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
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
1、從文化優勢中汲取精神養分
利用和發揮文化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關鍵在於正確處理好本來、外來、未來三者之間的關系。不忘本來,紮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
諸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態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天下為公」「大同之世」的社會理想等,傳承著中華民族最強大的精神基因。這是我們的重要文化優勢,必須利用和發揮好。吸收外來,積極借鑒其他民族精神文化的有益成果。
2、從理論優勢中強化思想定力
利用和發揮理論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關於培育和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論述,為我們保持思想定力提供了科學指導。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對民族精神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
3、從實踐優勢中吸納教育智慧
利用和發揮實踐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進一步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合力。要強化各級各類學校的民族精神教育。
各級各類學校要在各門課程教學、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活動中,有計劃地融入民族精神元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情感認同和理性認知。積極發揮家庭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你是課堂教學中如何注重民族精神擴展閱讀:
1、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必須更高地舉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
2、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程中,高昂奮進的民族精神能產生巨大的力量,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3、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中華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
『貳』 如何在音樂課中弘揚民族精神
."弘揚民族精神,愛我錦綉中華"這句話幾乎全國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從"人文出祖_黃帝,到堯舜禹的克己愛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每次在外國人面前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不由得感到自豪起來,滔滔不絕的說著祖先們的那些精神,說什麼要向他們學習,可是誰又做到了呢?沒有,都沒有,我們是那些說話不算數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揚我國的民族精神建設我么的國家,我們可以弘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麼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揚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車上,我們可以給那些老弱病殘孕讓位,過馬路時,可以扶那些老人過馬路,還可以不亂丟,亂塗,亂扔……那不就沒有什麼人得病了嗎?不就使得環境受到了保護嗎?不就使得我國變得更美好嗎?
一個祖國的建設不僅僅只靠一個人,要靠全國人民的智慧和雙手來建造,聽說過「三個臭皮蛋頂一個諸葛亮」的彥語嗎?連三個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頂一個諸葛亮的智慧,這不就說明團結力量大嗎?不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們建設祖國和弘揚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強了,所以,我們青少年弘揚名族精神的責任佔全國任命弘揚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們身邊不就又很多這樣的例子嗎?如在1988年的奧運會上,我國乒乓球隊的隊員們戰勝了對方後,使我國獲得了參加奧運會以來的第一塊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為了我國的國球,這不就是在建設祖國嗎?還有就是在今年的奧運會上,在男子110米蘭冠軍劉翔在直徑跑道上戰勝了黑人,為我們全亞洲爭了光還為我國爭了光,這不也實在建設祖國嗎?
弘揚民族精神,全國人民人人有責,誰都不能丟下這個責任!
弘揚名族精神,愛我錦綉中華!
『叄』 你認為應該如何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一個重要論斷,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充分認識民族精神在國家繁榮、民族振興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確把握中華民族精神的科學內涵,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時代價值,對於在新世紀新階段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戰鬥力和競爭力,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極為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它主要包括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確立的共同價值、形成的共同思維方式和共同品格,是民族意識的最高形式。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振奮的民族精神,沒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沒有堅定的民族志向,沒有遠大的民族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不可能成就偉業,更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在開發建設祖國大好河山、創造燦爛的中華文明的同時,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是指一個國家的人民在千百年來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對自己的祖國極其忠誠和熱愛的深厚情感,它是民族凝聚的強大精神力量,是動員和鼓舞人們為自己祖國的生存發展前赴後繼、奮斗不息的一面旗幟。酷愛自由,追求進步,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對外來侵略者無比痛恨,對賣國求榮的民族敗類無比鄙視,對愛國志士無比崇敬,這就是愛國主義的主要內涵。團結統一是指一個民族為了實現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維護統一、顧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愛好和平是指一個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求同存異,團結合作,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而努力奉獻的精神。中華民族歷來以愛好和平著稱於世,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勤勞勇敢是指一個民族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不懼艱難的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意識中,勤勞是一切事業成功的保證,是興家的傳家寶,是興國立世之本,也是眾德之首、萬善之源。中華民族依靠這種勤勞勇敢的精神,締造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自強不息是指一個民族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這些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華民族永無止境的精神追求,它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不懈奮斗,戰勝了各種各樣的風險,經受住了各種各樣的考驗。
在民族精神這個統一體中,愛國主義居於核心地位,它滲透在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切領域。其中,團結統一是愛國主義精神體現在處理國家內部各兄弟民族之間、各民族成員之間關繫上的要求;愛好和平是愛國主義精神體現在處理本民族與世界其他各民族之間關系的要求;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是實踐愛國主義精神的必要前提。它們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愛國興邦這一主題。
因此,對於學校和教師而言,我們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要有針對性地把民族精神的內容貫穿學校德育工程的始終,融於學校各門學科的課堂教學之中。還要重視課外活動、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第二課堂的日常養成教育的作用,通過各種途徑、方式和手段,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感受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和淳厚的民風,學習體現時代精神的先進人物和模範事例,在實踐中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對於同學們來說,我們要看到中華民族精神對於我們學習、掌握和運用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對待學習,要有「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嚴謹求實精神;要有追求真理、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要有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同學們要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起,樹立遠大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之復興打好基礎。
『肆』 淺析歷史教學中怎樣培養民族精神
一、中學歷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培育內容 (一)精神內容 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科學、理性、自由、平等、正義、民主、法制和創新 精神另一方面是儒家倫理傳統精神。結合民族精神的教育性和實踐性特徵,又把中華民族精神的培養目標分解為相應的兩個方面培養科學、理性、自由、平等、正義、民主、法制和創新精神,是教育中學生如何做事培養儒家倫理傳統精神是教育中學生如何待人。根據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在中學歷史教育中,弘揚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包括有: 一是要讓學生意識到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識和民主精神。 二是要讓學生逐漸養成以理性為基礎的正義精神,能夠勇敢的伸張正義。 三是要讓學生意識到法制社會中法制意識。 (二)文化內容 在中學歷史教育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文化方面,主要在於讓學生尊重傳統文化,並且能夠形成對民族精神的內化吸收,最後能夠形成弘揚民族精神的自我意願。其主要的培養內容包含三個方面: 一是要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培養學生積極進取以及自強不息的品行,不斷的加強自我道德品質的修養。 二是要培養學生的勇於承擔精神,形成對自我和社會價值的同一價值觀。 三是要培養學生的仁愛精神。 二、中學歷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的教學途徑 教育是一個多維度的活動,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應該讓教育的內容不再局限於教材,教育的場地不再局限於課堂。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想要進一步的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教學途徑進行實踐。 (一)充分挖掘歷史人
『伍』 作為中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將怎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發揮高中學科德育功能」,意思是藉助學科德育優勢,開展民族精神的教育與創新,整體發揮學科德育的育人功能。作為百年老校的武漢四中,在課題申報的時候,正值全國上下積極反思國民素質教育問題的時候,從各學科教師到學生,都面臨著用什麼來建構我們的精神世界的問題。學校德育如何才能挖掘學科德育資源,去佔領占學生學校生活80%時間的學科課堂陣地,讓每一個老師都自覺擔負起用民族精神去教育人,用民族精神去凝聚人,用民族精神去培養人的重大使命。重視學科課堂德育的問題很自然的擺到了教育科研工作者的面前。我們選擇「民族精神與高中德育」立項,後來又調整為「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發揮高中學科德育功能」,主要背景因素如下:(一) 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2001年,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假冒偽劣、欺騙欺詐活動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成為社會公害;一些成年人價值觀發生扭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以權謀私等消極腐敗現象屢禁不止等等,給未成年人的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給未成年人學習和娛樂開辟了新的渠道。與此同時,腐朽落後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過網路傳播,腐蝕未成年人的心靈。在各種消極因素影響下,少數未成年人精神空虛、行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歧途。這些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面臨一系列新課題。青少年學生由於缺乏有力的精神引導和道德約束,盲目追求個性獨立,攀比享受,浮躁自私,崇拜演藝明星,不講社會公德,不講責任義務,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犯罪年齡愈趨低年化。媒體暴光的各種發生在校園內外的惡性事件,令人發指。學生身上道德自律的薄弱和民族精神的嚴重缺失,成為未來社會和諧的嚴重隱患,甚至威脅到現今和諧社會的建設。如果學生群體不安定,那麼社會的和諧建設,就是一句空話。而人們在指責學校教育失敗時,卻忽略了學校德育面臨的尷尬處境:政教處、班主任等學校德育工作者僅占學校教學人員的七分之一,每周的班會、周會等德育陣地僅占學生每周在校活動時間的五十分之一。十六大報告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加以強調,是對民族精神內涵的拓展,也是對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化。對於學校而言,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來擔負起引導學生去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光榮使命,學校德育陣地就應在學科課堂上作出創新的開拓,讓每一個學科課堂都成為德育的主渠道,讓學生在所有的時間里,在接受知識傳授,培養創新能力的同時,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與熏陶。(二)新的德育目標的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的支柱,是民族前進的動力。怎樣用民族精神來教育我們的青少年學生,國家發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明確的加以了指導。2000年12月14日,國家發布了《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2003年09月16日發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2004年2月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2004年4月國家頒布了《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這些文件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目前,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有3. 67億。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繫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繫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高度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和國家事業後繼有人的重要保證。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億萬中小學生中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是中華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行「西化」、「分化」和爭奪下一代的圖謀,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面對日益開放的環境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要求,在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斷增強廣大青少年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和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1]高中新的德育目標規定:熱愛祖國,具有報效祖
『陸』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加強民族團結教育
1、求同存異,彼此尊重。2、共同目標,全員聚焦;3、團隊凝聚力---團結力量大
『柒』 如何在中學美術教學中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課程具有傳承文化藝術的功能。」「美術課程能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美術與自我、美術與自然、美術與社會等方面的關系,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理解文化藝術,弘揚人文精神。」這是中學「美術課程標准」的一段話。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肩負著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而如何通過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在掌握美術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培養無愧於時代的民族精神,是我們每個中學美術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
一、教育學生關注傳統文化,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
把文化的學習融入到美術教學過程中是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的一種有效方式。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教育要充分發掘其中的傳統文化資源,讓學生從靈魂深處感受傳統文化巨大的美術魅力。一是要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外來文化迅速沖擊我國,一些學生在「日流」「韓流」的影響下「冷落」了本國的傳統文化,對於相關知識的了解少之甚少,中國傳統美術文化日漸式微。作為美術教師,我們有義務也有能力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再創輝煌。如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圖文並茂讓學生更清晰、更直觀的了解中國的美術作品,感受傳統美術的無限魅力,激發學生對祖國、民族的熱愛。二是要引導學生具有參與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意識。隨著現代化的進程,中國許多傳統手工藝,如泥塑、麵塑、剪紙、皮影戲、年畫等民間藝術正在遠離我們的視線,將面臨消亡的危險,怎樣才能使之得到保護和傳承成為當前社會的一大關注點。如鑒賞中民間美術一課,課堂中可以利用幻燈片進行圖片展示、可以進行實物現場展示,更甚至可以進行實地的參觀學習,這些都能讓學生在學習欣賞好的傳統美術的同時,增強民族傳統文化意識,讓我們的後代再次領略先人帶給我們的美麗文化,自覺參與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二、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活的良好品質,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美術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且更是一種文化品質的學習和培養。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我們要通過注重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使之從中領悟生活的真諦,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
熱愛生活,珍愛生命是一切民族情愫的基礎和前提。藝術來源於生活,每位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都是他們對生活的理解,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可以體會藝術家對生活的感悟,對生命的熱愛。如齊白石所畫的花鳥魚蟲,筆意穩練、古樸,率真而無掩飾,他所畫的蝦,平淡中透出幾分天真,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情趣。我們的美術教學就應該讓學生從作品中感受它所折射出的作者那份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教育學生從小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民族的才是歷史的。我國的藝術作品既是社會時代的真實寫照,又是歷史見之於當下的重要窗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表現的是北宋汴京城商業繁榮的景象,通過作品,我們可以了解北宋的風俗、風貌;瓷器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通過瓷器的欣賞,我們可以了解華夏各個時期的文明及其輝煌歷史;民間美術是組成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我國民間美術品種極多,貫穿於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個領域,直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能。
三、選擇教材中相應的切入點將傳統文化滲透進課堂教學
1.結合民間工藝製作,了解傳統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傳承。我國的民間工藝種類繁多、博大精深,而學生對民間工藝的了解渠道比較狹窄,僅僅通過電視、報紙中知道一鱗半爪,或者看到父母從產地帶回後的實物才略知一二,對民間工藝的內涵、價值、在世界所產生的影響,以及民間藝人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等更是知之甚少。比如在高中美術鑒賞17課《中國民間美術》教學中,我們通過讓學生了解中國民間美術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形式豐富多彩,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剪紙、刺綉、年畫、皮影戲、泥塑、風箏、中國結等等,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收集相關的信息資料,三個一群,五個一夥,根據自己介紹的內容自願結合成小組,先進行交流,然後小組進行匯總,使學生們從對中國古老的民間美術知識知之甚少到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再組織大家設計製作剪紙、年畫、泥哨、風箏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從單純的技能技巧的學習層面提高到一種美術文化的學習層面,加深學生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民族人文精神。
2.結合建築藝術欣賞,領略中華建築的文化歷史,弘揚民族的建築特色。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無論從建築的構造,到裝飾紋樣、裝飾色彩,無不反映出建築裝飾的「吉祥觀」與「等級觀」,無不反映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交融,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有著極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把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作為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以建築為切入點,展開進行分析講解,不僅使學生對中國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能有一個比較具體的了解,從中體會到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於傳承中國民族建築特色。
3.結合名畫欣賞,將傳統文化滲透到美術課堂中去。美術作品反映了不同時代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點,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抓住賞畫、品畫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比如通過讓學生欣賞齊白石的《蝦》,潘天壽的《露氣》,林風眠的《魚鷹小舟》,領略中國寫意畫的水墨淋漓、似與不似的創作特點。通過賞畫,使學生對中國寫意畫有一個質的認識,使學生們切身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創作空靈意境中蘊含的美學真諦。
總之,中學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需要長期關注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探索,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切入點來考慮選擇授課的內容,讓學生真正了解民族傳統藝術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和價值,激發廣大青少年珍惜祖國美術遺產、關愛民族民間文化的情感,讓學生學會自覺傳承與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在知識爆炸的這樣一個時代里呵護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們基層美術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捌』 如何在學習中發揚民族精神
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發展的道路上,總會發生一些影響深遠的重大歷史事件,鐫刻在這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中,反映出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精神走勢,預示著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五月四日是「五四」青年節。86年前爆發的那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群眾運動——五四運動,就是中華民族光輝史冊里動人的一卷。一批批有志青年從此走上了波瀾壯闊的奮斗征程,歷經磨難而不屈,飽嘗艱辛而不衰,千錘百煉而愈加堅強,譜寫出了一支支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
學習先進,勇於創新,這鮮明地寫在五四精神的旗幟上。中國革命的先驅李大釗曾疾呼: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愛國主義,始終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旗幟。有了這樣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國青年運動就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當代中國青年,一定要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沿著黨指引的道路繼續奮勇前進。勤於學習,善於創造,甘於奉獻,是一代代青年人的青春和使命,也應該是當下青年人的追求和風采。
我們正面對著世界經濟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也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國際競爭。這是一場全球范圍的大競爭,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迴避不了。在這場競爭中,就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歷史責任重大。每一個青年人都要努力從我國改革和建設的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學習和掌握必需的技能和本領,與時代同步,與祖國同行。
形勢逼人,只有學習,才能走上成才之路、成功之路。廣大青年朋友要有一種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大膽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注意瞄準知識創新的趨勢和潮流,努力在科技文化發展的最前沿佔有一席之地。要按照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找准學習成才的立足點和切入口,不斷提高成才的層次,努力成為社會發展急需的高素質人才。這是廣大青年朋友們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必須肩負起來的歷史責任。
創造是青春的本色。經濟全球化時代呼喚創新型人才,這就要求廣大青年朋友具有強烈的創造精神和創造激情。在實踐中,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形成新認識,開辟新境界,只有這樣,新發明、新發現、新創意、新開拓才會在各種領域不斷涌現。
奉獻是一種別樣的青春。許許多多的青年朋友默默無聞地奉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為錦綉河山增光添彩。在奉獻中確定人生的坐標,在奮斗中建功立業,這是一切有志有為青年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道路
『玖』 怎樣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
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一個重要論斷,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充分認識民族精神在國家繁榮、民族振興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確把握中華民族精神的科學內涵,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時代價值,對於在新世紀新階段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戰鬥力和競爭力,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極為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它主要包括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確立的共同價值、形成的共同思維方式和共同品格,是民族意識的最高形式。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振奮的民族精神,沒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沒有堅定的民族志向,沒有遠大的民族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不可能成就偉業,更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在開發建設祖國大好河山、創造燦爛的中華文明的同時,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是指一個國家的人民在千百年來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對自己的祖國極其忠誠和熱愛的深厚情感,它是民族凝聚的強大精神力量,是動員和鼓舞人們為自己祖國的生存發展前赴後繼、奮斗不息的一面旗幟。酷愛自由,追求進步,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對外來侵略者無比痛恨,對賣國求榮的民族敗類無比鄙視,對愛國志士無比崇敬,這就是愛國主義的主要內涵。團結統一是指一個民族為了實現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維護統一、顧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愛好和平是指一個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求同存異,團結合作,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而努力奉獻的精神。中華民族歷來以愛好和平著稱於世,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勤勞勇敢是指一個民族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不懼艱難的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意識中,勤勞是一切事業成功的保證,是興家的傳家寶,是興國立世之本,也是眾德之首、萬善之源。中華民族依靠這種勤勞勇敢的精神,締造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自強不息是指一個民族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這些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華民族永無止境的精神追求,它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不懈奮斗,戰勝了各種各樣的風險,經受住了各種各樣的考驗。 在民族精神這個統一體中,愛國主義居於核心地位,它滲透在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切領域。其中,團結統一是愛國主義精神體現在處理國家內部各兄弟民族之間、各民族成員之間關繫上的要求;愛好和平是愛國主義精神體現在處理本民族與世界其他各民族之間關系的要求;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是實踐愛國主義精神的必要前提。它們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愛國興邦這一主題。 因此,對於學校和教師而言,我們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要有針對性地把民族精神的內容貫穿學校德育工程的始終,融於學校各門學科的課堂教學之中。還要重視課外活動、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第二課堂的日常養成教育的作用,通過各種途徑、方式和手段,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感受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和淳厚的民風,學習體現時代精神的先進人物和模範事例,在實踐中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對於同學們來說,我們要看到中華民族精神對於我們學習、掌握和運用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對待學習,要有「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嚴謹求實精神;要有追求真理、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要有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同學們要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起,樹立遠大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之復興打好基礎。
『拾』 你認為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所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內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容精神和追求的信念。它體現於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之中。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
在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使有著56個民族的中國逐漸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目標朝前邁進。民族精神的指導思想就應該是:適應國內形勢發展要求,落實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堅持繼承、發展、創新相統一,結合文化特點,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中學生的成長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具有高尚愛國情操和不屈不撓奮斗精神的社會主義,民族精神的目標則在於:領會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知道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內容是:重點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要有誠信尚德精神、團結合作精神、求真務實精神、尊師重道德精神等。
在我們青少年進一步了解民族精神的同時,也應做到自立自強、堅強剛毅、寬厚待人、積極進取、通於探索的良好品質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