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文學科常用教學數字資源庫有哪些內容
現代教育技術伴隨著科學的發展、普及和課程改革的腳步聲,悄然走進了我們的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遠程教育好象清風活水,使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異彩紛呈。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教材特點、目的要求、學生學習實際等諸多因素去綜合考慮,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在教學中的作用。 ,有助於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已成為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結合學生的實際,激發興趣
上新課伊始,恰當地運用形、音、色俱佳的現代教學媒體,不僅能迅速吸引學生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而且還能為課堂教學營造出良好的氛圍。
1、用音頻資源,強化聽覺感受。如果說視覺是一種景象美,那麼聽覺便是一種語言美。朗朗上口的文字和幽雅動聽的音樂會使學生陶醉於文本的意境中,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翱翔在聽覺的海洋,因為音樂是開啟人們情感閘門的鑰匙。
如:教學二年級《山寨》一課時,課的伊始我播放了配音樂教室里安靜極了,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欣賞圖片,我不失時機地提問「你們知道這是哪裡的景色嗎……」這種視聽結合一下子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興趣盎然地進入本課的學習。
2、用視頻資源,激發情感升華
感情對人的認識和行為起著刺激性作用。學生只有融入情境,與文本中的形象息息相通,產生共鳴,才能真正使教學成為學生的內部需要,達到讀懂課文、養成能力、升華情感的目的。
在我們接收到的資源裡面有很多視頻資源,如《課程資源》和《學習指導》欄目中有些視頻素材可用來直接教學,以更好地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來完成教學任務。 如,有一次詞語教學,是讓學生積累一些四字詞語,如「層巒聳翠」、「疊翠流金」、「秋高氣爽」等。這些詞語所描繪的景色很美,我努力地用語言進行描述,讓學生想像那種景色,甚至還在黑板上畫了景物,以求學生更形象地理解。可是,許多學生仍用似懂非懂的眼神望著我,期待著更進一層的講解。此時我想:要是有現成的景物圖片該多好啊!下課了,我馬上從遠教網中查出了許多相關的風景區圖片,將圖片拿到教室展示,讓學生們看景學詞,學生們一邊看著一幅幅美麗的圖片,一邊聽著筆者的講解,表現出一臉的釋然。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把遠程教育資源和課文配套的習題精選、優秀作文等類的文章,經過自己的篩選列印,張貼於教室專欄,時時更新,讓學生把它作為學習語文知識的窗口,以此來拓展學生知識,
二、充分利用空中課堂彌補課堂上的不足
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或許沒有聽明白和不清楚,還有沒有解決的問題,我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利用農遠資源的 空中課堂來來解決問題。教給學生打開教育網,點擊空中課堂,就可以看到你在課上學到的文章和課,再看看就可以解決你解決不了的問題了。
開通家校通,加強了教師與家長、學生的交流。我讓學生和家長在家裡利用網路和教師交流,利用郵箱給老師發郵件和留言,把不明白的問題及時反映給教師,教師及時解答疑難。學生利用qq和教師及時交流,把在校沒有解決的問題及時解決,通過農遠資源加強了學生、家長和教師、學校的交流,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優化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習主動性
1、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興趣是能力的源泉,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審美因素,運用音樂、動畫、製作成多媒體信息技術課件,描述意趣橫生的場景,創設一種情境,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
文章是以「言」表情,語言文字是表達情感的載體,只有讓學生進入文章所描繪的情景,才能使他們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審情於文,有助於他們對語言表層意思的理解,使他們產生頓悟,提高他們對文章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課文《丁丁冬冬學識字(一)》時,我向學生演示了多媒體信息技術課件(即互聯網上搜集北京的名勝古跡的圖片)再配以清悠的音樂對全文進行感情朗讀,學生情緒一下子漲了起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隨著音樂讓自己再次漫遊於北京名勝古跡內,並劃出他們品味的好詞妙句。可見,恰當地利用網路信息,使用多媒體手段,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像或聯想,從而獲得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從而培養學生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力等。
2、直觀呈現、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靜止的關系動態化。
網路信息可以創設新穎有趣的動畫情境,融直觀性、多變性、知識性為一體,為學生營造一個圖文並茂、動靜相融的教學場景。小學生由於受認識能力的限制,在學習中常常會在某一點上「卡殼」甚至形成錯誤的概念,我在教學時,充分運用網路信息,通過多媒體課件,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靜止的關系動態化,直觀地演示事物的變化和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的多種感觀同時受刺激,克服認知障礙,主動去獲取、去體驗,從而達到其他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的效果。
例如:《瀑布》一文的學習中,我先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說瀑布的特點。課文的語言文字比較難懂,學生交流時雖然能模仿課文對瀑布的特點進行描述,但是理解得不夠深刻,只停留在表象,所以在此,藉助現代化為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播放課件,即遠景和近景的瀑布飛流下來的時壯觀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味一下,他們就很容易理解重點詞語,並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體會大自然壯闊的美及無窮的威力。
四、創設意境,孕育美感
小學語文大多數課文包含了語言美,自然美、色彩美和人格美等類的因素,利用網路,運用多媒體電腦進行語文輔助教學,可將這些美的因素更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抽象的語言具體化,讓他們迅速、准確地把握,從而受到美的陶冶,提高美的感受。
1、走進網路,運用多媒體再現景色的自然美,領略祖國的山河美。
小語教材中有許多寫景的優美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對祖國美麗的自然風光,民族建築、悠久的歷史文化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描述。如:北京的頤和園、雄姿萬千的天門山、廬山,那景色迷人的張家界等等,學生未能親眼目睹所寫的美景,因此,在教學中就網路信息利用憑借多媒體電腦無比強大功能,跨越時間和空間,帶領學生在課堂內任意瀏覽、欣賞各地自然風光,真切感受、直覺體驗自然美,引導學生審美情趣,激發愛國熱情。
2、聲畫結合,品析詞句,體味語言美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章出自名家之手,有的語言凝練含蓄,有的語言朴實感人等都體現了文章的語言美。
高洪波的《楊樹之歌》一文,我把文章的第一小節文字以詩的形式打出來,並配上古箏曲,進行配樂朗讀,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准確、生動、形象、從中受到語言美的熏陶。
總之,在實踐與摸索中,我深刻感覺到小學遠程教育資源網路給我們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同時學生掌握了許多學習方法,提高了自學的能力。遠程教育資源為農村學校課堂教學贏得了新的教育方法,是教師的好助手,是學生的好老師好朋友。改變了古老而傳統的教學形式,取得了驚人的成效。然而,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同時也是教無定法。因此,我們要科學地結合該班的實際情況,取捨整合,做到巧秒地用農村遠程教育資源,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們的全能素質,真正體現了農村遠程教育資源作用與價值。
㈡ 語文教育怎麼做
一、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時代不同,學生的學習觀念不同。現在上學不是唯一的出路,再加上學生在家都是嬌生慣養,怕吃苦,不夠重視學習。因此,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比較懈怠,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學習興趣。二、學生過度依賴資料,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新課改下的課堂,要求學生要積極參與課堂,可很多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上無法與老師配合。或者過度依賴資料,抱著資料上課,回答老師的問題,照著資料念,個個都是標准答案,這樣的課堂失去了意義。三、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語文教學中一直存在的一個現象就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通過課本、板書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給學生傳遞知識,而學生要做的就是在下面記筆記,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這樣下去,學生就習慣了老師把一切都做好,「學生的思維習慣了順從接受,漸漸對變化和發展產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識;自己也忘記了是一個有著獨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語文是極其靈活的一門學科,只要理解了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學生就可以自己組織語言來表達出來,也是正確的答案。搞好初中語文教育應採取的措施1.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對於學習語文不感興趣,那麼他們就會對語文的學習、閱讀等產生抵觸心理,這樣,就算語文教師再努力地教學,也無濟於事,因為學習的主體根本不想接受語文方面的知識,更談不上提高文學素養。因此,在做好初中語文教學方面,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教師激發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喜歡上語文這門課程,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完成教學內容,並且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和開拓性學習也會明顯提高。「比如,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准備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收集充足的相關材料,然後在課堂上向其他同學講述、分析和評價,其他同學聽完之後還可以提問。這就是一種很好的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而且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表達、收集資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生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後,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因為習慣決定一切。初中生相對於高中生來說,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其逐漸地形成學習語文的習慣。習慣的形成是長期的過程,所以語文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有耐心。當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後,就會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後,要努力引導學生實現下一個目標,形成另一個好的習慣。比如:在開始學習語文時,在每篇課文講解之前,讓學生先預習課文,一段時間過後,學生自然就養成了自主預習課文的習慣。在這個習慣形成後,逐步地讓學生在預習過後總結每段的段意,理解作者想要給讀者傳輸的思想,以及在文中找出好詞好句來積累。這樣,就使得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課文的習慣,而不是依靠老師來講解,來灌輸知識。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要盡量使良好的習慣不斷地在更廣闊的空間發展,並且時刻注意學生動態,避免不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經過在學習的不同階段的引導,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就會養成。3.培養學生提問意識,鼓勵學生發散性思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只是起著引導作用。長期的應試制度,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直存在著「老師講課,學生埋頭做筆記」現象,學生的思維鈍化。在當前實行素質教育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打破這種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學生通過先預習課文,提出和文章相關的一系列問題,通過查閱資料和詢問老師,從而解決疑難問題。這樣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也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語文的學習主要靠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對於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對於其看法可能千差萬別。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經常組織學生對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夠在找我,字太多打的很累!
㈢ 如何有效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教育內容
怎樣更好地把創新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
語文教育要以學生為本,著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教語文千萬不能只重視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對學生的培養。語文教育要牢牢把握兩個基本點,一是要為培養「四有」新人打下扎實的基礎,要教文育人,為培養學生成長、成人、成材服務;二是要准確把握語文學科的性質和功能。語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見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國家建設者的素質要求、德才標准指導今日之教學。未來社會是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我們的學生如果不具備科技素養,那麼,他們將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甚至有被時代遠遠拋在後面的危險。然而,現階段由於應試教育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師資素質不高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目前,中小學對學生進行科學意識的激發、科學思維的訓練、科學能力的培養普遍重視不夠。無獨有偶,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近期的一項調查表明:青少年對科學的關注程度遠遠低於其它方面。由此可見,對學生進行創新科學素養的培養已迫在眉睫。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應首當其沖地予以重視,應主動結合學科特點,敢於有機滲透科技教育。小學語文是一個重要學科,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科技教育,成為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課題。俗話說「潤物細無聲」,我認為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科技教育,應該從細微處人手,以小見大。
一、滲透科技教育內容
科技素質教育的內容豐富多彩,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科學知識和技能、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觀、科學品質等方面。科學知識和技能是科技素質的基礎,它既能提高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又能促進智力的發展和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因此,准確地傳授科學知識是提高學生科技素質的前提。科學方法,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實戰中總結出來的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行動方式,是人們探索解決問題和發展科學體系的手段。和科學知識相比,科學方法具有更大穩定性,更普遍的適用性。科學方法在科技素質的形成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學能力有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覺能力、分析能力等等。科學品質,主要是科學道德、科學態度、科學探索和獻身精神、愛國主義教育等等。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勤奮好學的精神、開拓求實的態度、科教興國的信念。科學觀顧名思義就是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價值觀。 只有具有科學觀的人,才能在今後高科技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用科學家的事跡、科學發展史、科學成就等,對學生進行科學基本道德、科學探索精神、好學求實態度和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在教學《說勤奮》、《維生素C的故事》、《第一朵杏花》等課文時,教師就要教育學生懂得科學探索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教學《蘋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徑》等課文時,教育學生拓展思維,激起學生主動創新、積極嘗試的慾望,為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把握人物精神魅力
求實、創新、協作、奉獻的科學品德是從事科學活動的靈魂。科學家或科學類文章中的人物,他們的聰明、智慧的思維火花,嚴謹、勤懇的治學風范,始終如一、孜孜不倦的執著態度,尊重事實、注重調查的科學方法,不畏艱難、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質疑尋思、敢於創新的靈活思想等,無不使學生深受感動和敬佩,無不激勵和促動著學生的行為。引領學生通過課文內容的學習、感悟,體會科學類課文中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精神實質,是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任務。這不僅有助於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更能促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滌盪,形成景仰、羨慕的理性情感,從而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行為得以內化。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忽視這方面的教育。我經常利用教材中一些執著創新、不甘放棄的真實故事,鍛煉他們的意志,激發他們的信心。在學習《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時,我先讓學生閱讀課文,說說李時珍之所以能成為葯物學家的兩大要素:嚴謹認真與持之以恆,並借機介紹了李時珍為發明新療法,經常攀懸崖、登峭壁,採集草葯,且不顧自己的安危,在身上做試驗,經過27年的努力,終於著成了《本草綱目》。讓發明人物的品質走進他們的內心,去體味他們思想的深邃、研究的艱辛、毅力的堅強,汲取一種科學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讓學生知道,任何事只有目標明確、持之以恆,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三、巧借問題引導設計
所謂「問題誘因」,指的是能夠激發和誘引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的因素。此時,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情緒激昂,課堂氣氛熱烈,往往能夠掀起教學的「波瀾」。教學過程中,教者要能正確處理好教材,用敏銳的眼光去發現和捕捉蘊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並作巧妙地設計,創設「問題誘因」,進而借機實現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的訓練的目的。如在《問銀河》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片斷:宇宙是如此奇妙,你們又有哪些問題要問銀河呢?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吧!在此片段中,我創設了想像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而學生的想像也得到了盡情發揮,學生各個說得意猶未盡。在孩子們的心中,宇宙是如此奇妙,「外星人是什麼樣子的?」「UFO每小時能飛多少公里?」「地球人什麼時候能登上除月球以外的星球?」……你看,我們的孩子多會想啊!我的這個切入口,給學生創造想像的空間,讓孩子們盡情地發揮自己創造力。孩子們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實際,使「問銀河」這篇本來比較抽象的課文, 得到了應有的升華。
四、抓住契機培養能力
孩子們具有無窮無盡、用之不竭的「創造力」的源流。作為教育者千萬不能成為扼殺孩子天性和稟賦的「血淋淋的劊子手」。這就需要教師作開掘和誘導,應鼓勵和引導他們充分發揮年齡特點優勢,通過多種途徑,找准培養的最佳時機,使學生的大膽想像,善於求異的創新能力,勤於操作、樂於動手的實踐能力,勇於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得到恰到好處,最大可能的培養,從而達到發展學生個性,開掘學生創新潛能的目的。
如在教學《人類的「老師」》一課時,學生認識到「人們從動物身上獲得啟示,發明了許多新事物」後,我並未丟手,而是宕開一筆,引導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你還知道人們摹仿哪些生物的特點,發明了哪些東西?"這一問,使學生思維被激活,思路被打開,很快收集了所掌握的知識,說出了許多類似「根據蝙蝠,發明和製造了雷達」的回答,拓展了想像的空間,激起了主動創新、積極嘗試的慾望。緊接著,我及時抓住這一「契機」進一步誘導,啟發學生思考:你會根據哪些生物給你留下的深刻啟示創造、發明出有益於人們生活的東西來呢?在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學生思維活躍,創新的火花頻頻閃現。例如:有一個學生說,我會根據蚯蚓具有「再生」的特點,製造出一種「再生素」,只要截肢病人一搽上這種葯素,他就會在短短的時間內重新長出四肢。這樣,便可以減少病人的痛苦,還病人以幸福和希望。像這樣的雖說天真,但又充滿智慧的想法,很多很多,無不顯示著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神奇的創新力。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愛科學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科學素養,達到了開掘學生科學的創新潛能的目的。
五、舉行各類語文競賽活動
語文競賽活動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它全不受課程標准和教材的限制,它的存在和發展為開展科技教育創設了一個自由而寬松的環境,也為學生中的科技骨幹力量——一部分有科技潛力的學生提供了「冒尖」的機會和條件。
1.科學兒歌朗讀比賽
朗誦是小學階段經常舉行的一項比賽活動,讓學生朗誦愛科學的兒歌宣傳科技知識,有利於啟迪兒童的想像力,激發他們愛科學的興趣並培養他們為未來的科學技術現代化而努力學習的責任感。
2.廢舊利用設計比賽
當今社會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塑料、玻璃、廢紙等已成為威脅人們生存的主要因素,讓孩子們從身邊的一張紙、一個袋子利用起,打開思維空間,在創造中培養環保意識。
3.設計機器人寫說明比賽
興趣是產生動機的主要原因,是學習的先導,是推動學生掌握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強烈的慾望。當學生對現代科技發生興趣時,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積極主動而且愉快地進行學習。機器人作為一種高科技的產物,越來越受到科學界的重視,也深受廣大小學生的喜愛。因此,我們舉行了機器人設計大賽並要求為設計的機器人寫上說明,將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愉快地學習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想像能力。同時,也是學生對自己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一種檢驗。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以「雙基」為主線,把課堂教學當作教學的主陣地,以課文為媒體,滲透科技教育,綜合開發學生潛能,促成學生語文素養不斷合成提高。
㈣ 大專語文教育專業有什麼課程
主要課程:
古代漢語抄、現代襲漢語、文學概論、中國現當代文學、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學、中小學語文教材教法、中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寫作。
語文教育專業是「語文」和「教育」的綜合,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文學)。學制:三年。屬於教育學類專業。
本專業著力培養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適應小學教育改革和教師專業化的要求,具有較為扎實的專業知識,能勝任小學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教育教學、研究及管理工作,並具有較強社會適應性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人才。
基本要求:
1、掌握本專業所必須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深的文學功底、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學藝術鑒賞能力、評價能力。
2、能閱讀所有現當代文獻作品和一般古典文獻文論。
3、普通話達到國家二級甲等水平。
4、能書寫規范的三筆字(鋼筆字、粉筆字、毛筆字)。
5、英語達到三級水平。
㈤ 語文的教學內容指的是什麼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是語
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
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
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
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
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
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
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
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
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
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
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
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
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
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
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
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㈥ 考小學語文老師需要看什麼資料
你有證嗎!是不是要先考教師資格證!教師資格證要考教育學和心理學!
如果到回學校去面試考試!
就是答心理學,政治學,一些教育基礎理論東西!
你有證了就不怕了!他就是考一些基礎的東西!這全國都是一樣的!如你上課的水平!理論知識了解多少!這東西你都當過老師了不輕車熟路了呀!
㈦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的文獻資料
關於高效課堂的16個問答
關於高效課堂,近日接受了中國教師報馬朝紅記者的書面采訪,共16個問題,簡答如下,一孔之見,識者教正。——盧志文
馬:您所理解的「高效課堂」應該是怎樣的課堂?
盧:高效的「效」,首先是「效果」,其次是「效率」,根本上指的是「效益」。
高效課堂要關注兩個度:精力流失度和目標達成度。精力流失度考察效率,目標達成度考察方向和程度,即效度。
課堂的高效,始於教師,源於學生。高效課堂是一場「圍繞學生、服務學生、激發學生、在於學生、通過學生、為了學生」的改革。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高效只是理想課堂的價值取向之一。高效課堂不一定是理想課堂,但,理想課堂一定是高效課堂。
馬:高效課堂某種程度上徹底改變了師生關系,高效課堂應該建立一種怎樣的師生關系?
盧:高效課堂中的師生關系,較之傳統課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傳統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是相對固定的,老師就是老師、學生就是學生;高效課堂中的教師,既是老師也是學生,高效課堂中的學生,則既是學生也是老師。他們的角色可以根據需要不斷轉換,從「官教兵」到「兵教兵」,再到「兵教官」,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傳統課堂中,教師和教材是學生唯一的知識源;高效課堂中,知識源變得非常豐富,除教師和教材外,每一位同學也都成了其他同學的知識源。
傳統課堂中,教師依「教案」組織教學;高效課堂中,沒有「教案」,只有「學案」,師生圍繞「學案」共同探究問題。最好的「教案」就是「學案」。
傳統課堂中,教師抱著學生走,或者牽著學生走;高效課堂中,教師激發學生自己走,或者相互攙扶著一起走。
傳統課堂中,教師是「背桶人」,學生是「敞口杯」;高效課堂中,師生都是「挖井人」。
傳統課堂中,信息傳遞的方式,是「一對多」;高效課堂中,信息傳遞方式多元,既有「一對多」,也有「多對一」,更有「一對一」、「多對多」。
馬:高效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和角色定位(這一點對改革中的教師樹立信念非常重要),這種角色定位和教師專業化發展之間有什麼關系?
盧:教師是引導者,策劃者,合作者,服務者,開發者。
教師是導游不是領導,要引導學生作自助旅遊,不是領著學生沿固定線路參觀;教師是導演不是演員,要在幕後策劃、指導學生去展示,將學生置於聚光燈下,不是自己霸佔講台說長篇評書;教師是朋友,既是精神的同道,亦是學習的夥伴,教師不是裁判兼警察左手握真理右手握大棒;教師是服務生,要俯下身子為學生服務,將姿態降低,將心胸放大,教師不是掛在牆上的聖人像,等著學子門來膜拜。
這種角色轉變更有利於課堂形成這樣的特點:由官教兵,到兵教兵、兵練兵;到兵帶兵、兵管兵;再到兵促兵、兵強兵;最終走向兵教官,官教官。這就讓我們尋找到了教師專業成長的最佳模式:實踐—反思模式;最簡捷的方法:開放課堂;最有效途徑:校本培訓、校本教研。
馬:您認為,好課的標準是什麼?
盧:好課應當有如下特徵:
充滿人文情懷,閃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長氣息。
《學記》有言「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我以為此乃好課的不二標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好課應該是預設和生成的統一,是內容和方法的統一,是主導和主體的統一,是開與達的統一,是嚴與愛的統一,是導與牽的統一。
朱永新先生提出理想課堂六度——參與度、親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練習度和延展度,可以作為好課的具體指標。
馬:好教師的標准又是什麼?
盧:「教師不能光追求給學生滿分,還要讓學生滿意,使學生滿足。」好教師就是那些給學生滿分、讓學生滿意、使學生滿足的教師。
一流教師教人,二流教師教書。
課堂上的好教師,就是在適當的時間,用適當的方法,講適當的問題,出適當的效果。具體而言:在內容上,目標定位精準;在時間上,機會把握精明;在位置上,結構安排精巧;在方法上,手段選擇精緻;在感受上,配合對位精確。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好教師的能耐體現在「抓住麻筋」,「捏得要害」,「恰到好處」。既有準度,又有速度、力度。
好教師應能夠著眼於誘導,變「苦學」為「樂學」;著力於引導,變「死學」為「活學」;著重於疏導,變「難學」為「易學」;著手於指導,變「學會」為「會學」。
惟其如此,學生才能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由「被動學」,變成「主動學」;由「痛苦學」,變成「快樂學」;由「孤獨學」,變成「合作學」;由「單一學」,變成「全面學」。
惟其如此,教師才能真正由主演變導演,由經驗變科研,由現成變生成,由師長變學長,由教者變學者。
馬:教育、教學、課堂等學校教育中的許多概念,在高效課堂背景下,可能還需要重新澄清和「命名」,能否談談您的看法。
盧:前已述及,傳統課堂的「教案」已經歷了從「教案」到「學案」的改變,此外,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詞也引起了人們的重新思考:教室,將從「講堂」變為「學堂」;教學,將從「教師教,學生學」,變成「教師教會學生學」;教材,不再是「教的材料」,而是「學的素材」。
重命名的背後是理念的更新、師生關系的調整。所有這些,都體現了對教育本質的回歸。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的本質就是尊重人、發展人、解放人。教育即解放,教師即開發。
我是化學教師,我一般不說「我是教化學的」,我總說:「我是用化學教學生的」。
馬:您認為,一校之長,在學校課改中起怎樣的作用,承擔著怎樣的責任?
盧:中國教育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凡重大改革,往往發生、源起於經濟落後、地域偏遠,生死懸於一線的薄弱學校。
窮則思變。其實,不光是教育改革,其他幾乎所有的重大社會變革,也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改革都是被「逼出來」的。
其實,這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唯有一個不變的,那就是變化本身。因此,主動變革,應該是校長的常規課題,而不是應急措施。
一流的學校,創造變化;二流的學校,順應變化;三流的學校,被動變化;末流的學校,頑固不化。
作為一校之魂的校長,無疑應該勇敢地擔當起改革的發起者和領導者的角色。
問題的關鍵在於:校長如何把自己改革意願的變為團隊的意願,把自己的擔當變為團隊的擔當?
在改革的過程中,校長要信任教師、依靠教師、發展教師。要有胸懷——權力下放;要有擔當——責任上移。
馬:教育教學離不開管理,教育改革更需要管理作保障,請您結合學校實際,談談與課堂改革相對應的保障體制。
盧:高效課堂的背後是高效管理,沒有高效管理的支撐,就不可能有理想課堂的產生。
高效管理,是簡單管理,不會折騰人;高效管理是制度管理,不是人管人;高效管理是文化管理,是激勵人、開發人、成就人,不是壓抑人、懲罰人、淘汰人。
高效管理的保障體制應該是建立起校長、幹部為首的服務體系、考評體系和研究體系。特別要警惕的是,要始終防止幹部由課堂改革的推動者變為阻礙者,幹部如果坐下來,教師就會躺下來。牢記:所有的問題都是幹部的問題。依靠幹部去解決問題,但首先應該解決幹部的問題。
馬:評價是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請您著重介紹一下貴校的評價制度。
盧:翔宇有自己的教師評價體系——「五維評價制度」。我們從「學生喜歡、家長滿意、領導信任、同行佩服、自我認同」五個維度,對教師進行「間接的」「定性的」「動態的」「過程的」「基於發展的」評價。
具體到課堂層面,我們在「五維評價」的基礎上,建立一套與新的高效課堂相適應的「監測」指標,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參與度、精力投放度這些標桿,而不是老師自身表演的精彩度,流程設計的嚴謹度。
馬:作為一校之長,您為什麼要尋求改變,改革的動力何在?
盧:其實幾年來我們也經歷了一個「做量、做質、做品牌」的階段,從追求「又快又好」走向崇尚「又好又快」。
我們不甘心教育就是如此、就該如此。我們掙脫著走出舊有體制,向社會爭得翔宇這樣一個教育實驗園地本身,就是堅信教育應該有所不同。翔宇課堂的「二次革命」,其實在大家心頭縈繞多年了,我們有理想,但不理想化;我們有升學率,但不唯升學率。教育,是擔負著無限責任的社會原點。任何社會問題的出現都可以追溯到教育。而所有教育的問題都能夠從課堂中找到原因,也都可以經由課堂來解決。因此,所有教育改革,最終都要回歸課堂。
一個學校無論多偉大,如果缺少具備核心競爭力的課堂,將仍然行走在教育之外。拋棄浮華的「眼球效益」,我們正視的是:如何「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發展充分」,,如何把教育的「底線」和「理想」通過「結構化」的方式,在課堂中實現。我們深知課堂變革對學校教育將是「一樹百獲」和「綱舉目張」的,我們一直在尋找著突破的工具與拓展的途徑。
馬:杜郎口對您的最大啟發是什麼?您怎樣理解和提煉杜郎口課改的精髓?對於貴校而言,杜郎口課改最大的借鑒意義在哪裡?
盧:國家的新課改從課程開發角度切入,朱永新的新教育實驗從「六大行動」入手,每項改革都給我們啟迪。杜郎口從改革課堂結構入手,給我們的啟發更深。「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功用」,抓結構就是抓根本。把教育的「底線」和「理想」通過結構化的方式,在課堂中實現。那些來自學校的、學科的、教師的、班級的、同伴的,乃至家庭的「不確定的偶然因素」,有了「確定的必然的」歸屬。杜郎口至少讓我們懂得:最偉大的真理往往是最簡朴的,教育也是如此。
馬:「引進」杜郎口模式,老師們、家長們能否理解和支持?
盧翔宇的教育改革探索一直在進行著,向理想的目標,我們跋涉著前行,杜郎口提供給我們一個現實的成功案例,讓我們的改革變得更有信心。
改革,必須贏得學生、老師和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這需要我們去做過細的工作。改革的目標和方向,是學生、老師和家長們早就期盼的,我們一定不要低估他們的境界。至於改革的路徑和方法,則需要我們的精心謀劃。改革,一般不會敗在目標和方向上,大多失在過程和途徑上。
馬:改變教師觀念,最大的困難在哪裡?
盧:最大的困難,不是改變教師的觀念,而是改變領導幹部的觀念。
馬:據我們了解,不少學校改革都會受到家長的反對,因為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升學問題。您是否也面臨同樣問題?又是如何爭取家長的支持?
盧:其實,家長不僅希望孩子當前成績好,也希望孩子未來發展好。只是,不願意犧牲眼前利益去換取未來利益。這一點,我們應予充分理解。改革,不應該讓家長去做兩難選擇,這是我們設計改革路徑的時候,必須要考慮的。
高效課堂的變革,是讓孩子走「當前成績好、未來發展優」的「輕負高效」之路,只要宣傳到位,家長都會支持。
教孩子三年,要為孩子想三十年,為民族想三百年。教育,不僅要眼前過關,還要終身過關,世代過關。
我們把家長請進課堂,讓其體會新課堂彰顯的魅力;除了讓其感受到孩子學習方式的轉變之外,更努力用過程好結果向他們證明:改革是「內外兼修」「遠近同籌」的。
改革的主產品是孩子未來更優的發展,副產品是順便提高考試成績。事實上,一些課改先鋒的出色業績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馬:很多學校也想改革,但生怕因為改革有什麼閃失,尤其是那些升學率高的「好學校」,怕毀了「一世英名」。您有沒有這種困擾或者說顧慮?
盧:並非好學校不需改革,讓我們永遠牢記:是不斷改革才讓學校越來越好。
並非差學校才需改革,讓我們永遠牢記:是不思改革才讓學校越來越差。
我對改革的理解是:「小改革,大困難;大改革,小困難;不改革,更困難。」
當年萬里曾經講過一句話:「可以允許犯錯誤,但不允許不改革。」改革是需要一點闖勁的,「摸著石頭過河」如果變成「摸到每一塊石頭再過河」,就變成笑談了。但,改革者僅有膽識和勇氣是遠遠不夠的。教育改革就要「摸到每一塊石頭才能過河。」改革教育和做手術、修機器不同,必須在行進中進行。我們不能讓學校先休克,讓機器先熄火,然後在手術台上,在修理車間里從容地進行我們的改革。教育改革不能承受「試錯」的代價。其他改革允許「試錯」,教育不行。教育改革一旦失敗,人們要付出的代價太大,因為,教育是個「不可逆過程」,失敗了無法彌補。
因此,教育改革只能「周密地試,小心地闖」,不能「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馬:課改,您已經邁出了一步,學校也因為課改而得到了發展,也許貴校已經在當地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課改明星,課改給您和學校帶來了哪些變化,好的或壞的,您又如何認識和應對這些?
盧:翔宇課堂改革的源頭不在今天,它始終伴隨著翔宇,並推動著翔宇。早期的「兩項改革」:「基礎教案」、「基礎作業紙」,是翔宇支撐課堂行走的「兩條腿」。在大規模高速擴張時,成為與時俱進突破質量瓶頸的核心手段,有力地保障了學校質量始終跟進著規模增長,並最終實現質量發展走在規模增長之前。但教育者的眼光更多的會落在考試成績之外、落在教育的不足之中,盡管教育本身就是遺憾的事業,但責任和良知會讓我們思考:努力沒有極限,優秀沒有止境!學習性質量、發展性質量、生命性質量,哪一個質量又是可以放棄的呢?
孩子、老師、家長們臉上越來越多的笑容,就是我們的信心。我們的腳步不會停止,即便倒下,頭,也會「向著明亮那方」!
㈧ 語文課前資料搜集與整理對教學的作用有哪些
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型電教媒體就像雨後春筍一樣層出不窮,而合理和適時地運用傳統的教學媒體,也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電化教育是促進學校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恰當的運用電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可以優化課堂教學,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作能力是有效的。其實電化教學有很多優點,已在教育教學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事關全局,影響深遠,涉及面較廣的系統工程,在教育一線工作的教師,應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要的陣地,充分發揮主渠道是作用。深化教改,優化課堂教學,教師也應當把電化教學手段,看作是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千方百計地運用好信息教學手段,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以便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一、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上發揮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的優勢。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認識自然現象的興趣對他們的學習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在正式上課之前使學生的興趣高度活躍後,才開始進行教學。教師還必須採用多種多樣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興趣,是他們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得以提升。這時,就要教師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提醒學生注意某些細節,鼓勵他們大膽動手,使他們逐漸養成精益求精的精神,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最後學生的學習效果會相當的好,並且智力得到了發展。電腦教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在很多大中城市,教師的教學已經走向了網路化,教案的撰寫、教學反思、各項工作計劃和總結都達到了無紙化公,甚至一些特級教師的教學視頻都可以輕松的傳達給普通學生。不得不肯定電腦它必將成為主宰我們學習、生活的重要工具。而教學手段的陳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利用電教媒體的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等特點,以及他那靈活多變的使用方法,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感到易學、愛學、樂學,把學習當作游戲,在玩中學、學中玩。在學生即將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教師要創設新奇的學習情境,使他們能夠全神貫注,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就會調動起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二、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上,發揮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的優勢。小學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內容又很難感知,我們可以應用現代媒體來縮短學生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和知識的局限,思維能力還處於起始階段,對一些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而運用電化教學來播放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來感知,這時可以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探索裡面的奧妙。使學生由被動不情願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反饋性的不足。同時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潛在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電化教學能節省很多時間,提高教學效果。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在課堂上講啊、記啊、練啊,這樣學生會感到很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惡劣情緒。這時我們要是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將學科教學溶於多媒體教學之中,就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態,學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這樣還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三、在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上,發揮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的優勢有些課文的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的年代比較遠,課文內的思想性較強,要想讓學生學懂,就必須引導學生在學習上破難點,這對於理解課文內容是相當重要的。運用電教手段進行教學,可以把遠離現實,遠離身邊地事物和現象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如果我們還是用平時的方法來講,學生無論這么做都不會太理解,那隻能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非常的困難,這時我們如果利用電化教學手段,能夠變繁為易,易於分散難點,抓住關鍵,有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在閱讀教學中解決好重點、突破難點,是一節閱讀課成功與否的重要評價標准之一。為了尋找突破口來突破難點成了教師們費時費力較多且深感棘手的問題。然而在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學生的年齡的特徵及心理特點,運用「遷移規律」,充分發揮電教手段的優勢,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功底訓練,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是復雜的教學內容變得簡單易懂,從而得心應手的理解課文重點,突破了閱讀中的難點。其實使用電化教學能夠具體形象的再現各種事物的情景、過程、它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可以突破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欲善的恰當運用電教手段,就能夠在教學中突破教學的難點,使學生曲經通幽,豁然開朗獲得認知,明理的教學效果。利用電化教學,能把抽象的重點、難點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再配上教師的娓娓動聽的講解,學生彷彿置身於身臨其境之中,從而達到抓重點、破難點的效果,有效地解決教學中重點,有突破了難點,優化教學過程,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教師教得輕松自如,學生輕松愉快的掌握了學習方法,促使學生會學。總之,時代的前進,知識也需要不斷的更新,教改也將永無止境,作為一個網路時代的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及要求,恰當的運用電教媒體及網路,充分發揮電教的作用,化抽象為形象,變靜為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在教學領域好處頗多,在各科教學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㈨ 什麼是語文教學
什麼是語文教學?——關於語文教學本體的思考
面對這樣一個並不陌生的問題,幾代語文工作者、幾百萬的教師,思索了半個世紀,結果還是難以形成一個廣泛認同的答案。時至今日,仍然是你說我說大家說,越說越糊塗。「說法越多,頭緒越復雜,目的越不明確。結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學者迷迷糊糊,鬧到畢業,還是不通。」(張志公)今天我也必須面對這一問題,必須將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斗膽說出來。因為學科性質是學科教學的根。無根將無枝無葉,更不會有花有果。一、「語文」即語言!
「語文」是語文教學的對象,正確認識「語文」嘩撫糕幌蕹呵革童宮闊是語文教學成功的起點。但說清語文不容易。1、「語文」的由來:「『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雲雲。(葉聖陶)不難看出:「語文」原義是指「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二者合稱「語文」。但取掉了「國」,是否有喪失學科個性的危險呢?2、「語文」解釋的混亂。口語以「語音」為表現形式,書面語以「文字」為外在表現。二者也有交叉,不宜截然分開。所以,後人解釋頗多:①語言·文章②語言·文字③語言·文學……但似乎均有不通之處:文章、文字、文學是不能與語言並列的。文章是語言的物化成果;文字是語言的外在形式(另一形式為語音),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在於表現語言;文學有口頭、書面兩種,但比語言概念要小,僅是語言的一種形式、一種功能。三種解釋均有望文生義之嫌,將「語」稱為「語言」,將「文」演繹為文章、文字、文學。是否還可演繹為「語言·文化」「語言·人文」,甚至「語言·文盲」呢?但奇怪的是這些均出自名家之手,刊載於專業傳媒之中,謬種流傳。3、「語文」就是語言。既然無法作科學的分析,「語文」又是「口語」和「書面語」的「合言」,那麼,「語文」就是語言,學語文就是學語言,教語文就是教語言。4、「語文」就是漢語。中小學的語文課其實是漢語課,相當於英國的英語課、法國的法語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