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愛的教育》作者思想
通過塑造一個個看似渺小,實則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讀者心中盪起一陣陣情感的波瀾,使愛的美德永駐讀者心中。
⑵ 愛的教育的中心思想
《愛的抄教育》(原文是Cuore,翻譯為「心」)也稱《一名義大利小學生的日記》,是義大利作家艾得蒙多·德·亞米契斯根據他的兒子的日記改編而成的。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以一個義大利小學四年級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講述了從四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全書共10卷,由100篇文章構成,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還包括親人為他寫的許多勸誡性的、具有啟發意義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9則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過塑造一個個看似渺小,實則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讀者心中盪起一陣陣情感的波瀾,使愛的美德永駐讀者心中。整部小說以一個小學生的眼光審視著身邊的美與丑、善與惡,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⑶ 如何運用最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中學語文教學
如何運用最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中學語文教學
實施素質教育,立足於主體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研究,對於現在和未來具有深遠的意義。我們通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不斷嘗試,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激勵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我們感悟到:創設積極探究的氛圍,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重視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 創設愉悅融合的氛圍,重視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創設自由開放的氛圍,重視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主題詞: 素質教育 主體教育理念 主體性
一、立足主體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1. 立足主體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是實施素質教育,適應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選擇。
2. 立足主體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是變革以知識為本位的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的發展為本位的教育思想。
3. 立足主體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將會有利於建立民主化思想,即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有效指導相結合的教學過程。
4. 立足主體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實施主體性教學有利於變革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充分重視學生的親身經歷和生活體驗,在教學過程中廣泛採用探究式、活動式、體驗式等多種學習方式,多方面滿足學生發展的要求。
二、立足主體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實施主體性教學的內容和方式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戰場,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的探索中,做了如下的嘗試:
(一) 創設積極探究的氛圍,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讓他們具有主體性的關鍵
學生是學習、自我發展的主體,他們具有主觀能動性。而體現主體性中最根本的地方之一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這也正是孩子們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搖籃。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這是因為疑問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不斷發展。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也就是說不會提問意味著不會創造。更有古人雲:「學貴有疑」「學則生疑」可見,疑是思之源,而思則是智之本。因此,作為教師應該積極創設探究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勇於質疑,善於質疑。筆者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了如下探索和研究:1.啟發鼓勵,讓學生勇於探究,敢於提問
那麼作為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必須注意:態度親切、溫和,語言真誠、寬容。無論學生所問的問題多麼膚淺,多麼異想天開,都不能嘲笑,一定要杜絕從語言和行動上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的自信心,捕捉學生智慧的火花與靈感,推動學生不斷發現和提出新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主體性的目的。2. 積極引導,教學生善於探究,提出問題
當學生產生疑問時,往往還會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筆者認為:
其一,教師可以做好言傳身教,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先去「問問題」。 其二,教師要積極為學生搭設「爬高」的梯子。比如,當學生學習《果敢的判斷》一課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針對課文中的矛盾的地方「果敢」與「考慮再三」提出問題。學生經過思考提出:在什麼情況下「考慮再三」?都考慮了一些什麼?怎麼從考慮再三中看出小澤征爾的「果敢」? 3. 適時點撥,激勵學生樂於探究,解答問題 可想而知,主動權在學生手上,學生有很大的選擇餘地,獨立鑽研的興趣必將增加不少,再加上老師親切自然的教態,熱情鼓勵的話語,真誠贊揚的眼神,幽默巧妙的點撥……學生必將不斷主動探究,高高興興輕輕鬆鬆地突破文章的難點。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重視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是讓他們具有主體性的基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發展學生的語言。語言是一種由語音、詞彙、語法構成的復雜系統,學生要掌握語言,必須將這些因素「內化」。擁有基本的讀書能力,是讓學生具有主體性的基礎。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這樣嘗試:
1.讓每一個學生在讀書中享受快樂2.讓每一個學生在讀書中張揚個性3.讓每一個學生在讀書中體驗成功
布魯諾說過:「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每個兒童都能達到高水平的學習。」事實證明,的確是這樣。同時,這些做法也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發展性、全面性、主動性,使學生們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幸福和快樂,進而獲得全面、主動、多樣的發展。
(三)創設愉悅融合的氛圍,重視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是讓他們具有主體性的保證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在觀察、感受時,擅長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處於興奮狀態;觀察後,用語言表達情景時,擅長抽象思維的左半球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腦潛在的力量,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參與的興趣和意識,培養了參與的能力。
根據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手段,在課的開頭、課的重點段、課中突破難點時、課的結尾……努力創設吸引人、感動人、陶醉人的想像空間,在師生間、生生間平等互助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讓學生感受,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如同身臨其境一般,親自去體驗,去發現那些新奇的、有趣的東西,並且能主動地參與進去,積極地發揮想像,不斷探究,從而使主體性意識和創新精神得到培養。
(四)創設自由開放的氛圍,重視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是讓他們具有主體性的途徑
現代信息技術促使我們的語文學科教學活動打破了時間空間范圍的限制,實現了遠距離、交互的多媒體教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再僅僅關注於學生能夠獲取多少知識,而是普遍強調培養學生具有高度的創造性,具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和信息獲取、分析與處理的能力
1.課內外知識相結合,廣開信息源,激勵學生主動探究
2.注重體現個性特點,激勵學生提高信息獲取、分析與加工的能力
新大綱特別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要注意學生個體的差異,開發他們學習的潛能,發展個性。要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步提高自學能力。要加強綜合,突出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我們還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中積極鼓勵學生爭做學習的主人,主動探究,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努力提高信息的獲取、分析與加工的能力。
⑷ 愛的教育中心思想
這是一本日記體小說,以一個義大利小學四年級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講專述了從四年級屬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還包括親人為他寫的許多勸誡性的、具有啟發意義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9則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過塑造一個個看似渺小,實則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讀者心中盪起一陣陣情感的波瀾,使愛的美德永駐讀者心中。整部小說以一個小學生的眼光審視著身邊的美與丑、善與惡,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⑸ 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愛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於如何愛護學生」。「愛」專是教育中重要的因屬素,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情,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前提,也是教師的一種教學藝術和能力。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標準的學科,有著進行思想教育的優勢。在語文教學中我始終堅持把傳授知識與愛心教育相結合,充分運用音樂的感染力進行愛的教育。
⑹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素質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等素質.學生學會做人為,求知、勞動、生活、健體、審美打下扎實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德育在其中處於首要地位.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要著重於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這段話的精髓是語文課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德育在語文課中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語文教學既是知識的傳授,同時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勢下任何寓德育於語文學科教學之中,是每個語文教師面臨的新課題.在語文教學中,筆者注重抓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用形象感染學生,激發其道德感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道德感,必須以完整而鮮明的形象去感染學生,以「形」誘情,使形象完整鮮明地展現出來,通過形象的感染作用來陶冶學生的感情.我根據不同的教材科目特點,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以敘述典型事例為主的,就以生動的講述為主.如:《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一篇文情並茂、感人至深的通訊.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生動講述三個典型事例,突出志願軍的群體英雄形象,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在學生心目中再塑「新一代最可愛的人」的形象,激發學生熱愛革命英雄的情感.以說理為主的議論文就以說理為主.如:《工作的大小》是一篇思想短評.通過本文教育學生,要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學習白求恩、雷風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另外,通過表情朗讀和生動的講述或描繪、背誦的教學手段,使形象完整鮮明的展現出來,既發揮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時有能夠達到提高朗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教學目的.
二、情理結合,使學生在動心動情中受到教育.
語文課的品德教育既要訴諸感情,也要訴諸理智,將以情動人和以理服人結合起來,使學生受到感染熏陶,潛移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對語文課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由於語文課具有豐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師的思想感情應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再現課文情境,對學生動之以情,使學生在動心動情學習課文.特級教師於漪認為:「教師要努力運用語文佳作中所飽含的真摯感情,扣擊學生的心弦,激起他們的感情上的共鳴.教師鑽研教材時必須沉進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體會作者的感情波瀾.教學時教師要緊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確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使他們胸中或泛起漣漪,或掀起波瀾,激發起他們愛憎分明的感情.這種情應當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熱的,能激發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激發學生憎恨敵人,憎恨剝削,憎恨侵略.」這些經驗之談道出了語文課中的德育必須訴諸感情的真諦:教師必須動情,真正融及學生的感情深處,才能豐富學生的感情體驗,使他們在人類的高級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響.為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根據所編教材課文的思想內容,積極貫徹德育教育思想,對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於教學之中,力求做到「潤物細無聲」例如:在教讀經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讓同學們依據該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從課堂情境設置內容分析,情感體驗,去感受那種深沉的文字間的相連相愛,這對於家庭成員間的親情培養,無疑起到了潛移默化、鞏固、發展、提高的作用,效果顯著.
語文課的德育不僅僅停留在感情激發上,還必須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在理性上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這就要把情和理結合起來,既強化學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認識,幫助他們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語文課的德育,不僅要動之以情,還要曉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如教學《孔乙己》這篇課文,就可從課文的字詞句入手,喚起學生再造性想像,使學生在頭腦中再現孔乙己迂腐、可笑的形象,再現舊社會涼薄苦人兒的種種情景,對孔乙己的悲慘處境、悲劇命運產生同情;進一步則要通過分析具體的情節、場面,把孔乙己的遭遇同科舉制度聯系起來,同冷漠的社會聯系起來,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達到較深刻的理性認識.再如,我在執教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時,由於學生對該小說寫作的背景知之不多,甚至一無所知.於是,我將當時「普法戰爭」的社會背景在教學中作了特別介紹,讓學生認識到戰爭的動因、性質,這對小說主題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不可缺少.同事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心理品德的養成,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國雖然是異國,同學們對其遭受的侵略,或許沒有感同身受.但是,為了喚起大家對遭欺壓、蹂躪異民族的同情,我將中國近代、現代史上的有關事實融入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落後將意味著挨打的道理,從而,將個人與國家利益聯系起來,熱愛祖國,肩負責任,去發奮學習,努力工作.
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寓德育教育於語文訓練,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後,必須落實到學生的自我教育上.
人和動物不同,具有自我感覺、自我意識,能認識自己,進行自我教育,使個性品質得到完善.也就是說,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獲得良好的思想品質,它以自我意識為條件,通過自我努力來實現.
中學語文課具有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條件.在文學課文里,描寫了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表達了人們不同的願望、追求和理想.學生閱讀課文,就能夠間接地洞察社會,洞察歷史,領會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進行自我認識,受到自我教育.
學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由語文課的特點可以從四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一)自我積累.
古人雲:「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道德品質的培養,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的課文,其思想教育也有所不同,或公德、或積德、或法紀,不一而足,零零總總.為此,我在教學中,研究教材,本著方向性原則,將正面的乃至方面的材料或個案,當作一面面鏡子,讓學生朗照自己,形成一條主線延伸到內心深處,從而積善成德.
(二)自我傾吐
言為心聲.在教學中,我除在課堂上運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託外,還充分開拓其他途徑,如,數年來,我一直要求所教學生堅持寫日記、周記,把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種種感受記下來,定期收交,從中來窺探此時彼刻的心理,「善」則倡,「惡」則改.和風細雨,因人施教.這不僅提高了同學們的寫作能力,而且也凈化了靈魂.至於作文教學,我除了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單元的教學目標布置練習外,還有意識地布置一些課外練筆,如,《我好後悔》、《我真不該》、《我錯了》等可寫性很強的作文,讓學生去解剖自己,則善而從.
(三)自我比較
有比較才有鑒別.語文課上,有許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值得學生借鑒,如果教師運用發揮的好,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培養不失寶貴作用.例如,我在教《樂羊子妻》一文中,運用文中的「樂羊子」與其妻比較外,還讓學生設身處地橫著比,豎著比.於情於理,充分認識到「拾金不昧」的「益」,「半途而廢」的「害」,從而見賢思齊.
(四)自我實踐
實踐出真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乃至一時難以收效的東西,我在語文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到社會上體驗.為此,我利用自己身為團總支,負責學校德育工作之便,利用節假日,倡導學生到敬老院送溫暖;教師節向老師送賀卡;向貧困學生獻愛心,讓他們把活動中的感受、認識寫成材料,用作文形式反饋到教學中,通過評比表彰,這對中學生的身心衛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和教育也起到了自省、自重、自我挑戰、自我完善的作用.
⑺ 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陶行知教育思想
生活處處有語文.新課程標准也明確指出,要將閱讀教學與認識世界,體驗情感、感受回生活密切聯系起來答,要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反思我們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師是在教課本,而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設計與展開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難以成為豐富學生生活的渠道,反而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返樸歸真、回歸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無疑會給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改革指明方向.正如美國教育家華特所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話不無道理,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沒有生命力的,所以語文教學不能離開社會生活.
⑻ 愛的教育的中心思想最簡潔主要內容+體現了什麼
《愛的教育》是一部流傳世界的名著,它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它的每一個故事都那麼感人肺腑,充分展現了作者對家庭、學校、父母、兄弟姐妹、師生之間關系的看法。
這本書中,有一個叫施泰基的小男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開學的那一天,施泰基的父親帶他來學校,當著同學們的面,他對老師說:「請老師費心,多關照這個孩子,因為他有點笨。」可今天,老師宣布了他的成績,他在班裡從最後一名到了全班第二名,這個成績真是突飛猛進,一下子提高了好幾倍。以前,剛開始認識的時候,大家常常嘲笑他,都在背後叫他「獃子」、「石頭」,但是施泰基不管別人怎麼數落他,他依然刻苦學習,今天,同學們都對他刮目相看。說到這兒 ,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話:有志者,事竟成。是啊,俗話說得好「笨鳥先飛」嘛,只要你堅持,有恆心和毅力,哪怕是再笨的鳥兒,也不會掉隊的。人們往往在一帆風順的時候幹得很有勁,而一遇到困難、挫折,就沮喪,就悲觀,喪失了前進的勇氣。但是施泰基不管有多困難,他也要挺身而出、堅持到底,這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啊!這讓我想到了一名弱智的指揮家——舟舟。他雖然是一名弱智的人,但他並沒有因為自己是弱智而向命運低頭,而是靠著對音樂的獨特感覺,靠者老師的教導和自己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創造了一個奇跡,成了殘疾人藝術團的一名著名指揮家。同學們,我們要以施泰基和舟舟為榜樣,努力學習,用成就來回報栽培你的父母、老師。
我從《愛的教育》這本書中還明白了:愛有很多種,有親人之愛,有朋友之愛,有師生之愛;有萍水相逢之愛,有天長地久之愛……愛別人就是在自己,我們要讓世界充滿更多的愛。愛要從小事做起的,讓愛時刻永駐人間。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共同創造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⑼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愛的教育
近些年來,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重理輕文的思想越發嚴重,甚至有些學校使專語文學科發生了轉化,文科教學屬理科化,公式化,使語文教學變得越來越單調,越來越枯燥,學生成了接受語文知識的機器,而教師則成了機械地傳授知識的工具,使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沉悶,局面非常尷尬,學生學得毫無興趣,教師講得毫無激情,語文教學究竟為什麼會走到如此狹窄的境地呢?
⑽ 愛的教育主題思想
這是一部獻給九歲到十三歲小學生的書,是由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撰寫的,內容新穎,情節感人至深.凡是讀過這部書的人,都將無法抗拒它的魅力,是無可爭議的"愛"的典範.它所激盪的情節無不使人流下動情的淚水。此書充滿了兒童情趣的幽默語言和十九世紀義大利引人入勝的習俗風尚,描寫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裡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摯愛之心和殷殷期盼,師生、朋友、同學之間的愛和友誼,對祖國神聖的愛無不溢流於紙上,動人心魄,其中的"每月故事"在義大利和許多國家早已家喻戶曉,成了教育和鼓勵孩子們的積極進取的名篇佳作。此書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孩子的眼光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們接受,是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子女者一生必讀的教育經典不同版本的愛的教育(10張) .《愛的教育》是一部偉大的愛的經典。作者把師生之愛,父子之愛,同學之愛,對祖國的愛都寫得感人至深,全書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作品帶有明顯的引導性,它引導孩子們自己去關注、欣賞、品位、思考,引導他們用愛心與讀者對話。著名文學家夏丏尊先生曾說:「這書給我以盧梭《愛彌兒》、裴斯泰洛齊《醉人之妻》以上的感動。我在四年前始得此書的日譯本,記得曾流了淚三日夜讀畢,就是後來在翻譯或隨便閱讀時,還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覺眼睛濕潤。」[1]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