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學五項技能是指什麼
我於2008-4-22至2008-4-23參加了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路培訓中心舉辦的《精品課程建設》培訓,北京師范大學黃榮懷教授在講授《國家精品課程建設與教學方法改革方向》中介紹了Merrill的5項首要教學原理,讓我獲益很大。
M.DavidMerrill博士,美國猶他州立大學教授,教學技術與設計理論家,教育心理學家。Merrill教授近年來考察了各種教學設計理論,找到了五個處方性教學原理,可以藉助任何教學傳遞方式或任何教學模式來實施,即《首要教學原理》,主要包括五項首要原理:
(1)當學習者介入解決實際問題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2)當激活已有知識並將它作為新知識的基礎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3)當新知識展示給學習者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4)當學習者應用新知識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5)當新知識與學習者的生活世界融於一體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梅瑞爾教授對每條基本原理都給出了相應的推論。他堅信,課程學習的效果取決於採納首要原理的直接比例。
首要教學原理實際上體現了教學過程四要素以及「雙主」式教學結構。首要教學原理中的「問題、激活」、「展示」、「應用、整合」分別對應於教學過程中的「內容」、「媒體」和「學生」三個要素,而「教師」作為教學事件的安排者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當中。
首要教學原理體現了「雙主」式教學結構,這種教學結構和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是有很大區別的。通過各個教學事件組織而形成的教學過程實際上是教師按照學習者內部心理加工順序為學習者安排的外部條件的過程,教師通過實施課堂活動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另外,首要教學原理強調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進行綜合的把握,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作用是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合適的個性化指導,而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學過程的監督者。可見,教師的作用有了根本性的轉變。
首要教學原理也體現了學習者地位的明顯轉變。
首先,首要教學原理的「應用」原理強調學習者運用他們剛剛理解的知識和技能即提高績效,強調了積極介入在完成實際任務或解決問題中的重要價值,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將知識「外化」)。
其次,它強調學習者將新學到的知識遷移到日常生活去,強調學習者的反思和創新,通過自我反饋(反思)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這種學習方式體現了自主性、研究性和合作性的綜合特徵,從強調簡單的行為參與轉變為更加強調行為參與、情感參與、認知參與以及社會化參與的有機結合。上面的將知識「外化」和反思,都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體現。可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學生的地位也有了根本性地變化。
再次,學習內容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在這里,脫離現實生活、陳舊的簡單知識傳授被一種強調知識內在聯系、基本理論和與真是生活相關的教學內容所代替。學生學習的不再是簡單的事實性知識而是強調知識與能力並重。
對首要教學原理的認識和學習使我很受啟發,將對今後的精品課程建設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2. 請問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教師引導作用的課題研究
淺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英語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學生主體作用的涵義
學生的主體作用,簡單地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他們能夠能動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並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事物內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因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的知識、能力、品質、性格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學生本身內部的矛盾性。教師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對學生來說雖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終究還要靠內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英語中有句諺語說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同樣一個老師,同樣一本教材,同樣一個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卻出現不同的學習效果。導致這種差異有種種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發揮程度不一。因此,調動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並確立自身的主體作用意識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二、學生主體作用的確立
(一)以學生明確的學習目標激勵自身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
學生是學習的承擔者,是保障其主體地位的決定者。學生為了能使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把自己置於主體地位,應努力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要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而英語就堪稱為時代信息的首要載體。對於中國人來說,學會英語就等於打開了世界之窗,使自己與世界聯系得更為密切。學生們只有把英語學習的目的與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標聯系起來,才能把英語學習真正作為自己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強自己的主體意識。
2.要正確認識自己在學習中的作用。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 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 學生們必須認識到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方可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3.要善於自我激勵學習動機。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對學習興趣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它是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的基本條件。一個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人,才可以有強大的學習動力,也才能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4.要善於自我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學生要自覺地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總結學習方法,建立認知結構。從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某種滿足感,並以興奮活躍的思維狀態去面對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同時,使基礎知識轉移為語言技能,並發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二)以教師正確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做到:
1.更新教學觀念。首先,要具有新的人才觀。二十一世紀將是高科技、高競爭的時代,對外語人才的要求顯然與過去不同。二十一世紀要求青年一代具有廣闊的胸懷,豐富的知識,聰敏的智慧,開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傳授英語基礎知識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之一,但還需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學生的能力,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其次,要認識教師角色的轉變。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教師多數扮演的是一種家長式的角色。而未來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方面作出最重要的改變是走出演講的角色,並認為所有優秀的教師都是激勵者、促進者、輔助者和協調者。
2.確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要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要把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研究學法為重心,並做好教與學的最佳結合。以學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學生愛學習,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面對21世紀對人才的需求,授人之漁已成為師者的最高教育境界。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興趣是一種學習的動力,學習英語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課堂教學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行為的重要場所之一,教師應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3. 試論強化原理在教育教學中的使用
強化是行來為主義學習理論的重源要組成部分。強化理論在教學中有諸多用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地應用強化理論,以促使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教育心理學中,強化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部分。「凡是能增強反應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強化物。反之,在反應之後緊跟一個討厭的刺激,從而導致反映率下降,則是懲罰。」 強化可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積極強化通過呈現刺激增強反應概率,消極強化通過中止不愉快條件來增強反應概率。強化還可劃分為一級強化和二級強化。一級強化滿足人和動物的基本生理需要;二級強化是指任何一個中性刺激如果與一級強化反復聯合,它就能獲得自身的強化性質。如分數,是在受到教師的注意後才具有強化性質的。學校中的強化,可分為外部強化和內部強化,前者是由教師施予學生身上的強化手段,後者則是自我強化,即學生在學習中由於獲得成功的滿足而增強了學習的成功感與自信心,從而增強了學習動機。而強化教學是教師靈活地運用強化物,掌握強化的頻率而施予學生身上的強化手段和步驟。如果把強化理論轉化為技術,運用於教學之中,則有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行為的塑造。
4. 談談你對科學探究的理解以及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積極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
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這種學習方式是對傳統的教學方式的一種徹底的改革,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並在此活動中發展學生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實際教學中,要科學地認識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程標准提出了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並要求學生在新課程的學習中應以探究學習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這種學習方式是對傳統的教學方式的一種徹底的改革,學生將從教師講什麼就聽什麼,教師讓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被動的學習者,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者;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與科學家的工作相似,學生為了學習科學也必須讀書、與同學交流、不斷提出問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學習方式的中心是針對問題的探究活動,當學生面臨各種讓他們困惑的問題時候,他就要想辦法尋找問題的答案,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對問題進行推理、分析,找出問題解決的方向,然後通過觀察、實驗來收集事實,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得到第二手的資料,通過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歸納、比較、統計分析,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最後通過討論和交流,進一步澄清事實、發現新的問題,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正確處理科學探究中階梯性方面的問題。探究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並在此活動中發展學生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從低層次到高層次,課程標准規定學生在高中階段將要達到一定的程度。為此,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探究活動時要考慮學生知識儲備和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發展的制約因素。在化學探究教學活動中,如果認為多多益善,面面俱到,什麼都探究,甚至為探究而探究其結果將似蜻蜓點水,收獲無幾。實踐中,要引領好課堂化學探究活動,必須處理好全面和重點的關系,在盡量全、深、細、透地落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基礎之上突出化學探究活動的教學。要基於學生知識儲備程度,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要適時適度。
教師根據高中學生的特點,擬定出相應的探究教學方案去組織教學。教學活動中安排既有較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也有讓學生參與的科學探究某一側面的活動,即使是訓練同一種科學方法或探究技能的活動,也在活動內容、思維力度和操作水平上有所不同。它是按照學生能力發展的水平和需要,由易到難,由點到面,並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逐漸滲透和深化。因此我們在設計和組織科學探究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結合探究內容的不同側重面,注意合理安排能力培養梯度。如高一學生邏輯和抽象思維已發展到一定階段,但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直接經驗的支持,如果此時教師過度拔高要求,難度過大,學生勢必會產生恐慌畏懼心理,直接影響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一、正確處理科學探究中深刻性方面的問題
科學探究活動不是花阿架子,而是一種科學活動的體驗。無論是側重科學探究的全過程還是某一方面,都要求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探究活動中精心謀劃,增強活力和感染力,要引導得深、探究得透。要善於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分析、挖掘進而內化為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蘊涵。重視發現與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更深層的探究條件,以拓展他們的思維,開闊視野。如如何選用防銹方法的探究活動,要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的能力。教師應給足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表和資料,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提出問題。探究教學實踐中,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本質問題和精華部分,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師在備課時若對研究教材不夠,則挖掘不出教材中隱含的內容,課堂教學中就顯膚淺。只有深入鑽研課程標准、教材,把握其精神實質,課堂探究教學中才能深入淺出,力度適中;把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教材的知識結構,進而內化為學生的認知和技能,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才恰到好處,而且讓學生得到科學探究的情感體驗。
二、正確處理科學探究中創造性方面的問題
教師有目的地創設能激發學生創造意識的各種情境,促使學生產生質疑、問難、探索求解的創造性學習動機。在給學生提供創造性氛圍時,教師要做到:公開地向學生表示出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為以及任何探索跡象,都是好事情;當學生對某一問題感興趣並非常興奮時,要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步調活動;教學氣氛要輕松活潑;不反對猜測,特別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測。化學實驗是引導探究性教學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橋梁和中介。引導學生善於獨立地提出具有探究性的新的實驗問題;對某個實驗問題,善於設計與眾不同的實驗方案(原理上或操作上或步驟上或試劑選用上或儀器裝置上與眾不同);善於總結適合自己或實驗課題的思維方法;能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或事實,建立合理的假設,並運用有關的知識技能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教學應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化學儀器和葯品,讓學生主動地進行實驗探究。同時,學生實驗操作時,教師還應做到:給學生操作時間;給學生思考時間,這樣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自我培養。三、正確處理科學探究中完整性方面的問題
探究性學習中也要給學生提供進行完整科學探究活動的機會,這樣的活動雖然要用更多的時間,但對學生體驗科學家的探究過程是非常必要的。要讓學生體會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基本程序和過程。要留給學生評價的機會,通過交流與合作,可以使不同的探究者貢獻出經驗和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使探究者完成單個探究者無法完成的復雜任務。只有協調的合作行為,才能真正達成科學探究的目的。
5. 淺談教育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
教師作為人類文化的傳播,在人類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起著橋梁紐帶的作用。現代教師除了扮演唐朝韓愈《師說》里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還同時扮演著各種角色,所以從某種角度上說,教師還必須是心理醫生,要時刻幫助學生消除負面、消極的學習心理,戰勝各種心理障礙,合理有效地將教育心理學應用於課堂教學中。
如果在教學中,了解並掌握學生心理,根據教育心理學的原理,設計課堂教學程序,讓學生緊跟教師的思路,那麼則能優化課堂效率,對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成績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課下在和學生的交往中,老師也要注意學生的心理特徵,找准談話的切入點,和學生做有效的溝通,盡量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這對本學科的教學將會不無裨益。本人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在不斷反思和總結的基礎上,把教育心理學理論應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體的做法和思考如下:
(一)教師自身良好的心理學知識基礎是教育好學生的根本保證。
多少年來,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師是教學生讀書的,教師的職責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就長遠的教育發展方向和趨勢來看,任何一個學生、家長都希望教師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僅是一架教書的機器。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意思是教師並不單單在於傳道和授業,更為重要的是解惑。這不僅需要教師了解學生不懂的知識,為學生解決他們所不明白的學習疑問,更需要教師理解學生的心理。郭沫若說:「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讀書把活人讀死,活讀書把死書讀活。」為了教學生讀好書,教師僅僅有課本的知識遠遠不夠,還應該懂得心理學。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抓住學生的心理狀態對教育的長期效果非常關鍵。
1.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實現以知識為本位的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是以知識為本位的觀念,新的教育觀念是人本主義觀念。強調教育要面對人的全面生活,重在提高人的精神面貌,而絕非知識的簡單堆積。教學中,教師要關注人的理性發展,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對學生進行生活指導,精神啟迪和個性陶冶,提倡創造,反對一味模仿重復,要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活力煥發,生命價值不斷顯現的過程。
2.確立平等合作的教學觀,實現由教師中心向師生民主平等的轉變。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師要堅持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同時要認識到教學過程還是師生雙方作為活生生的主體,在課堂中共同活動的過程。師生民主平等的重要內容是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生命的獨特性,尊重每個學生特有的人格和精神世界,進而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性。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生命成長的快樂。
3.樹立自我完善的發展觀。實現由「教書匠」向「人師」的轉變。教師本身就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人本教育能否取得實效越來越取決於自身素質的高低。除了要在教育觀念上保持先進外,還應較好地掌握並運用心理教育的原則與方法,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加強自我的修養,以理智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平衡的心態,不斷反思並改進教學行為,最終實現由新手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的轉變,由「教書匠」向「人師」的轉變。
6. 今後的小學數學中怎樣運用教學原理
小學生好奇心強,要想不斷地啟發學生的求知慾,只有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回在課堂教學中答,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如果教師能抓住教材中所蘊含的創造性因素,激起學生學習情感,創設富有變化、能激發新異感的學習情境,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過程,使他們在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處在一種「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狀態。
7. 課件在教學中應用的成功之處、不足之處和所體現的教育教學原理進行分析說明。
一:在教育教學中圍抄繞課本講述,向社會生活實踐充分展開聯系,調動了學生對社會對生活的強烈探索和要求。使學生 對知識的強烈熱愛和興趣。
二:以結合課本知識,向課外延伸,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三:沒有激發學生的創新和激情能力。學生的思維不夠發散,思考問題單一性。
四:學生的基本情況比較薄弱,應加強對組織的管理。
8. 首要教學原理提出面向什麼開展學習
美國教育家梅里爾提出了首要教學理論,首要教學原理的基本內容:
(1)以問題為中心:當學習者介入解決實際問題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2)激活舊知:當激活已有知識並將它作為新知識的基礎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3)充分展示:當新知識展示給學習者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4)嘗試應用:當學習者應用新知識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5)融會貫通:當新知識與學習者的生活世界融於一體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梅里爾認為首要教學首中之首,教學應該以問題為中心,而其它四項原理是對應有效教學四個階段的。
(一)以問題為中心。
推論1——交代任務:當向學習者交代在完成某一學習活動後能夠做什麼或學會解決一些什麼問題時,才能促進學習。
推論 2——任務水準:當學習者介入問題或承擔任務,而不僅僅停留在操作或活動水平時,才能促進學習。
推論 3——問題序列:當學習者解決了以系列比較澄清的問題時,才能促進學習。
交待任務
在單元或課時開始之前交待學習具體目標,這是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事了。這類目標通常出現的方式是:「學習者將能……」。這種目標其實抽象得很,往往要等教學開始之後才能慢慢理解。大多數理論家建議,如果能夠具體展示一個完整的任務,而這一任務本身與學習者在教學中要掌握的東西又很相近,那麼,交待學習具體目標本身就會更有定向引導作用,而不是限於泛泛地將目標陳述一遍。
任務水準
很多現在流行的教學是教給人一些指令和零散的行動,並且假定學習者會把這些零散的東西拼湊起來去應對現實生活中的任務或問題。現行的教學中,我們司空見慣的做法是「主題」式教學。在引入真實生活中完整任務或問題之前,先得讓學生掌握全部預備知識技能。學會完成一個完整的任務涉及4種水平的教學:(1)問題;(2)解決該問題所要求的任務;(3)組成這一任務的各種操作行為;
(4)組成某一操作行為的各種動作。有效的教學應該讓學生努力介入所有四種水平的業績表現之中一一問題水平、任務水平、操作行為水平和動作水平。
問題序列
2、教學實施環節:缺乏有效引導和對學生學習的關注
學習者必須完成的問題中的有些方面或者整個任務本身是非常復雜的。大多數理論家都認為,只解決某個問題,或者只給予一點點或者乾脆一點都不給予指導,收效甚微。為了掌握某個復雜的問題,學生必須先從較簡單的問題著手,逐步深入,循序漸進。通過對問題序列的層層推進,學習者的能力也就在不斷提高,最終能夠解決復雜的問題。
(二)激活舊知:當相關的舊經驗被激活時,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推論1——原有經驗:當引導學習者依據相關的原有經驗,回憶、聯系、描述或應用知識並將其作為新知識的基礎時,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推論2——提供經驗:當向學習者提供作為新知識基礎的相關經驗時,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推論3——內容結構:當引導或鼓勵學習者回憶用來組織新知識的結構時,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激活舊知
「從小打好基礎」,這一直是一條主要的教育原則。如果學習者已有相關舊經驗,那麼學習的初始階段就應該是確信這些舊經驗是否能被激活,是否可用於作為新知識學習的基礎。如果學習者澈未掌握充分的相關舊經驗,那麼學習初始階段就應該提供真實生動的實際經驗,用來作為新知識學習的基礎。
原有經驗
當學習者覺得他們已經部分懂了將要教的東西,那麼他們現有的經驗可以通過一種恰當的機會來激活,這就是展示他們已經知道了仟么。這項活動可以用來幫助學習者聚焦於將來學習的新內容,從而使取得教學成效落在了實處。當學生覺得自己對將學習的新內容頗為陌生時,只向他們提供常見的信息填答型前測,其效果往往是令人沮喪並且難以激活原有經驗。只是通過簡單的回憶信息作為激活舊經驗的手段,常常是鮮有其效的。
通常新學習對學習者的舊經驗而言,是非常陌生遙遠的。如果這時候就直接切入新內容,顯然學習者會感到茫然突兀。小學老師們深知這一點,往往會花大量精力來幫助學生打好基礎。但是,隨著年級增高,人們似乎覺得沒有必要在教學開始首先提供相關經驗,結果導致學習者只能死記硬背。由於他們缺乏依靠舊經驗所建立的心理模式,因而也就不能為建構新知識奠定基礎。
內容結構
激活不只限於引導學習者回憶舊經驗如提供相關經驗,激活還包括了引發需要進一步調整改造的心理模式以確保能夠將新知識整合到舊知識中。
(三)充分展示:當教學展示論證了要學習的東西而不是僅僅告知相關的信息,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推論1——匹配一致:當教學展示論證與學習目標相一致時: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推論2——提供指導:當向學習者提供適當的學習指導時,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推論3——善用媒體:當媒體起到一種恰當的教學角色並且沒有使學習者眼花繚亂干擾分心時,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充分展示
將要學習的知識處於兩種水平:(1)信息;(2)刻畫表現。信息是概略性的、包容性的,泛指多種情況;而刻畫表現則是限定的、具體的,特指某一情況。呈現信息是教學最常見的方式。教學中所呈現的信息往往只帶有一些要復誦的問題,這種告知一提問式的教學本身是鮮有其效果的。如果在教學中滲透了刻畫表現水平的信息,也就是依據具體的情況來充分展示論證信息,具體說明如何去解決這一問題,這樣的教學才更有效。當信息包括了一些具體的刻畫描寫時,學習者更容易記住及應用信息。
匹配一致
具體包括:(1)提供概念的正例和反例;(2)展示程序的遞進邏輯;(3)盡量直觀形象地提示出「過程」;(4)示範行為樣式。
有效的學習發生於學習的條件與所習得的業績類型之間的一致匹配。如果充分展示論證與預期的學習結果類型不相一致的話,學習的效果就難以保障。
提供指導
具體包括:(1)引導正確方向;(2)採用多種呈現表徵的手段;(3)對不同的展示論證過程給予明確比較。
善用媒體
不必要的例圖、插圖對教學作用甚微,學生通常不去注意它們,有些還會起到干擾的作用。多媒體的某種組合方式(例如,文本與插圖相配),恰恰是在爭奪注意力,因而增加了學習者的認知負擔。另外一些多媒體組合方式(例如聲音與圖表相配)則能起到彼此補益、相互促進的作用。
(四)嘗試應用:當要求學習者運用知識或技能解決問題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推論1——一致練習:當應用(練習)及後測與已經陳述或隱含的目標相一致時,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推論2—一漸減指導:當學習者在解決問題時得到恰當的反饋和指導,包括錯誤核查與糾正並逐漸減少指導時,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推論3——變式問題:當要求學習者解決一組不同的變式問題時,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一致練習
具體來說有:(1)操練信息——回憶或記憶信息;(2)操練各個部分——尋找、稱呼或描述各個部分;(3)操練種類——確定每一種類的新類別;(4)操練發生情境——預測某一條件運作後的結果或發現缺陷的條件如何導致未曾預料的後果。
正像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就有不同的知識成分、不同的呈現方式和不同的學習指導方式一樣,也有不同的操練類型。如果操練時與教學目標風馬牛不相及,就可能收效甚微。一致性標准應首先保證,如果應用與目標相悖,那就等於是白費勁,其它像精心輔導及時反饋等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漸減指導
在學習開始時,學生需要較充分的支持,但隨著學習不斷進展,這種支持就應該逐漸減少,最終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學。支架作用是指對那些學生暫時不能做的事情要提供幫助,但應逐漸減少指導量並轉向對學生的監控。
變式問題
只對某一個問題應用知識,這對掌握一項認識技能來說是不夠的。必須為學習者提供在變式問題中運用新知識和技能的多種適當操練機會.
(五)融會貫通:當學習者受到鼓勵將新知識技能融會貫通(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去的時候,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推論1——實際表現:當學習者有機會實際展示表現其知識技能時,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推論2——反思完善:當學習者對學到的新知識技能進行反思,質疑和辨析時,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推論3——創造革新:當學習者能夠創造、發明、探索新事物和有個性特色地運用新知識技能時,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融全貫通
學習者如果能夠表現出在日常生活中改進技能,辨析知識和修正完善新知識,那就是意味著他能夠將學到的東西融會貫通到生活中
實際表現
當學習者掌握新技能時,首先的願望就是向親朋好友表現一番。當學習者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時,這樣的學習才是最有激勵價值的。計算機游戲吸引人的一個原因就是游戲者本人可以親眼目睹技能不斷在提高。有效教學必須提供一個機會讓學習者展示表現其新學到的知識技能。
反思完善
學習者需要有機會反思、辨析和分享他們已經學習的東西,這樣才能使之成為個人的財富。
創造革新
依據自己的特點調整新知識正是學習者超越具體教學情境並將新知識技能融入生活世界之需。
而講解法雖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統、邏輯性強的優點(這些優點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對於知識接受為主要目標的課型,講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首要教學原理強調的是教師通過實施課堂活動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
首要教學原理強調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進行綜合的把握,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作用是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合適的個性化指導,而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學過程的監督者。
首要教學原理也體現了學習者地位的明顯轉變,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首先,首要教學原理的「應用」原理強調學習者運用他們剛剛理解的知識和技能,即提高績效,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將知識「外化」)。其次,它強調學習者將新學到的知識遷移到日常生活去,強調學習者的反思和創新,通過自我反饋(反思)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這種學習方式體現了自主性、研究性和合作性的綜合特徵,從強調簡單的行為參與轉變為更加強調行為參與、情感參與、認知參與以及社會化參與的有機結合。學生的地位也有了根本性地變化。
學習內容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在這里,脫離現實生活、陳舊的簡單知識傳授被一種強調知識內在聯系、基本理論和與真是生活相關的教學內容所代替。學生學習的不再是簡單的事實性知識而是強調知識與能力並重。
9. 如何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的研究
一、課題的界定
1、情境創設:「情境創設」應是學生繼續學習新知的一種「渴望與需求」,不應僅限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應該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是點燃學生心中探究慾望之火,是學生繼續學習新知的一種「內在需求」。「情境創設」還是從現實生活通向知識的橋梁,「情境創設」要想辦法撥動學生思維的琴弦,不應為情境而情境,情境不是一種「裝飾」應是促進學生進行較為深刻的思考,讓學生關注情境,在觀察過後有渴望、有思索,有利於促進「新問題」的解決。
2、有效課堂:有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全體學生主動而積極的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發展最大化的教學。有效課堂的基本標准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設計精當;(2)講課精煉有效;(3)主體作用發揮;(4)分層教學落實;(5)師生關系和諧;(6)教學目標達成。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
傳統教學也注重情境創設,新課程從以人為本、回歸生活、注重發展的教育理念出發,大大豐富了情境的內涵,並對情境創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創設因此成為了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教師也明白了教學情境創設的意義和重要性,但是目前還有些教師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情境創設的基本功,主要表現有二:一是不會創設情境或情境創設的不到位;二是不會運用創設的情境,導致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游離與知識之外,或脫離學生實際,或花里胡哨的。出現了不少情境創設「花」,問題引入「偏」整堂課成了情境化的課堂,有些課教師在情境創設上也花了大量的時間製作了精美的課件,所有這些不僅僅沒有達到方便、激發、吸引學生學習的目的,反而影響了教學進程,教學任務完不成拖堂,課內損失課外補,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在一片「熱熱鬧鬧」失去了價值。
所謂教學情境的創設,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製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地發展,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有其重要的意義。
1、 從知識及來源上看。
知識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是對實際事物及其運動和變化發展規律的反應,是人類實踐經驗的總結,其本身具有豐富的、生動的、實際的內容,而表徵它的語言文字(包括符號圖表)則是抽象和簡約的,學生所學的正是語言文字所匯集成的書本知識即教材(文本)。這就要求學生不論學習什麼知識,都要透過語言文字、符號圖表把它們所代表的實際事物想清楚,以至想得「活」起來,從而真正把兩者統一起來。這樣的學習就是有意義的學習。相反,如果學生只記住一大堆乾巴巴的文字元號,而沒有理解其中的實際內容,這樣的學習便是機械的學習。適度優質的知識呈現情境既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又可以促進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使課堂教學變得有生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符合學生生活和學生文化的教學情境就顯得極為重要。因此,知識的掌握需要創設教學情境。
2、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上看。
課堂教學情境就是以直觀方式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徵的實際事物或者實際事物的相關背景,是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性與理性以及舊知與新知的關系和矛盾的橋(橋梁與引橋)。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看得見的應盡量地放在眼前,聽得見的應盡量地放到耳旁……假如一個東西能夠同時在幾個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應當用幾個感官去接觸。盡管這種論述未免有些絕對,但的確也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知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並促進理性認識的發展。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教師更應該注重創設情境。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調動學生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有機結合,從而促使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3、從新課程理念上看。
要改變課程實施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營造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有資源意識等,得靠教師、學生、文本對話。單靠我講你聽,我寫你看,我問你答的單一的簡單的教學形式顯然達不到效果。因此新課程的實施更需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4、從農村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地處農村的孩子相比城市的孩子,知識面較窄,而根據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農村學生生活的環境、農村學生生活的經驗、學生已有的知識,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更有利於學生在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小學語文、數學課標: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標根據不同學段的實際情況,對語文、數學學科情境化教學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進行情境創設的研究是課改的需要。
2、情境主義的學習理論。在教育心理學的歷史中,有關學習的理論經歷了三個主要范形的轉變,即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到情境主義的轉變。情境主義主張按照社會情境、生活情境、科學研究探索活動改造學校教育,使學生在真實或逼真的活動中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情境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活動,不僅能促進有意義學習,而且有助於知識向真實生活情景的遷移。
3.直觀教學原理。直觀教學原理從實踐論出發,認為教學必須從感性認識入手,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運用所學知識,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頓悟,縮短認識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4.情知對稱原理。情知對稱原理就是情境教學的心理學依據。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的學習心理分認知因素(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非智力因素)。從認知因素來看,情境教學強化了實體感,縮短了學生的認識時間,加速了理解過程。從情感因素來看,它讓學生學習的知識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識」,而是激發學生的情感,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認知和情感在教學中同步進行、相互滲透,體現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互補,實現理性與非理性的默契。同時是教學雙邊合作,是教書育人的統一。
5.寓教於樂原理。健康主動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著積極發動和促進的作用,而消極不健康的情感對認知活動的開始和進行起著阻礙和抑制的作用。快樂的情感是人們努力達到自己目標的一種積極力量。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所說「要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學習,使學生感到認識新事物的樂趣,體驗克服學習中困難的喜悅」。
6.個性和諧發展原理。現代社會要求教育必須促成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力求個性優化,避免畸形成長。在語文情境教學中,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循環往復,使學生的身心智能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把創設和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情境作為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圍繞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問題,開展行動研究,認真研究解決以下問題:
問題一:有價值的教學情境的特徵是什麼;
問題二:教材中的情境有哪些不相適合的情境,如何改進;
問題三:如何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
問題四:如何充分利用有價值的教學情境,發揮情境的最佳作用
五、研究對象與范圍
1、衙口中心小學一至六年級各一個班的學生。
2、衙口中心小學一至六年各一名語、數老師。
六、課題研究方法
1、本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行動研究法。
此次研究活動是一次全新的嘗試,總體上採用行動研究法,輔以縱向對比法、調查法以實現在實踐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的理想之路。課題研究應成為學生和教師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研究,在研究中推動。
2、個案發展觀察法:
觀察課堂教學,研究網路技術和學生的問題意識,參與行為,探究行為的相關性,力求使網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科學、有效地運用。
3、調查測查法:
採用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了解教與學的效果和學生需求,為研究提供依據。
4、理性思辨法:
對課堂教學和研究資料進行理性分析,尋找其中的規律及操作模式,在研究和反思中,完善課題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鑒性。
七、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若干案例;
2.「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系列論文;
3.「 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及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4.「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資源庫;
5.「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綜合報告。
八、課題研究預期的階段成果
1.前期准備階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建立課題博客 調查報告
選題立項,制定課題方案,撰寫計劃,搜集相關資料,建立研究檔案,做好理論准備,進行研究。
2.實驗階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 優秀論文專輯、教學案例、教學反思錄 教學情境
創設的課件、教具、學具 不同教學情境創設的操作方法,以文字呈現
組織、落實開展實驗研究;撰寫階段性實驗報告,統計分析數據,做好資料的搜集;組織實驗教師學習取經,接受專家的指導及培訓;進行實驗反饋,交流研究情況。 反思前段研究情況,以論文形式匯報階段性研究成果;調整研究方法,形成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
3.總結階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和課題研究報告
進行實驗後測和實驗總結,撰寫研究報告,專家鑒定和課題驗收
九、完成階段成果的策略
1、與理論學習結合起來。通過到閱覽室、上網、看教育雜志等形式學習多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習了課題研究方案,制定子課題的活動計劃,組織課題組成員每周參加一次集體學習,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學習有關課題實驗材料。
2、與集體備課結合起來。各課題組成員確定每周一次集體備課,每次備課有中心發言人,並有專門記錄。學校領導不定期參加各組備課活動,了解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指導協調課題工作的順利進行。
3、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實驗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認真上好每一堂教學研討課,課後進行評課研討。每月開一節課題研究匯報課,每個月進行一次小結匯報,每半期進行一次匯報總結。
4、與個案剖析、教學反思結合起來。 每位實驗教師都要圍繞課題收集典型個案、寫好教學反思,進行書面交流,從中互相啟發,取長補短,並注重材料的收集與積累。
5、與論文撰寫結合起來。學期末結束後,每位實驗教師都要根據本學期初制定的研究課題,進行總結提煉,寫出經驗論文,積極向各教研報刊雜志投稿。
6、與成果鑒定結合起來。每學期結束後,負責人要對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成果進行鑒定。鑒定的主要內容有:教師的教學行為有無發生變化,課堂有無發生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有無轉變;學生及家長反映如何;學生的綜合素質有無得到提高;論文有無交流發表等。
7.與網路平台結合起來。實驗教師應盡可能發揮平台及資源的優勢。學校應對平台和教學資源給予及時的關注。學校積極調動實驗教師、計算機教師的力量,盡可能保質保量完成資源任務。
十、課題研究的創新點和預計難點及解決方法
(一)預計研究的難點
1、形式化的情境
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與課程的內容沒有實質性的聯系,是在課程內容(糖果)上人為裹的一層糖衣,學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綠綠的糖衣所迷惑,對五顏六色的糖衣感到興趣,至於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麼,他卻全然不知。可以說,這種情境與教學內容並沒有任何內在的實質性的聯系,只是外加的一頂「高帽子」。
2、假問題的情境
所謂假問題是指沒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或不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 有形而無實。看起來是問題,卻沒有激發學生思維的功能。
3、缺乏真情的情境
情境不僅包含場景,而且內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沒有教師的感情投入,都會失去其教學功能。有些情境從認知層面看是到位的,是有價值的,但是教師卻以一種機械的方式來展示它,結果正如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當然,我們強調的是真實的情感,而不是虛假的情感。
4、「猜謎式」的情境(偏離教學的情境)
教學情境顧名思義就是指向教學的情境,促進學生學習的情境。有些教師創設情境卻是兜圈子、猜謎語,讓學生不知所雲,反倒影響和干擾學生的學習。
5、「電灌」的情境
利用多媒休課件創設情境已經為廣大教師所普通採納,多媒體情境有其特有的優勢,但是在實踐應用中也出現了負面的效應,學生的思維活動受到了多媒體課件的束縛,學生的探究意識也被扼殺了,這也就是所謂的「電灌」。多媒體課件僅僅是作為一個現代化的教具,在一些學生難於理解的地方才用多媒體演示,而不是從頭放到尾。這樣才能正確發揮多媒體的作用。
6、不是每節課都要創設情境。
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不是每節課都要創設情境。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二)解決方法:
1、通過課題研究與實踐,促進教師加強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技能,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促使教師由「教書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
2、根據「農村學生生活的實際」、「貼近農村學生生活」、學生已有的知識來創設教學情境。對教材中有些遠離農村學生生活的情境活動,教師依據本地課程資源、學生實際情況可以進行加工處理。
3、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4、教學情境創設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緊密結合起來,根據不同情境的創設,將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最終落腳點要提高教學質量,研究期內,要收集單元、期中、期末的質量監測資料,做好分析工作,並整改措施。
(三)創新點:
我們的課題研究力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發揮情境的最佳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我們的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扎實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