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運用鋪墊手法的兩種目的是
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運用鋪墊手法的兩種目的是為音樂審美經驗鋪墊和為生活經內驗本身鋪墊;幼兒園音樂教容學中的兩種鋪墊方式是圍繞目的進行鋪墊;以綜合為視角進行鋪墊。
幼兒園音樂課程目標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標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音樂經驗,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各種音樂教育活動的總和。
(1)課堂教學中如何鋪墊擴展閱讀:
學前兒童音樂課程的內容組織:指在音樂價值觀的指導下,將選出的課程內容要素妥善地組織成幼兒園教育活動結構,使教育活動要素在動態運行的教育活動結構系統中產生合力,以便有效地實現幼兒園音樂課程目標。
學前兒童音樂技能類型有身體動作音樂技能、嗓音表達音樂技能、打擊樂器音樂技能、即興音樂技能。
B. 如何做好課堂教學中的導入
教無定法,一堂課如何導入,也沒有固定的方法。教師個人的特點不同,教育對象不同,教學內容不同,導入的方式也不會相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一般有以下幾種:
(一)直接導入。
上課一開始,教師就直接說明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這種導入方式的優點是少走彎路,節省時間。
(二)談話導入。
通過師生關於對相關內容的對話交流導入課題。這種導入可以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相關經驗,從而對課題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進而啟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三)故事導入。
這是一種用講故事的形式導入課題的導入方法。這種導入形式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可以引起學生對本課題的興趣。
(四)直觀導入。
這是一種通過觀看實物、圖片、動畫片、電影、電視、錄像、光碟資料等直觀教具導入課題的方法。這種導入可以使學生一開始便進入到直觀教學所創設的情境之中,耳濡目染,自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調動起來了。
(五)活動導入。
在教學中,教師利用事先設計好的活動,如:做游戲、演小品、角色扮演等,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獲得一定的體驗,啟迪學生的思維。
(六)調查導入。
通過課前對學生的相關情況做調查或組織學生交流課前調查活動的結果導入課題,使學生在調查和交流及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引出本課課題,同時培養學生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七)創設情境導入。
在教學中,教師利用語言、音樂、繪畫等手段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獲得知識。
參考資料:http://www.jxteacher.com/lcjiangyan/column38139/816020a8-8b30-4d02-9830-f870bd42a88d.html
C. 教師研討題:分析該重難點需要哪些知識基礎如何提供這些知識(鋪墊)教學中如何導入
「重點」是指學科或教材內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能。一個學科知識點內在整個學科知識中的地位,及通容過相關知識的教學能給學生發展帶來的貢獻決定了它是否為教學重點。 「難點」一般包含兩層意思:其一,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其二,學生容易出錯或混淆的內容。如:教學內容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理解,有的內容縱橫交錯,比較復雜,有的內容本質屬性比較隱蔽,有的體現了新觀點和新方法,有的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呈現較大的差距等。這種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內容通常稱之為教材的難點,教學難點要根據教材的廣度和深度、學生的知識基礎與心理特徵來確定。簡而言之,即教學目標與學生的水平有較大落差,就形成了教學難點。克服難點就是結合學生實際想辦法把落差的坡度變緩。
D. 分析該重難點需要哪些知識基礎如何提供這些知識(鋪墊)教學中如何導入
看你要學到什麼程度了如果簡單的分析,統計分析+用戶使用手冊白皮書,或者教程就可以了如果深一點,可能需要學習sas語言,自己編寫演算法啥的~
E. 教輔機構如何通過課堂設計鋪墊續費
我國小學教學中存在著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這就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然而學生卻沒有得到理想的發展,教學缺乏應有的效益。因此,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自己在新課標中的角色定位,創造出和諧的師生關系,活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自信、開心、美不勝收的小學課堂教學里遨遊、體驗,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力求在課堂教學中培養良好的情感交流、創設活躍的課堂教學情境、有效練習、優化課堂教學評價,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我從三個方面進行初步的談一下我的理解。一、處理好「復習鋪墊」與「創設情境」的關系。復習鋪墊是知識編排體系與學生邏輯認知起點之間的載體。教材呈現的是靜態的知識狀態,教材編排者只是從理論上的學生認知特點和心理規律角度出發,設置准備題力求構建新知識點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得以有效同化、順應、遷移。對准備題(復習鋪墊)的理解有助於教師對教材整個體系的理解,為教師把握學生邏輯起點上的認知起點提供重要依據與參考。復習鋪墊是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時原有認知結構的調整和補充。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而學生原有的認知狀態與新知識之間的矛盾或空缺就需要復習鋪墊這座橋梁予以溝通和填補。當學生有能力自主構建,教師就沒有必要再牽制學生的發展,此時就沒有必要再進行復習鋪墊。反之,教師就要進行復習鋪墊,引導、提示學生回顧原有的知識體系板塊,使其較好地找到相應的知識板塊進行建構和歸納。對情境的關注是新課程改革教學中的重要話題之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在旦虎測臼爻鉸詫歇超忙「前言」中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課程實施建議」中又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確實,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教師在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後,對於每一個環節的安排,都應該有一定的目的,不僅要緊扣所要教學的數學知識或技能,而且不能流於形式。課堂教學之所以需要創設情境,主要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習,而並非為了趕時髦,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在案例中,教師的情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過於迂迴曲折,太多的無關信息,佔用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其教學效果也是一般,缺乏優化思想。教師要設計最優化的教學活動,並且能及時地從情境中提煉出數學問題,使學生展開探究活動。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應該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應該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關注情境,應該為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供支撐,為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土壤。同時應引導學生及時地從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去思考……創設情境不能只圖表面上的熱鬧,也不能拘泥於過多的非數學信息,不能幹擾、弱化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及數學思維的發展。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一般都是按照這樣的流程進行教學:檢查復習——揭示課題——新授——鞏固——小結——布置作業。教師們也習慣於這樣的流程進行備課與上課。現在我們使用的省編教材是按課時編寫的,這樣的安排,反映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除了極個別的新授課以外,每一課時一般都安排了「准備題、例題、試一試、練一練」,體現了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知特點,並將學法、教法滲透在教材之中。這樣的編寫,對教師來說,易於把握,只要稍作處理,便可加以運用。 例如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進位乘法」時,教師可以這樣處理:先復習,用豎式計算13×2;然後改動其中的一個數字,使其成為新的算式,如17×2、13×3、13×6、43×2、73×2、15×2等等,引導學生按計算時是否進位把算式分類。選擇需要進位的一題作為例題,並討論總結出一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其他的算式作為嘗試練習,最後還可以讓學生相互出題練習。 教學時沒有了「生動」的情境,但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舊知識自然地引入,在計算中通過比較感受計算方法的異同,同時對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有一個比較完滿的認識:分為進位和不進位,並感受到知識的聯系與區別。 那麼到底是該復習鋪墊?還是創設情境? 首先,我覺得是我們教師的教材使用觀問題。教材呈現的是一種靜態的知識,它只是一個範例,並非是知識的全部。我們在使用時完全按照教材從准備題(復習鋪墊)開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我們在備課時,試著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一想:關於這一知識我已經知道了什麼?那麼,我們在備課時就會有一種全新的思路。「復習鋪墊」是該割捨,還是保留,就會有更加合適的處理。當學生已經完全具備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舊知識時,那麼,我們此時就可以考慮將這一環節設計成為創設情境。 其次,是教師教學策略的使用問題。對於採用復習鋪墊還是情境創設,人們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顧忌(特別是在課改的今天),總認為如果還用復習鋪墊的話,就會覺得自己還在老觀念中徘徊,沒有更新理念。其實不然,設計怎樣的教學環節,其實歸根結底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這一環節不是非要不可,可視學生的情況取捨,還可以將課前復習檢查改為創設新奇、和諧、有趣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去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例如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時,一位教師先用多媒體出示學生喜歡的玩具及其價格,如汽車24元、熊貓35元、飛機27元、布娃娃17元,接著教師當售貨員,讓學生用50元購買自己喜歡的玩具,並提出以下問題:(1)邊購物邊思考,你購買的玩具需要多少錢?怎樣列式?(2)獨立嘗試著算算看。(3)抽取其中一例作重點討論。以課始創設的問題情境為起點,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學生學得積極主動。也可以將創設情境改為復習鋪墊,或者兩者同時使用。如學習「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時,需復習鋪墊的內容就是整十數減一位數的減法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如果學生對這些知識掌握較好了,那麼教師就可以將環節設計成為創設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構建新課的學習材料進行嘗試。但如果在嘗試中,發現學生對於需復習鋪墊的知識不甚掌握,教師就可以立刻根據學生的需要安排復習鋪墊。 在教學中,教師只有認真鑽研教材,研究我們的學生,並以此運用合理的教學策略來設計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才能使教學更加適合學生的學習二、強化小組交流的「互動性」。小組合作交流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學生參與面廣,參與有效率高。但是,並非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合作交流,而要選擇恰當的時機,才能保證交流的有效進行。選擇有交流價值的問題。學生在小組內研討不起來,多數原因在於老師設計的問題過於簡單,沒有交流的價值,學生沒有交流的需要。所以,讓學生在小組交流的問題一定是「有難度」個人難以完成的;「有分歧」難以統一的;或是「有多種答案」開放性的問題。一般說來,同類型的幾道題,小組成員先每人做一道,然後互相交流,讓人人都得到練習的機會,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動手操作時,進行小組合作,使組員養成一種與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質,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如整理書包時,讓小組合作,按一定的分類標准拿,結果,一個小組中,有的組員拿數學書和數學作業本,有的拿語文書和語文作業本,其餘拿非語、數書和作業本;還有的小組,有的拿大本的書、大本的作業本,有的拿小本的書、小本的作業本……就這樣,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調動了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合作得以有效地進行;在題目的答案多樣時進行合作交流,能拓寬學生的思路。新教材中有很多開放性的題,其答案多樣化,而學生考慮問題比較單一,往往想不到多種答案,這時採用小組合作交流,學生間互相激勵,互相促進,在這種合作氛圍下進發出創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從而拓展了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向別人學習的好習慣。教師對學生的交流不僅要有指導,而且指導要細化為具體的行為上(包括:程序、交流的語氣等)。例如:老師在小組交流前就可以提出下面指導性的要求:(1)每個同學都要注意聽一聽小組同學誰的想法和你的不一樣?哪一點不一樣?你聽懂同學的想法了嗎?他的想法正確嗎?有什麼可以學習的?你能給他提出什麼建議?(2)歸納一下你們組的想法,想一想該怎麼說給全班同學聽?教師還可從以下二個方面使學生體驗交流的情感: 1.成功體驗。學生在交流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採取不定性評價的方式對學生的交流成果予以積極的評價,提高學生對交流活動的認知水平,使學生產生積極的交流需求情感,並予以維護和支持。 2.平等互助。交流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樹立平等互助的師生、生生的關系,要充分確信學生的能力,把自己的地位下放到學生的水平線上,這樣才能使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思維成果,師生共同研討、交流,在平等的氛圍中增進師生、生生的情感交流。教師應注重以疑激趣,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交流意識;讓學生認識到:無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數學問題的解決,不同的角度可能產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合作激智,起到揚長補短的作用。教師應及時對學生的交流活動作出積極評價。不要以一個完美無缺的答案作為評價結果的唯一標准,而要針對學生的回答,肯定其積極因素,倡導組內合作與組間競爭的有機結合,促成學生對交流活動的積極響應。教師應充分給予學生交流空間和交流時間,滿足學生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交流的動機,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三、「練習」的實效性練習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主要途徑。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必須有較高的練習質量作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老師不注意練習的選擇和使用,根據教學實際改造或自編練習的意識不強,也很少設計一些引導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情境問題,很多練習是單純的模仿操作,練習的組織比較隨意,導致了學生的練習效益不高。如何發揮練習應有的功能,提高練習的實效呢?我覺得在練習中要處理好練習的質與量的關系,才能提高學生練習的成效。數學練習不能以數量為主,如果盲目地加大練習量,類似的題做了一遍又一遍,搞題海戰術,會導致很多無效、低效的練習,也必然使學生不堪重負,事倍功半。但如果只注意練習的「質」,練習量太少,也難達到鞏固知識、促進發展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和組織練習時,要精心設計一些「花時少,質量高,信息量大,發展性強」的練習,要設計和利用好每一道練習題,使學生練一道題有一道題的收獲,在練習中悟出規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還有在練習過程中,我們教師要提供適當的指導,避免學生因盲目地嘗試而耗費過多的實踐和產生不必要的錯誤,以達到最佳的練習效果。但一定要注意並非指導越多越好。教師指導時要「蹲下來看孩子的世界」,遵循學生思維的途徑和規律,因勢利導。教師在指導時還要盡可能讓學生了解練習的目的,明確練習的依據,提高學生練習的主動性和練習的策略水平。而學生的個體發展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認知水平也不是整齊劃一的。「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新理念。因此,練習教學要從實際出發,注意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可以在練習量、練習內容等方面進行彈性處理,以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思維困惑,這就需要加強對練習的指導,促進學生內化知識。教師在練習指導時,要及時收集教學信息,了解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狀況,對不同學生採取不同的指導,重點進行思考方法的指導。如: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在出示嘗試題「0.065÷0.5」,並進行解題方法的初步討論後,指導學生「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能夠計算的可以獨立計算,覺得還不能計算的和老師一起研究」。結果大部分學生自己開始獨立計算,有5位學生不能嘗試計算,到講台前和老師一起研究。我與這5位學生一起從「一支鉛筆5角錢,1元5角可以買幾支?」這個簡單的問題出發研究,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最後再收集學生嘗試中的多種演算法指導,這樣不同的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都理解了算理。其次,教師在練習評價時,也要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評價反饋方式。如在口頭評價時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評價語言,以使學生都能產生學習成功的情緒體驗,從而對數學產生興趣,使學生從教師富有個性色彩的評價語言中了解練習成果的合理歸因。練習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更新教育觀念,加強練習的研究。必須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的特點和兒童的認知規律,精心設計練習,充分發揮練習的功能,減少練習的無效或低效勞動,提高練習的效益,使數學練習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重要手段。希望我們所有一線教師把握好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環節的關鍵,提高駕馭數學課堂的能力。
F. 課堂教學怎樣抖"包袱"才有好效果
如果我說這和性格有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就沒有意義了
我是一名業專余相聲演員屬,在生活中搞笑是順理成章的,也是順手的,可見這里也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
要想逗人家笑,你得知道啥東西比較搞笑,這方面需要積累,多聽相聲,多看笑話,沒事就嘗試給周圍人講講,到時候就能用上了。跟朋友一起吃飯,你可以說,我給你們講個笑話啊,不會顯得尷尬,你還有了練手的機會了。多儲備一點,我曾經看見ICBC就給媳婦講了一個愛存不存的笑話,如果不知道,請網路,其實也沒啥,只是假如了一些相聲的手法效果就特別好
多聽多看,多積累,多講,用幽默的方式去回答別人問題
G.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新,活,實
所謂「教學創意」,就是有新意的、有個性的、帶有一定創造性的教學構想,准備實施教學的新點子、新思路、新策劃、新方案。
簡而言之,就是講究「美、活、實、簡、新」5個字!具體來看看,怎麼做的吧!
一、教學創意講究「美」
教學中的美:審美品美,美讀美寫,在美好的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審美的語文教學是高尚的教學境界,是高雅的教學境界,是脫離了平俗手法的教學境界,是摒棄了花哨手法的教學境界,是追求教材運用的美感、學生活動的美感、教師語言的美感的教學境界。而教學創意可以有著無限的「美」。
從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看:美美地導入,美美地收束,美美地對話,美美地講析,美美地范讀,美美地范寫,美美地講析文學知識,美美地指導閱讀分析與鑒賞……從學生的實踐活動看:美美地認讀,美美地說讀,美美地朗讀,美美地演讀,美美地品析,美美地欣賞,美美地進行課中微文寫作,美美地將課文中的語段變為小詩……
如《黃山奇松》的美讀美寫活動設計:
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的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聞名於世,而人們對黃山奇松,更是情有獨鍾。山頂上,陡崖邊,處處都有它們瀟灑、挺秀的身影。
黃山最妙的觀松處,當然是曾被徐霞客稱為「黃山絕勝處」的玉屏樓了。樓前懸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態優美,枝幹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鬱郁蒼蒼,充滿生機。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幹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如今,這棵迎客松已經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徵了。陪客松正對玉屏樓,如同一個綠色的巨人站在那兒,在陪同遊人觀賞美麗的黃山風光。送客松姿態獨特,枝幹蟠曲,遊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好像在跟遊客依依不捨地告別。
黃山松千姿百態。它們或屹立,或斜出,或彎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狀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們裝點著黃山,使得黃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美讀活動:課中尋寶
尋寶指導:《黃山奇松》「渾身」都是「寶」。
如:雅緻的詞語,優美的句子,精巧的段落,生動的手法,清晰的結構……每一類都是一「寶」。
請同學們自由尋寶,形成自己的語言積累卡片。
美寫活動:青松素描
運用文中的詞語,組合文中的句子,寫百字左右的課中微文。
指導:可以選用、組合文中的佳詞美句,如:山頂上,陡崖邊,處處都有它們瀟灑、挺秀的身影。它們裝點著黃山,使得黃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這樣的訓練活動,美好,奇妙,學生收獲豐美。
二、教學創意講究「活」
所謂「活」,就是教學思路靈動,教學方式靈活,教學過程詳略有致,課堂氛圍有動有靜,教學細節生動,教師能夠適當地運用一點詩意的教學手法。
「活」的含義與做法非常豐富,如: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採用不用的教學創意,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進行不同的教材處理,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設計不同的課堂活動,多角度、多層次地利用課文進行讀寫訓練,教學創意本身具有靈動的構思又不失嚴謹的風貌,課文教學組合形式豐富:一文多教,一次多篇,一課多案……教材處理的方式不拘一格:多角反覆,選點精讀,課中比讀……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激起學生思緒的浪花:趣讀,美讀,深讀……
一個「活」字,能夠很好地表現一位教師研讀、處理教材的能力和進行教學創意的能力。
下面試舉一例。
《濟南的冬天》教學創意:文意把握,片段精讀
教學活動一:文意把握
這個環節的活動,是引導學生深入課文,並基本上理解課文內容,為後續的「片段精讀」作好鋪墊。為了迴避常用的比較單調的概說課文內容的方式或整體朗讀進行感知的方式,我運用如下一次提問:
同學們,在課文中,「寶地」、「溫晴」、「奇跡」、「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語中,哪一個最適合於概括「濟南的冬天」的特點?這個提問就很「活」。
它的表述內容是靈活的,視點豐富,讓人躍躍欲試。
它激起了所有學生進行思考的興趣和表達觀點的興趣。
由它而形成的課堂學習氛圍也是活躍的,不同的觀點在課堂上交匯著,表述著。
活躍的課堂,靈動的課堂,就是美的課堂,可愛的課堂,是學生愛學、樂學的課堂。與那些強行規定的程式死板的所謂「模式」相比,它們在教學效率上、在表現教師的高雅素養上,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勝之處。
「創意」表現在教學設計上,體現出來的是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智慧。在「教學創意」上多下力氣,對於教師特別是年輕語文教師業務能力的提高極有好處,這種「好處」,歸根到底是讓學生受益的。
所以,我們應該嘗試著從追求「創意」高度來進行教學設計;要讓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創意,讓我們的教學設計「創意無限」。
三、教學創意講究「實」
所謂「實」,就是在課堂上老老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在教學中實實在在地開展活動,讓學生扎扎實實地學習語文、得到訓練。所謂「實」,就是實在地充分地發揮教材的教育教學作用,實在地有效地把學生帶到課文之中,腳踏實地地進行閱讀分析,進行課文欣賞。
講究課堂教學的「實」,與教師的理念、手法都有關聯。教師要少用一點通俗手法,少搞一些花架子,少站在自己的本位上進行教學設計。講究課堂教學「實」,需要教師比較好解決如下問題,如:要知道教材最有訓練意義的地方在哪裏;要知道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積累和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的最好方法是什麼,要考慮用什麼樣的活動形式來開展對學生的知能訓練。
下面是《登高》的教學創意,它綜合地考慮了「新」「簡」「實」等方面的設計要求。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教學創意:學寫詩聯賞析
教學思路:吟誦體味,品析鑒賞
吟誦體味:指導學生吟讀課文,用「一句話點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登高》——寫悲,景物、身世、心境悲。
《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登高》——一種老病孤愁。
《登高》——一種景情交融。
《登高》——一種憂國傷時的心境。
《登高》——整首詩是一種深沉的嘆息。
《登高》——全詩意象深沉悲涼。
《登高》——表現出蒼涼的意境。
《登高》——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
……
品析鑒賞: 學寫詩聯賞析,用「一段話表述」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某一聯詩的體味欣賞。
教師指導:寫「詩聯賞析」,主要有8種取材角度:
聯意闡釋 層次分析
字詞品味 意象解說
畫面欣賞 手法理解
情感體味 意境探求
教師舉例,同學們進行「詩聯賞析」的寫作活動,課堂交流,老師的評點穿插其中。這個教學創意,角度很新,思路很簡,訓練很實在。這樣的訓練不僅僅只是「實」,更帶著「富有文氣」的味道,對學生真正地進行了詩歌欣賞能力的訓練。
四、教學創意講究「簡」
教學中的繁復過程,往往是因為備課中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整合,缺乏對學生知能訓練的思考所致。繁難的教學不便深入,艱深的教學設想不好展開,可能都不是好的「創意」。好的「創意」能夠讓人一眼看出它的簡便易行,能夠讓人一下子感覺到它的逐層推進,於是它就「可用」、「有用」。「創意」離開了「簡明有用」幾個字,可能只是「暢想」。
由於教學創意講究「簡」,於是思路便很清晰,步驟便很簡單;從淺層意義看,非常便於教師操作。而實際上,追求教學過程的「簡」,是真正地把握了教學的真諦——訓練的形式很扎實,訓練的目標很集中,同時又把大量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經受歷練。
進行思路簡明清晰的教學設計,其過程也並不是所想像的那樣簡單,因為它還要追求教學內容豐厚的境界。只有充分地考慮到整合教學內容,充分地發揮教材的訓練作用,充分地醞釀學生的訓練活動,才有可能在簡化的教學過程之中達到教學內容豐厚的目的。
下面請看課文《蚊子和獅子》:
蚊子和獅子
蚊子飛到獅子面前,對他說:「我不怕你,你並不比我強。要說不是這樣,你到底有什麼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齒咬嗎?女人同男人打架,也會這麼干。我比你強得多。你要是願意,我們來較量較量吧!」蚊子吹著喇叭沖過去,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戰勝了獅子,又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蚊子將要被吃掉時,嘆息說,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
我的教學創意是:利用課文訓練高層次的閱讀分析能力。
教學的過程簡簡單單,但訓練的力度很大:
活動一:練情節分析能力
活動二:練語言賞析能力
活動三:練寓意解析能力
簡單的流程,集中的目標,充分的活動,到位的訓練,這就是比較規范的以學生的充分活動為手段的教學創意。
可以看出,這個教學創意所表現出來的「一課三練」,都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課堂實踐活動。就教師的備課而言,這是對學生的「訓練」,就學生的課堂學習而言,這是自己的「實踐」。像這樣的創意,雖然簡明,然而厚實。
「教學創意講究簡」的真正含義是:講究「簡中求豐」。
五、教學創意講究「新」
事物的「新」主要體現在「角度」二字之上。因為「角度」好,「角度」與眾不同,便有了個性,於是就叫做「創意」。對於「角度」二字,我是深有體會的,我說過:
「角度」這東西,不經過「山重水復」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不達到「千呼萬喚」的地步,它是不出來的。為了它,必須付出時間,必須耗費心力。
在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尋求新的角度來進行創新,實在是非常困難的事。
而付出時間,耗費心力,苦讀教材,尋求新穎的教學創意,就是非常認真的教學設計過程,就是提高教學設計水平的過程。
比如,我曾經無數次傾聽名家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的朗誦錄音,從中提取朗讀此詩的規律,然後形成「情在抑揚中」「情在起伏中」「情在疏密中」的朗讀訓練方案。
這種訓練方案的角度就是全新的,有創意的,非常生動的。
比如,《說「屏」》是篇幅很短的說明文自讀課文,在實際的教學中一般只是讓學生讀讀課文。我在反覆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就課文的文意把握和順序理解,設計了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訓練話題:
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討論如下話題:假如沒有這一段……
同學們討論所得是:
假如沒有第一段,我們不會了解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如何出現在面前的,不會對第一段的寫法產生濃厚的興趣。假如沒有第二段,我們不能了解到「屏」的作用。假如沒有第三段,我們不知道解「屏」的分類。假如沒有第四段,我們不能了解「屏」的用法,假如沒有第五段,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不能顯現。
這個話題的討論,不僅讓同學們很有興趣、很快捷、很深刻地理解了文中各段的表達目的與表達效果,更是讓同學們弄清楚了這篇課文嚴密的邏輯順序。這個話題把同學們深深地引入課文之中,形成了一次對課文進行多角度品析的研讀活動,表現出「一問能抵許多問」的教學魅力。其實,這就是設問「角度」的魅力,這就是新穎的角度的魅力。
H. 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運用教學機智
所謂課堂教學機智,就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處理有關教學的偶發事件地 能力,即應變能力,教學機智的實質是一種處理教與學矛盾的教學技巧。作為一名教師,除了有較好的責任心、教高的業務水平、廣泛的興趣好愛好外,還應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不論教育者是怎樣的研究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課堂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幾十名活生生的學生在一起學習,他們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各異,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必然會出現千差萬別,加之外界環境影響,課堂教學中出現偶發事件、意外情況是難免的、必然的。當偶發事件出現時,作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掌舵人,就應當因勢利導,以變應變,調整預設,給學生騰出空間,機智地駕馭課堂,正確處理課堂教學的偶發事件,讓課堂呈現別樣的精彩。有的教師不是沒有發現教學中的「偶發事件」,而是發現了但一時措手不及,不知如何處理。當課堂上出現偶發事件時,教師應如何妥善處理呢? 珍視並挖掘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 將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 如果要使課堂上能有鮮活的動態生成,一是學生善於思考,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師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發展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造能力作為改變教學程序和方法的目的和出發點。只有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學活動中的對話,才有可能發生在對話雙方自由的探究或自發的討論中,發生在對話雙方人格上真正的相互回應與相互碰撞中。所以,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機智產生的基礎。 做一個敏銳的傾聽者和發現者,把「偶發事件」的價值最大化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更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與生成者。他們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思維方式、合作能力,他們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無論是以語言還是以行為、情緒的方式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資源,教師要做一個敏銳的傾聽者和發現者,善於抓住課堂上每一個這樣的契機,把「偶發事件」的價值最大化。 二、設計彈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間 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要想取得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充分的的預設。因此,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而鑽研教材,了解學情,是進行預設的重點。教材是落實課程標准,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只有對教材的深刻的理解,對相關的知識點博學精通,心中有數,以及注意對教材內容的前後聯系,這樣才能回答和處理學生就教材內容提出的疑問,也才能就教學情況變換教學方法。例如,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一時答不上來,怎麼辦?或放緩思考的坡度,或化難為易,或變換角度等。這些都必須熟悉教材才能辦到。 深挖教材內容,既能使自己准確把握教材,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游刃有餘。 學情是學習者在某一單位時間內或某一學習活動中的學習狀態。它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思路、學習進程、學習效果等諸多要素。學情具有以下幾個特徵,第一,學情客觀存在;第二,學情復雜多樣;第三,學情可以改變。學情的2幾個特徵給我們的啟示是:一要針對學情備課;二要靈活調整學情。熟悉學生情況。教師在上課前必須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及興趣愛好、課外閱讀等方面的情況,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對同一個問題,由於每個學生知識基礎和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就要求教師注意把握學生思維的脈搏,從學生的角度關注知識生成的過程。 基於對教材的鑽研和對學情的了解,在進行充分預設是必要的。但預設應該是有彈性、留有空白的。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師充分考慮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在預設時,預留「彈性時空」,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在實施過程的設計上要「大氣」,不求老師一廂情願、滴水不漏式的預設,重在全程大環節的關聯式策劃;在每個大環節中又要充分考慮到各種情況,例如,學生會提出什麼疑問,教師如何作答;教師提出某個問題,學生會怎樣回答,一般有幾種答案,教師怎樣引導,最後該怎樣導歸納等。如果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方面考慮,會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 增加文化底蘊,積累教學智慧,靈活駕馭實施過程 加強學習,不斷擴大知識面。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識作為前提條件的。因此只有加強學習,不斷擴充、積累、反思已有的教學經驗,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隨機應變。 課堂上,教師怎樣才能發現學生回答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東西並靈活機智的處理呢?這需要教育機智。教學機智並不神秘,它是教師多種教育能力的結合,可以通過培養鍛煉得以形成和提高。一個教師要掌握教育機智能力,提高教育的藝術水平,需要在教育理論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積累多種「案例」和「處方」,可以說經驗越豐富,遇到意外事件心中就越有底,就可「處變不驚」,反之經驗貧乏,就可能驚慌失措,束手無策。但教育機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有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首要的是加強學習,增加文化底蘊。生物知識浩如煙海,教師要不斷豐富知識,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雜家」,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擴展自己的教學思路,適應現代生物教學的需要。另外,掌握常見的教學策略,積累豐富的教學機智也是必不可少的。如: 1、繞道迂迴,調節難度。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當原來設計的問題失去對學生思維的鍛煉效能時,應及時調節難度。如果原來設計的問題難度過大,要適當變換角度或適當補充鋪墊繞道迂迴,放緩思考的坡度或化難為易;如果原來設計的問題過於淺易,要追加問題,以調節難度,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 2、因勢利導,爭取主動。在教學過程中,由於突發事件的發生,使課堂陷入被動,這時可想辦法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因勢利導,把出現的事情與教學聯系起來,扭轉被動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實驗時,由於客觀原因實驗不成功或出現結果異常,學生議論紛紛,這時教師可馬上話鋒一轉,叫學生回答實驗為什麼不成功,這樣可引導學生從反應的原理、實驗裝置設計、試劑的選擇以及條件的控制等方面進行思考和分析,同樣可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製造氛圍,創設情境。沉悶的課堂氣氛難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但過於喧嘩的課堂又難以使學生冷靜思考,及時把握教學中學生的情緒,及時調控課堂使學生的思維保持興奮活潑狀態。如在課堂教學中,將實驗設計更具有突發性,儀器安裝更具有審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將思考問題的設計帶有連續性、階梯性、跳躍性;教學語言的選擇注重情感性、幽默感以及懸念的巧設和思維路徑的變異等都是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有效途徑。 4、啟發誘導,對症下葯。當學生的發問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可根據場景給予鼓勵並及時引導,避免因猶豫不決而帶來的課堂混亂和學生思想上的彷徨。及時把握學生的思維脈搏,發現症結,採取針對性措施。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要求教師以組織者、引導者和規范者的身份具有良好的教學機智,教學機智的形成並非一日之功,它與教師高度的修養、深厚的功力、廣博的知識、熟練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為基礎的,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對教材的高度理解、對學生的充分熟悉、對知識的科學態度和對學生的真摯感情,才能適應新課程理念下教學的需要,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進程。
I. 小學數學課堂需要怎樣的復習鋪墊
我國小學教學中存在著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這就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然而學生卻沒有得到理想的發展,教學缺乏應有的效益。因此,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自己在新課標中的角色定位,創造出和諧的師生關系,活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自信、開心、美不勝收的小學課堂教學里遨遊、體驗,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力求在課堂教學中培養良好的情感交流、創設活躍的課堂教學情境、有效練習、優化課堂教學評價,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我從三個方面進行初步的談一下我的理解。
一、處理好「復習鋪墊」與「創設情境」的關系。
復習鋪墊是知識編排體系與學生邏輯認知起點之間的載體。教材呈現的是靜態的知識狀態,教材編排者只是從理論上的學生認知特點和心理規律角度出發,設置准備題力求構建新知識點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得以有效同化、順應、遷移。對准備題(復習鋪墊)的理解有助於教師對教材整個體系的理解,為教師把握學生邏輯起點上的認知起點提供重要依據與參考。
復習鋪墊是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時原有認知結構的調整和補充。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而學生原有的認知狀態與新知識之間的矛盾或空缺就需要復習鋪墊這座橋梁予以溝通和填補。當學生有能力自主構建,教師就沒有必要再牽制學生的發展,此時就沒有必要再進行復習鋪墊。反之,教師就要進行復習鋪墊,引導、提示學生回顧原有的知識體系板塊,使其較好地找到相應的知識板塊進行建構和歸納。
對情境的關注是新課程改革教學中的重要話題之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在「前言」中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課程實施建議」中又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確實,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教師在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後,對於每一個環節的安排,都應該有一定的目的,不僅要緊扣所要教學的數學知識或技能,而且不能流於形式。課堂教學之所以需要創設情境,主要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習,而並非為了趕時髦,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在案例中,教師的情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過於迂迴曲折,太多的無關信息,佔用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其教學效果也是一般,缺乏優化思想。教師要設計最優化的教學活動,並且能及時地從情境中提煉出數學問題,使學生展開探究活動。
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應該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應該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關注情境,應該為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供支撐,為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土壤。同時應引導學生及時地從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去思考……創設情境不能只圖表面上的熱鬧,也不能拘泥於過多的非數學信息,不能幹擾、弱化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及數學思維的發展。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一般都是按照這樣的流程進行教學:檢查復習——揭示課題——新授——鞏固——小結——布置作業。教師們也習慣於這樣的流程進行備課與上課。現在我們使用的省編教材是按課時編寫的,這樣的安排,反映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除了極個別的新授課以外,每一課時一般都安排了「准備題、例題、試一試、練一練」,體現了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知特點,並將學法、教法滲透在教材之中。這樣的編寫,對教師來說,易於把握,只要稍作處理,便可加以運用。
例如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進位乘法」時,教師可以這樣處理:先復習,用豎式計算13×2;然後改動其中的一個數字,使其成為新的算式,如17×2、13×3、13×6、43×2、73×2、15×2等等,引導學生按計算時是否進位把算式分類。選擇需要進位的一題作為例題,並討論總結出一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其他的算式作為嘗試練習,最後還可以讓學生相互出題練習。
教學時沒有了「生動」的情境,但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舊知識自然地引入,在計算中通過比較感受計算方法的異同,同時對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有一個比較完滿的認識:分為進位和不進位,並感受到知識的聯系與區別。
那麼到底是該復習鋪墊?還是創設情境?
首先,我覺得是我們教師的教材使用觀問題。教材呈現的是一種靜態的知識,它只是一個範例,並非是知識的全部。我們在使用時完全按照教材從准備題(復習鋪墊)開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我們在備課時,試著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一想:關於這一知識我已經知道了什麼?那麼,我們在備課時就會有一種全新的思路。「復習鋪墊」是該割捨,還是保留,就會有更加合適的處理。當學生已經完全具備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舊知識時,那麼,我們此時就可以考慮將這一環節設計成為創設情境。
其次,是教師教學策略的使用問題。對於採用復習鋪墊還是情境創設,人們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顧忌(特別是在課改的今天),總認為如果還用復習鋪墊的話,就會覺得自己還在老觀念中徘徊,沒有更新理念。其實不然,設計怎樣的教學環節,其實歸根結底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這一環節不是非要不可,可視學生的情況取捨,還可以將課前復習檢查改為創設新奇、和諧、有趣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去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例如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時,一位教師先用多媒體出示學生喜歡的玩具及其價格,如汽車24元、熊貓35元、飛機27元、布娃娃17元,接著教師當售貨員,讓學生用50元購買自己喜歡的玩具,並提出以下問題:(1)邊購物邊思考,你購買的玩具需要多少錢?怎樣列式?(2)獨立嘗試著算算看。(3)抽取其中一例作重點討論。以課始創設的問題情境為起點,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學生學得積極主動。也可以將創設情境改為復習鋪墊,或者兩者同時使用。如學習「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時,需復習鋪墊的內容就是整十數減一位數的減法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如果學生對這些知識掌握較好了,那麼教師就可以將環節設計成為創設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構建新課的學習材料進行嘗試。但如果在嘗試中,發現學生對於需復習鋪墊的知識不甚掌握,教師就可以立刻根據學生的需要安排復習鋪墊。
在教學中,教師只有認真鑽研教材,研究我們的學生,並以此運用合理的教學策略來設計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才能使教學更加適合學生的學習
二、強化小組交流的「互動性」。
小組合作交流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學生參與面廣,參與有效率高。但是,並非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合作交流,而要選擇恰當的時機,才能保證交流的有效進行。
選擇有交流價值的問題。學生在小組內研討不起來,多數原因在於老師設計的問題過於簡單,沒有交流的價值,學生沒有交流的需要。所以,讓學生在小組交流的問題一定是「有難度」個人難以完成的;「有分歧」難以統一的;或是「有多種答案」開放性的問題。
一般說來,同類型的幾道題,小組成員先每人做一道,然後互相交流,讓人人都得到練習的機會,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動手操作時,進行小組合作,使組員養成一種與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質,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如整理書包時,讓小組合作,按一定的分類標准拿,結果,一個小組中,有的組員拿數學書和數學作業本,有的拿語文書和語文作業本,其餘拿非語、數書和作業本;還有的小組,有的拿大本的書、大本的作業本,有的拿小本的書、小本的作業本……就這樣,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調動了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合作得以有效地進行;在題目的答案多樣時進行合作交流,能拓寬學生的思路。新教材中有很多開放性的題,其答案多樣化,而學生考慮問題比較單一,往往想不到多種答案,這時採用小組合作交流,學生間互相激勵,互相促進,在這種合作氛圍下進發出創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從而拓展了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向別人學習的好習慣。
教師對學生的交流不僅要有指導,而且指導要細化為具體的行為上(包括:程序、交流的語氣等)。
例如:老師在小組交流前就可以提出下面指導性的要求:
(1)每個同學都要注意聽一聽小組同學誰的想法和你的不一樣?哪一點不一樣?你聽懂同學的想法了嗎?他的想法正確嗎?有什麼可以學習的?你能給他提出什麼建議?
(2)歸納一下你們組的想法,想一想該怎麼說給全班同學聽?
教師還可從以下二個方面使學生體驗交流的情感:
1.成功體驗。學生在交流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採取不定性評價的方式對學生的交流成果予以積極的評價,提高學生對交流活動的認知水平,使學生產生積極的交流需求情感,並予以維護和支持。
2.平等互助。交流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樹立平等互助的師生、生生的關系,要充分確信學生的能力,把自己的地位下放到學生的水平線上,這樣才能使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思維成果,師生共同研討、交流,在平等的氛圍中增進師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教師應注重以疑激趣,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交流意識;讓學生認識到:無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數學問題的解決,不同的角度可能產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合作激智,起到揚長補短的作用。教師應及時對學生的交流活動作出積極評價。不要以一個完美無缺的答案作為評價結果的唯一標准,而要針對學生的回答,肯定其積極因素,倡導組內合作與組間競爭的有機結合,促成學生對交流活動的積極響應。教師應充分給予學生交流空間和交流時間,滿足學生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交流的動機,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
三、「練習」的實效性
練習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主要途徑。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必須有較高的練習質量作基礎。
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老師不注意練習的選擇和使用,根據教學實際改造或自編練習的意識不強,也很少設計一些引導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情境問題,很多練習是單純的模仿操作,練習的組織比較隨意,導致了學生的練習效益不高。如何發揮練習應有的功能,提高練習的實效呢?
我覺得在練習中要處理好練習的質與量的關系,才能提高學生練習的成效。數學練習不能以數量為主,如果盲目地加大練習量,類似的題做了一遍又一遍,搞題海戰術,會導致很多無效、低效的練習,也必然使學生不堪重負,事倍功半。但如果只注意練習的「質」,練習量太少,也難達到鞏固知識、促進發展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和組織練習時,要精心設計一些「花時少,質量高,信息量大,發展性強」的練習,要設計和利用好每一道練習題,使學生練一道題有一道題的收獲,在練習中悟出規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還有在練習過程中,我們教師要提供適當的指導,避免學生因盲目地嘗試而耗費過多的實踐和產生不必要的錯誤,以達到最佳的練習效果。但一定要注意並非指導越多越好。教師指導時要「蹲下來看孩子的世界」,遵循學生思維的途徑和規律,因勢利導。教師在指導時還要盡可能讓學生了解練習的目的,明確練習的依據,提高學生練習的主動性和練習的策略水平。而學生的個體發展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認知水平也不是整齊劃一的。「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新理念。因此,練習教學要從實際出發,注意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可以在練習量、練習內容等方面進行彈性處理,以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思維困惑,這就需要加強對練習的指導,促進學生內化知識。教師在練習指導時,要及時收集教學信息,了解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狀況,對不同學生採取不同的指導,重點進行思考方法的指導。如: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在出示嘗試題「0.065÷0.5」,並進行解題方法的初步討論後,指導學生「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能夠計算的可以獨立計算,覺得還不能計算的和老師一起研究」。結果大部分學生自己開始獨立計算,有5位學生不能嘗試計算,到講台前和老師一起研究。我與這5位學生一起從「一支鉛筆5角錢,1元5角可以買幾支?」這個簡單的問題出發研究,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最後再收集學生嘗試中的多種演算法指導,這樣不同的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都理解了算理。其次,教師在練習評價時,也要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評價反饋方式。如在口頭評價時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評價語言,以使學生都能產生學習成功的情緒體驗,從而對數學產生興趣,使學生從教師富有個性色彩的評價語言中了解練習成果的合理歸因。
練習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更新教育觀念,加強練習的研究。必須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的特點和兒童的認知規律,精心設計練習,充分發揮練習的功能,減少練習的無效或低效勞動,提高練習的效益,使數學練習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重要手段。
希望我們所有一線教師把握好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環節的關鍵,提高駕馭數學課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