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課堂教學的三大原則是什麼課堂教學有哪三大策略
課堂教學的三大原則:
1、目標原則
課堂管理應當有正確而明晰的目標,它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保證,最終指向教學目標。
目標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響和制約師生的課堂活動,能起積極的導向作用。
並且,目標使學生成為積極的管理參與者,對於發揮學生自覺的求知熱情,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具有積極意義。
2、激勵原則。
通過各種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熱情。
貫徹激勵原則,首先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努力創設和諧愉悅的教學氣氛,創造有利學生思維、有利教學順利進行的民主空氣,而不應把學生課堂上的緊張與畏懼看作管理能力強的表現。
3、反饋原則。
運用信息反饋原理,對課堂管理進行主動而自覺的調節和修正,是反饋原則的基本思想。課堂管理的具體要求和措施只有建立在班級學生思想、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才能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這首先要求教師在教學工作的起始環節——備課過程中,認真調查教育對象的具體狀況,分析研究必要的管理對策。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運用即時信息來調整管理活動。
課堂教學的三大策略是:
一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化難為易
1、化抽象為形象。教師可以運用形象比喻使語言形象化,通過圖像的直觀性把課文所描寫的景色所闡述的道理具體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獲得生動的形象,還可以通過表演、演示、操作等動作使之形象化。
2、化理論為實踐。它具有生活性、活動性、經驗性。教師要將語文學習回歸於生活中,在使用、應用中學習語文,積累經驗、結合自己的經驗去感悟理解。
3、化未知為已知。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是以舊知為基礎的,新知識可以在舊知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起來,要麼在舊知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要麼由舊知重新組織或轉化而成。所以利用舊知學習新知是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學策略。
4、化復雜為簡單。教師要教簡單的語文,要簡單的教語文。而把復雜的語文教學做簡單,要做到:教學目標要簡要,教學內容要簡約,教學過程要簡潔,教學方式要簡練,作業要簡化。
二是增進學習結果的教學策略——化淺為深
1、由結論到過程。讓學生學深學透的第一要義就是要展示知識本身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同時也要讓學生的思維捲入到知識的獲得過程。
2、由知識到問題。教師應把知識轉化成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思考、探究,並圍繞問題進行交流、互動、研討,這樣就能引導學生把知識學深學透。
3、由已知到未知。教學中要善於把學生從熟悉的地方引到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讓學生處在陌生、未知的狀態,以激發學生的思考。
4、由一元到多元。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是認識和思維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為此,新課程教學提倡和強調學生對文本的多種解讀、對問題的多種解答和對情景生活的多種體驗感悟。多樣化和個性激活了課堂、激活了思維,有助於學生學得深、學得透,學出個性。
5、由傳承到創新。學習不僅僅是對課本知識的傳承和接受,也是對課本知識的創新和質疑,這樣的學習才會學得深學得透。
6、由依賴性的學到獨立性的學。教師要改變舊的課堂教學方式,變「我告訴你」為「我幫你忙,你自己去學」,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會,學得深、學得透。
7、由教知識內容到教思維方法。以書本形式出現的知識,它的思維和智力價值是潛在的。
三是提升學習體驗的教學策略——富有情趣
讓學生越學越愛學、樂學的具體策略有很多,但這些策略一定有其共同的秘訣:富有情趣。情趣是快樂和幸福的源泉,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發現的幸福。這是有效教學的動力源泉。
(1)課堂教學中展示策略的思考擴展閱讀:
課堂教學的優點:
班級教學的主要優點是:
1、把相同或相近年齡和知識程度的學生編為班級,使他們成為一個集體,可以相互促進和提高。
2、教師按固定的時間表同時對幾十名學生進行教學,擴大了教育對象,加快了教學進度,提高了教學工作效率。
3、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方面有統一的規定和要求,使教學能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發展教育事業。
4、各門學科輪流交替上課,既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又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和效果,減輕學習疲勞。班級教學的出現是教育史上一個重大的進步。
班級教學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不能充分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照顧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同時又難以充分照顧優、差生的學習和發展。
Ⅱ 常用的課堂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作為教學方案的總的抽象描述,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方案。
1.訓練與練習策略
這是一種比較機械的接受學習策略。由於學習的最終結果是記憶感知材料,因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需進行復雜的思維活動。教學中教師只須示範做什麼並提供練習,而學生只需記憶學習內容,並不需要進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維活動,因此基本上是屬於機械記憶的策略。
訓練與練習策略的模式如下:提供示範→鞏固練習→反饋遷移
訓練與練習策略盡管不利於發展學生思維,容易導致死背硬記,但是作為一種在教學中比較常用的策略,對於陳述性知識的學習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2.演繹策略
演繹策略也是基於接受學習而設計的策略,但這種接受學習是奧蘇伯爾所提倡的意義接受學習而非機械學習。由於演繹推理是從一般(某種形式的抽象觀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結論),因此,運用演繹策略設計課堂教學,須考慮學生是否已掌握了成為推理過程起點的物理概念,及他們能否通過觀察將現象與概念聯系起來。
演繹策略的模式如下: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進行演繹推理→實驗(例)驗證→概括得出結論
演繹策略是一種教學效率較高的教學策略,由於省略了學生用來探究、發現的時間,因此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容納較多的信息。但與此同時,正是由於這種策略設計的教學強調概念之間的關系,教學基本上是講解式的,因而學生的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從這一點看,演繹策略對於發展學生的遠遷移能力不利,而有助於近遷移能力的發展。
3.歸納策略
歸納策略是由教師展示定律和定理的發現過程,因此,歸納策略既具有發現策略對過程學習的特點,又具有接受學習的講解特點,故也稱為「思考性講解」。較演繹策略而言,運用歸納策略學生能夠從教師那裡獲取概念或定理的發現過程——由於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個別的事物)到一般(概念和原理),因而教師必須向學生呈現形成概念和定理的過程——故有利於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及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歸納策略的模式如下:演示(或列舉)個別實例→進行歸納推理→實驗(例)驗證→概括得出結論
歸納策略是一種能夠達到多種教學目標的教學策略。首先,歸納策略是概念教學的有效手段,學生通過對物理事實的觀察和思考,對概念形成的來龍去脈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必然會從本質上理解和把握它;其次,歸納策略也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一種有效方式,由於課堂上大多數教學活動是採用實物演示或實例說明,而多樣化的活動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從而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同時,與演繹策略相比,歸納策略的課堂教學學生參與的程度更高。相對於演繹策略而言,歸納策略是比較費時的。
4.啟發式教學策略
孔子的啟發式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主動地位,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只是從旁邊加以點撥,起指導和促進作用。孔子的啟發式有更深刻的認知心理學基礎,更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首創精神,更有利於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啟發式教學策略的基本思想是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提倡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獲取知識,是以辯證唯物論的方法論為理論基礎的,是唯物辯證法在教學上有具體應用。
啟發式教學模式是:准備→誘發→釋疑→轉化→應用
5.探究策略
探究策略是基於這樣一種理念,即在研究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發展他們的探索能力,獲得理解客觀世界的基礎——科學概念,進而以此為武器,培養學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
Ⅲ 如何在課堂中進行展示和點評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實現具體發展目標的過程。傳統的課堂評價是以教師的教來評價學生的學,既「以教定學」,關注的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行為表現,而忽視了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缺乏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等。這些已不再適應新課程的評價要求。在全面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我們要用新課程理念下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把評價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貫穿在數學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改進教師的教學。一、對學生參與程度的評價教學的成敗,歸根到底要看學生自身的參與,所有教學效果都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 1.學生參與的全面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面向全體,注意自己的評價語言,為所有的學生鋪設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要以各種手段方法,使他們不斷品嘗成功的喜悅,多鼓勵,尤其是對中下學生,以促成其良性循環。 2.學生參與思維活動的深入性。學生不僅能夠參與活動,更能對問題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僅能夠解決一般的問題,更能夠引發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並主動探求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不僅能夠運用一般的解決問題辦法,更能夠發現和掌握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各種思維形式並用,以達到提高和創新的新境界。要敢對書本挑戰,敢對教師講的內容質疑,敢講真心話。3.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學生的主動參與,不是光看學生嘴巴動了多少,主要看腦子動了沒有、思維是否處於高度活躍狀態;讓學生主動參與,是指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涉獵知識,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處於一種活躍的狀態,做到邊學邊思考。二、對學生合作交流意識的評價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應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交流與合作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全是聽教師的講授,更重要的是須自己去思考、體驗和構建,同時還有同學間的相互交流與影響。評價一個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我認為要考慮到以下5個方面的因素:1.學生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還要對所在小組中其它同學負責;2.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一起討論交流,學習者群體智慧和思維可以為群體共享。3.增進合作交流技巧是學生學會合作的標志,學生要具有良好的分工意識。4.學生能夠相互解釋所學東西、能夠相互幫助理解和完成作業;5.學生間能建立並維護小組成員間的相互信任、進行有效的溝通。 顯然,具有良好交流合作學習意識的同學,能很好的進行交流與調節,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三、對學生情感與態度的評價通常學生在數學課上的情感感受,綜合學生的具體反映大概可以分為:樂趣感、成功感、焦慮感、厭倦感。進一步還會發現以下特點:情感體驗為"有趣"的那些學生中,在學習中顯示出一種興奮,喜歡思考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數學學習"厭倦"的學生中大多數是數學成績不太好,從而產生對數學的恐懼;雖然對同一個學生來說,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體驗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隨著學習內容的變化而改變,但在一定時期,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學習基本的情感體現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對數學學習而言,學生上述的情感體驗並不是只有一種情感體驗。如覺得數學有趣的同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產生焦慮的感覺;在一定的時間內,學生雖然可能有不同的情感體驗,但是總是有一種主要的情感體驗。情感與態度是學生在平時的數學學習過程中不自覺地流露,結合學生這一階段的心理特點,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的點滴進步,從正面激勵、評價學生,對學生表現出的優點或階段性的成功給予肯定。四、對學生數學思維過程的評價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思維活動的強弱,決定一個人的思維品質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能積極主動地獨立思考,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數學思維策略、水平和思維品質。具有思維獨立性品質的同學,不但要善於獨立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且能夠恰當的評價和自覺檢驗自己的思維活動,修正錯誤,不斷改進和提高思維活動的質量;同時還要善於評價別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這樣才能做到對於結論性的東西,不盲從、不輕信,有獨立見解。另外,數學表達能力是學生能夠准確、合理地運用數學語言表達(無論是口頭的描述、藉助紙筆或是通過演示)自己思維、對數學的認識的能力。這是評價學生數學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標。因為學生通過解釋自己的思維結果、思維過程、解題策略以及思維受阻的原因和克服方法,能提高自己對這一數學問題的認識;其他同學通過聆聽、提問、思考和補充,受到了啟發,開闊了思路,也培養了批判性思維能力。五、具體的評價方法1.特定一節課進行課堂觀察在課堂觀察時,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掌握和情況,而且應關注學生的其它方面。如,學生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怎樣進行推理,怎樣解決問題,如何與他人合作學習,如何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成果,教師通過對課堂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客觀分析,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記錄學生的學習能力並加以判斷,給學生以正確的評價;在每節課後都安排學生對本節課的自評和同學評的環節。通過課堂觀察,教師便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從而作出積極反饋,正確的給予鼓勵和強化,錯誤的給予指導與矯正。在進行課堂觀察時要注意兩點:第一,教師應該有計劃地進行。在一節課或一個活動中,教師不可能對所有的學生進行全程觀察,應該有重點地觀察幾個學生或所有學生的一個項目。第二,教師對觀察對象要作具體的分析,特別要注意激勵性評價,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作出評價。對智力發展較好的學生不要輕易給予表揚,當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解決了比較難的問題或是有創新的時候給予適時表揚和鼓勵,對於這些學生來說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使他們產生後續學習的動力。而對於智力發展較慢的學生,只要他答出簡單問題或只要敢回答問題就應給予充分肯定。2.數學課堂記錄針對本課題,應該著眼在課堂上,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上。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他們進行數學活動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有老師的講解、學生參與學習的態度、師生的互相傾聽、與同伴交流的語言、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所學、所思、所得與心理體驗。包括:(1)課堂筆記:(2)重點、難點與疑點的標識:(3) 具有啟發性或感興趣的熱點問題:(4)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精彩對話與爭論的焦點問題:(5)課後需要繼續討論與鑽研的問題。(6)與課堂學習相關的其他問題,等等。3.作業評價作業作為教學的常規,是教學評價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以往的作業布置雖然存在很多弊端,單調、重復、機械等現象,但不可否認作業對學生成長、發展過程的作用,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價值。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新理念的注入,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對數學作業進行了大幅度改革,把作業分為課內作業與課外作業兩大部分,課內作業以書面作業為主;課外作業,我們遵循了趣味性、審美性、多樣性的原則,將作業融於活動,融於生活。作業形式靈活多樣,口頭作業有說算理、說演算法、說過程等形式;書面作業由基礎性練習。對學生書面作業的評價又應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從對作業的態度、書寫及格式的規范程度進行評價;二是從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進行評價,而且要給學生及時訂正錯誤、再次學習的機會。比如某個學生的作業從態度上看非常認真,書寫清楚規范,但存在一小部分錯誤,教師可以在做錯的地方打上問號或劃上橫線,那麼對他本次作業的評價是:「整潔:甲,成績:良」。學生通過再次學習、及時訂正後,教師應對他的作業進行「二次評價」。此時,對該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評價是「成績:優」,而且作為本次作業的最後評價結果;對於解題方法獨特或進步很快的學生,除得「甲」、「優」外,另加激勵性語言,並定期進行作業展覽或向家長發表揚信息。通過作業設置和評價的改革,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參與到知識的產生、發展、形成、應用的全過程。作業已經成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這種通過日常的學習過程評價能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引導學生自覺認真地學會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及時地趕上學習進度,不讓學生過遠地在學習上掉隊。使我們的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使我們的學生能及時地了解自己的作業情況,使我們的學生「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除了以上的方法外,低年級還採取「小貼畫、表揚紅五星 」等,中高年級還採取「 設立表揚角」等多種方法進行評價。六、問題與思考 1、評價的內容、評價指標如果固定化,會產生評價的片面性。如何處理,仍是我們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2、如何處理學生互評中出現的問題,如:很在意對方給自己的打分或等級。造成同學間的不服氣等現象。 3、隨著學生認識自我的能力和願望的不斷提高,他們對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勵感到無味,教師轉換成物質上的獎勵,如何看待? 4、教師的評價語言貧乏。這需要教師除了有深厚的知識功底及業務理論,更要深入地接觸學生,細心觀察學生。5、教師的評價要做到因人施評,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上。
Ⅳ 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幾點策略
提升課堂教學來效果的幾自點策略;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學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學生每學習一種新知識,必須當堂進行鞏固。
有效的課堂練習應具備以下幾點要求:
①練習的內容要有針對性、典型性;
②練習的安排要有坡度、有層次;
③練習的形式要多樣化;
④練習的對象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進行課堂練習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策略的使用:
①作題不能只重視結果和結論,更要重視過程,要知來龍去脈,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學生不會做題,很多情況是對概念、規律的建立過程沒有實際的體驗。因此,教師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如何通過實驗、課件、圖畫等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上;
②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平時做練習應多進行自測、自評,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交給學生,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質疑,獨立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③重視課本習題的教學。課本習題是為鞏固學習效果而安排的作業,是鞏固新授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良好思維品質、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
Ⅳ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 71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是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有效、恰當地在課堂教學上激發人的這種需求是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筆者認為,所謂有效性課堂教學,其實質是對預期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圓滿完成,無論教學思想如何更新,教學內容如何改革,最終都要落實在課堂的教學效果上。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觀察,筆者想結合個人教學和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與大家共同探討如何提高電子電工技能實訓課的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構建技能實訓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學習就是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實現自己的潛能,達到最佳的境界。所以,筆者在進行技能實訓課教學時,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羅傑斯的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來指導活動開展,從而提高技能活動的成效。
那麼,應採用哪些教學策略,把技能實訓落到實處呢?
(一)先呈性策略
先呈性策略是指教師預先有目地提供關於相應活動的學習材料,組織相關的學習活動,當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時能順利與原有知識結構聯系起來,為在活動中學習新知識做好知識准備,這種預先開展的學習活動就叫做先呈性學習策略。
因此,筆者在進行技能實訓課教學時,為學生預先提供相關學習材料,讓學生明確實訓的意義,保證對學生實訓過程有效指導。 筆者在給學生講解國產t68型卧式鏜床電路圖時,先組織帶領學生到實訓基地參觀,讓學生了解鏜床的結構,再開機全面演示機床的操縱過程,再指導部分學生進行操縱練習。學生對t68型卧式鏜床的基本結構和運行情況了解後,對電力拖動的控制要求就明確了。
(二)自我實現策略
羅傑斯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一種固有的、先天的維護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實現的動機,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動機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滿意的個人理想成長。學生具有先天的學習潛能,課堂教學應充分利用學生這種學習內驅力,激發學生自我實現的慾望。
筆者在《電容濾波電路實驗》中利用示波器把電路中各點波形直觀展現出來,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的慾望,更能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為任務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備。如電容濾波電路實驗各點波形:
教師項目演示完後讓學生進行電路組裝和波形的測量工作,親自得出結果實現自我動手價值。
職高學生學習能力差、基礎薄弱、形象思維強、抽象思維弱,他們對生動、形象、具體的事物易記住。因此,在對電子電工的技能教學中,我努力運用「先呈性策略」「 自我實現策略」,引導學生
通過動手、動眼等多種感官的活動來直觀學習,化難為簡,激活技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運用技能實訓課的有效教學方法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職業高中學生的學習問題主要是方法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利用項目教學法,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實現教學目標。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會」學習,使他們能主動地、積極地、創造性地學習。要大力提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少一點講解、分析、提問,多一些引導、點撥、激勵,徹底改變那種牽著學生走的狀況。為了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可以改變固定的課堂模式,採取班級集中授課、小組合作交流和個別輔導學習相結合的綜合模式,從而使課堂更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促使學生不斷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後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
(二)、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獲取結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獲得結論的同時,情操得到陶冶,潛能得到發掘,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到提高,而學生的這一認識過程是教師無法代勞的。老師演示學生跟著模仿的展示和老師「鋪路」學生自己探索的展示作用大不相同,要讓學生自己通過動手、動口、動腦,主動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的學習,從「模仿型」學習向「創造型」學習發展。只有這
樣學生的基礎知識才能牢固,主體精神的培養才能真正落實在課堂上。
(三)、把和諧的師生關系帶進課堂。
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反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要受到壓抑。課堂上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答錯了的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清楚的允許問;不同意的允許爭論;教師錯了的允許批評;甚至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表意見。這才是學習的真實過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學的具體保障。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營造最佳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最佳的精神狀態,從而使學生以最佳的主體精神參與學習活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實施技能實訓課的分層教學
可以這樣說,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受教育的學生面越廣,教學的有效性就越高。為照顧到學生個體差異性,使得每一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都獲得個體的發展,筆者通過小組合作及分層完成任務,解決學生間的水平差異。
在技能實訓課上筆者把全班24人分為6個組,每組4人,創設「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小組形式,保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組內各成員的主動參與、互相合作和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賽的開展。
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成不同難度的任務,實現分
層教學,這樣可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和能力完成相關的任務。 筆者在《萬用表電阻檔測量電阻》項目中,把各個環節以任務形式分配給不同組員。
任務一:在教師啟發下學習正確的測量步驟和方法。該任務交由組內最優秀的學生,等優秀學生基本掌握以後,再由他們指導其他組員。
任務二:讓成績一般的學生來完成表格,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形式進行實踐操作,掌握用萬用表電阻擋測量電阻的技能。藉此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個人責任感。 任務三:小組展示——組間評價。
Ⅵ 3.請簡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講述策略。
1、大部分人復會的,不講,制浪費時間。
2、書上講的很明白的,不講,培養自學能力。
3、同學間交流能夠做出來的,不講,培養協作、溝通能力。
4、結合課本,當下比較實用的操作,講。
5、學生第一次接觸容易和其他知識混淆的,精講,先入為主,一定要先灌輸正確的。
6、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搞不出來的,帶著分析、講練結合。
7、課本涉及的案例能夠引申到文化道德教育以及學科整合的,要補充講解。例如:電子作品的構圖、色彩搭配等。
(該觀點為本人論文提綱,引用請說明,謝謝!)
Ⅶ 如何做好課堂展示環節
如何做好課堂展示環節,具體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課堂展示是什麼?
展示是高效課堂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它可以為學生提供發表、呈現、演講的舞台,調動學生積極性,幫助學生找到自信。通過研究兒童心理可以發現,展示欲和表現欲對兒童來說非常重要,可以激勵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討論、思考的過程中。
一般情況下,展示分為小展示和大展示。小展示在小組內完成,主要展示自己在獨學和對學過程的收獲與疑難,並為之後進行的大展示做准備。大展示以小組為單位,面向全班學生展示。學生會站在聚焦點上,以各種形式,大方、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大展示結束後,各個小組之間還將進行質疑、對抗、辯論、解答、交流、補充等。
從展示方式上來講,課堂展示可以宏觀地分為靜態展示和動態展示兩種。靜態展示主要是展示板上的展示,一般會與其他展示形式相結合,展示者和非展示者的目光、表情、手勢等,都是展示的重要內容。動態展示比較靈活,一般分為讀、說、演、畫、寫等幾種基本模式。
展示的內容,既包括知識層面的,也包括情感層面的。知識層面的內容有學生的疑問、感嘆、思考,以及師生、生生之間有目的、有價值的對話。情感層面的展示則包括學生的個性、激情與夢想。
在高效課堂建設初期,應該以展示學生的站姿、聲音、笑容、激情為主。展示時需要注意:站姿挺拔、聲音洪亮、微笑自然、激情洋溢、個性張揚、氣度非凡。小組展示時,呼喊組名與組訓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高效課堂的發展期,展示的內容可以用「傳道、授業、解惑」來概括。傳道——將合作過程中凝聚眾人智慧的好方法、好見解與全班學生分享;授業——組與組之間、生與生之間、師與生之間相互借力、相互幫扶、相互歷練;解惑——通過三色筆、展示板等工具,解答學習過程中的疑惑和問題,全面調動視覺、聽覺、與觸覺。
二、展示時教師做什麼?
展示還需要教師的敏銳與機智,具備課堂上應付「節外生枝」的本領。教師要對突發信息迅速判斷:是否正確,有無價值;要快速反應,想出對策:是組織討論,還是簡單點撥,是繼續深入,還是改變話題。只有隨機應變、因勢利導,才能應付自如,促進課堂展示的精彩生成。
很多時候,課堂展示會出現沒有挫折、沒有懸念、沒有困惑、沒有爭論的現象。這是課堂設計過於細碎的原因,不利於展示環節的互動與生成。教師在課堂設計時,應將需要展示的問題形成板塊與主題,但同時也要注意問題設計的模糊性,不必指向過於明確,這樣才有進一步深入的餘地。
在課堂上,組內研討和組際交流是很重要的環節,教師應該關注這兩個環節,讓學生遵守課堂規范,提高展示效益。
在組內研討環節,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討論聲音;關注學生桌面物品的擺放;關注潛能生是否有收獲;關注研討的問題是否更具價值;關注研討過程中,學生是否充分利用了各種學習資源。
組際交流時,教師應該觀察各組組長能否合理分工,觀察板書小隊和展示小隊能否默契配合,觀察中等生和潛能生是否有參與展示的機會,觀察學生展示的實際效果,觀察優秀學生的監督、質疑、補充、總結、拓展、評價等工作是否積極、及時、合理,觀察學生能否提出疑問、能否及時糾錯、能否正確回答。
三、展示的層次與環節:
小展示環節主要包括以下3項任務:完成識記內容、安排展示內容、准備質疑內容。
大展示主要是為了「集中火力」,解決各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一般來講,展示分4個層次,在課堂中交叉使用,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4個層次分別是:思維的可視化過程、思維的可聽化過程、思維的交織過程、思維的提升過程。
思維的可視化過程是學生的板書展示過程。學生在自主學習時,會產生沒有標准答案的認知沖突。在認知沖突中,每個學生由於其原有認知背景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各自產生的沖突點也不相同。教師的「一查」,就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進行調查,通過調查,明確學生出現的典型性錯誤。這些典型性錯誤,就是高效課堂學習的價值點所在。歸納出典型性認知沖突後,教師將其交給學科班長,有意識地分配展示任務。學生會將問題暴露在板書上,這就是認知沖突的可視化過程。
認知沖突的可視化過程,要給學生「辯解」的機會,尊重學生的思維權利。板書的內容是僵化的思維,學生的「辯解」則是靈動的思維。學生在充滿自信或忐忑的「辯解」中,會重新檢視自己的自主學習過程。通過第二次思考,他們的很多問題都可以「自愈」。而其他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也可以不斷矯正自己的思考,在比較中鑒別,在鑒別中求真。
認知沖突的交織過程也是思維的交織過程。認知沖突反映在導學案上就是學生犯錯誤的根源。由於高效課堂的展示階段之前,學生都不知道正確答案,每個學生都可能在自以為正確的情況下,犯許多錯誤。因此,每個學生都會自然而然地維護自己的觀點,當把持有兩個或多個觀點的學生放在一起時,沖突必然會產生,這就是高效課堂的高潮階段——對抗質疑。這時的課堂,會產生激烈的碰撞,學生不僅會全身心地投入到維護自己或團隊的觀點中,還會在辯論與對抗中,學會理性思考問題、學會尊重對方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收獲了正確的結論,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收獲了對他人的尊重、對真理的追求。
思維提升是高效課堂展示的高級階段。但一定要注意,教師只是幫扶者,只要有一個學生能承擔「提升」的任務,教師就不要與學生「爭鋒」。如果學生確實無法突破,教師才應該做適當的點撥。
四、破解展示難題:
1.展示率不高
教師要加深自己對小組合作文化內涵的理解。合作不單純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態度、一種內需、一種技能、一種文化。小組劃分也不是簡單地將幾個互不相乾的人捆綁在一起,而是從性格互補、性別互補、智能互補等方面綜合考慮。在展示時,教師還要適時「示弱」。教師的「示弱」會調動學生主動嘗試與擔當的潛力,會讓學生改變一切被教師包辦的惰性。
2.教師愛救場
教師一定要明白,自己應該站在學生身後,傾聽學生的聲音,將學生「推」到全班目光聚集的展示區,讓學生自由、快樂、精彩地釋放自己。教師還可以嘗試跨界教學,即上其他學科的課。如此一來,教師就不得不放棄控制課堂,盡可能地依賴學生,真正從講授者變為調控者。
3.精英式展示
高效課堂不能只照顧精英學生,而是應該讓所有學生都享受課堂的快樂。精英式展示的缺點在於:質上過精、量上過少。為了避免精英式展示,教師應該注意課堂中的幾個多元化:導學案設計多元化,盡量照顧到所有層次的學生,嘗試融入聲音、畫面等元素;小組建設多元化,盡量讓每個小組成員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挖掘他們的潛力,讓他們相互幫扶、共同進步;展示形式多元化,鼓勵學生積極展示,可以讀、可以唱、可以演,全面點燃課堂氣氛;點評質疑多元化,多方位、多角度地對展示者進行點評,涉及展示內容、展示形式等方面,還要對潛能生展示進行表揚與鼓勵。
4.大班額展示
大班額展示的重點是有效利用時間,提高展示效率,因此,小組交流和組內展示非常重要。有些大班額的班級,每個小組的人數可能有10-12人,這時可以嘗試將在小組內建設組中組,因為4-6人的交流是最有效的。組中組討論出各自的思路和想法後,再在小組內綜合整理、交流,最後達成統一意見,完成組內預展。班級展示時,要避免重復展示和零碎展示,還可以將小組分為展示組和評價組,各司其職,保證課堂效率。
五、展示的九大誤區:
1.課堂教學改革各階段的展示形式與特點過於相似,不能隨著改革的深入而「升級換代」;
2.展示時間、目的、形式等方面缺少學段特點;
3.展示方式單一化、套路化;
4.教師偏重展示環節的教學意義,忽視了其中的教育意義;
5.學生展示時,缺少由外向內再向外的反芻與消化過程;
6.展示內容不精,「示」多「展」少,模式化強、獨創性弱;學生展示時,語言單調、蒼白,缺少厚重感與藝術感;
7.學生片面理解全員展示的意思,不惜把系統的知識模塊機械地化整為零,造成一人一句的接龍串詞式碎片化展示現象;
8.展示環節經常流於形式,未能內化為良好的學習習慣;
9.展示環節的弊端未引起高度重視,更缺乏破解之策。
六、展示的七大策略:
1.不同階段展示應有所側重
課堂教學改革的階段不同,展示側重點也應該有所不同。初期以培養習慣、鍛煉膽量為主,講流程、養習慣,輕內容、重形式;中期盡量實現流程自動化,兼顧展示內容與展示形式;後期主要優化、改造、創新展示流程,重內容、輕形式。
2.不同學段展示原則。
小學以鞏固知識為主,可採取所有小組循環重復展示;初中以理解知識為主,可採取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個性化展示;高中以運用知識為主,可採取快速、簡捷的特色展示。
3.規劃展示內容。
展示的內容有很多,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確展示的重點:展示解決問題的過程,展示思考的過程,展示問題解決過程中的經驗與感悟,對質疑、批判、否定進行答辯,展示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展示從不同解決方法中獲得的啟發。
4.擴大展示範圍。
小組展示應該在常規的組內展示和班級展示基礎上,增加組間展示和學校展示。跨組展示指的是,教師將班級小組劃分成若干對抗小組,對抗小組之間開展兵對兵、將對將的一對一的對抗展示。校級展示指的是,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在大課間或主題活動時,將學習內容用藝術形式呈現出來。
5.創新展示形式。
展示形式有很多種,這里推薦幾種新穎有趣的展示形式。 深層次的多元展示——擂台戰。
教師將展示環節設計成「擂台戰」,確定「擂主」與「挑戰者」,一個小組擺擂,其他小組進行挑戰。基本的操作流程為:確定一個小組為擂主,其他小組為挑戰者;擂主向大家介紹觀點,挑戰方提出質疑,擂主進行解釋、答辯;雙方在挑戰與應戰的過程中,不斷理清思路、完善觀點。省時間的高效展示——訪客游戲。
教師將小組成員劃分為「接待者」與「訪問者」兩種角色。接待者負責向來訪客人介紹本組的成果,並接受他們的提問;訪問者負責外出到其他小組學習交流,每個訪問者負責訪問一個小組,然後回到本組分享訪問收獲。一般情況下,每個小組有一至兩名接待者,其餘學生都為訪問者。更靈活的書面展示——漂流本。
各個小組將本組的學習心得整理後,記錄在漂流本上,然後將漂流本交給其他小組傳閱。傳閱時,各組都將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寫在漂流本上,當漂流本「物歸原主」時,擁有它的小組,就可以根據其他小組的觀點和意見,繼續完善本組的學習心得。
6.訓練基本規范。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各種展示規范,包括語言、體態、板書等基本功,還要讓他們養成認真記錄、仔細傾聽等習慣。
7.追求展示內涵。
很多時候,學生的精彩展示,都是針對某一題目的具體解法,缺少對學科內涵的感悟。這就會造成課堂展示「封閉多、開放少,贊揚多、質疑少,形式多、內涵少」的「三多三少」現象。實際上,展示應該從單純關注展示的教學意義,演化為既要關注教學意義,又要關注教育意義。教師應該挖掘、放大、拓展高效課堂的育人價值。當學生在高度聚焦之處展示的時候,他的角色、心理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他已不是一名普通的學生,而是一個主講人,一個佼佼者,一個脫穎而出的主持人、小領袖、成功者。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心胸、氣魄、膽量,這應該是展示環節需要重點關注的,也應該是教育人應該樹立的重要目標。
總結:
課堂展示是「高效課堂」最關鍵的環節,不僅展示學生對問題、知識獨到的理解和解決問題創新的方法,還能展示學生規范的解題過程,也能展示學生學習中的困惑、疑難。通過課堂展示,學生對規律、方法進行到位的總結,對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力爭做到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
Ⅷ 如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在《數學課程標准》中,要求學生學習具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對學習的良好發展,同時也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有所提高、有所進步、更有所收獲。這樣,它既關注了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都有所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對於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重視情境創設充分調動學生有效的學習情感?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情境創設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在數學教學中,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情境的創設是一個涉及素材的選取、內容的組織和呈現的過程。如同橋梁建造一樣,把情境的合理性看做是對建築材料的質量要求,把問題導向性看做是對橋梁功能的設計要求,那麼有效性則可看做是對橋梁工程質量的總體考慮。情境創設是教師在一定的教學目標要求下,以促進學生數學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協調發展為目的的設計過程。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更應引起我們關注的是,情境的創設並不時時處處需要,而是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有時候,我們需要創設現實的生活情境;有時,數學化的情境反而會有更好的的效果;還有些時候,通過現實情境引入教學內容卻會引起邏輯的混亂。我們在選擇是否創設情境或創設什麼樣的情境時,應以該情境能否很好的承載數學知識作為標准,否則將是舍本求末。
2.教學情境應具有時代氣息?
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信息,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應具有一種時代氣息,讓他們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發展。如在一堂有關無蓋長方體盒子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探討小正方形的邊長與無蓋長方體盒子的體積關系,給學生長為10的正方形紙片,在四個角上分別減去一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摺合成一個無蓋的長方體盒子。要求學生通過折紙活動,提出一些用已有信息能夠解決的數學問題。情境創設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化的學習過程,不僅使學生在知識的主動建構中,通過對知識的理解、發現與生成,體驗數學的再創造的過程,而且情境創設自身也成為一種基本的教學要求。
3.情境的內容、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多樣,比如:故事情境、問題情境、活動情境、競爭情境、實驗情境等等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級、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於低、中高年級的兒童,教師可以通過講講故事、做做游戲、直觀演示等等的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二)深入鑽研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起到了一個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重要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的觀點、新的材料。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關系至關重要。首先,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其次,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於有效知識量。發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才是智慧。總而言之,在個體的知識總量中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知識稱為個體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徵。再次,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即有效知識。最後,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 三)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在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為教師,我們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主動探究,從而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發展智力,提高能力。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於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於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更要教師及時加以點拔指導。有效的學習過程還可以通過游戲實施。小學生注意的特點是無意佔優勢,尤其是低年級往往表現出學前兒童所具有的那種對游戲的興趣和足勁要求,他們能一連幾小時地玩,卻不能長時間地一動不動地坐在一個地方。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因此針對差異性,可以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教學過程分層,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四)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情境應貼近學生的生活,生活是學生數學現實的重要源泉。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是一種基於特定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的需要,以學生的經驗為著力點,以數學初始條件的創設和生活素材的選取為主要環節的信息加工過程。它不僅為學生提供一個主動參與於數學活動的經驗平台,同時也架設了一座聯系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一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教師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情境。二要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教師要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三要創設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了解,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創設生活情境。
生產和生活實際是數學的淵源和歸宿,其間大量的素材可以成為數學課堂中學生應用的材料。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斷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讓生活走進課堂。真正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要讓學生覺得數學不是白學的,學了即可用得上,是實實在在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 五)注重教學反思,促進課堂教學質量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我們反思的主要內容有:思考過程、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教學的思想方法進行反思等。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一定會更好。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