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火
生態文明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教師要善於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態文明因子,找到滲透點和結合點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一、 巧妙點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
教材涉及生態文明的內容,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語匯積累、品詞析句、理解課文等方面入手,適時地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比如,低年級語匯積累教學應把生態文明教育貫穿滲透其中。我們常見的獅子、熊貓、大象、老虎、熊等動物,生活在籠子里,它們為什麼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它們自己的家園里?教育學生愛護動物,保護生態文明,思考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面對教材中無數縱橫交織的生態文明教育契機,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仔細體味,自然地將生態文明教育滲透於教學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 相機熏陶,讓學生在自行感悟中提升
第一,欣賞「插圖」,直觀形象。小學語文插圖多達幾百幅,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例如,教學《桂林山水》,利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觀察清澈的湖水,翠綠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樹影。美麗的景色在學生心頭喚起的感覺,會產生愉悅之情,並慢慢沉澱,使之產生保護美麗大自然的願望,這就強化了生態文明教育。第二,欣賞朗誦,感知形象。小學語文課文都是編者從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篩選出來的文質兼備的上乘佳作,如《三亞落日》《草原》《黃果樹瀑布》等,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態文明教育課文。教學時,可播放配樂朗誦,讓學生通過聲音感受自然景觀的美麗,引導學生認識只有生態文明保護得當,自然的美麗才能得以永恆,使學生在熏陶中深刻感悟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第三,自我朗讀,內悟形象。加強朗讀,能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會收到良好的生態文明教育效果。如教學《長城與運河》《迷人的張家界》這類課文,要指導學生在朗讀中,用贊美和喜愛的語氣讀出自己對大自然、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進而提升他們保護生態文明和自然資源的情感。
三、 有意運用,讓學生在反復實踐中養成
課上,在課堂練習中運用。課堂練習,除了鞏固所學知識,也可有意設計生態文明教育滲透其中。如第八冊有個看圖討論練習,除了復習相關句型造句外,可引導學生仔細觀看畫面:青山,綠水,嫩草,舒坡;沙灘野餐,水裡游泳;試飛航模;海鷗低旋。要求學生再造一句,勾畫一幅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人與植物的和諧共處圖來。這樣的訓練多次反復進行後,學生必然會得到生態文明教育,形成重視生態文明的意識,養成注意生態文明的習慣。課後,在拓展延伸中運用。一方面,可通過寫作練習有意訓練。另一方面,可通過活動安排反復實踐。小學語文雖有不少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但其深度和廣度還需通過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來補充。可把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有意安排在活動中,把學生的視野引向更廣闊的課外天地,來強化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培養學生保護生態文明的社會責任感。
小學語文教學,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外教學活動,都可以滲透生態文明意識。只要我們能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精心挖掘教材的生態文明因素,選准滲透點和結合點,研究滲透技巧,增強滲透效果,就能促進全面的生態文明教育。
② 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對農村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具有重要意義。而小學《科學》這一門學科又為環保教育搭建了一個極好的平台,科學課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主要陣地,科學課程是實施環保教育的重要資源,在科學課中進行環保教育是實施環保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小學生環保意識淡薄的成因分析 1、當前小學生環保意識缺乏的原因及表現
農村地區的孩子普遍衛生習慣較差,學校附近的村子隨處可見的白色垃圾(早餐包裝、尼龍袋、油紙、廢棄物),以及孩子們不整潔的個人衛生狀況,清楚地告訴我們這些學生的家庭普遍缺乏環保意識。孩子們缺乏生態環保意識主要
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環保知識淺薄
大多數學生對生態環保知識了解少,缺乏基本的環保常識。比如:白色垃圾、廢棄電池等電子產品、干凈的江河水變黑的危害等知之甚少。許多學生認為保護環境就只是不要隨地扔垃圾、不要隨地吐痰、看見廢紙廢物主動撿起。 (2)環保目的不明
對於為什麼要進行環境保護?在對我們學校160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的學生都是認為不保護環境,地球就變成了垃圾場,大樹、小草、花都會死,河水會變得不幹凈。學生們覺得我們環保就是讓周圍變干凈,看不到垃圾,讓大自然更美麗,人類生活更美好。其實環保的目的就是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研究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原因,尋找保護的途徑與方法,自覺維護人與自然和諧均衡相處。
(3)環保意識缺乏
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意識到水、電資源的寶貴,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玩自然水、浪費水資源嚴重,也沒有節約電的意識,教室里常常無人了燈還亮著,完全沒有意識到缺水、缺電的嚴重性。這就需要學校進一步進行節約教育、環保教育。
(4 )環保行為習慣差
學生普遍環保行為習慣差,明知不能隨地吐痰,不能亂扔紙屑,不能進草坪踩踏,但是,校園里卻經常看到原本打掃干凈的地面常常會冒出紙屑等雜物;進草坪玩的學生也常有發現。
二、培養小學生環保意識的有效途徑
(一)、充分挖掘小學科學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培養的內容
1、從學科的內容和特點來講,小學科學課與環保教育有著更多的共性,其內容更豐富、知識面更廣泛。 (1)道德教育內容
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對廢棄物的容納能力也是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通過破壞環境來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孫後代的生存,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從而
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如四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六下第五單元的《神奇的能量》„„ (2)行為教育內容
要求學生成為大自然的優秀管理員,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講究環境衛生,節約用水用電,收集廢紙廢鐵,愛護花草樹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主動參加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投身於環保事業。如三上第四單元的《它們是什麼做的》;三下第一單元《土壤與生命》、六下第二單元的《遺傳與變異》„„ (二)、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對學生滲透環保教育。
課堂教學中,有許多環境現象和環保問題單憑口頭講述或學生討論達不到形象、直觀的效果,很難引起學生的關注或在他們心中產生震撼。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有關教學內容製成多媒體課件,並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插播一些錄像,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將課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能積極參與討論、探究解決環境問題、保護環境的方法。例如,利用多媒體播放「白色污染」情況:原來清澈見底的河水不見了,河面上常常漂浮著白色的塑料袋、飯盒、泡沫包裝材料等一次性塑料物品;在公園的綠樹從中,綠蔭地上,花壇里,不時可見扎眼的「白色」;在寬闊的馬路上,一陣風吹過,路邊的塑料袋吹上了天空,好像一隻只斷了線的風箏等。通過播放短片,讓同學們思考、討論:白色污染為什麼會如此猖獗呢?教育大家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不做污染和破壞環境的事,從而增強廣大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組織學生實地考察進行環保教育。
我在教學《水污染》一課時,先帶領學生到污染嚴重的河邊實地的調查研究,看看水面上有哪些漂浮物?這些漂浮物來自哪裡?聞聞河水有什麼氣味?因此,面對發黑發臭的河流,讓學生想到的是「什麼原因使河水發黑發臭?」、「河水發黑發臭有什麼危害?」,從而使學生對水質污染有了一個更直接的了解,增加了他們的感性認識,激發了學生的環境探究意識。
在學習《從岩石到土壤》這一課時,課前帶領學生走進自然,採集岩石標本和土壤標本,讓學生從採集標本的過程中學習,初步感知不同的岩石、不同的土壤來自於不同的地理環境,從而增長一些地理環境方面的知識。同時,學生在采
集標本過程中,接觸自然,親身體驗,了解實際中的地貌,得到的知識遠比單純的岩石和土壤的標本要多得多。特別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還獲得一些水土流失、樹木保護水土、植物生長與土壤等方面的知識,學生增長了見聞,無疑有利於我們滲透環保教育。
(四)、結合環保節日,開展宣教活動。
一年一度的環保節日有:中國植樹節(3月12日)、世界氣象日(3月23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愛鳥周(各地有異,一般為4月至5月初的一周)、世界無煙日(5月31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6月17日)、世界土地日(6月25日)、世界人口日(7月11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9月16日)。通過這些節日,配合有關主題,舉辦環保知識講座;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比賽、徵文比賽;利用黑板報、牆報進行宣傳展覽;排演環保節目;進行環保知識的問卷調查等,逐步培養學生的環保參與意識。 (五)、讓環保教育得到課堂拓展,學練結合,讓學生形成能力
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還要讓課堂得到拓展,讓學生學習和實踐相結合,最終讓學生形成合理利用自然環境的能力,發揮學生的環保作用。 (1)根據學習生活需要,有效使用廢棄物,進行課堂環保拓展教育。 教師在教學准備時,會發現我們諸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很多教具、學具都可以利用被人丟棄的廢紙板或廢木條等廢棄物來自己製作而成。為此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積極撿回廢棄物,為教師製作教具或為自己製作學具,還可以實行一些製作比賽,評比後作為學生的平時成績。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而且讓學生養成了環保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減少污染、變廢為寶的良好習慣。
(2)參與社會調查,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環保能力
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師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的方式,拓展課堂教育。如每年寒、暑假就給學生布置一個家庭作業:請你用你喜歡的方式,利用假期時間,調查一下你所在的村組和家庭每季度用的水電,並認真分析是否達到了節約用水電的要求。或者利用假期,自己去撿廢棄物去賣,看能否給自己掙本子費。這樣不僅鞏固了所學的課堂知識,而且久而久之,環保也就成為學生自覺的一種能力。
③ 英語課教學中如何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講一些自然風光旅遊記錄之類的英語文章。組織觀看可可西里永不屈服之類的英文環保電影。環境問題英文辯論話劇排練很多啊
④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教材應體現現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欣賞文學作品,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們要充分發掘並利用語文學科中的生態教育因素,使學生了解人類生存環境和發展的關系,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感態度和生態文明意識,自覺去關愛自然,愛護地球。
一、 在直觀中體驗生態文明的重要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文質兼美,還有不少課文滲透了環保教育的因素,有利於教師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挖掘課文中蘊藏的生態環保素材,圍繞語文教學要求,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設定環保教育的要求、方法和步驟,把環保教育有機滲透到德識才學的教學過程中,以豐富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很多課文無論是內容還是插圖都十分精美。《莫高窟》《沙漠中的綠洲》《珍珠鳥》等都不失為好的環保教育素材。老師要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絢麗多彩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提高欣賞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生態意識、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培養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的才能。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不僅是師生、生本情感交流、平等對話的過程,也是學生與大自然竊竊私語、情感融洽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環境、周圍的情景,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教師應因文而異,通過插圖、多媒體以及精彩語言創設充溢情感、飽含激情的教學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生態教育活潑具體,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實施高質量、高效率的生態教育。
教老舍《草原》時,老師可利用多媒體再現草原藍天碧草羊兒跑的獨特風光,並伴以《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音樂,圖片與音樂美妙融合,讓學生沉醉在如詩如畫的境界中。再讓學生閉上眼睛,問:你聞到了什麼?這兒為什麼會如此優美宜人呢?學生通過觀察、想像、交流,領略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無限風光,而且讓這些美感逐漸在心靈中沉澱,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生態文明之芽也在心中萌發。
⑤ 如何在科學教學中滲透生態環境教育
自然環境是一種特殊的資產,破壞生態環境本身就是流失財富。現今中國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雖然局部在改善,但總體上呈惡化趨勢。國務院頒布的《關於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規定》中明確指出:「環境保護是一項新的事業,需要大量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要把培養環境保護人才納入國家教育規劃;中、小學要普及環境科學知識……」保護環境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和保障,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存家園,就是積累財富,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已經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喚醒人們的保護意識,青少年是未來的創造者和主人,只有讓他們認識到破壞環境是在危害自己的生存,形成保護環境的強烈意識才是重中之重。作為一名科學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將環保教育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加強學校的環保教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從小就愛護周圍環境的意識,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養成節約資源,保持環境衛生,愛護花草樹木,保護小動物的良好習慣,使他們能夠主動維護身邊環境。所以我認為科學教學中開展環保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以教材內容為起始點,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生態環境的理論教育
九年義務教育從三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內容包括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宇宙、空間科學等,並注重科學技術,環境(STSE)相互聯系的原則,且各年級教材內容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水平。所以在內涵上將環境保護內容有機融合在科學課教學中正是教育的最佳手段。
例如,六年級有一個單元是《環境和我們》,三年級有《地球上的水 》, 講地球上水的分布,淡水資源非常有限,水的污染非常嚴重,以及被污染的水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人類面臨的水資源危機等; 六年級講到:酸雨都會使得森林、湖泊遭受破壞;臭氧層空洞直接危及人類健康;溫室效應的氣體的增加使得地球逐年變暖,海平面逐年上升……所有這些環境問題都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的問題。
五年級科學課上冊第一個單元「生物生長的需要」從探究植物的外部生存環境對其生長狀況的影響入手,引導學生探究動植物生長需要的基本條件,以及周圍環境對動植物生長的影響,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
「生物與環境」單元讓學生體會到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活習性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人與環境」單元讓學生感悟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於環境,又影響環境,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基本的環境保護意識。
所以,科學課的教學非常有利於環境教育的進行,是滲透環境教育的主陣地。環境教育與科學課教學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教材內容為平台,將保護環境滲透其中,使它們水乳交融,讓學生理解自然環境內部各要素的關系;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逐步為學生構建一座生態環境的高樓大廈。
2.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我身邊環境的變化」調查活動
從學生熟悉的環境入手,讓他們發現周圍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並收集整理調查資料,開展全班性的討論交流活動,讓他們感受到環境問題就在我們身邊,意識到身邊小事就有可能破壞環境,而有時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保護環境,為學生敲響保護環境的警鍾。
3.積極開展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課外活動
「學是孩子的天職,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位小學生都渴望參與課堂之外的教育活動。所以充分利用科學課開展以生態環境教育為主題的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興趣,拓展學生視野,將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更有利於培養他們保護自然環境的態度,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使他們參與到愛護環境,治理環境的行為中去。
⑥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教案有哪些
三年級科學上冊滲透環保教育教案
任課教師 鄒興忠
第三課 大樹和小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徵。
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
大樹和小草都是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特徵,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滲透環保教育: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識。
【教學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教學准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1.師生交流:在校園里不僅有高大的樹木,還有低矮的小草。我們認識這些小草嗎?這些小草長在校園的哪些地方?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的小草怎麼認識?提供認識的方法及資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為什麼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實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尾草。
⑦ 初中歷史教學如何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一、結合教材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 ,是指人與自然的關系應是和諧代替對抗,而和諧意識在中國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追求、崇尚和諧是中國文化的精神之一。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只要教師抓住點滴不斷滲透,就會起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作用,求知旺盛的中學生在被感染的同時和諧意識也潛移默化地加強了。例如,在講秦朝的歷史時,通過史料的補充,指出早在秦朝時人們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有進一步認識和重視。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雲夢縣發掘了12座戰國至秦代的古墓。在第11號墓中出土的《田律》大意為:從春季2月開始,不準上山砍伐林木;不準堵塞林間小道;不到夏季不準入山采樵,燒草木炭;不準捕捉幼鳥或搗鳥卵;不準毒殺魚龜;不準設置誘捕鳥獸的網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可知這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又保護了人類的生存環境,也啟示後代,今天我國執行的「封山育林、自然保護區、休魚期等等的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都源於此。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至今澤被川西,這其中的經驗很值得總結吸取。
近代工業文明時期,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化。但同時,人類對自然的干擾也超過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引起了嚴峻的生態和環境問題。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指出,衰落的特別是那些消亡的人類文明,都直接或間接地與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協調有關,由於人口膨脹、盲目開墾、過度砍伐森林等造成的對資源的破壞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只要在教學中,挖掘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將教材中已有的史料與環境因素有機結合起來分析,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強化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人對自然的依賴亦應是征服與掠奪代之於有序補償和保護,天人合一,然而跨入21世紀的人們,絕大多數都帶著在20世紀中與大自然搏鬥、與災害搏鬥的疲憊。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調理自然生態環境良性發展,如何彌補人類在以往年代所犯的過錯,如何充分發揮大自然對於人類的積極作用,這些顯然都是極端嚴肅的課題,需要人類認真地思考。
《歷史課程標准解讀》中特別強調「在歷史教學的內容上,必須體現時代性,把握現實世界中人類面臨的最主要問題,通過歷史淵源展現其歷程和前途,正視人類與自然界所面臨的問題和危險。」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到了什麼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指出了鼓勵學生對歷史進行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2010年,結合發生的重大的實事,引導同學們共同完成了兩個研究性學習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