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標准
【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標准】
課堂評價是一項最主要的學校教學活動.它是學校教學的中心環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具有發展性教學評價理念的評價制度.以此促進新課改的實施.並促進課堂教學體系牟完善.因此,特製訂如下課堂教學評價制度.
一.觀課形式
1.領導和教師隨時進教室觀課,對其教學情況進行評價.
2.每位教師每月出一節公開課,村小學以校為單位,中心小學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和評價.
3.每學期選不同學科的優秀教師上觀摩課,全鎮小學教師參與聽課和評價.聽課教師認真填寫<課堂評價表>在會上進行交流,以達到提高教師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二.評價辦法
1.評價採取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強調評價者與評價對象之間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
2.實行多向評價.除領導,專業人員外,更強調同行的參與,在有條件的還可以讓家長.學生參與,以全面了解各種信息.
3.評價方法多樣,採取研討.訪談.觀察.問卷.測驗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4.評價不但要評教,而且要評學,不但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
5.評價不但要對現狀作出診斷,而且要關注改進和發展,提出可行的改進建議,達到促進發展的目的.
6.出公開課的教師,在聽取聽課教師的評價後,要在兩天之內寫出教學反思交於主管領導.
三.評價原則
1客觀性原則
評價標准要客觀,不帶隨意性.
評價學生要客觀,不帶偶然性.
評價態度要客觀,不帶主觀性.
2整體性原則
樹立全面評價的觀點,進行評價.
3.指導性原則
明確評價的目的要於幫助師生改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評價要切合實際,既要重視過程性評價,又要注重終結性評價.
2. 進行教學評價的主要原則有哪些
一、什麼是課堂教學評價 (一)定義 課堂教學評價是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所進行的評價,主要是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行為及其效果所進行的價值判斷。廣義的課堂教學評價通常有過程和結果、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維度。由於前面的內容主要涉及的是學生和教學結果的評價,因此,我們這里的課堂教學評價主要是針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進行的評價。(張大均:《教育心理學》,665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通常有三種方式:一是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這種評價主要是對教學過程的構成要素,如教師、學生、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等進行評價;二是對學生活動進行評價,這種評價則是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為評價中心,要求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是否得到了認知、情感、動作技能等的發展和進步進行評價,它以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作為基礎;三是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它往往是在教學結束之後對學生的進步所進行的評價,與第二種評價的不同在於,前者主要是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來推測其可能的收獲,而對教學效果進行的評價則往往是在課堂教學之後通過考試等測量手段來進行的。 在這三種評價方式中,第三種方式往往同學生評價相聯系,而且是學生評價的重點,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第二種評價方法目前還處於探索之中,如,是針對學生的整體表現進行評價還是對每個學生的課堂行為進行評價。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評價還是課後進行評價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教學過程評價則是目前主要採用的,也是相對較為成熟的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我們這里的課堂教學評價主要也就是探討這方面的內容。 (二)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類型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進行不同分類。 1.獎懲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 按評價目的可以將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分為獎懲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獎懲性評價的目的是根據評價的結果對教師進行獎懲,它將課堂教學評價的結果與教師的獎懲相結合,並以此作為教師晉級、嘉獎、降級、解聘等的依據。這種評價是目前我國教育領域中運用較多的評價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參評教師過分注重被評課的質量而不是整個教育教學的質量,出現中評不中用的現象,此外還會出現難以調動廣大教師積極性等問題。 發展性評價的目的則是期望通過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點評、討論、反思,讓被評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水平得到提高,評價結果不與獎懲掛鉤,而是為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發現各自的優缺點提供機會,為制訂教師發展的目標和對策提供依據。 2.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 按評價主體可以將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分為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這種分類方法以評價者是否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為依據。外部評價是指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人員,如教研員、評價專家、學校領導、教務人員以及教師同行等不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評價者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的評價;內部評價則是由直接從事課堂教學活動的教師本人和學生群體所進行的評價。 無論是外部評價者還是內部評價者,在評價的過程中都會遵循一定的評價標准,不過不同評價者的評價標准可能會有所不同,如同行更多地會從學科的角度對課堂教學提出要求,學校領導則會從學校管理角度提出要求,教師本人則會從自我教學風格方面進行評述,而學生則可能從教學內容的多寡和教學中的情緒反應等方面進行評價。 3.現場觀察評價、監視監聽評價、錄像評價、量表評價 按評價資料的收集手段可以將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分為現場觀察評價、監視監聽評價、錄像評價、量表評價等。 現場觀察評價是評價者進入課堂,實時實地聽教師講課並及時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法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往往表現為隨堂聽課、評課。這種評價資料的收集方法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而且能夠對各種臨時發生的情況進行評價,對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有較深的體會。缺點在於會受到評價者注意力分配和記錄速度等的限制,而且由於評價者的出現往往會讓被評教師和學生在心理和行為上發生一定變化。 監視監聽評價則是利用單向玻璃或攝像設備等進行的實時課堂評價。評價者不直接進入課堂,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給師生帶來壓力,使獲取的信息更加真實。缺點在於可能會受到觀察角度等的影響,無法全面了解整個課堂的情況。 錄像評價則是利用錄像將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活動記錄下來,進行課後的評價和分析。其優點在於可以多人反復觀看和討論,在評價的過程中也可以讓被評教師參與討論,從而使得整個評價資料更為全面、客觀、准確。而且還可以將不同教師的教學錄像進行對比,或者將同一個教師的教學錄像進行對比,分析教師教學的進步情況。在錄像評價中,錄像往往只是一種評價資料的收集手段,對錄像進行數據的編碼、分析和評價會派生出不同的錄像評價分析技術。 量表評價則是採用事先編制好的評價量表,由教師和學生根據他們對教學過程和效果的主觀映象進行回答。這種評價方法的關鍵是評價量表的編制,它有時也被稱為問卷評價法。問卷評價是目前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實踐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式。 (三)課堂教學評價的意義 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相反,它更是激勵教師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不斷學習、改進、提高的過程。簡要地說,開展課堂教學評價具有如下重要作用。 1.課堂教學評價具有導向功能,能夠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實施,可以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促進教師盡快轉變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發揮教師的教育創新意識,達到改進課堂教學的目的。評價體系的建立,意味著對課堂教學中與教和學相關的各種因素的選擇和側重點不一樣,這些不一樣的地方將促使教師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更加註重評價所側重的各種相關因素,並將其作為課堂教學中展示和發揮的重點,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 2.課堂教學評價具有激勵功能,可以加強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 課堂教學評價能夠有效地評析教師課堂教學的狀況和優缺點,只有讓教師了解了自己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優點、亮點、特點和弱點,才能找到今後努力發展的基點和方向。課堂教學評價正是教師了解自己教學情況的一條關鍵途徑。同時,課堂教學評價還可以使教師在相互之間的聽課、評課活動中增進了解,互相學習,在聽課、評課的交流中激發內在的需要和動力。 3.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水平和能力是教師立足的基點,如何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能力是教師教育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我們的課堂教學評價正好可以為廣大的教師提供一個科學了解自身教學狀況的窗口,使其明了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後努力的方向,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一個很好的平台。針對目前新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教師的適應性問題而言,課堂教學評價特別是發展性的課堂教學評價,正是保證新課程順利實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法。 4.課堂教學評價具有決策和鑒定功能,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師工作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評價體系的核心內容。通過開展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能夠有效地鑒定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質量、工作能力、業務水平等,使學校的管理工作更系統化,決策更科學化。 二、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的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有利於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通過切實的評價與診斷,幫助教師積極自主地構建和應用新的教學策略,不斷調整教學的組織方法與過程,從而促進學生在認知、情感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第二,有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課堂教學評價的重點是關注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而這個過程的效率和師生間的互動交流直接關系著教學目標的完成。因此,評價時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通過評價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找到課堂教學中還應該改進的地方,而不僅僅是評判教師的教學過程現狀。同時現代教學評價強調,課堂教學評價主體之一就是教師自己,課堂教學評價本身也應該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與行為的批判性的反思,是教師與同行、專家交流與分享的過程,因此,通過課堂教學評價能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在課堂教學評價中評價的對象和評價的內容要體現的一個原則。在評價的對象上,主體性原則是指被評價對象對評價活動和過程的參與,包括評價指標的建立、評價方法的採用、評價過程的實施等都要有教師的參與;在評價的內容上主體性原則是指評價中要體現互動和學生的發展,即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師生間的互動。課堂教學中的互動通常表現在:(1)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投入,學習成了一種內在的動力和需要,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成長的體驗;(2)學會合作,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學會接納、贊賞、爭辯、互助。 (三)效益性原則 效益性原則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所取得的教學成果與所付出的物質代價和精神代價的比率。這往往是評價課堂教學中教學活動適宜性的一個重要標准,課堂教學活動本身是為了完成相應的課堂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環節和相應的教學活動都是為了達到這個教學目標而存在的。不同的教學處理,其效果和效率是不一樣的。因此,某些教學活動和教學環節是否恰當,效益性原則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標准。這既是教師創造性發揮的體現,同時也是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方法,它的實現才能真正達到發展性評價的目的。 (四)藝術性原則 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這是一句公認的名言,但教學藝術本身也是課堂教學評價最難以把握的一個內容。應該說教學藝術體現出了教學的生命力之所在,它是教師素質的綜合體現,不僅體現在教師的各種能力之中,也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其中,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及體態語的表現力尤為重要。語言表達不僅要准確、清晰、簡練,還要具有感染力。就課堂教學的環節而言,教學藝術包括導入藝術、介紹藝術、提問藝術等,每個環節的組織都能體現教師的教學功底。而評價過程中對教學藝術性的評價也主要體現在對教師素質和教學過程的評價上。 (五)過程性原則 過程性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評價針對的是課堂教學的過程,即課堂教學評價本身直接針對的是課堂教學活動及其歷程,在這個過程中,結合課堂教學的目標來評價課堂教學的效率。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在主流的課堂教學評價中,往往以課堂教學的幾個基本結構和環節來進行評價。第二,它是與發展性原則相生相伴的一個原則。評價既要體現教師教學經驗的發展過程,又要體現學生學習經驗的發展過程,它不是用某一事件評定某一結果,而是要體現個體發展的連續性。為了真正發揮評價的教學作用,我們把教師和學生的個體成長與進步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教師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態度和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和反思,對評價資料進行細心收集、整理與分析。因此,我們應注重評價對教與學的反饋與激勵作用,建立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給予教師恰當的幫助和指導,鼓勵教師與時俱進,教學相長,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教學與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六)多元性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的多元性原則,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是參與評價者的多元性。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通常是由教育管理者來完成的,主要是通過觀察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並對事先制訂好的評價表作出勾畫,被評價對象──教師往往處於評價活動之外。而現代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將作為評價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和受益者,不僅有教育管理者的評價,還有教師的自我評價、學生的評價,乃至與教育活動有關的家長、社會的評價等,從而構成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二是指評價角度的多元性。在進行評價時,不僅要對教學的基本環節和過程進行評價,還需要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體現的基本教學能力要素進行評價,需要對教學效果、教學思想和理念等進行評價。 三、傳統課堂教學評價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一)傳統課堂教學評價的特點 課堂教學評價是伴隨著課堂教學的出現而產生的,在我國新課改之前就已存在,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重視課堂教學目標,強調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整和適當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課堂教學目標為導向,強調課堂教學過程和活動在課堂教學目標完成中的作用,反對教師過多出現與課堂教學目標無關的教學活動,課堂教學評價中的目標導向特徵非常明顯。 2.評價的主體是評價者,評價活動以他評為主 任課教師自評和參與評價活動不足,缺乏改進計劃和措施在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尤為突出。評價活動往往由教育管理者來操作,評價結果通常也很少反饋給評價者,或者反饋信息不充分;在評價過程中,很少有被評價對象的參與。 3.評價的高利害性 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中,評價主宰著一切,制約著一切,教師也是為評價而教,為評價而改。即你評什麼,我教什麼;你怎麼評,我怎麼教。這反映出傳統課堂教學評價被過多用在了管理上,用在了教師晉級評先上,而對於課堂教學評價的其他功能,如診斷、激勵、導向等則較少關注。 4.評價方法多使用統一的量表 評價量表設置的評價指標全面,二級指標較多。許多教師感覺評價的內容空、細、繁,給教師工作加重了負擔。盡管評價指標制訂越細,評價的客觀性越好,但其對課堂教學的制約作用也就越大,甚至束縛教師的手腳,影響教師創造力的發揮。同時,傳統課堂教學評價的方法過於單一,有人一提到評價,馬上就想到要有工具、量表,而忽視了許多簡便易行的辦法。 5.評價的重點是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表現,忽略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狀態和學習水平的評價 傳統課堂教學評價更多地關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過程與行為,以及在整個過程和行為中表現出來的專業水平及其發揮狀況,而忽略了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和情緒狀態。 (二)課堂教學評價發展的趨勢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實施和推廣,現代課堂教學評價逐漸出現了如下趨勢。 在評價的功能上,由傳統課堂教學評價過分注重管理導向轉向注重教師的發展,提倡課堂教學的發展性評價。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再是單純地評判教師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和教師課堂教學的優劣,而是期望通過評價來改進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教師的成長。而且現代課堂教學也注重評價對課堂教學的導向作用,通過課堂教學評價,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注重學生的個人體驗和生活體驗,促進學生身心的良性發展。 在評價的著眼點上,從注重對結果的評價,轉向注重對過程的評價,尤其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學生的參與性的評價。此外,還將教學過程優化所需要的各種因素、環境、條件都納入了課堂教學評價的范圍,而且在對待評價結果上,也從原來單純關注評價的客觀性、准確性和公正性,發展到更加重視評價結果的反饋和對評價結果的反思,從而促進教師的發展。 在評價主體上,由過去幾乎完全由評價者來進行評價發展到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這個多元化的主體既包括了外部的評價者,也更強調被評價對象的參與;評價對象也由過去的被動等待向主動參與發展。同時,還強調學生對課堂教學評價的參與,注重評價信息的多元性,改變傳統以他評為主的方式,重視自評和互評。 在評價方法上,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主要由量表一統天下的局面,呈現出方法多樣性的特點。不僅有客觀、量化的評價方法,而且出現了量化、質性評價相結合,以質性評價統整量化評價的發展趨勢。 在評價的過程中,也改變了以往的一次性、終結性評價的方式,而採用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多次、多點、多方位進行評價。 小結 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改進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課堂教學評價因目標、手段和方法的不同,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應該遵循發展性、主體性、效益性等原則。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由於過於注重其鑒別和篩選功能而受到廣泛的爭議,而現代課堂教學評價則更加註重評價目標的多元化,更加註重其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作用。
3. 簡述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方法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並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
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教學評價的兩個核心環節: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即考試與測驗。 評價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
教學評價的方法:測驗、徵答、觀察提問、作業檢查、聽課和評課等。
(3)課堂教學診斷評價細則擴展閱讀
教學評價分類
(1)根據評價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種類型。
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准備程度做出鑒定,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則,確定學生的學習准備程度。二則,適當安置學生。
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而進行的確定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完善教學過程,步驟是:
①確定形成性學習單元的目標和內容,分析其包含要點和各要點的層次關系。
②實施形成性測試。測試包括所測單元的所有重點,測試進行後教師要及時分析結果,同學生一起改進、鞏固教學。
③實施平行性測試。其目的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加以復習鞏固,確保掌握並為後期學習奠定基礎。
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達成目標的程度即教學效果做出評價。總結性評價注重考察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整體程度,概括水平較高,測驗內容範圍較廣,常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次數較少。
按評價所參照的標准劃分:(1)目標參照評價 (2)常模參照評價。
(2)根據評價所運用的方法和標准不同,可分為:相對性評價和絕對性評價。[3]
相對性評價
相對評價法是從評價對象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對象作為基準,將余者與基準做比較,排出名次、比較優劣的評價法。相對評價法便於學生在相互比較中判斷自己的位置,激發競爭意識。
絕對性評價
絕對評價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准,將評價對象與這一客觀標准相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的評價方法。
絕對評價設定評價對象以外的客觀標准,考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以促使學生有的放矢,主動學習,並根據評價結果及時發現差距,調整自我,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
4. 課堂教學診斷應包括哪些內容
課堂觀察與診斷在教學中最顯著的作用是,提升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教學效果的有效性,關注學生的學習。這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課堂觀察與診斷的含義
科學視角下的「課堂觀察」源於西方科學主義思潮,作為一種研究課堂的方法,發展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課堂研究專家弗蘭德斯(N.A.Flanders)於1960年提出,後經不斷修正:「互動分類系統」,即運用一套編碼系統(coding system),記錄課堂中的師生語言互動,分析、改進教學行為,則標志著現代意義的課堂觀察的開始。
一般地,課堂觀察是指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課堂觀察強調「觀課」的目的性,有別於傳統聽課的隨意性。
而課堂診斷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評課,特指依據觀察角度搜集課堂信息,判斷篩選有價值信息並進行整理,根據有價值信息對課堂教學「是否達標」「如何達標」進行評價,提出改進建議,提煉教學經驗。
其中,「診斷」旨在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而傳統的「評價」更多的指向狹義的終結性評價。也可以這樣說,「診斷」不僅僅有評定優劣的功能,更注重客觀分析原因這一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提升的作用,尋找教師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幫助教師改進教學。
二、課堂觀察與診斷的作用
在現代教育中,課堂觀察是教師獲得教學反饋信息、捕捉教學復雜現象,分析研究教學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同時能夠喚醒隱藏在教師心中的教學智慧,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學效率。
在日常教學中,課堂觀察與診斷有顯著的功能與作用,集中體現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改進師生的生存狀態等方面。
(一)課堂觀察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活動,它在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一條很好的途徑。通過課堂觀察,教師藉助合作的力量在實踐性知識、反省能力等方面將獲得新的發展,進而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質量。
1.課堂觀察可以發展教師的實踐性知識。課堂觀察即教師參與研究,教師參與研究則是教師獲取、發展實踐性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
事實上,L·舒爾曼將教師專業知識分為七個部分,學科知識、一般教學知識、課程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學習者及其特點的知識、教育情境知識、關於教育的目標、教育理念及教育哲學。
教師專業成長與知識結構變化呈現出以下趨勢:
專家教師
經驗教師
職初教師
原理知識(學科的原理、規則,一般教學法知識)
案例知識(學科教學的特殊案例、個別經驗)
策略知識(運用原理於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
研究表明,職初教師、經驗教師和專家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案例知識和策略知識是他們的最大差異。
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由教師個人哲學支配的關於怎麼做的行動規則,它來源於經驗,需要教師研究自身經驗。無論是觀察者還是被觀察者,無論是處在哪個發展階段的教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觀察,經由觀察他人課堂或接受同伴的診斷,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形成新的認識回饋,發展個人的教學實踐智慧。
2.課堂觀察可以增進專業反省意識。課堂觀察為教師提供了反思的有效刺激,課前會議的討論,課後會議的反饋、反省與評議,足以使觀察者、被觀察者對於自身原有的專業實踐認知與行為之間形成不平衡,進而引發批判、質疑先前行動假設的動機。由教師同伴向授課教師提供大量真實信息,提供自己的分析與判斷,可以促進授課教師自主改進教學,是一種真正的發展性評價,淡化了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如果教師持續地開展課堂觀察,這種反省行為就會不斷得到強化,進而遷移至其他的學校專業活動,擴大反省的范圍與對象,提高教師對專業的領悟與反省能力。
3.課堂觀察常常被用於教師培訓,尤其是新任教師或者實習教師的培訓,職前的教師培訓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觀察自己或他人的教學,不斷改進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微格教學的使用就是利用一些技術設備的輔助,實現受訓者事後對自己的教學的觀察和分析,這對實習教師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教學技能的學習過程。同時有經驗的教師或者管理人員通過對新任教師教學的觀察分析,找出不足,快速而有效地幫助新任教師掌握教學技能,順利地開始其專業化的教學生涯。然而,對於教師個體而言,專業化是教師一生職業生涯持續不斷的發展過程,教師的在職培訓同樣也少不了課堂觀察,通過觀察,隨時糾正教師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學創造一個更有活力的環境。
4.課堂觀察可以有效提升教師的參與教育研究意識,促進授課教師自主改進教學。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最大特點及其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教師參與研究。在傳統的研究模式中,往往是大學或者特定研究機構的專家對教學進行研究,然後告知教師應當如何去做。「採用研究者的姿態後,教師從受控制的地位中解脫出來,採用這樣一種批判性的方法,教師不僅是在從事一項有意義的專業發展的活動,也是在進行一個不斷改善並變得更自主的專業判斷的過程……好的教師應當有專業判斷的自主性,他不需要被告知做什麼,不依賴於研究者、監督者、改革者,但並不是說,他不可以接受專家學者的思想,建議和支持,而是接受必須是在服從他自己判斷的基礎上,所有教育專家的任務都是為課堂中的教師服務的,而不是相反……」。
教師即研究者的起點就是課堂觀察。正是通過教師對自己的和同事的課堂的觀察,增進了教師對自己行為的意識以及對自己行為的責任心,促進其系統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學行為,發展其自主性的專業判斷力,並通過觀察研究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學校得到發展的同時,也使自己的職業成為一個自我發展的過程。如果在一個學校里,課堂觀察在教師之間形成風氣,它就像一個中樞活動,連接了個別教師,促進教師成對或成組地協作,使教師成為一個整體,使學校更有活力。
(二)課堂觀察能為教育決策與評價提供較為客觀的依據
在用於課堂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同時,課堂觀察還能為教育決策與評價提供客觀依據。科學的教育決策應當基於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某項教育措施是否可行,某種教育方法是否應當加以推廣,或課程開發有無成效等問題無一不需要通過教育科研(特別是實驗研究)加以解決,而在研究過程中需要課堂觀察為其收集最及時、可靠而直接的反饋信息,檢查某項教育決策,措施和改革在課堂實踐中體現的效果,以便隨時修正教育決策研究的方向,使教育決策更為科學,而教育決策是否真正科學也同樣可以通過課堂觀察提供的客觀依據來進行評價。對教育決策的評價落實到課堂中,包括對教師教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的評價。要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准確性須藉助於課堂觀察。
關於課堂觀察在教育決策和評價中的作用可以做一個假設來說明。目前,我國正在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在新開發的課程中,教師需要適應一種新的課程,即他需要重構已經習慣的教學模式。為了確保課程改革按照預想的方向進行,在新課程的執行階段,需要了解教師是否在做課程開發者打算做的事情以及教師是否在做他自己打算做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觀察的目的在於查看目的、策略和行動之間是否配合得當。同時,由觀察而獲得的反饋信息也應當被教師用作理智地反思和改進實踐的依據,而不應讓他感覺到是來自校方的壓制,這樣課程開發的過程才是充滿活力的。在新課程的評價階段,課堂觀察則關注於課程的有效性,要查看教師是否達到了課程開發者和他們自己的意圖,還要查看學生實際獲得的發展,包括知識、態度、學習策略等等。所以,在一種新課程的改革中,改革的執行和評價階段都需要運用精心設計的課堂觀察來收集反饋信息,以確保改革的有效性。
除了針對教育決策的評價之外,還有一般意義上的教學評價也需要運用課堂觀察,一方面是學校管理者通過課堂觀察,來獲取關於某教師教學工作狀況的信息,從而對教師做出評價,對教師而言,這種觀察與獎酬和任免相聯系。另一方面是教師通過對學生的觀察從而對學生做出評價,對學生而言,有些表現是通過紙筆測驗無法獲得的,尤其是德育方面,所以要通過長期的觀察來對其做出較為准確客觀的評價。在我國,課堂觀察被用於此類教學評價的情況比較多。因此,這方面我國已有一些頗為有效的觀察量表以及相應的評價准則。並且有的還被製成光碟在很多學校推廣使用.
課堂觀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它非常適合於教育教學情境中的研究,它在課堂研究,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以及教育決策與評價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從教師教學的角度切實改善學生學習方式
課堂觀察通過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推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最終的落腳點仍然是促進學生的學習,開展課堂觀察活動必然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進與提升。
其實,課堂觀察與診斷活動的目的就是改善學生的學習,促進教師的發展。教師參與課堂觀察所產生的意義是面向學生、教師與學校的。在真實的課堂里,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學生通過傾聽、與教師對話、交流建構自己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行為,獲得新的認知與情感體驗。可以說,教師的課堂行為、學生的學習習慣及課堂環境都在影響學生的學習。當觀察者進入課堂觀察學生的學習,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會不會學習、以及學得怎樣時,在一定程度上會引發學生行為上的改變。如以學生學習的互動為觀察視角,觀察學生有哪些互動行為、學生的互動能為目標達成提供怎樣的幫助,通過觀察實錄還原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提供分析報告與改進建議,進而影響上課教師關注學生的後續學習行為,使其發生新的變化。觀察課堂中的其他行為或事件,如教師教學、課堂文化等,通過教師行為的改進、課程資源的利用或課堂文化的創設,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所以,教師參與課堂觀察始終指向學生學習的改善,這也是課堂觀察與傳統聽評課最大的功能區別。
(四)促進教師間形成學習共同體,營造合作的教研文化
課堂觀察與診斷的過程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從觀察與診斷的主體來看,必不可少的要有被觀察者和觀察者的共同參與,課堂觀察診斷任務的驅動使聽課教師不再僅僅充當旁觀者的角色,而使全程參與研究活動,有對課堂教學充分的積極的思考,因此,同伴互助與自我反思、專業引領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符合校本研修的基本規律。因此在課堂觀察與診斷中有利於強化教師的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建立教師學習共同體。
在課堂觀察中,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團隊進行。在課堂觀察的整個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是教師之間多向互動的過程。教師藉助於課堂觀察共同體,探究、應對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管理上的問題,開展自我反思和專業對話,在改進課堂教學的同時,促使該合作體的每一位成員都得到應有的發展。
總之,課堂觀察與診斷,是教師研究課堂的一種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也不是教師開展教研活動的全部,更不是包治教學百病的靈丹妙葯,它只能解決它能解決的問題。它善於對課堂行為的局部進行分析與診斷,而不善於對課堂事件的整體的、綜合的、宏觀的把握。課堂觀察與診斷主要完成三項任務:一是描述教與學的行為,診斷教學問題;二是幫助教師改進課堂中具體的教學問題;三是改變教師日常的課堂研究行為。因此,教師參與課堂觀察必然會受到種種限制,也就是要滿足一些條件教師才能更好地開展課堂觀察與診斷活動。
第二課時 新課程下課堂教學觀察與診斷的理論與技術
課堂觀察與診斷是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反思的鏡子,通過觀察診斷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同時課堂觀察與診斷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因此,研究課堂教學觀察與診斷技術對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十分必要。英國學者雷格·列文(Reg Revans)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行動學習的概念,就指出教師的行動學習就是:為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學習,針對自己的教學問題而學習,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
一、課堂觀察的基本要求
課堂觀察是有目的的研究活動,觀察者只有清楚觀察的目的,才能收集到更確切有效的資料,才能確保觀察的有效性。課堂觀察前,首先要明確本次課堂觀察的目的和任務目標,其次選擇合適的觀察對象,然後確立恰當的觀察視角和觀察工具,做好觀察的准備工作。課堂觀察常用的主要工具有定量觀察量表、定性觀察分析提綱、攝像機等。制定觀察的量表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作,觀察量表制定的科學與否、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著觀察效果的好與差。觀察量表的制定需要根據課程特點、教師水平、學生基礎、教學實際等方面綜合設計,它同時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完善和優化。
課堂觀察有四點基本要求:有明確的觀察目的;有適當的觀察內容;有科學的觀察方法;有清晰的觀察分析和結論。
首先,觀察目的必須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相聯系;其次,能夠從復雜的教學現象中捕捉值得關注的關鍵問題。課堂觀察將研究問題具體化為觀察點,將課堂中連續性事件拆解為一個個時間單元,將課堂中復雜性情境拆解為一個個空間單元,透過觀察點對一個個單元進行定格、掃描,搜集、描述與記錄相關的詳細信息,再對觀察結果進行反思、分析、推論,以此改善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再次,必須採取科學的觀察方法,例如,下圖就是我們開展有效提問所採取的量表:
觀察課堂,首先要理解課堂,要理解課堂則必須解構課堂。基於課堂教學構成要素的知識以及實踐中的智慧總結,頗具創造性地建立了一種課堂分析框架(也叫課堂觀察框架,見表2):4個維度—20個視角—68個觀察點。該框架為教師理解課堂提供一個全新的支架,也為教師選擇觀察點、選擇/開發觀察工具提供了參照體系。
表中的「維度」是對課堂的一級解構指標。其理論依據是,學生和教師是課堂中的主體,課程是將這兩個主體聯系起來的紐帶,師生圍繞課程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會產生特定的文化。其實踐依據是,聽評課中我們要追問的四個核心問題:學生學得怎麼樣?老師教得怎麼樣?課程(教材)處理得怎麼樣?課堂感受怎麼樣?因此,課堂觀察中我們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課程的性質、課堂的文化,但 「維度」沒有操作性上的意義。
表中的「視角」和「觀察點」是我們對課堂的二級和三級解構指標。按照「尊重規律、避輕就重、緊扣課改」的原則,「視角」呈現了每個「維度」在當前教育教學環境下最為重要的要素,按照 「基於課堂、緊扣課標、抓住關鍵、可觀察、可記錄、可推論」的原則,選取了在當前課堂教學中,最為關鍵的問題作為「視角」下的「觀察點」。並以例舉的方式、問題的形式呈現「觀察點」,以期引領教師理解和思考課堂。
表2-課堂觀察框架示意圖
維度一:學生學習
視角
觀察點舉例
准備
.學生課前准備了什麼?是怎樣准備的?
.准備得怎麼樣?有多少學生作了准備?
.學優生、學困生的准備習慣怎麼樣?
傾聽
.有多少學生能傾聽老師的講課?能傾聽多少時間?
.有多少學生能傾聽同學的發言?
.傾聽時,學生有哪些輔助行為(記筆記/查閱/回應)?有多少人?
互動
.有哪些互動行為?學生的互動能為目標達成提供幫助嗎?
.參與提問/回答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參與小組討論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參與課堂活動(個人/小組)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學生的互動習慣怎麼樣?出現了怎樣的情感行為?
自主
.學生可以自主學習的時間有多少?有多少人參與?學困生的參與情況怎樣?
.學生自主學習形式(探究/記筆記/閱讀/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序嗎?學生有無自主探究活動?學優生、學困生情況怎樣?
.學生自主學習的質量如何?
達成
.學生清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嗎?
.預設的目標達成有什麼證據(觀點/作業/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達成?
.這堂課生成了什麼目標?效果如何?
維度二:教師教學
視角
觀察點舉例
環節
.由哪些環節構成?是否圍繞教學目標展開?
.這些環節是否面向全體學生?
.不同環節/行為/內容的時間是怎麼分配的?
呈示
.怎樣講解?講解是否有效(清晰/結構/契合主題/簡潔/語速/音量/節奏)?
.板書怎樣呈現的?是否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幫助?
.媒體怎樣呈現的?是否適當?是否有效?
.動作(如實驗/動作/製作)怎樣呈現的?是否規范?是否有效?
對話
.提問的對象、次數、類型、結構、認知難度、候答時間怎樣?是否有效?
.教師的理答方式和內容如何?有哪些輔助方式?是否有效?
.有哪些話題?話題與學習目標的關系如何?
指導
.怎樣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閱讀/作業)?是否有效?
.怎樣指導學生合作學習(討論/活動/作業)?是否有效?
.怎樣指導學生探究學習(實驗/課題研究/作業)?是否有效?
機智
.教學設計有哪些調整?為什麼?效果怎麼樣?
.如何處理來自學生或情景的突發事件?效果怎麼樣?
.呈現了哪些非言語行為(表情/移動/體態語)?效果怎麼樣?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課堂行為(語言/教態/學識/技能/思想)?
維度三:課程性質
視角
觀察點舉例
目標
.預設的學習目標是什麼?學習目標的表達是否規范和清晰?
.目標是根據什麼(課程標准/學生/教材)預設的?是否適合該班學生?
.在課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學習目標?是否合理?
內容
.教材是如何處理的(增/刪/合/立/換)?是否合理?
.課堂中生成了哪些內容?怎樣處理?
.是否凸顯了本學科的特點、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邏輯關系?
.容量是否適合該班學生?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實施
.預設哪些方法(講授/討論/活動/探究/互動)?與學習目標適合度?
.是否體現了本學科特點?有沒有關注學習方法的指導?
.創設了什麼樣的情境?是否有效?
評價
.檢測學習目標所採用的主要評價方式是什麼?是否有效?
.是否關注在教學過程中獲取相關的評價信息(回答/作業/表情)?
.如何利用所獲得的評價信息(解釋/反饋/改進建議)?
資源
.預設了哪些資源(師生/文本/實物與模型/實驗/多媒體)?
.預設資源的利用是否有助於學習目標的達成?
.生成了哪些資源(錯誤/回答/作業/作品)?與學習目標達成的關系怎樣?
.向學生推薦了哪些課外資源?可得到程度如何?
珍視學生的生命靈動和教學現場生成,或許能成為激活語文課堂的一劑良葯。那麼,如何珍視學生的生命靈動呢?
我以為教師首先要有較博大的包容情懷。學生是還沒有定型的生命個體,在所有的學習過程中,經常會表現出出乎老師意料之外的言行舉止,這些言行舉止往往不太吻合老師的教學預想,但卻是學生正常生命活力的表現,是所授知識在學生知識結構生成長中的客觀反應。《教育中的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進行教學,連續並徹底的引導他們去獲得新的知識,學生的觀點是教學的出發點,不考慮學生的觀點,就不可能出現有效的教學。」因此,教育者對那些出乎意料的言行舉止首先應該是包容,有了這種包容,才能真正持有師生平等的觀念,教師的教學心態便能真正體現生命課堂的親近性。本課例中我的心態始終把學生看成正在成長的生命主體,重導輕壓,重情輕威,進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自由快感。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自由的發言,甚至可以對教師的行為提出異議,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學習熱情被激活,潛含著創造力和智慧火花的靈動便可能閃現。
其次是教師要能慧眼識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是生命的靈動,還是生命的蠢動,需要我們老師有一雙慧眼來鑒別。學生的行為有沒有創造力的因子蘊含其中,是該呵護培育,還是該批評指正?老師要能憑自身的專業素養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准確的判別。
第三,對學生的生命靈動要能以真情激賞。當我們判定了學生的行為是一種生命的靈動時,我們教師就應該以真情激賞。如何激賞呢?首先應該能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學生在老師的激賞中能明確自己行為的價值所在,並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強化這一行為,養成優良的習慣;其次能關注學生的情感感受,學生在老師的激賞中,能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感,從而獲得一份精神動力,並對知識學習保持一種長久的內驅力。
事實上,課堂教學中形成的生成性資源,是最能展現課堂境界的資源,他對教師的課程資源利用意識和能力都是較大的考驗,是對學生本位的重視,是對傳統預設性教學的顛覆,利用得好,往往是一堂課最出彩的地方。在上面的案例中,謝基祥老師的教學反思《珍視靈動,現場生成》提供了一些啟示:
教師首先要有較博大的包容情懷,才能尊重中學生的這個學段的特質,青春與夢想並存,求知與叛逆通行,才能將學生課堂上看似不合拍的行為巧妙轉變為教學資源。其次是教師要能慧眼識真。能區別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是生命的靈動,還是生命的蠢動,確定下一步是作批評轉引還是激賞。第三,對學生的生命靈動要能以真情激賞。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關注學生的情感感受,讓學生在老師的激賞中,能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感和精神動力,並對知識學習保持一種長久的內驅力。
第四-五課時 課堂教學觀察與診斷的組織與實施過程
5. 教學評價的原則有哪些
一、什麼是課堂教學評價 (一)定義 課堂教學評價是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所進行的評價,主要是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行為及其效果所進行的價值判斷。廣義的課堂教學評價通常有過程和結果、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維度。由於前面的內容主要涉及的是學生和教學結果的評價,因此,我們這里的課堂教學評價主要是針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進行的評價。(張大均:《教育心理學》,665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通常有三種方式:一是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這種評價主要是對教學過程的構成要素,如教師、學生、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等進行評價;二是對學生活動進行評價,這種評價則是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為評價中心,要求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是否得到了認知、情感、動作技能等的發展和進步進行評價,它以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作為基礎;三是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它往往是在教學結束之後對學生的進步所進行的評價,與第二種評價的不同在於,前者主要是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來推測其可能的收獲,而對教學效果進行的評價則往往是在課堂教學之後通過考試等測量手段來進行的。 在這三種評價方式中,第三種方式往往同學生評價相聯系,而且是學生評價的重點,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第二種評價方法目前還處於探索之中,如,是針對學生的整體表現進行評價還是對每個學生的課堂行為進行評價。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評價還是課後進行評價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教學過程評價則是目前主要採用的,也是相對較為成熟的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我們這里的課堂教學評價主要也就是探討這方面的內容。 (二)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類型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進行不同分類。 1.獎懲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 按評價目的可以將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分為獎懲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獎懲性評價的目的是根據評價的結果對教師進行獎懲,它將課堂教學評價的結果與教師的獎懲相結合,並以此作為教師晉級、嘉獎、降級、解聘等的依據。這種評價是目前我國教育領域中運用較多的評價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參評教師過分注重被評課的質量而不是整個教育教學的質量,出現中評不中用的現象,此外還會出現難以調動廣大教師積極性等問題。 發展性評價的目的則是期望通過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點評、討論、反思,讓被評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水平得到提高,評價結果不與獎懲掛鉤,而是為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發現各自的優缺點提供機會,為制訂教師發展的目標和對策提供依據。 2.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 按評價主體可以將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分為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這種分類方法以評價者是否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為依據。外部評價是指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人員,如教研員、評價專家、學校領導、教務人員以及教師同行等不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評價者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的評價;內部評價則是由直接從事課堂教學活動的教師本人和學生群體所進行的評價。 無論是外部評價者還是內部評價者,在評價的過程中都會遵循一定的評價標准,不過不同評價者的評價標准可能會有所不同,如同行更多地會從學科的角度對課堂教學提出要求,學校領導則會從學校管理角度提出要求,教師本人則會從自我教學風格方面進行評述,而學生則可能從教學內容的多寡和教學中的情緒反應等方面進行評價。 3.現場觀察評價、監視監聽評價、錄像評價、量表評價 按評價資料的收集手段可以將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分為現場觀察評價、監視監聽評價、錄像評價、量表評價等。 現場觀察評價是評價者進入課堂,實時實地聽教師講課並及時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法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往往表現為隨堂聽課、評課。這種評價資料的收集方法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而且能夠對各種臨時發生的情況進行評價,對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有較深的體會。缺點在於會受到評價者注意力分配和記錄速度等的限制,而且由於評價者的出現往往會讓被評教師和學生在心理和行為上發生一定變化。 監視監聽評價則是利用單向玻璃或攝像設備等進行的實時課堂評價。評價者不直接進入課堂,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給師生帶來壓力,使獲取的信息更加真實。缺點在於可能會受到觀察角度等的影響,無法全面了解整個課堂的情況。 錄像評價則是利用錄像將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活動記錄下來,進行課後的評價和分析。其優點在於可以多人反復觀看和討論,在評價的過程中也可以讓被評教師參與討論,從而使得整個評價資料更為全面、客觀、准確。而且還可以將不同教師的教學錄像進行對比,或者將同一個教師的教學錄像進行對比,分析教師教學的進步情況。在錄像評價中,錄像往往只是一種評價資料的收集手段,對錄像進行數據的編碼、分析和評價會派生出不同的錄像評價分析技術。 量表評價則是採用事先編制好的評價量表,由教師和學生根據他們對教學過程和效果的主觀映象進行回答。這種評價方法的關鍵是評價量表的編制,它有時也被稱為問卷評價法。問卷評價是目前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實踐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式。 (三)課堂教學評價的意義 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相反,它更是激勵教師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不斷學習、改進、提高的過程。簡要地說,開展課堂教學評價具有如下重要作用。 1.課堂教學評價具有導向功能,能夠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實施,可以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促進教師盡快轉變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發揮教師的教育創新意識,達到改進課堂教學的目的。評價體系的建立,意味著對課堂教學中與教和學相關的各種因素的選擇和側重點不一樣,這些不一樣的地方將促使教師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更加註重評價所側重的各種相關因素,並將其作為課堂教學中展示和發揮的重點,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 2.課堂教學評價具有激勵功能,可以加強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 課堂教學評價能夠有效地評析教師課堂教學的狀況和優缺點,只有讓教師了解了自己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優點、亮點、特點和弱點,才能找到今後努力發展的基點和方向。課堂教學評價正是教師了解自己教學情況的一條關鍵途徑。同時,課堂教學評價還可以使教師在相互之間的聽課、評課活動中增進了解,互相學習,在聽課、評課的交流中激發內在的需要和動力。 3.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水平和能力是教師立足的基點,如何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能力是教師教育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我們的課堂教學評價正好可以為廣大的教師提供一個科學了解自身教學狀況的窗口,使其明了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後努力的方向,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一個很好的平台。針對目前新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教師的適應性問題而言,課堂教學評價特別是發展性的課堂教學評價,正是保證新課程順利實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法。 4.課堂教學評價具有決策和鑒定功能,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師工作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評價體系的核心內容。通過開展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能夠有效地鑒定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質量、工作能力、業務水平等,使學校的管理工作更系統化,決策更科學化。 二、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的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有利於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通過切實的評價與診斷,幫助教師積極自主地構建和應用新的教學策略,不斷調整教學的組織方法與過程,從而促進學生在認知、情感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第二,有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課堂教學評價的重點是關注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而這個過程的效率和師生間的互動交流直接關系著教學目標的完成。因此,評價時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通過評價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找到課堂教學中還應該改進的地方,而不僅僅是評判教師的教學過程現狀。同時現代教學評價強調,課堂教學評價主體之一就是教師自己,課堂教學評價本身也應該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與行為的批判性的反思,是教師與同行、專家交流與分享的過程,因此,通過課堂教學評價能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在課堂教學評價中評價的對象和評價的內容要體現的一個原則。在評價的對象上,主體性原則是指被評價對象對評價活動和過程的參與,包括評價指標的建立、評價方法的採用、評價過程的實施等都要有教師的參與;在評價的內容上主體性原則是指評價中要體現互動和學生的發展,即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師生間的互動。課堂教學中的互動通常表現在:(1)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投入,學習成了一種內在的動力和需要,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成長的體驗;(2)學會合作,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學會接納、贊賞、爭辯、互助。 (三)效益性原則 效益性原則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所取得的教學成果與所付出的物質代價和精神代價的比率。這往往是評價課堂教學中教學活動適宜性的一個重要標准,課堂教學活動本身是為了完成相應的課堂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環節和相應的教學活動都是為了達到這個教學目標而存在的。不同的教學處理,其效果和效率是不一樣的。因此,某些教學活動和教學環節是否恰當,效益性原則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標准。這既是教師創造性發揮的體現,同時也是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方法,它的實現才能真正達到發展性評價的目的。 (四)藝術性原則 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這是一句公認的名言,但教學藝術本身也是課堂教學評價最難以把握的一個內容。應該說教學藝術體現出了教學的生命力之所在,它是教師素質的綜合體現,不僅體現在教師的各種能力之中,也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其中,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及體態語的表現力尤為重要。語言表達不僅要准確、清晰、簡練,還要具有感染力。就課堂教學的環節而言,教學藝術包括導入藝術、介紹藝術、提問藝術等,每個環節的組織都能體現教師的教學功底。而評價過程中對教學藝術性的評價也主要體現在對教師素質和教學過程的評價上。 (五)過程性原則 過程性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評價針對的是課堂教學的過程,即課堂教學評價本身直接針對的是課堂教學活動及其歷程,在這個過程中,結合課堂教學的目標來評價課堂教學的效率。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在主流的課堂教學評價中,往往以課堂教學的幾個基本結構和環節來進行評價。第二,它是與發展性原則相生相伴的一個原則。評價既要體現教師教學經驗的發展過程,又要體現學生學習經驗的發展過程,它不是用某一事件評定某一結果,而是要體現個體發展的連續性。為了真正發揮評價的教學作用,我們把教師和學生的個體成長與進步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教師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態度和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和反思,對評價資料進行細心收集、整理與分析。因此,我們應注重評價對教與學的反饋與激勵作用,建立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給予教師恰當的幫助和指導,鼓勵教師與時俱進,教學相長,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教學與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六)多元性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的多元性原則,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是參與評價者的多元性。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通常是由教育管理者來完成的,主要是通過觀察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並對事先制訂好的評價表作出勾畫,被評價對象──教師往往處於評價活動之外。而現代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將作為評價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和受益者,不僅有教育管理者的評價,還有教師的自我評價、學生的評價,乃至與教育活動有關的家長、社會的評價等,從而構成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二是指評價角度的多元性。在進行評價時,不僅要對教學的基本環節和過程進行評價,還需要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體現的基本教學能力要素進行評價,需要對教學效果、教學思想和理念等進行評價。 三、傳統課堂教學評價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一)傳統課堂教學評價的特點 課堂教學評價是伴隨著課堂教學的出現而產生的,在我國新課改之前就已存在,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重視課堂教學目標,強調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整和適當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課堂教學目標為導向,強調課堂教學過程和活動在課堂教學目標完成中的作用,反對教師過多出現與課堂教學目標無關的教學活動,課堂教學評價中的目標導向特徵非常明顯。 2.評價的主體是評價者,評價活動以他評為主 任課教師自評和參與評價活動不足,缺乏改進計劃和措施在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尤為突出。評價活動往往由教育管理者來操作,評價結果通常也很少反饋給評價者,或者反饋信息不充分;在評價過程中,很少有被評價對象的參與。 3.評價的高利害性 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中,評價主宰著一切,制約著一切,教師也是為評價而教,為評價而改。即你評什麼,我教什麼;你怎麼評,我怎麼教。這反映出傳統課堂教學評價被過多用在了管理上,用在了教師晉級評先上,而對於課堂教學評價的其他功能,如診斷、激勵、導向等則較少關注。 4.評價方法多使用統一的量表 評價量表設置的評價指標全面,二級指標較多。許多教師感覺評價的內容空、細、繁,給教師工作加重了負擔。盡管評價指標制訂越細,評價的客觀性越好,但其對課堂教學的制約作用也就越大,甚至束縛教師的手腳,影響教師創造力的發揮。同時,傳統課堂教學評價的方法過於單一,有人一提到評價,馬上就想到要有工具、量表,而忽視了許多簡便易行的辦法。 5.評價的重點是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表現,忽略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狀態和學習水平的評價 傳統課堂教學評價更多地關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過程與行為,以及在整個過程和行為中表現出來的專業水平及其發揮狀況,而忽略了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和情緒狀態。 (二)課堂教學評價發展的趨勢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實施和推廣,現代課堂教學評價逐漸出現了如下趨勢。 在評價的功能上,由傳統課堂教學評價過分注重管理導向轉向注重教師的發展,提倡課堂教學的發展性評價。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再是單純地評判教師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和教師課堂教學的優劣,而是期望通過評價來改進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教師的成長。而且現代課堂教學也注重評價對課堂教學的導向作用,通過課堂教學評價,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注重學生的個人體驗和生活體驗,促進學生身心的良性發展。 在評價的著眼點上,從注重對結果的評價,轉向注重對過程的評價,尤其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學生的參與性的評價。此外,還將教學過程優化所需要的各種因素、環境、條件都納入了課堂教學評價的范圍,而且在對待評價結果上,也從原來單純關注評價的客觀性、准確性和公正性,發展到更加重視評價結果的反饋和對評價結果的反思,從而促進教師的發展。 在評價主體上,由過去幾乎完全由評價者來進行評價發展到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這個多元化的主體既包括了外部的評價者,也更強調被評價對象的參與;評價對象也由過去的被動等待向主動參與發展。同時,還強調學生對課堂教學評價的參與,注重評價信息的多元性,改變傳統以他評為主的方式,重視自評和互評。 在評價方法上,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主要由量表一統天下的局面,呈現出方法多樣性的特點。不僅有客觀、量化的評價方法,而且出現了量化、質性評價相結合,以質性評價統整量化評價的發展趨勢。 在評價的過程中,也改變了以往的一次性、終結性評價的方式,而採用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多次、多點、多方位進行評價。 小結 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改進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課堂教學評價因目標、手段和方法的不同,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應該遵循發展性、主體性、效益性等原則。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由於過於注重其鑒別和篩選功能而受到廣泛的爭議,而現代課堂教學評價則更加註重評價目標的多元化,更加註重其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作用。
6. 進行課堂教學評價要遵循哪些原則
(1)主體性原則。課堂評價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課堂要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學生參與廣泛,師生充分交流。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學習。只有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的」」教」」,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2)發展性原則。教師的專業成長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得到鍛煉,專業的眼光、專業的晶質、專業的技能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得以形成。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的方向應該沿著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向發展,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應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
用發展的眼光去評價教師的語文課堂上的教學思想,評價教師對文本價值的認識,對師生關系的處理,對語文課堂特點的把握。發揮課堂教學評價的導向、反饋、激勵等有效功能,用客觀的、動態發展的眼光去評價教師,把評價的著力點最終放在課堂教學質量上,放在教師的綜合素質上,放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上。
(3)過程性原則。對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不能只看學生的最後表現,評價的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課堂教學的結果,或把課堂教學結果作為獎勵、評定教師專業水平的唯一條件,而是診斷教師教學的問題,調整教師發展的目標,滿足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需要。因此要把評價的目光放在整個教學的全過程。
關注教師課前對文本價值的鑽研是否到位,課堂中對教材的處理是否恰當,最後對自己的教學評估是否適度。關注教師在教學全過程中是否把學生作為主體,是否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落實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4)有效性原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應以新課改教育教學理念、現代課堂教學觀為依據,運用可操作的較為科學的手段,評價主體按照一定的價值標准,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及其發展變化進行價值判斷。
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可以為被評價者進行教學程序的設計、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手段的創新,提供有效的參考和借鑒。要把定量和定性評價、教師自身、學生及他人的多元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評價更加客觀、真實、有效,具有促進意義。
7. 課堂教學評價原則有哪些
(1)主體性原則。課堂評價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課堂要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學生參與廣泛師生充分交流。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學習。只有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的「教」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2)發展性原則。教師的專業成長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得到鍛煉專業的眼光、專業的晶質、專業的技能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得以形成。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的方向應該沿著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向發展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應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
用發展的眼光去評價教師的語文課堂上的教學思想評價教師對文本價值的認識對師生關系的處理對語文課堂特點的把握。發揮課堂教學評價的導向、反饋、激勵等有效功能用客觀的、動態發展的眼光去評價教師把評價的著力點最終放在課堂教學質量上放在教師的綜合素質上放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上。
(3)過程性原則。對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不能只看學生的最後表現評價的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課堂教學的結果或把課堂教學結果作為獎勵、評定教師專業水平的唯一條件而是診斷教師教學的問題調整教師發展的目標滿足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需要。因此要把評價的目光放在整個教學的全過程。
關注教師課前對文本價值的鑽研是否到位課堂中對教材的處理是否恰當最後對自己的教學評估是否適度。關注教師在教學全過程中是否把學生作為主體是否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落實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4)有效性原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應以新課改教育教學理念、現代課堂教學觀為依據運用可操作的較為科學的手段評價主體按照一定的價值標准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及其發展變化進行價值判斷。
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可以為被評價者進行教學程序的設計、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手段的創新提供有效的參考和借鑒。要把定量和定性評價、教師自身、學生及他人的多元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評價更加客觀、真實、有效具有促進意義。
8. 有效教學評價方案及細則
有效課堂教學、評價標准細則
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為了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特製定本細則:
一、教學目標評價
教師能針對所教內容,結合《課程標准》科學、准確地設計教學目標,做到:
1、目標明確,符合學生實際。目標的設置不可過高或過低。
2、「三維目標」全面、具體、適度,有可操作性,並能使知識標,技能標、情感標有機相融,和諧統一。
量化評價標准每項5分,總計10分。
二、教學內容評價
1、教師能准確把握所教學科內容的重點、難點,教授內容正確。
2、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去積極思維。
3、教師能從教學實際出發,轉變教材觀念,對教材進行科學有效的整合,以促進學生的學習,不唯教材,創新適用教材。
量化評價標准:第1、2項各4分,第3項2分,總計10分。
三、教師行為評價
1、課堂上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是否能夠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學習;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是否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得有法、到位。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否創造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來誘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著,是否成為學生和課本之間的橋梁紐帶,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應有的作用;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是否能和學生一起學習,探究、傾聽、交流。
2、教師能以學生為主體,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重視學生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
3、課堂上能營造寬松、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教態自然親切,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恰當、具體、有激勵性。
4、能夠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之處,精心設計問題,所提出的問題能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問題的提出,恰到好處。能啟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知識的構建,並能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時間,同時注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
5、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恰當地選擇教學手段,合理運用教學媒體。
6、課堂上,教師的講解語言准確簡練,示範操作規范,板書合理適用,教學有一定的風格和藝術性。
量化評比標准:第1項8分;第2項5分;第3項2分;第4項4分;第5、6項各3分,總計25分。
四、學生行為評價
主要針對學生在課上的學習狀態來評價。
1、看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否被激起,能積極地以多種感觀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精神振奮,有強烈的求知慾望。
2、看學生的參與狀態,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中的數量、廣度和深度是衡量主體地位發揮的主要標志,學生要全員參與,有效參與。
3、看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是否由個體學習到主動合作學習;是否由接受性學習變為探究性學習。
4、看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上的表現。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是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解決問題,是否敢於質疑,善於合作、主動探究並有實效,是否圍繞某一問題彼此間能交流、討論、傾聽,提出有效建議。
5、看學生學習的體驗與收獲。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90%以上的學生能夠相互交流知識、交流、體會,交流情感由自悟——覺悟——感悟——醒悟,在獲取豐富知識的同時形成了一定的學習能力。
量化評價評價標准:第1項8分;第2項3分;第3項6分;第4項8分;第5項2分;第6項8分,總計35分。
五、教學效果評價
1、看教學目標達成度如何,教師是否高度關注學生的知識
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面發展。
2、看教學效果的滿意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參與,90%以上的學生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獲得了知識,發展了能力,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3、看課堂訓練題設計,檢測效果好。
量化評價標准:第1項4分;第2項7分;第3項4分。總計15分。
六、教學特色評價
教師在教學方式、方法上,知識的生成點上,教學機智與智慧
上的閃光點,有不同尋常之處。
評價標准:具備上述中的某一點或幾點評價。
分數:2---5分。
9. 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量表評價法、隨堂聽課評價法。
拓展資料:
一、量表評價法
量表評價法是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最常採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確定好需要進行評價的指標,並給出評價的等級,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逐項給出相應的等級評定。
二、隨堂聽課評價法
隨堂聽課評價法是評價者通過對被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的直接觀察,獲取有關該教師的教學行為、過程、特點以及所展現出來的教學能力等第一手信息,從而能夠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的評價,並相應地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以此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拓展資料: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並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
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教學評價的兩個核心環節: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即考試與測驗。 評價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
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按照科學的標准,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測量,並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它包括: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和進行課程評價。
診斷作用
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可以了解教學各方面的情況,從而判斷它的質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全面客觀的評價工作不僅能估計學生的成績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能解釋成績不良的原因,並找出主要原因。可見教學評價如同身體檢查,是對教學進行一次嚴謹的科學的診斷。
激勵作用
評價對教師和學生具有監督和強化作用。通過評價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績。經驗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內,經常進行記錄成績的測驗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很大的激發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動課堂學習。
調節作用
評價發出的信息可以使師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學的情況,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反饋信息修訂計劃,調整教學的行為,從而有效的工作以達到所規定的目標,這就是評價所發揮的調節作用。
教學作用
評價本身也是種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將獲得長進,智力和品德也有進展。
教學評價的方法:測驗、徵答、觀察提問、作業檢查、聽課和評課等。
10. 《課堂教學觀察、診斷與評價》
《課堂教學觀察、診斷與評價》課程內容對自己的日常課堂教學實踐有哪些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