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確定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主體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學習結果.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它是教學內容的綱領性要點,是教學活動的指南性提示,是教學結果的評價性標准.是整個課堂教學行為的導向.1、依據課標生物課程標准(P4)課程目標分為知識、能力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前有很多學科的課標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改以來通常說的三維目標也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們很多學校也要求老師在寫教學目標時要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來寫,《大連市初中生學業質量評價標准》也是按照這三個維度確定的教學目標,但是生物課標中卻沒有明確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有的生物專家認為生物課標的能力目標就是過程與方法目標,我個人不能苟同.在編寫《課堂教學案例》一書時,朱正威老師當時是說按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寫,但不必明確列出,以免有的節沒有能力或情感目標,空著也不好看.我覺得今天我們仍然暫時按照朱正威老師的意見來寫.2、教學目標確定的要求要全面.應體現在擺脫「知識中心論」,定位於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即不僅重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當然,目標眾多,並非時時處處都要一應俱全,面面俱到.具體到一節課中,可以適當地增刪,有所側重.要明確.是指不要過於隨意拓展.在一節課上,哪些知識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識需要理解並會運用,要著重培養和提高哪方面的能力,應達到什麼程度等等,都應盡量細化,明確到位.同樣,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標,也應作出確切的規定.一要能表明教師可觀察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二要能體現四要素.毫無疑問,只有高度明確的教學目標才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要難度適中.目標不能過高或過低.要便於檢測.編寫具體目標時,教師必須清楚地意識到它們將被用於編制檢測題目,如果不能根據這些目標測出預期行為,則表明目標太籠統、含糊、不符合要求.所以應盡可能地用可觀測到的外顯行為來描述,或用可測量的(筆試、口試、動作測驗、心理測試)語句來陳述目標.要有一定的層次.即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動機意志等的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3、教學目標表述(表述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四個要素)教學目標規定了學生在教學活動結束後能表現出什麼樣的學習行為,並限定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的獲得和情感態度發展的層次、范圍、方式以及變化效果的量度,它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指向、評價和激勵的作用.表述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四個要素:行為主體:教學目標描述的是學生的學習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一般不用來描述教師的教學程序或活動安排.如「使學生……」、「讓學生……」、以及「提高學生……」、「培養學生……」等描述.「能認出……」、「能描述……」、以及「能……設計」表明達成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行為動詞:教學目標應採用可觀察、可操作、可檢測的行為動詞來描述.而「了解」、「掌握」、「知道」、「熟悉」幾個籠統含糊的、難以觀察到的、僅表示內部心理過程的動詞,往往難以測量,無法檢驗.「能認出」、「探究」、「能描述」、「栽培」、「寫出」,則是意義明確,易於觀察、便於檢驗的行為動詞.參考課標最後一頁(具體、清晰、可操作、可監控)行為條件:明確限定.有時需要表明學生在什麼情況下或什麼范圍里完成的指定的學習活動.如「用所給的材料探究」、「通過自行設計、完成小實驗,體驗)行為標准:指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表現水準,用以測量學生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如「能准確無誤的……」,便是對「認出植物種子的結構」的要求程度;「詳細的……」便是對「寫出觀察記錄」的要求程度,是對目標水平的限定,便於檢測.目標表述的四要素體現了:誰?(學習者)做什麼?(可觀察到的學習行為)在什麼條件下?(支持學習的環境)做到什麼程度?(行為的標准)二、教學重點的確定 教學重點是針對教材而言的,是構成每個教學階段的基礎知識和思想方法,我們可以根據教材本身和作者的編寫意圖來確定教學重點. 在一節課中,教學的重點是指最主要、最本質、帶有主導作用的關鍵性知識和順利進行學習的方法.課堂教學過程是為了實現目標而展開的,確定教學重點、難點是為了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以便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因此,確定教學重難點首先要吃透新課標.只有明確了這節課的完整知識體系框架和教學目標,並把課程標准、教材和教師參考書整合起來,才能科學確定靜態的教學重點難點.由教學目標確定.根據課標具體內容標準的水平層次.由具體內容在整體課時(單元)內容中的地位確定.由知識內容的時代性,現實性和教育意義來確定是否可以作為教學重點.三、教學難點的確定教學難點是針對學生主體而言的,是教材中比較抽象、比較隱蔽、需要用新方法去認識、學生理解有困難的學習內容.我們可以根據我們以往的教學經歷以及我們學習英語的經歷來確定教學難點,但是更多的難點要靠我們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去發現.其實對不同的學生,情況是不一樣的,教參上的東西只能作為參考,而很多時候在講課的時候,我們會受到學生存在的問題的啟發,臨時發揮的東西效果往往很好,所以在課後最好能補充到教案中去,為我們今後的教學積累經驗和參考資教學難點是根據學生對知識心裡理解的便利與否以及學習活動的難易程度而確定的,所以確定難點應從知識的深度、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生的活動能力三方面考慮.一般有這樣幾種情況:由於知識抽象而學生缺乏感性認識造成的難點;由於知識深奧而學生又缺乏階梯性知識;由於知識過於陌生而學生又缺乏知識儲備造成的;由於探究活動中經驗的缺乏、方法的不足、資源的欠缺、思路的狹窄、意志的軟弱等造成的.四、課程資源的選擇1、手段服從目標,形式服從內容.無論什麼課程資源,它都只是形成課程的要素和實施課程的條件,是屬於工具性、手段性、外在形式性的東西.在選擇課程資源時,應該主要考慮利用什麼樣的資源最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和主題目標,而不能首先追求資源形式的新奇.2、從教材出發走出教材.雖然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不能圄於教材,不能「教」教科書;雖然品德與社會課程要求教師應當廣泛利用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自己設計教學活動,但是首要的教學資源還是課程標准、教科書和教師指導用書.教科書提供的主題活動圖,教師指導用書提出的學期目標、內容重點、結構、思路、活動建議、指導和評價的要點、活動案例和其他文字資料、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對策等等,是應當首先利用的資源.這也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依據和起點3、從班級、學校和社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全國范圍來看,東部和西部、城市和農村、發達地區和貧窮地區,在物質條件,教育、文化和社會發展水平,自然狀況等方面差距較大,即使各地的課程資源狀況不可能相同.如何注重地區間的差別、城鄉間的差別,生活環境的差別、文化背景的差別等問題.4、注重利用無形資源和人力資源.許多教師首先想到的是有形資源和物質條件,而忽視了無形資源和人力資源,因而會覺得「資源短缺」,會覺得活動難以開展,甚至會出現「講教科書」的情形.在品德與生活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當更好地利用無形資源,尤其是要「重視利用兒童自身的興趣、經驗和活動中的發現、體驗等作為活動的資源」.這是增強活動的實效性、針對性,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和前提.藉助其他學科、其他班級或學校開展的活動,利用社區活動或節假日活動,也可以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不必重復開展活動.利用好與工廠、農村、社區、部隊、展覽館等單位的「關系」,這種無形資源,開展活動時可以省去許多事情.5、兒童參與選擇課程資源.正如為了確保兒童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增強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利實效性,應當讓兒童參與教學活動的設計一樣,在活動資源的選擇上,也應當讓兒童參與進來.一方面是因為兒童知道的許多事物、玩具、游戲,教師不一定知道,兒童參與資源的選取可以豐富活動資源;另一方面,兒童參與選取,會更適合兒童的特點和需求,會增強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應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改變僅僅依靠教科書開展生物教學的傳統做法.
2. 教學中表述教學目標最常用的基本形式有
教學評價分類:
1、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准備程度做出鑒定,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則,確定學生的學習准備程度。二則,適當安置學生。
2、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而進行的確定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完善教學過程,步驟是:
①確定形成性學習單元的目標和內容,分析其包含要點和各要點的層次關系。
②實施形成性測試。測試包括所測單元的所有重點,測試進行後教師要及時分析結果,同學生一起改進、鞏固教學。
③實施平行性測試。其目的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加以復習鞏固,確保掌握並為後期學習奠定基礎。
3、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達成目標的程度即教學效果做出評價。總結性評價注重考察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整體程度,概括水平較高,測驗內容範圍較廣,常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次數較少。
按評價所參照的標准劃分:(1)目標參照評價 (2)常模參照評價。
(2)根據評價所運用的方法和標准不同,可分為:相對性評價和絕對性評價。[3]
4、相對性評價
相對評價法是從評價對象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對象作為基準,將余者與基準做比較,排出名次、比較優劣的評價法。相對評價法便於學生在相互比較中判斷自己的位置,激發競爭意識。
5、絕對性評價
絕對評價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准,將評價對象與這一客觀標准相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的評價方法。
絕對評價設定評價對象以外的客觀標准,考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以促使學生有的放矢,主動學習,並根據評價結果及時發現差距,調整自我,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
3. 教師資格證考試教學目標怎麼寫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課程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構成了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即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撰寫教書學目標必須了解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把握原則,掌握方法。
總之,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必須會撰寫教學目標,這是進入教師序列不可迴避的重要步驟,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必要技能。
4. 什麼是目標參照測驗
1、標准參來照測驗(Criterion-Referenced Test)又稱源准則參照測驗。一種精心編制的,在一定的行為領域上按照具體的行為標准水平對被試的測驗結果作出直接解釋的測驗。
2、為人們提供了有關被試是否達到某種行為標准水平或要求的信息,是一種與以經典測驗理論為基礎的常模參照測驗相對的測驗類型。至今尚無一個統一、公認的定義,但就一般意義而言,戈萊賽1971年對於目標參照測驗的描述與界定較為廣泛為人接受:所謂目標參照測驗,是根據某一明確界定的內容範圍而縝密編制的測驗,並且,被試在測驗中所得結果,也是根據某一明確界定的行為標準直接進行解釋的。
3、標准參照測驗的主要目的在於確定被試對某一知識或技能的掌握的真實狀況,因而其編制的基本原則為:(1)測量目標必須明確和具體,並且在一測驗中不能包含過多的測量目標。測量目標模糊或過多,都不利於測驗結果精確描述被試的知識或能力的真實狀況。(2)測題必須與測量目標之間具有較高的一致性。每一測驗題目的反應必須能體現出所要測量的測量目標上的得為表現。同時,測量同一目標的測題數量既要足夠,又要具有較高的同質性。但在測量不同目標的測驗題目之間不要求有同質性。
5. 教師為了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哪些評價方式
教學目標達成的檢測方法包括:提問、作業、測驗、考試和與學生平時的交談等。
第一,通過提問檢測。美國教育家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所以提問被教師廣泛採用成為最直接的控制手段。對於中學生,首先要克服學生發言的心理障礙。由於年齡的增長,面對新的集體,陌生的同學,開始表現為不願出頭露面,上課怕提問更不肯舉手。這是集體壓力和從眾行為在學生心理作用的結果,怕答不上來被人笑話,為了求得心理平安,不願過多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對學生學習新知識和教師教學目標的達成檢測造成一定的困難。當然有一部分學生還保留著初中學習時的良好習慣。此時,教師應充分重視這方面的學生心理變化,一方面,要積極創設一個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對善於表達內心看法和積極發言的同學多給以一些語言和形體上的贊許,滿足學生成功後得到認可的要求,也為大部分學生樹立表率。其次,教師應重視提問形式,提問要把握時機,有層次、適度。形式上個人回答和集體回答、個人板演和集體練習相結合。對較簡單的識記類知識點,一般採用特指或泛指方式由個體回答,對應用性知識可採用一人主答,多人補充,以求全面恰當的答案。對於某些拓展性知識,雖然難度較大,但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開闊學生思路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可先組織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可適當加以誘導和暗示,使學生少走彎路。
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中,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提問教師及時得到信息反饋,檢驗了課時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以便及時補救。
第二,課內外作業和測驗的檢測。課堂提問雖說能直接、真實反應學生掌握情況。但畢竟面較窄,不能反應全體學生的整體情況。所以平時作業和測驗能補救提問的不足,作業和測驗的優點就是面廣、清楚。既反應每個人的學習情況,又能反應學生整體的掌握情況。所以教師既要重視課堂提問,又要重視作業情況的反饋。
在批改作業和試卷時,應作好清晰的記載。我在這方面主要記二個數據:一是每小題的錯誤率,主要統計每班做錯人數和典型錯誤類型。在復習和講評時做到有的放矢,把時間化在錯誤率較高和典型錯誤上,既節省時間又照顧到大多數,不至於使大部分學生陪少數人重復一些簡單的知識,提高了效率。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記錄錯誤較高的學生名單。對錯誤較多(學習困難)的學生,主要採用面對面輔導為主,這樣才能顧及少數學習困難學生的利益,又能培養師生感情,使他們有信心學好生物。
總之,提問、作業、測驗都能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教師通過檢測來調節教學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包括目標的確立,目標的實施;更要重視目標的達成測試。只有這樣才能踏踏實實地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6. 教師資格考試中如何寫好教學目標
1、教案撰寫是面試流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面試的第一塊內容。一篇完整的教案內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教容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五塊部分。 2、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塊。教學目標。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教學的三維目標不能少寫;二是書寫規范,一般包括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表現程度。行為主體為學生也可以省去,行為動詞如「背誦、了解、書寫……」,行為條件是指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如「學生能在三分鍾內對全班同學演說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說詞全文,語氣的停頓和語調的變化應與該演說風格一致。」 這里表達的意識是讓學生背誦課文,但是它包含了上面的所有書寫要素。
7. 教學目標檢測的定義是什麼
教學目標的表述,一般包括以下四個要素: 一、行為主體:是指學習者,是學生內不是教師。若寫成「教容給學生…」或「培養學生…」都是不妥的,這樣,行為的主體就變成了教師,而教師的行為不是教學目標加以描述的對象。教師的行為應放在具體的教學流程中
8. 如何讓教學目標明確可檢測
教學目標的表述,一般包括以下四個要素: 一、行為主體:是指學習者,是學生不是教師。若專寫成「教給學生屬…」或「培養學生…」都是不妥的,這樣,行為的主體就變成了教師,而教師的行為不是教學目標加以描述的對象。教師的行為應放在具體的教學流程中
9. 教案裡面都是要求寫教學目標或者教學內容與目標,可這次教師資格技能考試怎麼讓寫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
用漢語來來分別理解:源
目標:目的+標准,說一句說在要有目的,做一件事也要有目的,但話達到什麼效果,事做成什麼樣,要有標准。
目的:行動和努力最終要達到的地點或境界。
在教學中,特別是教案編寫,二者的區別不鮮明的。
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強調的是教師欲達到的教學成效及目的實現時要執行的操作規范。
教學目標強調從課標出發,教學達到的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