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中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中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發布時間:2021-02-20 23:11:27

1. 中國教育體制到底應該如何改革

中國教育體制應該徹底改革
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應該根據中國的國情,即不能向西方發達國家照抄照搬,也不能墨守陳規,小打小鬧,脫離中國的實際而應付差事,走走形式而已。
近兩年,中國素質教育的口號喊的很響,但收效甚微,其原因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國現行的教育太死板,學生死摳書本,缺乏靈活性。其主要問題是:高考試題出的太死,太偏,初、高中的知識學的太寬,有特長的學生不能充分發揮其特長,因為考大學分數線不夠,你再有特長也不管用。所以,就放棄了特長,學一些與考大學有關而自己並不願意學的全方位課程去應付高考,其結果是高考落榜,特長也沒有發揮出來,培養了很多隻拿到了文憑而沒有能力的廢材。
要想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學制和教學內容必須改革,高考的制度必須徹底改革。
一是學制必須縮短。取消小學到初中的界線,改為初級文化學校,學制為7年。高中改為高級文化學校。初級文化學校是公民必須接受的最普通教育,學雜費國家給予全免。從初級文化學校升到高級文化學校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高級文化學校學制為3年。大專和本科的學制可以不變。
二是教學內容必須壓縮。現行小學到初中由9年完成的課程壓縮到7年,在全國統一初級學校的教材。學習課程的面可以廣些,但內容必須簡明扼要,抓住重點。有一些課程可以編些詩句、順口溜,學完能記住,能會用。學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常用知識,書本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初級文化學校畢業後,在社會上能把學到的知識很好地與實踐結合起來,能了解社會上的一般常識,能夠在社會上生存。
高級文化學校學制可以不變,仍設為3年。按人才的特長分為幾類,分類並進。可在從初級學校報考高級學校時實施分類報考。比如全面類、美術類、文學類、天文類、歷史類、地理類、生物類、科研類、外語類、數學類、聲樂類等。課程安排以專業為主,專業課程佔90%,輔助課程佔10%。全面類基本按以前高中的課程安排不便。真正把有專業特長的人才挖掘出來,不埋沒人才。高級文化學校畢業後可以按專業報考大專或本科,經過3年高級文化學校和4-5年專科或本科的培養,畢業後可以直接進入工作崗位獨立工作,不需實習。

2. 全國教育大會對教育改革發展做出的重要部署為我校的教育發展提供了哪些重大

我國教育抄事業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系統總結了推進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九個堅持」,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1、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
2、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
3、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4、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5、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
6、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
7、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
8、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
9、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

3.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發展方向

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在規模、數量、速度上迅速發展,圍繞經費、創收等財政視角的改革,以及圍繞招生、就業政策方面的改革,使人們感到了明顯的變化。然而,迄今為止,並沒有觸及制度變革的核心問題,官本位、行政化、城市化、精英化傾向依然嚴重。由於缺乏關於未來教育的清晰理想和目標模式,教育改革仍然表現為行政導向,集中在技術性的層面。

為適應社會現代化的發展、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的需要,教育體制改革必須提到國家的議事日程。中國深入開展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在於:
——經過二十年高速發展,教育整體上已經超越了極度短缺、極度貧困的狀態。在大多數城市地區、東中部地區,已經有條件、有可能追求一種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中國現實教育問題凸顯,高收費、不公平、質量滑坡、腐敗行為等致使教育的社會聲譽降到二十年來的最低點,社會要求變革的壓力十分強大。在加入WTO和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社會其他行業正在深化改革,壟斷被相繼打破,預示著教育變革的不可避免。
——圍繞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目標,中央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發展觀,以及有限政府、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等行政改革的目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教育行政改革有可能提到議事日程。
——新的改革實踐正在出現,基層和民間教育改革的某些探索已經具有了制度創新的意義。

(一)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價值

中國的政治文明、社會進步、可持續發展都有賴於先進的、真正能夠興國的教育。面向21世紀的中國教育需要新的教育哲學和教育理想,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價值和目標。需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與建設市場經濟體制和發展民主政治的社會現代化方向相一致,中國教育的基本價值至少應當包括以下方面。
1.教育的普及性
現代教育的歷史,就是不斷普及和擴大教育的歷史,通過更大程度地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從而提高民族素質,滿足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增進和擴大社會民主。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旺盛的教育需求,我們特別需要弘揚中華民族重教興學的精神和民間辦學的優秀傳統,進一步開放教育,解放教育生產力。這也是「窮國辦大教育」的一個必由之路。同時,需要發展信息時代以通訊技術和網路為主的各種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徑,在終身教育的視野中,構建學習化社會的教育制度。
2.教育的公平性
現代教育不僅是經濟建設的「發動機」、科技發展的「加速器」,也是社會的「穩定器」和「平衡器」。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促進社會公平和教育公平不僅是一種理想,也是一個現實的發展目標。當前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導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需要通過有效的公共政策,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努力縮小而非人為擴大客觀存在的各種教育差距和社會差距。
3.教育的民主性
在我國的現實中,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重建教育的公共性。它意味著要通過制度創新,分散和下放管理權力,促進辦學體制的靈活性和多樣化使教育重新成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生機盎然的事業。在教育多元化、社會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主體性。與此同時,需要確立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師生平等、社會參與等價值觀念,確立知識分子的學術權利和在教育、科研中的中心地位,建立科學化、民主化的教育決策體制和機制,建立學校與家長、社區緊密聯系的參與機制。
4.教育的人文性
現代教育具有人力資源的開發和人的發展這樣相輔相成的兩翼,必須在教育的功利和非功利的兩種價值之間保持恰當的平衡,重視教育樹人育人、文化傳遞、社會整合等非功利價值,防止經濟主義、科學主義、能力主義、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對教育的傷害,防止教育的失衡和異化。
確立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念,是指與學科中心、考試中心的價值觀念相反,圍繞青少年生長的實際需要而進行的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有用的教育,以培養具有良好素質的現代社會的合格公民。同時,使各級學校成為社會和社區的文化中心,使教育成為社會文明和道德的燈塔,成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源泉。
5.教育的實用性
長期以來,在我國學校教育的現實中,理論與實踐、學校與社會、學生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弊端特別嚴重。因而,造就一種實用性、適用性的教育仍然是必要和重要的追求。教育應能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生活的需要,滿足青少年成長的實際需要,能夠切實地改善人的生存處境和提高生活質量。這樣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靈活的和多樣化的,它有賴於教育管理體制的地方化,以及使學校真正擁有辦學的自主權。

4. 中國近30年的教育改革情況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專論

黨的十七大的主要精神在改革,改革是教育發展的動力,改革是教育發展之路。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要用改革的思路審視教育改革的歷史進程,分析教育改革面臨的新課題,明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務和重點,堅定不移地把教育改革推向前進,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提供不竭動力和制度保證。

談松華,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在論述堅持科學發展觀時指出:「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這是推進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動力,也應該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根本動力。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要用改革的思路審視教育改革的歷史進程,分析教育改革面臨的新課題,明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務和重點,堅定不移地把教育改革推向前進,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提供不竭動力和制度保證。

以教育改革為動力,解放教育生產力,我國教育事業實現超常規發展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改革以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從改革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對教育「統得過死,包得過多」的弊端入手,逐步進行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投資體制、招生就業體制改革,進而深入到學校內部管理體制和教育教學體制的改革。改革涉及范圍之廣,觸及問題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對於破除計劃經濟體制框架內對教育發展的體制性束縛,解放教育生產力,促進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回顧總結這一發展進程,分析評價其歷史貢獻和歷史作用,是聯系教育實際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教育改革的必要基礎和前提。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和重點領域,特別是在提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目標的同時,提出了「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改革目標,邁出了教育領域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實行地方分權的改革步伐,極大地調動了地方政府,尤其是縣、鄉政府的積極性,發動農村居民廣泛參與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行動,為在世紀末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目標提供了體制保障。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科技體制相適應的教育體制」,並全面提出了辦學體制、管理體制、投資體制、招生就業體制、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等改革的目標,在國務院關於綱要實施意見中進一步提出高等教育「逐步實行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為主」的分權管理體制,極大地推動部門辦學、條塊分割的體制改革,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兩級管理,以省為主的管理體制,增強了省級政府統籌管理教育的權力和責任,保證高等教育更好地適應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提出了高等學校實行繳費上學、成本分擔的原則,使高等學校經費來源中學費所佔比例,由1990年代初的2%提高到2005年的30%左右;同時辦學形式的多樣化,包括民辦高等學校和公辦高等學校舉辦獨立學院等的發展,擴大了社會資源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正是這些改革舉措,調動了地方政府、社會力量和家庭的多種資源,為高等學校擴招,在短期內使高校在校生增加兩倍提供了體制和資源的支持。

此外,高等學校招生就業體制改革、高等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主要是後勤社會化和人事制度改革,對於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也發揮了重要支持作用。農村教育經費的多渠道籌措體制對於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進程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在今天回顧、反思過去20多年教育改革歷程時,需要歷史地、全面地進行評價分析,對於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現象和體制形式,要放到教育發展的具體環境和背景中評價其利弊得失,而從總體上充分肯定改革對教育發展的歷史貢獻則應該是基本前提。沒有教育改革主要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進展,就不會有我國教育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成就,這是我國近30年教育發展的客觀現實和基本經驗。

現階段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加快制度建設,克服制度供給約束

20多年教育體制改革的主要進展是實現了新舊體制的轉軌,而體制改革的任務不僅要革除舊體制的弊端,更需要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教育新體制。新制度的建設正是現階段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務,而新制度的建設不是短期內就能完善的,需要一系列過渡的形式和環節,才能產生比較合理的制度形式。在這樣的過渡階段,制度的不完善、制度的缺位將會是主要矛盾,這種現象也可以稱作制度供給約束。

如果我們從制度供給的角度去考察現階段教育發展中諸多熱點問題,就會發現許多熱點問題背後存在著制度供給的缺位問題。

比如,農村義務教育一度出現困境,一方面是農村經濟的變化已經不能沿襲主要依靠農民負擔農村教育經費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國家實行分稅制、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結構變化,相當多縣以下政府無力承擔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主要責任,而這種情況是由農村教育投資體制調整滯後造成的。2000年之後,國家先後實行「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寄宿制初中工程」、「西部兩基攻堅工程」、「貧困地區兩免一補工程」,直至實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根本改變了農村教育的面貌。而這些工程屬於政府實施的專項政策,還不是長期的制度安排,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已經具有制度性質,但需要有幾級政府分擔經費的制度保證,而這有賴於國家公共財政制度的完善。

城市基礎教育階段的擇校收費,其根本原因是優質教育的供求矛盾。問題是面對這種供求矛盾的制度選擇,前一時期大體有:一是發展民辦學校,由民辦學校滿足選擇性教育的需求,這是很多國家的制度安排。但是我國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公辦學校,民辦學校現時難以滿足優質教育的需求。二是選擇部分公辦學校轉制,即依託公辦學校資源,用民辦機制運作。其中有些學校辦學比較成功,既滿足了社會需求,又加快了學校的發展。但是,這種做法由於缺乏制度設計,同時佔有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兩種優勢,造成兩方面的不公平競爭。三是優質公辦學校採取辦分校或集團式辦學,擴大優質教育資源。這是上世紀90年代後期政府允許的辦學形式,對緩解優質教育的供求矛盾起了積極作用,但是這種做法也缺乏制度設計。可見,這些體制性調整並未解決優質教育供求矛盾的制度安排。而現實的問題是,政府不可能承擔滿足急劇增長的選擇性教育需求的責任,又不可能在短期內讓民辦教育來滿足這種需求。這種制度供給的兩難選擇是城市擇校競爭矛盾集中到政府的原因之一。

高等教育在擴招過程中採取舉辦獨立學院和提高學費標准即提高家庭分擔成本比例等體制性措施,也面臨著制度選擇問題。同時,高等教育正把重點轉向致力於提高教育質量,而現有的人才培養制度包括選拔、評價、培養等方面的制度規范仍然影響質量的提升,制度變革必然成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現實需求。

以改革創新精神進行制度建設,保證實現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教育發展任務

深化以制度設計為重點的教育改革,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認識和處理現階段教育改革和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制度建設是教育發展和改革對制度供給提出的現實需求,它必須以滿足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現實需求為前提。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到教育發展的諸多任務,其實現都對制度建設和制度供給提出新的要求。例如,關於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和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等保障教育公平的要求,需要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強化政府公共服務的制度建設;又如,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范教育收費以及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辦學,則需要在明確政府與市場提供教育服務邊界的基礎上,建設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制度;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然涉及勞動人事制度和教育教學制度的改革和建設。總之,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到的教育制度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我們需要在總結、研究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堅定不移、扎扎實實地加以落實。在研究和落實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預設制度供給和制度建設的具體模式,而只能力求探索制度供給和制度建設的路徑選擇,這種路徑從其走向而言,是一個經過若干過渡環節而逐步成熟和完善的發展過程;就其結構而言,則是政府治理制度(宏觀)、現代學校制度(中觀)、教育教學制度(微觀)這些要素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整體演變過程。在此,就這幾方面制度建設的路徑探索提些想法,以期引起討論。

1.政府治理制度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教育體制演變過程中,從一定意義上說,政府行政體制的轉變對教育體制的變革具有關鍵性作用。這種變化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政府系統內部,中央與地方、部門與部門,即集權與分權;二是政府與學校,即管制與服務;三是政府與社會,即公共服務的生產與提供。從改革的進程看,三者的變化程度是遞減的,政府系統內部的改革調整力度最大,包括中央與地方政府對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權的下移等;在政府與學校關繫上,明確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的地位和權利,學校也比過去享有更多的自主權,但仍未建立完善的制度,既有政府幹預過多,也有監管不嚴的問題;在社會參與方面並未有實質性變化,基本處於政府直接控制之下。

政府治理制度的改革既有我國體制轉軌中的特殊問題,也有世界性政府治理變革的共同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政府治理變革上,經歷了從新公共管理理論到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演變,這反映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治理的職能和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需要結合國情進行探索和完善的過程。

現階段我國政府治理制度的建設,要實現這樣幾個轉變:首先,在政府職能上,要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即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無所不包、無所不管的「全能政府」的狀態,分清在教育服務提供中政府與社會、市場的邊界,政府承擔應該承擔、也能夠承擔的權力和責任,避免包得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病。其次,在政府治理方式上,從主要依靠行政指令向建設法治政府轉變,在依法治教的治理框架下,綜合應用法律的、經濟的、政策的、信息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變人治為法治,管理為治理。再次,在政府作用的定位上,從「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並圍繞建設服務型政府調整政府機構設置、治理結構和運作程序,發揮社會中介組織在提供公共服務中的作用。

2.現代學校制度

學校制度是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學校制度面臨著自它從工業社會產生以來最巨大的挑戰與壓力,處於傳統與創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回答教育轉型進程中提出的現實問題。從世界發達國家的動向看,學校制度的改革和建設大致沿著兩條路徑:一是改革公立學校體制,例如美國提出的教育券、特許學校、責任制、選擇機制、透明性等,圍繞增強學校的自主、選擇和競爭機制,以提高公辦學校的質量和效益。二是建設學習型學校,調動學校內部因素的作用,提升學校的品質,以適應迅速變化的社會的需要。

在我國學校制度建設的實踐中,主要涉及的問題有,學校自主辦學的法律地位;學校治理結構,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關系,決策、執行、監督機構的關系,管理者、教師、學生的關系;學校與家庭、社會(社區)的關系等。

3.人才培養制度

黨的十七大報告多處提出人才培養的問題,比如,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部分指出,「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部分指出,「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在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部分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等。這些要求集中反映了我國教育在實現歷史性跨越之後,發展的重點正在轉向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影響人才質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制度和文化則是關鍵性因素。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正是對人才培養的制度變革和制度建設提出的明確要求。

人才培養的制度建設需要進行系統設計,從人才評價制度、人才考核制度、人才選拔制度、人才培養制度(包括繼續教育)到人才使用(晉升)制度等,其中涉及在教育目標和人才使用中學歷與能力的關系,在人才評價和選拔中知識(分數)與綜合素質的關系,在人才培養中共性與個性的關系,等等。要繼承和發揚我國教育制度中注重面向全體和基本標準的傳統,並在此基礎上著重創設有利於學習者個性、秉賦、潛能、特長充分發展的制度環境。在制度建設中,既要有學校層面中小學的小班制、走班制、允許選修高一學段課程的制度,及高等學校的學分制、主輔修制、學習與工作交替制等,也要有政府部門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和質量監控評估制度的建設,例如如何實行多樣化的評估,並發揮社會中介機構的作用等。在現階段要著力推進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考試招生和質量評價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其對人才培養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導向作用。而以終身學習體系建設為主線,系統地進行教育制度變革和建設則是一項長期而帶有根本性的任務,只有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人們的學習才不會成為一種外在的沉重負擔,而是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人的各種秉賦和潛能才能得到自由的、充分的發展。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保障。目前,我國的教育制度在長期改革和發展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要在改革和發展中借鑒世界教育制度的經驗,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

《中國教育報》2007年12月1日第3版

5. 如何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根據教育發展的自身規律和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以構建政府、學校、社會新型關系為核心,以推進管辦評分離為基本要求,以轉變政府職能為突破口,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形成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格局,更好地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更好地激發每個學校的活力,更好地發揮全社會的作用。
政府宏觀管理,就是要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創新方式,把該放的放掉,把該管的管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學校自主辦學,就是要落實學校辦學主體地位,明確權利責任,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社會廣泛參與,就是教育質量要接受社會評價、教育成果要接受社會檢驗、教育決策要接受社會監督,最大限度吸引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領域。政府、學校、社會,管、辦、評三者之間,權責邊界既應當是清晰的,又一定是相對的,既相互制約又相互支持,由此形成現代教育治理體系,不斷提升現代教育治理能力。
一、把方向,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把握辦學方向,是政府的首要職責。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做好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工作,始終是教育第一位的要求。當前的關鍵,是要把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化、實化、具體化,轉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體現到課程標准、教材編寫以及考試評價之中。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近,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要抓好主題教育活動。深入開展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三愛」教育,創造有效形式、形成長效機制。在各級各類學校全面開展節糧、節水、節電「三節」活動。特別是節約糧食工作,要從餐桌抓起,從食堂抓起,從各級各類學校抓起,營造勞動光榮、節約光榮的濃厚校園文化氛圍。要突出誠信教育重點。
在教育系統大力開展誠信教育,將學生誠信表現記實性寫進成長記錄,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有效機制,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價值觀念和制度保障。要用鐵的手腕治理考試招生違規違紀問題,用鐵的紀律維護考試招生公平公正,堅決守住教育考試招生這塊凈土。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出台《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創新教學方法,分學段有序推進,打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文化根基。要堅持知行統一原則。完善「青少年志願服務制度」,明確學生在學期間參加志願服務的要求,以記實方式納入學校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
加強和改進體育美育工作。要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通過多種形式,保障學生體育活動時間,教會學生掌握一兩項終身受益的運動技能,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推進體質健康測試,學生測試結果通知家長,學校測試結果向社會公開。要改進美育教學,充分發掘傳統藝術資源,因地因校制宜,教會學生使用一兩種樂器、培養一兩項藝術愛好,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部署和推進各類課程改革。出台實施《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准,對各學段育人目標和各學科內容設計提出具體要求。修訂課程標准,啟動普通高中課程標准修訂工作,修訂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教學大綱,研究提出大學相關教材修訂和使用意見。做好教材編寫工作,全面修訂義務教育各年級各學科教材,完成義務教育德育、語文、歷史三科起始年級統編教材審定;組織修訂中等職業教育教材;修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高質量編寫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確保其政治性和學術性的高度統一。
二、促公平,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在教育公平上多想辦法、多做實事,用教育公平重新審視體制機制,重新評估政策措施,通過規則調整和制度創新,不斷提高教育公平水平。
兜底線,保障每一個孩子都有學上。要抓好貧困地區教育。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緊緊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保證貧困家庭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研究實施「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編織貧困地區兒童成長安全網,增強脫貧致富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要重視農民工子女教育。把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流入地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疇,努力保證他們能在當地就讀,完全由公辦學校接收暫時有困難的,可以採取向民辦學校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
努力做好隨遷子女在當地升學考試工作,擴大進一步接受更高一級教育的機會。要支持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啟動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提高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覆蓋率。要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抓緊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密切會同相關部門,緊緊圍繞留守兒童安全、學習、情感等提供有效服務。要高度重視殘疾人教育,全面部署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
保基本,使每一所學校都達到基本辦學條件。要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增加對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資金投入,提高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落實《關於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意見》,使貧困地區學校教學設施、生活設施符合安全、學習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對確有需要的村小和教學點,不僅要堅持辦,而且要辦好。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將各地辦學條件達標情況列入督導,全面普查,納入學校管理信息系統,並向社會公開。要多策並舉,切實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
上水平,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要優化學校布局。學校布局規劃要納入新型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從嚴控制農村學校撤並行為,調整須經省級政府批准。創新學校管理模式,鼓勵強校帶弱校,組建教育聯盟,推行學區一體化管理,探索學校託管,實行公辦學校標准化建設,加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力度,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
要進一步提高農村學生進入重點大學的比例。繼續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擴大「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規模,調整完善招生規則,讓更多部屬及省屬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惠及農村學生,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形成巨大的人才紅利。各地各高校都要建立健全逐步提高招收農村學生比例的長效機制,並將每年招收農村學生比例向社會公布。要提升中西部地區教育水平。
教育資源要繼續向中西部傾斜,加強東中西部教育協作,鼓勵優秀教師以多種形式到中西部服務,強化國家重點高校服務國家戰略的意識,為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多做貢獻。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作出貢獻。今年,全國80%以上中小學校要實現「寬頻網路校校通」,奠定教育信息化基礎。推進「優質資源班班通」,使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通達具備條件的每一個班級,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深度融合。
三、調結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不斷調整優化教育結構,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也是政府教育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當前應著力在發展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上多下功夫。
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從完善基本制度入手,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校企緊密合作、產教深度融合、中高職銜接、職普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今年將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全面部署推動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要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
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要全面清理各類歧視性政策,創造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出台關於進一步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的若干意見,進一步解決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法人屬性、產權歸屬、教師保障、財政扶持等問題。要根據三中全會要求,積極探索運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推動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
四、抓改革,積極穩妥破解考試招生制度難題。
推進改革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當前,教育改革任務艱巨繁重,三中全會作了全面部署,我們要一項一項地抓好落實。今年的重中之重是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出台實施方案。教育部將出台「總體方案」和關於高考、外語一年多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考試招生違規處理等配套「實施意見」。各省要根據教育部總體方案和實施意見,結合本地實際,出台改革「實施方案」。
開展改革試點。在有意願、有條件的若干省份和高校開展改革試點。改革試點包括綜合改革和專項改革試點。改革試點省份和高校要出台試點「實施辦法」。
改進考試內容。抓緊研究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等課程考試內容改革,完善國家考試題庫。高等職業教育推廣「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方式。
確保公平公正。這是社會各界最為關心的問題。確保公平公正,最重要的是理清責任、落實責任。要抓緊完善並嚴格執行責任追究辦法,健全責任分解、檢查監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鏈條,有錯必糾,有責必問。調整高校招生委員會人員構成,增加教師、學生及校友代表。建立校長作為法人代表簽發(或授權簽發)錄取通知書制度,公布各校錄取通知書簽發人名單。對學生作弊、作假,經查實除按規定處罰外,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提供就學、就職單位了解。進一步清理規范和逐步減少各類加分政策。
加強宣傳引導。要加強改革舉措的可行性論證,加強改革的風險評估。充分考慮教育的周期性,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則,提前公布高考改革實施辦法。要加強對改革辦法和政策的宣傳解讀,確保改革平穩有序推進。
五、轉職能,改進教育管理方式。
政府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在「管辦評分離」中,政府管理的改革是前提、基礎。推進政府管理改革,核心要義是加快轉變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同時督促基層和學校把權接住、管好,確保放而不亂。
積極簡政放權。「善政必簡」。只有該簡的簡,該放的放,才能激發學校和社會活力、需求潛力和發展動力,才能從名目繁多、繁瑣細碎的評估、評審、評比中解脫出來,有足夠的時間精力抓大事、議長遠、謀全局,做好該做的事、能做的事。要加大行政審批改革力度。按國務院統一部署,繼續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對已經明令取消的,要不折不扣地放給學校、放給社會,不能變相保留。對保留的項目,要抓緊清理審批流程,公開審批的標准、程序和結果。要統籌整合專項資金。
根據財稅體制改革要求,整合農村義務教育改善辦學條件專項資金,統籌高等學校重點學科建設資金,擴大基層和學校資金統籌使用權,提高資金使用的整體效益。要減少各種檢查活動。建立檢查工作歸口管理,整合各種常規性和臨時性檢查,給學校創造一個安心靜心辦學的環境。簡政放權,當前重點是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
加強標准建設。標准具有普遍的約束力。要依據標准進行規范化管理,用標准加大投入、加強監督、加強約束,從根本上減少管理中的隨意性。這些年,相繼出台實施了一系列教育標准,但目前一些領域仍然空白,有的已經不合時宜,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去年教育部制定了《標准與指南》制定和發布規程,強化對國家教育標准體系的頂層設計。
要加快對一些標準的廢止、修改,制定學校建設、經費投入、教師編制、教育質量、儀器設施、專業教學、語言文字等標准,加快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標准體系。特別是要推動健全各級教育生均撥款制度,提高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准,完善職業教育、普通高中生均撥款制度,研究學前教育、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與運行保障機制,健全教育財政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要優化教育投入結構,堅持向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傾斜,向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學前教育傾斜,向教師隊伍建設傾斜。要加強教育經費監管,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嚴防違規違紀行為和鋪張浪費現象。
推進法治建設。「政貴有恆」。法治是現代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徵,對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具有穩定持久的保障作用。要推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師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等4部法律一攬子修訂工作,抓緊職業教育法和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工作,不斷健全教育法律制度體系。要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健全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
強化教育督導。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要簡政放權,也要加強監督監管。教育督導是政府加強宏觀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決策、執行、監督三者相互協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要進一步完善督學、督政、監測三位一體的教育督導體系。推進國家、省、市、縣四級人民政府教育督導機構和隊伍建設。印發深化教育督導改革 轉變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見,加強教育督導機構建設,充實教育督導隊伍力量。
研究制定督學管理辦法,提高督導工作規范化專業化水平。做好督導重點工作。督政方面,繼續開展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省級督查、國家認定工作,探索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和復查制度,印發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辦法、省級政府發展義務教育督導考核辦法,加強對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監督檢查。督學方面,完善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實現全國中小學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全覆蓋,推進學校規范辦學行為。
制定學校素質教育督導評估辦法,推動學校辦出特色,扎實實施素質教育。質量監測方面,制定發布全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方案,開展全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科學評價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質量,為改進教學和科學決策提供支撐。制定教育督導報告發布辦法,完善教育督導報告發布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復查和問責力度。
六、發揮學校主體作用,加快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教育有沒有活力,關鍵要看學校有沒有活力。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把學校作為基本立足點,建立以學校持續健康發展為導向的工作機制,最大程度地激發學校作為教育「細胞」的活力。
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形成自我約束、自我規范的內部管理體制和監督制約機制。這也是政府放權的制度前提。對公辦普通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根本制度,要進一步健全和落實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議事范圍和規則。落實教職工代表大會的民主參與機制、理事會(董事會)的社會聯系和合作機制。加強高校學術委員會建設,出台高校學術委員會規程,規范學術委員會的組成、權責和運行規則。
章程是明確學校內外部權利義務關系、促進高校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的重要載體。要按照統一部署,加快推進高校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對民辦高校,要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學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完善理事會(董事會)結構,規范決策程序。完善教職工代表大會等制度,保障校長、教職工特別是學生等相關主體的權利。對中小學,主要是加強黨組織建設,實行好校長負責制,加快推進教職工代表大會和家長委員會建設。
推進依法辦學。教育部根據《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正在研究制定依法治校指標體系,形成依法辦學的考核標准、考核辦法,為政府、社會、家長監督評價學校辦學行為和管理活動提供依據。要把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成效作為評價學校領導管理水平、治校水平的重要內容,切實推動學校管理觀念的轉變。教育部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對學校辦學活動合法性的監管上,提高學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堅決杜絕任何學校出現有悖於法治原則的管理手段和規定。要建立和完善教師申訴、學生申訴制度,讓每一個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學校管理中都能直接感受到法治的力量。要建立教育領域公益性法律服務機制、學校安全事故依法調解制度,完善保障學校依法辦學的制度環境。
堅持面向社會。學校只有主動面向社會、服務社會,不斷提高服務意識、服務能力、服務水平,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教育部將出台關於引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在辦學思路、模式、方法上向應用技術大學轉變。
七、發揮社會評價作用,動員社會參與支持監督教育。
在「管辦評分離」中,評價是反饋環節,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客觀、科學、公開、公正的評價,是增強教育工作針對性、有效性的前提,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為學校改進工作提供依據。治理模式下的「社會評教育」,實質是要把評價權和監督權更多交給社會、回歸社會,在「管」與「辦」的互動中,保持相對獨立性,成為教育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
發揮行業企業作用。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下,教育所提供的課程專業、所培養的人才、所創造的科研成果,最終都要接受市場和社會的檢驗。這不僅要求我們的辦學理念、辦學方式和培養模式做出調整,也要求我們的評價主體、評價方式相應變革。行業企業是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畢業生最終的去向。無論是職業院校,還是普通院校,都要加快建立行業企業評價機制,吸收行業企業參加教育質量評估,把行業企業的評價作為衡量辦學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
重視行業企業評價,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畢業生就業狀況。就業是個試金石,高校辦得好不好,歸根到底要看學生就業能力強不強、創業水平高不高。今年高校畢業生727萬,這都是國家寶貴人才。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學校責無旁貸,教育部門義不容辭。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加大工作力度,在開發就業崗位、政府購買服務、鼓勵基層就業、激勵自主創業等方面,出台更多具體政策,解決畢業生就業創業中的具體困難。要加大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力度,深化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畢業生就業創業狀況作為高校評估重要內容。實行高校學生學籍信息和就業信息貫通,及時、准確、客觀地反映和把握各校各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並向社會公布。
強化專業組織評價功能。教育評價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正確發揮評價的監測、診斷、指導功能,專業機構不可替代。要支持現有專業機構建設,發揮專業學會、行業協會、基金會等各類社會組織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要加快培育獨立於教育部門的專業教育服務機構,不斷提高其評估監測水平。要引入競爭機制,推廣政府購買服務,通過合同、委託等多種方式向專業組織購買高質量的服務。
將加快整合國家教育監測評估機構和資源,為開展專業化監測評價提供支撐。加大力度推進一些機關職能向直屬單位和社會組織轉移,原則上各司局不再直接組織評估評價評審等具體事項。委託第三方全面啟動「教育現代化進程監測評價」和「教育滿意度測評」兩項監測評估工作。通過測評,及時發現問題,准確找出差距,切實提高各級政府和各級各類學校做好工作的自覺性、針對性,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和教育滿意度。
重視社會公眾監督。社會監督是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要推行教育部門、高校權力清單制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社會各界在公開中監督。要通過信息公開,確保社會公眾及時、便捷、有效地獲取各類教育信息,這是社會監督不可或缺的環節和基礎。強化社會評價,
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各級各類學校主動加強信息公開,主動讓社會了解,提高政務和校務公開的水平,提高政府和學校的公信力。對各級教育部門,要按照中央關於推進政務公開的要求,堅持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要求,把各項政策和重要事項依法、及時、全面、准確地向社會公開。進一步加強職能公開、依據公開、程序公開、結果公開、監督公開。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點工程項目在決策前都要公開徵求意見,並以適當方式公布意見採納情況。
要加大行政審批公開力度,及時公布行政審批項目目錄、辦理程序和審批結果。大力推進工作過程公開,及時發布重大教育項目和工程實施情況。大力推進工作結果公開,推動教育質量標准、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和教育督導報告向社會公開。要公開違法違規事件查處結果。對各級各類學校,要把辦學條件能力、質量水平等信息向社會公開,讓社會了解。今年要進一步推動本科院校向社會發布教學質量年度報告。積極公開群眾關注的信息,對學校重大決策、政策及時宣傳,贏得社會理解;對突發事件要及時回應,掌握輿論主動權,樹立和維護學校的良好形象和聲譽。
當前,特別要加大高校招生和財務信息公開力度,細化公開內容、規范公開程序、擴大公開范圍,切實加強師生和社會對招生、財務工作的監督。信息公開,核心是「公開」,關鍵在「真實」,根本在「監督」。沒有「監督」的公開,就可能是不公開、半公開,甚至是假公開。要改革信息公開監督檢查機制,引進第三方參與教育信息公開監督。

6. 教學改革的核心是什麼

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

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變革教學關系。學校需要將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讓師生形成真正的「師生學習共同體」,並開展五要素課堂。

課堂五要素包括有明確、可測的學習目標;有足夠的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時間;有科學的學習策略指導;有指向學習目標的真實學習反饋;以及有民主平等、積極反饋的學習。

對於技術對課堂的作用,她認為,技術支持促進了課堂的互動開放與精準反饋。

(6)中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擴展閱讀:

教學的本質是是師生之間的交往與互動。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凸顯、個性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真正的「師生學習共同體」。

教學改革,旨在促進教育進步,提高教學質量而進行的教學內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動教學改革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社會的變革,包括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及意識形態的變化;

(3)教育科學及其他邊緣學科的發展影響到教育觀念的變化。

教學改革可分為:

(1)單項改革。僅就某門學科內容、某一制度(如考試制度)、某一原則和方法進行改革。

(2)整體改革。指對有關教學的計劃、任務、內容、方法、制度進行總體的協調的改革。

7. 如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增強教育發展合力

(一)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
如果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那麼,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之魂。《決定》明確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字里行間深深寄託著對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進程中,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賦予立德樹人以深刻理論內涵和全新時代特徵,意義非常深遠。今後教育領域中的所有改革,都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始終高度重視教育和幫助學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端正政治立場和前進方向、砥礪品德陶冶情操、激發歷史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個人成長成才與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緊密相連。
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本質要求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盡力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決定》要求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要求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准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就是要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宏觀政策要求,細化為學校教育的具體安排,把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從過重課業負擔下解放出來,使其騰出更多時間探究思考、加強鍛煉、了解社會、參與實踐。
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還必須積極為多樣化、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成長提供良好環境和機制。《決定》強調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以及推進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發展,清晰表明我們黨關於促進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政策基點。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然要在更新教育觀念、理順結構體系、創新培養模式、加強能力建設、推動內涵發展上下功夫,全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盡快辦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
(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有利於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決定》要求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因此,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要以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為著力點,加大攻堅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進展。
考試招生制度,就是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決定》明確了「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的改革方向,期望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從堅持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制度起步,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到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再到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特別是在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方面邁出新步,拓寬終身學習通道。相信這一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再跟進系列配套政策,將是我國教育考試招生制度系統性綜合性最強的一次改革,將顯著扭轉應試教育傾向,更加有利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科學選拔人才、維護社會公平,彰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終身學習、人人成才的理念,為億萬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選擇和成長途徑,搭建符合基本國情的人才成長「立交橋」。
促進教育公平,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執政為民所必須秉持的基本政策內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條件下,我國城鄉、區域教育發展還不平衡,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滯後狀況有待改變,對此,《決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領域改革時,強調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促進教育公平,要循序漸進和制度創新,既要把促進公民受教育機會公平擺在突出位置,又要善用政策手段促進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公平,還要更加重視促進教育制度規則公平,這些都將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著力點。
(三)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構建政府學校社會新型關系
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決定》專門就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行具體部署,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進一步簡政放權,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特別是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等等,都成為亮點,也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創造了良好外部環境。《決定》提煉出教育管理和辦學體制改革要點,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的方向是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
「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強化國家教育督導,委託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決定》提出的系列改革舉措,關鍵在於推進中央向地方放權、政府向學校放權,通過建立「管辦評分離」制度,明確各級政府責任,推進學校分類管理,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發揮社會參與作用,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政府將更多運用法規、規劃、標准、政策、公共財政、信息服務等手段引導和支持學校發展。
「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決定》提出的極具創新性的政策要求,就是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要求各級政府因地制宜採取多樣化政策措施,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進人教育領域,支持民辦教育事業發展,並積極鼓勵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公辦學校辦學,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
三、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保障措施和落實行動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教育系統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繼續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的新階段,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來說,也是難得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動迅速統一到中央關於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抓住歷史性機遇,統籌安排改革保障措施,堅定不移實現中央改革決策部署。
(一)切實增強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高度共識
我國改革開放35年經驗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從來都是上下左右的通力合作和緊密配合,每次成功的改革,都是群眾廣泛參與、集體同心攻堅的結果。我們要把《決定》精神落到實處,必須科學分析、深刻認識當前教育體制機制積弊,盡快克服改革動力不足,缺乏有效措施手段,不敢或不願打破常規的想法和做法,在各級政府、教育系統和社會各界中,凝聚起改革的高度共識,形成深化教育改革的強大合力。
按照中央的要求,凡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重大政策舉措,一定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改革力度、發展速度、社會可承受程度的統一。除完善專家咨詢機制、注重配套政策措施到位等環節外,更重要的是從制度層面提高教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實施前,要進行合法性審查和風險評估,根據需要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在改革實施中,加強檢查監督和定期評估,對於出現的問題及時妥善處理及動態調整,避免產生大的偏差,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確保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行使順暢,為重大教育改革付諸實施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
(二)不斷完善上下聯動、各方協同創新的改革推進機制
改革是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是包括教育系統在內的各地區各部門都要直面的問題。《決定》強調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對各級領導班子和基層組織投身改革提出明確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在不同部門之間會有一定的職能交叉和需要彼此協調的關系。圍繞《決定》所布置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各項重點任務,要在國家層面制定指導性意見,注意增強部委之間的政策協調,逐項明確本屆政府任期內重大教育改革清單。地方要以增強本級教育統籌為重點,制定綜合改革方案,落實國家層面重大教育改革任務,體現省域教育改革特徵,重在解決本省的實際問題。國家建立鼓勵支持改革激勵機制,對改革成效顯著的地區和學校,在資源配置、權力下放等方面,給予更多傾斜支持。
(三)繼續注重系統設計、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試點先行的改革路徑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立足基本國情,全國一盤棋,但決不能一刀切。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啟動實施時,就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部分高校選取425個單位先行試點,經過3年的探索,在頂層設計、政策協調、咨詢指導、監督檢查、宣傳推廣等方面,初步建立一套改革推進機制。根據《決定》總結的「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的改革重要經驗,我們要繼續沿著系統設計、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試點先行的改革路徑,按照《決定》提出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任務以及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時間表,對國家和各地的教育改革試點進行整體評估,形成新的改革方案,加強統籌,多措並舉,以點帶面,扎實推進。

8. 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教學有幾次改革

我國語文課程改革可大致概括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文革前,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大背景下,教材實行「國定製」人教社獨家編寫的.63年與56年頒布的大綱是一脈相承,規定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強調語文的實用功能.其次文革後始於78年的改革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為背景,教材管理實行「審定製」教材多樣化,但基本上都是訓練體系的.87年的大綱是在78年的大綱的基礎上修訂的,提出了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強調了理解語言文字與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結合;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的結合,教學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階段與文革前比有很大發展.世紀之交開始了第三階段的改革,我國進入了建國以來最好的歷史時期,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了,教育部制定了《綱要》,確定了改革的新目標,研製了各門課程的新標准,2001年小學語文課程標准面世,多套新課程教材出現了.
第一階段的改革主要成果是明確了中學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目的、任務,根據教學大綱的精神,編寫了一套比較切合實用的教材,選文強調文質兼美,編排以培養語文能力為主線,教材是綜合型的;十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功能和基本訓練,並強調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與掌握語言文字是不可分割的,嚴格要求學生樹立勤學苦練的風氣.這對於普及、繁榮祖國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對學生的本體地位,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尚無清醒認識.
第二階段1978年文革以後新頒布的大綱以及由人教社編寫的一套嶄新的教材對語文界的撥亂反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大綱的重要特點是思想教育與語文教學的辯證統一,並且把無產階級世界觀作為教學指導思想.大綱著重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明確了中學語文教學如何適應新時期需要的問題;第二,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與語文訓練的關系問題;第三,總結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基本上明確了在中學階段,語文知識教些什麼如何教的問題;第四,解決了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文風問題、作文訓練多樣式問題、作文指導和評改問題).教材管理是「審定製」,小學教材開始了多樣化,小學語文改革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學生就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獨立閱讀、獨立思考、集體討論讀懂課文,改變了依靠教師講解課文的局面,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三個階段自90年代末以來,不僅著眼於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還從根本上解決對語文學科性質、教學要求的認識問題、語文學科教學內容也進行了較大的調整,與以往不同,它不僅順應了我國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也順應了世界母語改革的總趨勢,新課程標准實施以來的變化令人驚喜,新的課程理念融入了教材,也融入了教師的教學實踐.
目前正在實施的《語文課程標准》昭示了新的理念,高質量、多樣化、有特色的小學語文教材顯示出新的教材風貌,教育實踐中融入了新理念,出現了自主而快樂地學習語文的新局面.這一階段的改革還剛剛開始,就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取得的成果也是顯著的,但要從根本上解決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真正發揮語文課程在弘揚優秀文化、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作用,還需要下大力氣在實踐中進行研究、探索.
主要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第一,語文教學要努力體現語文課程的性質,應遵循母語教育的規律.語言是一種文化,學語言就是進行文化的熏陶,教師要善於挖掘文本本身的寶藏,引導學生用心感悟,提倡本色語文就是要讓孩子在中國文化的浸染中長大.第二,語文教學要張揚以人為本的旗幟,關心人的發展.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個性發展的基礎作用,要努力為學生創設三維的最近發展區,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知識能力的提高統一在一個過程中.第三,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系兒童的生活實際,經歷一個由生活到文本再到生活的過程,使之開放而有活力.語文學科是與生活聯系最密切的學科,生活多廣闊,語文就多廣闊,要讓孩子到廣闊的生活中學習語文,在學習語文中享受生活、發展生活.
新中國成立以來,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不斷的改革發展.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較大規模的有四次.
1.始於1950年的第一次全國性改革,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出版了全國統一
的語文教材.這套教材的特點是思想性強,內容新鮮,富有教育意義,強調聽、說、讀、寫
全面訓練,不可偏輕偏重.
2.始於1956年的第二次全國性改革,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主要成績是結束了兩科混
教、互相干擾的狀態,初步創造了比較完整的漢語學科體系和文學學科體系;結束了語文教
學中的無政府狀態,開始走上了有格有序有計劃的道路;糾正了重道輕文的偏向,加強了語
文知識教育.
3.始於1963年的第三次全國性改革,是在廣泛地討論了語文的目的任務和怎樣教好語文課
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成果是明確了中學語文科的性質和目的任務,根據教學大綱的精神,
編寫了一套比較切合實際的教材,選文強調文質兼美,編排以培養語文能力為主線,教材仍
然是綜合型的;十分強調語文基本訓練,嚴格要求學生樹立勤學苦練的風氣.
4.始於1978年的第四次全國性改革,頒發了《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
草案)》,並陸續出版新編的語文課本,在全國通用.這次語文教學大綱著重解決了以下幾個
問題:第一,明確了中學語文教學如何適應新時期需要的問題;第二,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
與語文訓練的關系問題;第三,總結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基本上明確了在中學階段,語文知
識教些什麼和如何教的問題;第四,解決了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文風問題、作文
訓練多樣式問題、作文指導和評改問題).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全國性的也有四次.
1.第一次全國性教學改革在建國之初,普遍推行課堂的民主討論,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
的老式教法.「 2.第二次全國性教學改革始於1953年的「《紅領中》教學法」.1953年5月,
北京市女六中為北京師大實習生舉行觀摩課,課文是《紅領中》,在課後評議會上,普希金專
家對這節課提出了意見.次日,北京師大實習生在師大女附中進行試教,他們按照普希金專
家的意見進行實驗.實習生把原來的七課時改為四課時,課堂上注意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運用談話法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反映這個教法好.同年七月在《人民教育》雜志發表了葉
蒼岑寫的實習總結,並發表了短評,在全國掀起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浪潮.
3.第三次全國性的教學方法改革始於60年代初,串講法一時盛行起來.這種逐字逐句串講
並在講解的基礎上加以分析的教法,對於文言詩文,對於落實字、詞、句、篇教學,有一定
作用,但把串講法廣泛地應用於語文教學,就成大同題了.
4.第四次全國性教學方法改革始於80年代,語文教學改革正沿著「加強基礎,培養能力,
發展智力,實行語文教學科學化」的正確方向前進.這次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以下
幾個特點:第一,變「授」為「學」,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學」,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
變為主動.第二,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堅持聽、說、讀、寫全面訓練.第三,在傳授知識、
培養能力的過程中,注意發展學生智力.第四,貫徹了「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的方針.
(三)回顧語文教學改革的歷史.
特別是1978年以來的情況,我們高興地看到,語文教學改革具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起步
早,而且持續不斷地進行改革;第二,規模大,遍及全國,影響很大;第三,教材改革與教
法改革同步進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第四,思想活躍,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第五,每
個時期都有一批教學改革的帶頭人,尤其是1978年以來,涌現出以於漪、錢夢龍、陸繼椿、
魏書生、寧鴻彬、顧德希、吳昌順、程漢傑、歐陽黛娜、張孝純等優秀的語文教育專家.
回顧語文教改的歷史,我們看到道路是曲折的,繼續前進的路途上還有不少困難.
1.陳舊觀念的破除是很困難的.積極改革者只是極少數,認真學習先進經驗,以新的觀念進
行教學改革的也是少數.一些成功的教學改革經驗之所以在大面積上推廣困難,主要原因是
大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沒有更新,而是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不思改革.
2.穿新鞋,走老路,缺乏深入改革的緊迫感.在「滿堂灌」、「填鴨式」受到批評之後,就興
起了「滿堂問」的談話法;在「談話法」過時之後,又出現了以應試為目的、以練代講的「滿
堂練」.雖然,教學方法表面上在不斷變化,但實質上還沒有從根本上處理好學生是學習主體
與教師是教學主導的關系,沒有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放在首位.公式化、
概念化的教學,還有一定的市常有的方法表面上看來有創新,但實際上未擺脫「一言堂」、「滿
堂灌」的陳舊陋習.
3.教改實驗難於推廣的又一個原因是,進行教改實驗的老師比教普通班的考師課業負擔重,
他們要學習理論、做調查研究、積累資料、統計數字、進行總結、撰寫論文,教一個實驗班
的工作量比教兩個普通班的工作量還大,而他們的工作量只按教一個班計算,得不到進行教
改實驗相應的報酬,而且和教普通班的教師之間的關系又不好處,所以許多教師不願做教改
實驗,不願自我麻煩.
4.應試教育的局限性.十幾年來,全國高考、省級會考和初中畢業升學考試,都進行了一些
改革.語文試題在考查基礎知識、基本訓練的同時,著重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對中學語文
教學起了一定的正導向作用.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各級考試對語文教學又有一定的副作用.
這種副作用主要表現在語文教師跟著考試的內容、考試的題型轉,估計不考的內容在課上不
教;只重視教基本課文,不重視非基本課文;只重視課內,不重視課外;循規蹈距,不敢越
雷池一步.這種副作用在高中比在初中大,在畢業班比非畢業班大.突出的表現是加班加點
的「疲勞戰術」和大運動量的「題海戰術」.
回顧語文教學改革,我們既為已經取得的成績而歡欣鼓舞,又為繼續改革的路途上還有一些
障阻而擔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的任務是既繁重又緊迫的.葉聖陶先生
在全國中語會第三屆年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指出:「不能今年研究,明年研究,研究它二十年.
太慢了!能不能快一點?」葉老的講話過去11年了,但是今天仍有現實意義,我們應該增強
責任感和緊迫感

9. 中國教育需要深化改革

讀書時一個國家興衰存亡的重大問題~!它可以給你知識,給你導向,所以國家要更加重視教育和研究怎樣教育!!!

10. 我國深化教育改革的重點是什麼

(一)培養體制改革

1.推進教育教學內容、方法改革。組織開展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大討論。改革教學內容、教育方法和評價制度。探索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完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管理制度。適應時代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系統規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加強民族團結教育課程建設。完善有關民族地區和內地民族班「雙語」教育課程體系。

2.推進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成立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研究深入推進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意見。深化高考綜合改革、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擴大本科與高職分類考試、錄取模式等改革試點。完善考試招生信息發布制度。

3.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啟動新一輪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全面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開展研究生專業學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試點,優化研究生培養類型結構。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與高等學校聯合培養博士生的體制機制。開展「985工程」建設改革創新試點。啟動實施卓越工程師、卓越醫師教育培養計劃,推進工程教育、醫學教育改革。

4.探索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開展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繼續教育銜接試點。探索建立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銀行」制度。開展普通高等學校繼續教育課程認證、學分積累和轉換試點。研究制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專業課程改革方案。創新工作機制,開展學習型社會建設試點。

(二)辦學體制改革

1.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探索政府、行業、企業及社會各方分擔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機制。推進校企合作,完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體制機制,促進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研究制訂政策措施,深入推進東部與西部、城市與農村中等職業學校聯合招生合作辦學,擴展合作領域和規模。修訂職業教育專業目錄。

2.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開展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改革試點。推動建立健全大學章程。建立高等學校總會計師制度。調整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目錄,改革專業設置管理辦法,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

3.改善民辦教育發展環境。清理並糾正歧視民辦教育的政策和做法。開展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試點。探索公共財政支持民辦教育具體政策。健全民辦教育財務、會計和資產管理制度。探索獨立學院管理和發展的有效方式。

4.提高中外合作辦學水平。改進中外合作辦學審批管理辦法,探索建立質量保障制度。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制定國外高水平大學來華合作辦學計劃。完善政策,擴大來華留學規模。

(三)管理體制改革

1.明確政府發展學前教育職責。探索政府舉辦和鼓勵社會力量辦園的措施和制度。研究制定幼兒園規范管理意見。

2.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多種途徑解決擇校問題。推進中小學校標准化建設。探索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推進區域內校長、教師流動。擴大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試點。探索公辦學校多種辦學形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探索流動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和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探索促進內地與民族地區教育對口支援、交流協作的有效途徑和機制。

3.改進高等教育管理方式。開展高等學校分類指導、分類管理試點。推進行業、地方與高校共建,探索共建新模式,建立產學研聯盟長效機制。制定省級政府依法審批設立實施專科學歷教育高等學校的具體辦法。改革學位授權審核制度,強化省級政府對區域增列學位授權點的統籌許可權。擴大研究生院單位設置博士學位授權點自主權。設立高等教育撥款咨詢委員會。制定逐步縮小高等學校入學機會區域差距的政策措施。

4.深化教育行政管理改革。研究制訂教育質量基本標准。成立國家教育質量監測評估機構。加強教育督導,探索有效履行督導職能的體制機制。研究制訂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辦法。

(四)保障機制改革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研究制訂優秀教師到農村貧困地區從教的具體措施。開展農村邊遠地區教師特殊崗位津貼試點。開展農村學校教師周轉房建設試點。研究制訂中小學教師公開招聘辦法。進一步建立健全教師資格制度,啟動教師資格注冊制度試點。探索中小學、中職校長職級制。制訂並實施中小學教師和校長培訓計劃。開展大中小學校長和骨幹教師海外研修培訓。建立完善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制度,研究制訂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全面規劃有關民族地區和內地民族班「雙語」教師隊伍建設,探索建立「雙語」教師保障制度。

2.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開展建立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長效機制試點。探索政府收入統籌用於支持教育的辦法。建立健全教育投入績效評估和加強經費使用管理和監督的政策措施。制訂各級學校生均經費基本標准和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准。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建立健全各級各類學生資助政策。

3.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啟動國家「金教」工程頂層設計。籌建國家優質教育資源中心。重點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基礎建設。探索開放大學建設模式。

4.加強學風和廉政建設。完善以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學術評價機制。探索建立學術不端行為監督、查處機制。完善教育系統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健全高校廉政風險防範機制。

5.推進教育出版和高校附屬醫院改革。深化出版體制改革,實現轉企改制,組建中國教育出版集團。研究擬定高等學校附屬醫院管理體制改革意見,加強醫學人才臨床能力培養。

閱讀全文

與中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