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學隨筆怎麼寫
教學隨筆也可以說「教學一得」,主要是寫教學中某一點體會最深的心得。它的主要特點是題目小、篇幅短;層次和結構比較簡單;內容單純,涉及面比較小,寫作材料便於收集、整理和使用。學校要求每位教師每月都要寫兩篇教學隨筆,可是多數老師卻覺得無從下筆,沒有材料可寫,現將幾種教學隨筆的寫法轉來與同行們共享。 一、捕捉題材。對於一線教師來說,不敢說每一節課都有體會最深的心得,但每天都要教學不同的內容,面對不同的學生,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做個有心人,隨筆的素材就有很多。 1、成功的喜悅。在教學中,每一位教師都會有令人欣喜的、成功的實踐。成功了,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什麼會取得成功?主要收獲在哪裡?抓住自己的成功之點,深入地想,好題材就這樣誕生了。 2、失敗的教訓。教學中的失誤是不可避免的。面對失誤我們應該冷靜地想一想:為什麼會失誤?主要症結在哪裡?用什麼方法彌補?應該吸取什麼教訓?„„好題材又誕生了。 教材是我們的教學依據,但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只要我們深入而冷靜地研究思考,你也許會有新的認識或新的疑點,那麼請及時把它寫下來。 在講課過程中,感覺上的得心應手,學生思維火花的不斷迸發„„你也許會突然得到某種悟性與啟示,產生平時沒有想到的觀點,發現平時沒有注意到的材料。對此,我們要及時記錄下來。 在聽課過程中,作為教師,聽課的機會是很多的,而且大多數情況下,聽到的多數是優質課。通過比較,找出差異。差異就是思維之源,就是產生新觀念和新思想的導火線。 我們還可以從課後師生交談中、學生學習的成功或失敗中捕捉教學隨筆的題材;也可以通過閱讀別人的教育教學論文或從瀏覽教育教學報刊雜志中捕捉。 二、錘煉題材。有了題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質量的隨筆?你可能通常會覺得有話說不出說不好,這是因為尚缺乏理論積累,還不能從理論高度對手中的素材進行加工、整合,形成並表達出自己獨到的視角。而這個至關重要的錘煉過程要求我們: 1、注重積累相關理論。理論積累並無任何捷徑,只有平常扎扎實實地研讀並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處理起素材來自然會得心應手。 2、認真解讀他人隨筆成果。一般報刊雜志上都有一些非常貼近我們工作實際的教學隨筆,可以細細地分析一下它們是如何總結提煉得出自己觀點的,久而久之,我們也會受到很大啟發,感覺豁然開朗。 三、寫教學隨筆的注意點。 l、立意要新。也就是你所寫的教學心得體會,不僅自己覺得有新意,而且讓別人看後也覺得耳目一新,不可重復別人的觀點。 2、列舉實例要具體生動。在舉例時一定要把事實講明白,使讀者看後既懂,又能學會用。 3、要做到小中見大。從個別具體的事例出發,能體現出一般規律。注意把中心思想集中到一點上來,反映較深刻的問題和道理。使讀者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個性看共性。 4、文章結構可多樣化。教學隨筆沒有一個固定的格式。可以先簡述文章的中心以及寫此文的目的,再列舉實例說清楚事實及過程,最後歸納小結教學的心得體會。 隨筆,又叫隨感、筆記,是一種古老的散文體裁。許多散文大家都擅長這種文體,比較有名的作家就有劉基、宋濂、公安派袁氏三兄弟、唐宋派的歸有光、桐城派諸君等等。到了近代,隨筆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散文體裁,為廣大群眾所 喜聞樂見。 隨筆選材廣泛,形式自由,是隨時反映見聞感受的一種文體。教育隨筆就是用隨筆的形式,反映教育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和感受、體會,或針對教育實踐中的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見解的教育應用文書。 教育隨筆形式自由,它有時像小品文或雜文,有時又像日記或雜記,在教育實踐中主要有這樣一些樣式:教學筆記、教學後記、讀書筆記、教學札記、教育教學隨感錄、備課筆記等等,這些都屬於教育隨筆的范疇。我們今天提倡的是教師寫教育教學隨感錄。 一、教育隨筆有如下特點: 1.短小精悍。 它一般篇幅不長,多則千字左右,少則百十來字。它不用經過縝密的構思後再動筆,而是像寫日記一樣,興之所至,一揮而就,把教育實踐中最有意義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歷鋪展成文。比如有個教師在備課時查看資料,對「歷」與「『厲」的區別頗有感受,就寫了一篇百十來字的短文《「歷」與「厲」辨》發表在教學雜志上。上海市特級教師於漪在上課時,學生就《畫龍點睛》一課中「點之即飛去」議論紛紛,於老師寫了《「睛」探》一文,由「睛」字出發談了「備課要深人才能講到點子上」的體會。總之,教學隨筆短小精悍,是教育應用寫作中的輕騎兵。 2.迅速及時 教育隨筆像新聞體裁一樣,有較強的時效性。教育實踐中的見聞、體會、意見、看法這些稍縱即逝的東西若不及時記錄,再回首時就會失去神韻。當今世界發展較快,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追上世界發展潮流。教育實踐中的經驗體會及時反映出來可以供別人借鑒,教訓反映出來可供別人吸取,問題反映出來可引起人們的注意。總之,及時反映教育實踐的情況可以使教育少走許多彎路。 3.取材廣泛 教育應用的其他文書取材受一定條件限制,教育隨筆則不然,可以說沒有任何限樹。大的方面而言,可以寫教育方針、教育思想、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教育思想理論方面的問題。小的方面而言,可以寫一件事、一個字詞、一句話、一個動作、一點感觸、一個問題等教育第一線最具體的東西。總之,選材只要扣住一個「新」字就可以入文。 二、教育隨筆的分類 (l)教育隨筆主要是一種敘事議事的文體,有的講教為主,有的以議為主,根據敘與議的情況可以分成五類:先敘後議型;先議後敘型;夾敘夾議型;敘事型;議論型。 (2)根據隨筆的目的意圖又可以分出如下一些類別:有的是針對某種教學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後提出建議的;有的是針對教育現象進行批評針相的;有的是針對教育現象分析得失的;有的提供教育實例,以供借鑒的。 (3)根據所用主要表達方式來分,有記敘性隨筆、議論性隨筆、說明性隨筆,有時還有抒情性隨筆。記敘性隨筆是以記錄教育現象為主,議論性隨筆以發表觀點看法為主,說明性隨筆主要是對教學中的問題作的闡釋。 三、教育隨筆寫作的意義 1.寫作教育隨筆是第一線教師及時反映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思想火花的最快捷方式 教師們每天接觸新的教學內容,每天與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少年兒童打交道,沸騰的生活必將燃起心靈之火,把那耀眼的一瞬記下來,就是隨筆。只要我們每位教師真心實意熱愛我們的教育事業,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隨時都會發現值得寫、值得反映的東西。我們知道,其他教育應用文體的選材較嚴格,組織結構也較嚴密,比較而言,教育隨筆則更加方便快捷。 2.教育隨筆的寫作是教師進行教育藝術、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總結的良好形式 傳統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學方法能否適應現代教學,一個勇於創新的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就會主動去發現問題,並以積極的態度去思考問題,創造條件去解決問題。教師把這些東西用隨筆的形式反映出來,對推動教育事業的進步,對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都有一定作用。 3.教育隨筆的寫作是提高教師寫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 寫作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在於勤奮練筆,教師把教育實踐中的見聞感受記下來,是一種很好的提高自己書面表達能力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隨筆的寫作是教育科研的初步,可以為教育科研准備素材,可以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育隨筆是教學反思的理性提煉 古人強調:「吾日三省吾身」,新課程改革則提出反思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重要手段之一。為師者把記寫教育隨筆作為日常教育反思的主要形式,將一天所見、所想、所讀載入日記,這些行動本身就是教育的總結,有助於自身的提高。 教育變革的寶藏隱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通過對教學經驗、新問題的分析與研究,從而發現新理念、新見解,可以促進教師對實踐的反思和智慧的提 升。教育反思可以避免教學中重復的失誤,如果讓教育隨筆中的反思成為教師的一種職業習慣,那將是教師教育教學發展新的境界。 撰寫教育隨筆,記錄個人成長的所感所想,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積累,重溫舊事,回想教育成效,教師常常會品嘗理性的感受,對自己有更全面的認識,這有利於教師提高修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5、教育隨筆是撰寫科研論文的基石 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大多教師感到無處入筆,無從下手。筆者認為,教育科研論文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實際教學。每一篇教學日記都是顆明亮的珍珠,把一串明亮的珍珠連起來就是一個漂亮的項鏈。把許多日記歸納起來,就成了一篇有價值的科研論文。沒有實際經驗感悟,教育科研論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誇誇其談,無實際意義。 教育隨筆隨處都可以寫,可以是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也可以是德育方面的;可以是課堂教學畫龍點睛的精彩一筆,也可以是教育教學沉痛的反悔;可以是班主任組織工作的領悟,也可以是任課教師某一方面敗筆的思考;可以寫家庭教育,也可以寫學校的見聞;或表述,或議論,或吶喊,或助威,所喜、所惡、所思、所見皆可入文。哪怕是點滴小事,都要善於捕捉,記入日記。尤其是在新課改的形勢下,如何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如何將情感、態度、價值觀融入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感到困惑,均可以以教育隨筆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社會、學校、家庭迫切需要高素質教師,教育隨筆對教師素質提高顯得尤為重要。願撰寫教育隨筆能夠成為每一位教師的一種職業習慣。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只要對教育決策產生影響的行為就是教育科研;只要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的行為就是教育科研。」教育隨筆來源於課堂教學和學生生活,每一次對學生的成功談話、每一次對教育的失敗與教訓、每一堂課程設計與探索都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學不可缺少的方面,許多中小學教師對教育科研感到迷惘,其實對於教育教學一線的教師而言,通過思考並改進每一天的教學工作就是搞教育科研。 教育隨筆記錄著教師的生命價值。教育科研並不深奧,它就在教師身邊。鍾情於教育隨筆的教師,對一次創新、一次感悟、一次反悔經過思索,都會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有幫助,因此教育隨筆是一線教師特有而實用的教育科研。 教師把教學感悟付諸筆端是新課程標准下教師自我成長的關鍵一環,教育隨筆是教師經驗的凝練,是教師成才的橋梁,它對教師成長具有顯著成效,它來源於實際教學。每一篇教學日記都是顆明亮的珍珠,把一串明亮的珍珠連起來就是一個漂亮的項鏈。把許多日記歸納起來,就成了一篇有價值的科研論文。沒有實際經驗感悟,教育科研論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誇誇其談,無實際意義。另外教育隨筆隨處都可以寫,可以是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也可以是德育方面的;可以是課堂教學畫龍點睛的精彩一筆,也可以是教育教學沉痛的反悔;可以是班主任組織工作的領悟,也可以是任課教師某一方面敗筆的思考;可以寫家庭教育,也可以寫學校的見聞;或表述,或議論,或吶喊,或助威,所喜、所惡、所思、所見皆可入文。哪怕是點滴小事,都要善於捕捉,記入日記。尤其是在新課改的形勢下,如何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如何將情感、態度、價值觀融入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感到困惑,均可以以教育隨筆的形式表現出來。
㈡ 小學英語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一環一得,一得一法」的研究
怎樣才能讓每節語文課都扎實有效,一課一得呢?
一、了解學生,因需而教 語文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應以學生掌握知識為准繩。因此課前了解學生語文基礎和聽說讀寫能力是教師確定的首要任務,是解讀文本、尋找切入點的基礎,是教師選擇教法、學法的根據,也是有效落實「一課一得」的需要。就一篇課文的教學而言,教師在努力挖掘課程資源的同時,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了解學生實際,確定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需要和目標,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有個性的內容和教法,做到因學施教,因需而教,需要教師根據課堂實際隨時調節教學過程,靈活運用教學設計,使之更加符合學生的思維。這也要求教師在預設過程做到心中有學生,明白需教學生什麼,學生需學習什麼。只有這樣,教學設計才不會走過場,教學過程才不至於流於形式,才能真正做到「一課一得,得得相連」。
二、灼灼的紅葉,要拾起一片最熱烈的 語文課堂教學知識點零碎,內容繁雜,每一堂課都面面俱到,顯然不可行,不但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如霧里看花,水中撈月。在我看來,針對學生實際,讓學生一課有一得,學得扎實,學得興趣盎然,意猶未盡,這一課便是堂好課。持續這樣的教學,學生所得才會更有實效。例如在《翠鳥》一課,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艷,身材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著水面疾飛」,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作者的觀察順序和描述方法:關於翠鳥羽毛的顏色,自上而下分別寫了頭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關於翠鳥捉魚,是按照注視、等待、叼魚、飛走的捉魚經過進行描述的。「抓住特點,有順序」這就是觀察的方法。學習了這種觀察方法就是這一節課的收獲。這就可以作為學生的課堂一得。語文的課堂,需要學生形成好的語文能力,而能力的達成需要每一節課的努力。刪去多餘的環節,凸現學習的核心,學習文本中最有特色的地方,也許反而事半功倍。 一篇文章,真正需要學生理解、需要教師講解的內容並不多,教師的教學要建立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我們要贊成三個「不講」,學生已經懂了的不講;學生能自己讀懂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還是不懂的,留到以後再講。也就是說,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的時候,要准確把握住文章本身的特點,更要考慮到學生年級特點,在兩者中尋找一個結合點,這一結合點既能體現文章的特色,又是學生所處的階段所需要學習的。如此,就能篩選出真正需要教師精心教學的重要內容。
三、注重方法的習得 課堂教學必須重視「怎樣學」,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教法和學法必須同步,相互協調,使學生不僅「學會」,更要「會學」,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習效率,需要掌握方法,而方法的習得也離不開教師的點撥。方法固然要依靠傳授,但最主要的還是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習得」。教師傳授給學生的方法是前人或別人總結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對於高明的學習者來說,最好的方法是自己摸索到的方法,這種方法帶有明顯的個性特徵,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更符合自己的學習實際。因此,它對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作用更大。對此,教師要加以點示,不能讓學生浪費精力。語文一篇文章的大概內容,學生自己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奧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後的含義,他們就未必能懂。老師必須在這些場合點撥學生,不必侃侃而談,三言兩語即可,能使他們開竅就行,老師經常這樣,學生看書讀書的能力自然就會提高,學生自然能掌握方法。 語文教師考慮的問題其實很明了:即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學到什麼」以及「怎樣學最有效」,所有的教學環節都應圍繞「學生學」展開,讓學生在課堂上習得一法,靈活運用,才學有所得。
四、精要練習 課堂上的一得能否真正落實,還要看作業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真正體現了教師在本堂課中的教學目標。也以《翠鳥》為例,這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抓住特點,有順序」觀察的方法。課後布置學生觀察一種動物,抓住它們各個部位的形狀、顏色、動態、靜態等特點,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並仿照課文寫下來,並進行講評、修改。這樣,一節課就輕松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也學到了實在的東西,真正做到了一課一得。
㈢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學一得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㈣ 1.什麼是教育反思
這應該和教學反思的意思差不多。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
1、縱向反思和行動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小學教學方思貫穿於你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2、橫向反思和比較法: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3、個體反思和總結法:
"課後思":一場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後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周後思"或"單元思":也就是說,一周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後反思,摸著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月後思":對於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質量分析,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通過期中考試,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從而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宏觀反思。
3、集體反思和對話法:
集體反思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於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能使自己對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並獲得對問題解決的廣泛途徑。教師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記錄所看到的情景。還可以用攝像機將教學活動拍下來,組織觀看。每個觀摩的教師都寫教學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後共同研討,重在針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進行團隊反思,每個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即使出現認識上的沖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 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是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反思不僅僅是"閉門思過",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也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這是由教與學的社會性本質所決定。除了同事之間的集體反思外,還可請教育教研學者介入,提出有促進性、針對性的建議,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從而獲得更新、更全面的認識。
㈤ 教學一得: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嗎
首先,無疑要肯定,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是作為「社會歷史的主體」的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但是其次,這種「創造」力量是一種什麼性質的力量,除了群眾的力量之外,難道就沒有別的力量了嗎?多年以前讀過這樣一個寓言故事:在湖邊停著一輛貨車,小馬、天鵝和螃蟹都來拉這輛車。大家都很使勁的拉,累得滿頭大汗,但是車就是原地不動。原來小馬使勁的拉車往路上走,天鵝則使勁拽著車往天上飛,螃蟹呢,則是一心想把車拉到路邊的水溝里去。一個偉人說過,「群眾是一盤散沙」,要把群眾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往一個方向使勁,顯然需要一個相對獨立於群眾之外的力量—能夠指揮群眾、指引方向的人。 如果說社會歷史就像是一輛巨大的貨車,使得車子能夠運動的力量,應該來自於兩類主體的用力方向,一類是在車後推動的力量,一種是在車子前面掌握方向,引領歷史前行的力量,如果說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那麼引領歷史前行的力量又是什麼?還是依據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哲學(思想)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哲學(思想)對社會變革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它可以通過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思想,解放人的觀念;而且還體現在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生活與哲學》教材P16)而真正具有思想的人,能夠預見社會發展方向的人,絕對是極少數的,這極少數的群體,能否也可以稱之為「群眾」?從生活的經驗來看,在後面推車子的人,雖然數量總多,但是一般不太會注意到車子方向,一心只管用力推就是了,也就是說,「眼睛」對於他們並沒有多大的意義;而在前面的引領者,並不需要在體力上做巨大的消耗,他們必須要時刻擦亮眼睛,看清前面的方向,否則這車子可能就會側翻,甚至滑下山崖。 推動社會變化的人,和引領社會發展的人,其位置和作用是有顯著不同的,推動者是站在社會歷史的背面或者底部發揮作用,但是他們往往看不清社會歷史的發展方向;而能夠為社會發展指明方向的、起到引領作用的,只是極少數先知先覺者,我把他們稱之為人類的良心和靈魂,稱之為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導航者,是他們看清了歷史發展的大方向、大趨勢。德拉克拉瓦有一付名畫,叫「自由女神引導人民前進」,准確地說,是那些偉大的思想(者)引導人民前進,為歷史的航行指明方向,他們不斷地在前方「吶喊」,甚至歇斯底里地呼叫,正是他們的「啟蒙」和教育,使得群眾中的每一個都知道了自己的位置和價值,也知道了自己正走在一個什麼樣的方向上。 毛主席語錄告訴我們,「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共產黨和國民黨爭奪江山的時候,人民群眾「雪亮的的眼睛」讓他們選擇了共產黨拋棄了國民黨。但是再看看實際情況,即使說出這句話的毛主席,他同時也很樂意接受「大海航行靠舵手」的舵手稱號,在大海上航行,只有掌握方向盤的那個人,眼睛才是雪亮的;「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沒有毛澤東,中國人民還是在漫漫長夜中繼續摸索著吧。 當然按照唯物辯證法,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的承認,第一,不是所有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大多數群眾的眼睛是盲目的,只有極少數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極少數眼睛雪亮的群眾從大多數盲目的群眾中相對獨立出來之後,好像就不能夠單純地用群眾這個概念來界定了;第二,在歷史的大多數時間里,整個人類社會都處於蒙昧無知的狀態中,人類真正進入一個思想開放、眼睛明亮的時代,樂觀地說--中國人最多不會超過150年(自近代以來),在歐洲,也就是兩三百年的歷史。 從中國的歷史來說,自秦而清兩千多年的歷史演進,至多隻是一治一亂的循環,我們的歷史教科書長期以來把農民運動稱之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力量。農民自然是中國社會最重要的「人民群眾」,但是農民運動到底是破壞還是創造,這實在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大問題。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只有代表新型生產關系的新生力量,才是歷史進步的真正推動者,在此意義上,作為舊生產關系的代表者,由農民所主導的革命並沒有促進歷史進步的積極價值,而更多的是破壞和毀滅。一輪又一輪風起雲涌的農民運動,遵循的仍然「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游戲規則,唯一的目標只是「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等把皇帝拉下馬,自己轉身做皇帝」,極少數人「登高一呼天下雲集」,不要說那些「雲集」而來的農民群眾是盲目的,連那些「登高一呼」者,他們的眼睛也一點都不亮,中國社會兩千多年來的改朝換代,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步,這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史)實。 可以說,在中國的文化環境中,「群眾的眼睛不僅不是雪亮的」,而且從來都是「盲目」的。因為在專制制度內,在高度集權的統治下,統治者一直推行的是「民可以使由之,不可以使知之」的政策,歷史上那些眼睛稍微亮一點的,看問題稍微清楚一點的人,又有幾個能夠得到好下場呢?「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從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明清時代大興文字獄乃至於「大革」「文化命」,極少數相對獨立的「群眾」(士),不是腦袋搬家就是身首異處,更不要說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了。從這個維度來考察,人民群眾的盲目是中國的歷史文化環境所造成的。 當然今非昔比,時代真的不一樣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今天的人民群眾已經開始在政治上逐漸懂得通過民主法治的方式來維護和實現自己的基本權利(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在文化(思想意識)上走向自覺,逐漸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和判斷,用自己的大腦進行獨立思考。這些年來,由於網路的推動、媒體的跟進,群眾的眼睛是越來越亮了,許多重要的問題正是在群眾逐漸恢復了明亮的眼睛的關注下,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得以妥善解決;也正是在廣大人民群眾日益雪亮的眼睛的審視下,我們的各項制度得以被緩慢地推進到了改革的進程上,甚至連政府的日常行為,也被慢慢地放置於陽光之下,變得有些溫暖起來了。 「黑夜給了我黑暗的眼睛,我要用它尋找光明!」那些渴望看見光明的人,那些能夠看清光明的人,那些已經看到了光明的人,我由衷的祝福你們!
㈥ 潛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心得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教育的永恆主題,是構建和諧校園的落腳點,也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終必須要堅持的一個永恆的主題,因此,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是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的職責。下面就我個人的觀點,結合我教學實際,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做好充分的課前准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
課前的准備工作是巨大的。
首先要研究教材,因為教材是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的依據,教師對教材鑽研的程度直接關繫到教學質量。研究教材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研究大綱,從整體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識進行歸類,掌握各部分知識的結構,確定所教教材在本學科體系中的位置。
2.研究單元教材,掌握重點和難點,對整個單元教材進行加工和處理。
3.鑽研本課教材,理解並掌握教材,對教材進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
其次是研究學生,具體包括以下兩點:
1.研究學生的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學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類情況;
2.研究學生的非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以及分類情況。備好了學生,再對不同的學生實行分層次教學。
二、加強積累,強化訓練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數量的課內外閱讀和生活經歷,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我們必須很好地結合平時的課堂教學,側重於指導學生對積累進行歸類整理,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言積累的要求包括三個方面:1.、能背誦課本中要求背誦和默寫的內容;積累相關的字、詞、句、段、篇等;2. 能注意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語言材料。3. 能在生活中廣泛積累語言材料。
(一)積累的類型主要包括:
A.教材方面:
①拼音板塊: 正確讀准字音,辨析正確讀音等。
②漢字板塊:改正詞、句中的錯別字;形近字與音近字歸類積累等。
③詞語板塊:成語,分類描寫的詞語,反義詞與近義詞,關聯詞等。
④句子板塊:名人名言,諺語,歇後語,對聯,古詩名句,文言文中的重點句等。
⑤段篇板塊:古詩,名段,名家名篇等。
這樣做便於學生知道教材方面的積累從哪些類型入手,教師引導之後,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自主的歸類積累了。
B.課外閱讀方面:
把課外閱讀中積累的字、詞、優美的句段以及有關的知識或者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進行歸類,並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出有哪些類型。如人物類:①英雄人物;②體育名星;③愛國人物等。
C.生活方面:
將在生活中運用的語言以及需要我們運用好語言解決好的事例進行分類,便於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恰當的運用和學習,真正實現語文學習與生活的結合。如:文明禮貌用語這一類型。
(二)每個類型根據內容的不同引導學生進行分類整理。
A.教材的分類整理:
各個板塊根據相應的類型進行分類積累,這是積累的主要陣地,是學生積累量能否達到的一個主要來源。可以根據上面板塊中的提示進行廣泛積累,將第一至十二冊教材綜合運用,真正實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積累,把相應的知識都收錄於相應的類型之中。
例如: ①成語的分類整理:
如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語:(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等)。再如寫出以「一、百、千、海、不、有等字開頭的成語;寫出表示「時間過得快」、「速度快」的成語。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詞語數量量的積累與分類積累結合。
②句子的分類整理:
可以把對聯、諺語、歇後語、古詩名句、文言文中的重點句等全部融入其中,並且每一部分又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再分一些小點來積累更好,如諺語的積累可分為:農業、天氣、珍惜時間、激勵自己等。
③古詩的分類整理:
從你學過的古詩中寫出描寫春、夏、秋、冬四季特徵的古詩各一句。
④各種句式的綜合訓練:包括:反問句與陳述句的互換;把字句與被字句的互換;肯定句與雙重否定句的互換;比喻句;擬人句;修改病句; 關聯詞合成句子等。
B.課外閱讀的分類整理:
⑴課文中相關知識的拓展:
①你對北京2008奧運會還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分條寫下來:
②安徒生是丹麥著名的童話大師,你還知道他寫下了哪些作品,把它們的題目推薦給大家:
③紅軍長征中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故事,把你知道的故事題目寫幾個下來:
⑵課外閱讀中積累的語言材料
①從小雨描寫到大雨,你能寫多少詞語:
②填動物名稱,成為成語:如(_死_悲;_頭_尾。)
③說明謙虛的名言:(滿招損,謙受益。謙讓是身體的良心。)
④描寫人物心情的詞語你知道多少寫幾個:
⑤寫出兩句關於「珍惜時間」的名言。
C、生活材料的分類整理:
例如聲音方面的整理:
回憶生活中的聲音,把它寫出來:
①下小雨的聲音;②下大雨的聲音;③小貓的聲音;④小狗的聲音;⑤小雞的聲音;⑥母雞的聲音;⑦公雞的聲音。
以上只是一些分類整理中極少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分類,主動地整理,然後進行全班性的大綜合。這里積累本身就是一種訓練過程。
三、教給方法,培養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捷徑
「授之以魚 不若授之以漁」可見學習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學習方法是學生為了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所採用的某種方式、手段、途徑。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才能獨立地探索新的領域,獲取新的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去組合、去創新。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因此,讓學生掌握學法,學會學習,應成為語文學習創新的主旋律。學習的方法是多層次的,
㈦ 小學教子一得徵文
教子一得徵文節選
對於孩子的學習不能不關心,也不能太關心。過分地關心反而會加重孩子的負擔,不利於他們的學習。當孩子考試不理想時,不能一味地責備,而應安慰他們,鼓勵他們再接再厲,千萬不能放棄,正像一位校長說的:「不放棄,就有希望。」 《托起明天的太陽》306班家長:胡玉燕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在教孩子如何做人方面,家長肯定要比老師來的更重要。家長的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會給孩子極大的教育,孩子在一天天地長大,但願所有的孩子在健康成長中都學會如何做人,就是所謂的品學兼優。《教子心得》406班徐思憶家長
許多家長什麼事都代替孩子做,不願讓孩子做這樣做那樣,怕孩子累著。其實,我認為孩子們也有自己的思想,只要放開手,相信孩子,他們會走得更好。但是,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首先是陳舊落後的思想對家長的影響。其次是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放不開手,也不敢放手,更不會放手。家長「前怕狼,後怕虎」,結果孩子膽小怕事,生怕越雷池一步。《放開手,孩子會走的更好》401班家長:吳美芳
獨生子女是我們這個時代獨有的風景。孩子的成長,牽動著萬千父母的心。古人雲:「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與其嬌慣縱容,自吞酸澀苦果,不如及早讓孩子學會認錯,學會寬容,學會禮貌待人,學會尊重別人。記得兒子小的時候,由於大家的寵愛,養成了自私、唯我獨尊的心理,好吃的東西都要一個人獨享。有一次吃飯的時候,爸爸夾了他最愛吃的菜正要送自己嘴裡,他突然大叫起來,不讓爸爸吃。我看了非常痛心,意識到平時的做法是多麼的愚蠢。孩子那麼小卻這樣霸道,將來怎麼辦?於是馬上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孩子向爸爸認錯道歉,使他知道,不是每樣東西都能獨享。現已事過境遷,兒子非常懂事,也很孝順長輩。我想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切莫對惡小視而不見,哪怕錯誤再小,也要嚴厲地道一聲:「孩子,你必須認錯!」《教子心得》304班汪之航家長
德是重中之重,是教育的首位。有一首打油詩也正說明了這個問題:「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因此,我要求兒子:1、待人有禮貌,牢記「只有尊重別人,別人才能尊重自己。」懂得了這個道理,他才能尊重長輩,才能夠團結同學,與人友好相處。2、具備先人後己、樂於助人的那種精神,不要斤斤計較,要有勇於吃虧、與人方便,樂於助人的精神。 《育苗心得》304班毛震磊家長
培養孩子成才,是每個做家長的願望,但也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絕非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也絕非僅憑家長的主觀願望所能達到的,只有培養孩子有足夠的學習興趣和知難而進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作為家長要捨得花時間,下力氣,有信心,才能把培養孩子的工作做的更有效。《對孩子興趣和耐心的培養》406班錢逸倩家長
㈧ 小學教子一得徵文 1000字
教子一得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在教孩子如何做人方面,家長肯定要比老師來的更重要。家長的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會給孩子極大的教育,孩子在一天天地長大,但願所有的孩子在健康成長中都學會如何做人,就是所謂的品學兼優。 作為家長,我們可能都有過面對孩子的缺點無計可施、無可奈何,甚至有時對著他們大發雷霆的經歷。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對每位已為人父、已為人母的人來說一定不會陌生。在孩子的成長中,我漸漸明白了,要改變孩子的缺點並不一定指出錯誤,指明正確而規范的做法。對小孩子來說,對他優點大加贊賞就是讓其改正缺點,養成良好習慣的很好辦法。在此,我想在此將自己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分享一下 一、多與孩子溝通、共處。 現代的父母由於工作忙碌與孩子相處及互動的時間比較少,許多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很容易陷入一種模式,當孩子在與父母分享生活的點滴時,父母的心卻不斷地盤算著生活中的瑣事,事實上,孩子在外面遇到煩心事和開心事,目的是想得到父母的理解與支持,父母此時的任務是放下手中的瑣事,專心傾聽孩子的點滴,理解孩子的感受,用適應的語言給孩子以感情上的回應。 二、尊重孩子做父母的一定不要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物,想打就打,想罵就罵.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尊嚴,你只有尊重他,他才會學會尊重你,尊重別人.這樣他才會在以後的人生路上能得到更多的朋友.。三、學會賞識孩子。 不要分數是第一,過分給孩子太多的壓力,要知道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會有一個閃光點,你要懂得發現,也要懂得條條大道通羅馬.做父母的要因材施教,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得到快樂. 四、許諾的事一定要落實,做到言傳身教。 家庭是孩子性格著色的第一個染缸,家長就是孩子行為塑造的第一任教師,孩子會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學會生活,有時父母不經意的言行,會對孩子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言傳身教尤為重要,家長許諾的事,一定要落實,這是對孩子誠信教育的最好教材,女兒看到家長都能誠信,自然而然,我們對她提出的要求,也能兌現,否則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 五、多與老師交流,配合學校教育。 教育孩子不應該僅僅是學校老師的責任,作為和孩子朝夕相處的家長,更應責無旁貸,所以我們會經常與老師聯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通過每天檢查她的作業,並附上評語:寫上孩子在家的不良習慣和點點進步,及時反饋給老師,這樣相互溝通,互相補充,使孩子能得到更全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