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課堂處處都有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古代史中,我們祖先創造的以四大發版明為首的領權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不值得驕傲自豪嗎?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爭史,期間涌現出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跡不都是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嗎?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日益強大,人民生活奔小康,能不愛國?
㈡ 如何利用歷史教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初中歷史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絕大部分歷史教師未能正確處理傳道、授業、解惑三者的辯證關系,教學僅僅局限於讓學生接受具體知識、理解概念、掌握解題方法和步驟,以期考試得高分,卻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教育,特別不能有效地利用歷史科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不能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這種舍本求末的教學現狀實在是令人痛心。就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出我的幾點看法。
一、讓學生深刻體會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
我國是人類祖先最早發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倫一起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早在公元前21世紀就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中國有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有世界聞名的四大發明;有偉大的萬里長城;也有碧波千里的南北大運河;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國文明帶著她自己的獨特的風格,一個高峰接著一個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奮斗不息,前進不止!通過向學生進行祖國悠久歷史和輝煌燦爛文化傳統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結合我國已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它將為經濟的繁榮,科學文化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證。從而使學生堅信祖國「四化」一定能夠實現,並立志為實現祖國「四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增強學生的歷史歷史使命感。
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氣節。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和氣節方面為後人作出了榜樣。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諸如卓有見識的林則徐,血染吳淞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推翻帝制的孫中山,橫眉冷對的魯迅,抗日獻身的張自忠,以及無數為國捐軀的共產黨人都體現了這一民族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久不衰執著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氣質。「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這又是一切愛國科學家的心聲。新中國剛成立時,一批留學國外科學家紛紛回歸祖國,要為新中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錢學森面對美國方面的關押、軟禁、監視,毫不動搖;華羅庚放棄在美國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謝絕英國老師讓他攻下博士學位再回國的勸告;錢三強更是冒著生命危險……
以上種種愛國、氣節的實例,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
但是在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相當一部分中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受家長「小太陽」教育的影響,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具有自私性、心胸狹窄性,缺乏集體責任感等弱點。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中學生正處於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在對此類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充分利用歷史人物的言行,去感染學生的心靈,從而鼓勵他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和崇高的氣節。
三、進行忠於祖國,維護祖國尊嚴和統一的愛國教育
祖國的統一,一直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我國各族人民從古到今都為這一主流和不受外來侵略,進行著長期的英勇卓絕的斗爭。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里,統一的約佔三分之二的時間。而且愈到後期統一的時間越長,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國家統一對經濟、科學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共產黨人是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繼承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為了民族的徹底解放,自「五四」以來反帝、反封建運動到八年抗日戰爭付出巨大的犧牲,建立了新中國,解放後黨又領導中國人民平定了達賴叛國集團,贏得了維護祖國統一的又一重大勝利,保衛了祖國的神聖領土和主權。在台灣問題上我們黨一貫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以他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略,高瞻遠矚地提出對台灣、香港、澳門實行「一國兩制」的構想:目前香港、澳門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我在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深深地感到:只要有針對性地選取素材,突出重點,是能夠通過歷史長河五彩繽紛的生動事例給學生以啟迪,在他們的心田中播下愛國主義的種子,並引導他們為保衛祖國和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奮斗。
四、以史為鑒,對學生進行競爭和憂患意識教育
古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當今隨著人們生活條件改善,加上獨生子女受家長「小太陽」教育影響,一些學生形成了經不起風雨,不善於與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時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觀察:大凡每一個朝代開國君主都能勵精圖治,使其統治下的封建王朝出現興盛局面。其原因在於他們知道江山來之不易,只有勵精圖治,才能使其統治長治久安。而每一個朝代後期,統治者大都貪圖享樂,政治腐敗,最終滅亡。學生明白這些道理後,再引導他們思考:21世紀是一個競爭激烈的世紀,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如不具備新形勢下的綜合素質,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肯定受到淘汰。那麼怎樣才能避免遭到淘汰呢?學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可見,這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利用歷史學科的學科優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把它作為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通過各種途徑把它滲透到歷史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
㈢ 怎樣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在世界史教學中,注重挖掘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教材、對比中外同類歷史事件,會進一步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啟迪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建設自己國家的決心;培養學生樹立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統一的觀點,從而使愛國主義教育這一永恆主題獲得進一步升華。
一、通過中外歷史對比,使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產生認同感。
在講到世界古代史時,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人類祖先最早發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倫一起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讓學生了解到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卓越貢獻,中國文明帶著她自己的獨特風格,一個高峰接著一個高峰,直至今日仍是奮斗不息,前進不止!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四千年之久,我國不僅歷史悠久還有燦爛的文化,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就應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讓學生了解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知道今天的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而且,中華民族的文化對全世界也有很大的影響,開辟了世界先進文明的先河,中國的四大發明為世界人民所學習。另外,通過對學生進行祖國悠久歷史和輝煌燦爛文化傳統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進行忠於祖國,維護祖國獨立和統一的愛國教育。
民族獨立、國家統一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前提條件,也一直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從古到今都為這一主流和不受外來侵略,進行著長期的英勇卓絕的斗爭。民族獨立、國家統一對經濟、科學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這一點上世界各國是相通的。
在講到世界近代史第四課《為民族獨立而戰》中,通過北美人民如何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從而取得民族獨立的學習當中,引導學生自然而然聯繫到中國近代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和愛國熱情。
再如講到世界近代史第十五課《決定美利堅命運的內戰》時,通過對美國內戰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維護國家統一對一個國家發展的作用,從而引導學生聯系台灣問題,激發學生的民族凝聚力,進而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為民族振興而發奮圖強的決心。
三、以史為鑒,對學生進行競爭和憂患意識教育。
讀史使人明智。古人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世界現代史第十九課《機遇與挑戰》的學習中也提到21世紀是一個競爭激烈的世紀,和平與發展是主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是潮流,還有當今人類面臨的幾大問題,如不具備新形勢下的綜合素質,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肯定受到淘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那麼怎樣才能避免遭到淘汰呢?學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可見,這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具有重要意義。當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學生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不善於與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更談不上如何理解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觀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學生明白這些道理後,自然就知道愛國了。
在傳統歷史教學中,我們教師更多地是結合中華古代領先於世界的文明成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但同時,我們還應藉助世界歷史讓學生了解世界形勢。知道我國現在所處的世界地位:發展中國家。從而樹立憂患意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心繫祖國,榮辱與共。
總之,利用歷史這一學科優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把它作為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通過各種途徑把它滲透到歷史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
㈣ 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幾點做法
歷史學科具有生動具體、故事性強的特點,容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激發情感,接受思想版教育。所以歷史權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極為重要。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以為,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有以下方法和途徑:
一、化簡為詳,引用具體生動史料激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通過形象地講述,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並且化感情為力量,為社會主義建設而奮斗。
二、運用比較的方法,深化愛國主義思想。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同時它們又處於普遍聯系之中。增強民族自尊心,成為名副其實的愛國主義者,從而深化愛國主義思想。
三、利用鄉土史料,喚起學生愛國主義思想。通過這些更為親切的鄉士史料,培養學生對家鄉的感情,進一步喚起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從而受到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四、積極開展歷史課外活動,讓學生從實踐中體驗愛國主義。總之積極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親自參加實踐或具體感受這些史實,都有利於激化和升華愛國主義思想,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