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語文審美教育有何感悟
審美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方式,是人類全面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人類實現自我發展需要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有許多交叉和包容的地方,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努力開拓學生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也給語文教學明確了目標和任務。語文教材作為一種載體,不僅承載著語文知識內容和結構,而且蘊含著道德觀念,審美情趣等,並且使這些內容得以保存和發展。語文教學據此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情趣的培養,不斷深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形成審美特質。
審美的對象都是一種客觀的存在,都是可以感知的。語文課的內容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學生可以調動聽覺、視覺等感覺器官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美。例如,我們學習《三峽》,對「素湍、綠潭、倒影、絕 、怪柏、懸泉、飛瀑」,可以親自體驗文字的描述,可以聽錄音,可以看電視錄象。教師調動一切可行方式,能讓學生有最直接有效的感覺、知覺,來樹立美的意識,激發美的情趣。學習《天凈沙•秋思》就可以引導學生先吟誦後作畫的形式,在頭腦中呈現「枯藤、老樹、昏鴉」以及蕭條、荒涼的秋景,還有以這些景物、景色為背景的「斷腸人在天涯」的整體畫面,進行感知體驗,從形式到內容,從畫面到意境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美,從而感受到蘊含在畫面中遊子凄苦的心境和沉鬱的情緒。只有通過感知,作為審美主體的學生才能把握審美對象的各種感性狀貌,才可以引起美感,不斷激發他們學習的強烈興趣和求知慾望,為進一步賞析、理解奠定感性基礎。平常說的「真情實感」,必須要先有「實感」,才能有「真情」。劉勰《文心雕龍•神思》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就是說通過感受,激發人的情感。感知能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學生需調動所有感官「目視、口誦、耳聽、心惟」,進行綜合的心理體驗,形成立體交叉思維,使其從多方面感知作品。
在審美活動中,想像是不可缺少的。想像在已有的知覺、表象及其相互聯系的基礎上,對這些知覺和表象予以重新組合與安排,不僅創造出新的知覺和表象,而且賦予他們以新的形式和意義。在當今的教學實際中,許多教師對課文過實、過細的分析,不給學生留有想像的空間,學生只能成為被動的「接受器」,思維被遏制,能力被苑囿。沒有想像、聯想,對知識的認知就不會擴展和深化,更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實際上大量的作品都存在著一個「意義空白」和不確定區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挖掘出可供學生進行豐富聯想的語言、情節等因素,讓學生插上聯想的翅膀,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情境中,對人物、故事情節等進行合乎情理、符合邏輯的想像,與作者形成共鳴。如教《孔乙己》一課,就可以充分利用人物語言的空白,故事情節的空白,調動學生的聯想,訓練學生感悟語境,准確表述語言的能力。文中是這樣寫的:「孔乙己最後一次來酒店,低聲說道:『跌斷、跌,跌……』」這里是孔乙己想辯而不能辯的情景,可以讓學生根據語境補充未說出的內容。又如《最後一課》中:「『我的朋友啊,』他說,『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請結合語境,發揮聯想,運用准確恰當的語言替韓麥爾表達出所要說的話。經過這樣訓練,學生運用自己的「內覺體驗」去把握,沉浸在作者創設的藝術境界中,感其情、悟其理,發揮聯想、想像的優勢,將會有一個新的「創造」。
情感是審美心理最為活躍的因素,想像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動下,依照情感的邏輯進行的。李白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就是有意識地把「蜀道之難」的形象著力加以誇大,從而表達出詩人所感受到的「蜀道之難」的感情。人們在欣賞作品時接受到各種情感的信息,因受感染而動情。教師要在教學中通過自身的情感投入喚起學生進行一種「物我同行」的情感共鳴境界。讓學生通過對作品美的認識,作出評價和判斷,學習《皇帝的新裝》,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揣摩作者的感情,分角色表演,進行情感的體驗,然後再進行理性的探究。學習《背影》可以讓學生聽錄音,看課本劇,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感氛圍中,然後再對課文進行分析。同時可以布置相應的「感實事、悟真情」的同步寫作訓練,如《沉甸甸的愛》、《我眼中的父親》、《母親的那雙手》等。這樣審美教學,學生既有情緒感染,又有理性分析;既可走進作品中與人物體驗悲歡離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進行客觀評價;既使情感再次升華,又培養了學生健全的人格。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蘊含「情趣」、「意趣」、「理趣」等,這些深層次的美,還需要探究和思考,需要「理解」去把握。也就是說,美的感受不只是一種形象的直覺,它同時更是一種思維的深化,要有一個理解和欣賞的過程。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邏輯思維,而是將理化為情,情又融於理。李商隱的詩再好再美,如果沒有「理解」,里邊的暗喻和象徵搞不懂,就不能充分欣賞到它的美質,那將失去它的深沉的意蘊和美學的真髓。學《梅嶺三章》在體會作品表現出來的浩然正氣的同時,不能忽視對詩中那真摯而深沉、豪邁而悲壯的語言分析。學《背影》感受父子情深的此刻,更應引導學生學習肖像描寫的手法及質朴卻飽含深情的語言。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由於生理因素、文化差異、生活境遇和人生閱歷的不同,從審美對象上所產生的審美趣味就會有質和量的差別,在欣賞同一作品時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對於同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對於中學生文學欣賞的多樣性,教師不應遏制,要根據教材的安排,因勢利導、循序漸進的教育學生認識作品中的精華,去粗取精,自覺地欣賞作品中的自然美、真實美、高尚美。
審美化教學在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啟迪、智力的開拓、健全人格的塑造、創造力的培養等方面發揮的效應是不可低估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因素,因而要不斷深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8484_1.html
❷ 如何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審美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由此可看出,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一、在對比中體會形象美 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故鄉》這篇課文,魯迅筆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的少爺公子們的兩種形象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住少年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少爺們"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四腳的天空"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發現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而少爺們只不過一群孤陋寡聞、鼠目寸光的紈絝子弟。通過強烈的形象對比,在學生的心目中,一個健康活潑、聰明能幹、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因此,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並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一、在讀中感受自然美。我國地大物博,要讓學生在短時期內感受到這一點,唯有通過文字加上他們豐富的想像來實現。如讀"這種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雲天,敢戲白雲......相對相依,宛如『熱戀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時,只要教師加以適當的點撥,鼓勵學生結合語言文字展開充分的想像,學生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幅天然美景。進一步的朗讀則會使學生感情得到升華,把自身融入其中,既可在書中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又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 二、在讀中體會形象美。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體會文中的情感,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只有通過朗讀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三、在讀中品味語言美。課文用詞精美、語境生動,學生通過朗讀,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如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將灕江水的三種不同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相似而整齊的句式娓娓道來,學生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怎能不體味出美的韻味來呢? 四、在讀中追求創造美。我們教材中的許多文章,可讓學生在朗讀中根據文字描述進行語言表達,在朗讀中由形象思維逐漸向象思維轉化,而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達到創造美的境界。因此,朗讀成了培養學生創造美的橋梁,朗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創造美。 三、在想像中拓展意境美 教師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教給他們掌握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後消失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在中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美多樣,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一、推敲傳神的詞語。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竄"字既顯示了速度快,又顯示來得突然;再如"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伏"字准確地表現出黃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態。這兩個詞既形象又貼切,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琢磨,從而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美感。 二、欣賞優美的句子。散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佔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如《春》這一課,作者不僅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講究,把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的特點描繪的淋漓盡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意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知識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❸ 如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進行審美教育
美是無處不在的啊!!行為、認識、語言、思想等等都可以體現美!
❹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審美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由此可看出,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一、在對比中體會形象美
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故鄉》這篇課文,魯迅筆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的少爺公子們的兩種形象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住少年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少爺們"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四腳的天空"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發現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而少爺們只不過一群孤陋寡聞、鼠目寸光的紈絝子弟。通過強烈的形象對比,在學生的心目中,一個健康活潑、聰明能幹、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因此,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並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1、在讀中感受自然美。我國地大物博,要讓學生在短時期內感受到這一點,唯有通過文字加上他們豐富的想像來實現。如讀"這種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雲天,敢戲白雲......相對相依,宛如『熱戀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時,只要教師加以適當的點撥,鼓勵學生結合語言文字展開充分的想像,學生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幅天然美景。進一步的朗讀則會使學生感情得到升華,把自身融入其中,既可在書中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又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
2、在讀中體會形象美。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體會文中的情感,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只有通過朗讀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3、在讀中品味語言美。課文用詞精美、語境生動,學生通過朗讀,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如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將灕江水的三種不同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相似而整齊的句式娓娓道來,學生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怎能不體味出美的韻味來呢?
4、在讀中追求創造美。我們教材中的許多文章,可讓學生在朗讀中根據文字描述進行語言表達,在朗讀中由形象思維逐漸向象思維轉化,而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達到創造美的境界。因此,朗讀成了培養學生創造美的橋梁,朗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創造美。
三、在想像中拓展意境美
教師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教給他們掌握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後消失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在中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美多樣,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傳神的詞語。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竄"字既
❺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在小語教學中滲透審美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語道出人們對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為美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一種樂趣,一種陶醉。真正的美應當是純潔的,真實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內心產生無比的喜悅和興奮,在欣喜中受到啟迪,領悟生活的真諦,從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兒童美感,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從內涵意義的闡明都充滿了美的因素。面對這樣的教材,作為語文教師,其本身具有雙重任務:不僅自己需要從教材中領悟美,而且還得教會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美。那麼,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教師語言揭示藝術美 教學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時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對於教師來說,他的語言恰似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出教師思維的邏輯性、感情的豐富性、知識的廣闊性、認識的深刻性、表達的藝術性以及反映問題的敏捷性。可以想像,教師語言缺乏美感,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師語言深奧,學生就難以接受和理解。
❻ 簡述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貫徹滲透審美教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美術等,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某種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更深刻。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像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總之,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如1篇游記教完了,於是總結說:「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再說,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處處「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這就是——美。社會生活、自然景物、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反映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美,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一言以蔽之,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從悅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強烈慾望,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眾所周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有一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還能獲得更為廣闊、更為深刻的意義。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
❼ 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審美教育
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點,表現為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悅性。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有利於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深化語文教育的效果,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