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新課程理念對課堂教學的要求

新課程理念對課堂教學的要求

發布時間:2021-02-23 10:08:33

A. 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課堂教學形式

一、關於課程與教學
我們要弄清的一個問題是:教學是課程傳遞和接受的過程,還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1、什麼是課程?
A .幾種典型的課程理論
· 理性主義的課程理論:以知識為核心,以學科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
· 經驗主義的課程理論:以經驗為基礎,以兒童為中心,以實踐活動為方式。
· 建構主義的課程理論:以「知識建構」為基本理念,以創設「學習環境」為主要任務,以主動學習為核心的教學策略。
以上三種課程理論,前兩種屬傳統的課程理論,後一種屬新課程的理論。
B .傳統的課程理論可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
· 課程被窄化為學科,課程成為一種指定、指令(專制),教材成為聖經;
· 教學是課程傳遞和接受的過程; · 教師與學生外在於課程。
在傳統的教學論概念系統中,「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編制的,故「課程」又被理解「學科」、「教材」、「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這是知識主義課程觀)。這就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關注的事,教師無權更動課程,也無須思考課程問題,課程和教學成為兩個彼此分離的領域。課程是「專制」的一方,而教學則成為被控制的一方,教學必須嚴格地執行「課程」的要求,兩者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發生關系。 C .新課程理論有什麼特點呢?
· 課程是民主的、開放的、科學的,課程不僅是預設的,而且是生成的;
· 教學不只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課程的過程,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 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新的課程觀把教學與課程這兩個概念統一起來,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走向教師,由學科走向學生。課程不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課程標准、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和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的課程)。即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共同創生課程。
上述三種課程理論可以用以下的一個例子形象地加以說明: 【案例】 某幼兒園在一次計算課上,教師設計了一個「分香蕉」的活動:讓3 個孩子為一組,每組分4 個香蕉。結果怎樣呢? 第1 組:1 人1 個,剩下的1 個每人三分之一。 第2 組:把香蕉都剝開,1 人咬一口,咬完為止。 第3 組:1 人l 個,剩下的一個扔掉。 第4 組:1 人1 個,剩下的一個給老師。
評析:如果把3 個孩子分4 個香蕉作為一個純數學問題納入課程,這種觀點符合知識主義課程觀;如果在把這一問題納入課程時又考慮孩子的經驗(如「一人一口輪流咬」) ,這就是經驗主義課程觀;而認為分香蕉的數學問題的解決,在教學實踐中要被孩子們「創造」得五花八門,這種觀念則符合建構主義課程觀的要求。
2、教材觀:教材是「聖經」,還是「跳板」?
有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這樣一句話,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在教學教材中的「例子」時,不能死扣教材,可以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關鍵的是,要把那個「例子」里非常本質的東西挖掘出來,讓學生通過一個「例子」,領會比「例子」更為普遍、更為本質的東西。
【案例】曾經在報上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說是一位記者去一個部隊采訪一位解放軍部隊指揮員,記者問:「部隊里天天訓練,天天喊„一二一‟、„立正‟、„向前看‟,可是有沒有哪個戰士喊著„一二一‟的號子向敵人沖鋒陷陣的呢?」那意思好象是說,你們訓練也太機械了吧?
指揮員怎麼回答呢,他說:「一二一」的號子戰場上是不需要的,但通過「一二一」的號子訓練出來的一切行動聽指揮、一絲不苟的作風卻是戰場上所必需的。
……這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教材是例子,教學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領會「例子」後面更為本質的東西。
按傳統教學觀的解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是教學工作的「法律」,教材是「聖經」,教師要絕對執行,要「以綱為綱、以本為本」,教學、考試如果「超綱」,將被視為「大逆不道」。 【案例】 期末考試閱卷期間有一位初中數學老師打電話問:「試卷中有一道題在修訂的課本中刪除了,屬超綱題,怎麼評分?」我問:「學生根據本學期學習的知識要點,通過推理能解答出來嗎?」他回答:「能解答,比較難。」我事後和同事聊:這是典型的考什麼,教什麼,教多少,學多少的教學觀。把課本當「聖經」念去了。
新的課程計劃和課程標准為教學活動預留了充分的空間,視教材為案例,開放教材,鼓勵教師充實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為教學活動的真正「跳版」、成為學生學習和創新的有力憑借。
【案例】一位教師教學「平均數」,有這樣一道題:某班18名男生平均身高為142厘米,22名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問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教師和學生對這個練習的討論片斷如下: 生1 :(142+140÷2=141(厘米)
生2 :不對。(l42+l41)÷2隻有在男女生人數相同時才可以這樣計算。
生3:(l42+140)÷(l8+22)=7.05(厘米) 師:想一想,人的身高可能是7.05 厘米嗎? 生4:應該這樣計算:(l42×18+140×22)÷(18+22)=l40.9(厘米)
師:現在對嗎,男生的總身高加上女生的總身高除以全班總的人數就是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
生5 :我是這樣想的。22 > 18,女生人數多,男生人數少,平均身高應該偏向女生,142與140的中間數是141,所以全班的平均身高應該在140厘米和141 厘米之間。(這個學生對於數學問題的敏感度很好,出乎教師的預料之外。) 師:太好了!你真聰明!請你再說一遍。
……通過上面的教例,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平均數的教學難道僅僅就是讓學生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嗎?平均數教學的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我們的教學是否有可能使更多的學生通過學習建立起這樣的敏感度呢?

B. 新課程理念下的備課有哪些基本要求

新課程理念下,抄課堂教學襲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以往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那麼現今教師應關注的首先是「教什麼」問題。也就是需要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制定教學策略。
l。教學背景。教學背景分析是教學的起點。教學關注教師、學生、內容和環境等,那麼,教學背景分析也要從這幾方面去呈現在教學前的實際狀況

C. 新課程對制定課堂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一)提出的目標要明確、具體
教學目標只有提得明確而具體,才有利於教師正確地選擇教學方法、妥善地組織教學過程、准確地評價教學結果,也能使教師將教學的意圖清楚地傳達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把握自己的學習過程。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應當指向具體的學習結果。
教學目標的明確、具體,在於用可以觀察或測量的行為動詞來描述教學目標,這個動詞必須指出一個動作,應避免使用諸如「了解」、「掌握」、「熟練掌握」等詞,因為這樣的詞缺乏質和量的具體規定性。較為適應的詞如「寫出」、「列舉」、「比較」、「分類」、「從幾個項目中選出」等。
由於學生的態度和情感很難用行為術語來描述,所以在制定教學月標時,一般不將其作為主要的評價點。有關的態度、情感目標只能在一定的情景中,用可觀察到的表情作為評價的依據。
(二)根據學科教學點制定適當的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參考書和教學的實踐經驗,認真分析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分解為明確可見的小知識單元及能力要求點,每一個教學點應當對應一條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根據教學目標分類法,確定每條目標的層次要求。
(三)教學目標要具有一定彈性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宏觀上把握一個階段內對學科教學規定的基本標准(下限)和最高標准(上限),防止教學目標偏低或超綱。教學目標的下限,是每一個學生都必須達到的教學要求,它可以使學生了解達到怎樣的水平才算基本合格。教學目標的上限是為學有餘力的學生設定的最高教學標准,對學生起著激勵和指導作用。教學目標的制定既要有統一的要求,又要注意適應個別差異,具有一定的彈性。

D.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

文章摘要:
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教師內在教學中容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轉變,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要實現新課程這一理念的轉變,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共1頁)

E.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課堂教學的評價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學評價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應該是促進人的發展。因此,在新課程環境下,教學課程環境下,教學評價必須改變以單一的學習結果作為衡量教學好壞的惟一標准,評價輕選拔和甄別的單一功能,突出學習的過程和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課程評價是根據某種標准,以一定的方法對課程計劃、活動及其結果等的描述和價值判斷的過程。它應包括兩個方面,即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和對課程本身即對教師的評價兩個部分,是這兩個部分的有機統一。」本文將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談談看法。
一、傳統學生評價的弊端:
長期以來,在語文課程評價方面存在評價目的的片面、評價范圍狹窄、評價手段單一、評價主體局限等諸多不足。在實施評價的具體過程中,也普遍存在著簡單化、惟量化等弊端。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過分強調學生的學業成績在評價中的作用,把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衡量學習結果,評價具體的課程方案優劣的惟一指標,把考試與評價等同起來。這與多年來形成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是分不開的。在學校的工作緊緊圍繞著「升學」這個指揮棒的氛圍下,就自然地會出現這種以考試代替評價的傾向;並且這種舊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地存在著,人們往往會自覺地用這樣一種方式來看待評價,並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方法來進行評價。
二是過多地強調量化的評價手段,而忽略對定性評價的研究。在課程評價上運用量化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並不是說只有量化的方法可以反映課程的實質。事實恰恰相反,如果過分地強調量化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甚至把定性的方法說成是簡單化、不科學的方法,勢必會造成評價者選擇的方式越來越少,而所能得到評價的內容也就越來越少,最終使評價走進死胡同。
三是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被排斥在評價過程之外,他們只能充當被評價的對象,而無法參與評價過程。例如在以往的考試評價中,只有教師進行試題設計、閱卷評分和試卷分析,致使評價過程變成只有教師參與的單向評價活動。這樣就使評價的結果帶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任何一種缺少全面的、客觀的評價結果,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
二、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生評價理念: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部分學科可實行開卷考試。
2、《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明確指出:「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師的教學水平,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保障。充分發揮評價的促進發展的功能,使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教學發展與提高的過程。」因此學生評價的改革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和發展,從而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體現新課程理念,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通過評價使學生了解自己,發現潛能,建立自信,健康成長。
三、新課程理念下進行學生評價應遵循的原則:
(一)評價學生發展過程的原則:
以往的學生評價只注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而忽略了學生在獲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點滴變化,這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發展非常不利。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評價要注重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將評價與記錄貫穿於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和變化,及時給予評價和反饋。將日常評價、階段評價和期末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對學生評價真正成為過程性的評價。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發展和變化過程。為了更好地遵循評價學生發展過程的原則,真正體現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關系,我們利用「學生成長記錄袋」來關注學生發展的過程。
「學生成長記錄袋」是收集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最佳作品(成績記錄及各種作品)、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教師、同學的觀察和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考試和測驗的信息等等。成長記錄袋能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所採用的方法、所採取的態度、所引發的情感體驗,這所以的點點滴滴能使得對學生的評價更全面更具體,對學生的終身發展也更有利。「學生成長記錄袋」是發展性學生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我們要充分認識它對學生發展的積極作用,加強評價與記錄的管理。
(二)評價主體參與原則和互動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最

F.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的改革要注意什麼

一、加強學習,轉變教學觀念
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人們對一些基本觀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些觀念主要包括學習觀、教學觀、教材觀和教師觀。教師構建新的教學觀念是十分重要的。
1. 學習觀
一般說來對學習有兩種認識,一種叫作行為主義的學習觀,另一種叫作認知主義的學習觀。行為主義的學習觀簡單地說就是「學習就是行為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上,行為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外在刺激與頭腦中反應建立的實質聯系。外在的刺激即是習題、題目。學生的反應就是解題的方法。認知主義的學習觀,用兩個字概括是「理解」,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這是學習觀的問題,也是幾十年來一直存在的對學習觀的不同認識。但最近出現了一種新的學習觀,即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這種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生自主探索實踐的過程,強調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用建構主義的語言來說,學習是學習者與文本的交互作用。文本在課堂中就是教材,有時不僅指教材,是指更廣泛的對象。學習者在課堂中主要是指學生。學生與教材的交互作用是課堂學習的過程。這裡面關鍵的問題是怎樣理解交互作用。所謂交互作用,是教材對學生有影響,學生對教材也有影響。這怎麼理解?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材如果不去讀,就是死的,沒有生命力,學生去讀教材,是學生賦予教材以生命力,就是激活教材。那麼學生怎麼激活教材呢?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以原來的經驗來解釋教材中的內容,建立起一個新的概念,這就是建構。建構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是一個逐步的探索與實踐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逐步地發生變化。建構主義學習觀對課堂教學的改革有重要的意義,發揮了一個基礎的作用。
2. 教學觀
教學是一個相當基礎的概念。老師們都給學生上課,但「什麼是教學」,不是每一位教師都能說得清楚。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教學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入。在這里,我想介紹在新的課程改革理念下,教學觀發生的變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對教學作了相當詳細的陳述,我將其概括為:「師生互動,全面發展。」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圍繞著文本的互動。所以,在教學中有兩個互動: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在這兩個互動中,師生是共同發展的。這種教學觀要求教師的角色發生相應的變化。
3. 教材觀
現在正在建設新的教材,但對於教材是什麼、教材的作用是什麼這些問題還都正在討論之中。過去認為課本是教學之本,教材是「聖經」,教師根據教材來教是絕對沒錯的。而課程標准中提到,教材是教學活動的縮影,而不是教學的「聖經」,不是一定要按照教材去做,而且,教師有責任進行課程剪裁,使教材符合學生的情況。新的教材觀強調要按照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而不是完全拘泥於教材。
4. 教師觀
講到教師,我們想到的總是「奉獻」。「紅燭頌」用紅燭比喻教師是不恰當的。首先,這個比喻沒有看到教師在奉獻的同時自身也在發展,而且奉獻越多的教師發展得越快,奉獻的經歷也是發展的經歷,付出與回報總是結合在一起的,而這種比喻沒有看到這一點。這次課程改革提出,教師要和新課程一起成長,新課程的推廣一定會造就一批名師。要讓教師和新課程一起成長,這是一個新的教師觀。另外,怎樣看待教師的角色、看待教師的發展,怎樣看待教師的作用的問題,應引起重視。現在強調的是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不是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的領導作用不再提了呢?是不是意味著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領導者了呢?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導了呢?教師是課堂中的領導者,這是教學工作本身的規律決定的。教師的領導作用沒有發生變化,教師發揮領導的形式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教師領導課堂教學的形式和方法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果這一點沒有看到的話,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師的作用。過去過於強調教師作為管理者、講授者的職能,現在是強調教師作為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的職能。課程標准中提出這一點,意義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們強調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活動,真誠地與學生合作,這樣才能發揮教師的領導作用。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在我國的教學理論上,這四個觀念都發生了變化,這對我們理解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是很重要的。
二、大膽實踐,推動教學改革
我國小學數學的教學改革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要建立新的小學數學課程體系,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需要對課堂教學進行一些研究和實踐。
1. 課程改革的目標
我國目前的課程改革目標是: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以及對社會和自然的責任感。對一期課程的反思也使我們認識到加強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課堂教學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被動接受式的教學。小學數學學科中被動接受式學習有這樣幾個特徵:
(1)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兩個問題。首先,有些教師對學生十分負責,總是教師講授得過多。另外,存在著一種「打乒乓球式」的提問和教學的現象,即類似於打乒乓球,教師只接乒乓球台上的球,而不接界外的球。對學生的回答,只肯定那些與自己教案相符的答案。課堂上表面是一問一答,而實際上學生真正的想法沒有得到表達,因此難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這種情況也反映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問題。怎樣克服這種情況是值得思考的。
(2)「過度練習」所謂過度練習,是指不合適地安排練習活動。這不是量的多少的問題,而是不合適。講到練習,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這一點是肯定的。但關鍵的是要進行有效的練習,練習要有目的性、針對性,要使練習題發揮作用。第二,「熟能生厭」。即不合適地、過多地安排練習,會使學生形成負面的情感體驗。這種不適當的練習就會使學生形成一個負面的情感體驗。另外,我們的一個調查發現,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普遍比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降低。這是否與我們的練習有關呢?我想是有一定的關系的。第三,「熟能生笨」。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比如,做一些應用題,教師告訴學生數量關系,方法是什麼樣,讓學生模仿,做很多,再模仿,再做。這個過程,其中有思考的含量,但在很大程度上,老師是讓學生記憶解題方法的過程。而實際上這是模仿的過程,而不是思考的過程。長期下去,不利於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減少學生創造的空間。這樣看來,題海戰術主要是記憶的戰術,而不是思考的戰術。它會使學生的思考能力下降,思維能力降低,這就是「熟能生笨」。有這樣一句話:「教學就是講到懂,練到懂,考到懂。」這個做法就是模仿,提高了成績,但沒有發展思維。過度練習的本質,不是思考,而是缺乏互動性,這種過度練習恰恰背離了數學的本質。
(3)學生很少有機會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獲得知識與發展這樣的機會少,課堂活動比較單一。教學改革就是要探索怎樣使學生通過活動獲得主動的發展。
(4)學生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意見課堂中學生真正表達自己意見和理解的機會不多,整個課堂的環境不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老師說,課堂不是在組織學生討論嗎?我調查過,公開課一般都有許多討論,但它討論有這樣幾個特點:時間短,不超過兩分鍾;討論是被動的討論,並不是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理解和觀點。除了被動的討論外,學生在課堂中被動的情況太多了。被動的表揚(「你真棒!」)和被動的接受表揚。在教學中缺少的是教師與學生真誠地交流與合作,真正地把學生作為主體,實現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真誠的交流。
(5)學生追求唯一正確的標准,開放性不夠學生所追求的不是自己的獨立思考,而是現成的一些標准答案。
被動接受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我們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應該是很明確的,應對這種被動接受式的教學進行改革,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使教師成為合作者、引導者和組織者。被動接受式的教學,使課堂教學中出現這樣一個現象:學生學得很苦,特別是高年級;教師教得很苦;但有時效果不理想。問題症結是被動接受式教學。因此我們提倡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教學。
2. 開展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策略研究
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是學生學習時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徵。概括起來,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實踐這八個字。因此,課堂教學就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要轉變目前在一些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單一、他主、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與實踐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在課堂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障礙。實際上,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種課程的表面達成現象。這種現象,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學生。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研究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核心是「學生的參與」。有效教學不是老師教給學生什麼,而是教師怎樣引導學生的學習。有效教學的基本目標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所以在研究中,我們要研究教師教學策略的改變,引起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最後再看學習結果的改變。我們認為課堂教學的改革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教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也就說,要以學生為本。在研究中我們發現,這要求處理好兩個關系。首先是教師與教材的關系,教師要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要駕馭教材,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這樣教師才能有效地進行課程剪裁。有效地進行課程剪裁,這是校本課程的基礎。其次是教學要處理好教師和備課或者教案的關系。備課是每個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要做的工作,備課是上課的准備和基礎。真正互動式的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因此不能完全把教案作為本本,完全按照教案做。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這是教學是否有效的基礎。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實際。
第二,強化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角。實施自主學習,在課堂中就要把空間和時間給學生留出來,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自主是有效的重要方面。例如,我在上海聽過一節課:復雜分數的比較。這節課可以說是上得非常的「好」。教師表達非常清楚,提問非常清楚,板書非常清楚。印象特別深的是這位老師的最後一句話正好鈴聲響。這節課上得可以說是滴水不漏。課後專家討論這節課,認為這節課學生沒有參與,沒有活動的空間,老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是配合教師的。這種表現即是打乒乓球式的教學,一個特點是從來沒有界外球。而實際上,上課是看學生的投入,看學生的思考過程,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一節課要有三個「看」:第一是看學生是否被調動起來了;第二個是看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對學生的指導;第三是看學生思考的層次。教師應該把空間讓給學生,把思考還給學生,讓創新走進課堂。這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三,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參與者。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領導課堂的形式發生了變化。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2)關注發展
課程標準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尊重學生的發展」。那麼如何理解發展呢?我們認為,發展就是指全面發展,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領域。第一,基礎知識和基本學力。基本學力是指學習的能力。第二,個性與品德。第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概括說,第一塊叫作「基礎」,這是發展的重要內容,學生的發展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學力的發展,是發展的載體。第二塊叫作「品德」,是發展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做人;第三塊叫作「思維」,是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
注重學生「大智慧」的發展。所謂大智慧是指學生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改革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大智慧,日前世界許多國家都把培養學生的大智慧作為一個目標,這已經成為國內外的一個共識。如果所有的教師都關注學生的思考,一定會為教學改革創造一個良好的風氣。
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所謂情感,就是指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每一個孩子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感到動腦筋的快樂。態度,指學生對事物的看法,是在學習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指對人生基本問題的看法和態度。關注學生的發展,很重要的是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價值觀與數學教學有什麼關系呢?我們說有密切的聯系。任何一個課程、教學活動都有兩個層面,第一是顯性的課程,與數學知識有關的;第二是隱性的課程,即數學活動背後滲透的價值觀,滲透的教育。例如,我在徐州聽課的一個例子。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我要為媽媽買一束花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你們幫我選擇一下。在這個例子中,顯性課程是計算數學問題,隱性課程即滲透了一種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是我們社會、我們民族所提倡的,而最近一段時間,這種價值觀似乎是淡化了。但這個價值觀對人的發展來說是很重要的。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很自然地把這種價值觀滲透進來。課堂中我們應該把一定的價值觀與數學活動結合起來。任何教學活動都是有價值觀隱含在內的。有一個教師讓孩子比較最貴的游藝活動的價格,顯性知識沒問題,但隱性價值的處理是不恰當的。現在一些新教材中很注意隱性價值觀,例如,環保問題、奧運問題、關心他人的問題等,向學生滲透一種社會所認可的價值觀。人的發展是全面的,在課堂中要把非常重要的價值觀與數學教育聯系起來。新教材現在有四套,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滲透了價值觀的培養。
關注教師的發展。我們認為教師的發展大體有三個階段,第一叫作「新教師」,在該階段,教師主要關注教學任務的完成。第二叫作「有經驗的教師」,是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能夠比較自如地完成教學任務。第三叫作「專家型的教師」。我們調查發現,並不是所有的有經驗的教師都會發展為專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只是很少一部分,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滿足於自己的現狀。從有經驗的教師成長為專家型教師的一個條件是教師進行研究與反思。因此我們提倡教師參與研究,研究的方式是實踐、反思、再實踐的過程。有許多學者提出「反思型教學」,反思型教學就是教師的反思。教師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教師開展研究,研究的過程就是實踐與反思的過程。
(3)關注過程
首先要了解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特別要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三個思考層次的合理組合,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很有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想法,了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有什麼創意和困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有的放矢地講。這樣才能做到「精、准」,這才是有效的教學。這實際上是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教師講學生練」的模式轉變為「教師引導學生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發展了思維。
目前對關注過程的教學也有不少研究。例如,HANDS ON的活動,稱為「動手做」,主要是法國和美國的數學課、科學課中所運用的策略。基本的過程是「提出問題———動手做實驗———觀察記錄———解釋討論———得出結論———表達陳述」。HANDS ON活動中,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經歷了研究的過程,學會了探索的方法,也有利於學生開展合作交流。
三、學會研究,促進教師的自主發展
課程標准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改革,需要廣大教師加強研究。研究的基本方式是行動研究,就是從實踐到反思,然後再進行實踐。廣大教師在研究的過程中,會進一步實現自主發展。我們在下文中提出一些可以進行研究的角度。
1. 如何培養小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我們不僅應該為提高學生的基本數學素養而教,而且還要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而教,為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而教。目前,培養小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一個迫切的任務。21世紀是科學技術競爭更加激烈的時代,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推進,人們對小學數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以計算技能和解決常規問題為重點的小學數學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了。小學數學教育的目標應該包括培養學生高層次的數學思考能力、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認為,小學數學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使數學教育具有時代的特點,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雙基」訓練達到科學的平衡。
2. 如何激勵學生多樣性的獨立思維方式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有他們自己的思維特點。小學數學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僅僅為了使學生形成高效、統一的固定的運算方法和熟練的技能,也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勵和尊重學生多樣性的獨立思維方式。因此,數學學習活動要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加討論,激盪學生思維,啟發學生獨立運用數學知識思考與創造的意識,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明確表達想法,強化合理判斷與理性溝通的能力,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建構數學知識。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了21世紀,新時代要求公民具有理性精神。數學學科是理性溝通與思考的重要工具。數學教育對於培養公民的獨立思考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3. 如何加強數學學習和現實的聯系
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生活經驗。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數學學習和現實的聯系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學生數學學習具有社會的意義。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具備他們所感興趣的實際背景。
小學數學教學加強應用性和實踐性,應該成為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的一個基本趨勢。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充分貫徹聯系生活和數學應用的思想。讓學生具有實踐活動的機會,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並處理由其他學科提出的問題的機會,有對數學內部的規律和原理進行探索研究的機會。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學。
4. 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們討論了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學習參與的問題,從中可以看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並不是簡單的受業者,而是一個積極投入其中的參與者。沒有學生的投入,教學是不會發生的。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數學課堂不再簡單地當做學生「接受」知識的地方,而成為學生探索與交流數學、構建自己有效的數學理解的場所。
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學習。所謂主動學習,就是要強調學習數學是一名學生自己的經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不是學生被動的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名學生親自參與的充滿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具體地說,學生應該從他們的經驗出發,在教師幫助下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逐步發展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努力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把思考的空間和時間給予學生。例如,在教學中可以提多一些問題,多一些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動,少一些現成的結論。教師工作貴在啟發,重在信任,要讓學生有表現自己才乾的機會。重視學生的主體活動是數學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基本理念是強調以學生為本位來加以安排,認為只有在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下,學習才會發生。
5. 如何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體會到,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努力構建讓學生學會學習、善於思考和樂於學習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學習方式和對數學的態度,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學會做人,獲得今後持續發展的動力。
學生認知方式和情感體驗本身不僅是重要的學習變數,而且也是重要的學習產物和素質。學習不僅僅是學生行為的改變過程,而且也是學生的情感態度、認知方式和學習取向形成的過程,這些態度和取向是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生怎樣投入數學學習,甚至比學習何種數學知識更為重要。在小學生的這種學習過程中品質是重要的素質,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涵。學生對學習活動興趣的形成,會使學生終身受益。數學教師的任務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而且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特別是應該充分重視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實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倡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豐富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給學生以「有趣」和「成功」的體驗,使其逐步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讓喜歡數學和數學學習的學生多起來。
我們已經指出,認知方式和情感體驗是緊密結合的。「知」、「情」結合是良好的課堂教學的一個特徵。使學生感到「愉快」並不是指一味地讓學生「輕松地」學習,而是指讓學生體驗數學思考的快樂和克服挑戰性問題後的精神滿足。因此,教師要注意把認知投入和情感投入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數學思考中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以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達到「知」、「情」互促的目的。
6. 如何開展實踐活動的教學
實踐與綜合應用是新的課程標准中一個重要領域。如何組織教學活動,本書也舉出了一些案例。我們認為,要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適當開展實踐活動的研究。應讓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以獲得實際經驗,進行數學思維。要把活動和思考有機地統一起來。這些實踐活動具有廣泛的范圍。如,戶外活動、製作活動、利用實物探索數量和圖形意義的活動、調查活動、應用活動、綜合知識的活動、探究活動、提出新問題的活動等。小學數學教學要加入製作、操作、體驗等活動,理解數量和圖形的意義,豐富學生對它們的感性認識。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造力,鼓勵兒童嘗試新的方法,進行合作交流和大膽探索,強調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學好數學,發展學生解決問題和數學思維的能力。
7. 如何適當體現課程的彈性
從學生如何學習數學問題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學習情況是不一樣的。教學目標的差別化和彈性是目前數學教學設計領域的一個重要動向。小學數學教學既要體現統一要求,又要具有適當的彈性。學校數學課程要安排多種可供學生選擇的數學活動。例如,探究數學的某個內容或者專題,有關數學的實際活動,應用數學的活動,數學史的有關專題等,都可以是選擇學習的課題。學習的程度也應有一定的彈性。學生的選擇學習中可以有不同的程度,如,補習、補充、發展、深化,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有收益,這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也使數學課程具有彈性。
8. 如何關注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綜合
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與綜合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和實踐的趨勢。這是近二十年來數學教學改革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研究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問題。不僅要從現實生活題材中引入數學,而且要注意加強數學和其他科目的聯系,打破傳統格局和學科限制,允許在數學課中研究與數學有關的其他問題。綜合是數學應用思想的延續和發展。數學教學設計要從數學應用廣泛性這一特點出發,要注意數學應用具有多科性、數學可以解決生活和其他學科中的問題。數學與自然、語文等學科有關,是學習這些學科的重要基礎。人為地設置學科壁壘是不必要的。相反,數學可以從這些科目問題中找到應用的廣闊途徑,從而理解數學的豐富內涵,並從它們那裡吸收豐富的營養,特別是語言發展是理解力發展的重要前提。教師要研究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關系,制定工作計劃,通過課程綜合工作,全面發展學生的數學素質。
另外,解決實際問題往往不只是涉及數學的一招一式,還可能涉及到其他知識與能力,應用的過程是一個綜合性的思維活動。數學能力與許多一般能力應該協同發展。如合作、實驗、分析、推理、觀察、交流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重在興趣,並適當發展學生綜合思維的能力。讓學生有機會綜合地運用各科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意識,培養他們自己思考判斷的能力,掌握信息的收集、調查、總結的方法,培養以問題解決、探究活動為主的創造能力,使學生初步獲得對數學的正確看法。
9.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的探究
小組討論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它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舉出三種。第一種是小組主題討論。在小組主題討論時,每人負擔一項工作,如主席、記錄員、維持活動者及報告結論者。小組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討論。這種方法比較適合課題學習。第二種方法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指針對某一項主題,模擬真實情境,由小組成員分別擔任情境中的各個角色。這種方法比較適合通過模擬情境解決應用問題的討論。第三種方法稱為「頭腦風暴」的討論。請各組成員盡量把想到的點子寫下來,越多越好。然後一一討論各組所提出的想法,在課堂教學中產生各種觀點的碰撞,產生思維的火花。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引發學生討論的方法。

G. 現在的新課程理念對於觀課議課的要求是什麼

議課的原則

議課也和觀課一樣,不論是觀察者,還是被觀察者,都是研究者,都有通過課堂達到改善教學行為、提升專業品質的目的。因此,議課雙方都應該遵循以下原則:1、開誠布公,崇尚分析。2、尊重事實,尊重隱私。3、就課論課,研究問題。

議課的准備

1、相關背景資料的准備。這種准備從大的方面來說,需要專業上的准備,要准備相關的理論和信息,事先就議課的主題盡可能多地查找有關資料;從小的方面說,需要行為上的准備,如,了解議課的目標,對學生進行調查和訪談,聽取其他人的意見。

2、觀察數據的整理和分析。觀課者在議課前腰對觀察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分工分組觀察得來的數據,要匯總、核查,看是否有效,如果不同觀課者對同一現象的觀察結果相差懸殊,要追求其原因,做必要地校正。實在不能校正的,要舍棄。數據匯總後,要拿出分析意見。

3、制定會議議程,通知有關人員。

議課的操作:

1、授課教師的反思。議課開始,觀課者不要急於發表意見,應保證被觀察者有足夠的時間表達自己的感想和感受。認真聽取授課教師的反思,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我們觀察的不足,有利於我們對觀察數據的解讀和分析。

2、觀察者的報告

觀課者應以觀察合作團隊的名義匯報觀察分析結論。報告數據要提供書面材料,分析不要急於做最後結論,要把初步結論提交會議討論。

3、思考和對話

議課會議要留有充分的時間供雙方思考與對話。思考與對話也是研究的過程,可以使議課人員交流思想,共享成果,產生相一致的結論。

4、 協商結論和行為改進建議。觀課者要形成一個觀察報告,被觀察者也要撰寫一份反思報告。兩個報告圍繞一個主題,各自闡述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的思考和以後的行為改進計劃。

5、後續跟進意義重大。觀察者和被觀察者都需要根據課堂觀察採集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作為自己今後教學改進的參照,形成「觀察——反思——改進」的活動鏈條,促使這種課例研究方式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議課的基本形式:

議課是在更大的范圍、更大的空間之中進行更多的教學研討,可以是面對面的,可以是個別的,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網路形式的。

1、「面對面」議課,直觀教學目標的制定。所謂「面對面」議課,通俗地說就是當面直接交流,大家就一個話題圍坐在一起說出自己的觀點、想法。因為我們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在學生,所以,議課時我們的關注點應放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議授課教師是否對學生進行「雙基」的傳授。課堂教學除了傳授知識外,是否教會了學生做人的道理,由此而生成學生自身的個體情感、態度、價值觀、興趣與成長需要。我們議課時要研究「學生」,研究「為什麼而教」。

2、「設計型」議課,思索教學預案的科學性。在議課的過程中,觀課者、教者會交流學情,從而更好的了解真實的學習狀態,為教學設計的完善做好鋪墊工作。教者在進行預案的設計時,會對文本進行難點的書面分析,了解學生學習新內容、達成新目標的困難和障礙,生成交流的重點。這種重點、難點的預測是非常重要的,者也是課堂教學所展現的價值取向。找准了「點」,課堂教學的效率會大大提高,與觀課者交流時有更好的分享。

3、「互動型」議課,把握課堂教學的主體。在預案生成之後,教者可以將預案以書面形式呈現給觀課者,傾聽觀課者的意見,觀課者觀察、思索、完善教者的流程,讓預案真正服務於課堂教學。簡單的說,在實施預案的過程中,教者能利用收集到的有關觀課者事先提供的信息和資源,順著學生的發展趨勢因勢利導。

4、「多形式」議課,反思課堂教學的效果。課堂教學完成後,教者可以將課堂反思通過書面的分析與觀課者進行綜合評估,也可以上傳網路,進行網上研討。同時也可以通過教學小組間的交流,形成重組的預案,再次進行觀課教學,完成「預案——觀課——交流——新預案——反思——收獲」的議課程序,從而發現並探尋優化學生學習過程的教學新途徑和新方法。

H.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什麼

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是:

1、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

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3、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4、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8)新課程理念對課堂教學的要求擴展閱讀:

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

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閱讀全文

與新課程理念對課堂教學的要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