地生活著,愉快地感知著,情感在盡情地宣洩著,所以心中的感受便會自然地發諸於筆端,成為了最真最好的文章。
二、巧妙利用教材
其實,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也潛藏著豐富的作文素材,教師如果利用得當,也能為學生作文找到下鍋之「米」。
1、改寫古詩
小學語文課本中每冊都有三、四首古詩,這些古詩語言精練,內涵豐富,意象生動,給學生留下了極大的想像空間和語言文字訓練空間。因此,我每期都會指導學生在了解詩作背景和深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改寫幾首古詩,即把古詩改寫成散文。在改寫過程中,學生突破原詩的語言容量,打破原詩的語言結構框架,進行著新的語言創作,在這個創作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總是很活躍的。例如學生在改寫《宿新市徐公店》時,大部分學生都用較淡雅的白描筆調描寫了「籬笆」、「小徑」、「樹木」交織而成的院落靜態景物,然後用濃墨重彩描繪「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的場景,既寫兒童追的種種動作,又寫黃蝶飛的各種姿態。原詩中只有「急走」和「追」兩個動作的兒童在學生的筆下有的狂奔,有的蹦跳,有的摔了跟頭,有的在喊叫,有的在說話,而且還有了鎖兒,柱子等有趣的名兒;原詩只出現「菜花」二字的菜園也被學生渲染得有形、有色、有香。一首二十八個字的古詩通過學生的想像、充實,變成了四、五百字一篇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2、續寫課文
翻開我們小學的語文課本,有很多課文給學生留下了拓展想像的空間,如《凡卡》、《小英雄雨來》、《小攝影師》、《窮人》、《金色的魚鉤》。。。。。。續寫很能鍛煉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我曾指導學生續寫過《凡卡》,學生續寫出來的故事多姿多彩,反應出各不相同的思維方式,有的學生極理性地給予凡卡更為悲慘的結局,寫他爺爺貧病而死,寫老闆阿里亞西涅更加虐待他,致使凡卡一次又一次地逃跑,最後。死在逃亡的途中。有的學生極浪漫地讓凡卡在鞋店裡得到老闆女兒的關心、幫助,慢慢長大成人,最終和老闆的女兒結婚,開了一家製鞋店,成為莫斯科著名的鞋匠,生活富足,還把鄉下的爺爺接到了身邊。
3、擴寫段落
課文中有些段落寫得很簡單,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對它們進行擴寫。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中的「內洞奇觀」一段,作者只簡略地寫到盤在洞頂的鍾乳石青龍和黃龍,對內洞的其它奇妙景觀未展開寫,我便指導學生在課外查閱雙龍洞相關文、圖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擴寫練習,學生根據手頭的資料在原文的基礎上詳細、生動地描繪了內洞鍾乳石千姿百態的迷人景象,有的學生還加進了相關的神話傳說,學生的擴寫讓金華的雙龍洞變得更加神奇誘人。
另外,「文體互換」(把說明文換寫成記敘文,把劇本換寫成小說,把小說改換成劇本等等)、「翻新老課文」、「給課文補白」等也是學生作文材料的極好來源。
三、指導學生積累
正由於學生生活空間狹窄,生活積累匱乏,情感體驗空洞,所以老師就應該經常性地指導學生進行作文材料的積累,指導學生從看似單調的日常生活中去挖掘可以入文的人、事、景、物,去捕捉平凡生活中的亮點。我採用單元日記的形式指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實踐,學生受益匪淺。
每個學期我按學校的開課周數給學生設置相應的主題日記(如全期有二十周,學生則寫二十個單元日記,不一定每天寫,但每周不少於三篇),每個單元定一個大主題,每個主題下有相應的觀察積累任務,如以「人物寫真」為主題,就是讓學生去觀察身邊形形色色的人,記錄他們的體貌特徵,言行舉止,穿著打扮,為人處事的故事等等。如以「花鳥魚蟲」為主題,則指導學生到大自然中去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長習性及其枝葉花果的特點,了解一些魚類、昆蟲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以「日月星辰」為 主題,指導學生看日出日落,月缺月圓的景象,看燦爛星漢,認識星座,了解一些宇宙的奧秘。以「我的成長故事」為主題,指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學習、社交等方方面面的情況,及時把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記錄成文。。。。。。因為有了明確的觀察目標和具體的積累素材的任務,學生學會了用探究和發現的眼光去看周遭的一切,他們關心起在垃圾箱中淘廢品的拾荒老人來(有個學生詳細地記錄了一個拾荒老奶奶一周的拾荒經過,字里行間滿是對老人的同情,他還建議同學們把廢舊作業、書報、礦泉水瓶等等積累起來送給老人,我們還真的那麼做了),他們和在草地上打拳的螳螂游戲,把在街頭流浪的狗狗帶回家,他們聽得清樹們在風中吵嘴或談天(引自學生文中的話語)。。。。。。在這樣的日積月累中,學生的眼光敏銳起來,情感豐富起來,當然文思也就敏捷起來。
要改變學生無「米」而「炊」的作文僵局,老師只有巧動腦筋,勤花心思,才能為學生創設出有文想作,有文可作的令人開心的寫作氛圍來。不過,這可是一項長期的、艱辛的工作。
2010年9月23日
㈢ 實習生幼兒園教育教學日誌怎麼寫
實習生幼兒園教育教學日誌 怎麼寫 我們是幼兒園的實習生 ,從開始實習見到這些幼兒園的孩子心裡非常高興 ,我們要 對孩子 有愛心 ,好好的教孩子 ,使孩子長大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
㈣ 教學日記怎麼寫
您好
教學日記的寫法初探
第一部分 如何寫課後反思
教學反思用平實的話,即教後想想,想後寫寫,認真思考一下得與失,想一想,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學情景是否和諧,學生積極是否調動,教學過程是否得到優化,教學方法是否靈活,教學手段優越性是否體現,教學策略是否得當,教學效果是否良好。想想後,動動筆,寫中有學,學中有思,不能成文,作為隨筆或記錄,經常翻翻,也算多了一個不會說話的教師,也可把教學中出現問題或困惑利用調講時間提到教研室中去討論、尋求解決的辦法,再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若能成文,再把它投寄出去,或作為一個課題加以研究,若能得到不見面老師的指導,豈不快哉,想得多了,寫得多了,它就是無價之寶,你就能品嘗到其中的樂趣。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這句話用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鑒意義。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
1、記成功之舉,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2、記「敗筆」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
3、記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記學生見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5、記再教設計,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總之,寫課後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第二部分 如何寫反思性教學日記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每節課後對自己所作的總結和評價,目的是總結經驗、改進不足,為今後上課提供參考。教師在對一節課評估時可以反思以下問題:
一、關於教學
1、這節課是否實現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2、這節課使用了哪些教學材料?是否有效?
3、這節課使用了哪些教學媒體?效果如何?
4、這節課是否這節課使用了哪些教學技巧?效果如何?
5、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情況如何?
6、課堂上是否發生了什麼特殊事件?
7、這節課的實際講授是否與教案完全一致?不一致,做了哪些修改?效果如何?
8、這節課的教學難度是否恰當?
9、這節課教學的科學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10、我的備課是否充分?
11、這節課的哪些內容需要在後續課程中再處理?
12、這節課是否應該採用其它更好的教學策略?
13、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是什麼?為什麼?
14、這節課的敗筆是什麼?為什麼?
15、這節課的問題有哪些?我在教學上做的改進有哪些?
16、我的教學理念在這節課上是如何體現的?
17、下次教這個內容時我是否沿用本節課的教案和教法?
18、下一節課與這節課如何銜接?
二、關於學生
1、在我的課上是否全體學生都有所收獲?
2、我是否將教學任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全體學生都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中來了?
3、學生在這節課中學到了什麼?是否學到了想學的內容?
4、學生最喜歡這節課的地方是什麼?
5、學生對這節課的哪些地方感到困惑?
6、學生是否有機會在你的課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分享自己的經驗?
7、學生是否在課上學到了新的學習策略?
三、關於教師
1、我的教學語言是否得體?
2、我的教學理念與實際教學是否有沖突?
3、我在專業發展上處於什麼階段?還應做哪些努力?
4、我作為特定課程教師在教學理念、知識結構、語言技能、專業技能和教育教學技能方面的長處和不足有哪些?
5、我應該如何幫助學生學好所教課程?
總之,做好教學設計並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是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的必要前提。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望您採納
㈤ 怎樣寫教學日誌
「教學札記」寫什麼呢?許多教師都覺得無從下筆。其實,可寫的內容很多。(一)教學中的疏漏、錯誤。「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課堂上,教師難免出現疏漏、錯誤。如果不及時更正、補充,就不能使學生對知識有正確的把握。上《可愛的草塘》一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跳進沒膝蓋深的水裡。」讀到這句,學生發生了爭論。有人認為該讀mò,有人認為該讀méi。我一時也疑惑了,宣布兩種讀音都可以。課後查閱辭海,發現「膝蓋」指一個關節位置,說「沒méi膝蓋大」可以,說「沒méi膝蓋深」不太合理。而「沒mò膝蓋深」,意指水深淹沒膝蓋,比較合適。第二節課,我對學生作了說明。學生都准確掌握了「mò」、「méi」的用法。(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根本目的之一。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不僅要掌握知識,更要發展運用知識的技能。筆者上完《分數乘除復合應用題》一課後,批閱學生作業,發現不少學生對本課知識掌握不好,分不清何時用乘,何時用除。筆者反思教學過程,發現,課堂上,沒有在引導學生找准單位「1」,並判斷單位「1」是否已知,從而選用計算方法這一環節上下工夫,導致學生對算理模糊不清。課後,筆者利用時間加強了分析與訓練,學生作業大有好轉。(三)重點、難點把握如何。課堂教學如無重點,無主次,從頭解說到尾,教學效率自然低下,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但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並非易事。在教學《窮人》一課時,筆者抓住「桑娜」將孩子抱回家後等待丈夫回家時矛盾心理這段描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讓學生體會桑娜善良的心靈。但學生對人物內心反復斗爭的矛盾心理理解始終不到位,讀起來也顯得乾巴巴的。課後,筆者在札記中寫到:「只有讓學生設身處地,考慮桑娜當時的處境,才能真正體會人物的內心。」放學後,我布置學生具體描寫桑娜當時的心理活動。學生寫得都不錯,例如一個學生寫到:「要是我不把這兩個孩子抱回家,他們就會活活餓死。我怎能見死不救呢?可是,我自己已經有五個孩子了。丈夫整天在海上打漁,還只能勉強度日。再加上這兩個孩子,怎麼活下去呢?這幾年,丈夫身體越來越差。如果他知道我把他們抱回來,一定不同意。說不定,他會大發脾氣。也許他還會揍我呢。可是任由孩子們餓死,那怎麼忍心呢?不管了,先抱回來,慢慢想辦法吧!」第二天,學生們再讀文中的描寫,感情很到位,對人物的理解也更深入。(四)教學方法合理與否。「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方法用得好,能促進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用得不好,適得其反。教《草船借箭》時,筆者參考優秀教案,搞課本劇表演。由於學生缺少訓練,又未能掌握人物特點,課堂上嘻嘻哈哈,弄巧成拙。課後,筆者總結: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選擇合適的教學形式,才能取得滿意效果。後來,筆者上《將相和》,又嘗試了課本劇,但由於課前指導得力,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到位,效果就大相徑庭。(五)處理問題是否得當。善於運用教育機智,恰當處理課堂上出現的問題,變不利為有利,能真正體現一個教師的教學藝術,上《跳水》一課,筆者問學生:「孩子站在桅桿頂端最高的橫木上,他怕不怕?」有的學生答:「怕!」有的則答:「不怕!」我不慌不忙的問:「如果你站在這么高的地方,怕嗎?」多數同學齊聲答:「怕!」偏有一個高聲叫到:「不怕!」我不滿的看了他一眼,打了個比方:「假如在教學樓之間搭一根又細又滑的木板,你敢過去嗎?」「敢!有什麼不敢?」他又嚷到。我不耐煩的說了一句:「那就下課試試!」學生低下頭,課又照常上下去。下課後,坐下來想想,自己處理得極為不妥。《跳水》一課教育學生遇事要冷靜分析、處理,可我自己卻沒做到。其實,當時我可以表揚該學生勇敢,再讓他找找文中有關句子,想想「孩子」是否也如此勇敢,問題不就解決了。「教而不思則殆!」願反思融入每位教師的「教學札記」。]
㈥ 教師怎樣寫教育日記
在一次聽課的過程中,蘇霍姆林斯基發現有兩個七年級的學生朗讀很單調,毫無表情,而且讀的很緊張、很費勁,他覺得對朗讀的人來說,那些詞好像是一座復雜的迷宮,朗讀者是在黑暗中穿過這座迷宮的,每時每刻都在碰到障礙。於是他便產生了疑問:為什麼他們會這么朗讀呢?他們是怎樣領會所讀東西的意思的呢?他把這個疑問記在了記事簿里,並開始對學生的閱讀進行研究,並得出結論:不會閱讀並不是智力發展上的什麼不正常情況的結果,而相反地是,不會閱讀阻礙了抽象思維的發展。以後他們又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精雕細刻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從初步的觀察和簡短的記錄,到全體教師進行廣泛的研究工作,再到深入鑽研學生頭腦和意識里發生的過程的實質,這就是教育概括的途徑。這個例子說明了記教育日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記得著名教育家、蘇州市副市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朱永新說過:「中小學老師,我是不大主張去進行對他們而言比較遙遠的理論探討,絕大部分的老師的科研可以是日記的形式,隨筆的形式。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他們的主要作品就是教育隨筆。日記教育就是有它神奇的魅力,我們就是要通過新教育實驗,讓更多的學生、老師來領略這神奇,來展示這魅力。」他在發表的《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事》中這樣說:「每日三省自身,寫教育日記千字。一天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後持3650篇千字文(計360萬字)來本公司。」理賠辦法也寫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後未能躋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願以一賠百,即現投萬元者可成百萬富翁或富婆。」這段話幽默含蓄地說明了寫教育隨筆的深遠意義。
讓我們也來看看一些成功的例子吧:
蘇霍姆林斯基32年堅持寫教育日記,一生撰寫了41部專著,發表了600多篇論文,寫了1000多篇供學生閱讀的作品,成為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我想,他之所以成為著名的教育家,與他善於思考、堅持寫教育日記難道一點關系都沒有嗎?不!可以說,教育日記成就了他,同時也成就了魏書生。魏書生是中國的著名教育家,他用一生的心血寫了30多本日記,大約200多萬字!還有很多我們熟悉的特級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寫教育日記,許多教育家出的書籍也是日記的形式。如:江蘇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華應龍從參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堅持寫教後感和反思,22年從未間斷,已發表論文400餘篇,成為「首都基礎教育名家」;竇桂梅靠「恆」勁積累了100多萬字的教育教學筆記......我想,如果我們教師像他們那樣堅持不懈,善於思考、善於動筆、善於積累,也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建議:「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個事實,你都把它記入記事簿里。積累事實,善於從具體事物中看出共性的東西——這是一種智力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就必然有那麼一刻,你會頓然醒悟,那長久躲閃著你的真理的實質,會突然在你的面前打開。」他說:「記日記有助於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他特別對校長提出:要有一個記事簿,只要你是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的,你就要尊重這個記事簿和尊重自己,把它一年又一年地記錄和保存下去,這實際上是一種教育日記,同時也是你對一個較長時期的教學和教育過程進行概括分析的准備工作,從收集事實、分析事實、研究事實,到做出概括性的、抽象的結論——這是我們學校領導人應當每天在走的一條路。我想,它也是我們每一位立志做好教育工作的教師們每天應該走的一條路。每一位勤於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如果不把自己在長年勞動和探索中所體會到的一切積累起來,那是多麼大的損失啊!
然而,寫教育日記並沒有引起我們大部分老師的重視。去年暑假開學後,我們學校實行了一項重要舉措,要求每位老師每天都寫教育隨筆,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堅持寫呢?在兩個學期的教育隨筆檢查中都發現一些教師有被動應付的現象,具體體現在篇數少、個人反思少、摘抄多,有的班主任老師居然連一篇教育日記都沒有寫,整本都是教學隨筆,不難想像她在班級管理和德育工作中動了多少心思。我自己在記教育隨筆中又何嘗不存在問題呢?總是以沒有時間、工作太忙為理由,把寫教育隨筆的事一拖再拖,然後找一個時間一補就是好幾篇,根本沒有養成每天堅持寫隨筆的習慣。其實,我自己也發現,在工作中曾經發現過不少問題,也曾產生過不少靈感,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及時進行捕捉、隨時記錄,以至於讓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不知不覺地消失掉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好在自己還留下幾篇隨筆,一旦寫什麼案例、論文、總結,便可以信手拈來,不至於搜腸刮肚地去找素材了!只是當時不免會責怪自己:要是平時多積累點隨筆該多好,寫文章就更加游刃有餘了!
我校確實有幾位老師的教育隨筆寫的很好。翻開她們的教育隨筆,一篇一篇地細細品味,那真是一種享受,裡面記錄著她們教育教學的成功與失敗,記錄著她們對學生的體貼與關愛,記錄著她們對幸福的理解和對生活、工作的熱愛......走進她們的隨筆,你便可以找到答案,為什麼她們能成為我校教師當中的佼佼者.教育隨筆見證著她們的業績,見證著她們的成長!我建議學校開展一次教育隨筆的展覽,讓老師們都能看一看,學一學,這也是一種資源共享。一本教育隨筆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讀了身邊幾位教師的教育隨筆,我被她們持之以恆的毅力所折服,同時感到了一種無形的壓力,自己要是再不寫教育隨筆,在教育教學改革的行程中會被她們遠遠地甩在後邊的!她們做為班主任,難道不比自己工作還繁雜和瑣碎呢嗎?她們能夠做到堅持寫,我就做不到嗎?其實,我們都能做到!關鍵是對待教育隨筆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要找任何借口!當自己工作忙的時候,想一想魏書生,他身兼數十種社會職務,自己還要教書,寫書,講學,即使這樣忙,他都能夠做到堅持把日記寫完,還把工作做得有條不紊。我們和他比起來還算忙嗎?還有理由找借口嗎?
讓我們堅持每天寫教育隨筆吧,因為那是蘇霍姆林斯基、陶行之等教育家走過的幸福之路、成功之路。
讓我們抓住每一個瞬間吧,記錄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記錄自己的酸、甜、苦、辣,把工作中的點點滴滴都留在美好的記憶中。
讓我們與教育隨筆共同成長!
㈦ 教師課堂日誌教學過程怎麼填
第一部分 如何寫課後反思
教學反思用平實的話,即教後想想,想後寫寫,認真思考一下得與失,想一想,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學情景是否和諧,學生積極是否調動,教學過程是否得到優化,教學方法是否靈活,教學手段優越性是否體現,教學策略是否得當,教學效果是否良好。想想後,動動筆,寫中有學,學中有思,不能成文,作為隨筆或記錄,經常翻翻,也算多了一個不會說話的教師,也可把教學中出現問題或困惑利用調講時間提到教研室中去討論、尋求解決的辦法,再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若能成文,再把它投寄出去,或作為一個課題加以研究,若能得到不見面老師的指導,豈不快哉,想得多了,寫得多了,它就是無價之寶,你就能品嘗到其中的樂趣。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這句話用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鑒意義。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
1、記成功之舉,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2、記「敗筆」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
3、記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記學生見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5、記再教設計,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總之,寫課後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第二部分 如何寫反思性教學日記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每節課後對自己所作的總結和評價,目的是總結經驗、改進不足,為今後上課提供參考。教師在對一節課評估時可以反思以下問題:
一、關於教學
1、這節課是否實現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2、這節課使用了哪些教學材料?是否有效?
3、這節課使用了哪些教學媒體?效果如何?
4、這節課是否這節課使用了哪些教學技巧?效果如何?
5、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情況如何?
6、課堂上是否發生了什麼特殊事件?
7、這節課的實際講授是否與教案完全一致?不一致,做了哪些修改?效果如何?
8、這節課的教學難度是否恰當?
9、這節課教學的科學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10、我的備課是否充分?
11、這節課的哪些內容需要在後續課程中再處理?
12、這節課是否應該採用其它更好的教學策略?
13、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是什麼?為什麼?
14、這節課的敗筆是什麼?為什麼?
15、這節課的問題有哪些?我在教學上做的改進有哪些?
16、我的教學理念在這節課上是如何體現的?
17、下次教這個內容時我是否沿用本節課的教案和教法?
18、下一節課與這節課如何銜接?
二、關於學生
1、在我的課上是否全體學生都有所收獲?
2、我是否將教學任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全體學生都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中來了?
3、學生在這節課中學到了什麼?是否學到了想學的內容?
4、學生最喜歡這節課的地方是什麼?
5、學生對這節課的哪些地方感到困惑?
6、學生是否有機會在你的課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分享自己的經驗?
7、學生是否在課上學到了新的學習策略?
三、關於教師
1、我的教學語言是否得體?
2、我的教學理念與實際教學是否有沖突?
3、我在專業發展上處於什麼階段?還應做哪些努力?
4、我作為特定課程教師在教學理念、知識結構、語言技能、專業技能和教育教學技能方面的長處和不足有哪些?
5、我應該如何幫助學生學好所教課程?
總之,做好教學設計並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是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的必要前提。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望您採納
㈧ 數學教育教學日記怎麼寫
數學教育教學日記的寫法
教學日記是教後反思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指教師根據教學過程反饋的信息,用精煉的文字將所思所想記錄在教案上。它主要包括:成功的經驗和方法,靈感的再現,始料不及和發人深省的問題。教學日記不僅記錄課堂上的知識、方法和思想,而且當檢查學生練習、作業、測試結果有感而發時仍可以補在教案的最後。教學日記既是備課的延伸又是新一輪備課的起點。
1、反思教學的效果、突破教學的難點。
在練習、作業和測驗中,學生的「普遍缺點」恰好反饋了我們教學的效果,反映了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是否已突出、難點是否已突破。只有對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收集、研究和反思才能尋求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第一課時的教後反思里我記載著這樣一個問題。
「 」的求解中很多同學都錯解為
思索一:如何避免這種錯誤呢?關鍵在於多次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時,考慮每次取等號的條件是否能同時成立。在上題中如果加上條件就不會出現錯誤。
式子 ;而式子
根據條件易知 不能同時成立,所以結果錯誤。
思索二:正解和常用方法的討論
正確的解法如下:
所以當 時, 。
此解法的關鍵在於「乘一項除一項」,從而達到只用一次均值不等時的目的,避免了兩次運用均值不等式中條件的不一致。當然了上訴問題還可以採用「1代換」的方法將 中的1代換為 ,從而達到相同的目的。方法上它們是「異曲」,思想上卻又「同工」。
2、重現教學過程中靈感,深入研究數學問題的豐富內涵。
在課堂師生共同探索中,有些問題和思路難免受時間的限制無法討論,有些靈感可能初見端倪卻又不能深入研究。此時教師一定要在課後加以彌補,才能不留遺憾。
例如:在《橢圓及其標准方程》的教學時我發現學生的推導過程中蘊含了橢圓的第二定義和焦半徑公式。
推導過程中的式子 可以變形為
(1) ,即後面的焦半徑公式
(2) ,即橢圓的第二定義
如果當時能夠對過程進行點撥,學生一定會為數學豐富的內涵而折服,同時也能為這種繁復無味的運算添加新的含義,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課堂上我卻並沒有能深入,但是後來我根據數學日記的分析補充並復習了該內容,加深了學生對該問題的理解。如果當時課後我也不能稍加留意,那麼這個問題的內涵恐怕會永遠是個遺憾。
3、反思教學目標中德育的滲透,體現數學的外延性。
我們的在教學中常常感嘆於數學德育材料匱乏,但在課後我們細細品位的教學過程時,卻發覺有很多問題能滲透一定的德育教育。這時我們應該做一個心細的人,將這些材料變成教學日記,以便在以後的教學中使用。
例如,圓錐曲線的復習課我利用了多媒體演示了這樣一個問題的圖形變化:
「當 從 到 變化時,曲線 怎樣變化?」多媒體演示的結果
是「單位圓 橢圓 兩條直線 雙曲線」。此時我解釋了引起變化的原因以及圖形之間的關系,學生們都覺的很有意思,但我總感覺好象還是少了一點深度。
課後我在教學日記上這樣寫道:此題的圖形變化恰好對應著一些哲學思想:(形式)相對靜止、(圖形)運動變化、(e的值)量變與(圖形)質變。如果把這些辨證主義哲學觀滲透進去,必將使學生注意到數學可以外延上升到哲學的層面,從而在學會數學的過程中也能學會人生。
4、反思學生的思維,創新自己的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善於傾聽學生的想法,願意採納學生的智慧並為己所用。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在一次講解排列問題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例子:1名教師和4名同學站成一排照相,且教師不排在兩端,則總共有多少種排法?
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使用間接法或插空法來解決此題。就在其他同學解題時,一個同學卻興奮地給出了答案。我便讓他講出他的想法,他用的居然不是上面兩種方法,而是結合概率給出了 。我立即對他的解法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對該方法的可行性進行了闡述。最後我鼓勵其他同學能向他學習,善於思考、勇於創新。
在課後的教學日記中我深入分析了該方法的原理:不考慮教師位置的全排列的排列數是 ,若將五個位置依次編上號碼①、②、③、④、⑤,則教師在②、③、④概率是 ,所以符合條件的排列數是 。
此方法不僅獨特,而且它找到了排列問題的概率解法。據此我選了幾道可以用概率來解決的排列問題如下:
(1) 3個男生和4個女生站成一排,求甲站在中間的排法數。
(2) 游覽5個景點,A景點不能最後游,則不同的游法有多少種?
(3) 3個男生和4個女生站成一排,求甲、乙分別站在兩端的
排列數。
總之,數學教學日記是反思性數學教學的最主要和可行的形式,也是在新的課程理念下備課所不可豁缺的一步。只有善於探索、勤於反思的教師才能勝任新的課改教學。只有不缺教學日記的備課才能稱的上是真正的備、反思教學的效果、突破教學的難點。
在練習、作業和測驗中,學生的「普遍缺點」恰好反饋了我們教學的效果,反映了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是否已突出、難點是否已突破。只有對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收集、研究和反思才能尋求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第一課時的教後反思里我記載著這樣一個問題。
「 」的求解中很多同學都錯解為
思索一:如何避免這種錯誤呢?關鍵在於多次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時,考慮每次取等號的條件是否能同時成立。在上題中如果加上條件就不會出現錯誤。
式子 ;而式子
根據條件易知 不能同時成立,所以結果錯誤。
思索二:正解和常用方法的討論
正確的解法如下:
所以當 時, 。
此解法的關鍵在於「乘一項除一項」,從而達到只用一次均值不等時的目的,避免了兩次運用均值不等式中條件的不一致。當然了上訴問題還可以採用「1代換」的方法將 中的1代換為 ,從而達到相同的目的。方法上它們是「異曲」,思想上卻又「同工」。
2、重現教學過程中靈感,深入研究數學問題的豐富內涵。
在課堂師生共同探索中,有些問題和思路難免受時間的限制無法討論,有些靈感可能初見端倪卻又不能深入研究。此時教師一定要在課後加以彌補,才能不留遺憾。
例如:在《橢圓及其標准方程》的教學時我發現學生的推導過程中蘊含了橢圓的第二定義和焦半徑公式。
推導過程中的式子 可以變形為
(1) ,即後面的焦半徑公式
(2) ,即橢圓的第二定義
如果當時能夠對過程進行點撥,學生一定會為數學豐富的內涵而折服,同時也能為這種繁復無味的運算添加新的含義,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課堂上我卻並沒有能深入,但是後來我根據數學日記的分析補充並復習了該內容,加深了學生對該問題的理解。如果當時課後我也不能稍加留意,那麼這個問題的內涵恐怕會永遠是個遺憾。
3、反思教學目標中德育的滲透,體現數學的外延性。
我們的在教學中常常感嘆於數學德育材料匱乏,但在課後我們細細品位的教學過程時,卻發覺有很多問題能滲透一定的德育教育。這時我們應該做一個心細的人,將這些材料變成教學日記,以便在以後的教學中使用。
例如,圓錐曲線的復習課我利用了多媒體演示了這樣一個問題的圖形變化:
「當 從 到 變化時,曲線 怎樣變化?」多媒體演示的結果
是「單位圓 橢圓 兩條直線 雙曲線」。此時我解釋了引起變化的原因以及圖形之間的關系,學生們都覺的很有意思,但我總感覺好象還是少了一點深度。
課後我在教學日記上這樣寫道:此題的圖形變化恰好對應著一些哲學思想:(形式)相對靜止、(圖形)運動變化、(e的值)量變與(圖形)質變。如果把這些辨證主義哲學觀滲透進去,必將使學生注意到數學可以外延上升到哲學的層面,從而在學會數學的過程中也能學會人生。
4、反思學生的思維,創新自己的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善於傾聽學生的想法,願意採納學生的智慧並為己所用。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在一次講解排列問題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例子:1名教師和4名同學站成一排照相,且教師不排在兩端,則總共有多少種排法?
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使用間接法或插空法來解決此題。就在其他同學解題時,一個同學卻興奮地給出了答案。我便讓他講出他的想法,他用的居然不是上面兩種方法,而是結合概率給出了 。我立即對他的解法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對該方法的可行性進行了闡述。最後我鼓勵其他同學能向他學習,善於思考、勇於創新。
在課後的教學日記中我深入分析了該方法的原理:不考慮教師位置的全排列的排列數是 ,若將五個位置依次編上號碼①、②、③、④、⑤,則教師在②、③、④概率是 ,所以符合條件的排列數是 。
此方法不僅獨特,而且它找到了排列問題的概率解法。據此我選了幾道可以用概率來解決的排列問題如下:
(1) 3個男生和4個女生站成一排,求甲站在中間的排法數。
(2) 游覽5個景點,A景點不能最後游,則不同的游法有多少種?
(3) 3個男生和4個女生站成一排,求甲、乙分別站在兩端的
排列數。
總之,數學教學日記是反思性數學教學的最主要和可行的形式,也是在新的課程理念下備課所不可豁缺的一步。只有善於探索、勤於反思的教師才能勝任新的課改教學。只有不缺教學日記的備課才能稱的上是真正的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