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淺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一、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新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二、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進行因材施教。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典籍眾多,或短小精悍,或長篇論著,或淺顯易懂,或深奧晦澀。選擇適合小學生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輪船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並不是所以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作都在適合在小學階段讀,所以,在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時,我們要慎之又慎,既有培養學生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又要蘊含做人做事之道理。並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安排誦讀內容:如:一年級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習《百家姓》;三年級學習《千字文》;四年級學習《弟子規》,背古詩詞20首;五年級學習《孝經》,背古詩詞20首;六年級學習《增廣賢文》,背古詩詞20首。而《老子》是經典中的經典,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它對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無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則適合各年級學生誦讀。 三、開展多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 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必須多樣化,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採用游戲、課本劇、歌謠、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孩子在游戲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游戲中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我們可以在班隊會上樹立典型:如自強不息的、勤奮好學的,助人為樂的等等。以榜樣的力量去帶動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學生。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與中華傳統節日相結合。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一個節日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表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以此為載體,搜集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的詩歌、故事,讓學生誦讀、領會,對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這才能實現課程標准倡導的建設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中,本著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經典誦讀、背誦、賞析。同時,我們也務必搞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只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過多的形式化也許會成為孩子們學習的負擔。孩子們真正的收獲應該是潛心下來,快樂誦讀,並有所收獲。 四、藉助先進的現代教學媒介,提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以我國傳統的文化作為依託,必然會出現一些令孩子難以理解的生僻的詞語。如果處理不當,會使孩子的學習興趣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充分運用當前的科技,將國學內容製作成短片或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漫,應用現代教育媒體充分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參與國學學習。藉此培養孩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效果。我國當代音樂家谷建芬老師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把國學經典用音樂的形式演繹,情真意切地再現古詩、古文的韻律美。既淡化了讀詩時的枯燥無味,又增添了語言文字的意境美。這不失是用現代媒介,為國學經典的一種創新。 四、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注重整體教育氛圍營造,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書香文化校園。利用名言警句、書畫作品等大力豐富國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創設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校部分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義、方法等等。 總之,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中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成是知識體系,更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曇花一現。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不得不充分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回歸的重要性。參考參考吧,採納
Ⅱ 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傳統文化
1,選文注意體現傳統文化。
2,教學中介紹背景時可以談。
3,教學過程中有機穿插。
4,課後練習里結合傳統文化談感想。
Ⅲ 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教課文抄 明顯是局限於襲某一篇文章,著眼於一篇文章的話,可能忽視教育本身。教語文 思維范疇更大,廣度更高。選定的篇目本身就是一些優秀的文章,而由點及面,由一篇文章的教學引發學生對此類文章的思考,進而舉一反三,逐步形成自己處理文章的能力,這才是語文教學的初衷。
Ⅳ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感召著一輩又一輩的中國人。小學語文課程則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起著基礎性的教育作用。通過語文課程中的漢字、古詩詞、歷史典故以及寫作等環節的教學,可以使小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做好以下幾點:
一、挖掘好教材內容
小學語文課文,無一不是經過教育專家和語言學家精挑細選,極具美感和濃厚人文思想的,不乏像《孔子拜師》《孔融讓梨》等經典故事。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強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讓說教和課本的生動事例結合起來,豐富起來。那麼潛移默化之間,小學生就會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和學習。如在進行《孔子拜師》一文授課的時候,把探究教材的內涵作為教學的內容來進行授課,使學生了解古人是怎麼拜師的,為什麼要這樣尊重老師,把中華民族歷來尊師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師並實施仁政的人文關懷思想傳播給學生。講解的時候輔助一些類似且有趣的故事,讓小學生有直觀的認識。這樣學生既學習了課本知識,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又感受了我國優良文化禮儀傳統的熏陶,德才並重,可謂一舉兩得。
二、利用活動,培養興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闡明了實踐對於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同樣需要進行實踐活動。只有積極開展以語文課程為載體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才能讓小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進一步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每逢民族傳統節日,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語文實踐作業,讓學生參與到當地的傳統節日活動中去,觀看一些風俗活動,例如了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或者是探究春節的由來等,也可以去欣賞一些傳統的民間藝術如皮影戲、塑泥人等等,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聞寫一篇傳統文化體會,分享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製作一些簡單的傳統的藝術品,例如陶瓷、剪紙等工藝,讓學生切實參與到傳統文化中去,在實踐中學習傳統文化。通過這樣的實踐形式,學生對傳統文化會產生很高的熱情,對民族文化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三、加強書法教學
書法代表了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位和意境化的審美樂趣。對學生進行書法熏陶,可以開闊學生視野,積累更加豐富的知識,鍛煉智力,培養心性陶冶情操,提高對美感的辨識。尤其是在電腦普及應用的當下,提筆忘字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體會漢字和書法的優美之處。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普及書法知識,培養書法技能也尤為重要,不容忽視。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既是社會現實的需要,也是實現基礎教育目標的需要。只有將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教學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從而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Ⅳ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孔子也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都說明了從小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也可以說,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往往決定他今後的發展,近代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英國哲學家培根在《隨筆錄》中也談到:「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其實在語文教學中,有很多時候都是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的,咱就拿古詩詞教學來說吧。古詩詞教學並不是涉足到古詩詞單元了才有的教學活動,我一直把它當成一個長期的教學過程,藉以開展古詩詞系列活動,從而進行思想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教學伊始採取先入為主的方式,倡導學生廣泛涉獵大量的古詩詞,提倡他們多讀多記,去親身實踐「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的讀書真理。這樣不但增長了知識,又讓他們通過這一途徑親密地接觸了民族文化並了解其淵源,深刻體味到了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初中教材的古詩系列按「新大綱」和「新課標」的要求,每一個階段對學生的要求都大同小異,無外乎誦讀、理解、背誦、體味、賞析。為了讓古詩的學習和背誦落到實處,從執教最初,我就在學生中廣泛開展了「古詩誦讀」活動,採取「不求甚解」與「直面經典」的方式,開展了許多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一周誦讀一首詩。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鍾的時間,把「課前一支歌」和「課前一首詩」相結合,各組推選「古詩擂主」引導同學們誦讀古詩,每周除了選編入教材的古詩外再額外選讀一首,或指名讀,或聽讀,或一起誦讀,到了周五,再由「古詩擂主」來檢查同學們的誦讀情況,不能達到誦讀要求的,還要利用課余時間補上來。每人一周誦讀一首,一學期下來至少可以背誦20---40首古詩,一年就可以誦讀40---100首不等,古詩誦讀的任務自然是水到渠成,皆大歡喜。一月上一次古詩活動課。每個月上一節以古詩為主題的語文活動課,如:故事擂台賽、漫讀古詩園、唐詩拾趣等,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切入點。每當上古詩活動課時,邀請其他語文老師來指點。在搞「故事擂台賽」時,把「誰記得古詩多、誰的見識更廣」作為誘因,讓古詩誦讀活動自始至終轟轟烈烈地進行;在上「漫遊古詩園」活動時,設計了五個部分:古詩數字園、古詩動物園、古詩植物園、古詩顏色園、古詩四季園,讓同學們對含有數字、顏色的詩句,描寫動、植物的詩句,贊美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詩進行系統歸類,有效地復習誦讀了古詩。一學期開展一次賽詩會。賽詩會以小組為單位,按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分別安排不同的內容,如:「古詩,你能背多少」、「古詩巧對接」、「讀古詩學成語」、「中秋節賞詩會」、「春聯比賽」等。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於樂,既誘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又使古詩教學得到了有益的擴展和延伸,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一學期舉行一次古詩誦讀等級考核評定,由語文老師進行檢測。20首一級,40首二級,60首三級,80首四級,100首五級,100首以上為特級。必修內容就是全班學生必須參加「古詩考級」項目,級別根據學生背誦古詩的篇數來確定。古詩誦讀活動扎實有效地開展兩年來,同學們誦讀古詩的能力大大增強。古詩詞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青少年又正是人一生中記憶的黃金時段,我們何不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到極致,引領學生漫步於古詩詞,馳騁於古詩詞,從中領略到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了解我們的國家,激發他們建設祖國的鬥志。我們只有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不斷的滲透民族傳統文化,才讓我們這博大精深的文化代代相傳,也才不會再有「曹操寫的《滿江紅》、兵馬俑在北京」的尷尬。更有,「語文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同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由此可見,作為人文學科的語文,對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構築學生的精神世界,鑄造學生的靈魂,指導學生的思想行為習慣的養成,實在是功不可沒。
Ⅵ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黃金洞民族中小學方針咱中國早就有「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古訓;孔子也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都說明了從小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也可以說,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往往決定他今後的發展,近代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英國哲學家培根在《隨筆錄》中也談到:「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其實在語文教學中,有很多時候都是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的,咱就拿古詩詞教學來說吧。古詩詞教學並不是涉足到古詩詞單元了才有的教學活動,我一直把它當成一個長期的教學過程,藉以開展古詩詞系列活動,從而進行思想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教學伊始採取先入為主的方式,倡導學生廣泛涉獵大量的古詩詞,提倡他們多讀多記,去親身實踐「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的讀書真理。這樣不但增長了知識,又讓他們通過這一途徑親密地接觸了民族文化並了解其淵源,深刻體味到了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初中教材的古詩系列按「新大綱」和「新課標」的要求,每一個階段對學生的要求都大同小異,無外乎誦讀、理解、背誦、體味、賞析。為了讓古詩的學習和背誦落到實處,從執教最初,我就在學生中廣泛開展了「古詩誦讀」活動,採取「不求甚解」與「直面經典」的方式,開展了許多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一周誦讀一首詩。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鍾的時間,把「課前一支歌」和「課前一首詩」相結合,各組推選「古詩擂主」引導同學們誦讀古詩,每周除了選編入教材的古詩外再額外選讀一首,或指名讀,或聽讀,或一起誦讀,到了周五,再由「古詩擂主」來檢查同學們的誦讀情況,不能達到誦讀要求的,還要利用課余時間補上來。每人一周誦讀一首,一學期下來至少可以背誦20---40首古詩,一年就可以誦讀40---100首不等,古詩誦讀的任務自然是水到渠成,皆大歡喜。一月上一次古詩活動課。每個月上一節以古詩為主題的語文活動課,如:故事擂台賽、漫讀古詩園、唐詩拾趣等,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切入點。每當上古詩活動課時,邀請其他語文老師來指點。在搞「故事擂台賽」時,把「誰記得古詩多、誰的見識更廣」作為誘因,讓古詩誦讀活動自始至終轟轟烈烈地進行;在上「漫遊古詩園」活動時,設計了五個部分:古詩數字園、古詩動物園、古詩植物園、古詩顏色園、古詩四季園,讓同學們對含有數字、顏色的詩句,描寫動、植物的詩句,贊美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詩進行系統歸類,有效地復習誦讀了古詩。一學期開展一次賽詩會。賽詩會以小組為單位,按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分別安排不同的內容,如:「古詩,你能背多少」、「古詩巧對接」、「讀古詩學成語」、「中秋節賞詩會」、「春聯比賽」等。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於樂,既誘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又使古詩教學得到了有益的擴展和延伸,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一學期舉行一次古詩誦讀等級考核評定,由語文老師進行檢測。20首一級,40首二級,60首三級,80首四級,100首五級,100首以上為特級。必修內容就是全班學生必須參加「古詩考級」項目,級別根據學生背誦古詩的篇數來確定。古詩誦讀活動扎實有效地開展兩年來,同學們誦讀古詩的能力大大增強。古詩詞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青少年又正是人一生中記憶的黃金時段,我們何不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到極致,引領學生漫步於古詩詞,馳騁於古詩詞,從中領略到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了解我們的國家,激發他們建設祖國的鬥志。我們只有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不斷的滲透民族傳統文化,才讓我們這博大精深的文化代代相傳,也才不會再有「曹操寫的《滿江紅》、兵馬俑在北京」的尷尬。更有,「語文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同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由此可見,作為人文學科的語文,對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構築學生的精神世界,鑄造學生的靈魂,指導學生的思想行為習慣的養成,實在是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