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理解"沒有教師發展,就沒有課程發展".並舉一個教學案例來說明
目前新課程實施存在誤區,教師被動地接受教育理論、課程改革、專業發展等相關培訓,教育部門和學校往往採用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理論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師的主體性沒有被尊重,積極參與的意識,往往成為游離於教師主體之外、與教學生活脫節的外在之物。
新課程改革的根本要求是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並在思想深處從陳舊的教育觀念中解放出來,使自己成為新課程改革中的主體存在,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自主性、創造性。
一、實施新課程教師要發揮主動性
時下提起「主動性」,常常與學生「超級鏈接」,即:學生的主動性不發揮出來,就不是科學的教學。這是對的:但仔細想一.想,其實教師也應該有一個「主動性」問題,沒有教師的主動性,就沒有學生的主動性。
新課程在本質上強調立足於實踐,在實踐中研究、 探索;因而作為教學實踐主體的教師必然要參與課程研究,而且要扮演雙重角色:教師和研究者。顯然,課程成功與否,教師是關鍵。為使新課程方案與具體教育情境相互適應,教師要進行角色轉變,要成為一個主動的、積極的執行者。教師積極的、理智的、主動的改革,是課程實施成功的基本保證,所以,我們必須盡最大可能地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每一位教師身體力行地參與新課程決策和實施,使每一個教師都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實施新課程教師要發揮自主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成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努力追求的目標。以此類推,在教師的工作以及專業成長過程中也應該充分發揮其自主性。
教師是落實課程計劃、執行課程標准、使用新教材的主體。作為課程實施者,也就決定了教師在課程中有絕對的發言權。如校本課程內容的選擇並確定,其最為重要的原則就是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顯然這些原則的貫徹和體現,第一線教師最有體會,教師的意見最有說服力。在一綱多本、乃至多綱多本的課程體制下,教師在一定的教育規律和教育原則指導下,結合班級實際,因地制宜地選擇課程方案、教材實施教育。這是教師應有的權利:學校在對課程的執行過程中,應允許教師自主地工作,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發揮他們參與課程開發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發現工作的興趣和價值,享受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有效地將管理的「他控」變為「自控」。
教師只有充分的發揮自主性,才能促使自己不斷進步和發展,實現創新教育,創造性地推進課程改革。
三、實施新課程教師要發揮創造性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戈特費里德·海納特曾指出,「倘若把創造力作為教育的目標,那麼實現的前提就是要有創造型的教師」。由此可見,實施新課程改革,教師創新作用是關鍵。
本次課程改革力圖改變課程幾乎被政府和學科專家「壟斷」的局面,逐步從專家制定課程走向教師開發課程。新課程在教學的廣度、深度上給教師留下很大的創造空間,多用「範例」來體現教學目標和任務,要求教師結合本地實際進行選用或重建。新教材不再是傳統意義上「指令和規定」的教學內容,正確地認識轉變教學行為,需要教師付出艱苦的創造性勞動。沒有教師對教材的精心分析和「再創造」,就跳不出照本宣科的教書匠工作模式。如果教師仍然用照方抓葯的老辦法教新教材,結果必定是新瓶裝陳酒。教師只有充分發掘自己的創造力,主動吸納新思想並不斷創新教學思路,才能在新課程改革中成為一名優秀教師。而創新教學思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創造不是胡編亂造,新思想也不是標新立異,更不是故意「作秀」。新課程反對假借「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掌教學隨意化和簡單化;也不允許為了「包裝」一兩節公開課而犧牲常規課的「優秀」行為。
⑵ 如何理解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因為自我教育是一個人自我的反思,總結,如果缺少了這樣的一個步驟,那麼對於個人來講,只能有什麼提升的。
⑶ 沒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也沒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體現什麼樣的教學規律
教育性教學。
赫爾巴特特別重視智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義,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著名理論。他把實現教育目的與傳授文化知識看做同一個過程,認為任何教學都必須有教育性,既沒有「無教學的教育」,也沒有「無教育的教學」,所以應該把學校的全部工作都歸結為「教育性教學」。
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多方面興趣」是學生意識活動的「內在動力」。也就是說,學生如果有多方面的興趣,就會主動地去追求知識,一心鑽研課業,達到教學的目的。他把興趣分為經驗的、思辨的、審美的、同情的、社會的和宗教的六種。根據這些興趣,赫爾巴特為普通中學擬訂了龐雜的課程體系。
(3)如何理解沒有無教育的教學擴展閱讀
教學具有教育性,教書和育人相統一是一條重要的規律。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經明確指出:「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這就是說,在任何教學活動中都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就是把人類的認識成果轉化為學生個體認識的過程。
這一有組織的認識過程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就是怎樣把人類積累起來的基本認識最有效地轉化到新生一代個體的認識中去,教學過程是人類總體認識和學生個體認識之間重要的聯系環節和紐帶,這就決定了它必然是一種簡約的。
經過提煉了的認識過程,學生在教學中的認識過程,從認識的對象,認識的環境到認識的活動等都有著它自身的規律和特點。
⑷ 怎樣理解「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只適用於心裡願意學習之人。只有學生心裡想學習,才有機會學會。否則,換千萬個老師,以千萬種教導方式,也學不好。
若以兩方面參夾,那便是指這位同學有意願學習且認真聽解了,但由於這位老師的教導方式不適於這位同學,故而有“教不好與學不會”之言。
⑸ 如何理解「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這句話
掌握知識和思想教育來是互為基自礎的關系,兩者也是相統一的,誰也離不開誰的,就像赫爾巴特說的「我想不到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就是這個意思。
⑹ 談談你對下面一句話的理解:「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
掌握知識和思想教育是互為基礎的關系,兩者也是相統一的,誰也離不開內誰的,就像容赫爾巴特說的「我想不到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就是這個意思。
⑺ 如何理解"沒有創新就沒有教育"這句話
創新
應從教育開始
毫無疑問,創新創業首先應該從校園教育開始。從教學層面來講,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對未來世界的好奇心,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拓寬他們的眼界。從更深層次來講,我們希望培養精神上更加獨立、人格上更加平等、思維上更加自由、能夠同21世紀接軌的世界公民。
要做到這一點,學校要解放思想,學術自由,鼓勵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挑戰權威,用自己的新思想去改變世界,而非天天在課堂里做選擇題,死記硬背老師指定的答案,千篇一律比考分。學校要拆掉思維的圍牆,讓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與時俱進,把教案、課本、案例和實驗都和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真正聯系起來。學校要把創新園、科技園、產業園和孵化園請進校園,縮短學校的市場的距離,讓學校的實驗成果第一時間走向市場,也把市場的需求第一時間反饋到學校,真正把校園教育與社會教育合為一體。創業創新的教育應該是一種思想、理念、思維習慣的改變,但更是一種付諸實踐。這樣的教育才能落地和長遠,才不至於成為空中樓閣或曇花一現。
麥覺里大學聽力實驗室(周成剛/攝)
這幾年我連續帶隊在西方發達國家做世界名校的穿越之旅,途中也見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澳大利亞的麥覺里大學里有澳大利亞政府資助的最大最先進的聽力實驗中心,而緊挨著實驗中心的就是世界最大的助聽器公司科利耳在澳大利亞的總部。可以想像,大學、政府和企業組成了一個三位一體,這樣的聯手效果自然勝過單打獨斗。斯坦福大學的建校史不算長,和美國的很多傳統大學比並沒有優勢,可這所大學硬是憑借自己務實的教學理念和矽谷效應,成為了後起之秀,成為了世界創新創業的引擎和典範,成為了世界學術的風向標。
⑻ 如何理解「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的含義
教育就是老師無私的愛,是老師把自己的知識奉獻給了大家,無私的~~~
這是事例:
年歲暮,30多名50出頭的中年人給78歲的老師霍懋征拜早年。霍老師感謝學生深情,送每人一件禮物——她78歲騎在氂牛背上,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揚鞭催征的照片。60多隻手齊伸,等待老師分發。霍懋征望著他們的手,眼前疊映出1954至1960年,他們伸手讓霍老師檢查衛生的舊影。淚水從老人臉上流下來,「時間真快」,霍懋征說:「轉眼你們就成人了……我因為擁有你們,我非常幸福。」2001年2月3日,還是這些學生,為慶祝霍老師從教60周年召開籌備會——「不滅的紅燭」。霍懋征置身其中,說著同樣的話:「我因為擁有你們……」60年來,霍懋征評價教師這一事業——光榮、艱巨、幸福。此時此刻,她體會的是幸福。
1956年,全國第一批特級教師中便有霍懋征。周恩來稱她「國寶」。1979年被譽「中國當代教育家」。教育界有「南斯北霍」(南京師范附小教師斯霞)之稱。80年代至今,霍懋征以「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賦予盛名新內容。霍式教育理念「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學跟著時代走」。60年來,霍懋征以「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為基地,輻射全國,實踐著「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60年愛心孕育出的天下桃李,今天,在霍老師的節日里,藉此版面向她揖拜!
「孩子只有內向外向之別,沒有先進後進之分」
「小學階段誰也看不到學生的未來。」霍懋征說,「小學教師帶的就是6至12歲的孩子,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教育可塑他的未來。小學6年,教師塑造的是成人的雛形,雛形的成敗全憑老師一顆心。」霍懋征眼裡,沒有好孩子、壞孩子、先進生、後進生之分,只有內向外向之別,所有孩子都是好孩子。她說,好壞先進後進是大人主觀分類,不是孩子自己的選擇。教師沒本事才劃分學生三六九等,甚至辱罵體罰。有時,霍懋征被鬧生氣得話到嗓子眼,此時,她強制自己喝水、看東西、出門吸氣、按摩胸口,提醒自己「教師不能說傷害學生的話」。如討厭、走開、笨蛋、懶豬、叫你家長來、中午別吃飯……平靜後,她讓無知的孩子有知。「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況,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入天空,他想潛入地穴。」魯迅的話,時時提醒霍懋征「孩子是可敬佩的」。特別是鬧生,霍懋征看準鬼點子多的孩子創造力強,他們成人後在科研、管理上有出息。所以,霍懋征對淘氣包採取激勵、賞識態度。「你真棒!肯動腦筋,再想想,你還能做得更好!」霍懋征不贊成使用「乖」一詞。她說,「乖」是大人對孩子聽話、不煩大人的肯定,孩子的天性不是乖,是動,迎合大人而扼殺孩子的天性,這樣的教育不足取。霍懋征憂慮現在一些教師和家長誤把學生的聰明創造當成搗亂,以致按照大人設計的乖孩子的標准「套裁」,漸滅了小淘氣的靈性。
霍懋征每天看多種書報,重點看教育。每當看到災難性消息:孩子殺父母、老師;母親打死孩子,教師往學生臉上刺字;孩子自殺、出走等,霍懋征難過,發泄難過心理的出口是講課——給全國小學教師講師德,講她從教60年心得。
1934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的霍懋征決心當個好老師。好老師的榜樣一是教師母親,二是前蘇聯影片《鄉村女教師》中的銀幕偶像。兩個偶像一個特徵:愛學生。漸漸,霍懋征找到愛學生的感覺:「像媽媽帶孩子一樣。」即母愛教育。午睡時間,霍懋征騎自行車家訪孩子是否午睡。在學校午睡的孩子,每天睡前享受霍老師的「今天的故事特別好聽」。現在,實驗二小李烈校長採取以愛育愛的雙主體辦學模式,要求教師蹲下跟孩子講話。50年代,霍懋征便自覺意識到蹲下的必要:「教師、學生的眼睛在同一水平線上對等了,心靈自然對等。」這一身體語言對霍懋征來說並非可有可無。她舉例,眼見老師一個電話叫來家長,老師坐著訓站立著的家長。一坐一站,平等從何談起。沒有平等就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文革」間,一些孩子父母下幹校,家長「託孤」於她,霍懋征一手攬進自家門,她怕孩子成次品或廢品,否則,她畢業式上的發願,做個好老師便是空話。春華秋實60載,霍懋征聊以自慰的是,她的學生在各自崗位上皆以正品向霍老師匯報。
對學生的八字方針:「激勵、賞識、參與、期待」
「教育教育,為育而教,不是為教而育。」從教60年的霍懋征這樣詮釋教育。「激勵、賞識、參與、期待」是她對學生的八字方針。她激勵每個學生上進,賞識每個學生才華,讓每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期待每個學生成功。八字方針具體體現在霍懋征的教學上。
霍懋征在不同時期嘗試過不同方法的語文教學實驗,但中心思想一個:啟智。一年級某班,霍懋征提問:「春天到了,什麼樹先發芽?什麼樹先開花?什麼蟲先出窩呢?好,從今天開始,我們出去找春天。」她要求學生記「自然日記」。學生提出不會寫字怎麼辦?「你們肯定有辦法,動動腦筋」,「拼音、畫畫、問大人」,霍懋征激勵:「真聰明,我相信你們一定觀察得非常仔細,霍老師等著讀你們的日記。」「自然日記」中的拼音、圖畫逐漸被文字替代了。霍懋征總結它對學生的好處:養成查字典的習慣,培養觀察能力,從愛自然到愛人到愛集體。霍懋征進一步追蹤調查,「記自然日記的學生幾乎都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
三年級的一個班,錯別字多。霍懋征跟班幹部商量成立「錯別字病院」。誰當院長,誰是重病號,誰是主治醫,由幹部分配。幹部在家校聯系簿上寫道:「告訴您一個好消息,您家孩子榮登院長寶座」;或者是:「告訴您不幸的消息,您家孩子XXX得了重病,望您積極配合治療。」僅一周,錯別字消失了。霍懋征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老師授業解惑的成敗,她的經驗是:學生、家長一起抓。家校聯系簿一周交換一次。霍懋征了解每個學生家庭,她把跟家長的關系定位成朋友。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霍懋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課本,提倡不惟書只惟實。《草地夜行》一課,有學生提出「夜」字不突出,沒時間緊迫感。霍懋征啟發:「那你們就討論討論,文章中怎麼體現緊迫感?」「在文章開頭加上太陽已經偏西了」。霍懋征點頭:「我同意。我會把同學的意見反映給編者。」又如《草船借箭》課文,有學生提出「借箭」應改為「騙箭」。理由一,諸葛亮借大霧天氣騙箭,理由二,有借有還不是騙,有借不還就是騙。霍懋征讓語文課代表組織討論。她獨坐一隅,觀察學生思辨和組織者的組織能力。她認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培養出來的。成人的創新思維源於小學階段發散思維、集中思維的培養。她就是要培養孩子相信自己的腦子。80年代,霍懋征否定我教你學的教育思想,採取雙主體辦學模式,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變「要他學」為「他要學」和「讓他學會」為「讓他會學」。此法正如葉聖陶所雲:「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凡教者必期於達到不須教,教師啟發導引後,學生展卷自能通解,執筆自能合度。」
霍式教學法「五多四好」:多讀、多想、多聽、多問、多練。課前復習好,課上學習好,課後復習好,運用實踐好。「速度要快,數量要多,質量要高,負擔要輕」是她教學改革的十六字方針。1978年的某一學期,她教了95篇課文,課外作業不超過半小時。其做法是精講、多練、合理地組織課文。改講讀法為讀講法,以讀為主以講為輔。當堂知識當堂鞏固,課外時間留給學生「玩兒」。霍懋征稱課外為「興趣時間」。這個時間她尊重孩子的天性,絕不挪用擠占。
如何利用「興趣時間」,她跟班幹部商量成立作文組、詩歌組和班級圖書館,個人圖書全班借閱,定期開故事會,每次一個主講。此為培養口才,人前不怯場和集體主義精神。計劃生育後出生的孩子,霍懋征在「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理念中特別添加了「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她說:「要讓四二一(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父母、孫子輩)中長大的孩子知道樂群。」
隨年歲日高,霍懋征意識到經驗傳人的必要和緊迫,於是她帶徒弟進課堂。她對徒弟的要求是「不備課就不許進課堂」。師與生、教與學之關系,過去人們常喻為一桶水和一杯水。面對終生學習時代的來臨,霍懋征改一桶水為長流水。「只有源源不斷而來,才能滔滔不絕而去。」她強調:「中小學教師要繼續再教育。」
「素質教育絕不是被一些人理解的特長教育」
1999年,中央決定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霍懋征回首60年從教之路,認為黨的教育方針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難點在於教師如何擁有課堂教學藝術,即讓學生愛聽,聽不夠,想學習愛學習,有學習新知識的慾望,有慾望得到滿足的樂趣。80年代,霍懋征每天課前講一首唐詩,深入淺出的講解,學生聽懂後樂意背誦。多少次,下課鈴響,學生央求霍懋征:「不下課,想聽霍老師接著講。」由此,霍懋征這樣理解快樂教育:「教師把課上得跟孩子依戀動畫片一樣,就是快樂教育。素質教育並非單對學生,它是針對雙主體而言。有什麼素質的老師就有什麼素質的學生。」學生的錯誤常出自教師誤教,比如,「肺」字,幾乎所有學生把「肺」字的右半部寫成市。素質教育,霍懋征強調:「絕不是被一些人理解的特長教育。」特長只是素質的外在表現。玩,孩子的天性。霍懋征主張「玩」「道」結合。在玩中滲透素質教育。
50年代,霍懋征帶學生春遊頤和園。她跟班幹部說明春遊的目的寓教於樂。讓小幹部按照寓教於樂的原則設計方案。於是,她帶幹部們事先踩點。該日,霍懋征參與了緊張、有趣、有意義的「找隊旗」活動。班長說,「同學們,我們的中隊旗被人偷了,現分三隊尋找。一分隊注意,某棵松樹下埋著敵人的計劃,計劃是數學題,正確答案指明隊旗地點。二分隊,某座山包有三個敵人,看見敵人要匍匐前進,不許掉隊。三分隊,直奔昆明湖,等待會師。會師禮物是每人獻詩一首給凱旋者。三個分隊的隨軍記者記錄全程實況,不許漏記。」
「偉大的祖國在前進」這一宣傳活動,霍懋征不許六年級學生找書面資料論證,她讓學生走向社會,得出自己的結論。她聯系了公共汽車站、西單商場、中葯店、工廠、學校。之後,壁報上展示了學生的調查報告。
1979年,霍懋征參加23省市的語文教學工作會議。會上,有人反對語文課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認為兩者對立,否則,兩敗俱傷。霍懋征旗幟鮮明,「語文教學是塑造人的教育,文字中自有育人功能,是文道結合的內在表現。」這年,她第一次在長春師大附小被眾教師觀摩了她的文道結合。她講課文《毛岸英在獄中》。霍懋征提問,毛岸英為什麼表現得這么英勇?學生答:「他信共產主義」,「他不上敵人的圈套」……霍懋征搖頭。「小小年紀的毛岸英不懂共產主義,也識不破什麼圈套。注意課文中的話,他多次看到母親被打得皮開肉綻,母親什麼也沒說。身教勝似言教,毛岸英是以母親為榜樣,母親不說,他自然也不說。注意『多次』這個關鍵詞。」給學生上完課後,霍懋征接著給教師上課「如何吃透課文」和「記憶訓練在一二年級,理解培養在三四年級,創造力激勵在五六年級」。
從這篇課文,霍懋徵引發的話題是,杜絕讓孩子說大人話,比如「他信共產主義」就不是孩子能理解的話,不知所雲的話即是假話。現在電視上孩子說假話的鏡頭屢見不鮮。久之,孩子就會根據場合、人物說他現編造的語言,這是素質教育中應引起注意的。霍懋征特別反對電視上考兒童記憶力的節目,「素質教育不是死記硬背,不是坐而論道。素質教育是一把劍兩邊鋒,一邊教師一邊學生。」長春師大附小之後,霍懋征被全國邀請送真經。百餘堂課,師生堂堂喝彩。邀請者怪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霍老師不熟學生,為何常勝?霍懋征一語破謎,「個性不知,共性還不知嗎?!」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為素質教育之首
霍懋征以陶行之的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為素質教育之首。其次,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審美,學會創新,學會樂群,學會做事,學會勞動,學會鍛煉。「十學」,霍懋征要求自己和教師先自修這樣的素質,後傳學生。
半個世紀里,霍懋征送教上門50多個地區。她講師德、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語文創新、學校管理……家中五位當教師的兒女提醒她:「您老什麼都能忘,就是別忘了自己的年齡。」沒年齡概念的霍懋征今年暑假有一遠行計劃,帶11名各科專家送教西部,再把西部邊陲教師請到北京觀摩教學。學生喻霍老師如佘太君帶隊出征,霍懋征笑納。她說:「我教書上癮。人別閑著,有事干就好。」70歲後,霍懋征緊迫感日強一日,她「要在有生之年,抓緊把人民給我的還給人民」。霍懋征現任全國語文教材審查委員會審定委員。她對教材嚴格把關。某省教材《希望的鍾聲》大意是:遭水災了,學校停課了。不久學校陸續收到北京小弟弟的零花錢、爺爺的黨費、香港阿姨的資助,就是靠這一點點匯集起的愛心,學校的鍾聲又響起來了。霍懋征沒通過,她在意見欄里寫道:「21世紀以科教興國為主導,集資辦學落後時代。」意見提過不算完事,她親自指導改編。多年審查,霍懋征獨鍾江蘇教材。該教材內涵豐厚、圖畫清新。尤其主編的一句話,霍懋征印象深刻:「字型大小要大,不能為了省錢壞了孩子眼睛。」
80歲霍懋征的健康秘訣是四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天倫之樂。另外一樂,逢天氣不好,學生電話不斷:「霍老師,變天了,別出門。」還有生日這天,祝福不絕。「這份幸福」,她說:「不當老師的體會不到。」自得其樂的是伺弄家中狗、鸚鵡、數十盆花草。霍懋征珍愛一切有生命的小東西,尤其孩子。
2月22日,記者采訪當中,有陌生孩子敲門說事,孩子臨走,霍懋征叮嚀:「有事找我,我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