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課堂教學促進月活動

課堂教學促進月活動

發布時間:2021-02-24 19:51:56

『壹』 教學中老師採用了哪些方法為學生展現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

歷史學是反映過去的客觀事實,而這種客觀事實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過實踐去感知,因此,在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教的枯燥單調,學生學的乏味無趣,達不到預期效果,提高不了課堂教學效率。主客觀因素,導致課堂教學難以進行,如何改進和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迫在眉睫。本人長期從事初中歷史科教學,就如何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談談我個人的做法和體會:
一、塑造良好的教師人格魅力
教師的學識水平、知識能力、個性情趣、品德修養等綜合素質融鑄成的教師人格魅力,是教師吸引學生的主要源泉。
(一)、教師人格的魅力來源於淵博的知識和過硬的教育能力
具備這一條件的老師不但能在教育教學中游刃有餘,而且善於處理、協調學生以及同事之間的關系,創造融洽和諧的工作氛圍,從而獲得事業的成功。馬克思說:「性格是環境的產物。」從這樣的老師身上,學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響,受益終生。
(二)、教師人格的魅力來源於善良和慈愛
在老師心裡,教好每一個學生是老師的天職,我們老師要胸懷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氣各不相同、興趣愛好有差異的所有學生。老師不僅是學生良師,而且是慈愛的長者,更是學生的知心朋友,老師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也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更要把學生的喜怒哀樂、寒暑冷暖放在心間。
(三)、教師人格魅力來源於對學生的信任與寬容
老師在課堂上不應一味地灌輸、包辦代替,而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老師是指導者和引路人,從不把學生看做是知識的容器,沉重是社會中活生生的人,有他自己的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情感去感化教育他們。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了解愈深,愛之愈烈。其次對學生的關懷要落到實處,以此形成一種學生尊重老師、老師關愛學生的新型師生關系。
(四)、教師人格魅力來源於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
老師不是僅僅把教師這個職業看成謀生的手段,而要毫無私心雜念的投入其中,以教書育人為崇高理想,並能從中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教師應以自己的真誠去換取學生的真誠,以自己的正直去構鑄學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純潔去塑造學生的純潔,以自己的美好去描繪學生的美好,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
(五)、教師人格魅力來源於永不滿足的執著追求
老師始終用勝不驕敗不餒的形象去感召學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失敗面前,老師要做當之無愧的強者,不陶醉於成功之中而不思進取,更不會沉溺於暫時失敗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我們老師要學會反思,從反思中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確立新的奮斗方向和人生目標,用勤奮和智慧澆灌出更豐碩的成果,實踐告訴我們,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老師,必須首先做一名充滿美好人格魅力的人。
二、教師角色應由重知識結論的灌輸者轉換為重學習過程的謀劃者、組織者和參與者
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轉變教師的角色。「重結論輕過程」是傳統教學中十分突出的問題。傳統的教學的主要活動就是講述、板書和布置練習。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把學生看成了接受器,課堂中的問答多半是復述教材中的文字,教師充當了知識和結論的灌輸者的角色。
在新課程要求下,教師的角色已不再是結論的灌輸者,而是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在強調學生「主體」意識發揮的同時,對教師「主導「的要求更高了。就歷史課而言,如何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如何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如何找准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提出有思維價值的問題,並能積極尋求問題的答案;如何淡化「教」突出「學」,把教學過程變為「培養學習者」的過程,使教師自身由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習的促進者;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從凌駕於學生之上的講台上走下來,和學生融為一體,共同活動,消除師生間的距離感,使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個性與才能;如何使班級、小組合作和個體學習各環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真正達到促進人的發展的目的,這都需要教師的精心策劃和組織。
如在學習《金與南宋的對峙》時,課前預習1、你知道多少岳飛的故事?你知道岳飛《滿江紅》嗎?2、南宋有岳飛、韓世忠等歷史名將,為何北伐不能勝利呢?這兩道預習題可以拓展學生知識面和啟發他們分析思考能力,避免學生在課堂上僅僅靠教師灌輸的學習的被動局面。上課時在沉鬱激越的《滿江紅》背景下,學生的情緒異常激昂,他們急於要把自己知道的岳飛的故事與同學們分享,有的學生還拿來了在將軍山拍攝的岳飛「還我河山」的圖片。教學中師生互動得到很好的體現,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有的提出:「老師,不是說落後就要挨打嗎?可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均落後於北宋的金為什

么競能滅宋呢?」學生們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激烈的討論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思辯能力。這樣的課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表現了學生豐富的創造力,個性得到極大的張揚,也達到了教學目的,完成教學要求。
中學歷史教學面臨許多根本性的挑戰,要提高課堂效率,首先就要求教師從傳統角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這是提高課堂效率成敗的關鍵。
三、教師應加強內在素質,以便拓寬知識面,提高效率
人們常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肯定會覺得乏味,難以聽懂,甚至不想學,也就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面,才能在課堂上發揮。上課時多穿插一些內容、故事,以及和事件相關的一些內容,這樣就使枯燥無味的課堂,變成生動有趣。所以教師應多學習,多看一些參考資料和跟本學科相關的科目,以增長知識面,開闊視野。教師一定不能只滿足現有的知識,時代越發展,要求教師要有越高素質。我們千萬不能象毛澤東同志筆下的「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要經常的給自己充「電」。例如《中國歷史》第四冊中的「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一課,講到「紅軍飛渡瀘定橋」時書本中沒有提到指揮這一戰役的是誰,教師就應當通過閱讀一些資料,才懂得是福建閩西長汀籍的楊成武上將,課堂中應當指出,而且還可穿插其它介紹。這樣一來使學生更加註意,同時也覺得更趣味,使得乾巴巴的幾個字,拓展開來。
四、教師應加強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課堂效率
歷史教學的問題相當程度是語言的運用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是藉助於語言來向學生傳播知識。所以教師要重視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好壞直接關繫到教學效果。人們常說「文史不分家」,「言之不文、行之不遠」,所以教師除了有內在素質外(即人們常說的「內才」)還需有過人的「口才」。以致上課時能充分發揮,講起來口齒伶俐,滔滔不絕,形象生動,講起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反之,如果教師上課「語無倫次」,學生學得眉頭苦皺,影響課堂效果。例如《中國歷史》第四冊第6課中《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中講到「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這一問題時,教師應充分發揮語言表達能力,講清「中國為什麼要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要從當時復雜的形勢來透析,說明清楚國民黨內部親日派何應欽的企圖,如何想奪取統治地位,同時中國從民族利益出發提出和平解決,最後如何迫使蔣介石接受「聯共抗日」的主張。教師要把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形象生動的語言,以提高課堂效率。
五、合理運用「課前提示」,激發學生興趣,以提高課堂效率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指人對事物的特殊認識傾向,是人的認識需要情緒表現。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人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誇美紐斯也曾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教學中由於人類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學習興趣和願望,能最大地激發內在動機,特別是個人的興趣常常是影響各門課程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潛在因素。
現行的歷史教材中,每一課都有「課前提示」,它不僅具有導入新課的作用而且還具有多種功能,所以教師要特別重視和合理運用「課前提示」。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課,我都注意使用「課前提示」把課前提示設計成一個個問題,邊講邊問,從而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神聖抗戰的開始》時,我把課前有關提示設計成下列問題,「盧溝橋事變是怎麼回事?它標志著什麼?在民族危急的緊要關頭,蔣介石是否同合作建立統一戰線?中國是否能粉碎日軍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那些滔天罪行?」最後再問:「想知道這些有趣的問題嗎?答案就在這一課里。」這樣一來,既能指出這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以製造懸念,埋下伏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尋求正確答案,從而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六、合理運用「課前提示」,激發學生興趣,以提高課堂效率
現行教材的一大特點是:圖表量的增加。書中配有相當數量的圖表,有歷史地圖、表格、歷史、漫畫等。圖表是教材為學生提供的直觀教具,具有培養學生觀察力、思維力、想像力、理解力、記憶力、創造力和表達力等方面的功能。歷史知識最顯著的特點是它的過去性。這一特點給學生學習歷史知識面帶來很大的困難,而藉助文中的圖表去認識歷史,引導學生神遊歷史的殿堂,去感受已往時代脈搏的跳動,是學習歷史的便捷途徑。在講到《紅色政權的建立》一文中,我充分利用了書中的「圖表」這課中的一幅《怎能忍受那許多人的吸吮》的漫畫、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當時的農民受到地主貪官、污吏、劣紳、軍閥、土豪、帝國主義者等人的剝削和壓迫,被榨取了血汗、變成一個骨瘦如柴的農民。文中的《當時架在農民身上的三把刀》的歌謠:租子重、利錢高、苛捐雜稅像牛毛」,反映了農民所受的剝削重,生活困苦。以及文中提到當時農民很少土地,而且絕大多數沒有土地的情況,這些圖表和文字部分,進行形象而又具體的分析講述,既可加深學生印象,也由此揭出「中國為什麼要進行土地革命的原因,」可見不少「圖表」既生動又深刻;若能充分利用,利用得當定
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七、利用中學歷史巧記速記法激發學生興趣
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特意歸納巧記速記歷史知識的方法。准確記憶基礎知識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但對於沒有入門的同學來說,歷史知識紛繁復雜,千頭萬緒,簡直無從下手。其實這里邊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後可以既記得准、又記得狠。我總結了幾種方法,如果學會用活,做到舉一反三,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字頭法。抽出核心字(多為首字),串在一起,押韻更好,然後多念幾遍即可。
例1.清朝最後的九個依次為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記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例2.1842年簽定的中英《南京條約》中開放的中國第一批通商口岸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由南向北),記為「廣廈福寧上」。
(二)、諧音法。基本方法同「字頭法」,只不過要精選核心字及其諧音,使其既押韻,又有一定生動的意義。
例:洋務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沈葆楨、丁日昌,編為「新(欣)翻(藩)譯(李)坐(左)洞審(沈)日昌」。
(三)、奇特聯想法。聯想越奇特,記憶越深刻,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例:軍閥割據時,馮國璋、曹錕、段祺瑞控制的地盤及其支持者可聯想為「曹錕靠在一棵日本梨樹(直隸、江蘇)上餓(湖北)得快乾(贛)了,段祺瑞端著一大碗(皖)鹵(魯)面(閩),這(浙江)應(英)該很美呀。」
(四)、歌謠法,即以「核心字」為基礎,通過反復挑選排列,使之成為形式對仗,合則押韻的順口溜,最適於記年代。
例:中共早期有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國民黨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編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國民黨一大24、1」。
(五)、排比法。即認真分析歷史事物,從中歸納提煉出或連續或對仗的「核心詞」,作為記憶的載體,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適用范圍很廣。
例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強迫清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主要內容有5點,可總結為「三外一賠一開」。賠款和開口岸是近代絕大部分不平等條約都有的內容。「三外」指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傳教),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外國船(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例:1927年中共三大起義的意義,可總結為「三個第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秋收起義建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支。廣州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
八、廣泛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效率
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具有實踐性、主體性、綜合性、多樣性等特點。各種有益的活動有利於學生接觸人生、接觸社會、吸收信息、增長知識,有利於學生學會關心、學會負責、學會做事、學會創造。
課外活動具有課堂教學難以具備的優勢。課外活動吸引眾多學生走出課堂,面向實際,有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課外活動形式靈活,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有助於開展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工作。課外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個體社會化的能力,如社會交際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課外活動強調手腦並用,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又有利於學生掌握一技之長。此外,課外活動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於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課外活動給學生一片自由馳騁的天地,其內容十分豐富。如:可以開展多姿多彩的班團隊活動、科技活動、文體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服務、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社會實踐活動,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傳統節日、紀念日的教育活動等。
開展好課外活動,要防止流於形式和產生隨意性。因而,學校對開展課外活動必須加強管理,統籌管理。開展好課外活動,必要的物質設備是不可少的,學校應加大投入,不斷增添相關設備,改善開展課外活動的條件。現在,不少人已經認別到必須把課外活動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把學生引進課外活動的樂園實在是當務之急。
除課堂外,在課余時間應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第二課堂,激發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以促進第一課堂,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能力,以提高課堂效率。例如舉行參觀歷史遺址等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歷史教學的吸引力。
總而言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特點不斷變換教學方法,靈活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即使是一堂課也可以應用多媒體信息傳遞,活躍課堂氣氛,保持和發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以上所談僅僅是本人在教學中一些嘗試,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給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課題,因此,如何上好一門課,有待於今後永無止境地探索,逐步充實完善,這樣才能真正地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貳』 如何把握課堂教學活動

新課程改革的目的促使每個英語教師對英語教學作本質的思索。傳統的課堂教學上所傳授的語言知識主要來源於教師和課本,教師將備好的語言知識單方面地教授給學生,然後組織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控制性練習,教師把持著課堂一切的主動權。隨著英語課程標準的推進,課堂逐步轉變為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的重要場所。 1. 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認識 丹麥語言學家葉斯帕森在談到外語教學時這樣說道:教學外語的首要條件是要盡可能地讓學生接觸外語,使用外語。學習外語像游泳一樣,學生必須浸在水中,而不是偶爾沾沾水。所以,英語教學切忌以教代學,教師一人唱獨角戲,教師的教學必須把握講在必要處,練在活動中。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避免單純地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應採用以學生主動參與為主的任務驅動型的教學途徑。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依據課程總體目標的前提下,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和社會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學習、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不斷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以達到學習英語的目的。在整個英語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落實在學中用,在用中學的教學理念,實施對學生開展涉及文化、情感態度和跨學科內容的教學,不斷關注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培養,並逐層升華這種以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為核心的人本思想。 2. 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分析 通過對英語課堂教學實質的深度思考,我們會清 晰地認識到,英語課堂教學活動就是貫穿整個英語課堂教學任務這幕大戲始末的系列主打節目。《英語課程標准》要求英語教師採用互動的課堂模式,提倡開放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運用語言。 在這個教師與學生雙邊教學互動的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同時具有主觀能動性。學生在課堂上不只是教師的傾聽者、教學活動的被訓練者、知識的接受者,更應是一個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英語知識的實踐者和探索者;而教師也不只是知識的講授者、教學活動的導演者和批判者,更應是一位知識的領航員,學生的聆聽者、助手和朋友等。教師要力求通過創設生動、有趣、有意義的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習英語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提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與策略,使學生充分顯示出其主觀能動性的一面。即憑借活動的參與,讓學生展示其優秀面,大膽表達學習想法和要求,暴露學習疏漏之處等。學生通過反復調整、更新、修正,不斷增強自身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則應不斷提升教學藝術,依據所教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點等,將所教內容精心編導、整合,甚至再造。在關注學生的情感之上,創設輕松、自然的語言情境,力圖營造寬松、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英語學習氛圍。 通過開展這些具有互動性、開放性和創造性的師生雙邊活動的課堂教學活動,達到逐步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並幫助學生逐層深化,不斷發展學生的語言中和運用能力。如前所述,在英語課堂這個小小的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的舞台上之上,在設計精巧的教學活動之中,學生才能成為這出大戲的真正主角,而教師不過是編劇、導演兼客串人物等罷了。所以,我們說英語課堂教學的優與劣、成與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教學活動創設的好與壞。 3. 英語課堂教學實質的剖析 現有的教學環境下,它仍然使學生進行語言學習與實踐的主要平台。學生的英語基礎及聽、說、讀、寫等基本語言技能主要通過切實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才能獲得,而教師開展對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測試也主要是在課堂教學活動基礎上進行的。因此,英語課堂的實質就是給學生創設由語言操練到語言產出的語言內化過程。 在課堂上,教師通過設計符合學生語言學習發展規律的訓練活動,依託一系列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不僅要加強學生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而且必須始終貫穿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等。通過這些豐富多彩且行之有效的課堂活動,幫助學生獲取語言信息,組織語言信息,傳遞語言信息,再造語言信息,逐步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素質,最終達到語言交際的目的。 4. 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 由於英語課堂教學必須起到培養學生運用英語交際能力的作用,而交際本身就是一個活動的過程。所以,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無論多麼精彩,如果沒有學生很好地參與其中,那麼再談所謂的課堂教學效果只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而已。經過仔細分析學生在英語課堂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我們發現學生在每一節英語課上能夠參與的學習活動形式不外乎以下六個方面。①聆聽教師的授課活動。②聆聽同學的發言活動。③自主參與課堂的發言活動。④開展集體性的課堂學習活動。⑤進行個人課業活動。⑥進行個人思考活動。針對以上六個方面的活動,通過對學生的學況調查分析,我們發現學生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的強與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在每節課上真正能夠參與以上六個活動形式量的多與寡。 在教師創設的有限的語言情境中,學生可邊聆聽邊默默復述教師所講的知識細節,這樣學生可糾正發音,加強聽課的專注性,容易引起師生間的教學共鳴。在聆聽同學發言的同時,要及時應對並比較自己的回答方案,並隨時記下他人的優秀之處。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尤其要鼓勵學生在個體獲得英語知識體驗的基礎上,完成以小組或團體的集體任務為出發點,進一步鍛煉學生個體的語用能力。同時發揮集體的力量,並從中共享信息和經驗。通過加強這種集體學習和探究學習,使所有成員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同一個任務,一次達到分工協作、共同學習研究,不斷獲得學習成果的目的。而這種建立在優勢互補前提下的合作性學習,才能最終使學生實現可持續性的共同提高。此外,學生在進行個人課業活動及個人思考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對學習的反思。綜上所述,教師要把握課改契機,創造性地利用並開發教學資源,探索並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素質,以便更好地發揮課堂英語教學的功效,引導和幫助學生愉快地體驗英語學習過程,為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不斷鋪就道路

『叄』 如何促進學生配合教師開展以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

聽課、評課是有效進行教堂教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聽課、評課活動都流於形式,教師在聽課評課時存在一些誤區.例如,在聽課環節,或者只記載知識步驟,忽視教學過程和課堂活動;或者記載簡略,缺乏對自身教學的啟迪;或者只憑感覺,不管課堂要素與學生達成效果.在評課環節,或者怕評的重了得罪人,或者隨大流,看別人先怎麼說;或者停留於感性認識,缺乏一定的理論層次;或者泛泛而談,缺乏對課堂教學亮點的提煉;或者就事論事,沒有可供借鑒的建議.兼職教研員在聽課、評課時應怎樣起引領作用呢?聽課前應准備什麼?盲目聽課與有所准備聽課,效果大不一樣.首先應以學習的身份來聽課.聽課時要做到五心:誠心、虛心、專心、細心、公心.聽課前應做好如下准備:①熟悉教材,了解這節課編者的意圖和教學的重難點.②明確這節課教學的三維目標.③勾勒出這節課大體的教學框架,為評課提供參照體系.④回憶自己是否教過/聽過這節課,有什麼困惑與問題.聽課時應側重什麼?一節課成功與否,不僅在教師講了多少,更在學生學會了多少.聽課應從單一聽教師「教」,變為同時看學生「學」.做到邊聽邊看.聽教師是否講到點子上,重點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學生的回答是否全面等;看教師主導作用及學生主體作用發揮得如何.上得好的課,應該看出學生是怎樣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比較熟練的過程.老師的功夫就在學生答錯時能加以引導,答得不完整時能加以啟發.聽課時應關注四個方面:①關注教學環節設計.聽課時要注意思考,為什麼這樣安排課堂教學環節?怎樣使課堂結構符合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什麼時候引導學生探究?什麼時候學生交流練習?什麼時候質疑討論歸納?②關注重點難點突破.聽課時要關注教師怎樣運用學生已有知識再現縱橫聯系?是否採用舉例引導、直觀演示等手段?如何運用比較、分析等方式幫助學生突破難點?③關注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聽課時要關注教師怎樣與學生積極互動?怎樣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之間的關系?④關注輔助手段的應用與板書設計.聽課時要琢磨教師如何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如何設計板書?聽課後應做些什麼?①整理好聽課記錄.按先後程序提綱挈領地記錄.記錄各環節所用時間、教師教的時間、學生學的時間.記錄教法學法的選擇、記錄情境的創設、過渡的語言、引導的技巧、激勵的方法和組織活動的方式等.②做好課後分析.聽完課後應及時分析這節課的特點,明確對自己有啟迪、能學會的方面.並針對這節課的實際情況,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與合理化的建議,與執教教師交流切磋.評課時應注意什麼?①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析一節課或一位教師的優缺點時,要評出好在哪裡,差的原因和怎樣改進.遇到優點少缺點多的課時,可適當歸類,抓主要的說,或點出缺點的根源,具體意見宜在下面交換.②要採用多種形式.通過語言的技巧、發言的分寸、評價的方向和火候,起到推動教學的作用.集體評議時,善於從不同側面看問題.有經驗的評課人都注意「點出特色」,對教師產生激勵作用.③要有理有據.要有重點,切忌吹毛求疵.要全面衡量,切忌以偏蓋全.要實事求是,切忌片面性和庸俗化.想讓老師對你的評課心悅誠服,可以通過分析教學片段或細節的現象,找到問題的結症所在,指出理論依據,然後給出好的建議,讓人豁然開朗.④要區別對象.注意教師的年齡和心理承受.對年長的或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教師應含蓄、客氣;對年輕的或心理承受能力強的教師則可坦率、真誠;對新教師,第一次評課要以鼓勵為主.

『肆』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加強教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並廣泛滲透於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學習方式,都隨之發生變化,國內的教育教學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大力推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的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的不斷推廣,多媒體計算機和校園網逐步普及,多媒體、網路教學以它的生動性、直觀性、參與性等特點,調動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關注、質疑和進一步探討的興趣,幫助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而在現時的課堂教學中,網路資源、多媒體課件沒有得到合理運用的現象普遍存在:有的課堂一節課幾乎都是教師在展示課件的內容,學生沒有思考和想像的時間和空間;有的老師操作的課件只是從網上下載下來,沒有根據自己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修改,便拿到課堂上用,課件看起來十分精美生動,內容卻未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因此實效不大。如何合理利用網路資源、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整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成為擺在教師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我校確定了「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利用網路資源,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研究課題,在語文科開展實驗研究,通過三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利用網路資源的廣泛性,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單靠教材內容和課堂教學,受時空的限制,難以達到課程標准提出的要求。而網路資源以其獨有的優勢,能在瞬間把古今中外的「相似」、「相關」的文章呈現出來,給學生提供具體可感的語言材料和充分閱讀的平台。
1、發揮網路優勢,激發閱讀興趣
多媒體製作的閱讀資料,可以藉助絢麗的色彩、形象的動畫、生動的語言、美妙的音樂等,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課文《開國大典》寫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空前盛況,反映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歡樂心情,表達了我國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領袖、熱愛人民軍隊的思想感情。由於年代的久遠,學生不可能感受到當年那種激動人心、歡欣鼓舞的場面。實驗老師則利用網路資源——電影《開國大典》來彌補這一不足之處。在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感知課文主旨的基礎上,播放截取的電影《開國大典》片斷,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電影綜合運用圖像、聲音、色彩、音樂、語言、情節、背景活動等再現了當時的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學生的情感與電影中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的情感也在漸漸溝通。電影把學生帶到了開國大典的情境中,讓他們親自感受開國大典的盛況,初步體會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新中國、創業之艱難、心情之興奮、自豪。學生在課文與電影的緊密結合中參與、建構,整個課堂充盈著一種濃濃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這樣,網路資源為學生學習課文提供了最有利的因素,大大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2、建立閱讀網站,提供閱讀材料
教師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材料,建立有助於學生完成閱讀任務的網頁,存放到學校的網站上,或存放到本地區域網超鏈接到Internet,使學生通過超鏈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閱讀的素材。我們從以下三個途徑向學生推薦書籍:(1)根據《語文課程標准》里「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向學生推薦讀物。《語文課程標准》建議向學生推薦童話、寓言、成語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間故事、中外名著(青少年版)等。所以,老師可以利用網路查找有關的讀物,有目的,有計劃地建立專題閱讀網站,然後引導學生進行網上閱讀。如學生通過專題閱讀歷史故事,可以了解古代人們的生活,了解古代的經濟、政治風貌等,這樣就可以完善知識結構,擴大視野。(2)結合教學內容推薦課外讀物。如學習了《人物描寫一組》(《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臨死前的嚴監生》《鳳辣子初見林黛玉》),課後老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幾篇有關人物描寫的文章:《泥人張》《快手李》《守財奴》(葛朗台臨死前的片段)等。讓學生通過廣泛閱讀,進一步學習如何抓住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特點。這樣,學生在以後的寫作中,就可以得心應手地運用這些描寫人物的方法。
3、注重方法指導,養成閱讀習慣
達爾文說過:「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識莫過於學習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如同拿到了開啟知識之門的鑰匙。」我們教給學生以下幾種讀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1)做讀書筆記。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傳統的手寫摘錄,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網路,摘錄在QQ空間或博客里。三、四年級應以摘錄好詞佳句為主,五、六年級則以摘錄優美句子、精彩片斷,概括主要內容和寫讀書心得體會為主。日積月累,學生的知識就會越來越豐富。(2)選擇科學的閱讀方法。科學的閱讀方法會收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而閱讀方法的選擇應根據閱讀內容和閱讀需求來確定。假如閱讀的是語言優美的文章,想品味文中的優美語句,則應該採用精讀法,選擇重要的語句反復品讀,仔細琢磨,領會實質,學習寫法,積累語言;假如閱讀的是知識性讀物,只想作一般性的了解,則應該採用略讀法,只要迅速掌握文章所介紹的知識內容就可以了;假如閱讀新聞報刊,則應該採用瀏覽法,可以選擇性地閱讀版面、標題、導語,快速了解新聞內容,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就可以了。(3)加強合作閱讀。我們把班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閱讀能力強的與閱讀能力弱的相結合,讓他們互相幫助,共同促進。
4、展示閱讀成果,享受成功喜悅
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課題組組織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網路資源來展示自己課外閱讀的成果,讓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1)舉辦讀書筆記展覽評比會。讓學生在班級的Q群里進入同學的QQ空間,或進入同學的博客,互相觀摩同學的讀書筆記,通過投票評選出最佳讀書筆記。教師還可以利用網路,在課堂上打開優秀的讀書筆記,讓學生觀摩學習,讓小作者享受成功的喜悅。(2)舉行信息發布會。讓學生把自己閱讀到的感興趣的信息,利用PowerPoint製成幻燈片,展示給大家看並進行演講交流。這樣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3)主題學習網站的評比。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後,我們讓學生開展了以圓明園為主題的探究性活動,全班分為「名園概貌」、「名園風光」、「名園收藏」、「名園浩劫」、「名園論壇」五個小組,通過課余的網上搜索,以小組為單位,將搜集到的資料整理製成圓明園主題網頁。利用區域網作為平台,分組展示小組的學習成果。這樣,以主題網站的形式來探究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模式,促進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變革,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終實現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目標。
二、利用網路資源的開放性,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寫作能力。
融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集成信息的網路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為作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對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1、激發學生的寫作慾望
老師通過信息技術,從網路上選擇所需要的各種信息,把相關的聲音、圖片、錄像、文字等各種多媒體資料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做成所需的教學課件。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氛圍,使學生在一種既虛擬又真實的生活空間里獲得深刻的印象和真實的感受。在上「介紹喜歡的小動物」的作文指導課時,老師先引導學生通過網路查找各種有關貓、狗等動物的聲音、圖像、視頻,並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各種頑皮可愛的小動物,它們時而嬉戲,時而進食、時而睡覺,學生看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腦海里已形成了生動的形象,對小動物有了深入的了解,喜愛之情也油然而生,表達的慾望被點燃了,「要我寫」自然而然地變成了「我要寫」。
2、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互聯網上的強大信息量,為學生展現了大量生動的信息素材,學生走進了網路,會使他們在有限的生活空間里讓視野變得非常寬廣,讓單純的生活閱歷變得豐富多彩。面對網路上無限的信息,學生通過瀏覽,自由選擇適用於自己習作的相關資源。在上作文指導課「介紹自己的家鄉特產」時,老師指導學生在課前搜集產品的外部特徵、營養價值等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上,讓學生說說自己准備介紹的產品,學生不但介紹得非常具體,還補充了產品其他方面的知識,寫起作文來更是得心應手。經課後調查,94%的學生都有通過網路去搜集相關的資料。由此可見,網路上無限的信息量,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3、提高學生的互評能力
因為網路是一個多元的空間,具有開放性,學生之間的交流方便快捷,學生都樂於參與,我們利用這一點引導學生互評作文。如上完「介紹家鄉一種特產」指導課後,教師讓學生把自己的習作放在QQ空間上,先在留言版那裡給自己的作文打打分。身為管理員的老師發出一條公告:「同學的QQ空間新增加了本單元的作文,大家去看看,當當小老師,給他們打打分,提提建議!」公告一出,學生的興趣更濃了。兩天後,老師到學生們的空間瀏覽的時候,習作下面已經多了本班學生的個性化留言,評價還很中肯。
4、保持學生寫作的動力
文章長期被保存在網路上,不斷地接受別人的評價、得到別人的贊美,如「你寫得真不錯,看了你的文章,使我很感動」、「我真羨慕,能把作文寫得這么有意思」、「你寫得真美」,甚至有一些在我們眼裡看起來不算好的作文,也會有不同的追隨者。孩子們從中獲得寫作的信心,從而激發了寫作的動力。即使是寫得不怎麼出色的文章,也會在網路中得到別人的鼓勵,大家會從不同的角度發現習作中的許多亮點。這與僅僅得到老師一個人的評價,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時間一長,許多學生都說:「我以前寫作文很沒有信心,總覺得自己的作文寫不好。現在,我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和希望,我一定能寫出更好的文章。」這樣產生的寫作動力是什麼都不能比及的。孩子有了動力,寫作對他們來說,自然就不再是一件難事了。
三、利用網路資源的豐富性,整合網路、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課程豐富的情感和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網路資源信息量大、內容充實、形象豐富,實驗教師充分開發、組合和利用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1、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老師抓住學生求新求異的閱讀興趣,充分發揮網路資源的優勢,凸顯課文鮮明的時代色彩和現代科技含量,並設計專題研究小欄目,學生興趣盎然,紛紛藉助網路資源進行專題閱讀,拓展視野。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學習觀念得到更新。學習的方式多樣,學習結果也個性化,適應了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需要,學生對合理利用網路資源的學習方式感到新鮮有趣、有成功感,主動參與探究的熱情高漲,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習效率也提高了,課後,主動閱讀、合作探究的氛圍更濃。
2、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在課題研究實踐中,我們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課堂教學更加突出了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學《嚮往奧運》一文時,由於文章寫於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之時,而我們國家已於去年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運會,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充分開發、利用相關資源,除了引導學生感受國人申奧成功時的喜悅,還引導學生感受成功舉辦奧運會的喜悅。老師先從網上收集北京奧運會從聖火傳遞到開幕式再到奧運賽場奪冠的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和精彩畫面,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源展現課文所蘊含的人文因素,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真切地感受到和平、友誼和進步的奧林匹克精神,深深地體會到舉辦奧運會是一件多麼令人驕傲的事情,它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著多麼深遠的影響。豐富的教學資源,突顯的人文因素,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我們合理利用網路資源,突破時空界限,豐富學生的各種感知,充實學生的各種表象認識。在研究中,我們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利用網路資源的獨特優勢,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伍』 怎樣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哪三件事很重要)

一 備課是有效的課堂教學的前提
「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必須有一桶水。」這就要求老師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來為每一堂課做准備。那麼在備課時我們又該注意哪些呢?首先,要參閱教師用書,明確這節課的重點和目標。思考如何用巧妙、直觀的方法,層層突破,輕易地化解難點,讓學生理解接受。還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預見學生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和反應,想出解決的對策。在打造精品課程的過程中,我們先個人進行備課,再經過多次集體備課,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二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激發探究慾望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學好知識的關鍵,正所謂:實踐出真知。 1讓知識聯系生活。教學要與生活緊密聯系,以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為中介,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以及知識的運用,使學生懂得知識真正的價值,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進而真正地喜歡上學習。2讓學生動手操作。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了主人翁意識,體會到團體合作的樂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在打造精品課程的過程中,我們設計了多項有趣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三 提高和加強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課堂機智。
同樣的教學設計讓不同的教師來教,效果卻是不同的,因為課堂上會出現許多無法預料的問題,這需要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教學機智去解決。課堂駕馭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有效性。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加強教學機智,學習有關的教學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同時,注意平時的課堂上一些情境的積累,增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多向一些優秀的教師討教經驗,增加自己課堂駕馭的能力,更好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在打造精品課程的過程中,可見我校英語老師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但還要不斷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
四 及時地進行教學反思
要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師,這是自己快速成長的重要方法。每天靜下心來,回顧這一節課程序和細節及整個流程,有哪些不足和優點,及時寫好反思,一點一滴地積累教學經驗,揚長避短,日積月累,提升了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打造精品課程的過程中,我們在課後及時進行評課和教學反思,反復修改。
五 讓學生喜歡你
如果學生喜歡你這個老師,就會「愛屋及烏」,也會喜歡你這門功課,這也是有效教學的一個方面。怎樣的老師是學生喜歡的老師呢?我想,性格溫和,談吐幽默、富有愛心、學識淵博、真誠對待學生的老師,學生一定會喜歡的。所以我們要不斷增強自己的個人魅力,做一個學生尊敬喜歡的好老師。
加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每一個老師追尋的目標,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勤奮、認真、鑽研,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有效!越來越精彩。通過這個精品課程,我們在不斷研磨的過程中提高了自我,這對我們自身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陸』 如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要進行成功的教學,不僅要學習新課程標准理念、理解其內涵和意義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還是要在情感上認同,大膽去除傳統模式化教學的束縛,根據新課程標准教學的理念將其自覺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主動地摸索、反思、積累教學經驗,盡快探索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方法。優質課比賽總結會發言。
一、刪繁就簡,標新立異
新的課改教材在內容編排上進行了諸多的改進,而教師因受傳統教材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中往往擺脫不了束縛,該少說的不少說,該精講的不精講,顧此失彼,所教內容既無重點,也無重心,讓學生無所適從,造成課堂效率低下。其實,只要加以分析,新的課改教材無非就是在原有教材基礎上的重新編排和取捨,使之更趨科學合理,很多內容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挖掘教材,並把教材內容讀懂吃透。在此基礎上,針對每一節內容,合理分配教學時間,該合並的合並,該分解的分解,該講的地方精講,不該講的地方不講,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為數學主要的學習方式。
二、注重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學生要實現主動發展,參與是基本的保證條件。數學教學是教師思維與學生思維相互溝通的過程,從資訊理論的角度看,這種溝通就是指數學信息的接受、加工、傳遞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師生之間的數學交流和信息的轉換,離開了學生的參與,整個過程就難以暢通。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不僅能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還能提高學生的素質。
那麼,如何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呢?首先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主導作用的效果應以學生主體功能的發揮是否充分來衡量。離開了學生的主動積極的參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沒有意義的。教師的「導」要具科學性、啟發性和藝術性,要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由於數學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識的應用,都貫穿著人類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充滿著人類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親自參與這些創造性活動的過程,從而實現開發智力和能力、提高創造思維的品質、增強創造力的目的、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利於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進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1.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數學概念的形成一般來自於解決實際問題或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義常隱去概念形成的思維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不僅可使學生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於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2.參與公式的發現過程。數學公式定理形成過程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經過觀察、分析,用不完全歸納法、類比等提出猜想,而後尋求邏輯證明;二是從理論推導得出結論。教學中的每個公式、定理都是數學家辛勤研究的結晶,他們的研究蘊藏著深刻的數學思維過程,而現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結論和推導過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並且學生對這樣的問題也是非常感興趣的。因此,引導學生參與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3.參與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解決數學問題要指導學生按照弄清問題、擬訂計劃、實現計劃、回顧四個步驟來進行。例題教學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教師應啟發學生對一個數學問題從多方位、多角度去聯想、思考、探索,這樣既加強了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又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雖然學生獲得上述結果要花許多時間,但做這樣一題的價值要比做五題強,同時學生活動自由了,參與意識增強了,思維更活躍了。因此,花點時間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如果將學生規定在某種思路里,即沒有真正給予學生參與權和自主權,也會導致學生思維不活躍、不寬闊。數學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學習與學生、教材與學生相互作用的場所。在課堂上應極大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喚起學生對數學的酷愛,讓他們在迫切的需求下學習,使他們把數學學習成為自覺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三、利用設問,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1.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是學生能否積極思維的動力。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在數學問題情境中,新的需要與學生原有的數學水平之間存在著認識沖突,這種沖突能誘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教師在創設問題時,衡量問題情境設計的標准有兩個,即有利於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直接有利於教學目的。
2.啟發引導,保持思維的持續性。在合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但怎樣保持這種積極性,使其持續下去而不中斷呢?
(1)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數學學習是通過思考進行的,沒有學生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而思考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師提出問題後,應該給學生多少思考時間。實驗表明,思考時間若非常短,學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簡短,但若把思考時間延長一點時間,學生就會更加全面地回答問題,這樣合乎要求和正確的回答率就會提高。當然,思考時間的長短是與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密切相關的。目前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提出問題後,不給思考時間,要求學生立刻回答。當學生不能立刻回答時,便不斷重復他的問題,或者另外提出一些問題來彌補這個「冷場」。其實,這是干擾學生的思考,「冷場」往往是學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靜,實際上思維活動卻很活躍。
(2)啟發要與學生的思維同步。教師提出問題後,一般要讓學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啟發引導。教師的啟發要遵循學生思維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要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問題。
(3)要不斷向學生提出新的教學問題。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是教學思維的動力,且是思維的方向,數學思維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教師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新的數學問題,為更深入的數學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使數學思維活動持續不斷的向前發展。合適的數學問題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① 問題要有方向性。這是指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要使學生的思維趨向於教學目標。②問題的難度要適中。這是指問題不宜太難和太易,難易之間要有一定的坡度。③問題要有啟發性。有的教師往往把啟發式誤認為提問式,認為問題提得越多越好,其實問題並不在多少,而在於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是關鍵性的問題,是否能夠觸及問題的本質,並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用一塊打破成三塊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時,教師問:「若帶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I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Ⅲ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這就是一個極為關鍵性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它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並為學生學慣用「角邊角公理」奠定了基礎。
3.重視學生提出的問題。上《平行四邊形》一節時,整節課採用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氣氛熱烈,學生回答也不錯。但課後筆者發現沒有一個問題是學生主動提出來的,這樣教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於是筆者認識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逐漸把問題習慣於拋給學生、要求學生回答轉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與引導學生思維、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成績。
四、平時教學中應善於與中考和競賽內容接軌
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善於把學習內容與中考或競賽內容接軌。講課過程中,可讓學生在學習新課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不自覺中接受中考試題或競賽試題的熏陶。在平時教學中,筆者非常注重做題,特別是各種中考題或競賽題,做完後善於總結,並把各種題型分解在每一節內容中,讓類似題型貫穿於學生的訓練中。
參加中考或競賽,要想獲得好成績,不是靠一個月兩個月的輔導就能見效的。首先教師要多做題,頭腦里要有東西,交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其次是在課堂上要多滲透。平時為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筆者每堂課都會留下一道或兩道有一定思考價值的數學題寫在黑板上,或競賽題或中考題,讓不同層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討論,從而在討論中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給學生數學思想和方法
在平時教學中,很多教師走入了一種誤區,認為學生多做題就能提高學習成績,於是題海戰術成了很多教師的法寶。殊不知,這不但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不用談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思考了。
我們都有這么一種體會,許多學習數學的人,在20年甚至30年不接觸數學題後,卻仍能解出一些很復雜的數學題。為什麼?這里很重要的就是他們掌握了數學解題的思想和方法。中學數學中處處滲透著基本數學思想,如果能落實到學生學習和運用數學的思維活動上,就能在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方面發揮出一種方法論的功能。因此,只有讓學生掌握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才會游刃有餘、水到渠成。 其實,對中考或競賽試題,只要少加分析,就會發現其中的每一道題,都包含著一定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那種考試過程中靠碰熟悉題提高成績的做法說到底就是碰運氣,是不可取的。教師的精力應該用在平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上。
六、講課的同時給予學生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學習是21世紀教師素質的重要體現。把教學看作是知識的傳授是傳統的教學觀點,也是落後於時代要求的。學習方法指導,簡稱數學學法指導,是「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只是為學生的認識的發展提供種種有利的條件,即幫助、指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習慣。教師應該做的是善於「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這也是新課改的要求之一。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應更突出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做作業的習慣,都加以引導,使之更趨科學合理。要求學生學習時要專注,不受外界的干擾;要耐心仔細,獨立思考,不抄襲他人作業;要學會分析學習的困難,克服自卑感和驕傲情緒。
總之,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建立縱橫交錯的學法指導網路,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七、數學課堂教學的語言要講究藝術
語言是教學思想的直接體現,是教師使用最廣泛、最基本的信息載體,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數學知識的傳遞過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須依靠數學語言。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教師語言的情感引發著學生的情感,所以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教學語言不僅要准確規范、嚴謹簡約、還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更要幽默風趣、比喻恰當。
事實上,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多種多樣,語言藝術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相連,數學教師應該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語言,達到數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藝術性的辯證統一。這樣,教學水平自然就會不斷地得以提高。
八、善於與學生交流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與學生只有實現心靈的零距離,學生才會打開心靈的窗口,接受教師所傳授的一切。
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一是要有寬松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使學生無拘無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學習,最大限度地激發其聰明才智;二是要有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只有相互信任,教師輸出的各種信息才會在學生頭腦里暢通無阻,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三是要有期待,教師對每一個學生充滿信任和期待,就會使學生得到一種潛在的鼓舞和力量。實踐證明,學生喜歡熱情和藹、敬重學生、耐心指導、誨人不倦的教師。有的教師雖然有比較精深的專業知識,對教材的分析、講授能力強,但是由於不善於和學生建立真誠合作的關系,師生之間存在感情隔閡,教與學不能協調配合,結果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保證。
總的來說,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教師良好的自身素質是基礎,正確的學生觀是前提,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和愛好是關鍵,優良的教學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保證。

『柒』 三推進一促進月總結

市委決定深入開展萬名幹部進嘎查村社區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改落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活動,我們要從確保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深化實化,確保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強法治建設,確保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落到實處、落到基層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開展「三推進一促進」活動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良好的精神狀態,積極投身到活動當中。
深入開展「三推進一促進」活動,我們要緊緊圍繞黨員幹部作風切實轉變、人民群眾關切有效回應、基層組織建設全面加強、基層發展活力充分激發、法治社會建設深入推進、小康社會建設扎實推進六大目標,准確把握推進教育實踐活動整改任務落實、推進基層深化改革任務落實、推進基層法治社會建設三大任務,嚴格按照動員部署、全面落實、總結驗收三大步驟,精準發力、積極作為,不斷夯實基層基礎,為推進通遼轉型發展、科學發展、率先發展,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證。
要切實強化領導責任,建立健全工作推進責任機制,確保各項工作任務有部署、有督促、有檢查、有成果。要堅持市旗鎮村四級聯動,各級部門要密切配合,凝聚形成解決問題的強大合力。要改進工作作風,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工作紀律,努力幫助群眾排憂解難,樹立黨員幹部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要加強宣傳引導,統籌調度各類新聞宣傳資源,注重發現、宣傳典型,關注基層和群眾呼聲,努力營造社會高度關注、幹部傾心投入、群眾普遍參與的濃厚氛圍。

『捌』 教師應如何更好地開展聽評課活動來促進課堂教學

聽課、評課是有效進行教堂教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聽課、評課活動都流於形式,教師在聽課評課時存在一些誤區。例如,在聽課環節,或者只記載知識步驟,忽視教學過程和課堂活動;或者記載簡略,缺乏對自身教學的啟迪;或者只憑感覺,不管課堂要素與學生達成效果。在評課環節,或者怕評的重了得罪人,或者隨大流,看別人先怎麼說;或者停留於感性認識,缺乏一定的理論層次;或者泛泛而談,缺乏對課堂教學亮點的提煉;或者就事論事,沒有可供借鑒的建議。兼職教研員在聽課、評課時應怎樣起引領作用呢? 聽課前應准備什麼?盲目聽課與有所准備聽課,效果大不一樣。首先應以學習的身份來聽課。聽課時要做到五心:誠心、虛心、專心、細心、公心。聽課前應做好如下准備:①熟悉教材,了解這節課編者的意圖和教學的重難點。②明確這節課教學的三維目標。③勾勒出這節課大體的教學框架,為評課提供參照體系。④回憶自己是否教過/聽過這節課,有什麼困惑與問題。聽課時應側重什麼?一節課成功與否,不僅在教師講了多少,更在學生學會了多少。聽課應從單一聽教師「教」,變為同時看學生「學」。做到邊聽邊看。聽教師是否講到點子上,重點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學生的回答是否全面等;看教師主導作用及學生主體作用發揮得如何。上得好的課,應該看出學生是怎樣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比較熟練的過程。老師的功夫就在學生答錯時能加以引導,答得不完整時能加以啟發。聽課時應關注四個方面:①關注教學環節設計。聽課時要注意思考,為什麼這樣安排課堂教學環節?怎樣使課堂結構符合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什麼時候引導學生探究?什麼時候學生交流練習?什麼時候質疑討論歸納?②關注重點難點突破。聽課時要關注教師怎樣運用學生已有知識再現縱橫聯系?是否採用舉例引導、直觀演示等手段?如何運用比較、分析等方式幫助學生突破難點?③關注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聽課時要關注教師怎樣與學生積極互動?怎樣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之間的關系?④關注輔助手段的應用與板書設計。聽課時要琢磨教師如何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如何設計板書?聽課後應做些什麼?①整理好聽課記錄。按先後程序提綱挈領地記錄。記錄各環節所用時間、教師教的時間、學生學的時間。記錄教法學法的選擇、記錄情境的創設、過渡的語言、引導的技巧、激勵的方法和組織活動的方式等。②做好課後分析。聽完課後應及時分析這節課的特點,明確對自己有啟迪、能學會的方面。並針對這節課的實際情況,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與合理化的建議,與執教教師交流切磋。評課時應注意什麼?①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析一節課或一位教師的優缺點時,要評出好在哪裡,差的原因和怎樣改進。遇到優點少缺點多的課時,可適當歸類,抓主要的說,或點出缺點的根源,具體意見宜在下面交換。②要採用多種形式。通過語言的技巧、發言的分寸、評價的方向和火候,起到推動教學的作用。集體評議時,善於從不同側面看問題。有經驗的評課人都注意「點出特色」,對教師產生激勵作用。③要有理有據。要有重點,切忌吹毛求疵。要全面衡量,切忌以偏蓋全。要實事求是,切忌片面性和庸俗化。想讓老師對你的評課心悅誠服,可以通過分析教學片段或細節的現象,找到問題的結症所在,指出理論依據,然後給出好的建議,讓人豁然開朗。④要區別對象。注意教師的年齡和心理承受。對年長的或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教師應含蓄、客氣;對年輕的或心理承受能力強的教師則可坦率、真誠;對新教師,第一次評課要以鼓勵為主。

『玖』 如何能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促進課堂教學的前行

一、活動設計要為教學目標服務.
任何活動都應是為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而設計的.例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四人分別坐在四個方向,觀察擺在課桌正中間的茶壺,讓學生自己描述所觀察到的茶壺的樣子,再交換位置繼續觀察,比較與前面觀察到的形狀是否相同.學生表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在「玩」的過程中學到了從不同的方位觀察同一個物體,觀察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也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觀察物體都只觀察到物體的一部分.要觀察到全貌,就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因此,無論教師採用何種教學形式,都要將教學內容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使每個活動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這樣才能有助於數學知識及數學技能的掌握和運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學習與活動實現有機結合,使教學任務在活動中完成.
二、活動設計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在忘我地投入課堂活動時動起來,這樣的課堂才能迸發出生命的活力.其次,一堂課的活動既要靈活多變,又要活而有序.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既要考慮其多樣性和靈活性,更要考慮其有序性.課堂活動要做到富於變化,難度適中,連貫緊湊,循序漸進.一般來說,活動順序的安排要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理解到運用的原則,要使學生活動之後感覺到進步,獲得成就感.最後,教師要發揮組織、引導和調控作用,使活動具有可操作性,這樣才能保障學習過程順利進行.一要合理分配每個活動的時間,隨機調控課堂節奏;二要考慮每個活動的注意事項,活動前要提出要求;三設計的活動要便於操作,有客觀的評價標准.
三、活動形式要多而不亂,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於小學生尤其是中低年級的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教學活動形式的多樣化對維持他們的注意力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其興趣性和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切忌堂堂一個樣,節節一個調,要能使學生產生新奇感,這樣才能扣住學生的心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針對小學生的年齡、心理和生理特點,通常安排猜謎、角色表演、兒歌、做游戲、講、聽故事、調查等多種不同的活動形式相結合,並力求多而不亂.例如,在教10的認識的時候,這樣設計:在認識了10後,教師引導學生做找朋友的游戲,並把能組成10的兩個好朋友都編成兒歌,最後還剩下0和10,學生一致認為0和10也是好朋友,老師說:「對啊,0和10也是好朋友,可老師還沒有給它們編出兒歌,大家願意幫老師嗎?」頓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高漲,紛紛舉起自己的小手,有的說:「0和10,跟我走」又說「0和10 手拉手」……..,通過讓學生自己編兒歌,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得以突破.數學知識的獲得、數學能力的培養、數學素養的形成是通過數學教學中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來實現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充分的煅煉
四、活動設計要要體現開放性
相對而言,傳統課堂教學較為重視師生之間的聯系、溝通,而忽略學生之間的相互聯系,忽視發揮學生群體在教學中的作用,現代教學論認為,數學教學過程應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交流與合作的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開放的活動方式,提供了寬松和民主的環境,更有利於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智力、情感和社會技能的發展及創造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以強化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為核心,徹底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促進各個層次學生的共同發展.

閱讀全文

與課堂教學促進月活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