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育性教學什麼意思 名詞解釋一下
1.如果理解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
答:「教育性教學」是德國近代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的一條重要的教育教學原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
(1)「教育性教學」的含義。
赫爾巴特認為教育是以道德的養成為最高目的的。教育必須形成學生一定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觀念,使之成為「完善」的人,而要達到這一目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還是教學。要進行道德教育,就必須進行教學;不進行文化知識的教學,就無從實施道德品格的教育。知識和道德具有內在的直接的聯系。基於這種思考他明確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即強調任何教學過程都必須同時進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須依賴於教學。他指出教育(道德教育)是通過,而且只有通過教學才能真正產生實際的作用,教學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即「通過教學來進行教育」。他不承認有「無教學的教育」,同樣也反對「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2)「教育性教學」的實施
要通過教學進行道德教育必須要求教學的目的與整個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因此,赫爾巴特認為教學工作的最高目的在於養成德行。但他又認為,為了實現這個最終目的,教學還必須為自己設立一個近期的、較為直接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多方面的興趣」。所謂興趣就是指智力活動的特性。赫爾巴特認為多方面的興趣具有一種道德的力量。
學校教育一方面是通過情感和意志的訓練進行道德品質的培養,一方面是通過知識傳授進行智慧的啟發,但兩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統一的,密切相關地體現在形成學生觀念體系的整個過程之中。赫爾巴特把學校的全部工作都歸結為「教育性教學」,把自己的全部教育學說也概括為「教育不能離開教學」。
(3)「教育性教學」的意義
在赫爾巴特以前,教育學家們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規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務和目的。而赫爾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概念,從而深刻地闡明了教學的定義,論述了教學與教育的關系。他提出了革新的教育學,使教育與教學二者之間的關系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從而在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方面樹立了一個全新的範例。他的突出貢獻就在於運用其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具體闡明了教育與教學之間存在的內在的本質聯系,使道德教育獲得了堅實的基礎。他揭示了教學必然具有教育性的規律,並且強調了在教學中必須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這在當時和今天都是正確的。
但在另一方面,赫爾巴特把教學完全從屬於教育,把教學當作實施德育的唯一途徑(有時說是最重要的途徑),視知識的增長和品德的提高是無條件的同步運動。他沒有認識到德育和智育是各有相對獨立性的,他毫無根據地以教學來取代復雜的教育過程,而且沒有考慮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和情緒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這不能不說具有機械論的傾向。
⑵ 教學的教育性規律是什麼
「教學具有教育性」究竟是一種實然判斷還是一種應然判斷?我國的一些教育學著作和教科書對這個問題的均表述得比較含糊。有些教科書提出「教學具有教育性」是一種實然判斷,如全國中師統編教材《小學教育學教程》就指出:「教育活動向受教育者身心投射的影響引起的個體變化是全息性的……所謂單純的傳授知識、所謂『教書不教人』,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註:胡寅生主編:《小學教育學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頁。)從其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教學的教育性是一種必然性,不管教育者的意圖如何,教學總是具有教育性的。這是一個說明「事實如何」的描述性命題。有些教材則認為「教學具有教育性」是一種應然判斷,如全國師專統編教材《教育學》提出:「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要想轉化為思想觀點,形成調節行為的力量,也是有條件的。這要看教學內容中滲透的是不是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教學的老師,以什麼樣的思想指導教學,在教學中能不能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思想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能不能循循善誘,在情感上引起學生共鳴,使學生產生提高社會主義覺悟的願望並在行動中去產生道德行為,培養學生道德實踐的能力,形成學生良好的意志、性格。」(註:睢文龍等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92頁。)從這段論述中可以看出,教學的教育性是一種可能性,「教學具有教育性」是一個指導教師「應該如何」的規范性命題。還有的教學論著作,一方面指出「從古至今,那種『只教書不育人』的『純粹教學』是根本不存在的」(註:關霞編著:《教學論教程》,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頁,144~145頁。),將「教學具有教育性」作為一種具有必然性的實然判斷;另一方面則強調又「既要反對『教書不教人』,又要防止『亂貼政治標簽』式的思想教育」(註:關霞編著:《教學論教程》,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頁,144~145頁。),把「教學具有教育性」作為一種可能性的應然判斷。
「教學具有教育性」究意是一種「描述事實如何」的實然判斷,還是一種「規范教師應該如何」的應然判斷?究竟是一種不以教育者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性,還是一種通過教育者的意志努力才能實現的可能性?究竟是一種指稱所有的教學行為都具有教育性的全稱陳述,還是一種說明在某些條件下某些特定的教學行為才是有教育性的特稱陳述?對以上兩種不同性質的判斷,筆者擬作一些分析。
⑶ 什麼是教育規律
教育規律同規律一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物(教育內部諸因素之間、教育與其他事物之間)內在的必然的本質性聯系,以及事物(教育)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
就是教育現象同其他社會現象或教育現象內部各構成要素之間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間的內在聯系。
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從根本上說,要受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制約,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與它的教育發展程度成正比的,這就是規律。又如,教育為人類社會所共有,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上或不同的社會里有不同的性質,這主要是由社會制度決定的,即受經濟政治制度決定的,這也是規律。再如兒童的年齡特徵是進行教育和教學的依據,而教育又能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這也是教育規律,如此等等。唯物主義認為,這些規律是教育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唯物主義承認教育活動的客觀實在性,也就承認教育規律客觀存在的實在性。
(3)教學的教育性規律是指擴展閱讀:
教育規律的影響:
另一方面教育規律也可以稱之為「教育」學生的固有方法,正如一切道理皆有規律可循一樣,現行中國的高考制度,也越來越遭受人們的質疑,正如廣州教育局將局長在教育論壇上語出驚人「我們培養出的學生和工廠出來的乒乓球一樣,每個都一模一樣」教育既是有規律又是無規律可循,孔子曰:「因材施教。」古人向我們闡釋一個教育規律在教育學生方面是毫無規律可循的,如果想現行各學校裡面所有的教師間固有規律一樣教育學生,中國教育便永無成功之日。
⑷ 什麼是教育教學規律
教育學原理,抄原稱"教育基本襲理論",研究教育學中的基本理論問題,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和規律。它為教育理論的發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綜合性的研究成果。 教育學原理是教育學中的基礎學科,為其他二級學科提供理論觀點和思想方法,為研究各級各類教育提供理論基礎。教育學原理也從其他二級學科吸取養料。
⑸ 教學過程有哪些基本規律
教學過程有四大基本規律,分別是:
一、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1、該規律說明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關系。學生個體獲得知識有兩種途徑,一是間接經驗,即由書本、課堂和別人那裡得來的知識;二是直接經驗,指通過親身實踐得來的知識。教學中學生獲得的知識既有直接經驗,又有間接經驗。
2、教學中,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就學生的認識任務而言,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大量地接受間接經驗,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
3、也要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強調學生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決不能忽視學生的直接經驗在認識客觀世界中的作用。因為學生的認識遵循人類認識的普通規律,從感性到理性,不斷深化,學生的間接經驗是建立在直接經驗的基礎上的。以間接經驗為主並不是不要直接經驗。
4、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間接經驗的掌握,又要重視學生直接經驗的掌握,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防止只重視某一方面知識的偏面觀念。
二、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1、教學過程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學生智能的過程,兩者有著本質上的聯系。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發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兩者相互聯系,辯證統一。
2、掌握知識是智能發展的主要基礎。(正面)學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反面)離開或排斥掌握知識,智能發展無從生長。
3、發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學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進一步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必要條件,直接影響到學生掌握知識的廣度、深度、鞏固程度和運用程度。(事實)實踐表明:智能發展水平的高低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4、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又要重視知識的掌握。了解實質教育派和形式教育派理論的基本觀點
三、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1、即教學的教育性規律,指教學過程既是傳授和學習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過程。兩者具有緊密的聯系。
2、說教學具有教育性,並不是說掌握了知識就等於提高了思想,養成了優秀的品德,關鍵是要看學生如何接受教學,如何掌握知識。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自覺地運用教學的教育性規律,把知識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注意挖掘教學內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書不育人的傾向;又要防止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要寓德育於教學之中,做到教書育人。
四、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的規律
1、該規律說明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於主體地位,雙方具有本質的聯系。
2、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掌握知識,使身心各方面得到發展;否定、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勢必會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
3、相對學習對象而言,學生處於主體地位。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否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必然會削弱教學的效果。
4、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既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組織、調節、指導,促進學生的發展,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適應教師的教學。將兩者割裂開來,或是只強調某方面的作用是偏面的、錯誤的。
⑹ 教育學:教學的規律有哪些
簡潔律、育人律、發展律
學生的認識以學習間接經驗回為主
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答接經驗為基礎
教師的指導是實現認識簡約性發展的有利條件
教學與發展相互制約與促進的規律
教學受制於學生的發展水平
教學與發展可以相互促進
教與學相互影響與作用的規律
教影響學
學影響教
教學具有教育性的規律
書能育人
教書的人能育人
教書的活動能育人
⑺ 教學規律是什麼
教學規律(objective law of teaching)
是教學現象中客觀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穩定性、普遍性的聯系。對教學活動具有規約作用,是制訂教學原則的重要依據。教學現象中的一系列聯系有不同層次。如教學與社會系統外部條件之間的聯系;教學內部各因素、環節之間的聯系;各教學因素、環節自身存在的聯系等。各層次間又有交叉關聯。各國學者對教學規律的認識、提法各異。如蘇聯巴班斯基用系統—分析法,從兩個層次上揭示教學的規律性,認為一種屬於教學同其內外條件的基本聯系,諸如:「教學過程與教養過程,教育過程和發展過程存在著有規律的聯系」、「教學過程有規律地依存於學生的實際學習可能性」等;另一種屬於教學過程成分之間的聯系,諸如:「教的過程和學的過程在作為一個整體的教學過程中是有規律地聯系在一起的」等。斯卡特金則把教學規律性分為教學過程本質上固有的客觀規律性和有賴於教師活動而表現出來的規律性兩種。中國學者在揭示規律的方法上,有的認為應從揭示關系、分析矛盾入手;有的提出要以教學過程的縱向、橫向發展為線索;還有的則主張以教學活動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為依據來探索。對教學規律的概括和表述也各異,如對教和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有的表述為「教學相長」,有的則表述為「教和學的辯證統一」等。
⑻ 教學的教育性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的哪一條基本規律中
教學的教育性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的哪一條基本規律中 【 】
A.間接經驗版與權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B.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C.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D.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答案是D: 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⑼ 教育規律一般包括哪些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
教育是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是有目的地培養社會人的活動。為了有效地進行教育活動,必須對其進行研究,經過長期積累而成為教育學特定的研究對象。特別是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教育實踐的發展,對於教育學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有人們深入研究的教育問題很多,例如教育本質問題,教育、社會、人三者關系問題,教育目的、內容、教育實施的途徑、方法、形式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問題,教育過程問題,教育主體問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問題,以及反映中國特色的各種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問題等。教育學是通過對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教育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如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生產、經濟、文化、人口之間的關系,教育活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教育內部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之間的關系,中學教育中教育目標與教學、課外教育之間的關系,教育、教學活動中智育與德、體、美、勞諸育之間的關系,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與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間的關系,學生學習活動中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等等都存在著規律性聯系。教育學的任務就是要探討、揭示種種教育的規律,闡明各種教育問題,建立教育學理論體系。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望採納謝謝
⑽ 如何理解教學教育性的規律
「教學具有教育性」究竟是一種實然判斷還是一種應然判斷?我國的一些教育學專著作和教科書對屬這個問題的均表述得比較含糊。有些教科書提出「教學具有教育性」是一種實然判斷,如全國中師統編教材《小學教育學教程》就指出:「教育活動向受教育者身心投射的影響引起的個體變化是全息性的……所謂單純的傳授知識、所謂『教書不教人』,實際上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