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教育應遵循哪些原則
有很多方面,比如在幼兒社會教育方面,應遵循以下原則: 1、考慮幼兒現有水平和未來發展方向的原則(立足現在) 2、兼顧幼兒現實生活和世界未來發展趨勢原則(著眼未來) 3、有組織的社會教育活動與隨機教育互補原則 4、班內、園內教育與班外、園外教育相結合原則 5、幼兒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行為的發展相統一原則 6、面向全體幼兒與注重幼兒個別差異原則 這些原則最重要的基礎是尊重兒童的人格和意見、另外有時間可以了解一下盧梭、誇美紐斯.或福祿培爾、蒙台梭利和杜威等教育家的書或者思想,很有幫助
⑵ 融合教育的推展有效的融合模式
融合教育推行至今,不論國外或國內,贊成者勇往直前,反對者無心參與。雖然融合趨勢招致許多反對的聲浪,但從融合的教育哲學觀來看,如所有學生有權利在最少限制的環境中接受教育,特殊孩子也是班上的一員,學生良好的學習應以單一教育系統替代普通、特殊二分的教育系統,以及家長、教師、學生交互影響的力量可以促使融合模式比分離模式更易成功。如果秉持這種理念則融合模式的確是未來教育發展過程中值得耕耘的方向。但是,實現融合教育的確需要整體的考慮及完善的配套措施才能在實施過程中真正對所有兒童有利。
國外文獻提出實施融合教育中四種可行模式,本文將詳細介紹這四種融合模式並與台灣的現象作一比較說明,也作為未來實施融合教育的參考:
普通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常會在心中出現兩個問題:
1.怎樣作才能使孩子的學習達到最好的效果?
2.特殊化的教學希望達到什麼程度?
事實上,融合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使老師受惠,而是能真正滿足學生長期的需求,也正因為如此,隔離的方案雖有利於教師的教學,但卻未必有利於學生的學習發展。換言之,要真正落實融合教育必須有兩個要件:
1.必須滿足學生的特殊需要。
2.建立成員間共同的信念。
融合教育是建立在以下六個原則上
1.零拒絕
2.在住家附近的學校受教育
3.按自然比例安排特殊學生在普通班級中
4.在於自己年齡相近的班級受教育
5.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教師共同合作
6.教育服務是建立在了解學生能力的長處並且從長處來進行教學
⑶ 如何辨析隨班就讀,全納教育,融合教育三個概念
隨班就讀是指特殊兒童在普通教育機構中和普通兒童一起接受能滿足他們特殊專需要的教育形式,是中國大屬陸吸納現代「融合教育」理念而開展的一種特殊教育辦學形式,可以說是中國大陸特殊教育界特有的一個術語。隨班就讀能夠在教育經費較少的情況下極大地提高殘疾兒童的入學率,可以滿足殘疾兒童就學的需要,符合我國的國情,也符合國際上「正常化」教育原則、回歸主流、一體化教育、全納教育的發展趨勢。自1989年原國家教委試行在全國開展隨班就讀工作以來,我國隨班就讀工作得到大力的發展。
隨班就讀是在普通教育機構中對特殊學生實施教育的一種形式。教師們根據隨班就讀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給予特別的教學和輔導,使他們學有所得,與大多數同齡同學一起成長。隨班就讀是我國特殊教育的重要辦學形式
⑷ 幼兒園的教學方案指定遵循什麼原則
1.適宜性原則
適宜性指的是教師在制定教育目標、確定教育內容、創設教育環境實施教育過程等環節中,都能充分考慮幼
兒的年齡特點、學習特點、發展水平和情感需要,以最適合幼兒特點的課程開展教育活動。適宜性原則充分表明了幼兒自身特點和需要對教育目標、內容、方法等的影響:適宜的目標幼兒跳一跳能夠得著,適宜的內容幼兒容易理解,適宜的方法幼兒能夠接受,只有適宜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教師在選擇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時候,不要照搬書上的,可以借鑒,但一定要考慮自己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再好的活動不是適合自己也是徒勞。
2.滲透性原則
這里的滲透有以下兩方面含義:一是教學活動要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自然進行,保育為主,保教結合;二是指課程內容之間相互滲透,無論是五大領域課程還是主題課程,其內容、目標都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不能孤立進行。尤其是語言領域和社會領域的教學活動,與其他領域的身體更明顯一些。例如,在美術教學活動中,一般都要滲透大膽表達的目標等。
3.參與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在教育活動設計過程中,要注重通過多種途徑和策略和調動幼兒的主題參與性,在參與過程中獲得體驗與發展;二是指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家長資源、社會資源、同伴資源等多種教育資源的共同參與。
4.發展性原則
幼兒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幼兒提供發展的途徑,使幼兒既獲得當前的發展,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當然,發展不僅僅指知識的豐富,還包括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的改善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以上是對幼兒園教學活動概念、類型以及教學活動設計的意義、理論依據及遵循的原則等理論方面的總體論述。這些理論的論述綜合了當前幼兒教育的前沿理念,從教師角度出發,結合實踐,將理論知識平民化,便於教師理解。這些理論知識為如何設計符合幼兒學習需要的教學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綜合、整體地理解和應用這些理論知識,能使教學活動設計更加科學、有效、合理。
⑸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原則有哪些
一、使所有幼兒均能適應的原則這是幼兒教育最基本的原則。因為幼兒能否適應學前階段的教育,直接關繫到以後學校教育的成敗。因此,許多國家特別注意研究每個幼兒的家庭經濟情況、社會地位、父母的職業和文化素養等因素對幼兒的影響,然後根據幼兒不同的經歷、素質、獨創性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樣自然會提高每個幼兒對教育的適應性。
二、促進思維的原則幼兒教育一方面要適應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幫助幼兒掌握越來越復雜的思維方法。要多讓幼兒接觸實際,觀察事物,並加以集中、分類、比較。鼓勵幼兒經常反復思考一個問題,這是一種奠定思考方法基礎的手段。
三、依靠自身發展的原則真正的教育並不是強加於人的。幼兒教育只能在幼兒毫無對抗情緒的情況下進行,促使他們自願地得到發展。匯集各種知識、印象,在自己頭腦中逐漸形成一個統一的世界,這一活動過程是在成人指導下,靠幼兒自身的努力完成的,任何人都無法取代。因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創造各種能給幼兒帶來新感受的環境,以幫助他們從各種感受中獲取新知識。為此,許多國家址分重視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幼兒廣泛持久的興趣。這是幼兒自我教育的動力。
四、重視能力培養的原則學前...語言能力和審美能力等。鼓勵幼兒經常反復思考一個問題,以幫助他們從各種感受中獲取新知識、想像能力,靠幼兒自身的努力完成的。學前期是幼兒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知覺能力。這是幼兒自我教育的動力。
五,所以許多國家提出「學前教育應為幼兒未來的人格形成打下基礎,依靠集體的力量得到發展的、分類。」因此,應該讓幼兒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發現周圍五彩繽紛的世界,任何人都無法取代、重視能力培養的原則學前階段、和諧發展。幼兒教育只能在幼兒毫無對抗情緒的情況下進行,才能得到發展,發現並鼓勵他們的新想法。知識只有成為智力活動的推動力才具有價值,另一方面要幫助幼兒掌握越來越復雜的思維方法,許多國家特別注意研究每個幼兒的家庭經濟情況,培養良好的個性、印象、面向未來的原則今天的幼兒教育不可能給予幼兒解決未來社會問題的答案,在自己頭腦中逐漸形成一個統一的世界、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幼兒的『自我』只有處在與他人的『自我』相互作用的狀態下。要多讓幼兒接觸實際,並加以集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創造各種能給幼兒帶來新感受的環境。因此,人格才能得到均衡發展,直接關繫到以後學校教育的成敗、父母的職業和文化素養等因素對幼兒的影響一。因此、依靠自身發展的原則真正的教育並不是強加於人的、使所有幼兒均能適應的原則這是幼兒教育最基本的原則。
六,促使他們自願地得到發展,而應該明白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發展幼兒的注意力。因而,觀察事物。教師應該引導幼兒思考。但是、感覺能力,培養幼兒廣泛持久的興趣。為此。因為幼兒能否適應學前階段的教育,教師在給予幼兒個人活動機會的同時。匯集各種知識、促進思維的原則幼兒教育一方面要適應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素質、追求人格平衡發展的原則追求幼兒的全面,這樣自然會提高每個幼兒對教育的適應性,只有基礎牢固、推理能力、獨創性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逐漸豐富感性知識、社會地位,應給予他們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
這是一種奠定思考方法基礎的手段、比較,在創造性方法的運用中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是當前世界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這一活動過程是在成人指導下。因而,許多國家址分重視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教師不應該反精力放在毫無意義的知識羅列上,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的創造性,必須考慮怎樣才能使幼兒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生活。」幼兒的個性是在社會團體中。心理學家瓦倫說,然後根據幼兒不同的經歷
⑹ 幼兒園教育活動實施的原則有哪些
1、適宜性原則
教師在制定教育目標、確定教育內容、創設教育環境實施教育過程等環節中,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學習特點、發展水平和情感需要,以最適合幼兒特點的課程開展教育活動。
教師在選擇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時候,不要照搬書,可以借鑒,但一定要考慮自己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
2、滲透性原則
教學活動要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自然進行,保育為主,保教結合;課程內容之間相互滲透,無論是五大領域課程還是主題課程,其內容、目標都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不能孤立進行。
尤其是語言領域和社會領域的教學活動,與其他領域的身體更明顯一些。例如,在美術教學活動中,一般都要滲透大膽表達的目標等。
3、參與性原則
在教育活動設計過程中,要注重通過多種途徑和策略和調動幼兒的主題參與性,在參與過程中獲得體驗與發展;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家長資源、社會資源、同伴資源等多種教育資源的共同參與。
4、發展性原則
幼兒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幼兒提供發展的途徑,使幼兒既獲得當前的發展,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當然,發展不僅僅指知識的豐富,還包括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的改善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6)學前融合教育教學原則擴展閱讀:
幼兒園教育活動組織途徑主要有:
1、集體教育活動。全班幼兒共同參與,教師面向全體兒童。短時間提供大量共同經驗,注重教育內容的邏輯性,兒童在活動中相互啟發、發展自律、合作意識。但是集體教育活動容易導致不能充分考慮每個幼兒的特點、興趣、需要,幼兒的表現機會少,不利於有針對性地培養各種能力。
2、小組活動。幼兒分小組進行活動,教師提供環境和材料,發揮間接指導的作用。幼兒自主探索、協作的機會更多,可以充分表現自己,有利於獨立、自主、協作等精神的培養。幼兒小組合作能力的培養是小組活動有效進行的前提條件。
3、個別活動(區角活動)。幼兒獨自活動,教師予以個別指導。有利於因材施教,發揮兒童的主體性。個別活動對師資、設備有更高的要求,對教師的教育技巧要求更高。
⑺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原則有哪些應該怎樣貫徹這些原則答案
學前教育培養來熱愛幼兒教育源事業,具有現代教育理念,能適應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具有寬厚的 科學文化知識和扎實的學前教育專業理論,過硬的專業技能及進行教育教學研究的意識和能力,綜合素質較高,能勝任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
⑻ 為什麼要做融合教育
我們為什麼需要融復合教育制?
融合教育理念的出發點是特殊障礙人士和一般人群交流、融合,最大限度的減少社會對特殊障礙人士隔離。
這是一種雙面的觀點,既要讓特殊障礙群體融入社會,也要讓社會大眾認識了解特殊障礙群體。倡導特殊兒童和一般兒童融合教育,也是促進社會和教育機構對人員和資源進行重新分配。而對於特殊兒童來講,他們完全可以和普通兒童一樣完成學業,融合的學習不僅是學習知識和技能,也是融入社會的起點。
融合教育促進了特殊兒童的社會化發展和社會功能的改善,而對於一般兒童,融合教育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平等、尊重、接納、包容的思想,在與特殊兒童共同學習相處的過程中培養了他們善良、友愛、同理他人,樂於助人等很多優秀的品質和個人素養,也為成年後對多元化世界的理解包容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這是對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相互成的「雙贏」教育模式。
⑼ 融合教育中對言語和語言障礙兒童教育
一、語言障礙的類別
1.構音異常
構音異常指說話時吐字不清,也就是俗話說的發音不準確。在患交往障礙的學齡幼兒中,有70%~80%的幼兒屬於構音異常。在這種語言障礙中,有單純的構音障礙現象,也有構音異常伴隨其他症狀出現。常見的構音異常有四種情況:說話時出現替換音、省略音、彎曲音和添加音。
2.發聲異常
常人說話音調、音量、音質都能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強弱有致,大小適中,讓聽的人不覺得刺耳或吃力。發聲異常的人則容易在音調、音量、音質三方面偏離常態。
3.語暢異常
口吃屬說話節律障礙或說話流暢障礙。說話者常在說話時不恰當地中斷、重復、拉長一些字音或調。口吃在說話障礙中極為典型。對於造成口吃的原因,學術界在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爭論後,普遍服從多因素論。
4.語言發展遲緩
語言發展遲緩指幼兒說話語言產生較晚,在恰當的語言操作方面明顯地落後於同齡幼兒。如對詞義的理解狹窄、不能正確地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等。這是在期望的年齡中語言發育不理想的狀況,可能由發育遲、聽力障礙、腦損傷、智力落後、情緒障礙等問題造成。
5.言語內容貧乏
由於受自身發展水平的限制,幼兒對詞語的掌握有限,因而在表達上就欠豐富,這本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在一些幼兒身上這一現象表現得很突出,如言語內容極度貧乏,對常用詞語都很難習得和加以運用,不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6.言語能力喪失
這是一類比較嚴重的語言障礙的總稱,包括由耳聾、大腦言語中樞發育不全或病變神經官能症、言語器官缺損或病變等多種原因造成的啞、緘默症、失語症、喉病等現象。這類幼兒由於喪失了原有的語言表達能力,因而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二、解決方法
語言障礙類型眾多,問題亦各不相同。既然語言障礙會影響幼兒的學習、生活、社會適應、人格發展、人際關系、情緒情感等各方面的發展,教師應在教育教學上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幫助有語言障礙的幼兒。 1.對構音異常的幼兒
教師可以提供正確的語言發音模式。如利用圖卡、字卡、注音符號卡、語言學習機、發音部位模型、鏡子、錄音機等教材教具,實施辨音訓練與構音訓練;利用個別指導或團體輔導,進行語言訓練;訓練過程應盡量寓教於樂,利用游戲、比賽、舞台劇、角色扮演、歌唱、猜謎、朗讀等活動,創造愉快的學習氣氛、學習情境,在實際生活經驗中,讓幼兒隨時隨地地練習,自然而然、耳濡目染地學會正確的發音。
2.對發聲異常的幼兒
教師可指導一般的發聲原理及發聲衛生知識,指導使用聲帶的正確方法,使幼兒了解不必要的大聲或太興奮的叫喊聲等對聲帶有不良的影響;也可以利用錄音機實施判斷適當的音調、音量、音質的聽覺訓練,用以幼兒自我矯正;對較小的幼兒,可利用行為改變技術或增強原理,鼓勵幼兒用悅耳的聲音說話等。
3.對語暢異常的幼兒
教師要認識口吃幼兒的特徵,設法消除幼兒精神壓力的根源,利用「減敏法」,讓幼兒先在合唱、齊唱、共同朗讀、角色扮演、舞台劇、對玩偶說話等壓力較小的情境中練習說話,然後逐漸除去其所依賴共同朗讀或合唱的情境,最後使幼兒能不藉助他人的陪同而能單獨流利地說話。教師應鼓勵和支持他們,也鼓勵其他幼兒接納他們,使他們感受到說話的愉快和成功的經驗;鼓勵幼兒培養其他方面的專長及興趣等。這些都是建立信心的心理輔導策略。
4.對語言發展遲緩的幼兒
幼兒口語障礙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語言發展遲緩。原則上,教師宜注意語言學習的環境,使語言發展異常的幼兒被同伴所接納,製造和諧融洽的活動氣氛,不讓他們在團體生活中受到壓力,也就是訓練班上幼兒不嘲笑其幼稚的語言或發音異常。更應努力營造說話的環境,利用電話、玩偶、錄音機、捉迷藏游戲等活動,引導語言發展遲緩的幼兒說話。並通過團體活動或生活經驗,實施語言基本訓練,以增進他們與同伴之間交流與說話的機會。
此外,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語言訓練教室可設置沙箱、水槽、語言觀察室、游戲室、各種玩具(如電話玩具)、玩偶、積木、黏土、錄音機、發音教室、語言學習機等設備,以刺激幼兒說話的動機。
5.對言語內容貧乏的幼兒
對於言語內容貧乏的幼兒,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讓幼兒有話可說。
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實際運用中發展起來的。因此,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就是幼兒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的良好平台。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素材作為訓練幼兒語言表達的話題,既豐富幼兒表達的素材,也可以增強幼兒表達的勇氣,使幼兒有話可說,克服言語內容貧乏的問題。如上廁所能向教師提出,有事能向教師請假等。在一日生活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和幼兒接觸交談,結合每天的生活,讓他們介紹所看到和學到的新鮮事,如喜歡看的電視節目、重大的新聞、每天最開心的事及學會的本領等。在此過程中,教師只要做好一個耐心的傾聽者、欣賞者,在聽到幼兒說話不連貫時,不應急著幫忙或打斷他們的話題,應以表情或眼神鼓勵他們,從而激發他們說話的興趣,逐步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6.對言語能力喪失的幼兒
隨著融合教育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普通幼兒園內也可能接收一些特殊兒童(如聾啞兒童)入園隨班就讀。對於這些言語能力較差甚至喪失的幼,教師首先要做到尊重他們,構建和諧的師幼關系。尊重,不僅僅是教師自己要尊重幼兒,同時也要鼓勵其他幼兒尊重這些特殊的同伴。其次,教師要支持幼兒的特殊表達方式。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呵能會用自己的特殊方式表達需要,那麼教師就需要了解幼兒不同手勢的意思,盡量滿足他們的需要,以減少幼兒的挫敗感,使其能盡快融入幼兒園集體生活中。第三,爭取家長的配合,強化訓練。對於非生理原因喪失言語能力的幼兒,在家園取得一致意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採取科學的矯正技術發展幼兒的言語能力。如發音方法的訓練、心理障礙的疏導等。
教師有責任努力地創設環境和學習條件,讓每一位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發展。所以,教師需要定期地檢查學習的環境、幼兒的語言行為以及教育教學情況,以保證幼兒的進步與教學績效。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有系統的語言矯治模式,如隨機教學模式,在各科教學或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鼓勵幼兒使用語言以獲得其所需要的事物,讓他們知道語言的重要性;如溝通互動模式,教師扮演催化者的角色,利用說話或動作激發幼兒溝通的反應,也就是利用不同的增強與回饋幫助幼兒說得更多、更好等。在教育上,教師應側重於語言的強化訓練,以促進有語言障礙的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