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優化課堂教學培養核心素養

優化課堂教學培養核心素養

發布時間:2021-02-22 01:43:54

『壹』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摘 要:核心素養是當代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創建核心素養體系,提升學校和廣大教師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識是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對教育教學的訴求。因此,初中各門學科都需要聚焦於本學科的核心素養,並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與學科水平,對於初中數學教學而言亦是如此。數學教師需要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更加註重如何發展初中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如何讓學生通過中學數學課堂的學習而具備良好的應用意識、運算能力、推理能力,等等。因此,結合以往的數學教學經驗,對如何通過初中數學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分析和探究,為中學數學教學的優化發展提供一點幫助。
關鍵詞:初中數學;培養;核心素養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核心素養作為中學生在今後的學習與生活中必備的素養,對於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發展,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也有著極大的作用。核心素養的培養在中學數學課堂的教學中也尤為重要,它需要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僅僅局限於對學生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教授,更要重視在這些知識和內容中所包含的數學核心素養、所需要的素養以及可以培養的素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質量,發揮初中數學在教育中

『貳』 怎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著想 受應試教育作崇,某些學校部分教師仍然把分數的高低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標准。於是,很多人陷入圍繞「分數」而教的怪圈,忽視了人的本性發展。通過學習,我更加堅信了自己強調學生全面發展,學有所長的做法是對的 。
二、對學生信任和寬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以後的教學中應給予學生更多的寬容,相信學生的能力並想方設法鍛煉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學生才是學習和發展的真正主人 原來我們搞的「填鴨式」教學,得到的結果是學生被動「換聽」,課堂氣氛沉悶,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通過學習,我著重在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上下功夫,改革課堂教學設計,根據兒童的心理、年齡、生理特點,設計兒童樂於接受的趣教,在課堂中做到少講精練,著力體現訓練過程,提問問在重點上,問在難點上,問在語言文字上。教師「少講」、 「少問」便節約出時間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把練習有機地結合在講問之中,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四、經常反思,不斷提高 。 反思是教師得以成長和不斷進步的必備條件。素質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來到了我們身邊,教育工作既要有實干精神,又善於開動腦筋,善於在反思中運用新技術、新理念解決教育教學存在問題。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經途徑,反思是教師進步的一大階梯。我們要在反思中揚長避短,在新形勢下以自己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目標。當然,反思不僅僅是停留在腦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寫教育和教學反思。在反思中積累成功的經驗,才能不斷進入教育教學新境地的鑰匙,不斷提高自己對教師道德的認識,規范自身的教師道德行為。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心靈,完善人格、激勵意志,並對學生給信任和寬容,讓學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會反思和積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積極改進。通過自己的努力將良好道德作用於學生的心靈,塑造有創造力的學生,並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斷成長。 以上所述,僅是我學習後的一點淺顯體會,我相信每個參加學習培訓的教師都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只有學習,才能不斷進步」。我堅信自己以後會學習學習再學習,以求更快、更大、更高的進步。

『叄』 如何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還存在著重學科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價值,輕學生個體生命多方面發展的價值的弊端,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新制定的國家數學課程標准,充分汲取國內外成功的經驗,明確了教育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學科教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應成為今後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一、課題名稱 小學生數學素養培養的研究 二、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數學素養」一詞最早出現在國家教委制定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教學大綱(試用)》中,一度成為全國數學教師的熱門話題之一。人們普遍認為數學素養是指人們通過數學教育及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它的形成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漸進的自主生成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反省、反證的自我體驗過程。它一旦形成必將超過數學學科知識范疇,並發揮長期、實在的功效。 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即提高學生適應社會,參加生產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最終實現自身價值的需要。因此,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數學教學應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為教學的終極目標。 課堂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課堂,才能承載新課程的企盼,也才能將新課程真真切切地體現在學校生活中,落實到教育教學中。但縱觀目前課堂教學,由於陳舊的教學觀念和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教學仍以課本為主,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脫節,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嚴重脫節。課堂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被動,死記硬背,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潛力難以得到發揮,課堂教學失去了活力;教師過於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基本態度與基本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注重書本知識的獲得,而相對忽視了數學知識的運用,到至於只會計算不會運用。使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成為一句空話。 為此,我們必須探求新的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使課堂教學成為培育學生數學素養的溫床。為此我區根據目前教育現狀和本地實際提出「培養小學生基本數學素養的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價值 《數學課程標准》提出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取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然而在我們身邊更多教師關注的是學生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關注學生的解題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數學素養的培養。數學素養是指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所達到一定心理發展內容和心理水平,形成相對穩定的心理素養,包括知識、能力、技能,觀念、態度、行為習慣、價值觀等。所以我們課題組成員對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展開研究以促進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其主要目標有以下幾點: 1.提升教師教學理念,關注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將關注學生解題能力的目標進一步升華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數學素養。從而使教師意識到培養數學素養比培養成績更重要,自然會面向全體學生使全體學生在數學能力上都能有一個跨越性的提高。通過本課題研究使教師對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認識和理解,探索、形成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策略。 2.改善教師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數學過程是一種體驗和領悟的過程,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分析知識的內在聯系和變化規律,充分展示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並形成開放性和自主性的數學教學方式。通過本課題研究誘發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深刻性和創造性。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養成學生良好的習慣。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作,必須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從而促進他們學習方式的改革。培養學生專心聽講、勤於動腦獨立思考、認真細致獨立完成作業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本課題研究使學生在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方面能進一步提高。 4.完善數學教育評價體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傳統數學教學的評價觀是「以教師評價為中心,以結果評價為中心。」這種評價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制約著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指出評價的功能就是: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因此,應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數學評價體系,這是一項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工作。通過本課題研究我們將迎難而上進一步完善學生數學素養的評價方式,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小學數學學習的評價體系。 本課題研究將立足於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針對我區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教育環境,以新課程理論為指導,組織全體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加於實踐研究,總結培養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則。希望通過本課題研究可以進一步提高我區小學數學教師的整體科學研究水平、提升學校數學教育教學質量、養成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強化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完成課題研究的條件(含研究能力、圖書資料及實驗設備、領導態度、經費保障等) 參與本課題研究的成員共有9人,其中課題負責人帥瓊為全國優秀教研員和全國小學數學專業委員會先進工作者,省、市學科帶頭人,江西省小學數學中心組成員,中級職稱。在一線教學工作15餘年,曾擔任過學校教務處主任、既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又有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及組織課題研究的能力。在國家、省、市級專業刊物上發表教研論文數篇,她從事數學教育工作以來,有30餘篇論文分別獲國家級、省級和市級佳獎。自從2004年開始擔任數學教研員職務以來,從事教研科研工作已8餘年,因此有更多的精力參與到課題研究工作當中。承擔該課題研究的其餘八位教師都是新區數學中心組成員和各校數學學科教研組長。他們年輕好學,教學功底扎實,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是我區數學教學一線的中尖力量,為該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夯實了基礎。區研發中心將對現有的圖書、資料等資源進行整理,統一調配,妥善安排實驗學校,充分發揮基層教學實驗田的作用。課題負責人、研究人員積極參加多途徑、多形式的教科研培訓,努力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專業理論水平。如參加省市業務部門組織的課題知識培訓、閱讀專業理論書籍、網上學習等。教體辦從新區的教育長遠發展考量,制定了以課題研究帶動全區教育發展,從制度上保證對課題研究的財力支持,區管委會及財政部門將大力支持課題研究經費。 三、指導思想 本課題的研究將嚴格貫徹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和政策,密切關注國內外的教育科研動態,加強專著和核心期刊的學習,加大現代教育理念轉化成具體教學行為的力度。重點研究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過程,為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創設最佳的環境。 四、課題的總體目標 以課程標准為指針、以國標本教材為依託,使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維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學會運用數學的意識,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本課題的研究,以新課標的總體目標(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這四個維度為總體目標,以學段目標為具體目標,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其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生成數學意識、產生數學情感等。

『肆』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中學歷史教學有著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更重大的使命——素養養育,鑄造未來國民的核心素養、讓他們的精神站立起來是歷史教育的終極目的。歷史學科的真正價值不在教與學的法則,而在於學習歷史對學生的成才、成長、成功、成人的養育價值,即對人性的養育。當歷史教學還在普遍流行歷史知識傳播手段或傳授技術上的不斷花樣翻新、想盡各種法與招式解決學生「怎麼吃」的問題時,我們會經常這樣問自己:對於一個幾近成年的高中學生來說,歷史課堂教學是告訴他們「怎麼吃」重要?還是「吃什麼」更重要?理所當然,中學歷史教學最重要的不是告訴學生如何吃的問題,而是要基於成長的需要,解決吃什麼,提供什麼樣「營養」的問題,吃什麼比怎麼吃更重要。成長需要營養,它不會管太多這個營養是怎麼吃進來的,如同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人吃雞蛋是因為它有我們所需要的營養,而不是天天去研究這個雞蛋是哪個母雞生的?是怎麼生下來的?我怎麼把雞蛋吃下去?因此,以養育學生人格人性為主要目的的歷史教學內容選擇與歷史教育價值的挖掘就顯得比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要重要得多了。知識固然可以產生力量,過程與方法也能培養能力。但從歷史知識中挖掘出的價值觀卻能決定方向,用真的史實和美的方法養育善的價值觀。歷史知識只有在幫助學生追求真善美時,才是最重要的,智慧與價值觀比知識與能力更重要。如果高中歷史課堂缺乏價值引領的正確選擇,就很容易培養有學問甚至是有藝術修養的惡魔,或精神變態者;任何機會都有可能變成陷阱與危害,能力越大,破壞性越大。素養立意與養育是中學歷史課堂的核心目標與最主要的追求。1.笨鳥也有矮樹枝:人人都是愛因斯坦的人才觀是素養養育的基礎斯黛肥在《這才是判一個人是否受過教育的標准》一文中認為:「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獲得幸福的能力。」新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雄也認為:「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新教育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自然生命強調長度,社會生命強調寬度,精神生命強調高度」。「學校要通過各種方法,把人類最美好的東西在學校里呈現出來,讓每個學生在和偉大事物相遇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找到自己,最終成就自己[1]。」而中學歷史教材描述、記錄和呈現的大部分都是歷史上的「偉大事物」,歷史課堂就是直接讓每個學生與「偉大事物」經常相遇的場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歷史課堂上相遇偉大的事物,歷史教師就首先必須具備全面的人才觀。因為每個生命都會有自己的光芒,即使是一隻笨鳥,上帝也為他准備了一根矮樹枝。這也是中學歷史課堂進行素養養育的基礎。第1,人才不再只是精英的專屬。當今世界既需要少數的高精尖人才,也需要大量做普通事的大眾化人才。任何人只要他遵紀守法,對社會有所貢獻,被這個社會所接納或需要,他就是人才。我們的教育就應該分層培養,重點應該放在普通人才培養上;不能為了培養少數精英人才而讓大部分普通人才陪玩「高爾夫」。隨著4D工業時代的到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趨向多元化和個性化,人人都是愛因斯坦,喬灌各擅其美,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不可缺乏的人才。喬木大材可以做高大上的棟梁,或桌椅板凳;灌木在社會上同樣不可缺少,可以綠化這個世界,改善人類所需要的空氣;也可以減少霧霾;還可以制葯,或製成黑粗茶或普洱茶。當人們把喬木製成棟梁之才時,灌木黑粗茶也會因為收藏時間長而變成了人們口中的寶貝。因此,當今的教育必須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從能力為中心的教育體系走向「素養」為中心的教育體系,讓教育不再只是為培養少數幾個精英分子服務,它必須面向所有學生,為所有學生的成長和提高他們素養提供「有機肥」。第2,大眾教育時代的來臨,大學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基礎化、通識化和大眾化。這種普遍化的大學教育,已無法為學子們提供「超額利潤」,知識已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了,也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階梯。從概率上講,社會所認可的世俗成功,往往只是少數人的成功。事實上,現在的高考早已不再是選拔幾個精英分子了,大學也不僅僅只是培養少數幾個頂尖人才。當大多數人都有機會讀大學時,中學歷史教育就必須要服務於廣大平凡之輩的人性與成長,以良好的心態、健康的身體坦然面對生活挫析與苦難,培養平凡、平談、平坦、平靜、平常甚至平庸的幸福快樂人是今後中學歷史教育的主要任務和常態,不歧視甚至要鼓勵學生成為幸福的普通人,歷史教育不但要為精英服務,更要為平常人服務。第3,健康、普通而幸福地活著也是人生的成功。為了成功而折壽,或變成了高學歷而野蠻的人絕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養育人格,讓他們的精神站立起來,幫助他們找到幸福的生活方式。而不單單是世俗是認可的陞官發財,或事業有成。「三平兩健康(三平是平淡、平凡、平常,兩健康是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同樣是一種成功,是一種社會上絕大多數人擁有的成功。當學生在今後人生道路上遭遇命運的反復無常或不公平時,他能笑著說:我依然能保持著美麗的心靈,繼續追求著做一個善人、好人,因為歷史讓我對未來不再恐懼!第4,適當與適度的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才是最好的教育。過去,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基於知識的貧乏和知識對改革開放的重要,人們對知識十分渴求,如同一個人要解決溫飽一樣,中國初步形成了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應試教育成為了學生發展的全部內容和唯一追求,白加黑(白天加黑夜),橫七豎八(每周課程表橫著看七天,豎著看每天八節),爭分奪秒,目的是為了獲取最多的知識。殊不知,當教師的知識傳授過度或熱衷於滿堂灌的時候,學生知識過量攝入如同吃得太飽一樣,容易成為不諳世事的書獃子,容易導致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發展下降,嚴重擠壓學生未來發展與提升空間。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和現代化進程,「能力」決定一切,能力解決一切,能力證明一切,全社會形成了以「能力」為中心的教育體制。如果一個人的能力不大,或無法精英化時,他所接受的教育與培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對精英化人才的過度關注與培養,事實上侵犯了其他非精英人才的平等受教育的權力,重點中學、重點班的設置就是最大的教育不公平。無論是知識體系,還是能力體系,歷史教育都沒有權利強行占滿學生的全部時間和空間。的確如此,成長期間,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但這個主要目標不是學生成長的全部,要給他們留足自我反芻與成長的閑暇時間與活動空間,讓他們更好地為自己的人生發展作好充分的准備。真正的教育既要為學生成長打下堅實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又要他們未來發展預留足夠的發展空間。2.用良知點燃課堂:歷史教學能讓學生習得終生受用的素養「素養是教化的結果,是自身努力、環境影響的結果,由訓練和實踐而習得的思想、品性、知識、技巧和能力。其中,尤其能促進人生命成長、人生發展,可提升、可進階的就是核心素養[2]。」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是由遺傳、環境、社會來決定的,其中的學校教育對個人素質的形成起了關鍵性作用,而這種關鍵性作用又主要體現在中小學教育階段的各個學科和它的核心素養中,多個學科的核心素養目標共同組成與形成了學生個人的素質。當學生走向社會時,他們所學過的歷史知識也許早就忘記了,但他們學歷史時所形成的核心素養卻讓他們終生受用,他們與哪些沒有學過歷史的人在素質方面、特別是情商方面就是有不一樣的表現。因此,歷史學科在養育學生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獨特核心素養即是「時空邏輯、史料實證、發展眼光、多元聯系、客觀評判、置身理解」等六個方面。讓學生在今後的人生中,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能時時、處處、事事具備「基於時空與實證、立足發展與多元、善於理解與評判」的價值理念與素養[3]。(1)時空邏輯。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與地理條件下發生。歷史時空觀具體落實到中學歷史教學,主要表現為: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時間邏輯與空間邏輯,通過分期、分段、分地域、分國家、分民族的方式來描述和認識人類過去的發展。並將史事置於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考察與理解它們存在的意義。時空邏輯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認識任何事情都是建立在時空基礎上的,這是學生未來做人處事的基礎要求。二是時、空、事三者共生相機,歷史事件一定發生在特定的時空中,過去的時空,一定有很多我們已知和未知的事情發生了。時間到了,空間也具備了,我們就應該做完我們應該做的事情,要理解世間有很多事情不能錯過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三是要善於把握事物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里意義是完全不一樣,效果和影響也可能是絕然不同的。四是掌握事情發生的、發展乃至整個進程的具體時間和地理環境,按照事件的時間順序和空間因素,建構起人、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及因果關系,並能正確理解事物的變遷、延續、發展、進步等意義,正確對待自己人生過程中所遇到的人和事,或對整個社會的人和事都能做出正確而且合理的解釋與恰當相處。(2)史料實證。歷史是一門注重邏輯推理和嚴密論證的人文社會科學。任何歷史結論與評判都必須基於真實的、可靠的歷史史料,論從史出,證由史來。自覺養成以史料為依據的證據意識,有一份材料說一分話,孤證不立。能夠把有價值和意義的史料作為論證歷史結論的證據,形成歷史論證的實證意識。史料實證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史料實證至少能夠養育學生在今後的人生與社會生活中,特別是在待人處事過程中,形成自覺的實證意識,學會如何搜集、選擇和使用各種信息,並養成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發現線索和有效信息的習慣,並經過自己的思考與比對判斷信息能否可以作為實證的證據。二是不僅要善於搜集信息,還要善於判明它的可信度和使用價值。史料來源要具有廣泛性,以客觀的態度辨析史料可靠性和史料價值,准確判斷所選史料的價值,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三是形成較高水平的實證意識,並能從信息中形成新的問題,建構屬於自己的價值敘述和情感態度。四是學會在論證過程中注重邏輯推理;論證過程嚴密,結論必須是建立在真實客觀的史實基礎上的,只有史實史料真實了,結論才可靠。五是虛假或偽造的歷史培養不出善良與誠實的公民,達不到憑證據說話和理性處事是公民社會這個基本要求。只有真實而崇高的歷史才會讓我們擁有走向未來的信心。(3)發展眼光。人類歷史是永無止境地向前發展的,任何人、事、物都是無法阻擋的。它在中學歷史教學任務中具體體現為:了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線索、變化和發展的基本情況,辯明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形態,認識和把握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和潮流。發展眼光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培養學生具有基本的對歷史進程中變化、延續、繼承、發展的總體把握能力和具體辨明歷史發展變化基本形態與類型的能力。二是人類歷史是發展變化的,是在繼承與發展中不斷前行的;它不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即便是歷史有停滯或後退現象,那也只是發展過程中的暫時曲折。學生學習到的不僅僅是歷史學科知識的延續、變化和發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到了只有具備歷史發展變化這個宏大的視野,才能准確把握歷史發展和自己未來發展的總方向和總趨勢。三是理解不同時期歷史發展的差異性與演進的關聯性,明了不同時代之間、過去與現在的共同點與區別,以及歷史的傳承;認識和理解歷史發展的借鑒性與現實性。(4)多元聯系。歷史不但是發展,而且聯系是多元的,這種多元聯系往往表現在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多樣性、具體性與特殊性之中。歷史的多元聯系落實到中學歷史教學主要表現為:多元聯系既體現在民族、國家、地區之間;又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宗教、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也體現在社會中每個個體存在的不同經歷、想法、信仰與態度。了解人類歷史在各個地區、國家、民族以及各個領域的多樣化發展情況及縱橫聯系,需要我們精準把握和認識歷史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多元聯系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學生未來的人生和所處的社會,與我們學過歷史一樣: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有機關聯,多樣性、復雜性、具體性、特殊性不但常常表現為內外聯系,如縱橫聯系、古今聯系和中外聯系等。二是學會從整體關注、把握和解釋事物發展的多樣性和普遍聯系,不能單一的、獨立的、分散的看待事物。三是具備歷史發展存在多樣性與多元選擇的觀點,既要看到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和趨勢,也要看各個文明之間的獨特性、交融共進及相互影響。四是重視現實與歷史之間的聯系,立足現實,追溯歷史,研究和借鑒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五是善於把各國文明納入到世界文明發展大背景中進行綜合考察,也要善於挖掘各國文明的影響與價值,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服務。如政治文明中的「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經濟文明中的「社會公平、整體效率、可持續發展」,精神文明中的「寬容、妥協、尊重、欣賞、開放」等。(5)客觀評判。秦暉認為:「歷史學的任務就是解釋,去解釋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如果不去解釋,歷史學就沒有存在的意義[4]。」冀朝鼎先生在《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一書自序中認為:「新的經驗會導致新的歷史見識,而根據新的見解,又可以闡述新的問題,可以重新審查新老論據,可以從大量似乎無用的資料中挑選出頗有意義的事實來。因此,歷史必須不斷地加以再寫,才能滿足各個特定時代中人們的需要,再寫歷史是人類為駕馭歷史力量所作努力的一部分,而在歷史過程的每一轉折點,這一任務都變得特別迫切。」克羅齊也認為「從觀念形態上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以上三位賢哲告訴我們這要樣一個歷史規律:每一代都有權按照自己的經驗來看待歷史和重新解釋歷史。對歷史,一代有一代的經驗,一代有一代的解釋。歷史評判是建立在對史實的掌握、理解、解釋的基礎上的,任何歷史敘述實質上是對過去的闡釋與評判,不僅包括史實的描述、整理、組合,也包括敘史者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如歷史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同人對歷史的解釋與評判是不相同的,是多元的;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歷史的解釋與評判也有可能不同。客觀評判落實到中學歷史教學就主要表現為: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闡釋,辯明導致歷史解釋與評判不同的原因;能夠對史實進行實事求是的判斷,全面客觀地論述歷史問題;能夠運用正確的史觀,全面清晰地論述自己對歷史的看法,論從史出,史論結合。不能預設結論進行推理論述,要麼一否到底,缺乏必要的敬畏與溫情;要麼頂禮膜拜,滿是盲從與妖媚。溫情敬畏、折中持平、嚴厲譴責等都可以是自己的觀點與結論,但這種結論或觀點不能是先預設好的,嚴重違背論從史出的研究邏輯。客觀評判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歷史評判必須建立在真實可靠的史實基礎上的,歷史不是勝利者的宣言書,也不是失敗者的墓誌銘,它因真實而崇高。在課堂上,我們既不能神化、聖化、美化、正統化、維新化、妖媚化歷史,把他捧得縮地戡天;也不能醜化、矮化、僵化、妖魔化歷史,把它罵得天誅地滅。二是立足於當代社會需要,置身當時歷史情境,思考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重要性。正如史學大家袁偉時所說的那樣:「現實環境也會刺激歷史研究者的思考,影響他們的研究方向和對史料的選擇和分析。」三是接觸不同的史料的歷史敘述,理解別人的歷史評判是如何通過不同的手段和不同方式形成對歷史的解釋,並探究其意圖,客觀評價各種歷史解釋的意義和價值。了解為什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價值體系會導致不同的評價。四是通過對歷史進行實事求是的闡釋與評判,反思歷史,汲取歷史經驗教訓,是形成自己對歷史的正確評判,讓本質性的認識成為歷史教學的靈魂與學生成長所需要的人文素養,歷史讓學生對未來不再恐懼。這也是學生通過客觀評判歷史獲得學習自主性與創新性的養育。(6)置身理解。置身歷史理解是指歷史本身的發展,和人們對歷史理解的認識過程。前者以史料為主,後者以歷史概念、歷史范疇為主;後者以前者為基礎和內容,後者是前者的理論再現;兩者不能等同,後者是拋棄了歷史發展中大量非本質的、支流的、偶然的東西,集中反映歷史發展的本質的、主流的、必然的東西,從而形成了客觀的歷史理解;後者反映前者不是對歷史的背離,而是以嚴密的邏輯、前後一貫的形式對歷史的深刻的反映與認識,它主要體現在客觀解釋歷史、寬容歷史、認同歷史之中。置身理解具體表現為:能夠理解各種歷史敘述的內容含義與要點;能夠設身處地認識具體的史實,對歷史形成合理的想像與理解;認同並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繼承與發展、動機與效果、偶然與必然。這種建立在歷史解釋基礎上所形成的歷史認識,不但是中學歷史的靈魂,更是學生成長需要的人文素養,歷史讓學生對未來不再恐懼。置身理解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將歷史放置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具體考察、闡釋與理解,設身處地理解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二是讓思維回到歷史現場,正確認識和理解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結果、性質、影響,歷史人物的言行、貢獻、歷史地位。三是從歷史的角度盡可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的事物,不能用現代人的價值觀或標准苛求於古人;從而分析概括出事物的特徵、性質、意義和影響。四是理解是基於一定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反過來,歷史豐富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情感認同、價值取向有助於養育上述「三觀」。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不僅是機械傳遞人類自己的記憶,更重要為當前社會發展提供歷史經驗教訓與人類共同追求,為社會個體提供成長養分與人生啟示。五是形成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具體國情,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認識到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是中國強盛的重要保證。六是形成正確的國際理解意識,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面向世界的開放心態與胸懷。3.心中時常有風景:歷史教學素養目標的挖掘與制定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文件,文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概念,並特別強調它是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是新一輪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和導航儀。歷史教育的本質是養育人格,最終的目的是讓他們的精神站立起來。提前准備好從事各種職業或事業所要求的素養基礎,盡量避免德不配位。當一個人智商不夠、能力不強時,超強超足的情商、品德和素養都可以彌補其不足,同樣可以讓他事業成功,人生幸福。但是,當一個人智商超高、能力超強而情商、品德和素養嚴重不足時,高智商和超能力根本無法彌補德行和素養缺陷,人生很難獲取巨大成功,容易遭遇各種障礙,甚至毀滅性打擊。因此,中學歷史要善於挖掘、制定、落實每一個歷史知識的素養目標,讓它們為學生成長服務。第1,挖掘與制定素養目標不可缺失的觀念:以素養養育為核心的中學歷史教學目前存在六大問題:一是對歷史教學素養概念的認識和界定搖擺不定。二是對每個或幾個歷史知識點素養目標的制定含糊其辭。三是對歷史的解讀與認識是一知半解,或過度解釋。四是圍繞素養養育核心目標的教學設計是兩張皮。五是價值觀引領容易扭曲變形。而當前我們的歷史課堂主要是存在第六大問題:課堂以展示教師的優秀為主,遠離以學生為核心。課堂教學中表演的豐富性、游戲比賽與講故事的靈活性、繪畫演講與對話的新穎性等都是用來佐證上課老師的卓越,而不是用來服務學生的。不斷讓課堂來展現上課教師的幽默風趣的語言、超群的專業技能、新穎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手段等,讓學生完全成為課堂中的配角。學生之間的同伴交流與合作也主要是為襯托老師而做秀,課堂的討論、合作、思考和多姿多彩的活動只是為了製造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的假象。即便是這樣的做秀也被嚴格限制在某一特定的時間段,以不影響展示教師的優秀為目的。學生的討論與真正意義上的探究都是蜻蜓點水,始終處於變相的被壓制狀態;深度思考與思維發展更是淺嘗輒止。上述這些不良現象在各級各類優秀課、示範課、比賽課中表現得更加嚴重。正是基於當前的歷史教學現實,素養目標的挖掘與制定必須具備幾個不可缺失的觀念。其一,學生是一切素養目標的最終目的,是歷史課堂的出發點和根本所在。養育學生素養、為他們成長提供合適的營養是中學歷史課堂最主要的目標和功能,基如此,歷史教學目標的合理設定、歷史教學內容的恰當選取、歷史教學流程的合理編排、歷史教學評價的選擇與使用等都必須建立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基礎上。課堂是全體學生的課堂,知識構建與技能訓練、能力培養與個性形成、合作競爭與交流互動等都是所有學生的事,人人有份。歷史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效能是既能讓學生廣泛參與,又能學生滿足個性需求。其二,素養目標對中學歷史學科教學起著指導、引領、輻射作用,是學科素養目標的上位目標,是建立在「目」基礎上的「綱」。知識與技能產生力量,過程與方法培養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決定方向;進一步簡言之即是「知識產生力量、價值觀決定方向」。過去,知識立意與能力培養是學生的整個世界;但知識與能力也如同喂養孩子的母乳,開始不吃,成長會受一定影響,但如果一直吃下去,就一定會精神營養不良。現在,我們的中學歷史教育的核心目標已從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走向更為本質的素養體系。因此,再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都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或主旨,課堂一切的主旨是學生的需要與對他們成長的養育,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永遠只能附從學生素養養育的需要。沒有圖片、音樂、視頻、動畫的歷史教學課堂,只要它符合上述要求,同樣是精彩的課堂。圖片、音樂、視頻、動畫等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再精彩,也只能是一種輔助性的傳播手段,是以服務課堂、服務教師、最終服務學生為主旨。萬千課堂,唯此為大。其三,評價一堂好課的根本標準是對學生素養養育程度的高低或是否適合。一堂優秀的歷史課可以展示教師播音員般的普通話、幽默風趣的語言、前沿的教育思想、先進的教學理念、淵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靈活豐富的教學策略、獨特新穎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也可以展現整堂課的豐富性、靈活性與新穎性,讓教學有難度、思維有高度、發展有長度、拓展有寬度。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上述所作所為都必須以養育學生素養為中心。基於學生成長需要的歷史課堂應該是朴實簡約重於奢華花哨、內容效果重於形式氛圍、價值導向重於知識能力、素養養育重於考試分數。如果基於學生的素養目標無法成為歷史課堂教學中雄居山頂的導航塔,或被嚴重弱化和邊緣化的話,本該簡約而養育人生的歷史課堂教學會讓學生在繁瑣、雜亂的人灌或機灌面前無所適從。同時,中學歷史課堂還應該注意的是:不能把一堂課的功能無限放大,嚴重擠壓學生成長與養育的時間、自主發展的空間。高效不等於容量大,好課不等於目標多。適時、適量、能夠讓大部分學生吸收和消化才是最理想的課堂容量追求。確定一二個教學目標,解決一二個教學問題,運用一二個教學策略,傳授一二個學習技巧,完成一二個教學任務,養育些許人生素養。因此,一堂好的歷史課必須是以養育學生素養為核心,教學容量簡約而不簡單;教學活動適度而不紛繁,不能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手段可以豐富多彩但不能變人灌為機灌,更不能眼裡只有優秀生而沒有全體學生。其四,歷史基礎知識是能力培養與價值觀養育的基礎,「任何認識和結論的得出都要在建立在堅實的史實之上,從歷史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社會和人生,沒有歷史知識作為思考的原料和進行比對的參照,也不可能真實、准確和有實效。從歷史素養的高度看,歷史知識既是具體的,也是整體的,既是獨立的,也需要前後貫通、上下相連、左右相逢,既要保證知識的完整和獨特,也要對它進行消化、加工、提煉[5]」。高中歷史學科的課程標准和高考考試大綱均對學生所需要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作了明確的規定。如高考大綱規定了28個一級知識點,90個二級知識點。如果沒有歷史基礎知識作為媒介與依託,學科能力培養與學生人生養育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伍』 如何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培養學生六大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到底是什麼?

不同於一般意義的「素養」概念,「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從價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素養與國家、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從指標選取上看,它既注重學科基礎,也關注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素養 ;不僅反映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同時注重本國歷史文化特點和教育現狀。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了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准則。因此從結構上看,基於中國國情的「核心素養」模型,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圓心來構建。此外,它是可培養、可塑造、可維持的,可以通過學校教育而獲得。

落到學校教育上,還需解決一個關鍵問題 :它同學科課程教學是什麼關系?

一方面,核心素養指導、引領、輻射學科課程教學,彰顯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使之自覺為人的終身發展服務,「教學」升華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養的達成,也依賴各個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發揮、學科本質魅力的發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學科教學之筏,才能順利抵達核心素養的彼岸。

核心素養還是學科壁壘的「溶化劑」。以核心素養體系為基,各學科教學將實現統籌統整。比如「語言素養」,它並非專屬語文一家,體育課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勢和眼神,一個快球、快攻就發動了。現代社會中,人們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號能力也是「語言素養」。

對於教師而言,這是個巨大挑戰。首先是觀念轉型——教師要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學科教師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師,其次才是教某個學科的教師 ;首先要清楚作為「人」的「核心素養」有哪些、學科本質是什麼,才會明白教學究竟要把學生帶向何方。

這也是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的必然要求。

基於「核心素養」完善學業質量標准,還可能改變中小學評價以知識掌握為中心的局面。一個具備「核心素養」的人與單純的「考高分」並不能畫等號。它還將對學習程度做出刻畫,進而解決過去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評價操作性不足的問題。

『陸』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培養

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頗多,我們要因材施教,實事求是地採取適合本校條件、情版況的具體措施來完善常規教權育教學。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課標,活化教材,融洽師生關系,活躍教學氣氛,優化課堂結構,狠抓落實,始終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諸具體行動,持之以恆,我們的教學就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閱讀全文

與優化課堂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