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

發布時間:2021-02-24 12:33:22

㈠ 地理教學改革有什麼作用

地理教學改革有什麼作用?

(一)激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

要想引起學生對地理這一學科的興趣,就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在興趣的支配下讓學生充分掌握所需內容;在高中地理講課時,教師可以將情境創設運用到教學中,比如用地球儀、地質地貌、海底結構模型等幫助學生對抽象知識進行理解;又如利用多媒體進行情境構建,讓學生通過動畫影響來直觀體驗洋流的變化;又如,畫圖對記憶有所幫助,且延長記憶的時間,教師在講授自然帶之間的分布這一章時,可以在黑板上用簡單的畫圖來幫助教學和學生記憶。

面對新課程改革,高中地理這些教學也要學會創新才行

(二)對教學方式進行靈活運用

地理教學方式並不是長期固定不變的,相反,而是在不斷的因勢更新中變化發展的。能否讓一節高中地理課堂收到良好效果,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相當關鍵。但是,選擇怎樣的方式教學要因情況而定,除去教學的基本內容和目標要求全面考慮之外,學校條件、每個學生自身情況也是需要考慮的部分。

面對新課程改革,高中地理這些教學也要學會創新才行

一般來說,在進行地理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好基礎內容,採用演示和講授方式教學之後,讓學生在課下多加練習,使他們的操作能力不斷提升。例如,在對區域地理的一些知識進行講解時,數據、地名非常多,這時候演示法就是最好的教學方式,使用圖文配合方式再加以分析,學生就會形成關於這一部分的深刻印象,對這部分內容樹立起空間概念;在對系統的知識進行學習的時候,涉及規律、原理比較多,啟發式方式教學比較有效,讓學生產生一定的興趣,在此指引下對所學知識進行充分、牢固的掌握。

面對新課程改革,高中地理這些教學也要學會創新才行

(三)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傳統教學中,基本都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漫灌式,教師講完課就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學不學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後來發展成學生題海式學習,佔用大量的課堂時間做習題,但都沒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根本問題就在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被調動起來,因此,轉變高中地理教學方式是當務之急。

面對新課程改革,高中地理這些教學也要學會創新才行

曾有學者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學生只有自己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才能改變被動學習的地位,提高學習質量。例如,在講解「人口的合理容量」這一章內容時,可以放棄以前直入主題開始講解的方式,讓學生先在課下收集資料,查閱參考書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並分組製作課件在課堂上放映,分享完畢自己的觀點之後同學之間展開討論。

面對新課程改革,高中地理這些教學也要學會創新才行

這種探究性的互動交流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鍛煉了語言表達的基本能力,還可以讓他們充分認識到人口和環境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進而提高生態環保意識,從課堂學習中逐漸提升自身各項素質。總而言之,要想從根本上提升高中學生的地理學習效果,單純掌握知識不是最重要的,知識掌握的牢固程度、知識掌握花費的時間是否成正比才是關鍵。

面對新課程改革,高中地理這些教學也要學會創新才行

同時,直觀、形象教學是新課改對地理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實踐是著重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激發興趣、積極探索、主動思考,讓學生真正喜歡這門課,有興趣主動探究,才能使他們在能力和智力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㈡ 解釋地理新課程改革的背景與意義

本人去年暑假參加了省新課程骨幹培訓,而這次網路培訓,又聆聽了幾位專家的講座,感觸頗多,為我今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通過這次學習,收獲很大,下面談談切身體會。

一、對於地理課程標准應本著以下基本理念:

第一條基本理念是「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第二條基本理念是「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以上兩條理念是根據高中地理課程的性質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來的,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高中地理課程謀求基礎性、時代性、選擇性的和諧統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

從兼顧社會、學科和學生這三個方面的因素出發,謀求基礎性、時代性、選擇性的互相統一和滲透整合,並力圖將這一課程的基本理念貫穿於整個高中地理課程的框架設計、目標制訂、內容選擇、標准擬定、活動安排以及課堂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評價體系構建之中,是高中地理課程最核心的理念。而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上。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指出:「幾乎所有學科——經濟學、政治學、法律、技術或其他學科,都受到國際性和環境方面的影響。因此學習這些學科的學生必須具備地理素養。」地理素養是一個人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識、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機綜合體與反映。地理素養既內化為隱性的素質,又外顯為具體的行為。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提到的「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其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地理知識與技能——便於學生溝通橫向學科領域,促進相鄰學科的學習,是學生正在構建的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為學生深入學習地理和其他學科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些知識技能不僅關繫到學生平時的衣食住行和休閑娛樂而且關繫到日後從事社會建設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學習能力、地理實踐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學習能力是學生不斷獲得地理知識與技能的「鑰匙」,並且只有當學生真正學會學習地理了,他們才會把地理學習看作是一種精神享受與終身發展的需要。地理實踐能力、生存能力的培養,則是初中階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續。

地理意識——包括空間意識、環境意識、全球意識等。地理意識是在地理認知達到一定境界後的自然感悟與意念流露。判斷空間方位,確定事物之間的空間聯系及結構,是一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質組成之一。環境意識和全球意識則是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核心理念。

地理情感——是地理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地理思維活動、影響地理判斷能力、支配地理活動的精神支柱,它表現在學習興趣、文化情操、審美情趣等方面。

因此,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基礎性、時代性、選擇性和諧統一的高中地理課程是這次地理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其中,「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遊地理」、「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等7門選修模塊的開設以及採用學分制的管理形式,可以說是高中地理課程改革邁出的重要的一步。

二、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探究,注重過程與結果評價的結合。

高中地理課程的第三條基本理念是「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重視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僅是地理課程而且是這次新一輪課程總體改革的重要理念。在各種學習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可以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第二、實踐體驗階段;

第三、表達和交流階段。

以往的地理課程,無論是教學大綱、教科書還是教學過程往往都是以「教」為核心或者說相對忽視學生的「學」。教學大綱是「教」的綱目,教科書是「教」的素材,教學過程是「教」的方法,課堂教學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理念不利於知識技能的形成,不利於創造思維的培養,不利於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樹立,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質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此次新課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當然,新課程也並不排斥接受性學習,而是倡導多種學習方式合理結合。

探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分為兩種: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類。課題研究以認識客觀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地理社會調查、地理科學實驗和地理文獻研究等。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如繪制一張模擬地鐵線路規劃圖、模擬規劃一個居住小區的商業網點等。地理學習的自主性應注意體現:選題的自主性,課題組成員組合的自由性,指導教師的可選擇性,學習過程的自覺性,時空的不固定性等等。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地理問題的探索學習,有利於創設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探索學習課題研究之成敗,也往往取決於小組成員間合作的好壞。

高中地理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五條是「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以往的地理學習評價往往存在一些問題,如重甄別輕發展、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情感、重「打擊」輕鼓勵、重定量輕定性、重他評輕自評、重共性輕個性,並且還過於強調標准化,過分強調學生學習和思維方式的統一性,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礙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實施建議」都對地理學習評價提出了建議:評價目標追求多元化、評價內容力求全面化、評價方法倡導多樣化、評價主體注重多元化、著眼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評價標准注重反映學生的個性差異等等。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是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行為的變化;提倡多種評價手段、評價方式和多元評價目標;注重激勵性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並且強調地理學習評價的三個「相結合」,即: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其中,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尤其值得重視。定量的評價往往用「分數」來體現,但「分數」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與干擾,有時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學習的真實水平,分數的假象會掩蓋一些容易忽視的傾向。而定性評價就是教師通過觀察與分析,用恰當的語詞對學生的學習作描述性的評定。相比之下,這種評價比打個分數的評價難度要大得多。對學生地理學習的定性評價,除對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以外,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學生教學參與度的評價;對學生質疑求異活躍度的評價;對學生探究水平的評價等等。

三、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地理信息技術對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日益顯著。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第四條基本理念是「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這次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時代性,地理課程要突出時代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關注現代信息技術對地理課程的影響,包括在地理課程內容選擇、地理教學方法運用和地理教學評價中,都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除了要求學習必修模塊中有關地理信息技術的章節和地理信息技術選修模塊以外,還應該培養學生快速取得豐富的網路資源的習慣與能力,引導學生注意地理學習重點的改變,側重對學生地理信息素養的培養,注意教師自身角色的轉換,盡力提供個別化的學習環境,充分認識地理信息技術是一種教學技術手段並高度重視學校多媒體網路化地理專用教室的建設等等。

以上是我的一點兒體會,高中新課程還有待我們探索實踐,任重道遠,大家共同努力共同提高吧!

㈢ 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改的要求

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改的要求
地理新課程標准指出: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1]。地理是高級中學的一門必修課,它以人類所生存的地理環境、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主要內容,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地理教師必須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高度,從提高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高度,來認識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認真進行好新課改的實踐,扎扎實實地搞好新課改工作。
地理新課改必然要求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必須充分發揮地理課堂優勢,優化課堂教學模式,使高中地理教學能夠體現新課程理念、落實課程目標、達到課程標准、完成時代賦予地理教育的神聖使命。
一「創設情境」式教學模式
地理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既包括老師的「教」、也包括學生的「學」,兩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師創設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教學氛圍,引導他們質疑、調查、探究、辯論,在良好的心境下完成學習過程。對於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境的創設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一)運用試驗和演示
通過演示一些小實驗,來創設一個新穎生動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思考。例如講到海陸熱力差異知識時,可以在夏日的中午准備一盆水和一盆土,在相同的時間內體驗溫度的不同,然後討論海陸熱力差異,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想像
在講到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可以提出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又解釋不清的現象來進行分析。「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陰天為什麼呈灰白色,日出日落時為什麼呈紅色」,指出這些都是由於大氣對波長不同的太陽光散射,吸收狀況不同造成的。提問為什麼在交通信號中以紅燈作為停車信號,引導學生與所學的知識聯系並解釋其中的道理,利用這些身邊的地理現象使學生感到學習地理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利用直觀的多媒體演示
媒體展示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直觀刺激能力,再加上展示手段的多樣性與高效性,很容易為學生創設一種積極的思考氛圍,如演示火山爆發、泥石流、地形地貌等,可以直接的引發學生的學習趣。
(四)結合時事
實際在地理課堂上引入時事性的內容,不是地理學科所特有的,許多學科的老師們也都有這萬面的實踐。可以就熱門的時事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還可以培養學生與實際問題結合,靈活運用並掌握地理知識。
二 地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高中各科目的設置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思維能力,每個學科的學習都需要培養學科思維,地理教學也不利外,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方式是地理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使其行成習慣,自然而然的運用地理思維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必須注意從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培養。
(一)「地圖式」閱讀法——培養區域思維
地圖是地理科學的重要工具,善於運用地圖是學習地理的最有效辦法。地理課本上有很多插圖,還有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地圖冊。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要求學生閱讀自學地理知識的時候,還應充分重視地圖的作用,認真讀圖,分析地圖,理解、記憶地圖,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地理信息,並能夠做到圖文轉換,應用地圖說明地理問題,尋求各種地理規律、地理特徵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圖轉換成文,用語言文字准確敘述圖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2]。這樣長期堅持,在學生腦海里就會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區域地理框架,形成區域性思維方式。例如在講《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層結構」內容時,先讓學生閱讀課本上有關地球各圈層的插圖,把圖上的信息逐一找出,再讓學生閱讀課本對各圈層的文字介紹與圖兩相對比,這樣學生對各圈層的特點、所處的位置就認識得比較深刻了。然後再布置學生完成畫圖作業,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在同一幅圖上把各個圈層都標示出來,這時學生會比較完整地畫出地球的圈層圖,以後只要提起地球的各個圈層,學生腦海里就會很快浮現出完整的畫面,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
(二)收集、整理地理筆記和資料——培養綜合思維
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思考並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所以在做筆記方面可能會做得比較凌亂。教師可以通過檢查筆記的形式,督促學生課後整理、補充筆記,尤其在每個單元學習之後,要引導學生做好單元知識網路的構建,從中把握主幹知識,明確基本知識點,關注知識之間的聯系,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在把書由「厚」讀「薄」的同時,還可以在分析問題時知識明確、綜合、清晰。因此,要讓學生養成整理資料的習慣,以某個問題為中心,去探討它的相關問題,便於形成一個總體的綜合認識。例如在學習「大氣的水平運動」時,通過整理,將與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相關的知識聯繫到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知識塊,它將幫助學生對風形成一個綜合的認識,進而能解決與風有關的各類問題。
(三)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和分析問題——培養社會實踐思維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基於此點的重要性,新課程注重將高中地理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過程與目標上要求學生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有關地理問題,提出探究的方案,與他人展開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通過在生活中學習來幫助他們養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高尚的人文素養[3]。
地理知識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和社會熱點問題,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時思維更加活躍和全面。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又可以與實際緊密結合,有利於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符合新課程標准中對教師教學的新要求,順應高考地理試題的發展模式。
三 建立地理課堂教學新模式
(一)「老師—學生」、「學生—學生」的合作學習模式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是地理新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之一。地理課堂上無論是探究還是討論,都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真實而有效的交流,交流方式應具有多樣性。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個個潛在的學習資源,所以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比如說,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地理現象的解釋可能會是不同的,這時教師就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之間充分地交流,以比較各自的觀點,直至形成正確的認識。這種有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流為主的研討和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方式[4],不僅能夠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還可以引發新的問題,形成更高層次的學習動機和研討的動力,這種課堂學習將是充滿生命活力的。
(二)合理整合網路信息資源技術推動地理課堂教學
現代多媒體及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並且在支持學生進行研討--探究學習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恰當使用信息技術所達到的效果是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比擬的。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最深刻影響就是,它提高了學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地理新課程強調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並依據學校的條件來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新課堂。對於地理教學而言,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 ,能較好地解決地理教學的難題,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實體化[5]。比如在講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時,我們可以將它動畫化,方便學生理解。例如講解「四季更替」時,可以將地球自轉、公轉在計算機屏幕上進行模擬演示,不斷分解其運動過程,直觀立體地展示陽光直射點的回歸移動、晝夜長短及正午太陽高度季節變化等運動過程,然後出示字幕,供學生思考。
在信息技術與地理新課程整合中,我們應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思想研究。但是,在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同時要控制信息提供量、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的選擇是否需要運用以及運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進行、怎樣在45分鍾的地理課堂中有效的利用這些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不可盲目追求信息技術手段教學,要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效結合,優化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三)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被排斥於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准答案去教;教學內容和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
新課程改革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包括國家層次、地方層次、學校層次、課堂層次和學生層次,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教師要鍛煉並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的課程的能力;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鑒,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
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地理教師要注意充分挖掘學校現有的課程資源和社會資源,服務於地理新課程改革。同時,要求教師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使學生興趣、愛好、特長得到發展,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高中地理新課改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我們每個地理教師都應在教學與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革、創新,跟上地理新課改的步伐,不斷優化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為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做出應有的貢獻。

㈣ 高中地理新課程應如何改革

從2006年秋季開始,我省高一年級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我們閩東的地理教師一方面努力實踐新課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課程改革的種種問題,品嘗新課程改革給師生帶來的諸多成功喜悅,同時我們也不乏困惑、失落和顧慮。下面我們就結合2007年3月在柘榮召開的寧德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地理指導組會議上高中地理課改交流,談談我們對新課程改革的感悟和思考。

一、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優點

1.圖片多,直觀性強,體現了地理學中「圖」的優勢

據粗略統計,「地理1」的五章內容中,各種圖片達150多幅;「地理2」的六章內容中,各種圖片達190多幅;「地理3」的五章內容中,各種圖片達160多幅,最多的章有58幅,最少的章也有17幅圖之多,圖文新穎,充分體現了地理學中「圖」的優勢。以圖為本,學生易學,教師易教。

這些閱讀材料和案例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說明性,內容豐富、詳實,涉及到地理學的方方面面,對課文的相關內容起到詮釋、實證、應用等作用,極大地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對教材較好地作了補充和說明。雖然新教材與舊版教材比較,章節、內容減少了許多,但由於補充材料的增加,學生學到的地理知識亦比較廣。

4.每章節後都設有一個「問題研究",側重於所學知識的應用,可以聯系了學生現實生活世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

「問題研究"應用的形式多種多樣,如月球資料的收集分析,市區氣溫高於郊區的探究及建議,讓學生表述論證自己的想法,評價別的同學的觀點等,鼓勵學生將知識外化。這些都給學生創造了更多機會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過程」和「經歷」,學生從中體驗到以下三方面的過程與方法:①獲得、整理、分析、運用地理信息的過程與方法;②發現、探究、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方法;③表達、交流、反思學習與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的過程與方法。

5.注重「過程與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例如,「地理l」中的活動中,安排有學生講解、製作學具、繪圖、觀察、實驗、角色扮演、研究性學習、收集資料、設計、調查訪問等多種學習活動形式;同時「地理l」的「問題研究」更需要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這些學習情境中積極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有利於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很強的團體合作意識和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

二、閩東高中地理新課改的實施情況

新課改實施一學年來,我們根據高中地理新課程課改精神,圍繞實驗的組織推進、排課、選課、教學管理、教學實施、考試評價和學分管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依法科學實施新課程、新課程宣傳和校本研訓等方面,積極開展研究,推進課改實驗的進行。以下是我們的具體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和交流研討,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新課改實施前我們積極參加了學校召開的高中地理新課程課改實驗工作會議,參加校教研室舉辦的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新課程知識培訓班,參加市教師進修校組織的高中地理新課程新課改的學習。參加了由學校組織的高中地理新課程福州一中、連江一中和寧德一中的考察學習與交流研討。通過不斷的學習探索,我們對新課改精神的認識逐步提高。

2.認真研讀和領悟高中地理課程標准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編寫地理教材的依據,各種版本的教材無一不是圍繞課程標准編寫的。對於課標無論是教材的編者,還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們覺得新課程標准要求不具體,講多深、講多少,很難把握。新課程地理教材正文簡短,有的只有幾句,許多知識點到為止,留給教師發揮的餘地過大(變相地加重了教師負擔);針對正文篇幅小、彈性大的特點,我們備課組的幾位地理教師每周都堅持集體備課,統一要求,集體討論(講哪些、講多深、怎麼講);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說明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成因及規律,同時緊密結合實際,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識相關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並掌握有關的原理等。

3、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內在吸引力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布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於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注意發揮圖像作用,注意教給學生讀圖技巧,啟發學生如何挖掘圖中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及時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梳理

由於初中階段地理不作為中考科目,學生對地理的學習根本就不重視,造成地理基礎非常差,進入高中後普遍感到地理難學,而且地理知識缺乏系統性,比較零散,許多老師說:地理新課程教起來困難,學生學起來更困難。針對知識缺乏系統性、零散的情況,上課時我們利用第二教材幫助學生了解三維目標和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教師每上完一節課要進行課堂小結,每學完一個單元也要進行小結,及時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把一些陳述性知識變成生成性的知識,讓知識開花結果。

5、營造探究式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究慾望。

針對難學這一點,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我們盡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心理上預先讓學生喜歡它,盡量發現學生某方面的優勢並不斷強化其學習地理的興趣。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究慾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①把課程標准分解,剛開始要求放低一點,讓學生嘗試到成功,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圖片、多媒體動畫等,以創設一個新奇的環境,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直觀表象,激發學生的興趣。

③注意發揮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並進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就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學資源,讓學生去體驗身邊的地理,並從體驗中去探索、領悟、學習。例如在學習氣旋與低壓的有關知識後,我們把教材進行了整合,直接引入了學生比較熟悉、本年對福鼎影響最大的災害性天氣一桑美台風。台風是一種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我們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利用台風雲圖引導學生分析台風的形成、結構、以及台風影響下的天氣等知識,接著又引導學生利用前面學過的氣旋知識對台風影響下風向變化的原因進行解釋,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上述做法,學生的興趣得到培養,教師教起來容易,學生學起來也就不太難了。

5、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

現代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與課堂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並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發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學生的大腦皮層活動處於最大程度的興奮,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為此,我們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情感誘導,給予必要的關懷、勉勵、尊重和理解,培養學生積極表演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6、開展考試評價和學分認定方案的研究

根據實驗的進程,學生的每個學習模塊的學分是由學校負責認定的,結合學分認定,積極開展學生學業成績評價和考試制度改革,是新課程標准實驗的重要內容。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我們注重學生的發展過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在關注學生發展的全面性的同時關注學生發展的個別差異。我們學習了省教育廳下發的《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學生學分管理暫行規定》,按《福鼎一中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學生學分管理方案》(試行)的學分認定方案包括下面的內容:模塊成績由三部分組成:(1)學習課時。學生參加課程學習時間必須達到規定的90%方為合格。(2)學習過程反映。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參與教學活動情況,完成作業及各項學習任務情況,從事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實驗和實踐活動等。(3)模塊考試成績。階段測試按30%、終結測試按70%計入模塊考試成績,模塊考試成績達到60分(包括)為合格。以上三方面均為合格,才能給予相應模塊學分。

認定學分的模塊考核,主要採用紙筆測驗的方法,但根據不同模塊的具體內容,倡導運用非紙筆測驗的一些質性評價的方法評價學生,例如實驗考查、提交活動的作業、課堂觀察、課後訪談、作業分析、學生成長記錄袋等,學生的這一類表現性評價的結果應該按一定的比例反映在學分中,倡導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評價過程,要通過評價,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和能力,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的進步。

三、我們的團惑

困惑之一:對課標,不同教材版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知識點的取捨和教學要求的把握也有很大的差異,應如何把握知識點的取捨和確定教學要求,課程標准與高考的關系如何?

困惑之二:對現有教材的補充,應如何掌握「度」。現在的教材有許多刪減,若不補充~些知識,三年後,學生能否達到應有的標准;若按舊教材要求作一定程度拓展深挖,是否會拔高了教學要求,反而「欲速不達」?

困惑之三:教輔材料的選用十分困難:現在,學校為我們訂的教輔材料是通過教育行政部門下發的清單選購的。結果發現,還是舊教材的內容,許多題目是超出課標要求的;而若要自己選用好一點的新教材配套的教輔材料,則因各種的限制不能訂購;同時即使現在較好的新教材配套的教輔材料,許多題目的能力要求也是很高的,不太適合我們這一類學校學生,需要精選。因為編寫的人在都沒有教過或者沒有很好的研讀教材與課標。

困惑之四: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了解不夠以及學生傳統的學習行為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在一些學生基礎較差的學校或普通班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困惑之五:課時緊張與教學任務繁重的矛盾。許多學校採用按學期安排課程的模式,每周2學時,一個學期兩個學段完成一個模塊的教學任務。而以自然地理為主的必修模塊1知識難度大且內容繁多,課堂教學留給學生的思考活動時間,空間較少,培養學生相關能力存在困難。

困惑之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基礎知識差距較大,同時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出現較大「真空」,教師課堂得補充一定的基礎知識。

困惑之五:學生學習條件簡單,加上各科的學習壓力,對問題探究的作業難以完成,如需要上網查找資料的內容大部分學生無法做到,目前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困惑之七:理念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較大,「一言堂」「滿堂灌」仍然存在。新課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生很活躍,但由於活動過多,一節課很難講完,為了趕進度,又出現教師唱「獨角戲」現象。

困惑之八: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面小。目前,我校的班額較大,大多在56人左右,同時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也十分明顯,有內向型、外向型;有思維型、情感型;有基礎較好的和較差的等各種類型。教師難以控制和了解全局,無論是學生自主活動還是分組活動都會出現活躍的學生熱情高漲,而內向的學生遭受冷落,得不到應有的活動機會。而且教師無法了解學生的活動情況和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活動效果,活動也難以滿足各種層次學生的需要。此外,不少學生懶於動腦、不願動口,任憑教師怎麼鼓勵、啟發都懶於參與課堂活動,因此,要在課堂上開展「活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還十分困難。

困惑之九:「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程目標仍然未能很好地整合。教學是一個讓學生探索知識與方法、增長技能、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課改理念告訴我們,教學既要重視結果,也要重視過程。在實施過程中還難以把握這兩者的關系,往往是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放開了,卻忘了結果;或者重視了結果,而教學的方法卻又回到了傳統當中,很容易出現「穿新鞋,走老路」這種現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將致力於尋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整合,積極探討對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學法。

困惑之十:地理教育改革缺少必要的理論指導,時常處於觀望、等待的狀態,地理教育理論對地理教育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也缺乏分析能力和評價能力。地理教育理論與基礎地理教育的教育教學實踐缺乏聯系與合作。

四、我們的思考與建議

1.課程的設置要充分考慮高、初中地理知識銜接。

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是一個整體,兩者之間既有分工又密切聯系。初中階段地理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以區域地理學習為主,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規律。「地理1」,在學時上要求用36課時完成。其依據是:學生已經完全掌握初一地理的知識。但實際上,學生初中地理的知識嚴重缺乏是高中地理入門的最大困難。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地理既不參加統考(即使參加也較易矇混過關),更不屬中考科目,家長和學生基本不重視。這種情況對於課改和非課改區均存在,而尤其對於非課改區,由於師資缺乏和辦學條件較差,初中地理教學質量普遍較差,加之初三地理學習又中斷了一整年,因此學生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扎實。多數學生只有在地理考前才多少花點時間背一背地理,初中地理學習方法就是背背就能考好。試題的考核目標是以考查對知識的掌握為主。高中地理與初中地理的要求明顯不同,高中地理與其它科目一樣既屬會考科目,還屬高考科目,難度上的跨度很大,與初中地理知識聯系又十分密切,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遇到與初中知識相聯系的地方,往往經常「卡殼」,特別是咱們學生在地球基礎知識(像基本的經緯線、經緯度劃分等)、地圖知識、區域地理方面的常識匱乏,更是嚴重影響高中地理的正常學習。所以必須幫學生補充這些知識,但會佔用大量的課時,以致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地理l」的教學,同時學習效果也不理想。這情況,當然雖要地理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想方設法解決,但新課程的設置,能否充分考慮:通過增加課時解決;或調整初中的課程設置,在初三開設地理課程,授課內容以與高中教學密切聯系的知識為主,使初、高中地理知識銜接得更好。

2.做一個學習型教師,及時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識

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來水,這是社會對教師也是教師對自己一種要求和期望。我們在提倡學生要樹立終身學習思想的同時,教師自身就應先樹立終身學習的榜樣,撥動學習的心弦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課改給我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科書提供的知識和教師個人的知識,已不能滿足當今課改的需要,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鑒於此,在業務上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強化教育理論與地理知識的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識。使自己的地理教學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駕御課堂,上課方式上更有創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產生共鳴,結出思維和知識的火花,跟上新課程的時代步伐,進而推進新課改的落實。

3.師生地位的變化

課改與以往課堂不同的是,教師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甚至是參與者、合作者。走近學生,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討論,一同體驗發現知識和構建知識的快樂,使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學生心靈的舒展和靈性的飛揚、想像力的生發,也就有了學生的敢想、敢說、敢爭論,敢於將自己的意見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

4.教學方法創新與繼承相結合

新課改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提倡改變傳統的傳遞一一接受式教學為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突出學生發現式、探究式的過程學習、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方式,這是時代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我們認為教學中重要的是堅持這樣的理念,鼓勵教師勇於嘗試施行新的教學方式,但要避免流於形式以及忽視和拋棄傳統教學方式走極端,要充分發揮傳統教學的優勢,積極穩妥地探索新教法,促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更好的求知和成長。

通過新課改實踐,我們大體總結出了以下三種課堂教學模式:

①講述—領悟型。這種課型主要針對那些基本地理規律和原理的內容,這些內容往往難度較大,邏輯性較強。如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第二章第一節中「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等,對於這些內容,我們在課堂上首先採取以教師講述為主,讓學生理解這些基本原理和規律,然後再讓學生結合教材和練習進行自我領悟,最後再由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和探索,從而使學生達到體驗學習過程,掌握基本知識的目的。

②自主學習—探究型。這種課型主要圍繞那些教學內容難度不大,學生易於理解的章節而進行。如「宇宙中的地球」、「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等。其基本組織形式是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閱讀、討論等形式自我學習(有時也在課前先布置學生提前預習或搜集相關資料),然後由學生根據自學或課前預習提出相關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與本節內容相關的),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等對問題進行探究,最後教師進行簡單的歸納與小結。這種課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③實踐活動型。這種課型主要是針對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內容而進行。新教材與以往教材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就是增加了大量學生活動的內容,這些內容有的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或在教室內完成的,那麼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活動課就可以解決這類問題。這種課型主要就是讓學生動手、動腦、動眼、動耳等,如教材P32的探索「熱力環流實驗」等內容就可以把它單獨設計成一節實驗課。還有教材中的「月球基地應該是什麼樣子」、「是否可以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烏地阿拉伯的缺水問題」等案例研究的內容,就可以把它設計成一節地理網路教學課,讓學生去電子閱覽室進行資料查找、研究等(當然教師要進行調控)。此外,結合其它課型的學習內容,有時也可以適當地組織一些活動課,如在學完第一章「行星地球」後,為了讓學生加深對宇宙、太陽系、地球等的了解,就可以組織學生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觀看VCD《宇宙與人》(或其它與宇宙探索相關的內容)。

5.教學由課堂向課前、課外延伸

新教學方法提倡學生自主、探究、開放式地學,加之我們班生數多,要在課堂內充分體現學生學習過程和照顧每個學生是幾乎不可能的,另外我們每周只有兩節課,兩節課間時間相隔長,知識學過容易淡忘。為此我們針對必修二內容相對比較簡單的特點確定以新教法為教學主基調並在學生中推行「課前小組自學討論式"學習作為輔助將教學從課堂中延伸到課前,具體做法是:將學生按座位位置每四個或三個做為一個學習小組,小組長輪流當,老師每節課布置好下節課要學的內容,由小組長組織小組成員學習討論新課,梳理知識脈絡、討論教材相關問題形成小組結論、初步完成相應練習,這樣課堂上教師即可組織讓學生整理知識、發表見解。經過兩周的嘗試,我們認為這樣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學習熱情比較高,通過課前小組討論學和課堂師生互動學有效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也很好地解決了課堂時間不足和學生數多的問題。

6.嚴格常規管理,保證教學成效:

新課程周課時少,採用新教學方式課堂熱鬧生動,但學生對知識掌握可能會淡化弱化,從應試角度教學成效可能會降低,從必修一教學來看學生普通感覺到課堂是有意思了,但練習不好做,考試不好考。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認為除在教學方式上採取上述的調整外,還必須嚴格抓好作業布置、講評、交繳及訂正,知識的復習和檢測等常規工作,從而保證教學不落空,學生知識掌握牢固扎實,訓練有素。

7.加強交流,充分發揮教師及學校資源的作用

新課程教學要求師生的收集參考豐富的資料,第一輪課改教師手頭資料缺乏,靠自己從零開始積累,每備一節課每製作一個課件都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個人不僅時間有限、知識技能和思維都是有限的,所以新課程教學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單兵作戰為教師間緊密合作、資源共享、群策群力的團隊作戰的工作方式,從而高效地豐富教學資源及提高教師業務水平。

我市的教研氛圍比較薄弱,今後應由市進修學院或市地理教學研究會牽頭多開展高中新課程教學的研討,各校間互相溝通,組織對高中新課程的觀摩或課件交流。

8.教師必須寫好教學後記

作為地理教師,堅持寫好教學後記有許多好處。寫好教學法後記有利於改進教學方法。對於同樣的教學內容,但面對的學生不同,如生理、心理、知識水平、性格、興趣等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這種差異,找到一個既符合教材邏輯規律,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寫好地理後記是捕捉教學「靈感」的有效方法。在地理教學設計中產生「靈感』』是很正常的,我們要善於捕捉」靈感」,並應用於地理教學中。寫好地理後記為撰寫地理教研論文提供豐富的素材。教學後記是教師進行地理教學的心得,教學實踐活動的具體記錄。因此,教師的教學後記不能僅僅停留在堅持「記」上,而應該將這些零散的看似互不相乾的教學後記整理出來,認真加以思考、分析、概括和總結,探究教學中出現問題的解決途徑和方法,撰寫有關的教學教研論文,為地理教學服務。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於不成熟的探索階段,要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徵,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打下扎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㈤ 新課標下地理如何進行教學改革

學生在地理課堂上學習地理知識,並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不斷地體會和領悟其中的專地理思想屬與地理思維方法,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質。本文作者結合新課標高中地理改革中的實踐,從不同方面進行了總結和反思,並提出了相應對策。

㈥ 新課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

不論是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還是在新課改環境下,高中課程的教學都存在一個教學效果的有效性問題,對於課程教學的目的最終都會歸結到高效課堂的構建上。作為高中數學課程的老師,在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內容,還要對教學手段進行改進,以促進高中數學課堂的有效進行,構建高效課堂,改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一、教學理念的更新在高中數學的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產生一定的限製作用,使高效課堂難以構建。實施新課改以後,老師必須更新較傳統的教學理念,創新數學課程的教學思路,以新的教學理念為課程指導,在高中數學的課堂上引入新的教學理念,進行多角度、多思路的教學。保持數學課堂的新鮮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對教學方法進行及時調整,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另外,在數學教學中,老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改變學習方式,與老師、同學多交流,使學生把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做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二、教學內容的優化 1.教學內容要使新課程標准得以充分體現。高效課堂的構建是否成功,主要在於教學內容與課程標準是否相吻合,教學內容的設置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程度有著直接影響。在高中數學的教學內容設置上,要注意教育三維目標的滲透與促進,對傳統課程標準的優點進行保留與繼承,吸收先進科學的教學理念,結合當前時代的特點調整教學內容,以促進數學高效課堂的形成。 2.要合理把握教學內容的容量。對於當前的高中數學課程,內容較為復雜,而且有明顯的難易之分,對於學生而言,多數的知識內容是能夠理解的。在教學內容的把握上,老師不僅要注意對課堂知識、教授方法以及題目設置的容量,對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綜合、全面考慮,並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進行教授。 3.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新課改背景下,不但允許各學校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材的選擇,而且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與經驗進行結合,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與認知現狀,對教學內容進行多角度開發,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三、教學手段的改進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對相關知識的教授。一般而言,教學手段分為語言與教具,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不僅要求老師提高基本教學手段的運用,最重要的是要對教具進行充分運用,以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1.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技術被逐漸應用於教學活動。在高中數學課堂上,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有效展示,能夠將有關教學內容更加直觀,使得相關數學知識更加真實,便於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數學關系的變化過程,提高數學課程中的邏輯推理能力,加大數學課堂容量,有助於高效課堂的打造與構建。 2.充分運用與數學有關的模型與實物。高中數學作為一門既復雜又嚴謹的課程,要想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就要運用有效、多樣的教學手段,提升整個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那麼,老師就要充分運用相關的模型與實物,通過對實物的剖解和模型的演示,讓學生對抽象概念有一個具體形象的理解,從而增加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總之,在新課改的不斷推動下,對高中數學課程的教學,要逐漸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手段,通過新的教學方式的運用,提高數學課程的課堂效率,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高中數學的教學目標,加快高效課堂的構建,在讓學生掌握有關的數學知識的基礎上,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㈦ 如何應對高中地理的新課標改革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高中地理教學又迎來了一次新的課程改革,全面實施新的課程標准。在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如何把教學還給學生,如何有效地教給學生有用的地理知識,這些問題是新課標最主要的特點,同時也是高中地理教師在今後的教學中理念更新的基本標尺。
1 新課標理念下對如何加強高中地理教學改革
1.1 採用多種教學手段來豐富教學
高中地理新課標強調學習的有效性。地理教學涉及廣闊的人文景觀、自然天地和豐富多彩的知識內容。因此,地理教學有趣味性的知識點和雄厚的直觀性基礎。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廣泛採用現有的地理標本、掛圖、錄像、幻燈、多媒體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或自行創新設計豐富多樣、切實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學手段富於變化性。採用直觀教學,易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共鳴,使學生的學習始終保持在積極、自覺、主動的良好狀態。例如在「地球的運動」,這一節內容比較抽象難懂,如果單從課本文字和課本的插圖上看,學生根本不能深刻理解。教師可以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就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使靜止圖成為動態圖,讓學生從中觀察到地球運動的整個變化過程,從而能更好地理解地球運動的方向、與太陽的運動關系、黃赤交角的變化及其影響等原本較抽象的知識。
1.2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要轉變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指出:教學要面向所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首先應該切實認識到教與學是一個整體,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不應把自己放在教學的中心位置,應使自己的教學手段成為引導和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更應善於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決不能僅僅是為了講授課本內容而上課,那隻能使地理課程教學陷入僵化模式。教師要放棄課堂上「我說了算的權威」,樹立「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觀念,徹底改變那種板著面孔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的局面。要變教師的單向傳授為師生共同學習和雙向交流,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言傳身教,感染學生。
1.3 改變過去灌輸式教育方法,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新知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索新知,這是新課標給我們帶來的新鮮理念。問題即思維,一切探究、發現、創新都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材為憑借,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新知,不斷進入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設計問題一定要注意新穎性與層次性,問題要有思考價值和有可探索的餘地,多設計「為什麼」和「怎麼樣」之類的問題,少問簡單的「是什麼」之類問題,以讓學生通過問題激發思維,要鼓勵、誘導學生的求異思維。其次,教師不要直接向學生提供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法,結論和方法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同時,不僅要重視學生思維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生思維過程和解決問題的策略。第三,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課堂上一定要創設問題情境,容忍學生幼稚的甚至荒誕的想法,使學生逐步做到想問、敢問和善問。例如月相知識的學習,先製作表,要求學生用一個月的時間觀察月相,填出月球出沒的時間、方位,並繪出大致的形狀等,由他們分析總結規律。上課的時候再由老師分析這些規律的原理,用「上弦月出現在農歷上半月,出現在上半夜,切東西邊亮。下弦月出現在農歷下半月,出現在下半夜,切西東邊亮」等通俗的語言來加強學生的記憶。再例如在讓學生在爬山的過程中通過感受氣溫的高低、觀察植被的變化來學習垂直地帶性以及植被分布的特徵。把教師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拷貝」給學生,使教師有預見性地把握教學全局,更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1.4 著力改善教師自身的教學行為
應該充分發揮教師的能動性,科學地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宏觀駕馭教材,准確地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問題,創設情境,有效地調控課堂教學進程等等。教師應該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帶動學生學習行為的優化。如教學過程中必須精神煥發、富有激情;學生發言時認真傾聽,不隨便插嘴。學生發言後及時與以評價和指點;課堂上要有動有靜,有張有弛,有嚴肅有笑聲;下課前必須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總結反思本課的學習活動;必須准時下課,不得佔用學生課間休息時間等。同時,嚴格貫徹落實新的教學大綱。新編地理教學大綱,是地理學科實施素質教育和推進高中地理教學改革的「法律」性文件。認真貫徹執行新大綱是推動高中地理改革的關鍵。因此,高中地理教師首先必須認真學習領會精神,把握實質,並在教學中認真貫徹落實。其次,每位教師除了要嚴格執行教學計劃,全面落實教學目標和任務外,還應該根據大綱的規定發揮學科優勢,切實實施素質教育。
1.5 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力圖展現地理信息的多樣性
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為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天氣系統》教學中,將近期衛星雲圖動畫編入課件,展示近兩天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的真實性、現實性。
2 結語
總之,在新課標理念下,我們要高中地理的教學改革,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觀念,擺脫陳舊的教學模式的束縛,盡快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㈧ 如何打造高效和諧的高中地理課堂

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諧」一詞也是現代社會所提出熱點,和諧原屬美學范疇,是指事物和現象各個方面完美的配合、協調和多元化的統一。和諧是人們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因為和諧能夠產生動力,提高效率,產生最佳效益。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師生雙邊活動的主要場所,學生在校時間的80%都是在學科課堂教學中度過的,因此,它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主陣地。但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卻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即學生在課堂上缺乏創造力得以發展的學習空間,缺乏一種關系和諧、能力發展的教學氛圍。課堂出現不和諧音符會是怎樣的呢?我認為有兩種表現方式:要麼,課堂上死氣沉沉,大家伏身於案,「漠」不做聲(這里是「漠不關心」的「漠」而不僅僅是「沉默」的「默」),還有就是,課堂上亂作一團,遠超自由市場,毫無市場規律可講。教學任務能完成嗎?--形式上可能會完成,但關系欠和諧的課堂,影響了學生的全面、自主發展。和諧的地理課堂表現為教師、學生、地理課程三個基本要素的彼此和諧,即師生和諧、生生和諧、師生和地理課程和諧。這是我們地理老師所追求的,也是我們一直為之努力的。那麼,目前地理課堂不和諧的原因在哪裡?又如何創建和諧的地理課堂,途徑有哪些?這成了擺在我們面前不可迴避的問題。根據高一上學期對課題的研究,我們總結出以下幾點僅供老師們參考:
首先,分析目前地理課堂不和諧的原因。 我國的教學改革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向素質教育邁進了。目前,已經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是許多問題仍然存在。高考的指揮棒不改,誰敢拿學生的前途開玩笑?所以依然是「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那麼怎樣讓學生成績好呢?老師不得不給學生施壓,不斷的給學生加碼, 學生依然被迫進行大量的記憶性學習,學生僅有的活動時間也用來輔導。可見,教育體制改革緩慢,這是地理課堂不和諧的根本原因所在。由此,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學生常常覺得老師高高在上,感情上不能相互融合,而在老師看來學生達不到老師的期望值,對學生也不滿意;學生和學生之間沒有交流或很少交流;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師生和地理課程之間也很難和諧。試想,這種情況下能創建出和諧的地理課堂嗎? 其次,構建和諧的地理課堂教學,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密切師生關系,共建和諧課堂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得好:「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感情是教學的催化劑,我們老師要注重用各種方式與學生聯絡感情。 我認為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民主、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高中地理對於十六、七歲的孩子來說是一門比較難的課程,高中地理的學習對學生要求具有敏捷的空間想像能力和嚴密的邏輯分析、表達能力。在地理課上,要耐心的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而這兩種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的,所以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對其不明白的地方要耐心指導、講解。學生如果一時犯錯,不要激動,給予其犯錯的機會,然後在教師的幫助下慢慢改正,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學習地理當中慢慢成長。老師要從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關愛學生,尊重學生、賞識學生,做學生可以信賴的朋友。作為學生,理解老師,尊重老師,要虛心的學,取老師之長補己之短。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都處在一種融洽和諧的氣氛中,相信這樣的課堂應該是高效率的。
二、協調學生關系,發展和諧課堂 人們常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而在很多外國人的眼中,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一群中國人就是一條蟲。這說明什麼,說明中國人單打獨斗能力很強,而合作互助能力欠缺,這與我們過去課堂中過於強調獨立思考有關。新的課堂教學理念要求學生間的關系應體現:平等、互助、合作、競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這就要求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重點關注學生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在地理課堂上,我們總能發現部分優生是教師的「寵兒」,他們在課堂上思維活躍,反應靈敏,是教師「導演」下的學習的「主角」,而大部分學生則是學習的「配角」。因而在同一堂課上,天賦高的學生往往比天賦低的學生獲得更多的表現機會。假如這種「不和諧」充斥著我們的課堂,將影響大部分學生的全面、自主發展。如杜郎口中學的分組合作學習模式,能讓學生積極地相互學習,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使所有學生在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合作競爭、想像創造,既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
三、統籌教與學的關系,完善和諧課堂 地理新課程強調學習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轉化,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的角色轉化,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強調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的整合。教師應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和實踐,並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學習活動的機會,從而獲得廣泛的學習活動經驗。
1.導學案循環課堂引路,讓學生有桃子可摘。 導學案循環課堂指以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觀點來統率課堂教學。施行「有效」教學,我們要設置有效適當的教學目標:按照地理課程標准,結合教材、學生、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實際,把每個教學目標分解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全體學生均能達到的,「保底不封頂」;第二層次中等生必須達到的,後進生跳一跳也能實現;第三層次優秀生能發揮餘力的。
2.興趣貫課堂,讓學生時時具有成功感。
(1)靈活的運用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富有啟發性,教師要千方百計創造情境,創造機會,引發學生求知慾,喚醒學生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以地理課為例,導學案的預習階段:可用疑問啟思、練習啟疑等方式激趣,使「課伊始,趣味生」;課的展示階段:可用任務分配、討論交流、親身示範、比較對照、舉一反三等方式激趣,使「課正行,趣正濃」;老師的精彩點評:可利用學生之間的挑戰、質疑問難、討論延伸、系統提高等方式激趣,使「課已盡,趣猶存」。教師呈現信息技能有意義,學生對上課富有親切感,怎能不激起內心的漣漪,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呢?
(2)多樣的教學手段。
地理課程有其特殊性,一堂課大部分時間是在讀圖,我也經常和同學們說:「學會了看圖,你就學會了地理。」抽象的地圖,對於十六、七歲的孩子來說,猶如一道鴻溝,而長時間的讀圖,也會產生審圖疲勞。因此,必須創設條件,化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生動,運用多樣化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學生上台表演地球的公轉、自轉;用橡皮泥或泥土製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形態示意圖;充當天氣預報員,預報天氣;通過辯論,了解自然資源的開發帶來的利與弊,從而認識看待我們對待自然資源的兩面性,這些都遠比讓學生對著那一張張呆板的平面圖來得形象、生動、有趣。
(3)幽默的教學表達
幽默是一種智慧,它常常給人帶來歡樂,並給人以啟迪,其主要表現在老師講課生動形象,機智詼諧,妙語連珠,動人心弦。教師要因時、因地、因人適時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使教學過程更生動、活潑和有效。有時面對學生的差錯,也不必聲色俱厲,幽默地糾錯更能讓學生印象深刻。 比如,在「地圖上的方向」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我發現學生總是把「東、西」說成「右、左」,把「南、北」說成「下、上」。有一次當學生說:「微山在濟寧的下面,濟寧在微山的上面」時,我突然走出教室,然後回來跟同學們說:「老師剛才出去看了一下,發現我們這跟其他地方一樣,上面是天空,下面是大地。」全班鬨堂大笑。當下次再有學生說上面和下面時,全班竟然一起說:上面是天空,下面是大地。這樣一來二去,終於使學生領悟到:上下左右與東西南北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教學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幽默引趣、幽默點撥、幽默糾錯、幽默啟悟,為我們的課堂注入一股新鮮血液,使課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為學生留連忘返的殿堂。
(4)學生的主動參與
現在的地理課堂應全方位交給學生。預習時,學生通過導學案或閱讀,或沉思,或討論,或請教,找重點、析難點;展示時,學生或陳述,或補充,或歸納,或表演,即分工,又合作;反饋時,學生或提問,或反思,或挑戰,或總結,成系統,共提高。學生參與了,被肯定了,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空前高漲,大膽質疑、自主探究,孩子們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學習也變得異常的快樂和輕松。 比如,在教學「桂林山水的成因」這一節時,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採取問答車輪戰的游戲方式進行,即一學生提問,另一學生回答,答題後由他繼續向下一位學生提問,以此類推,學生遺漏的知識點由老師提示或補充。學生的一問一答並不能將知識系統化,在反饋環節,我將各知識點分到各組,指導他們設計成表格等形式,完成知識的系統化。這一堂課,學生興趣極高,提問的,回答的,板書的,補充的,反駁的,畫圖的,設計表格的,挑戰的,熱鬧非凡,忙而有序。 實驗研究表明,課堂教學在高興、愉快的情緒中進行,學生當堂的學習效果比一般情緒下的學習效果要高得多。因此,要使地理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就必須使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地理課程這三個因素協調相處,使之和諧。和諧,既是一種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又是一個動態的優化過程,更是我們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最終目標和最高境界。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營造高效地理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究慾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核心,處理好教材中的活動內容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

閱讀全文

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