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育教學改革怎麼深化
實施策略:
1.學生分層:我在日常教學中:根據自己班內學生在知識、能力、技能、情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合理地分層(A層、B層、C層)分組(每組4-5人),確保組組同質、組內有層、層層異質。
2.教學分層:形成既有「面向全體」的「合」環節,又有「提優」、「補差」的「分」環節,既有面向全班的統一講授、答疑、小結,又有針對部分的練習、評價、個別指導,還有分組的領學、自學、合作學。
3.目標分層:根據學生實際,制定適合不同層次學生基礎和認知水平的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 教師制定的目標一定要是學生「踮著腳或跳起來能摸得著的」。
4.評價分層:只要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一點進步,教師就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 把後進生「久違」的信心還給他們。
注意問題:
1.製造「差生」不差的心理氛圍,千方百計的消除後進生的自卑意識,以增進後進生自強不息的觀念;
2.平時測驗以小組為單位,目的在於強化同學的合作互助的思想,並強調個人形象代表小組形象,以督促後進生進步;
3.教師的任務是少講、精講,把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放到異質小組中進行討論,教師從「填鴨式」教學中解脫出來,進行巡迥指導。
4.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水至清則無魚」,差異也是一種美,正視差異,利用差異,發展差異、消除差異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5.教師制定的目標要適宜,一定要是學生「踮著腳或跳起來能摸得著的」,要創造機會讓後進生獲得成就感,並及時、恰當地加以肯定和鼓勵。
取得的成效:
1.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2.改變了學習觀念。
4.增強了合作意識。
5.提高了綜合素質
6.增強了主人翁意識。
第三方面:創新課堂,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環境
上學期我校開展青年教師 「創新課堂教學」教學比賽,緊緊圍繞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度、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合作能力、如何創新教學方法與形式等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
活動要求:(五化)
1.教學目標多項化。
2.教學活動主體化。
3.教學方法靈活化。
4.教學氣氛民主化。
5.教學過程動態化。
經驗總結:
課堂教學應該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對話、交流和激發的過程。在創新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們根據學科特點創設情境,並將技能學習、理論實踐融於一體,將課堂真正交給學生,使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大大提高,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素質,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例如:數學組梁靜老師所講《二面角》一課,就是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分組製作不同類型的二面角模型,並在課上以組為單位進行展示講解。在這一活動過程中他們不僅熟練掌握了相應的知識點,同時提高了與人合作、口語表達、手腦結合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再如:語文劉岩老師所講《介紹》一課,創設了一個班級跳蚤市場的情境,在學生充分預習 「介紹」的要點之後,讓他們分別准備一件小物品與別人交換。要求每個人針對自己的物品特點進行介紹,完成與同學間的物物交換。在這一介紹過程中,一方面,學生們認真並涌躍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努力利用「介紹」這一知識點「推銷」自己的物品;另一方面教師則利用最後講評時巧妙地將這一知識點進一步強化,並提出關鍵要點,使學生在參與活動時更清晰、准確地掌握知識點;第三則延伸了語文課堂的內容。
二、轉變體制 創新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加強文化課與專業課、專業課與專業課的聯系並在適當的時候相互結合,可以更好提高學生文化課的學習積極性以及綜合的專業應用素質。因此在這次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特別要求老師們相互融通,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專業素養。例如:語文組的馮鶴老師所講的《音樂在我心中》一課,為了讓學生更專業更真實的理解作者陳剛獨特的音樂觀點,他請我們的音樂欣賞課安老師與他一同以訪談的形式來上這堂課,在視覺、思維、形式上等多角度給學生以強烈刺激,在教學中兩位老師引導闡述觀點的同時,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不僅深刻理解了課文內容、煅煉了能力,同時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音樂素養。幾位專業課教師的專業模擬實訓課,將會計、經濟法、營銷等幾門專業課用模擬實訓的形式串聯起來,讓學生在實訓中強化專業知識、了解實際應用,完成從理論到實際工作的真正過渡。
三、創新方法 開拓空間
1.激活「興奮點」,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
精彩的課堂導入,往往給學生帶來新異、親切的感受,不僅能使學生迅速地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的情境。例如:新穎活潑的知識競賽、專業性極強的理財問題、趣味問答或謎語、小組合作同台競技、時事及社會熱點話題,還有小品、情景劇、論壇小游戲等多種形式。
2.創設「活動點」,實現教學目標多樣化
學習並非是一個被動吸收的過程,因此,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在做中學,將「聽」知識變為在活動中「悟」知識。比如:語文《善良》一課觀點的學習,教師採取了反、正兩方展開辯論的課堂活動形式,讓學生在辯論中最終了解善良到底是什麼、我們該不該堅持的問題;英語課為了提高學生單詞發音的准確度則展開英語繞口令大比拼的競賽活動;音樂欣賞課採用分組小品展示音樂內涵的比賽活動;財會專業課則採納崗位實踐的方式來體驗真正的操作過程等等。這些課堂教學活動緊緊圍繞知識點的學習,將知識體系寓於其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嘗試合作、體驗操作、接受觀點、強化知識、提高素質,以此實現教學目標的多樣化。
3.抓好問題「討論點」,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載。
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充分討論,並以積極的心態互相評價、相互反饋、互相激勵,例如:數學劉鳴老師在講《函數的應用》時將「手機月租話費」、「計算機Excel表格」、「龜兔賽跑的故事」等實際或是趣味問題與知識點結合進行討論,讓學生始終沉浸在函數曲線的變幻莫測中,自然成為了教學活動的主體。
四、更新觀念 綜合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
結合學生對創新課堂教學的要求,我認為教學中必須明確以下幾個觀點:
———課堂情境需要有學科味。
———課堂討論要有內在的價值。
———合作學習應讓每個學生有事可做。
———體驗活動更需要感悟提升。
———開放不等於全放手。
扎實、有效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課堂教學永遠要關注的兩個維度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和「通過什麼途徑達成目標」。那麼,什麼樣的課才算是好課呢?綜合以上內容,我想,一堂好課應具備如下一些基本特徵。
1.好課有德。
2.好課有效。
3.好課民主。
4.好課求真 。
5.好課功夫在課外。
總的來講,教學質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需要我們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實實在在的去探索,去研究,任何一個環節有問題都會受到影響,因此,作為教學管理者,我們首先必須不斷更新理念,提高理論水平,在做好管理的同時,身體力行,與教師一道,投身於教學研究與探索之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真正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Ⅱ 如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增強教育發展合力
(一)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
如果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那麼,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之魂。《決定》明確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字里行間深深寄託著對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進程中,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賦予立德樹人以深刻理論內涵和全新時代特徵,意義非常深遠。今後教育領域中的所有改革,都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始終高度重視教育和幫助學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端正政治立場和前進方向、砥礪品德陶冶情操、激發歷史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個人成長成才與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緊密相連。
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本質要求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盡力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決定》要求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要求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准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就是要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宏觀政策要求,細化為學校教育的具體安排,把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從過重課業負擔下解放出來,使其騰出更多時間探究思考、加強鍛煉、了解社會、參與實踐。
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還必須積極為多樣化、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成長提供良好環境和機制。《決定》強調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以及推進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發展,清晰表明我們黨關於促進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政策基點。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然要在更新教育觀念、理順結構體系、創新培養模式、加強能力建設、推動內涵發展上下功夫,全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盡快辦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
(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有利於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決定》要求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因此,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要以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為著力點,加大攻堅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進展。
考試招生制度,就是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決定》明確了「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的改革方向,期望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從堅持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制度起步,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到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再到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特別是在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方面邁出新步,拓寬終身學習通道。相信這一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再跟進系列配套政策,將是我國教育考試招生制度系統性綜合性最強的一次改革,將顯著扭轉應試教育傾向,更加有利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科學選拔人才、維護社會公平,彰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終身學習、人人成才的理念,為億萬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選擇和成長途徑,搭建符合基本國情的人才成長「立交橋」。
促進教育公平,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執政為民所必須秉持的基本政策內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條件下,我國城鄉、區域教育發展還不平衡,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滯後狀況有待改變,對此,《決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領域改革時,強調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促進教育公平,要循序漸進和制度創新,既要把促進公民受教育機會公平擺在突出位置,又要善用政策手段促進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公平,還要更加重視促進教育制度規則公平,這些都將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著力點。
(三)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構建政府學校社會新型關系
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決定》專門就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行具體部署,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進一步簡政放權,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特別是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等等,都成為亮點,也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創造了良好外部環境。《決定》提煉出教育管理和辦學體制改革要點,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的方向是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
「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強化國家教育督導,委託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決定》提出的系列改革舉措,關鍵在於推進中央向地方放權、政府向學校放權,通過建立「管辦評分離」制度,明確各級政府責任,推進學校分類管理,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發揮社會參與作用,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政府將更多運用法規、規劃、標准、政策、公共財政、信息服務等手段引導和支持學校發展。
「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決定》提出的極具創新性的政策要求,就是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要求各級政府因地制宜採取多樣化政策措施,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進人教育領域,支持民辦教育事業發展,並積極鼓勵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公辦學校辦學,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
三、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保障措施和落實行動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教育系統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繼續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的新階段,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來說,也是難得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動迅速統一到中央關於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抓住歷史性機遇,統籌安排改革保障措施,堅定不移實現中央改革決策部署。
(一)切實增強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高度共識
我國改革開放35年經驗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從來都是上下左右的通力合作和緊密配合,每次成功的改革,都是群眾廣泛參與、集體同心攻堅的結果。我們要把《決定》精神落到實處,必須科學分析、深刻認識當前教育體制機制積弊,盡快克服改革動力不足,缺乏有效措施手段,不敢或不願打破常規的想法和做法,在各級政府、教育系統和社會各界中,凝聚起改革的高度共識,形成深化教育改革的強大合力。
按照中央的要求,凡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重大政策舉措,一定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改革力度、發展速度、社會可承受程度的統一。除完善專家咨詢機制、注重配套政策措施到位等環節外,更重要的是從制度層面提高教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實施前,要進行合法性審查和風險評估,根據需要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在改革實施中,加強檢查監督和定期評估,對於出現的問題及時妥善處理及動態調整,避免產生大的偏差,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確保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行使順暢,為重大教育改革付諸實施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
(二)不斷完善上下聯動、各方協同創新的改革推進機制
改革是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是包括教育系統在內的各地區各部門都要直面的問題。《決定》強調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對各級領導班子和基層組織投身改革提出明確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在不同部門之間會有一定的職能交叉和需要彼此協調的關系。圍繞《決定》所布置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各項重點任務,要在國家層面制定指導性意見,注意增強部委之間的政策協調,逐項明確本屆政府任期內重大教育改革清單。地方要以增強本級教育統籌為重點,制定綜合改革方案,落實國家層面重大教育改革任務,體現省域教育改革特徵,重在解決本省的實際問題。國家建立鼓勵支持改革激勵機制,對改革成效顯著的地區和學校,在資源配置、權力下放等方面,給予更多傾斜支持。
(三)繼續注重系統設計、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試點先行的改革路徑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立足基本國情,全國一盤棋,但決不能一刀切。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啟動實施時,就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部分高校選取425個單位先行試點,經過3年的探索,在頂層設計、政策協調、咨詢指導、監督檢查、宣傳推廣等方面,初步建立一套改革推進機制。根據《決定》總結的「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的改革重要經驗,我們要繼續沿著系統設計、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試點先行的改革路徑,按照《決定》提出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任務以及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時間表,對國家和各地的教育改革試點進行整體評估,形成新的改革方案,加強統籌,多措並舉,以點帶面,扎實推進。
Ⅲ 如何促進教育改革發展
教育要發展,關鍵還是在 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提高 。 綱要把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提高作為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個人覺得素質教育的根本問題就是培養什麼樣的人,怎麼培養的問題,這也涉及到全體公民的素質問題。我們講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說到底就是人的素質的問題。之所以把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戰略的主題,這個主題包含著方方面面,不光包含著基礎教育,我們國家的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都有一個提高學生的素質問題,但是在這裡面基礎教育更重要,因為基礎教育是打基礎的。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基礎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在規劃綱要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階段,對於廣大的小學教師來說,提高基礎教育水平不僅體現為受教育年限的延長和普及程度的提高,更體現在教育質量的提高上,把以人為本、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戰略主題,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強調通過更新教育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評價制度、改革教育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素質教育的本質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著重提高學生的社會服務國家的責任感,勇於探索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怎麼推進素質教育?綱要提出:素質教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是德育為先,一個是能力為重,一個是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在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我覺得主要就是給學生「減負」,減輕學生負擔就是為了把時間留給學生、留給老師,留給學生思考問題,留給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留給學生所喜歡的一些活動,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培養他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創新型的有實踐經驗的人才。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就必須大力推行啟發式、互動式、愉快式教學,以真正打開學生思維;另外,多開展第二課堂(興趣小組),在第二課堂中,設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實踐小組、科技發明小組等,並在場地、設施、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並形成一種制度,使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科研能力成為學校常規性工作。使學生在愉悅、輕松、和諧、健康的環境條件下成長為具有創造性靈活思維、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修養的人才。 推進素質教育還體現在我們考試制度改革,還體現在我們一些規定上,比如規定不以各種競賽的成績作為入學的依據,這都是為了減輕學生負擔,讓學生能夠自由的學習,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能得以推行。推進素質教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上好每一節課,課上好了,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了,自然他的負擔就會減輕下來。學校減輕了負擔家長不能再增加負擔,家長不要再讓孩子上輔導班,拿很多輔導材料讓學生去做,所以推進素質教育有一個解放思想、改變觀念的問題,要樹立一種人人都能成才,但是才有不同,要根據不同的學生施加最適合於他的教育,使他能夠最好的成長,這樣素質教育才能推進下去。 當然,除了注重「減負」和考試制度改革上,學校培養的學生除了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創造力外,還應該注重以下幾方面素質的培養:一是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有知識、能力的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那他對社會大眾就不可能有多大貢獻,甚至起負作用!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我認為最重要的包括兩方面,一是品德教育,二是公民意識教育,前者使他們認識到什麼是良好品德,什麼是不好品德,應該如何做一個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後者使學生認識到作為全體國民的一分子,自己的責任、義務,學習、工作、生活中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進而良好的公民。 使 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良好的公民,才是我們推進素質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才是制定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根本目的。
Ⅳ 如何深化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堅持人才培養是教師的第一責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確保教師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和人才培養,發揮教學環節和師生互動在促進學生全面成長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發揮教研系列教師在教學和人才培養中的骨幹作用,建設工作量飽滿、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學系列教師隊伍,為全校性平台課程、覆蓋多個院系的專業平台課程等提供保證。設立實踐教師崗位,選聘具有豐富行業經驗和一定教學能力的專家從事教學工作。改革完善班主任制度,鼓勵學術水平高的教師擔任班主任。
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傳承弘揚優良辦學傳統,深入探索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引導學生又紅又專、全面發展;堅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推動各種辦學優勢向人才培養積聚和轉化;堅持為學為人並重,弘揚「嚴謹、勤奮、求實、創新」學風;堅持改革創新,強化「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育人特色,努力造就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人才。
落實以學生學習與發展成效為核心的教育質量觀,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尊重和激發學生的學術志趣,促進教育教學工作向以學為主轉變。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系統梳理和調整課程體系,以課程和培養環節的學習成效為基礎,健全以學生為本、以成效為核心的教育質量評價與監控體系,努力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建立以通識教育為基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體系。堅持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結合,統籌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加強通識教育頂層設計,全面提高課程質量;發揚專業教育的特色,優化專業核心課程,增強課程挑戰度。提高培養方案的彈性、靈活性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選擇性,切實推動學生價值觀塑造和升華,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共識和對人類文明的理解,養成高尚而獨立的完整人格,培育科學的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強化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構建與現代大學相適應的學生工作模式,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堅持「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服務祖國、服務人民」的基本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學生工作隊伍和學生集體建設,改革學生評價、榮譽、資助和指導方式,引導學生把價值塑造變為內在需要和自覺行動。強化教師的教書育人責任,帶動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超越傳統課堂限制,在教室、校園、國內以及網路和成長社區上綜合協調,統籌推進,全面育人。
探索構建鼓勵創新、管理規范、分工負責的治理模式。明確教師、學生、行政各自職責,學校和院系分級負責,健全教學責任和教學管理體系。建立教學委員會,負責審議教學計劃方案,評定教學成果、教學質量,檢查、指導教學管理和教學隊伍建設等重要事項,對教育
合理的教學資源分配機制,保障教學投入力度。實施教學經費分配方式改革,在院系教學經費分配方面,把主要按學生人數多少分配經費的做法,改為與院系開課數量、生時數和教學質量掛鉤。採取有效措施,支持教師跨院系開課、學生跨院系選課。多方籌集資源,推進教學基地、教學實驗室、創意創新創業實驗室等教學條件和平台建設。
調整優化職業教育培養方案和核心課程體系,促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自主發展有機結合。學校制定切實可行的通識教育目標,強
的數量和剛性,提高課程挑戰度,激發學生志趣,鼓勵創新。專業核心課程作為專業教育的基本要求,約占學分總量的1/3-2/5。
因此,在我校各個教職工團結一致的氛圍中,各司其職,心朝一處想,力朝一處使,定能把我們未來的技師學院辦的越來越好。學生能夠學有所得,教師能夠鍛煉教學水平,就讓我們努力把我的設定目標一一實現吧。
Ⅳ 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教學有幾次改革
我國語文課程改革可大致概括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文革前,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大背景下,教材實行「國定製」人教社獨家編寫的.63年與56年頒布的大綱是一脈相承,規定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強調語文的實用功能.其次文革後始於78年的改革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為背景,教材管理實行「審定製」教材多樣化,但基本上都是訓練體系的.87年的大綱是在78年的大綱的基礎上修訂的,提出了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強調了理解語言文字與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結合;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的結合,教學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階段與文革前比有很大發展.世紀之交開始了第三階段的改革,我國進入了建國以來最好的歷史時期,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了,教育部制定了《綱要》,確定了改革的新目標,研製了各門課程的新標准,2001年小學語文課程標准面世,多套新課程教材出現了.
第一階段的改革主要成果是明確了中學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目的、任務,根據教學大綱的精神,編寫了一套比較切合實用的教材,選文強調文質兼美,編排以培養語文能力為主線,教材是綜合型的;十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功能和基本訓練,並強調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與掌握語言文字是不可分割的,嚴格要求學生樹立勤學苦練的風氣.這對於普及、繁榮祖國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對學生的本體地位,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尚無清醒認識.
第二階段1978年文革以後新頒布的大綱以及由人教社編寫的一套嶄新的教材對語文界的撥亂反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大綱的重要特點是思想教育與語文教學的辯證統一,並且把無產階級世界觀作為教學指導思想.大綱著重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明確了中學語文教學如何適應新時期需要的問題;第二,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與語文訓練的關系問題;第三,總結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基本上明確了在中學階段,語文知識教些什麼如何教的問題;第四,解決了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文風問題、作文訓練多樣式問題、作文指導和評改問題).教材管理是「審定製」,小學教材開始了多樣化,小學語文改革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學生就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獨立閱讀、獨立思考、集體討論讀懂課文,改變了依靠教師講解課文的局面,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三個階段自90年代末以來,不僅著眼於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還從根本上解決對語文學科性質、教學要求的認識問題、語文學科教學內容也進行了較大的調整,與以往不同,它不僅順應了我國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也順應了世界母語改革的總趨勢,新課程標准實施以來的變化令人驚喜,新的課程理念融入了教材,也融入了教師的教學實踐.
目前正在實施的《語文課程標准》昭示了新的理念,高質量、多樣化、有特色的小學語文教材顯示出新的教材風貌,教育實踐中融入了新理念,出現了自主而快樂地學習語文的新局面.這一階段的改革還剛剛開始,就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取得的成果也是顯著的,但要從根本上解決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真正發揮語文課程在弘揚優秀文化、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作用,還需要下大力氣在實踐中進行研究、探索.
主要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第一,語文教學要努力體現語文課程的性質,應遵循母語教育的規律.語言是一種文化,學語言就是進行文化的熏陶,教師要善於挖掘文本本身的寶藏,引導學生用心感悟,提倡本色語文就是要讓孩子在中國文化的浸染中長大.第二,語文教學要張揚以人為本的旗幟,關心人的發展.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個性發展的基礎作用,要努力為學生創設三維的最近發展區,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知識能力的提高統一在一個過程中.第三,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系兒童的生活實際,經歷一個由生活到文本再到生活的過程,使之開放而有活力.語文學科是與生活聯系最密切的學科,生活多廣闊,語文就多廣闊,要讓孩子到廣闊的生活中學習語文,在學習語文中享受生活、發展生活.
新中國成立以來,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不斷的改革發展.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較大規模的有四次.
1.始於1950年的第一次全國性改革,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出版了全國統一
的語文教材.這套教材的特點是思想性強,內容新鮮,富有教育意義,強調聽、說、讀、寫
全面訓練,不可偏輕偏重.
2.始於1956年的第二次全國性改革,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主要成績是結束了兩科混
教、互相干擾的狀態,初步創造了比較完整的漢語學科體系和文學學科體系;結束了語文教
學中的無政府狀態,開始走上了有格有序有計劃的道路;糾正了重道輕文的偏向,加強了語
文知識教育.
3.始於1963年的第三次全國性改革,是在廣泛地討論了語文的目的任務和怎樣教好語文課
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成果是明確了中學語文科的性質和目的任務,根據教學大綱的精神,
編寫了一套比較切合實際的教材,選文強調文質兼美,編排以培養語文能力為主線,教材仍
然是綜合型的;十分強調語文基本訓練,嚴格要求學生樹立勤學苦練的風氣.
4.始於1978年的第四次全國性改革,頒發了《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
草案)》,並陸續出版新編的語文課本,在全國通用.這次語文教學大綱著重解決了以下幾個
問題:第一,明確了中學語文教學如何適應新時期需要的問題;第二,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
與語文訓練的關系問題;第三,總結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基本上明確了在中學階段,語文知
識教些什麼和如何教的問題;第四,解決了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文風問題、作文
訓練多樣式問題、作文指導和評改問題).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全國性的也有四次.
1.第一次全國性教學改革在建國之初,普遍推行課堂的民主討論,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
的老式教法.「 2.第二次全國性教學改革始於1953年的「《紅領中》教學法」.1953年5月,
北京市女六中為北京師大實習生舉行觀摩課,課文是《紅領中》,在課後評議會上,普希金專
家對這節課提出了意見.次日,北京師大實習生在師大女附中進行試教,他們按照普希金專
家的意見進行實驗.實習生把原來的七課時改為四課時,課堂上注意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運用談話法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反映這個教法好.同年七月在《人民教育》雜志發表了葉
蒼岑寫的實習總結,並發表了短評,在全國掀起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浪潮.
3.第三次全國性的教學方法改革始於60年代初,串講法一時盛行起來.這種逐字逐句串講
並在講解的基礎上加以分析的教法,對於文言詩文,對於落實字、詞、句、篇教學,有一定
作用,但把串講法廣泛地應用於語文教學,就成大同題了.
4.第四次全國性教學方法改革始於80年代,語文教學改革正沿著「加強基礎,培養能力,
發展智力,實行語文教學科學化」的正確方向前進.這次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以下
幾個特點:第一,變「授」為「學」,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學」,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
變為主動.第二,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堅持聽、說、讀、寫全面訓練.第三,在傳授知識、
培養能力的過程中,注意發展學生智力.第四,貫徹了「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的方針.
(三)回顧語文教學改革的歷史.
特別是1978年以來的情況,我們高興地看到,語文教學改革具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起步
早,而且持續不斷地進行改革;第二,規模大,遍及全國,影響很大;第三,教材改革與教
法改革同步進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第四,思想活躍,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第五,每
個時期都有一批教學改革的帶頭人,尤其是1978年以來,涌現出以於漪、錢夢龍、陸繼椿、
魏書生、寧鴻彬、顧德希、吳昌順、程漢傑、歐陽黛娜、張孝純等優秀的語文教育專家.
回顧語文教改的歷史,我們看到道路是曲折的,繼續前進的路途上還有不少困難.
1.陳舊觀念的破除是很困難的.積極改革者只是極少數,認真學習先進經驗,以新的觀念進
行教學改革的也是少數.一些成功的教學改革經驗之所以在大面積上推廣困難,主要原因是
大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沒有更新,而是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不思改革.
2.穿新鞋,走老路,缺乏深入改革的緊迫感.在「滿堂灌」、「填鴨式」受到批評之後,就興
起了「滿堂問」的談話法;在「談話法」過時之後,又出現了以應試為目的、以練代講的「滿
堂練」.雖然,教學方法表面上在不斷變化,但實質上還沒有從根本上處理好學生是學習主體
與教師是教學主導的關系,沒有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放在首位.公式化、
概念化的教學,還有一定的市常有的方法表面上看來有創新,但實際上未擺脫「一言堂」、「滿
堂灌」的陳舊陋習.
3.教改實驗難於推廣的又一個原因是,進行教改實驗的老師比教普通班的考師課業負擔重,
他們要學習理論、做調查研究、積累資料、統計數字、進行總結、撰寫論文,教一個實驗班
的工作量比教兩個普通班的工作量還大,而他們的工作量只按教一個班計算,得不到進行教
改實驗相應的報酬,而且和教普通班的教師之間的關系又不好處,所以許多教師不願做教改
實驗,不願自我麻煩.
4.應試教育的局限性.十幾年來,全國高考、省級會考和初中畢業升學考試,都進行了一些
改革.語文試題在考查基礎知識、基本訓練的同時,著重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對中學語文
教學起了一定的正導向作用.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各級考試對語文教學又有一定的副作用.
這種副作用主要表現在語文教師跟著考試的內容、考試的題型轉,估計不考的內容在課上不
教;只重視教基本課文,不重視非基本課文;只重視課內,不重視課外;循規蹈距,不敢越
雷池一步.這種副作用在高中比在初中大,在畢業班比非畢業班大.突出的表現是加班加點
的「疲勞戰術」和大運動量的「題海戰術」.
回顧語文教學改革,我們既為已經取得的成績而歡欣鼓舞,又為繼續改革的路途上還有一些
障阻而擔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的任務是既繁重又緊迫的.葉聖陶先生
在全國中語會第三屆年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指出:「不能今年研究,明年研究,研究它二十年.
太慢了!能不能快一點?」葉老的講話過去11年了,但是今天仍有現實意義,我們應該增強
責任感和緊迫感
Ⅵ 學校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有哪些舉措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學生的和諧幸福,教育改革的瓶頸其實就是文憑這張薄紙,站的高一點來看,捅破這張薄紙,教育改革就會有很大收獲。
①、學校教育壟斷是學校對學生的剝削,學生除了學校教育以外還應該有自我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空間和時間。
②、學校教育的目的最基本的就是培養合格的公民,其次是培養人才,再者就是培養精英。
③、教育改革應該主要圍繞著教師、教材和考題的改革,一流的教師、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考題才是教育之本。
④、學校教育的方式不僅要注重實用,還要注重理論,更要注重修養。用培養自然人的思想來教育,還是用培養社會人的思想來教育,關鍵看這個人是否有覺悟,是否有理想,是否愛學習,所以需要區別教育。區別不在於形式,而在教育方法和教育過程中。
⑤、學校教育應當注重素質教育,所以不要有側重學科,一視同仁,全面要求;學校教育應當注重基礎教育,所以各學科的考試分數至少應該及格。
⑥、學校教育學到的是系統化的知識和思維方式以及主流意識形態,而其它教育途徑獲得的是碎片化的知識、生活常識以及社會經驗。其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完善。
⑦、國家在進行教育改革和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應當加快經濟建設,引導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社會對中高端人才的需求量,使學有所用,避免讀書無用論的市場論調以及人才流失的風險。
⑧、智力要集中,科研才有效,技術才能不斷的革新。軍事科技應該是國家技術的領頭羊,產學研應該率先並主要應用於軍事科技的發展,所以國家可加快軍事技術的研發,而只在戰時量產,並在適當的時候,將先進的軍事技術轉化為民用技術。這樣既可減少國家不必要的投入和永占戰略制高點,還可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⑨、教育改革注重點,一悟、兩務、三齡、四觀:悟性;務虛、務實;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實際年齡;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五項素質、四類教育、三種商:生理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專業素質、社會素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智商、情商、逆商。
⑩、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而考試的目的是為了公平的選拔人才。國家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雙重標准,國家重理論,所以學歷很重要;企業重實用,所以技能很重要。事業單位有負激勵,所以選拔要嚴格;企業職稱有正激勵,所以選拔可放寬。
⑪、時代變遷,讀書觀的轉變,以前讀書要符合國家的評價,讀書要符合企業的評價,未來讀書要符合社會的評價。注重點從意識形態到知識技能再到個人修養。
⑫、在發展中國家,直接學習的效率要低於間接學習的效率,而直接學習的機會成本卻要大於間接學習的機會成本,因此讀書無用論否定的不是知識更不是智慧而是效率。發展中國家的效率低於發達國家,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也體現在知識轉化內能的基礎上。
⑬、未成年的教育以思想為主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身體還在發育,各方面都有提升空間,思想決定了他們的品質;成年人的教育以利益為引導,成年人思想成熟,身體成型,各方面處於穩定狀態,利益決定了他們的取向。
Ⅶ 《教育學》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純屬個人答案、、、有錯勿怪
改革發展:讀書的最終目的還是提高人的素質,這要以知識的積累和不斷的實踐經驗為基礎。提高全民素質是我們教育一直所追求的,但是由於現階段各種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們註定不能步伐太快。現階段只能是以知識教育為主向素質教育轉變,到下一階段(大多數人注重素質教育,以自我管理去影響身邊的人)教育就會邁進一大步。有矛盾才有進步,時代的需要。
中國的高校未來在知識的創造、傳播和人才培養方面應擔負更多的使命;高校的發展應與經濟的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相適應,以便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找到自我發展的出路。
高等教育發展的原則是:調整和優化結構,實現規模、質量、結構和利益的平衡發展。所以每所學校要認真地處理好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比如,如果學校要擴大招生,學校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利益,但是同時也很有可能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
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可以採取以下五種措施: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促進可持續健康發展;提高研究和創新的水平;形成投資和消費共享機制;發展私立高等教育;加強全面和高水平的國際合作和交流。
教育的增長不僅要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還應當考慮到學校的現有條件和財政資源。在未來幾年裡,教育的增長率應和經濟的增長率相一致,我認為7%~8%比較合適。
形態:
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
一)正規教育
正規教育是指由教育部門認可的教育機構(學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由專職人員承擔的,以影響入學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全面系統的訓練和培養活動,有一定的入學條件和規定的畢業標准,通常在教室(課堂)環境中進行,使用規定的教學大綱、教材,其特點是統一性、連續性、標准化和制度化。
(二)非正規教育
非正規教育是相對於正規教育而言的,指在正規教育體制以外所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和培訓活動。
實體教育與虛擬教育;
(一)實體教育
實體教育是指在一個現實的空間里,根據現實空間的要求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的一種教育。
(二)虛擬教育
虛擬教育意味著教學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物理空間時間的限制,以當下的電子技術、信息技術以及網路空間為媒介而展開的一種教育形態。
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從廣義上講是指一切社會社會生活影響於個人身心發展的教育;狹義的則是指學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設施對青少年、兒童和成人進行各種教育活動。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內自覺地、有意識地對子女進行的教育。
學校教育實際上是我們今天從狹義的角度來解釋的教育,既社會通過學校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以使受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
階段:創始階段;奠基階段(1949年—1975年)
;發展階段
(1977年—1994年)
;深入發展階段(1995年—現在)
Ⅷ 什麼是深化教育改革 促進教育發展的先導者 是全面推
(一)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
如果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那麼,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之魂。《決定》明確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字里行間深深寄託著對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進程中,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賦予立德樹人以深刻理論內涵和全新時代特徵,意義非常深遠。今後教育領域中的所有改革,都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始終高度重視教育和幫助學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端正政治立場和前進方向、砥礪品德陶冶情操、激發歷史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個人成長成才與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緊密相連。
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本質要求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盡力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決定》要求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要求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准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就是要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宏觀政策要求,細化為學校教育的具體安排,把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從過重課業負擔下解放出來,使其騰出更多時間探究思考、加強鍛煉、了解社會、參與實踐。
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還必須積極為多樣化、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成長提供良好環境和機制。《決定》強調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以及推進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發展,清晰表明我們黨關於促進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政策基點。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然要在更新教育觀念、理順結構體系、創新培養模式、加強能力建設、推動內涵發展上下功夫,全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盡快辦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
(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有利於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決定》要求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因此,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要以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為著力點,加大攻堅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進展。
考試招生制度,就是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決定》明確了「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的改革方向,期望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從堅持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制度起步,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到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再到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特別是在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方面邁出新步,拓寬終身學習通道。相信這一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再跟進系列配套政策,將是我國教育考試招生制度系統性綜合性最強的一次改革,將顯著扭轉應試教育傾向,更加有利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科學選拔人才、維護社會公平,彰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終身學習、人人成才的理念,為億萬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選擇和成長途徑,搭建符合基本國情的人才成長「立交橋」。
促進教育公平,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執政為民所必須秉持的基本政策內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條件下,我國城鄉、區域教育發展還不平衡,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滯後狀況有待改變,對此,《決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領域改革時,強調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促進教育公平,要循序漸進和制度創新,既要把促進公民受教育機會公平擺在突出位置,又要善用政策手段促進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公平,還要更加重視促進教育制度規則公平,這些都將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著力點。
(三)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構建政府學校社會新型關系
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決定》專門就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行具體部署,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進一步簡政放權,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特別是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等等,都成為亮點,也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創造了良好外部環境。《決定》提煉出教育管理和辦學體制改革要點,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的方向是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
「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強化國家教育督導,委託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決定》提出的系列改革舉措,關鍵在於推進中央向地方放權、政府向學校放權,通過建立「管辦評分離」制度,明確各級政府責任,推進學校分類管理,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發揮社會參與作用,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政府將更多運用法規、規劃、標准、政策、公共財政、信息服務等手段引導和支持學校發展。
「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決定》提出的極具創新性的政策要求,就是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要求各級政府因地制宜採取多樣化政策措施,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進人教育領域,支持民辦教育事業發展,並積極鼓勵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公辦學校辦學,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
三、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保障措施和落實行動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教育系統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繼續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的新階段,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來說,也是難得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動迅速統一到中央關於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抓住歷史性機遇,統籌安排改革保障措施,堅定不移實現中央改革決策部署。
(一)切實增強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高度共識
我國改革開放35年經驗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從來都是上下左右的通力合作和緊密配合,每次成功的改革,都是群眾廣泛參與、集體同心攻堅的結果。我們要把《決定》精神落到實處,必須科學分析、深刻認識當前教育體制機制積弊,盡快克服改革動力不足,缺乏有效措施手段,不敢或不願打破常規的想法和做法,在各級政府、教育系統和社會各界中,凝聚起改革的高度共識,形成深化教育改革的強大合力。
按照中央的要求,凡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重大政策舉措,一定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改革力度、發展速度、社會可承受程度的統一。除完善專家咨詢機制、注重配套政策措施到位等環節外,更重要的是從制度層面提高教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實施前,要進行合法性審查和風險評估,根據需要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在改革實施中,加強檢查監督和定期評估,對於出現的問題及時妥善處理及動態調整,避免產生大的偏差,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確保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行使順暢,為重大教育改革付諸實施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
(二)不斷完善上下聯動、各方協同創新的改革推進機制
改革是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是包括教育系統在內的各地區各部門都要直面的問題。《決定》強調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對各級領導班子和基層組織投身改革提出明確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在不同部門之間會有一定的職能交叉和需要彼此協調的關系。圍繞《決定》所布置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各項重點任務,要在國家層面制定指導性意見,注意增強部委之間的政策協調,逐項明確本屆政府任期內重大教育改革清單。地方要以增強本級教育統籌為重點,制定綜合改革方案,落實國家層面重大教育改革任務,體現省域教育改革特徵,重在解決本省的實際問題。國家建立鼓勵支持改革激勵機制,對改革成效顯著的地區和學校,在資源配置、權力下放等方面,給予更多傾斜支持。
(三)繼續注重系統設計、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試點先行的改革路徑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立足基本國情,全國一盤棋,但決不能一刀切。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啟動實施時,就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部分高校選取425個單位先行試點,經過3年的探索,在頂層設計、政策協調、咨詢指導、監督檢查、宣傳推廣等方面,初步建立一套改革推進機制。根據《決定》總結的「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的改革重要經驗,我們要繼續沿著系統設計、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試點先行的改革路徑,按照《決定》提出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任務以及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時間表,對國家和各地的教育改革試點進行整體評估,形成新的改革方案,加強統籌,多措並舉,以點帶面,扎實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