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概念

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概念

發布時間:2021-02-21 05:47:37

❶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舉例如下:
第13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為八年級下冊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以講述建國以來黨和對台政策的變化、發展及在此影響下,兩岸民間交流的種種表現為主要內容。由於第12課明確的解釋了什麼是「一國兩制」,學習本課的理論基礎,已經具備……
學情分析:學生對台灣問題比較熱心,從前課學習中已經對「一國兩制」有所認識,報紙電視網路也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所以,備課教學需要把握住學生,圍繞關鍵性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拓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汪辜會談」……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歌曲、圖片、詩歌和聯系實事熱點等環節來講授新課,同時本課的講授過程中以台灣歌曲作為暗線襯托「和平統一」的主題。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寶島台灣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情況,了解台灣問題的由來,激發學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方針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黨和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策略: 運用表格法,輔以圖片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加深印象
難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
策略: 通過表格及回顧12課內容,進一步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與可行性,並通過兩岸關系在此基本方針指引下健康發展的種種表現,告知學生,兩岸關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於該方針的確立。。
教學過程預設: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與方法
導入新課:
投影:台灣詩人舒蘭的詩歌——《鄉色酒》
問題1:詩文流露了怎樣的情感朗誦詩歌,體會思鄉之情
引導回答1:哀嘆兩地相隔,期盼統一團圓創置情境,為學習本課,培養學習嚮往統一的情感。
簡述解放戰爭以來台灣問題的成因,由親人兩岸相隔過渡到三度「陳江會」引入兩岸關系的發展。
新課教學:
人們都說台灣與大陸是同根同源,引出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投影:割不斷的兩岸情緣
問題2:說說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血終究濃於水,引用胡主席所說:「淺淺的海岸,深深的鄉愁」。一灣海峽阻隔不了血脈相連的心,兩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麼呢?看過下面兩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團團圓圓照片,簡述其命名
投影:兩岸同胞重逢場景,以兩個子概括人們的共同心願——統一。
過渡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首先學習黨和的政策變化發展。
問題3:閱讀課文65至66也,填寫黑板上表格。(《黨和對台灣問題的政策》 )
問題4:配合「江八條」說說何為「適當身份互訪?」
統一大業僅靠大陸努力不夠,需要台灣當局在正確的立場上積極的配合。過渡至兩岸共同推進統一事業。
說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兩岸民間組織交流情況,強調「九二共識」
投影:陳水扁照片及觀點
問題5:中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
正視因為統一乃大勢所趨,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的指引下,兩岸交往更加密切
知識回顧:

回顧本課所學基本內容
投影「大三通」新聞和近年來兩岸政治交往圖片
活動一:……活動二:……引導回答2:……
自讀填空,教師配合圖文輔助填寫
讓學生大膽設想,充分展開想想,為兩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銘記兩岸交往的原則。
回顧舊知,鞏固新知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拓展性學習,大膽嘗試編寫課文,並鼓勵其上台朗讀。

❷ 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有哪些作用

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
有助於教學任務完成
使課堂更加精彩

❸ 如何做好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設計

做好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設計:

一般的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對於即將講授的一堂課所進行的有針對性的總體構思,是在授課前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如:學生特點、教學目標、學習內容、教學資源等等)、各個環節(如:導入,過渡,設問,反饋等等),進行預先計劃,精心構思,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以期達到教學目標的系統化設計。簡單地說,就是教師在上課前備課的具體化,但是它與傳統的備課又有所不同,教學設計比傳統備課更注意將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具體教學實踐的結合,更強調教學情境的策劃和教學手段的運用,更具有靈活性和創造性。教學設計也能直接體現教師的教學理念和這種理念轉化為具體教學實踐的能力,可以說一份匠心獨運、設計精妙的教學設計往往是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效率的關鍵所在。緊抓新課程理念,優化歷史課堂教學,是筆者追求的目標,也正是新課程改革不懈追求的目標。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入手,以實際教學內容為例,談談教學設計的構思與操作。
一、烘托渲染——情景設置
在教學設計中安排的「情景設置」環節是從情景教學法演變過來的。(情景教學法是根據教材的立意,設置具體可感的情景,提出相應的要求來開展教學。其具體的教學程序分三步走:情景設置,揭示課題;情景展開,分析評價;情景反饋,鞏固提高。這一方法使整個課堂教學在情景所營造的清新的氛圍下進行,並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積極參與情景的分析和評價。)筆者正是借鑒情景教學法中「情景設置」這一步驟,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或以暗示懸念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或以情感共鳴形式來烘托學習氛圍等等,目的都是要增強教學效果。一般的有效的情景設置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
案例一
筆者曾設計並實踐人教版歷史必修一《不容忘卻的歷史——記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的主題教學,在導入環節中就設置了了這樣一個情景:幻燈片打出幾段文字:
歷史的用處就是要對當前有所幫助 -R·愛默生[美]
如果在考察了歷史的進程以後,沒有追問,歷史是什麼,為什麼要寫歷史,那麼我的這項歷史研究就是不完全的。……歷史學家與其他的人類世界觀察家一樣,必須做到讓人能夠理解事實。這就要求他們不斷地對什麼是真的、什麼是有意義的,做出判斷。-《歷史研究》阿諾德·湯因比[英]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列寧[蘇聯]
筆者在課前3分鍾配樂展示這些名言警句,提前製造氣氛,設計意圖在於突出主題精神「歷史不容忘卻」。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自覺設問:這是怎樣的一段歷史?這短歷史為什麼不容忘卻?記住這段歷史對當前來說,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呢?應該說,這個情景的設置是成功的,學生的思維及情緒漸漸在這個情景潛移默化下提前進入了狀態,整課的情感基調也在這個情景的主導下奠定了。
又如在講解「南京大屠殺」一段內容的時候,筆者又設置了這樣的一個情景:
利用幻燈片將圖片定格在觸目驚心的「萬人坑」,「據1946年2月中國南京軍事法庭查證:日軍集體大屠殺28案,19萬人,零散屠殺858案,15萬人。長達6 個星期的大屠殺,中國軍民被槍殺和活埋者達30多萬人。屠殺的手段及其殘忍,有的槍殺,有的刀刺,有的活埋,有的活活燒死……」。面對這樣的場景,課堂氣氛很沉重,學生普遍的感受到了1937年南京的血淚,是中華民族的重大恥辱。教師此時藉助這種氣氛完成教學前後兩段內容承上啟下的銜接:(筆者講解)「我們無法忘懷我們的民族曾被這樣的屠殺和羞辱過,我們的民族曾被人踩在腳下,面無表情地被屠殺,被當作刺殺訓練和游戲的對象;我們的民族曾被當作木頭,曾被剝奪生存的權利;我們民族曾經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那樣一段沉痛的歷史,只要是中國人都不會忘記,哪怕日本政府企圖讓全世界忘記,中華民族也不會忘記。」 以下自然而然過渡到下一段教學內容——當無恥遭遇真相-日本,歷史不容篡改。
情景設置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都可以嘗試作為導入的方法,如果設計得好,往往就可以先聲奪人,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環環相扣——問題探究
在新課程背景下,要有效地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實現師生積極互動,問題教學法是最佳選擇。(問題教學法:教師通過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努力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由此獲得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學會學習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完成一個教學過程的教學方法,它以問題為一根主線,以問題引人,以問題歸結,又以新的問題引入新的學習,問題貫穿於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問題是問題教學法的主要特徵。)在教學設計中,設置「問題探究」這個環節,正是將問題教學法付諸實踐的表現。

❹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怎麼寫

原教學大綱相比較,《歷史課程標准》的內容體系有很大區別,《歷史課程示准》構建了學習主題式的課程體系,把課程內容分為中國古、近、現代史和世界古、近、現代六個學習板塊,每個學習板塊又分若干學習主題,這些標準的制定,兼顧歷史發展的時序性與學習內容的內在聯系,力求改變「繁、難、偏、舊」的現象.歸結到每節課堂的教學設計的問題上,要求教師並不是像以前那樣僅僅是學生應接受那些重、難點和基礎知識,而是首先要明確學習主題,學生不僅明白要學習什麼,而且明白學會什麼.以《歷史課程標准》中國古代史第一章《中華文明起源》第一節為例,《歷史課程標准》要求「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題,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在進行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時,教師就應注意,讓學生找出中國早期人類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內含,而不是讓學生只知元謀人是元謀人,北京人是北京人的兩個孤伶伶的概念.
教師在撰寫教學設計時,通過對知識結構,線索分析,供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客觀的認識,既可作為學生學習前的探究學習的指南,又可作為學生學完後對所學知識重新回顧、聯系和系統化的參照.一般先由教師擬定一個知識體系框架和具體內容標准,應當留出部分由學生嘗試概括,根據學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概括的份量,有利於教學評價,同時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❺ 如何寫好歷史教學設計

華山分廠子校 何高峰 近年以來,歷史教學改革在全國興起,歷史教學設計也就在這個時候提上了中學歷史教學的日程。但在我們很多中學歷史教師的意識中,雖然也感覺到教學設計的重要性,但是對於怎樣寫好一篇歷史教學設計還是了解不深入,以至於不敢動筆。我就自己對理論學習和日常怎樣寫教學設計的經驗談談我對教學設計的認識。 一、歷史教學設計概念:教學設計是以傳播理論和學習理論為基礎,應用系統理論的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選擇相應的教育媒體,確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分析、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以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它的研究應用包括教學過程、教學產品、專業課程設置等不同層次教學系統的設計。教學設計是以分析教學需求為基礎,以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步驟為目的的。這是比較正式的教學設計的概念,其實我們常說的教學設計,是針對一門課程中的某一章節或某一節課,對教學的系統規劃及其教學方法的設計。歷史教學設計是指歷史教師在教學之前,做出的如何最有效的向學生傳播基礎知識、培養基本能力、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正確方法、養成學生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體設計。一般的來講它包括三維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法和學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方面。 二、教學設計和教案、說課的區別(一)教學設計和教案的區別在傳統教學中,教案是實施課堂教學的方案,設計的依據是教學大綱,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目前教案的形式主要是:教案必須有教學目的與要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具准備、課時安排、教案正文、教後感想。正文中又包括導入、每一部分的詳細教法、過渡語、小結、總結等。這樣的教案,從導入新課到布置作業,從一般內容到重點難點,從教師引導到學生活動,從提出問題到可能出現的答,大到總體結構,小到一句話,一句也不能少。眾所周知,教案中的「教學目的與要求」是原文照抄教師參考書。既然參考書上已有,教師讀了心中有數即可,為何還要再抄寫一遍呢,這真是典型的「現代八股文」。教學的過程包括五個環節:組織教學、復習、新授、練習鞏固、布置作業,一直使用了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模式(二)教學設計和說課稿的區別教學設計和說課稿是有些相似,教學設計其實也可以是說課的嶄新發展,教案與教學設計的具體區別之處:1.教案是教學設計方案,就是教學的內容文本,是教學設計的最核心的部分。一般地有表格式、課堂實錄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對教學目標、內容、環節進行備課。教案是指導老師自己上課用的。也是考察一個教師備課的一個依據。主要體現怎麼設計。教學設計是關於教學的說明,更重要的在於說清楚為什麼這么設計。就目前的情況看,我們在教學中教案是有形的,有記載的,教學設計是無形的,在心中的(參加比賽和活動除外)。2.教案是「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思想的體現,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師怎樣講好教學內容。教案的編寫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封閉式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卻常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常導致的後果是便於學生的知識增長,而不利於他們的能力培養。教學設計不僅重視教師的教,更重視學生的學,怎樣使學生學得更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是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所以對學習者進行特徵分析是教學設計不可缺少的步驟,體現了現代教學理論的鮮明性。它強調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辨正統一,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學設計還非常重視對現有媒體的設計和充分利用,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效果,不少教師圍繞媒體而展開課堂教學的設計活動。教學設計也非常重視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的設計,因而從傳播學的角度上看,制定教學目標和實施評價在教學系統中分別具有前瞻和反饋的作用,是教學信息傳播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3.兩者元素的含義也不同。教案一般包括教學目的,教學方法,重難點分析,教學進程,教具的使用,課的類型,教法的具體運用,時間分配等因素,從而體現了課堂教學的計劃和安排。教學設計從理論上來講,有學習者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目標闡明、學習者分析、教學策略的制定、媒體的分析使用及教學評價等七個元素,然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討論比較多的是學習目標、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三個主要元素。 三、教學設計重要性教學設計之所以被重視,被強調,是因為與教案相比,它更多地體現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的特點。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的在於它不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在教學認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教師與學生雙發展的教育目的。教案與教學設計進行比較?從中可以看出,從關注「具體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轉變為關注「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的教學策略研究」是從傳統教案走向現代教學設計的根本轉折點,我們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區別,才能夠真正理解並掌握現代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技術,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會將二者混淆。 四、教學設計的具體內容教學設計包括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過程、教學策略(教法和學法的設計)、教學媒體等因素,那麼在素質教育觀念下的這些設計應該是什麼樣子?1.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教學設計中對於目標闡述,能夠體現教師對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理解,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新的教學理念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目標的主體顯然應該是教師與學生。教學目標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要把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考慮到。2.教學重點和難點、關鍵點的確定及突破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舉足輕重、關鍵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內容,是課堂結構的主要線索,掌握了這部分內容,對於鞏固舊知識和學習新知識都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學難點,是學生難於理解或領會的內容,或較抽象,或較復雜,或較深奧。因此,教師要善於從知識的發展規律(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確定難點,進行教學。也有的老師在教學中設立關鍵點,所謂關鍵就是開啟知識之門的鑰匙,把一個單元、一節課起決定作用的東西與知識學好,就可順利掌握、運用教材,這就是知識的關鍵。3.教學策略(教法和學法)的設計教學策略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式。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學生提供教學信息、引導其活動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驟。根據素質教育的特徵,教師在設計教學策略時應著重思考下列問題:一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轉變觀念,變「指揮者」為「引導者」。要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進行自主的學習活動。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在班級授課制下,如何使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有所提高發展,最基本的一條准則,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4.板書的設計板書作為傳統的、常規的媒體在我們的教學中還應該有一席之地,而且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在設計媒體時千萬別忽視了對板書的設計。板書是教學思路的體現,也是學生在課後如何復習的指導法略。我們在設計板書時,一定要注意板書要條理清晰、思維邏輯推理合理、簡明扼要。5.教學過程眾所周知,現代教學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四個要素組成,教學系統的運動變化表現為教學活動進程(簡稱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選擇,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擇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教學媒體是教學設計中要涉及到的物質條件。隨著學校教學條件的改善,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涉及的教學媒體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先進。除了傳統的掛圖、模型、標本及實驗設備外,錄像、投影、錄音等設備也已廣泛地進入了課堂,多媒體運用也已不再是新鮮的事。但從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要求來看,還需要在教學媒體設計上作進一步的拓展。一要為學生的學習和實踐創造更豐富的物質條件。二是要重視研究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計算機在信息時代具有其他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盡管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各種公開教學活動中,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已不鮮見,這些多媒體的課件在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大多數課件在交互性方面有著明顯的不足,直接帶領學生網上沖浪的更少。因此在研究多媒體計算機在教學中的運用時,要在提高學生的參與性上花功夫、特別要盡量創造條件進行網上的教與學。帶領學生到網上去收集信息資料,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學設計是無形的但是它比教案要重要的多,正因為如此我們就是要通過這種比賽來引起大家的重視,畢竟這是我們提高個人教學能力一個很重要的途徑。6。教學評價的設計 教學評價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在課前如何激勵學生預習與復習、在課堂中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反饋、課後作業的精心設計和批改等。 以上是我對教學設計的一點認識,拿出來與各位同行共勉。 參考文獻:1.《中學歷史教學——新視野》 教育出版社2.《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❻ 中學歷史如何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分析

我是一名中學歷史老師,我所面對的是一群正處於青春期現代中學生。中學生在這一人格劇變的重要階段,其認知發展特點和青春期發展特點對他們的一生都產生重要的影響。而現在的不少學生,感到像歷史這一類學科知識雖有趣但難學,花了不少精力,但收效少於理想。究其原因:一、做為中學生,由於年齡特點及其它原因,注意力不集中、愛走神,聽課質量不高;二、他們學習方法不妥當,只會死記硬背,沒有恰當的記憶方法,沒有看到系統的知識結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結合點,當然就無法完成對知識的遷移;三、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失去興趣。我們老師應根據學生認知心理特點及記憶規律,科學地實施課堂教學,讓學生及時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認為 一節好的歷史課,為了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它應該是分層次的、高質量的。如果從學生活動的角度來觀察,學生先要通過表演、觀看(表演、影視、圖片等)、閱讀等活動,達到認知能力;其次上升到歷史思維,如探究性學習;最後升華到情感的宣洩,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樣達到歷史課學生活動的「三層次」。
(一)身體的活動——學生課堂活動的第一層次 這些活動的特點和作用是:體驗、接受刺激與營造氛圍。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2課「秦王掃六合」,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這節課要處理好一個人物——千古一帝秦始皇。那麼,我們可以從學生的活動入手,首先將秦始皇畫像(按課標要求這幅畫是要求學生記住的)放大(通過技術手段),突出擺放在多媒體教室的中心位置——黑板前,讓學生觀賞——盡情地、充滿想像地觀賞。
(二)思維的活動——學生課堂活動的第二層次
這些活動的表現形式有:討論、交流、研究、表述(口頭的和書面的)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得到歷史思維方法、協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活動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無的放矢,它應該是在第一層次活動的基礎上的活動的上升,也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學習方式和手段。一節好的歷史課應該具備層次和梯度,要層層推進,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這種層次和梯度,就應該體現在學生的活動上。
(三)情感的宣洩——學生課堂活動的第三層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確實不是靠說教可以實現的,它是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的活動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一種愛憎、看法、評價的自然流露,在教師的引導下,在班級形成感染的力量,從而糾正錯誤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必須要給學生充分表露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自由、空間和時間,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自有其道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再續上例,學生經過第一和第二兩層次的活動,對秦統一的相關知識有了較好的了解和掌握,對有關問題,如秦建立統一國家的意義,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可以肯定,大多數學生是能夠認識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是做出了積極貢獻的,從而對國家的統一及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產生積極的認同,樹立為之奮斗甚至獻身的願望和決心;但聯繫到統一過程中伴隨著的征討殺戮,聯繫到秦始皇統治的獨裁殘暴,導致肯定也會有少部分學生對秦始皇作出完全的否定,甚至對統一本身表示懷疑、不贊成,這些都是正常的。但不管怎樣,必須要給學生一個情感宣洩的渠道,讓他們毫無顧忌的表達出來,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給以積極的引導,讓學生在情感宣洩的活動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教學設計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作為一門科學,它必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作為一門藝術,它需要融入設計者諸多的個人經驗,並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進行再創造,同時靈活、巧妙地運用教學設計的方法與策略。

❼ 如何進行歷史課堂教學設計

普通高中新課改的實施是新世紀我國基礎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這是一個紛繁浩大的系統工程,也將是一個艱巨而長期的歷史過程。面對這次新課改澎湃大潮,我們這些身處教學第一線「弄潮兒」一方面感受到新課程全新理念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另一方面經過系統「師訓」和自身不斷地學習、實踐和反思,也深切體悟到無論是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三維目標」落實等等都在悄然發生著新課程改革所期冀的積極可喜變化。
經過一學年的新課改課改學習和實踐,筆者體會最深的是課堂教學設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課堂教學設計是指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指導下,對課堂教學所進行的設想和計劃,是對學生達成教學目標、表現出學業進步的條件和情境作出的精心教學籌劃,而不只是文本化的教案。課堂教學設計之所以必要和重要,是因為課堂教學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而課堂教學設計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方案,是實現預期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和前提條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可以說,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設計是關繫到新課程改革在實踐操作層面上成敗的關鍵所在。結合新課程理念和自身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應該也是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側重:
第一,在教學目標設計上:嚴格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依託《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同時認真研究教材和學生情況,全面整合和落實「三維目標」。
《歷史課程標准》反映了國家意志,體現了國家對高中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是高中歷史教學活動的依據和法規。教師只有通過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才能了解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課程的內容標准、教學建議和評估建議等。新課程目標是指本課程要達到的結果,是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同時決定了課程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定位,是新課程理念方面創新的主要標志之一。而《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是結合我省高中階段教育實際情況,在研究相關文件、課程標准和教材基礎上,制定的本學科教學、學業評價、學生畢業及升學考試的基本依據。從課程教學目標設置上看,《歷史課程標准》和《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是高度統一和關聯的,都明確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必須牢牢把握《歷史課程標准》和《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這一「標」和「本」,唯有如此,新課程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以高中歷史必修Ⅰ第七專題第二課《美國1787年憲法》為例,《歷史課程標准》確定的課程目標要求是「說出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目標(學習要求)是,「知道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特點及其作用;知道聯邦制的權力結構;理解美國的總統制;比較美國共和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感受1787年憲法中的「制約與平衡」原則這一人類政治智慧。」相比而言,《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在課程目標上一方面嚴格遵循《歷史課程標准》,另一方面又對《歷史課程標准》目標進行了細化、擴充和升華,使新課程目標更加符合我省普通高中的教學實際。由於新課程特別關注和強調要改變傳統課程
「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通過教與學要求學生逐漸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並且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所以,在考量、設計此課教學目標時,我們應該「三管齊下」,適當向「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傾斜。因此,在《美國1787年憲法》「三維目標」教學設計時,筆者就相對比較側重後二者,設計了通過採取學生分組合作討論方式,探討「美國聯邦政府在啟蒙思...想指導下並結合國情.........如何進行制度創新的.....(權力分立和制約平衡.........
)?」這一探究題,以此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又設計了「英國議會制、美國總統制有何異同?中國封建君主制和英國議會制、美國總統制的根本區別是什麼?」這一比較題,以此來引導和啟發學生認識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也是人類政治智慧的精華.........,民主政治也是多樣性和獨特性.......的,而且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時也是可以借.鑒.
的,從而來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總之,教師在具體制定三維目標時,這三維目標可以分別制定,但在具體運用實現過程中卻是互相交融滲透、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當然,三維目標在具體課中分布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有的課教育性比較強,有的課知識性強些,但不管什麼課,教師對「過程與方法」方面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切實關注和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則盡可能挖掘和升華
第二: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完整、准確地優化教學內容,通過問題化設計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
所謂教學內容,具體可以分為課程內容、教材內容、課堂教學內容等。《歷史課程標准》教學內容是指為實現課程目標,根據一定的原則所選擇的學科知識;新課程教材內容是指依據一定的原則,將課程內容組織在教材中的學科知識;課堂教學內容:即課程資源,指的是為實現教學目標,依據課程和教材,並結合各種實際傳授給學生的各種知識(信息)。三者內容也是高度辯證統一的,其中新課程教材內容就是根據歷史新課程標准內容要求而編制的,其呈現出觀點新、材料新、結構新、內容新、要求高等特點。但是由於新教材教學內容是採取模塊、專題形式,而每個模塊、專題又是各成體系的。如必修Ⅰ政治模塊「專題的排列採用了先中國後世界、先古代後現代,遵循著對學生而言先易後難、由遠及近的方式,並不完全是事物發生、發展的自然時序」,因此在時序性上沒有邏輯而「混亂」的,給人「形散」感覺。如何做到教學內容的「形散而神不散」,提高教學效率的高效性,那就必須在教學內容設計時要對各模塊、專題內容進行完整准確地把握,並且加以優化,使其主題化、集約化(抓重點,大膽取捨)、結構化、層次化等等。
譬如,高中歷史必修Ⅰ是以中國和世界歷史中政治與制度發展的典型史實為主要內容的模塊,制度創新是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在必修I 教學設計時,筆者就對必修I的知識體系重新加以梳理,重構三條主線來進行教學:主線一: 政治制度史(中國、西方) ,下轄四個主題,即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專題1 )、古希臘羅馬政治制度(專題6)、近代西方代議制度(專題7)、科學社會主義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專題8);主線二: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史和現代中國政治制度,下轄三個主題,即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專題2)、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專題3 )、現代中國政治制度(專題4 );主線三: 現代中國外交史與世界多極化趨勢,下轄二個主題,即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5)、當今世界的多極化趨勢(專
題9)。通過對必修Ⅰ政治模塊知識結構優化設計和教學,其主題就更明確,重點更突出,結構更清晰,層次更分明,實踐也證明更有利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再如在處理模塊與模塊之間關系時,有些教學內容也是可以加以優化的,如必修Ⅰ的「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和必修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專題單元、必修Ⅰ的「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與必修Ⅱ的「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專題單元、必修Ⅰ的「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與必修Ⅲ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專題單元等,由於這些專題之間內在聯系密切,筆者在教學設計時,往往能從其相互聯系的特點出發,適當地相互參照、統籌兼顧,整合相關內容進行教學,教學效果則更加顯著,學生更容易全面掌握和理解課程內容,從而提高了學習有效性。
而涉及到專題之下的具體課時,則要在對教學內容完整准確釐清、把握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並且加以改造設計成一個個可以解決的問題,使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問題化,即通過問題來解決重點和難點,這是筆者在教學內容設計時的一種經常性處理辦法。
比如,《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一課時,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艱難發展的深層原因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重點和難點,筆者曾設計了這樣二個問題:「1895—1918年時期和1870--1894年時期相比,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有哪些有利條件?」;「試從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方面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國重工業發展不利條件和輕工業發展的相對有利條件。據此你認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何主要特徵?」。從課堂問題的討論和解決過程來看,這二個問題是有利於學生來突破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的。當然,在設計教學問題時,一定注意科學性、挑戰性、開放性、思考性、層次性、引導性。
第三,在教學形式設計上,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教學方式科學化、合理化、多樣化;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人,因此,我們的中心是如何處理學校中最基本的關系——老師與學生的關系。」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教師必須改變舊有的過於單一、被動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把接受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密切地結合起來,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的完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形式設計時,一方面必須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另一方面教師必須科學化、合理化、多樣化地選擇教學方式,因地制宜地教。
在教學形式設計時,對學生無論採取什麼學習方式,對教師無論採用何種教學方式,都必須做一項基礎性工作,那就是進行「學情分析」。科學、客觀的學情分析是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設計的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依據,是突出學生主體教學的前提。如筆者在為嘉興市歷史學科基地准備必修Ⅱ《發展的亞太》教學設計時,是這樣分析學情的:「本課主要涉及東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三大經濟區域合作組織,由於學生缺乏世界現代史知識體系和相關的政治學科知識,給本課教學帶來一定難度。同時學生們身處當代區域經濟集團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之中,而且已經學過必修Ⅰ的第九專題《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在加入WTO後積極地參與和融合到這一潮流之中,加之經過一段時間的新課程學習,學生的歷史理解、分析、概括、比較能力有所提高,為本課的自主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此學情分析基礎之上,在教學設計時就能因人而宜、有的放矢。
一般來說,筆者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時,大都採取這樣的學習(教學)流程:即「提出問題(主題分析)——在課本或新情境中發現——從身邊的歷史中發現—— 拓展研究」。在上述必修Ⅱ《發展的亞太》筆者教學設計中設計的探究題(「2004年1月1日,由墨西哥、美國和加拿大3國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已整整10周年。根據以上材料你認為墨西哥(發展中國家)加入區域經濟集團的利弊得失有哪些?中國加入WTO組織已有五年多的今天是否也有這些利弊得失?舉例說明。」),也大致能夠反映此學習(教學)流程。教師在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時,不應眼光只盯住探究題本身,更重要的是應該側重設計如何以方向引導、學法指導、動態地把握探究過程以便發現和解決新問題等等(教師的角色定位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參與者、合作者)。在教學設計探究問題時,要注意防止下列不良傾向:什麼都搞「探究」,否定接受式和觀察、模仿學習;不顧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儲備,也沒有具體目標,徹底放開,讓學生憑空想像,無據辯論等等。
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必須選擇科學化、合理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一般地說常規的教學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講授法、情景復現教學模式、問題探究法等等。各種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巴班斯基認為:「有關最優化地綜合運用各種方法的概念永遠是具體的(不是包羅萬象的),那些對於一些條件來說是很成功的、有效的方法,對另一些條件、另一些專題、另一種學習形式來說就可能是不適應的。」具體來說比如「講授法」是一種最傳統最基本的歷史教學方式了,在新課程背景下,這種方式仍然有它的特點和優點,在一些概念(如「半殖民地」和「資本原始積累」等)、制度(如「分封制」和「代議制」等)、或史學理論和方法(如「辯證唯物論」和「文明史觀」等)或知識難點學習時,「講授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在教學方式設計時,教師必須充分考慮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環境以及教師自身素質等綜合因素,實事求是、科學地取捨各種教學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求「標新立異」,因為「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
第四,在教學總結上,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善於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指教師對自己已完成的教學實踐活動有目的地進行審視,作出理性思考,並用以指導日後的教學。教學反思之所以必要,是因為任何教學設計,都有「紙上談兵」、「理論脫離實際」之嫌。教學設計和「原生態課堂」往往是不能完全統一、曾至是大相徑庭的。因為課堂是動態的,「每一堂課都是一條不同的河」。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後對課堂教學從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教學行為、學習有效性等方面,全面地總結和反思教與學的得與失。因此可以說,在新課程改革的潮流中,沒有反思的教學設計是不完整、不科學、不合理的設計,從此層意義上講,反思教學也是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以重視。
例如,走出課堂進行實地調查,訓練學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同時讓學生貼近社會和生活,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因此,新課程也鼓勵教師倡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式的學習。但是看一主題是否合適社會實踐式的學習,一要看是否具備一些必要條件(如大量的時間、學生興趣能力等), 二要看主題是否有價值。筆者在對《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一課教學設計時,曾借鑒採用了他人設計的四個社會實踐式題目,「搜集家中的老式服裝,搞一次老式服裝秀,感受服裝文化的魅力」、「調查嘉興地區還保留了哪些傳統菜餚?體驗一次西餐」、「調查嘉興地區目前保留的西式建築」 、「參加一次婚禮,走訪老人比較嘉興地區百年婚俗變化」 ,但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一句「我沒錢吃西餐,老師你

請客呀?!」才讓我有所反思、體悟:這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學目標,這是不符合實際的社會實踐式的學習,而且實踐的價值較淺層,而事實上這四題社會實踐題也僅僅在課堂上「走過場」展示一下而已,更何況學生在期末考試前已不可能花大量時間和精力來進行社會實踐。所以在課後教學反思過程中自己總結形成了以下幾點反思:對這些實踐主題建議刪除或改為在直接呈現一些新情境材料基礎上從而組織學生進行一般性討論;要慎重使用社會調查;出現的上述問題,究其實質主要因為自己沒有吃透領會新課改的精神,有點盲目地趕潮流,過分追求在形式上做文章。
所以,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一定要深入學習,領會精髓,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才能不斷地成長。
綜上所述,在課改背景下歷史教師課堂教學設計之側重點應當將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確教學目標,理清教學內容,規劃教學流程,創設問題情境,反思教學得失上,以促進學生心智的全面發展。另外,教師也要對新課程教學中情境式習題的編制和練習、學生學習過程和效果的全面測評等等也要高度重視的。新課程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過程,沒有一種立竿見影的靈丹妙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要我們在新課改中, 「不畏浮雲遮望眼」,鍥而不舍,不斷地自覺學習、總結、反思、去偽存真,在創新中與時俱進,不斷向益友型、學習型、研究型、反思型教師目標努力踐行,那麼新課程必然會結出豐碩成果。

❽ 如何創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

1.激發求知 ,要想講好一堂歷史課,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引起學習興趣,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屬他們在後面的學習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發揮其主體作用。
2.教學與心理相適,要求教師學會把握各時期學生的心理變化需要,調整自己的授課風格來適應學生心理需要。
3.歷史教學的創新,要以學生為主體 ,課堂結構的創新,課堂形式的創新都要做到教學有針對性。

❾ 新課程下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抄歷史內容的趣味性,這樣襲才能吸引孩子們
第二:歷史事件的深遠影響及中間人物的奇聞異事,這樣增加生動性及重要性,強化了學生的記憶
第三:在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和觀點上,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出發點思考,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習就是要思考和質疑。
第四:如果有精力,可以多提供幾種不同的歷史記錄來講給學生,學生的思路應該開闊而不是狹隘,更何況中國教科書上的歷史內容經常有不嚴謹或者不真實的地方,主動的做好准備,比被學生提出不同的歷史記載當場尷尬要強的多。

❿ 如何做好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

在教學活動中,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課堂上的每一分鍾,都得盡其所用,教學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沒有教完內容,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講得很多,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很辛苦,也是無效學習。
歷史學科內容多(既有中國歷史,也有世界歷史)、跨度大、任務重、時間緊的特點,那麼在有限的課堂四十五分鍾的時間內,到底如何有效地實現歷史課堂高效高果呢?這一直是我們這些歷史教師不停地琢磨、探討的。
一、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充分用好這四十五分鍾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准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因為我們不能由於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於課堂即時生成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
在備課的階段我們教師就必須多下功夫,熟練把握教情和學情,注意教學中的取捨,努力減少無效勞動,做到「四個到位」:精心備課到位,准確講解到位,能力訓練到位,學法指導到位。確保上課不打無准備之仗。
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要有機的結合。特別是課前備課,一般是每人每周備一節課,或者兩人備一節,所以在初備過程中,教師除系統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則,學生該背的內容你也要會背誦;典型題例自己先要做,相關的知識要充分學習了解。上課中,經師生碰撞,你再把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課後更要備「課後課」, 發現問題,就要想一下: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問題?有沒有必然的規律,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分析一下,記下來,不管是什麼情況,就像拍照片一樣。積累多了之後,再來集中總結。這樣通過課堂反思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一節完整的課才算備好,也才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這種備課方法,我覺得它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很強。事實上有很多老師已經在這么做了。我們一般都要教幾個班級,同一節課要講幾遍,你會發現這幾個班級你講得並不會完全一樣的,兩三遍後基本這個課是最精華的,在別的班發現的問題在這個班幾乎都及時糾正過來。特別是我們將備課這一日常教學工作通過准備、實踐、再加上反思解決就上升到了教學研究的高度,順便也實現了教研與備課、上課的有效統一。
二、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抓學生主體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該擺正位置,只起引導的作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是老師教了什麼,關鍵是學生掌握了什麼。一個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給他,過了沒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給他,如此反復,他始終依賴於你,……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時候就教會他怎樣自己去取水喝,他便學會了取水這一技能,也就不會依賴於你了。因此,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發現式的學習方法。
怎麼引導學生呢?課堂上我們不能不講,也不能一講到底,那太累了。所以從自己所教年級學生實際出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知識結構,編寫各具特色的導學案還是比較實用的。編導學案要注意:
講授新課,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
復習課,必須注重知識的整體、系統性及運用能力。
導學案的使用,使學生對課文有了由面到線到點的認識。在編寫導學案時,為了地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總體印象,最好運用提綱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解決,這種形式看似簡單,但都是考試的考點,必須准確無誤地掌握。讓學生利用導學案自主學習。(15分鍾左右)學生在自己整理知識點時,往往丟掉一二個,或先後錯位,針對這種情況,在編寫導學案時,學生容易「丟」「錯」的地方變成「填空」,讓學生填寫,達到強化記憶,反復記憶的效果。學生在書上找到並劃出知識點時就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對一部分好學生來說,相當於復習一遍。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積極參與,認真閱讀教材,分析課文,尋找答案,並深入的思索和探討問題。【這里有一點要強調一下:學生總說對課文、書本不熟,沒時間看書,我們也試了一下,每堂課預鈴與正式上課鈴之間大約有2-3分鍾,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時間段,讓課代表領著學生讀課文,至少能讀一大段,組織好的話,都能讀上近三分之二,時間長了,課文多多少少也熟悉多了】然後鞏固記憶(5分鍾),現在學生的時間實際上非常緊張。課下看歷史的時間非常少,只能向45分鍾要成績。而且,不讓學生記憶也是不行的。歷史知識點繁雜,如果單靠閱讀教材,不但費時,而且記憶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進行提煉記憶。沒有識記基礎的思維,就象空中樓閣。所以,這5分鍾是不能舍棄的。俗話說「好腦袋不如爛筆頭」, 對已經明確的答案要及時進行鞏固,在鞏固的基礎上進行反饋。對於開卷考試來說,僅掌握基礎知識是不夠的,必須上升到理解運用的層次。就是說,不僅要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怎麼用?這一部分應該是整節課的精華,就需要教師幫助解決。例如有些問題的政治性、專業性、理論性太強,該講就要講,打造高效課堂並不避諱講,講得合時、合適,講的過程中要啟發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而言其重點難點和關鍵,教師要精講點撥,講清講透;特別是當學生的學習基礎普遍較差的情況下,我們教師則應放低起點,怎麼講學生也不懂的問題乾脆就不講,否則不僅沒有教學效果,反而給學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壓抑。我們必須正視學生的基礎-----這一教學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15分鍾)最後鞏固練習(10分鍾左右)設計一些練習題,附在導學案的後面,當堂檢測、查看教學效果,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同時,也知道自己的教學缺陷,及時補充和修正。練習分為兩部分:一是基礎知識運用。這是要求全部學生都掌握的最基礎的知識。二是強化訓練,將與本課內容有關的基礎題進行篩選後得出。要針對本節課復習重點,以求達到即時鞏固的目的。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漸進。 練習題要根據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精選習題,選題的原則一:少而精,有明確的練習目標,針對學生易錯點有的放矢。原則二:難易適中,做到不選難題、偏題、怪題等,所選題的難易度能夠培養學生的雙基。總之,教學活動離不開習題,只有靈活、正確地運用習題,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試題中的共性問題要認真全班講解,個性問題單獨解決,絕不積壓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目前對復習課來說採用學案導學精講精練的復習模式效果還是較好的,而對於新授課來說則應注重基礎、注重規范、注重技能。總之,復習課要體現考點考綱,體現知識主脈,體現規律方法,體現能力的培養,新授課的教學則應體現基礎技能、體現規范與反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三、借鑒別人的東西,是最快的途徑。
應該堅持聽校內外其他教師的公開課或常規課,同學年的教師互相聽課。各級學科帶頭人、備課組長課堂要隨時開放。要充分利用博客和網路這個研討平台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博客發表教學設計、論文、反思、教學方法,開闊自己的教學思維,學習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搞好教學課堂的實效。
四、加強課堂上的管理
①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排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干擾因素。
因為糟糕的紀律之下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總聽到很多老師說:「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管」,「越來越難教」, 迫使教師總是在課堂上說:「不要講話」『「要注意聽講」等。有時我們老師講課就跟唱催眠曲一樣,下午上課經常睡著一片。因此如果學生有溜號、睡覺等現象,要及時糾正。其實想要控制學生也很簡單,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到學習上去。關注每個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所以我們上課時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緊跟老師。比如講試卷的時候,念完題目後可以問:「這道題該選什麼啊?」讓大家就一起回答。象這種情況讓學生跟著喊一喊,有助於他們集中注意力,也有助於加強對題目正確答案的印象。如果總是悶著頭聽,就很容易走神。不能讓他們埋著頭聽課。要讓學生的眼睛看著黑板、看著老師,耳朵注意聽,手要在書上做記號、口要大聲朗讀、記憶。就像打麻將。麻將是我國國粹,也是利用「五到」的典型。首先,眼到,所謂「看著手裡的,盯著鍋里的」,兩隻眼睛肯定不閑著;手到,洗牌、砌牌、摸牌、吃碰杠胡,樣樣都要動手,有的人連摸牌都不用眼睛看,只用拇指在上面一摸,就知道什麼牌了,這也是一種本事;口到,打麻將就圖個熱鬧,一邊打一邊埋怨手氣差、侃侃家常自然是免不了的,尤其是逢年過節親戚朋友見面,有什麼事情就都在牌桌子上就說了,玩麻將反而成了一種形式;有人開口就有人聽,耳到自然不在話下。最後,心到,打牌自然要算牌,什麼是生張什麼是熟張那是一定要計算清楚的,不然自己聽了牌胡不了,還光給人家點炮就損失慘重了。有了這「五到」,你看有幾個人打麻將不專心致志的?不僅專心致志,而且精力旺盛,越打越精神,熬個通宵都不成問題。人感到精神勞累,往往不是由於工作時間長,而是由於想的事情太多、精力分散所致,真正跟打麻將一樣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情,很難感到勞累。這就是「五到」的神奇效果,雖然用打麻將來跟聽課做對比有些不倫不類,但它們的原理是相通的:其實就是把你的全身感官都調動起來,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去。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我們要想要成績,你就得想辦法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願意學習。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有「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思想。什麼方法只要有效就行,學生能學到東西就行。
②千方百計要讓成績差的同學考出好成績,盡量不讓他們拉後腿。最好是能穩定住他們的情緒,想辦法不讓他們在考試中落隊。其實所謂的補差,首先是「治懶」,差生之所以成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懶」,包括思維上的懶和練習中的懶。思維上的懶常常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練習中懶的表現為練習速度慢,拖拉等,針對以上情況,分別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課堂中加強「快速提問」,增加提問的密度,把一些略簡單的問題請差生回答,讓他們形成一定的自信心;課堂作業堂堂清,我們要嚴格監督,不能讓他們有拖拉的機會:例如學生的課堂練習必須檢查或者抽查,發現完成情況不好的、交白卷的都要給予處罰。這種處罰既不能傷害他們的積極性,還要讓他們挺難受,挺累的,讓他們感到還不如寫題了,下回就不想再受這種折磨了,當然,如果我們做不過來還可以請班主任配合,但是千萬不要打和罵,別跟他們對著干,要講法和藝術。其次他們的分數低,往往是在知識、技能掌握上存在缺陷,或者是記憶不牢,或者是理解不透,或者是應用不熟練。想提高成績還是讓他們回歸課本,課本是法寶,讓他們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背熟目錄才能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是學好本學科的先決條件,絕對沒有什麼捷經可走,這些東西記不好,就學不好歷史。再難的題目也無非是基礎東西的綜合或變式。
③眼看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必須讓學生記筆記,讓學生動起來。我們所說的筆記一般分為三種:即課文中劃符號,課文旁寫評或注,還有課堂筆記。學生在聽講的同時,需用紅筆或彩色筆在課本上勾畫各種符號。學會在課本上作符號寫批註,既可以使學生聽講時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記憶,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學習,突出要點,把書由「厚」變「薄」;還有利於今後復習,翻開課本,重點難點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從而引起對舊知識的回憶,增強了學習效果。
可是很多學生也讀了這么多年的書,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筆記。我們經常發現有很多同學,筆記記得非常認真,還拿一個非常好看的本子記,你翻開他們的筆記本,有時比我們老師的講義還規范。但他們的成績卻不見得好。原因很簡單,課堂上認真聽課才是核心,筆記只是輔助手段。筆記應該記得比較簡略,自己能看懂就行了,一邊聽講一邊埋頭記筆記,老師講的東西全記在紙上,腦子里卻是一片空白,這樣本末倒置,學習效率怎麼可能提高呢?所以記筆記應該只記重點要點,要爭取在心裡把它弄明白,老師一邊講,要一邊動腦筋想想為什麼。如果是我們老師要求記的,最好給學生時間。這里我說一下:我個人認為筆記還是抄錄在書里比較好,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系。這樣在考試中方便查找和分析,與基本知識點相對應更准確,進而不失分。
五、無論怎樣高效,最直接的檢驗結果還是體現在試卷上。要答出一份滿意試卷,培養答題技巧非常重要,讓學生掌握各類題型的特點和解題方法,訓練他們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狠抓審題能力的培養、答題技巧與規范性訓練。
選擇題重在正確率,選擇題在考查歷史基礎知識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覆蓋面廣,能比較全面地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記憶能力和幾乎所有層次的思維能力,所佔分值比重大。從近年的試卷看,選擇題的難度值低,避免這部分的失分將有助於提高整體成績。解題時,須要求學生讀懂題意,抓住題乾和題中的關鍵字。其後,運用正確的方法解題,如運用直選法、排除法、比較法、分析法進行選擇極為有效。
材料解析題重在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題要遵循幾個步驟:先看設問,再根據設問有針對性地讀懂讀通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最後按設問要求結合教材分析解答問題。解題時,讀懂發問很重要,比如「根據材料」,就說明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 則要求先找出材料與教材的契合點,然後依託已知材料知識和藉助課本知識進行解題,答案基本在書上。此外,還應要求學生注意看分答題,堅持問什麼答什麼,語言簡潔准確,不必像問答題一樣展開回答。
列舉題重在仔細,答案要准確、完整。適當運用目錄、大事年表或歸納的資料。
這里還要注意應努力避免「兩不」問題
所謂的「兩不」,就是學生尤其是好學生易犯的錯誤:「會而不對,對而不全」。
有的學生基礎都不錯,拿到一道題目並非束手無策,而是在正確的思路上,或考慮不周、推理不嚴,或書寫不準確,最後答案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錯誤的,這叫「會而不對」;有的學生解題思路大致正確,但丟三落四,不把話寫完整,這叫「對而不全」。例如寫錯別字、不寫單位名稱等丟分現象。因此,會而不對,令人惋惜,對而不全,得分不高. 我們培養高分的好學生,更要培養好考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腦子能夠快起來,說得實際一點就是做題的速度能夠快起來。但這種心理造成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一味的想做得快一些,結果慌里慌張,前面的題還沒有思考清楚就去看下一道,做得越快錯得越多,不會做的題目還是不會做,連原本會做的也做錯了。古語有雲「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快腦不等於著急,要想快,首先要「慢」。細節決定成敗,學習「由不會到學會」是一個過程,再由「學會到做對」又是一個過程。後一個過程的完成需要付出更為細致艱辛的勞動,考試的成敗就看這些細節,要想把看似簡單的問題完成得完美,關鍵不是考試時的仔細、認真,而是要求學生平時對自己存在問題的較真,對平時練習中的失誤,要小題大做,不僅要分析失誤的原因,還要讓他們將這些失誤記錄在錯題本上,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並再三反思,保證下次不再出錯,不能讓他們用「粗心」二字一帶而過。書寫要規范,答案要准確精煉,要努力做到「會又對、對又全、全又美」,這也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好學生在考試中「會而對」。
六、養成復習錯題和典型例題的習慣(這種方法最好在好學生中提倡)
錯題是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我們常說要貫徹「三個本」的概念:就是課本、筆記本和錯題本。其中筆記本和課本用來理清知識的思路,可以合在一起,錯題本用來理清解題思路的。因此我們應該提倡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用一個錯題本來整理錯題。每次考前要把自己以前的錯題拿出來再認真的看一遍,理清解題思路。中考中的題目基本都是新出的,但是它的絕大部分題型不可能是新的,大多數知識點也是練習過的基礎知識,只要我們復習好了錯題和典型例題,大部分題目都可以不用花什麼時間去思考就知道怎麼做了,節約大量的時間來檢查。整理錯題,是對所學知識的一次總結,在總結中前進,沒有總結,只能停滯不前。整理出有價值的錯題好題,總結出學習經驗,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高效課堂是在我們教師的不斷探索、實踐與反思中才能形成,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我們的歷史老師成為高效課堂的實踐者,新做法的嘗試者,因為機遇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
最後我再特別說一下初三的復習,怎麼做效果更好一點。
初三歷史復習課教學應該有規劃、系統地進行,復習課的質量必須全面提高。既要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應注意歷史知識的整體、系統把握,注意學生能力的訓練。但不論歷史中考怎麼考,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日常教學要有思想、靈魂,復習指導要有方法、策略。

閱讀全文

與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概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