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小學體育教育水平一的教學內容

小學體育教育水平一的教學內容

發布時間:2021-02-26 12:26:53

A. 小學體育教學的特點是什麼

1.基本體操的教學目標

水平(三)基本體操教材由三部分組成:隊列和隊形、徒手操和輕器械操。

基本體操對培養學生身體的正確姿勢,矯正不良體態,促進機能發展,增進健康,以及提高學生合作交往與協同動作能力,形成良好的組織紀律、集體意識和心理品質,都具有重要意義。

水平(三)基本體操的教學目標,可以歸納成以下4項:

(1)學會簡單的基本體操動作方法,培養身體的正確姿態;

(2)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體驗活動的興趣;

(3)促進身體協調、勻稱發展,增進健康水平;

(4)提高學生集體活動的意識與行為,體驗個人與群體合作交流的感受。

2.基本體操的特點

水平(三)的基本體操教學內容,在水平(二)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容和難度,其特點是:隊列隊形練習中的向左、右、後轉走動作,自然、流暢、活潑,不要求按《隊列條令》的轉法和節奏操練。行進中裂、並、分、合隊走的練習,是一組縱隊行進間由多變少或由少變多的隊形變換的練習。預令(口令詞)較長,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注意力以及集體動作協調一致的能力。

徒手操,也就是《小學生廣播操》第二套,是國家專為全國小學生創編的。這套操具有與一般徒手操不同的特點,如,操節多(共12節),各節操的節拍多(每節操4個8拍至8個8拍);變化多(每一節拍要做一個以上動作,而且左右肢體動作不絕對對稱,只在前後4拍或8拍的反復中動作相同)。整套操節奏鮮明,富有韻律感和表現力。可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全套操的動作,還應啟發學生理解和表現該操所具有的健身、育心、健美的功能,以及活潑歡快、朝氣蓬勃等豐富內涵。

棍棒操是在徒手操基礎上發展的,是輕器械操的一種。它藉助變換握棍的位置和動作,增大動作的幅度和力度,以增強肌肉的伸展性和關節、肩帶的靈活、堅韌性,以及提高身體的協調性等;同時對於糾正身體不良姿態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本套棍棒操結構簡單、節奏鮮明,易學易練。學生可以識圖自練。

3.基本體操的教學內容

(1)隊列和隊形——① 向右(左)轉走;② 向後轉走;③ 行進間列隊、並隊走;④行進間分隊、合隊走。

(2)徒手操和輕器械操——① 徒手操:小學生廣播體操;② 輕器械操:棍棒操(共八節)。

4.基本體操的教與學法

(1)基本體操內容豐富,練習的形式和動作的方法各不相同,教與學應針對教材的特色、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實際能力而定。

(2)高年級學生已具備較大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多採用探究法,自學自練法、合作交流法、結伴練習法等教與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練習。

(3)基本體操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和加強指導,適時進行示範與點評。必要時,教師可改變動作的結構、內容的組合、運動量的大小、組織形式的變化或採用游戲方法來提高學習效果。

(4)隊列和隊形練習,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動作節奏感和整體協同一致上。既要掌握隊列和隊形的動作方法,又要提高與改善學生的精神狀態。

(5)教材中的徒手操選用了原第二套小學生廣播體操,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選用2002年教育部頒發的新的小學生廣播體操進行教學。還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廣播操進行創編,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6)進行棍棒操教學時,教師應建立收發器械的常規要求,以取得安全、有序、快捷的效果。

第三章 田徑教學內容介紹

1.田徑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

五、六年級田徑教學內容是一項發展學生基本活動能力的基礎性教材,雖然冠名為「田徑」,與田徑運動項目名稱一致,但它的教材內容仍是一些較為簡單的跑、跳、投動作,沒有過細的技術和規定過嚴的方法。教材的內容與形式突出了多樣性、游戲性、趣味性和實用性特點,注重學生學習目標的全面達成。通過田徑教學,要達到以下五條目標:

(1)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田徑運動的意識與行為,提高學習田徑的興趣。

(2)掌握跑、跳、投的動作方法,培養學生身體正確姿勢,學會田徑運動的簡單技術和技能。

(3)發展靈敏、協調、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質,促進身體機能正常發育。

(4)營造生動、活潑、和諧的學習氛圍,增強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勇氣和信心。

(5)培養群體意識,增強責任感,提高合作與競爭能力,體驗田徑運動的樂趣。

2.田徑教學內容的特點

(1)小學五、六年級的田徑教學內容是在三、四年級的基礎上發展的,主要是通過形式多樣的跑、跳躍、投擲練習和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一些情境性或主題性的游戲活動,讓學生逐步掌握田徑運動的正確方法和合理動作。

(2)選編的田徑教學內容,無論是分解動作還是連貫動作,個人練習還是集體協作練習,都力爭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教學思想,如「小小設計師」、「搶占奔跑空間」,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教學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認知、學會生活。

(3)教學內容淡化了競技性,增加了游戲性、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和教育性內涵,如「青蛙過河」「學習解放軍,爭當神投手」「歡慶申奧成功」。這些教學內容豐富、生動活潑、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既能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跑、跳躍、投擲的知識和技能,又能將課堂延伸至社會,使田徑教學內容具有更大的活力。

3.田徑教材的教學內容

(1)跑

① 發展快速跑能力的練習(包括:各種快速起動的跑;追拍跑;接力跑;「攻克堡壘」游戲;障礙賽跑;不等距離的追逐跑)

② 發展耐力跑能力的練習(包括:自然地形跑;定時跑;定距跑)

(2)跳躍

① 發展跳躍能力的練習(包括:各種方式跳繩;跳竹竿:「協同跳」游戲;摸高跳)

② 跳高(包括:跨跳練習;助跑起跳,直腿擺動坐上跳箱;急行跳高)

③ 跳遠(包括:立定跳遠;「青蛙跳荷葉」游戲;助跑幾步,一腳跳起雙腳著地;急行跳遠)

(3)投擲

① 發展投擲能力的練習(包括:滾;拋;擲;投;推;撇等)

② 發展擲遠能力的練習(包括:原地及自然跑幾步肩上投擲;原地及自然跑幾步背後過肩投擲;推擲實心球等)

③ 發展投准能力的練習(包括:固定目標投准;活動目標投准)

4.田徑的教與學法

(1)重視學生的體驗。在一些比較簡單動作的教學時,教師只要提示動作要領、方法與要求,對於動作細節不要提出過高、過細的要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引導他們自主選擇練習內容,自己參與動作演練,自我感受活動過程,主動探索練習方法和比賽戰術,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積極的運動體驗。

(2)精心設計練習的形式。教師要運用多樣化、游戲化、趣味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激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以充分體現田徑教學的多種功能,達到全面鍛煉、愉悅身心的目的。如,在學習「搶占奔跑空間」游戲時,可採用多種方法完成;進行「消滅老鼠」游戲,可採用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場地完成。

(3)不斷變化練習的方式。在教學組織時,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改變練習的方式與方法,如調整練習的距離、高度、速度、重量,對前進的路線,器械的擺放,分組的形式,合作的組合等等都可以進行變化,以不斷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

(4)創設個性發展和群體合作學習的良好環境。教材中有許多發展學生個性和群體合作學習的練習,如「個人搶占空間」、「集體搶占空間」、「障礙賽跑」、「三人追拍」、「四人協作跳」和「提速火車」等等。這些活動是完成課程目標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和練習方法的傳授,更要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和群體意識、群體行為的培養,如自我展示、頑強意志、互相幫助和集體精神等。

(5)體現「健康第一」的思想。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貫徹因人而異的原則,尤其是高年級女生中許多同學已進入青春發育期,更要注意安排適合她們生理、心理特點的教學內容。練習中的各種生理指標、心理狀態和同學之間的關系,都要體現「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學生在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方面都獲得全面和諧地發展。

(6)注意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思維力。教學中教師要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注意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如「小小設計師」是將單一的往返跑與創造性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設計跑步圖形;又如「青蛙跳荷葉」,是把雙腳連續向前跳的動作與蛙跳的動作相結合,讓學生通過想像,形象生動地模仿青蛙輕巧落地的動作,從而幫助他們掌握跳遠落地的緩沖動作。

(7)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教材中多數教學案例都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究、發現、實踐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在這一段時間內學生是真正的課堂學習的主角,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內容,自主決定難易程度,自己掌握學習進程。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搭建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不包辦代替。

第四章 技巧與器械體操教學內容介紹

1.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目標

水平(三)《教師用書》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材內容分為四項:技巧、支撐跳躍、低單杠、實用性攀爬。這些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實用性強,項目較多,器械的高低、寬窄變化較大。有些動作要使身體倒置、跳起、騰空或在杠上完成一定難度的練習,甚至還有一定的危險性。在這樣的條件下引導學生鍛煉,首先能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促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其次,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群體的幫助,克服種種不適、緊張等心理障礙,不僅掌握了技術動作,而且提高了學習情緒,增強了意志品質,並得到了合作學習的樂趣。同時,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嚴格遵守練習程序和群體活動規范,也為學生遵守社會公共秩序作了一次很好的演練。再次,當學習獲得成功和進步以後,學生在體驗到自我價值的時候,會產生自我展示的願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五條:

(1)初步掌握技巧與器械體操的內容,在單個動作基礎上,學會做組合動作。

(2)發展學生的體能,提高靈敏、協調和平衡能力,增強肢體肌肉力量,改善身體機能水平。

(3)培養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展示自我,體驗在運動時的心理感受,克服膽怯、畏難等心理障礙。

(4)增強保護與幫助和合作學習的意識,體驗群體學習生活的樂趣。

(5)培養勇敢、頑強、果斷和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促進身體、心理的和諧發展。

2.技巧與器械體操的特點

(1)五、六年級既是小學最高的年級段,又要為即將升入初中作好各種准備,具有承上啟下的特點。五、六年級教學內容在三、四年級的基礎上,內容有所增加,難度有所提高,是三、四年級教學內容的發展、變化和重新組合。同時,五、六年級與初中一年級教學內容在某些具體的名稱上更趨於接近,體現了小學技巧與器械體操教學與初中體操教學內容相銜接的特點。

(2)隨著文化知識學習和社會經驗的逐漸增加,五、六年級學生對動作的掌握不再滿足於表面上粗略的學習,而是開始追求動作內在關系的把握,表現出教學內容的技術因素有所增加。盡管這些技術要求還是很簡單的,但反映了該階段學生學習的一種傾向。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握傳授技術的「度」,既不能過多地追求技術細節,偏離小學教學的實際,又不能否定技術動作的規范,使學習缺乏深度。

(3)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五、六年級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教學內容各個項目的力量要求增加了,如出現了以靜力性練習為主的倒立動作,單個動作和組合動作的難度和強度都比三、四年級有所加大;同時,又要注意男女生之間的差別。開始進入生長發育第二高峰期的男女生之間的生理、心理差異逐步明顯,在一些難度較大的教材中,把男女生的學習內容加以分列,男生更突出剛性,女生更突出柔性,使學習內容更適合男女生的生理、心理特點。

(4)教學內容的選取更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五、六年級的技巧與器械體操教學內容有許多動作接近學生的生活,如從高處跳下,從低處跳上,攀登和爬越各種障礙,出現意外或失去重心時的應急措施等。這些貼近生活的模擬性練習,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實用價值。

3.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內容

(1)技巧

① 各種滾動與滾翻動作(包括:發展滾動能力的練習——握踝前後滾動、抱球前後滾動、夾物前後滾動、抱頭直體左右滾動、抱球直體左右滾動、抱頭屈體左右滾動、抱球跪撐屈體左右滾動、屈肘跪撐左右滾動、抱腳團身左右滾動等;發展前滾翻能力的練習——雙手握踝前滾翻、雙腳夾球前滾翻、雙手抱球滾翻、一手抱球,一手支撐前滾翻、雙手抱球肩側前滾翻、跳箱蓋上前滾翻、滾翻時低頭,以單肩支撐由高處向下前滾翻、連續前滾翻、高處跳下後接前滾翻、模擬被絆倒接前滾翻、前滾翻分腿起、慢跑急停,重心前移做前滾翻、越過障礙前滾翻、雙人「車輪」前滾翻等;發展後滾翻能力的練習——雙手握踝後滾翻、雙腿夾物後滾翻、連續後滾翻成直線、「波浪」式後滾翻、高處跳下後接後滾翻、後滾翻接球等)

② 各種簡單的倒立動作(包括:肩肘倒立——雙人配合練習、腳蹬牆成手倒立、腳蹬牆手倒立後作前滾翻等)

③ 保護與幫助下做手倒立(包括:靠牆手倒立、靠高墊手倒立、有人扶持手倒立等)

(2)支撐跳躍

① 發展支撐跳躍能力的練習(包括:原地起跳,空中分腿練習;分腿立撐練習;分腿立撐,推手挺身跳起練習;上步助跑,起跳練習;「撐駱駝」練習;助跑,起跳,支撐,分腿練習;助跑起跳,分腿跳上模仿跳箱練習等)

② 山羊分腿騰越(包括:在保護與幫助下練習;在安全條件下練習;完整動作練習)

(3)低單杠

① 發展懸垂能力的練習(包括:仰卧懸垂臂屈伸;屈臂蹲懸垂擺動;屈腿懸垂擺動;穿臂前後翻;蹲懸垂,穿杠成倒懸垂;高杠屈臂懸垂)

② 發展支撐能力的練習(包括:雙杠支撐移動;低單杠支撐左右移動;跳上成正撐,前翻下;跳上成正撐,上體前翻慢下成蹲立等)

(4)實用性攀爬

① 各種攀爬練習(包括:爬斜梯,跳下成前滾翻起立跳箱;攀爬2米高的障礙物;攀爬輪胎架)

② 手腳並用爬竿(繩)(包括:爬垂直竿(繩);爬斜竿(繩)等)

4.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與學法

(1)關注每一位學生,確保每個學生受益。

教學中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包括體育能力較強的、較差的和一般的學生。這里尤其需要提出的是,體育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因為成績好,並經常作為教師的助手而受到重視;體育能力較差的學生則是教師傳統關注的對象。而作為班級人數佔大多數的體育能力一般的學生,因為人數多,又沒有更多的特殊情況需要教師「操心」,會有意無意地被教師所忽視,這個現象應該引起注意並加以改進。雖然從表面上看,對體育能力一般的學生的忽視不會影響教學質量,這些學生大多數能夠完成學習任務,但從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要求分析,這種忽視是不能允許的。因為,每一位學生都需要教師的注意、關懷和幫助。所以,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要確保每個學生受益,不僅要關注那些體育能力較強和較差的學生,也不能忽視體育能力一般的學生。例如,有的教師在體育課中建立了體育委員「輪崗值日」制度,讓每一位學生在一學期都當一回體育委員。這就改變了以往體育委員由一人「承包」的做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值日委員」崗位上,學習服務、學會溝通、鍛煉自己、展現自我。

(2)注重講解、示範的啟發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什麼、怎麼講、講到哪兒為止,都是講解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例如,技巧教學時提問學生「什麼時候交叉腿」,「轉體方向怎麼判斷」,「後滾翻推手時間和方法」。這些帶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提問,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開動腦筋,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參與意識。講解時,還要講清動作的重點,指出難點。要防止主觀臆斷講解。還必須鑽研在課的哪一環節,用多少時間、什麼方式、怎麼精講,要隨時反饋講解的效果。還要善於運用術語,例如,教學初,可結合掛圖講解動作的術語,使學生初步了解動作術語的形象概念;演示時,可結合動作,重點提示術語,使學生看見動作後,知道「是什麼名稱,在身體什麼部位,該怎麼做」;練習中,可讓學生根據術語做出動作,使他們建立從術語到動作的聯系。

示範方法的運用也要講究啟發性。示範時,應力求穩、輕、美,使學生在動態的示範中得到健與美的享受。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採用不同的示範方法,例如,練習初的完整示範或邊示範、邊講解;改進動作時的重點示範;小結時的演示性示範等。

(3)重視練習的幫助性。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練習活動,往往都是在教師或同伴的幫助下進行的。由於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內容大多數與學生平時生活和學習的正常身體姿勢和位置不同,學生在練習時會產生不習慣的感覺;有些動作有一定的危險性,學生在練習時會產生猶豫和害怕心理。因此,練習的幫助性是學生在學習動作和鍛煉身體過程中,增強信心、增添勇氣的必要手段。同時,在互相幫助的練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與教師或同伴的互相協作、互相磋商和互相交流,把自己融入到群體之中,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體驗到對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做好專門性准備活動。

技巧與器械體操教材內容對柔韌性和協調性要求較高,除了做一般性准備活動之外,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做好專門性准備活動,特別應加強頭、頸、肩、腰、腕、踝等部位的活動。

第五章 小球類和球類游戲教學內容介紹

1.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學目標

球類活動是小學生特別喜歡的項目。孩子們都喜歡玩球、打球和賽球,著名的球星也往往是他們羨慕和崇拜的偶像。球類活動不僅具有對抗性、趣味性等特點,而且強調集體合作,靈活多變地運用各項技戰術,對鍛煉人的體力,發展社會適應能力,充分發揮個人和集體的聰明智慧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體條件的限制,難以運用成人規范的場地、器材和嚴格的規則進行球類活動。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縮小了場地與用球、簡化了規則,稱之為「小球類和球類游戲」。本章選用了小籃球、小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四項作為水平(三)的教學內容。

本章的教學目標有如下五條:

(1)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參與球類活動的意識與行為,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與興趣性。

(2)學習簡單的球類活動基礎知識,初步掌握簡單的球類活動基本技術和技能。

(3)發展學生的速度、靈敏與協調素質,提高與改善學生的身體機能水平。

(4)通過球類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樹立自尊與自信心。

(5)增強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形成關心集體、尊重對手、遵守紀律的良好體育風尚。

2.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特點

(1)在水平(二)的基礎上,提高了小球類的基本技術、集體配合和簡單規則的要求,並逐步建立戰術概念。

(2)加強了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對抗性活動和游戲,逐步向小球類的簡易教學比賽過渡。

(3)球類教學內容突出了學生在教與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注重學生的運動參與、自主學習、集體意識、合作交往、情緒調控的能力培養。

(4)競技運動項目的改造,保留了球類活動的特徵,降低了技術難度要求,體現對體育文化的傳承。

3.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學內容

(1)小足球

① 足球基礎知識(包括:小足球場地及設備規格、足球基本規則——擲界外球、踢球門球、踢角球、罰點球、任意球)

② 足球基本技術與游戲(包括:顛球與游戲;運球與游戲;踢球與游戲)

(2)小籃球

① 籃球基礎知識(包括:籃球場地及設備規格;籃球基本規則——推人犯規、拉人犯規、阻擋犯規、腳踢球違例、拳擊球違例)

② 籃球基本技術與游戲(包括:耍球游戲;傳球游戲;運球游戲;投籃游戲)

(3)羽毛球

① 羽毛球基礎知識(包括:羽毛球場地;羽毛球基本規則;發球違例的幾種情況)

② 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游戲(包括:握拍法;耍球游戲;低手擊球游戲;高手擊球游戲)

(4)乒乓球

① 乒乓球基礎知識(包括:檯面的區域;擊球時間劃分;握拍法)

② 乒乓球基本技術與游戲(顛球游戲;擋球游戲;發球游戲;攻球游戲)

4.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與學法

(1)五、六年級的小球類教學,教師要有目的地提高體育文化的內涵,結合教學內容介紹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在游戲和競賽活動中學習規則,掌握安全活動的方法,以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懂得安全地參加球類活動。

(2)五、六年級學生對球類運動的學習正處於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多接觸球,讓學生在熟悉球性中提高控球能力。對場地器材條件較困難的地區和學校,可因地制宜地開發代用器材,例如可以自製麻繩球、藤球、棕球等用於小籃球、小足球活動。

(3)充分發揮球類游戲的功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要講究教學方法,加強學法指導,採用主題教學、情境教學等方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中主動、積極、快樂地學習。

(4)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合作的互動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互相觀察、互相模仿、互相幫助的同時,應提倡師生之間共同參與,互相交流,在融洽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師生共同發展,共同提高。

(5)在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例如,針對小球類活動對抗性較強,運動量較大的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體驗身體疲勞時的心理感受;針對小球類活動對熟悉球性、控制球能力要求較高的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樹立自信、自強,培養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針對小球類活動的群體性特點,教師可在活動中加強學生同伴和群體之間的協作配合,以增強他們對人際和社會交往的適應能力。

B. 體育與健康,七至九年級,水平四,教學內容都有什麼

一、課程性質與任務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有機整合體育與健康教育兩門學科中相關的內容、方法、原理,以促進學生體質與健康發展為主要目標的綜合類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本課程的任務是: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傳授體育與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識、體育技能和方法,通過科學指導和安排體育鍛煉過程,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增強體能素質、提高綜合職業能力,養成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意識、能力與習慣,提高生活質量,為全面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服務。

二、課程教學目標

1. 運動參與

認真上好體育課,在沒有體育課的當天,應按學校安排進行1小時的課外體育鍛煉。自覺與同伴組成小組進行課外體育鍛煉和運動競賽。學會制定和實施簡單的個人鍛煉計劃。具備選擇利於提高職業素質運動項目的意識、自我評價體育鍛煉效果的能力。

2. 增強體能

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以下簡稱《標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為主的體能素質水平,積極參與國家、地方及學校組織開展的「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等各類體育活動。

3. 體育技能

基本掌握兩項以上體育技能,不斷提高運動能力。形成自己的運動愛好和專長,有能力參加班級、校際和更高級別的體育運動比賽。

4. 身體健康

了解一般疾病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懂得營養、環境和生活方式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逐步養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具有改善與保護身體健康的意識,能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我健康狀況的科學健身手段,特別是有氧健身手段,學會用養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體健康。對所從事的體育活動可能發生的傷害有初步認識,有意識控制和迴避不規范動作的產生,懂得緊急處置運動創傷的簡單方法。

5. 心理健康

了解與體育有關的青春期心理衛生知識,認識青春期性心理的變化規律。具有良好的情緒和自控能力,通過體育鍛煉培養堅強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樂觀向上的精神品質、緩解性格差異導致的心理沖突。通過運動競賽中的勝與負,領悟積極進取對形成穩定心理狀態的重要意義。能有意識通過輕松、休閑的體育活動,緩解學習緊張帶來的心理壓力。

6. 社會適應

參與集體性的體育活動,學會與同伴和諧相處,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合作精神。能主動關心與幫助同伴,共同完成體育鍛煉過程,培養「競爭、團結、友誼與合作」的精神,提高社會責任感和協調溝通能力。

7. 職業素質

根據未來職業工作的特點,學習與職業相關的健康保健知識,提高防範職業病的意識和能力,選擇有助於防治職業病的體育手段進行鍛煉。學習與職業生涯相關的體育運動項目,認識體育對提高就業和創業能力的價值,提高自己的綜合職業素質。

三、教學內容結構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由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兩個部分組成。

1. 基礎模塊是對一年級學生開設的必選內容,教學時數為72學時。

2. 拓展模塊是對二年級學生開設的選項內容,教學時數為72~90學時。其中,拓展模塊A是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和身體狀況開設的,以健身、娛樂、養生和保健為主的選項課;拓展模塊B是根據某些對體力和技能有特殊要求的專業的需要,創造條件開設的與職業生涯有關的限選內容。

頂崗實習期間,應保證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達到《標准》要求,並將其列入教學計劃

四、教學內容與要求

(一)基礎模塊
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在第一學年把有利於提高健康意識、發展體能素質、提高身體基本活動能力、適應生存環境和體現合作精神的運動項目、技能和方法列為必選內容,主要包括田徑類、體操類、球類和健康教育專題講座等四個系列。

基礎模塊——必選內容(72學時)

系 列

內 容

實 施
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

課內
健康教育專題講座(理論)
田徑類項目(跑、跳、投)
體操類項目(支撐、攀爬、懸垂、騰躍)
球類項目(足、籃、排)

8學時
16學時
12學時
36學時

課外
實施《標准》、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等各類體育活動,並與體育課教學相結合。在沒有體育課的當天,應保證進行1小時課外體育鍛煉

1. 健康教育專題講座的內容應側重與體育教育相關的常用健康和保健知識,可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和營養、青春期健康、安全教育、運動創傷的預防和處置、疾病預防(職業病防治)等,有些內容可融入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講授。

2. 田徑類項目應包括跑、跳、投等內容;體操類項目包括支撐、攀爬、懸垂、騰躍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不應過多地強調運動技術的系統性、完整性和規范性,可採用游戲或其他經改造的運動形式進行教學。鼓勵教師創新,通過自行組合與排列,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綜合練習(包括與職業有關的拓展訓練內容),但必須有利於提高耐力、力量和速度這三大基本體能素質。

3. 足球、籃球、排球的教學,學校可根據具體情況,從中至少選擇兩項。在傳授必要基本技能和簡單戰術的同時,應根據具體情況,採取降低難度和變換規則等手段,多組織對抗性游戲或比賽,同時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以利於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

(二)拓展模塊
1. 拓展模塊A

為滿足學生個性發展或不同健康水平的需要,在第二學年應把能促進身心健康,培養審美能力,適於娛樂、休閑的運動項目、技能和方法列為拓展模塊A中的選項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健身類、娛樂類、養生保健類和新興類運動項目等系列。

拓展模塊A——選項內容(72學時)

系 列

內 容

實 施
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

課內
有氧操

健美操

武術

體育舞蹈

……
乒乓球

網球

羽毛球

毽球

……
保健體操

醫療體操

矯正體操

……
新興類運動項目

民族、民俗體育項目

課外
實施《標准》、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等各類體育活動,並與體育課教學相結合。在沒有體育課的當天,應保證進行1小時課外體育鍛煉或採取鍛煉小組(俱樂部)形式進行練習

(1)凡被批准免予執行《標准》的因病或殘疾學生,應按系列3中的內容選擇保健體育課(一年級亦可參照執行),學校要配備有經驗的教師,為開設保健課創造條件。

(2)為了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職業素質,鼓勵學生按不同專業特點,選擇拓展模塊A或B中的內容;學校也可根據具體情況,開設其他能滿足不同專業需要的項目。

(3)本模塊相關的體育理論,體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知識,不再專門安排理論課學時,應將其融入體育實踐課中。

2. 拓展模塊B

為滿足某些職業崗位對體力和技能的特殊要求,在第二學年應把拓展模塊B中的水上運動、野外運動、冰雪運動和防衛運動等系列中的某一項列為相關專業學生限選內容,學校可根據具體情況創造條件進行教學。教學時數為18學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從不同系列中選擇一項。

拓展模塊B——限選內容(18學時)

系 列

內 容

實 施
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

課內
水上運動

(蛙泳、側泳、泅渡、潛泳、海上遠游、水上救護、職業潛水等)
野外運動

(遠足登山、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
冰雪運動

(滑冰、滑雪等)
防衛運動

(擒拿、格鬥、跆拳道、散打、自衛防身術等)

(1)本模塊中部分教學內容(如定向越野等),可利用課外活動或節假日時間組織進行。

(2)本模塊中的內容可作為選項內容供其他專業學生選擇。

五、教學實施

(一)教學時數安排建議
本課程教學時數總計為144~162學時。

拓展模塊B規定的內容可在上、下學期靈活安排。對體力和技能有特殊要求的專業,學習拓展模塊B的內容時可利用拓展模塊A的36個學時,共計54學時;其他專業學生如選擇模塊B的部分內容,不另外增加學時。

教學時數分配表

類 別

學 時

學 年
基礎模塊
拓展模塊A
拓展模塊B

必選內容
選項內容
限選內容

第一學年
上學期
36學時

下學期
36學時

第二學年
上學期

36學時
18學時

下學期

36學時

頂崗實習期間
將實施《標准》列入教學計劃,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鍛煉

(二)教學實施建議
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滿足他們的興趣和潛能開發需要。引導學生積極運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學習方法,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提高應用知識、技能的能力。

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充分發揮體育與健康教育在提高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組織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適應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認真研究、積極探索教學模式與方法,可採取課程設置模塊化、優化課程內容和靈活變通實施方法等措施,改革創新教學組織形式。

遵循體育教學的客觀規律。應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年齡特徵、身心發展的需要,按不同運動項目的特點和技能形成的規律,對不同運動項目的技能教學採取淡化(如田徑類、體操類項目)、簡化(如球類項目)、美化(如健美操)和細化(如滑冰、游泳)等措施加以區別對待;提倡按男、女生分別授課。

(三)教學安全建議
組織教學要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教師應認真研究和分析教學中可能發生的情況,課前要認真檢查並合理布置場地器械,課上要隨時進行安全教育,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杜絕各種事故隱患。在拓展模塊B中水上、野外、冰雪和防衛運動的教學中,更要強化安全意識。要對學生中存在的不安全行為,採取適當方式進行嚴格管理,防止各類危險事故的發生。學校要建立校園意外傷害事件的應急管理機制。

(四)教學設施建議
學校應建有足夠的體育運動場地,配備能滿足教學的體育器材與設備,配備標准應符合《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准》中的有關規定,並逐步增添室內體育館,在原有基礎上使體育設備現代化和多樣化;應配備保證《標准》測試正常進行的檢測儀器;學校應為體育教師正常開展教學訓練活動提供運動服裝、運動鞋等必要的裝備。

(五)教材編寫建議
教材編寫應以本指導綱要為依據。內容的選擇符合指導綱要的規定,體現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並與教學時數安排相匹配。教材的編寫應符合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多樣、簡明、靈活和綜合等特點,通過體育與健康教育相關內容的有機整合,根據時代性和職業性要求,重點突出提高體能素質、職業技能、生活質量、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促進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內容。教材應包括學生用書、教師參考書、數字化教學資源等。

六、考核與評價

(一)考核內容
1. 第一學年把《標准》的要求和基礎模塊內容作為考核的主要內容;第二學年把拓展模塊的內容作為考核的主要內容;第三學年為《標准》測試,成績按畢業當年得分和其他學年平均得分各佔50%之和進行評定,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肄業處理;《標准》成績不及格者,在本學年度准予補測一次,補測仍不及格,則學年《標准》成績為不及格。

2. 要把學生上體育課的出勤率、進步幅度、學習態度等因素列入考核范圍。體育課無故缺勤,一學年累計超過應出勤次數1/10者,其《標准》成績記為不及格,該學年《標准》成績最高記為59分。

(二)考核方法
1. 採取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可採取觀察記錄、口頭評述、相互比較、對照量表和自我反思等方法,重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進步幅度和發展潛能。

2. 為了體現考評中的激勵機制,凡《標准》測試成績優秀者和各類體育競賽優勝者,以及能積極提高職業體育技能和素質的學生,可視情況予以加分。

中等職業學校中的師范、體育、藝術類學校的相關專業體育與健康課程不採用本指導綱要。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C. 小學體育教學內容有哪些

小學體育教學內容有:
因為區域不同,地理位不同,各學校的教育內容不同。回一般有隊列、技答巧(前後滾翻、立位體前屈、山羊、肩肘倒立等)、球類(足籃排、乒乓)、跑步、跳高、跳遠、投擲等。
體育簡介:
體育(physical
ecation,縮寫PE或P.E.),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它以身體與智力活動為基本手段,根據人體生長發育、技能形成和機能提高等規律,達到促進全面發育、提高身體素質與全面教育水平、增強體質與提高運動能力、改善生活方式與提高生活質量的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活動。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體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已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發展進步的一項重要標志,也成為國家間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體育可分為大眾體育、專業體育、學校體育等種類。包括體育文化、體育教育、體育活動、體育競賽、體育設施、體育組織、體育科學技術等諸多要素。

D. 如何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選擇和確定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

在新一輪的體育課程和教學改革中,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不再規定具體的體育教學內容,這是目前廣大一線中小學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惑。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提出五個領域、六個水平的教學目標,而沒有明確達到目標需要的具體途徑和方法,沒有如原來大綱那樣具體規定每學年應完成教學內容、課時比例、技術動作、考核項目與方法,而是要求任課教師根據《標准》的要求和本校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導致教師對有些目標不太好選擇教學內容,不知道該上什麼內容,教師理解與掌握新課標的程度不一樣,貫徹落實的程度也不一樣。現就新課標理念下如何選擇體育教學內容談幾點認識。
一、選擇的內容要有利於目標的實現
課程目標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制約著課程內容的選擇,而所選擇的內容又是為實現課程目標服務的。教學內容不僅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研究選擇的,而且以教師與學生身體練習為主線,課堂教學為形式,圍繞水平目標實現教學計劃。所以內容的選擇要有利於學生實現水平目標,最終實現課程目標。這實際上也就是先定各級教學目標,然後依據這些目標選擇教材;還是先選擇教材、再根據這個教材本身具有的功能確定教學目標。在原來的教學大綱中是同時規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師只需將這些教材本身具有的功能和價值與教學目標結合起來設計教學過程就可以了。而課標中的所有教學目標都沒有說明直接對應的具體的教學媒介應該是什麼,所以事實上只能是先規定了目標再由授課者根據這些目標選擇教學內容。由此引申,為了完成這五個領域、六個水平的大目標,我們勢必會將其分解為幾層小目標,最終的可操作性目標也就會由一節課來完成。那麼為了完成這許多不同層次的目標是否可以選擇不同的教材,或者只選用某個運動素材的某個部分或功能,比如我們用籃球的往返跑提高心肺功能可不可以。假設這些推論是成立的,那麼一名體育教師面臨的選擇教學內容的問題應該是每一節課、每個最小目標,而不是某段時間或某個上位目標。
二、選擇內容要考慮場地和器材
新課標中突出強調尊重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場地、器材等條件是客觀存在的因素,而每個學校的場地器材各不相同,條件差的學校很多練習項目無法順利進行,達不到真正為教學服務的目的。所以,要因地制宜地選擇教學內容,這樣所選擇的內容學起來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1)一物多用,發揮體育器材的多功能性
一件體育器材的功能可能不止一個。所以充分利用現有的體育器材,發揮多種功能,是緩解器材緊張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跳箱可以在挺身式跳遠教學中用作學生體驗騰空感覺的輔助器材。跳繩可以用來做操,也可以用來發展跳躍,也可以當作投擲物,還可以用作標志物和用來拼圖。一塊墊子,可做鑽越的障礙,還可當作投擲的目標。只要轉換視角和思維方式,就可以開發出常用器材的許多新方法。
(2)自製小器材
結合實際,製作一些小器材,能改善教學的條件。例如,用易拉罐製成沙罐,用帆布製作沙袋,用竹竿做成體操棒,用廢車胎製成鞦韆,在不常用的高單杠上編織攀爬網……只要稍動腦筋,就能變廢為寶,為教學提供方便。
(3)充分利用生活,學慣用品和用具
教室里的課桌椅,學生的書包,鋪地板的泡沫板,還有生活中的廢舊報紙、自行車膠圈、汽車車胎、塑料袋、可樂瓶……很多生活和學慣用品用具,都能成為體育教學的器材。如利用廢舊汽車車胎來開展課堂教學:在教師語言的引導下,在用汽車車胎布置的場景下,學生開始跋山涉水(跳過車胎、跨過車胎、鑽過車胎、繞過車胎),達到目的地,大家歡慶(利用車胎開展自創活動),為了補給原料開展運輸(合作負重搬運練習),接受最後一個任務登山(合作攀爬),慶祝成功登頂(歡慶放鬆)。這樣的課使學生在學練中找到了樂趣,又在樂趣中學到了知識和技能,大家動手又動腦,充分體現了自主探究、團結協作的新課程理念。
三、選擇內容的實效性和時代性
新課標指出一切對學生有利的體育教學內容均可以納入課程范圍。因為新課標中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只有五個領域中每個水平目標的要求,這就把一個龐大的體育知識體系擺在我們廣大體育教師面前。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僅要考慮到教學上的要求,還要考慮到實際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雖然課標中每個水平段都必須有不同的要求,但每個水平的具體內容只有我們體育教師自己把握。那麼,教師在選擇內容時一定要注意某一活動是否簡便易行,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是否有效,是否能夠為生活服務。體育課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競技運動項目、體育娛樂方式層出不窮,所以體育課程內容還要注意時代性和多變性,貼近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做到「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學習情緒的培養。
四、選擇內容要適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
在不同的水平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體育活動有不同的需求和愛好。學生只有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練習,對運動的愛好和自主鍛煉的習慣才能逐步形成。所以要精選既受學生喜愛,又對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有較大價值的有利於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這樣保證學生在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專長,並能加以運用。例如排球教學中,以往我們總是像培養運動員一樣進行教學,大量的時間花在墊球、發球等基本技術動作的練習上,忽視了讓學生體驗排球運動本身的樂趣。而現在我則採用改變比賽場地,採用小場地、低網等方法,降低練習難度。同時修改比賽的規則,廢除三次必須過網的規定,只要排球不落地就可以繼續比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這些教學教學方法的改變,把技術動作的教學穿插到比賽游戲過程中去,讓學生在「玩球」的過程中喜歡排球運動。又如以前大籃球不能走步,現在完全可以走幾步;以前投入籃筐才得分,現在碰到籃筐就可以得分。看學生的特點,看教學的目標,讓學生在「玩中學」才能使他們真正地愛上這些運動。
五、選擇的內容要注意可置換性
許多體育項目和內容都是相通的,多變的,選擇時要考慮到內容之間的可替代性。例如「跑」的教學內容,按照以往單一的形式,反復進行技術練習,一味追求運動成績,使這一內容變得枯燥乏味,從而扼殺了學生的天性,學生學得累,教師教得累。因此教師要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多種練習方式方法,把目標定在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上。同樣是「跑」的教學內容,教師可創設一系列的情境教學來達到教學目的。
總之,新課標下的體育教學是以目標的達成來統領一切的。作為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目標的載體,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雖給了體育教師較大的自主權,但在一定程度上對體育教師的要求卻更高了。體育教師可通過自身創造性的勞動,使所選教學內容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貼近學生生活,並盡量考慮那些簡單易行,以便學生能在體育設施簡陋的情況下學習和參與的教學內容。

E. 體育教學內容的概念,層次,分類有哪些

體育教學設計概述
在體育教學領域,「教學設計」這個詞也被普遍使用,但在認識上以及使用上不是很一致。體育教學設計是為體育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它規定了教學的方向和大致進程,是師生教學活動的依據。教學活動的每一步驟、每個環節都將受到教學設計方案的約束和控制。所以,學校體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審慎思考,全面規劃,提高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體育教學設計揭示了體育教學設計工作的規律,並運用這些規律來指導體育教學實踐,提出設計體育教學的實際建議,包括工作步驟和具體做法,以便廣大體育教師和體育教學設計人員使用。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做教學計劃,包括年度計劃、學期計劃、單元計劃、每周計劃及課時計劃等,而且這些不同水平的計劃必須協調一致,並與整個教學的目標相一致,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教學設計水平。體育教學設計是一項復雜的技術,需要心理學、教育學及其他相關的學科知識作指導。只有掌握了這些基礎的理論與技術,才能更有效地組織體育教學。
就體育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對廣大體育教師來說並不陌生。在正式開始一堂體育課的教學之前,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現階段的學習情況,下一步的教學目標和實現該目標的教學步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考察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並在教學完成後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評價。所有這些都是體育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
那麼,什麼是體育教學設計?為什麼要進行體育教學設計?怎樣進行體育教學設計呢?
一、體育教學設計的概念
體育教學設計,亦稱體育教學系統設計,是面向體育教學系統,解決體育教學問題的一種特殊的設計活動。它既具有設計的一般性質,又必須遵循體育教學的基本規律。
體育教學是體育教師引起、維持、促進學生體育學習的所有行為方式。體育教師的主要行為包括教師的示範、師生對話與指導,輔助行為包括激發動機、期望效應、課堂交流和課堂管理等。體育教師通過這些行為活動,在課堂上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使學生獲得體育知識、技能,形成道德品質和世界觀,發展智力和個性。為了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在實施教學前,體育教師要對教學行為進行周密的思考和安排,考慮教什麼,如何教,要達到什麼要求等,也就是說必須對體育教學活動進行設計。
因此,我們大致可以認為,體育教學設計是指以體育專業理論 (運動人體科學的基礎理論、體育心理學、體育教學論等)以及學習理論、傳播理論、教學媒體論等相關的理論與技術為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體育教學問題,確定體育教學目標、設計解決體育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系統化計劃過程。它不是力求發現客觀存在的尚不為人知的體育教學規律,而是運用已知的體育教學規律去創造性地解決體育教學中的問題。
事實上,有事業心的體育教師為了追求教學的效果和效率,都在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著體育教學設計工作,但這種設計往往受到教師自身的教學經驗、知識水平、傳統習慣、工作環境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它是一種經驗式的體育教學設計。
現代教育技術意義上的體育教學設計本質上是一個分析體育教學問題,構建解決方案,並對該方案進行預試、評價和修改,為體育教學最優化創造條件的過程,形式上是一套進行系統化計劃的具體工作步驟和程序,其實際成果是經過驗證的各個層次的體育教學系統實施方案,包括體育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進度、教學方案和為實現一定體育教學目標所需的整套教材 (印刷的或視聽的)以及學習指導、教師用書等。
二、體育教學設計的特點
體育教學設計與體育教學論、體育教學法、教師的教案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體育教學論是研究體育教學一般規律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包括體育教學在整個體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體育教學的目的和任務、體育教學過程、體育教學原則、體育教學內容、體育教學手段和方法、體育教學組織形式,以及教學效果或學習成績的檢查和評定等。體育教學論注重理論探討,它是應用性的理論科學,對體育教學設計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而體育教學設計注重研究具體的實施和操作方法。
體育教學法包括一般教學法和專項教學法。一般教學法研究各門術科共同的教學任務、過程、原則、方法、組織形式等;專項教學法則分術科專項進行研究,突出各術科自身專項教學的特點。體育教學法的主要特點是對體育教學的方法展開細致和深入的研究;而專項教學法為各門具體術科的教學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
體育課教案是以課時為單位設計的實際教學實施方案,是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通常包括班級、術科項目、上課時間、課的類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時間分配、教學媒體的使用等。教案是體育教學設計的具體產物之一,是體育教學設計指導體育教學過程的具體體現。教案主要考慮的是「教」的方案,而不是 「學」的方案。體育教學設計也關注 「學」的方案,它並不僅僅局限於得出一套針對某一體育教學內容的教案,它需要對教與學的各個方面進行系統分析,提出教學方案,並不斷修正方案,是一個連續的、不斷改進和提高的過程。
就體育教學設計工作本身來說,它具有系統性、靈活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等特點。
體育教學設計的系統性,要求其在分析論證所存在的教學問題的基礎上設定目標,然後密切圍繞既定目標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從而保證了 「目標、策略、評價」三者的一致性。體育教學設計從體育教學系統的整體功能出發,在工作程序上,往往不是先完成一步再開始下一步的,而是不斷往復、相互補充,綜合考慮教師、學生、教材、媒體、評價等各個方面在體育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使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提高整體效應,保證其設計整體上的系統性,達到體育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雖然體育教學設計過程具有一定的模式,需要按照既定的流程進行,但體育教學設計的實際工作往往不一定按照流程圖所表現的線性程序開展。有時候,沒有必要或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工作步驟。例如,學習需要分析是體育教學設計過程模式中一個重要的教學設計環節。但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學屬於基礎教育,由國家教育決策部門統一制定 《體育 (與健康)》課程標准,因此,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的教學設計,就不需要再到社會上去進行對學習需要的分析論證工作。所以,在進行體育教學設計時,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和要求,靈活地決定從何處著手工作,重點解決哪些環節中的問題,略去一些不必要開展或無法開展的工作步驟,因地制宜地進行體育教學設計。
體育教學設計是一門科學,科學的真諦在於求真。體育教學設計是在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體育保健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育心理學、體育教學論等體育專業理論以及教育傳播理論、教學媒體理論和教學評價理論的指導下,根據學和教的基本規律,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徵,建立起的合理的體育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的策略體系。科學地運用系統方法可以對各個體育教學要素及其聯系進行分析和策劃。
體育教學設計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造。體育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根據教材、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的教學環境條件,發揮個人的智慧,進行創造性的勞動。藝術具有豐富的審美價值,一份好的體育教學設計方案,既新穎獨特、別具匠心,又層次清晰、富有成效,會給人以美的享受。
綜上所述,體育教學設計是系統性、靈活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和完美結合,我們既要以科學的理論指導體育教學設計,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設計的科學化水平,又要發揮體育教學設計的藝術特色,不斷進行體育教學藝術的創造,力爭使體育教學設計達到完美的境界。
三、體育教學設計的意義
體育教學設計在體育教學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也是一項復雜的體育教學技術。因此,掌握體育教學設計的一般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有利於體育教學工作的科學化
傳統體育教學中也有體育教學設計,但大多以課堂、書本及教師為中心,有的則片面地強調體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兒童 (學生)為中心,教學上的許多決策都是憑教師個人的經驗和意向作出的。例如,在制定體育教學計劃時,教師往往根據本人認為某項內容是否重要,對有關內容是否熟悉,有無現成教學大綱可用等來決定教學內容。有經驗的教師憑借這種途徑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這正是體育教學藝術性的表現。但對於絕大多數教師來說,能掌握這門藝術的人畢竟有限,而且教學藝術難以傳授。體育教學設計則克服了這種局限,將體育教學活動建立在系統方法的科學基礎之上,使體育教學手段、過程成為可復制、可傳授的技術和程序。只要懂得相關的理論,掌握科學的方法,一般教師都可較迅速地實際操作。因此,學習和運用體育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技術,是促使體育教學工作科學化的有效途徑。

F. 小學教育學中體育的內容有哪些體育的組織形式是什麼

小學教育體育內容:
第一章 小學體育課程論
1.體育教學論是研究和說明體育教學的現象、基本因素、本質以及內在規律的一門科學和學科,其研究的主要內容有體育教學中的學生、教師、目標、內容、過程、環境、方法、評價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名解) 2.拉特克第一個提出「教學論」概念。
3.中國古代「六藝」中的樂、射、御是中國古代體育教學的雛形。
4.體育課程的兩個傳統:重視體育人文教化作用的人文主義傳統和重視體育強健肢體功能的科學主義傳統。
5.小學體育教學論是體育教學論中分支的一部分,也是分科教學論的組成部分,是研究和說明小學體育教學的現象、基本因素、本質以及內在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即研究體育教學的規律,有研究體育教育規律,並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6.小學體育教學論的性質: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專業必修課程。 7.小學體育教學論教學目標:(1)使學生清晰而正確地辨別小學各種體育教學現象; (2)使學生把握小學體育教育基本要素,客觀地認識小學體育教學本質;(3)使學生掌握小學體育教學基本規律,指導小學體育教學實踐;(4)使學生掌握小學體育教學方法,提高體育教學技能;(5)推動小學體育教學研究,完善小學體育教學理論。
8.學習小學體育教學論的目的是著力培養優秀的小學體育教師。 9.學習體育教學論的方法:(1)要帶著問題進行學習;(2)要注意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要結合體育教學實踐進行學習;(4)要結合自己的運動專項進行學習;(5)要很好地理解教學範例,並能夠舉一反三。 10.小學體育與健康的課程性質: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以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生體育意識和能力為主要目標的課程。 課程特性:基礎性、實踐性、健身性和綜合性。 11.課程基本理念:(1)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3)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4)關注地區差異和個體差異,保證每一位學生收益。
12.課程目標:運動參與(參與體育學習和鍛煉;體驗運動樂趣與成功)、運動技能(學習體育運動知識;掌握運動技能和方法;增強安全意識和防範能力)、身體健康(掌握基本保健知識和方法;塑造良好體形和身體姿態;全面發展體能與健身能力;提高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學會調控情緒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識與能力、具有良好的體育道德) 13.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生理特點:骨骼一彎曲,肌肉力量較小,大肌肉動作的協調性比幼兒期有很大的發展。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生理特點:屬於人體發育的少年時期,身體發育再次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被稱為第二發展期。 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過渡時期。
14.小學體育教材內容的排列方式:直線排列、螺旋排列、混合排列。
第二章 小學體育教學論
1.體育教學的特點:學生要承受一定的負荷;體育教學組織的多變與復雜;體育教學中的人際交往頻繁;體育教學有利於開展有針對性思想品德教育。
2.體育教學的8個基本要素:學生、教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教學評價。
3.水平教學計劃是學期計劃的方向,主要有3種學期教學計劃:對照型、羅列型、創新型。
4.體育教學的原則: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原則、人文精神體育教學原則、教與學相統一原則、終身體育和發展性的原則、高質量輕負荷的原則、師生雙向積極性的原則、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5.體育教學過程的一般規律:社會制約性規律;認識規律;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教與學辯證統一的規律;教育、教養及發展相統一的規律;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相統一的規律;教學效果取決於教學基本要素合力的規律;體育教學過程的控制反饋規律。
6.體育教學過程的特殊規律:動作技能形成的規律、人體機能適應性規律、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的規律。
7.體育教學內容是反映為了達到體育教學目標而選用的體育知識和技能的體系。它是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實際材料。
8.體育教學內容的意義,它是構成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是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條件。
9.科學而合理地選定體育教學內容的意義,有利於學生順利獲得體育知識和技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和行為習慣,並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發展學生的個性。
10.編寫體育教學內容的原則:教育性原則;適應學生身心特徵的原則;實用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教學內容與體育與健康課程基本目標體系的內容相結合的原則。
11.課時計劃中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的依據:根據「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根據水平階段的學習目標;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 基本要求:健身性、科學性、興趣性、實效性、簡易性、地域性。 基本方法:對傳統教材內容優化、整合,對競技性內容進行改造;利用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發展新興體育運動項目;注重學生的運動興趣,根據學校的場地、器材條件選擇教學內容;從國內外盛事中開發體育教學內容。
12.體育教學方法是師生共同為實現體育教學任務或目標所採用的方式、途徑、手段的總稱。 小學教學中根據體育教學雙邊活動的特點和體育教學的任務,體育教學方法可分為三大類:教師指導方法、學生練習的方法、思想教育的方法。 13.現代體育教學方法的運用:自主學習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發現式教學法;合作學習教學法;啟發誘導法;創造教學法。 14.廣義的體育教學手段包括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一切組織與技術措施。 狹義的體育教學手段,特指為了達到體育教學目標所運用的物質方面的場地、器材、儀器、設備等。
15.體育課的組織是指為實現課的教學目標所採用的各種合理措施與手段。 16.體育實踐課的組織內容:(1)體育課堂常規:課前常規、課中常規、課後常規3個部分。(2)教學場地器材的布置;(3)隊伍、隊形安排與調動;(4)體育教學的組織形式。
17.如何組織小學體育課堂教學? (1)抓住課堂常規,實施教學過程;(2)抓住教學內容,認真組織教學;(3)抓住身心健康,激發學生興趣。 18. 體育實踐課堂組織形式: (1)班級教學組織形式;課內教學組織形式包括:全班教學、班內分組教學,班內分組教學主要有分組不輪換和分組輪換,而分組
輪換又有兩組一次等時輪換、三組二次輪換和先合(分)組,後分(合)組; (3)個別教學;(4)復式教學;(5)俱樂部制教學組織形式。
第三章 小學體育評價論
1.對教學質量的評價主要從以下三個主要方面:教學內容及准備的評價,課的組織與教法的評價,教學效果的評價。
2.對一節體育課進行教學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效果。
第四章 小學體育教案論
1.備課是寫教案的前提,教案是備課的結果。
2.從實踐課教案的形式進行分類,體育課教案可以分為文字教案、表格式教案和卡片式教案。
3.小學體育教案的基本術語:體育課的任務;動作要領;重點;教材的難點;一般性練習;專門性練習;教學組織;教法步驟;要求。 4.編寫教案的原則:簡明、清楚、扼要。
5.實踐課教案的主要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步驟、重點和難點、時間的分配、運動負荷和練習密度的預計、場地器材的布置等。 6.編寫實踐課教案的步驟:確定課的任務;合理安排課的教材內容;選擇合理的教學組織形式;安排課的教法步驟;確定課的運動負荷。
第五章 小學體育教師論
1.體育教師的作用: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體育科學知識和科學鍛煉身體方法的傳授者和發展者;是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是優秀體育人才的發現者和啟蒙者;是學校體育組織領導工作直接參與者和業務咨詢者。
2.體育教師的工作特點: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工作對象多,活動空間廣;工作復雜,多樣和繁重;工作具有社會性。
3.現代小學體育教師素養的構成: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文化知識;較強的運動能力;教學與科研能力。
第六章 小學體育教研論
1.上好小學體育課的基本原則:(1)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徵教學;(2)要從實際出發,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3)直觀性教學中加強講解示範的方式和方法;(4)教好游戲教材,是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的關鍵;(5)要認真鑽研教材,注重身教。
2.上好體育課的基本要素:備課;課前做好准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講解要做到少而精;合理安排課的密度和運動量;掌握學生心理,增強語言藝術性;嚴格要求學生,嚴明課堂紀律;立足於正面教育;做好安全保護工作;課中注意事項。 3.「說課」是指教師在上課前,把自己的備課過程,構思和教學設計用簡潔精煉的語言,介紹給同行或評委的一種教研活動。
4.說課的形式:課前說課、課後說課、研究型說課、考核型說課。 5.如何撰寫說案:「四說」即「說課堂教學理念及課程領域目標、教材,說教法、組織管理,說學法指導,說教學程序」;「二寫」指「寫出本課課題及場地布置」;「一展示」指「展示自己設計的運動技能簡筆畫和可能展示的動作要領」。 6.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說課的主要內容:(1)導言(指導思想);(2)分析學生(也可稱學情分析);(3)教材的選擇(教材分析);(4)教學目標;(5)教學過程;(6)教學重點、難點;(7)課特點與創新。
7.如何進行說課?兩方面要求:教師基本功,個人形象。 8.聽課與評課在體育教研活動中的作用:(1)聽課與評課是體育教研合作探究的有效方式;(2)聽課與評課是提高體育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3)聽課與評課是改進教學方法的重要途徑;(4)聽課與評課是體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方式。 9.微格教學是一個有控制的實踐系統,它使師范生或在職教師有可能集中解決某一特定的教學行為,或在有控制的條件下進行學習。它是建築在教學理論、視聽理論和技術基礎上,系統培訓教師教學技能的方法。
10.微格教學設計要求的三個要素: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
小學體育教學論復習題
一、填空題(20空,共20分)
1.水平教學計劃是學期教學計劃的方向。大致有三種,即(對照型)、(羅列型)和(創新型)。
2.小學體育教材內容有(直線排列)、(螺旋排列)、(混合排列)三種排列方式。 3. 體育教學是由(學生)、(教師)、(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教學環境)、(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8個要素組成。 4. 現代體育教學方法有(自主學習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 、(發現式教學法)、(合作學習教學法)啟發誘導法和創造教學法。
5. 小學教學中根據體育教學雙邊活動的特點和體育教學的任務,體育教學方法可分為三大類:(教師指導方法)、(學生練習的方法)、(思想教育的方法)。
6. 動作示範是教師或教師指定學生以具體的動作為範例,使學生了解動作(形象)、(結構)、(要領)的方法。動作示範法主要包括正面示範、(背面示範)、(側面示範)、(鏡面示範)四個示範面。 7. 體育課教案可以分為(文字教案)、(表格式教案)和(卡片式教案)三種。 8. 編寫小學體育課教案原則主要有(簡明)、(清楚)和(扼要)。 9. 根據上課的形式,大致說課可分為(課前說課)、(課後說課)、(研究型說課)三種形式。體育教學進行說課時,教師的兩項基本素質是(教師基本功)和(個人形象)。
10. 根據課的任務還要安排好教材的教學順序,根據小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機能活動)的特點安排教材。
11. 根據人體生長發育規律,小學生在各自年齡階段的發展,即(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具有不同的特點,並表現出不同的行為。
12. 體育課教案的形式是表達教學內容和過程的(結構)和(方式)。 13. 中國古代「六藝」中的(樂)、(射)、(御)是中國古代體育教學的雛形。 14.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領域目標包括(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四個方面。
15.小學體育教材內容排列方式主要有(直線排列)、(螺旋排列)、(混合排列)3種。
16.《標准》以(目標)的達成來統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
17. 體育與健康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的特點和(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以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為主要目標)、的三維健康觀。
18.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最主要的特點是按(水平)劃分學習階段和按(學習領域)設置目標。
19. 班內分組教學運用分組輪換時,有(兩組一次等時輪換)、(三組兩次等時輪換)和先合(分)組,後分(合)組的形式。
20. 體育課堂常規:(課前常規)、(課中常規)和(課後常規)3個部分。 二、名詞解釋(4個,共20分)
1.體育教學論是研究和說明體育教學的現象、基本因素、本質以及內在規律的一門科學和學科,其研究的主要內容有體育教學中的學生、教師、目標、內容、過程、環境、方法、評價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2.小學體育教學內容是反映為了達到小學體育教學目標而選用的體育知識和技能的體系。它是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實際材料。
3.小學教學計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層次和類型學校的培養目標,由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教學計劃的基本內容包括:學科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
4.小學體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體育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是體育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
5.語言法是指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各種形式的語言,指導學生去學習掌握學習內容,進行練習的方法。
6.直觀法是指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通過實際的演示或外力幫助,藉助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肌肉本體感受器官來直接感知動作的方法。
7.體育教學手段:廣義:包括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一切組織與技術措施。 狹義:特指為了達到體育教學目標所運用的物質方面的場地、器材、儀器、設備等。
8.說課是指教師在上課前,把自己的備課過程,構思和教學設計用簡潔精煉的語言,介紹給同行或評委的一種教研活動。
9.體育教學目標使學生打好身體、運動能力和良好品質等方面的基礎,培養對體育的興趣。
10.課時計劃亦稱教案,它是根據教學進度和單項教學計劃以及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編寫的,是上課的依據,一份教案,往往能夠反映一名體育教師的思想和業務水平。
三、簡答題(4個,共20分)
1.簡述微格教學課教案設計包括的主要內容。 (1)教學目標;(2)教師的教學行為;(3)學生的行為;(4)教師應掌握的技能要素;(5)需要准備的視聽教材、場地器材;(6)時間分配。 2.體育課組織與管理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抓住課堂常規,實施教學過程。(2)抓住教學內容,認真組織教學。(3)抓住生心特點,激發學習興趣。
3.簡述小學體育教學論研究對象。簡述小學體育教學特點?
小學體育教學論研究對象:體育教學的本質、目標,體育教學理論、主體、內容、過程、教學原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手段、組織,體育教學評價、研究、設計等。 體育教學特點:(1)學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2)體育教學組織的多變與復雜。(3)體育教學中的人際交往頻繁。(4)體育教學有利於開展有針對性思想品德教育。
4.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本目標? 課程基本理念:(1)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2)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2)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⑷關注地區差異和個體差異,保證每一位學生受益。 體育與健康課程基本目標:(1)運動參與:①參與體育學習和鍛煉。②體驗運動樂趣與成功。⑵運動技能:①學習體育運動知識。②掌握體育運動技能和方法。③增強安全意識和防範能力。(3)身體健康:①掌握基本保健知識和方法。②塑造良好體型和身體姿態。③全面發展體能與健身能力。④提高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4)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①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②學會調控情緒的方法。③形成合作意識與能力。④具有良好的體育道德。 5.在體育教學中,運用講解法應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1)保證正確的科學性與思想性。(2)提高運用語言的技巧與藝術性。(3)提高板書質量。(4)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6.如何組織小學體育實踐課的課堂教學? (1)抓住課堂常規,實施教學過程。(2)抓住教學內容,認真組織教學。(3)抓住生心特點,激發學習興趣。 7.簡述體育教師的作用。
(1)體育教師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2)是體育科學知識和科學鍛煉身體方法的傳授者和發展者;(3)是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4)是優秀體育人才的發現者和啟蒙者;(5)是學校體育組織領導工作直接參與者和業務咨詢者。
8.簡述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說課說課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1)導言(指導思想);(2)分析學生(也可稱學情分析);(3)教材的選擇(教材分析);(4)教學目標;(5)教學過程;(6)教學重點、難點;(7)課特點與創新。
9.簡述聽課與評課在體育教研活動中的作用。 (1)聽課與評課是體育教研合作探究的有效方式;(2)聽課與評課是提高體育教

組織形式:
體育教學中,組織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種干擾,激發學生興趣,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組織教學,才可能使學生從心理和物質上作好充分准備,從而保證體育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因此,組織好教學是上好體育課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通過復雜的相互作用使教學成為一個動態的統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採取一定的組織教學形式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從而實現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目的。然而,教無定法,任何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都是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而變化的。怎樣抓好小學體育課的組織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體育課是通過身體的各種練習,使體力活動與思維活動緊密結合,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課的特點,行之有效地組織教學。
(一)利用游戲比賽形式培養健康心態
游戲比賽在小學體育教材中佔有相當的份量,通過游戲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競爭意識、團結合作、熱愛集體和遵紀守法等優良品質。而這些優良品質正是一個人健康心態的集中體現。游戲深受學生的喜愛,也為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機。教師要抓住這一契機,耐心地教導學生認識游戲比賽的意義,同時還要與學生一道分析造成失敗的原因,找出過關的有利因素,最終使學生化「沮喪」為「振奮」,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新的挑戰。
(二)利用小組活動形式,培養樂於合群的性格
性格是個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對於學習具有重要影響,而人的性可知與際關系和心理健康有著密切聯系。小學階段是性格形成期,我們應當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使他們樂於交往,興趣廣泛,與人和諧相處和積極進取。如在體育分組活動中,常會發現個別學生不願參與活動,只是坐在一旁觀看或四處走走。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親自出馬,帶領不合群的學生一起參加小組活動,指導小組活動方法,並在巡視中不時地過問該小組每個成員的活動情況,及時表揚小組成員取得的成績,使不合群的學生增添信心、融入群體。此外,還可創設兩人合作的游戲比賽,讓這類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與同伴打成一片。這樣日積月累,持這以恆,就能幫助學生培養起良好的性格。
(三)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衡量學生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因為一項創新活動的完成,必須具有充沛的體力、飽滿的精神和樂觀的情緒。為此,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多種手段培養學生活躍的思維、豐富的想像及運用知識的實踐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體現健身性、趣味性和實用性,以促進學生生理、心理和精神待等方面的提升,獲得成功和愉快的體驗,使他們能熱愛體育,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還可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以開發學生的潛能和完善人格,培養學生自學、自練的能力,並給學生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同時為學生提供機會,培養他們的創造力、競爭力。
(四)教學方法要興趣化,教學手段要多樣化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要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去求知、去探索,並在學習上產生極大的愉快和積極的情感。低年級的學生就是好動,愛新鮮,厭煩過多的重復練習。因此,教學方法和練習手段要多變,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推遲疲勞的出現。使學生能夠在游戲過程中深刻體會到運動技能的實用性,加深對技能的掌握。

G. 小學體育水平三的教學內容

本書是由課程教材研究所體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自2003年9月進入全國各實驗區進行實驗以來,許多實驗學校獲得不少成功的經驗,同時也有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為了使正在進行的教學實驗工作更符合體育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我們綜合了各實驗區學校對新教材試行中的經驗和建議,對新教材作進一步的介紹和分析。希望能幫助五、六年級教師在一個更廣泛的空間中對新教材有所感悟,有所把握,有所創意。

水平(三)《教師用書》全書共有十一章,根據內容性質可分為四個方面:

第一方面,學生的運動實踐學習內容;

第二方面,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常識學習內容;

第三方面,學生的學習評價建議;

第四方面,教師的教學工作指導建議。

現將四方面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第一方面,學生的運動實踐學習內容

學生的運動實踐學習內容,在水平(三)《教師用書》的十二章中佔了七章,由第二章至第八章構成。這一部分內容,是水平(三)《教師用書》的主體部分。請見下表:

以上七章學習內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強調教學內容的游戲性、活動性、選擇性和範例性。為了體現這些特點,這部分內容較多地採用了生動、形象、活潑的練習動作、組織形式和學習方法,教師用書提供的許多圖例(包括活動場景圖、動作過程示意圖、技術原理圖),也都帶有學習和生活的趣味。選編的教材內容都是示例性的,這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下自主選擇的餘地和發展的空間。同時,在各章節教材內容中,還提供了相關教材內容的「教學案例」,這又為教師創造性地選擇與組合教材內容拓寬了思路。這套新教材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仍然以「田徑」、「體操」、「球類」冠名教材,體現出水平(三)《教師用書》在全新的課程理念中,對體育文化屬性的一種繼承。

下面我們把這七章內容分別加以介紹。

第二章 基本體操教學內容介紹

1.基本體操的教學目標

水平(三)基本體操教材由三部分組成:隊列和隊形、徒手操和輕器械操。

基本體操對培養學生身體的正確姿勢,矯正不良體態,促進機能發展,增進健康,以及提高學生合作交往與協同動作能力,形成良好的組織紀律、集體意識和心理品質,都具有重要意義。

水平(三)基本體操的教學目標,可以歸納成以下4項:

(1)學會簡單的基本體操動作方法,培養身體的正確姿態;

(2)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體驗活動的興趣;

(3)促進身體協調、勻稱發展,增進健康水平;

(4)提高學生集體活動的意識與行為,體驗個人與群體合作交流的感受。

2.基本體操的特點

水平(三)的基本體操教學內容,在水平(二)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容和難度,其特點是:隊列隊形練習中的向左、右、後轉走動作,自然、流暢、活潑,不要求按《隊列條令》的轉法和節奏操練。行進中裂、並、分、合隊走的練習,是一組縱隊行進間由多變少或由少變多的隊形變換的練習。預令(口令詞)較長,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注意力以及集體動作協調一致的能力。

徒手操,也就是《小學生廣播操》第二套,是國家專為全國小學生創編的。這套操具有與一般徒手操不同的特點,如,操節多(共12節),各節操的節拍多(每節操4個8拍至8個8拍);變化多(每一節拍要做一個以上動作,而且左右肢體動作不絕對對稱,只在前後4拍或8拍的反復中動作相同)。整套操節奏鮮明,富有韻律感和表現力。可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全套操的動作,還應啟發學生理解和表現該操所具有的健身、育心、健美的功能,以及活潑歡快、朝氣蓬勃等豐富內涵。

棍棒操是在徒手操基礎上發展的,是輕器械操的一種。它藉助變換握棍的位置和動作,增大動作的幅度和力度,以增強肌肉的伸展性和關節、肩帶的靈活、堅韌性,以及提高身體的協調性等;同時對於糾正身體不良姿態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本套棍棒操結構簡單、節奏鮮明,易學易練。學生可以識圖自練。

3.基本體操的教學內容

(1)隊列和隊形——① 向右(左)轉走;② 向後轉走;③ 行進間列隊、並隊走;④行進間分隊、合隊走。

(2)徒手操和輕器械操——① 徒手操:小學生廣播體操;② 輕器械操:棍棒操(共八節)。

4.基本體操的教與學法

(1)基本體操內容豐富,練習的形式和動作的方法各不相同,教與學應針對教材的特色、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實際能力而定。

(2)高年級學生已具備較大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多採用探究法,自學自練法、合作交流法、結伴練習法等教與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練習。

(3)基本體操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和加強指導,適時進行示範與點評。必要時,教師可改變動作的結構、內容的組合、運動量的大小、組織形式的變化或採用游戲方法來提高學習效果。

(4)隊列和隊形練習,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動作節奏感和整體協同一致上。既要掌握隊列和隊形的動作方法,又要提高與改善學生的精神狀態。

(5)教材中的徒手操選用了原第二套小學生廣播體操,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選用2002年教育部頒發的新的小學生廣播體操進行教學。還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廣播操進行創編,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6)進行棍棒操教學時,教師應建立收發器械的常規要求,以取得安全、有序、快捷的效果。

第三章 田徑教學內容介紹

1.田徑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

五、六年級田徑教學內容是一項發展學生基本活動能力的基礎性教材,雖然冠名為「田徑」,與田徑運動項目名稱一致,但它的教材內容仍是一些較為簡單的跑、跳、投動作,沒有過細的技術和規定過嚴的方法。教材的內容與形式突出了多樣性、游戲性、趣味性和實用性特點,注重學生學習目標的全面達成。通過田徑教學,要達到以下五條目標:

(1)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田徑運動的意識與行為,提高學習田徑的興趣。

(2)掌握跑、跳、投的動作方法,培養學生身體正確姿勢,學會田徑運動的簡單技術和技能。

(3)發展靈敏、協調、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質,促進身體機能正常發育。

(4)營造生動、活潑、和諧的學習氛圍,增強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勇氣和信心。

(5)培養群體意識,增強責任感,提高合作與競爭能力,體驗田徑運動的樂趣。

2.田徑教學內容的特點

(1)小學五、六年級的田徑教學內容是在三、四年級的基礎上發展的,主要是通過形式多樣的跑、跳躍、投擲練習和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一些情境性或主題性的游戲活動,讓學生逐步掌握田徑運動的正確方法和合理動作。

(2)選編的田徑教學內容,無論是分解動作還是連貫動作,個人練習還是集體協作練習,都力爭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教學思想,如「小小設計師」、「搶占奔跑空間」,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教學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認知、學會生活。

(3)教學內容淡化了競技性,增加了游戲性、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和教育性內涵,如「青蛙過河」「學習解放軍,爭當神投手」「歡慶申奧成功」。這些教學內容豐富、生動活潑、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既能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跑、跳躍、投擲的知識和技能,又能將課堂延伸至社會,使田徑教學內容具有更大的活力。

3.田徑教材的教學內容

(1)跑

① 發展快速跑能力的練習(包括:各種快速起動的跑;追拍跑;接力跑;「攻克堡壘」游戲;障礙賽跑;不等距離的追逐跑)

② 發展耐力跑能力的練習(包括:自然地形跑;定時跑;定距跑)

(2)跳躍

① 發展跳躍能力的練習(包括:各種方式跳繩;跳竹竿:「協同跳」游戲;摸高跳)

② 跳高(包括:跨跳練習;助跑起跳,直腿擺動坐上跳箱;急行跳高)

③ 跳遠(包括:立定跳遠;「青蛙跳荷葉」游戲;助跑幾步,一腳跳起雙腳著地;急行跳遠)

(3)投擲

① 發展投擲能力的練習(包括:滾;拋;擲;投;推;撇等)

② 發展擲遠能力的練習(包括:原地及自然跑幾步肩上投擲;原地及自然跑幾步背後過肩投擲;推擲實心球等)

③ 發展投准能力的練習(包括:固定目標投准;活動目標投准)

4.田徑的教與學法

(1)重視學生的體驗。在一些比較簡單動作的教學時,教師只要提示動作要領、方法與要求,對於動作細節不要提出過高、過細的要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引導他們自主選擇練習內容,自己參與動作演練,自我感受活動過程,主動探索練習方法和比賽戰術,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積極的運動體驗。

(2)精心設計練習的形式。教師要運用多樣化、游戲化、趣味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激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以充分體現田徑教學的多種功能,達到全面鍛煉、愉悅身心的目的。如,在學習「搶占奔跑空間」游戲時,可採用多種方法完成;進行「消滅老鼠」游戲,可採用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場地完成。

(3)不斷變化練習的方式。在教學組織時,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改變練習的方式與方法,如調整練習的距離、高度、速度、重量,對前進的路線,器械的擺放,分組的形式,合作的組合等等都可以進行變化,以不斷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

(4)創設個性發展和群體合作學習的良好環境。教材中有許多發展學生個性和群體合作學習的練習,如「個人搶占空間」、「集體搶占空間」、「障礙賽跑」、「三人追拍」、「四人協作跳」和「提速火車」等等。這些活動是完成課程目標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和練習方法的傳授,更要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和群體意識、群體行為的培養,如自我展示、頑強意志、互相幫助和集體精神等。

(5)體現「健康第一」的思想。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貫徹因人而異的原則,尤其是高年級女生中許多同學已進入青春發育期,更要注意安排適合她們生理、心理特點的教學內容。練習中的各種生理指標、心理狀態和同學之間的關系,都要體現「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學生在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方面都獲得全面和諧地發展。

(6)注意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思維力。教學中教師要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注意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如「小小設計師」是將單一的往返跑與創造性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設計跑步圖形;又如「青蛙跳荷葉」,是把雙腳連續向前跳的動作與蛙跳的動作相結合,讓學生通過想像,形象生動地模仿青蛙輕巧落地的動作,從而幫助他們掌握跳遠落地的緩沖動作。

(7)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教材中多數教學案例都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究、發現、實踐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在這一段時間內學生是真正的課堂學習的主角,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內容,自主決定難易程度,自己掌握學習進程。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搭建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不包辦代替。

第四章 技巧與器械體操教學內容介紹

1.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目標

水平(三)《教師用書》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材內容分為四項:技巧、支撐跳躍、低單杠、實用性攀爬。這些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實用性強,項目較多,器械的高低、寬窄變化較大。有些動作要使身體倒置、跳起、騰空或在杠上完成一定難度的練習,甚至還有一定的危險性。在這樣的條件下引導學生鍛煉,首先能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促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其次,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群體的幫助,克服種種不適、緊張等心理障礙,不僅掌握了技術動作,而且提高了學習情緒,增強了意志品質,並得到了合作學習的樂趣。同時,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嚴格遵守練習程序和群體活動規范,也為學生遵守社會公共秩序作了一次很好的演練。再次,當學習獲得成功和進步以後,學生在體驗到自我價值的時候,會產生自我展示的願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五條:

(1)初步掌握技巧與器械體操的內容,在單個動作基礎上,學會做組合動作。

(2)發展學生的體能,提高靈敏、協調和平衡能力,增強肢體肌肉力量,改善身體機能水平。

(3)培養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展示自我,體驗在運動時的心理感受,克服膽怯、畏難等心理障礙。

(4)增強保護與幫助和合作學習的意識,體驗群體學習生活的樂趣。

(5)培養勇敢、頑強、果斷和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促進身體、心理的和諧發展。

2.技巧與器械體操的特點

(1)五、六年級既是小學最高的年級段,又要為即將升入初中作好各種准備,具有承上啟下的特點。五、六年級教學內容在三、四年級的基礎上,內容有所增加,難度有所提高,是三、四年級教學內容的發展、變化和重新組合。同時,五、六年級與初中一年級教學內容在某些具體的名稱上更趨於接近,體現了小學技巧與器械體操教學與初中體操教學內容相銜接的特點。

(2)隨著文化知識學習和社會經驗的逐漸增加,五、六年級學生對動作的掌握不再滿足於表面上粗略的學習,而是開始追求動作內在關系的把握,表現出教學內容的技術因素有所增加。盡管這些技術要求還是很簡單的,但反映了該階段學生學習的一種傾向。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握傳授技術的「度」,既不能過多地追求技術細節,偏離小學教學的實際,又不能否定技術動作的規范,使學習缺乏深度。

(3)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五、六年級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教學內容各個項目的力量要求增加了,如出現了以靜力性練習為主的倒立動作,單個動作和組合動作的難度和強度都比三、四年級有所加大;同時,又要注意男女生之間的差別。開始進入生長發育第二高峰期的男女生之間的生理、心理差異逐步明顯,在一些難度較大的教材中,把男女生的學習內容加以分列,男生更突出剛性,女生更突出柔性,使學習內容更適合男女生的生理、心理特點。

(4)教學內容的選取更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五、六年級的技巧與器械體操教學內容有許多動作接近學生的生活,如從高處跳下,從低處跳上,攀登和爬越各種障礙,出現意外或失去重心時的應急措施等。這些貼近生活的模擬性練習,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實用價值。

3.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內容

(1)技巧

① 各種滾動與滾翻動作(包括:發展滾動能力的練習——握踝前後滾動、抱球前後滾動、夾物前後滾動、抱頭直體左右滾動、抱球直體左右滾動、抱頭屈體左右滾動、抱球跪撐屈體左右滾動、屈肘跪撐左右滾動、抱腳團身左右滾動等;發展前滾翻能力的練習——雙手握踝前滾翻、雙腳夾球前滾翻、雙手抱球滾翻、一手抱球,一手支撐前滾翻、雙手抱球肩側前滾翻、跳箱蓋上前滾翻、滾翻時低頭,以單肩支撐由高處向下前滾翻、連續前滾翻、高處跳下後接前滾翻、模擬被絆倒接前滾翻、前滾翻分腿起、慢跑急停,重心前移做前滾翻、越過障礙前滾翻、雙人「車輪」前滾翻等;發展後滾翻能力的練習——雙手握踝後滾翻、雙腿夾物後滾翻、連續後滾翻成直線、「波浪」式後滾翻、高處跳下後接後滾翻、後滾翻接球等)

② 各種簡單的倒立動作(包括:肩肘倒立——雙人配合練習、腳蹬牆成手倒立、腳蹬牆手倒立後作前滾翻等)

③ 保護與幫助下做手倒立(包括:靠牆手倒立、靠高墊手倒立、有人扶持手倒立等)

(2)支撐跳躍

① 發展支撐跳躍能力的練習(包括:原地起跳,空中分腿練習;分腿立撐練習;分腿立撐,推手挺身跳起練習;上步助跑,起跳練習;「撐駱駝」練習;助跑,起跳,支撐,分腿練習;助跑起跳,分腿跳上模仿跳箱練習等)

② 山羊分腿騰越(包括:在保護與幫助下練習;在安全條件下練習;完整動作練習)

(3)低單杠

① 發展懸垂能力的練習(包括:仰卧懸垂臂屈伸;屈臂蹲懸垂擺動;屈腿懸垂擺動;穿臂前後翻;蹲懸垂,穿杠成倒懸垂;高杠屈臂懸垂)

② 發展支撐能力的練習(包括:雙杠支撐移動;低單杠支撐左右移動;跳上成正撐,前翻下;跳上成正撐,上體前翻慢下成蹲立等)

(4)實用性攀爬

① 各種攀爬練習(包括:爬斜梯,跳下成前滾翻起立跳箱;攀爬2米高的障礙物;攀爬輪胎架)

② 手腳並用爬竿(繩)(包括:爬垂直竿(繩);爬斜竿(繩)等)

4.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與學法

(1)關注每一位學生,確保每個學生受益。

教學中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包括體育能力較強的、較差的和一般的學生。這里尤其需要提出的是,體育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因為成績好,並經常作為教師的助手而受到重視;體育能力較差的學生則是教師傳統關注的對象。而作為班級人數佔大多數的體育能力一般的學生,因為人數多,又沒有更多的特殊情況需要教師「操心」,會有意無意地被教師所忽視,這個現象應該引起注意並加以改進。雖然從表面上看,對體育能力一般的學生的忽視不會影響教學質量,這些學生大多數能夠完成學習任務,但從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要求分析,這種忽視是不能允許的。因為,每一位學生都需要教師的注意、關懷和幫助。所以,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要確保每個學生受益,不僅要關注那些體育能力較強和較差的學生,也不能忽視體育能力一般的學生。例如,有的教師在體育課中建立了體育委員「輪崗值日」制度,讓每一位學生在一學期都當一回體育委員。這就改變了以往體育委員由一人「承包」的做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值日委員」崗位上,學習服務、學會溝通、鍛煉自己、展現自我。

(2)注重講解、示範的啟發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什麼、怎麼講、講到哪兒為止,都是講解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例如,技巧教學時提問學生「什麼時候交叉腿」,「轉體方向怎麼判斷」,「後滾翻推手時間和方法」。這些帶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提問,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開動腦筋,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參與意識。講解時,還要講清動作的重點,指出難點。要防止主觀臆斷講解。還必須鑽研在課的哪一環節,用多少時間、什麼方式、怎麼精講,要隨時反饋講解的效果。還要善於運用術語,例如,教學初,可結合掛圖講解動作的術語,使學生初步了解動作術語的形象概念;演示時,可結合動作,重點提示術語,使學生看見動作後,知道「是什麼名稱,在身體什麼部位,該怎麼做」;練習中,可讓學生根據術語做出動作,使他們建立從術語到動作的聯系。

示範方法的運用也要講究啟發性。示範時,應力求穩、輕、美,使學生在動態的示範中得到健與美的享受。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採用不同的示範方法,例如,練習初的完整示範或邊示範、邊講解;改進動作時的重點示範;小結時的演示性示範等。

(3)重視練習的幫助性。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練習活動,往往都是在教師或同伴的幫助下進行的。由於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內容大多數與學生平時生活和學習的正常身體姿勢和位置不同,學生在練習時會產生不習慣的感覺;有些動作有一定的危險性,學生在練習時會產生猶豫和害怕心理。因此,練習的幫助性是學生在學習動作和鍛煉身體過程中,增強信心、增添勇氣的必要手段。同時,在互相幫助的練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與教師或同伴的互相協作、互相磋商和互相交流,把自己融入到群體之中,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體驗到對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做好專門性准備活動。

技巧與器械體操教材內容對柔韌性和協調性要求較高,除了做一般性准備活動之外,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做好專門性准備活動,特別應加強頭、頸、肩、腰、腕、踝等部位的活動。

第五章 小球類和球類游戲教學內容介紹

1.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學目標

球類活動是小學生特別喜歡的項目。孩子們都喜歡玩球、打球和賽球,著名的球星也往往是他們羨慕和崇拜的偶像。球類活動不僅具有對抗性、趣味性等特點,而且強調集體合作,靈活多變地運用各項技戰術,對鍛煉人的體力,發展社會適應能力,充分發揮個人和集體的聰明智慧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體條件的限制,難以運用成人規范的場地、器材和嚴格的規則進行球類活動。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縮小了場地與用球、簡化了規則,稱之為「小球類和球類游戲」。本章選用了小籃球、小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四項作為水平(三)的教學內容。

本章的教學目標有如下五條:

(1)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參與球類活動的意識與行為,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與興趣性。

(2)學習簡單的球類活動基礎知識,初步掌握簡單的球類活動基本技術和技能。

(3)發展學生的速度、靈敏與協調素質,提高與改善學生的身體機能水平。

(4)通過球類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樹立自尊與自信心。

(5)增強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形成關心集體、尊重對手、遵守紀律的良好體育風尚。

2.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特點

(1)在水平(二)的基礎上,提高了小球類的基本技術、集體配合和簡單規則的要求,並逐步建立戰術概念。

(2)加強了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對抗性活動和游戲,逐步向小球類的簡易教學比賽過渡。

(3)球類教學內容突出了學生在教與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注重學生的運動參與、自主學習、集體意識、合作交往、情緒調控的能力培養。

(4)競技運動項目的改造,保留了球類活動的特徵,降低了技術難度要求,體現對體育文化的傳承。

3.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學內容

(1)小足球

① 足球基礎知識(包括:小足球場地及設備規格、足球基本規則——擲界外球、踢球門球、踢角球、罰點球、任意球)

② 足球基本技術與游戲(包括:顛球與游戲;運球與游戲;踢球與游戲)

(2)小籃球

① 籃球基礎知識(包括:籃球場地及設備規格;籃球基本規則——推人犯規、拉人犯規、阻擋犯規、腳踢球違例、拳擊球違例)

② 籃球基本技術與游戲(包括:耍球游戲;傳球游戲;運球游戲;投籃游戲)

(3)羽毛球

① 羽毛球基礎知識(包括:羽毛球場地;羽毛球基本規則;發球違例的幾種情況)

② 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游戲(包括:握拍法;耍球游戲;低手擊球游戲;高手擊球游戲)

(4)乒乓球

① 乒乓球基礎知識(包括:檯面的區域;擊球時間劃分;握拍法)

② 乒乓球基本技術與游戲(顛球游戲;擋球游戲;發球游戲;攻球游戲)

4.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與學法

(1)五、六年級的小球類教學,教師要有目的地提高體育文化的內涵,結合教學內容介紹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在游戲和競賽活動中學習規則,掌握安全活動的方法,以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懂得安全地參加球類活動。

(2)五、六年級學生對球類運動的學習正處於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多接觸球,讓學生在熟悉球性中提高控球能力。對場地器材條件較困難的地區和學校,可因地制宜地開發代用器材,例如可以自製麻繩球、藤球、棕球等用於小籃球、小足球活動。

(3)充分發揮球類游戲的功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要講究教學方法,加強學法指導,採用主題教學、情境教學等方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中主動、積極、快樂地學習。

(4)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合作的互動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互相觀察、互相模仿、互相幫助的同時,應提倡師生之間共同參與,互相交流,在融洽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師生共同發展,共同提高。

(5)在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例如,針對小球類活動對抗性較強,運動量較大的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體驗身體疲勞時的心理感受;針對小球類活動對熟悉球性、控制球能力要求較高的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樹立自信、自強,培養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針對小球類活動的群體性特點,教師可在活動中加強學生同伴和群體之間的協作配合,以增強他們對人際和社會交往的適應能力。

第六章 游戲與游戲教學內容介紹

1.游戲與游戲教學的教學目標

根據新的體育課程標准編寫的小學體育《教師用書》,沒有將游戲作為單獨一類教材內容,而是把游戲教材內容與各項體育教材內容相結合,分散在各項身體鍛煉實踐內容之中,這是新教材結構上的一個特點。因為小學體育教材內容,特別是在小學的中低年級應以游戲為主線,使基本教材游戲化,又多運用游戲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這一章「游戲與游戲教學」教材,雖然也介紹了一些游戲,並盡可能不與各類教材內容中的游戲重復,只是在舉例時,聯繫到五、六年級的教材內容,介紹如何進行游戲教學。本章所列舉的案例,也是為說明如何教游戲而選編的。這些方法僅供老師教學時參考。

水平(三)《教師用書》的游戲教學,是以課程標准目標導向來確定的,它有具體的游戲內容和教學目標,有特定的情節和活動方式、活動規則和活動結果,有別於其他教材中的游戲教學,是實施教學評價的「主體性」游戲。這些游戲是以自身特有的編排體系,以游戲教材為主線,以身體活動為載體,以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掌握游戲的知識和技能,培養意志品質,滿足心理需求,體驗群體學習的樂趣為目標而開展的教學活動。因此它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獨特的意義。

H. 小學體育教育教學的內容

小學的體育教學主要是讓孩子有體育認知水平,足籃拍的基本認知技能,跑步跳躍的基本認知以及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知識。通過體育游戲達到體育鍛煉的初步掌握。

I. 小學體育教學的特點有哪些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小學體育教師用書
(水平三)內容介紹(供小學五~六年級使用)

課程教材研究所體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本書是由課程教材研究所體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自2003年9月進入全國各實驗區進行實驗以來,許多實驗學校獲得不少成功的經驗,同時也有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為了使正在進行的教學實驗工作更符合體育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我們綜合了各實驗區學校對新教材試行中的經驗和建議,對新教材作進一步的介紹和分析。希望能幫助五、六年級教師在一個更廣泛的空間中對新教材有所感悟,有所把握,有所創意。

水平(三)《教師用書》全書共有十一章,根據內容性質可分為四個方面:

第一方面,學生的運動實踐學習內容;

第二方面,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常識學習內容;

第三方面,學生的學習評價建議;

第四方面,教師的教學工作指導建議。

現將四方面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第一方面,學生的運動實踐學習內容

學生的運動實踐學習內容,在水平(三)《教師用書》的十二章中佔了七章,由第二章至第八章構成。這一部分內容,是水平(三)《教師用書》的主體部分。請見下表:

以上七章學習內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強調教學內容的游戲性、活動性、選擇性和範例性。為了體現這些特點,這部分內容較多地採用了生動、形象、活潑的練習動作、組織形式和學習方法,教師用書提供的許多圖例(包括活動場景圖、動作過程示意圖、技術原理圖),也都帶有學習和生活的趣味。選編的教材內容都是示例性的,這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下自主選擇的餘地和發展的空間。同時,在各章節教材內容中,還提供了相關教材內容的「教學案例」,這又為教師創造性地選擇與組合教材內容拓寬了思路。這套新教材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仍然以「田徑」、「體操」、「球類」冠名教材,體現出水平(三)《教師用書》在全新的課程理念中,對體育文化屬性的一種繼承。

下面我們把這七章內容分別加以介紹。

第二章 基本體操教學內容介紹

1.基本體操的教學目標

水平(三)基本體操教材由三部分組成:隊列和隊形、徒手操和輕器械操。

基本體操對培養學生身體的正確姿勢,矯正不良體態,促進機能發展,增進健康,以及提高學生合作交往與協同動作能力,形成良好的組織紀律、集體意識和心理品質,都具有重要意義。

水平(三)基本體操的教學目標,可以歸納成以下4項:

(1)學會簡單的基本體操動作方法,培養身體的正確姿態;

(2)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體驗活動的興趣;

(3)促進身體協調、勻稱發展,增進健康水平;

(4)提高學生集體活動的意識與行為,體驗個人與群體合作交流的感受。

2.基本體操的特點

水平(三)的基本體操教學內容,在水平(二)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容和難度,其特點是:隊列隊形練習中的向左、右、後轉走動作,自然、流暢、活潑,不要求按《隊列條令》的轉法和節奏操練。行進中裂、並、分、合隊走的練習,是一組縱隊行進間由多變少或由少變多的隊形變換的練習。預令(口令詞)較長,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注意力以及集體動作協調一致的能力。

徒手操,也就是《小學生廣播操》第二套,是國家專為全國小學生創編的。這套操具有與一般徒手操不同的特點,如,操節多(共12節),各節操的節拍多(每節操4個8拍至8個8拍);變化多(每一節拍要做一個以上動作,而且左右肢體動作不絕對對稱,只在前後4拍或8拍的反復中動作相同)。整套操節奏鮮明,富有韻律感和表現力。可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全套操的動作,還應啟發學生理解和表現該操所具有的健身、育心、健美的功能,以及活潑歡快、朝氣蓬勃等豐富內涵。

棍棒操是在徒手操基礎上發展的,是輕器械操的一種。它藉助變換握棍的位置和動作,增大動作的幅度和力度,以增強肌肉的伸展性和關節、肩帶的靈活、堅韌性,以及提高身體的協調性等;同時對於糾正身體不良姿態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本套棍棒操結構簡單、節奏鮮明,易學易練。學生可以識圖自練。

3.基本體操的教學內容

(1)隊列和隊形——① 向右(左)轉走;② 向後轉走;③ 行進間列隊、並隊走;④行進間分隊、合隊走。

(2)徒手操和輕器械操——① 徒手操:小學生廣播體操;② 輕器械操:棍棒操(共八節)。

4.基本體操的教與學法

(1)基本體操內容豐富,練習的形式和動作的方法各不相同,教與學應針對教材的特色、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實際能力而定。

(2)高年級學生已具備較大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多採用探究法,自學自練法、合作交流法、結伴練習法等教與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練習。

(3)基本體操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和加強指導,適時進行示範與點評。必要時,教師可改變動作的結構、內容的組合、運動量的大小、組織形式的變化或採用游戲方法來提高學習效果。

(4)隊列和隊形練習,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動作節奏感和整體協同一致上。既要掌握隊列和隊形的動作方法,又要提高與改善學生的精神狀態。

(5)教材中的徒手操選用了原第二套小學生廣播體操,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選用2002年教育部頒發的新的小學生廣播體操進行教學。還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廣播操進行創編,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6)進行棍棒操教學時,教師應建立收發器械的常規要求,以取得安全、有序、快捷的效果。

第三章 田徑教學內容介紹

1.田徑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

五、六年級田徑教學內容是一項發展學生基本活動能力的基礎性教材,雖然冠名為「田徑」,與田徑運動項目名稱一致,但它的教材內容仍是一些較為簡單的跑、跳、投動作,沒有過細的技術和規定過嚴的方法。教材的內容與形式突出了多樣性、游戲性、趣味性和實用性特點,注重學生學習目標的全面達成。通過田徑教學,要達到以下五條目標:

(1)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田徑運動的意識與行為,提高學習田徑的興趣。

(2)掌握跑、跳、投的動作方法,培養學生身體正確姿勢,學會田徑運動的簡單技術和技能。

(3)發展靈敏、協調、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質,促進身體機能正常發育。

(4)營造生動、活潑、和諧的學習氛圍,增強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勇氣和信心。

(5)培養群體意識,增強責任感,提高合作與競爭能力,體驗田徑運動的樂趣。

2.田徑教學內容的特點

(1)小學五、六年級的田徑教學內容是在三、四年級的基礎上發展的,主要是通過形式多樣的跑、跳躍、投擲練習和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一些情境性或主題性的游戲活動,讓學生逐步掌握田徑運動的正確方法和合理動作。

(2)選編的田徑教學內容,無論是分解動作還是連貫動作,個人練習還是集體協作練習,都力爭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教學思想,如「小小設計師」、「搶占奔跑空間」,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教學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認知、學會生活。

(3)教學內容淡化了競技性,增加了游戲性、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和教育性內涵,如「青蛙過河」「學習解放軍,爭當神投手」「歡慶申奧成功」。這些教學內容豐富、生動活潑、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既能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跑、跳躍、投擲的知識和技能,又能將課堂延伸至社會,使田徑教學內容具有更大的活力。

3.田徑教材的教學內容

(1)跑

① 發展快速跑能力的練習(包括:各種快速起動的跑;追拍跑;接力跑;「攻克堡壘」游戲;障礙賽跑;不等距離的追逐跑)

② 發展耐力跑能力的練習(包括:自然地形跑;定時跑;定距跑)

(2)跳躍

① 發展跳躍能力的練習(包括:各種方式跳繩;跳竹竿:「協同跳」游戲;摸高跳)

② 跳高(包括:跨跳練習;助跑起跳,直腿擺動坐上跳箱;急行跳高)

③ 跳遠(包括:立定跳遠;「青蛙跳荷葉」游戲;助跑幾步,一腳跳起雙腳著地;急行跳遠)

(3)投擲

① 發展投擲能力的練習(包括:滾;拋;擲;投;推;撇等)

② 發展擲遠能力的練習(包括:原地及自然跑幾步肩上投擲;原地及自然跑幾步背後過肩投擲;推擲實心球等)

③ 發展投准能力的練習(包括:固定目標投准;活動目標投准)

4.田徑的教與學法

(1)重視學生的體驗。在一些比較簡單動作的教學時,教師只要提示動作要領、方法與要求,對於動作細節不要提出過高、過細的要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引導他們自主選擇練習內容,自己參與動作演練,自我感受活動過程,主動探索練習方法和比賽戰術,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積極的運動體驗。

(2)精心設計練習的形式。教師要運用多樣化、游戲化、趣味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激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以充分體現田徑教學的多種功能,達到全面鍛煉、愉悅身心的目的。如,在學習「搶占奔跑空間」游戲時,可採用多種方法完成;進行「消滅老鼠」游戲,可採用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場地完成。

(3)不斷變化練習的方式。在教學組織時,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改變練習的方式與方法,如調整練習的距離、高度、速度、重量,對前進的路線,器械的擺放,分組的形式,合作的組合等等都可以進行變化,以不斷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

(4)創設個性發展和群體合作學習的良好環境。教材中有許多發展學生個性和群體合作學習的練習,如「個人搶占空間」、「集體搶占空間」、「障礙賽跑」、「三人追拍」、「四人協作跳」和「提速火車」等等。這些活動是完成課程目標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和練習方法的傳授,更要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和群體意識、群體行為的培養,如自我展示、頑強意志、互相幫助和集體精神等。

(5)體現「健康第一」的思想。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貫徹因人而異的原則,尤其是高年級女生中許多同學已進入青春發育期,更要注意安排適合她們生理、心理特點的教學內容。練習中的各種生理指標、心理狀態和同學之間的關系,都要體現「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學生在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方面都獲得全面和諧地發展。

(6)注意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思維力。教學中教師要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注意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如「小小設計師」是將單一的往返跑與創造性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設計跑步圖形;又如「青蛙跳荷葉」,是把雙腳連續向前跳的動作與蛙跳的動作相結合,讓學生通過想像,形象生動地模仿青蛙輕巧落地的動作,從而幫助他們掌握跳遠落地的緩沖動作。

(7)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教材中多數教學案例都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究、發現、實踐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在這一段時間內學生是真正的課堂學習的主角,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內容,自主決定難易程度,自己掌握學習進程。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搭建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不包辦代替。

第四章 技巧與器械體操教學內容介紹

1.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目標

水平(三)《教師用書》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材內容分為四項:技巧、支撐跳躍、低單杠、實用性攀爬。這些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實用性強,項目較多,器械的高低、寬窄變化較大。有些動作要使身體倒置、跳起、騰空或在杠上完成一定難度的練習,甚至還有一定的危險性。在這樣的條件下引導學生鍛煉,首先能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促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其次,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群體的幫助,克服種種不適、緊張等心理障礙,不僅掌握了技術動作,而且提高了學習情緒,增強了意志品質,並得到了合作學習的樂趣。同時,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嚴格遵守練習程序和群體活動規范,也為學生遵守社會公共秩序作了一次很好的演練。再次,當學習獲得成功和進步以後,學生在體驗到自我價值的時候,會產生自我展示的願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五條:

(1)初步掌握技巧與器械體操的內容,在單個動作基礎上,學會做組合動作。

(2)發展學生的體能,提高靈敏、協調和平衡能力,增強肢體肌肉力量,改善身體機能水平。

(3)培養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展示自我,體驗在運動時的心理感受,克服膽怯、畏難等心理障礙。

(4)增強保護與幫助和合作學習的意識,體驗群體學習生活的樂趣。

(5)培養勇敢、頑強、果斷和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促進身體、心理的和諧發展。

2.技巧與器械體操的特點

(1)五、六年級既是小學最高的年級段,又要為即將升入初中作好各種准備,具有承上啟下的特點。五、六年級教學內容在三、四年級的基礎上,內容有所增加,難度有所提高,是三、四年級教學內容的發展、變化和重新組合。同時,五、六年級與初中一年級教學內容在某些具體的名稱上更趨於接近,體現了小學技巧與器械體操教學與初中體操教學內容相銜接的特點。

(2)隨著文化知識學習和社會經驗的逐漸增加,五、六年級學生對動作的掌握不再滿足於表面上粗略的學習,而是開始追求動作內在關系的把握,表現出教學內容的技術因素有所增加。盡管這些技術要求還是很簡單的,但反映了該階段學生學習的一種傾向。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握傳授技術的「度」,既不能過多地追求技術細節,偏離小學教學的實際,又不能否定技術動作的規范,使學習缺乏深度。

(3)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五、六年級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教學內容各個項目的力量要求增加了,如出現了以靜力性練習為主的倒立動作,單個動作和組合動作的難度和強度都比三、四年級有所加大;同時,又要注意男女生之間的差別。開始進入生長發育第二高峰期的男女生之間的生理、心理差異逐步明顯,在一些難度較大的教材中,把男女生的學習內容加以分列,男生更突出剛性,女生更突出柔性,使學習內容更適合男女生的生理、心理特點。

(4)教學內容的選取更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五、六年級的技巧與器械體操教學內容有許多動作接近學生的生活,如從高處跳下,從低處跳上,攀登和爬越各種障礙,出現意外或失去重心時的應急措施等。這些貼近生活的模擬性練習,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實用價值。

3.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內容

(1)技巧

① 各種滾動與滾翻動作(包括:發展滾動能力的練習——握踝前後滾動、抱球前後滾動、夾物前後滾動、抱頭直體左右滾動、抱球直體左右滾動、抱頭屈體左右滾動、抱球跪撐屈體左右滾動、屈肘跪撐左右滾動、抱腳團身左右滾動等;發展前滾翻能力的練習——雙手握踝前滾翻、雙腳夾球前滾翻、雙手抱球滾翻、一手抱球,一手支撐前滾翻、雙手抱球肩側前滾翻、跳箱蓋上前滾翻、滾翻時低頭,以單肩支撐由高處向下前滾翻、連續前滾翻、高處跳下後接前滾翻、模擬被絆倒接前滾翻、前滾翻分腿起、慢跑急停,重心前移做前滾翻、越過障礙前滾翻、雙人「車輪」前滾翻等;發展後滾翻能力的練習——雙手握踝後滾翻、雙腿夾物後滾翻、連續後滾翻成直線、「波浪」式後滾翻、高處跳下後接後滾翻、後滾翻接球等)

② 各種簡單的倒立動作(包括:肩肘倒立——雙人配合練習、腳蹬牆成手倒立、腳蹬牆手倒立後作前滾翻等)

③ 保護與幫助下做手倒立(包括:靠牆手倒立、靠高墊手倒立、有人扶持手倒立等)

(2)支撐跳躍

① 發展支撐跳躍能力的練習(包括:原地起跳,空中分腿練習;分腿立撐練習;分腿立撐,推手挺身跳起練習;上步助跑,起跳練習;「撐駱駝」練習;助跑,起跳,支撐,分腿練習;助跑起跳,分腿跳上模仿跳箱練習等)

② 山羊分腿騰越(包括:在保護與幫助下練習;在安全條件下練習;完整動作練習)

(3)低單杠

① 發展懸垂能力的練習(包括:仰卧懸垂臂屈伸;屈臂蹲懸垂擺動;屈腿懸垂擺動;穿臂前後翻;蹲懸垂,穿杠成倒懸垂;高杠屈臂懸垂)

② 發展支撐能力的練習(包括:雙杠支撐移動;低單杠支撐左右移動;跳上成正撐,前翻下;跳上成正撐,上體前翻慢下成蹲立等)

(4)實用性攀爬

① 各種攀爬練習(包括:爬斜梯,跳下成前滾翻起立跳箱;攀爬2米高的障礙物;攀爬輪胎架)

② 手腳並用爬竿(繩)(包括:爬垂直竿(繩);爬斜竿(繩)等)

4.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與學法

(1)關注每一位學生,確保每個學生受益。

教學中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包括體育能力較強的、較差的和一般的學生。這里尤其需要提出的是,體育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因為成績好,並經常作為教師的助手而受到重視;體育能力較差的學生則是教師傳統關注的對象。而作為班級人數佔大多數的體育能力一般的學生,因為人數多,又沒有更多的特殊情況需要教師「操心」,會有意無意地被教師所忽視,這個現象應該引起注意並加以改進。雖然從表面上看,對體育能力一般的學生的忽視不會影響教學質量,這些學生大多數能夠完成學習任務,但從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要求分析,這種忽視是不能允許的。因為,每一位學生都需要教師的注意、關懷和幫助。所以,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要確保每個學生受益,不僅要關注那些體育能力較強和較差的學生,也不能忽視體育能力一般的學生。例如,有的教師在體育課中建立了體育委員「輪崗值日」制度,讓每一位學生在一學期都當一回體育委員。這就改變了以往體育委員由一人「承包」的做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值日委員」崗位上,學習服務、學會溝通、鍛煉自己、展現自我。

(2)注重講解、示範的啟發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什麼、怎麼講、講到哪兒為止,都是講解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例如,技巧教學時提問學生「什麼時候交叉腿」,「轉體方向怎麼判斷」,「後滾翻推手時間和方法」。這些帶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提問,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開動腦筋,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參與意識。講解時,還要講清動作的重點,指出難點。要防止主觀臆斷講解。還必須鑽研在課的哪一環節,用多少時間、什麼方式、怎麼精講,要隨時反饋講解的效果。還要善於運用術語,例如,教學初,可結合掛圖講解動作的術語,使學生初步了解動作術語的形象概念;演示時,可結合動作,重點提示術語,使學生看見動作後,知道「是什麼名稱,在身體什麼部位,該怎麼做」;練習中,可讓學生根據術語做出動作,使他們建立從術語到動作的聯系。

示範方法的運用也要講究啟發性。示範時,應力求穩、輕、美,使學生在動態的示範中得到健與美的享受。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採用不同的示範方法,例如,練習初的完整示範或邊示範、邊講解;改進動作時的重點示範;小結時的演示性示範等。

(3)重視練習的幫助性。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練習活動,往往都是在教師或同伴的幫助下進行的。由於技巧與器械體操的教學內容大多數與學生平時生活和學習的正常身體姿勢和位置不同,學生在練習時會產生不習慣的感覺;有些動作有一定的危險性,學生在練習時會產生猶豫和害怕心理。因此,練習的幫助性是學生在學習動作和鍛煉身體過程中,增強信心、增添勇氣的必要手段。同時,在互相幫助的練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與教師或同伴的互相協作、互相磋商和互相交流,把自己融入到群體之中,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體驗到對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做好專門性准備活動。

技巧與器械體操教材內容對柔韌性和協調性要求較高,除了做一般性准備活動之外,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做好專門性准備活動,特別應加強頭、頸、肩、腰、腕、踝等部位的活動。

第五章 小球類和球類游戲教學內容介紹

1.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學目標

球類活動是小學生特別喜歡的項目。孩子們都喜歡玩球、打球和賽球,著名的球星也往往是他們羨慕和崇拜的偶像。球類活動不僅具有對抗性、趣味性等特點,而且強調集體合作,靈活多變地運用各項技戰術,對鍛煉人的體力,發展社會適應能力,充分發揮個人和集體的聰明智慧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體條件的限制,難以運用成人規范的場地、器材和嚴格的規則進行球類活動。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縮小了場地與用球、簡化了規則,稱之為「小球類和球類游戲」。本章選用了小籃球、小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四項作為水平(三)的教學內容。

本章的教學目標有如下五條:

(1)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參與球類活動的意識與行為,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與興趣性。

(2)學習簡單的球類活動基礎知識,初步掌握簡單的球類活動基本技術和技能。

(3)發展學生的速度、靈敏與協調素質,提高與改善學生的身體機能水平。

(4)通過球類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樹立自尊與自信心。

(5)增強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形成關心集體、尊重對手、遵守紀律的良好體育風尚。

2.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特點

(1)在水平(二)的基礎上,提高了小球類的基本技術、集體配合和簡單規則的要求,並逐步建立戰術概念。

(2)加強了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對抗性活動和游戲,逐步向小球類的簡易教學比賽過渡。

(3)球類教學內容突出了學生在教與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注重學生的運動參與、自主學習、集體意識、合作交往、情緒調控的能力培養。

(4)競技運動項目的改造,保留了球類活動的特徵,降低了技術難度要求,體現對體育文化的傳承。

3.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學內容

(1)小足球

① 足球基礎知識(包括:小足球場地及設備規格、足球基本規則——擲界外球、踢球門球、踢角球、罰點球、任意球)

② 足球基本技術與游戲(包括:顛球與游戲;運球與游戲;踢球與游戲)

(2)小籃球

① 籃球基礎知識(包括:籃球場地及設備規格;籃球基本規則——推人犯規、拉人犯規、阻擋犯規、腳踢球違例、拳擊球違例)

② 籃球基本技術與游戲(包括:耍球游戲;傳球游戲;運球游戲;投籃游戲)

(3)羽毛球

① 羽毛球基礎知識(包括:羽毛球場地;羽毛球基本規則;發球違例的幾種情況)

② 羽毛球基本技術與游戲(包括:握拍法;耍球游戲;低手擊球游戲;高手擊球游戲)

(4)乒乓球

① 乒乓球基礎知識(包括:檯面的區域;擊球時間劃分;握拍法)

② 乒乓球基本技術與游戲(顛球游戲;擋球游戲;發球游戲;攻球游戲)

4.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與學法

(1)五、六年級的小球類教學,教師要有目的地提高體育文化的內涵,結合教學內容介紹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在游戲和競賽活動中學習規則,掌握安全活動的方法,以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懂得安全地參加球類活動。

(2)五、六年級學生對球類運動的學習正處於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多接觸球,讓學生在熟悉球性中提高控球能力。對場地器材條件較困難的地區和學校,可因地制宜地開發代用器材,例如可以自製麻繩球、藤球、棕球等用於小籃球、小足球活動。

(3)充分發揮球類游戲的功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要講究教學方法,加強學法指導,採用主題教學、情境教學等方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中主動、積極、快樂地學習。

(4)小球類和球類游戲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合作的互動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互相觀察、互相模仿、互相幫助的同時,應提倡師生之間共同參與,互相交流,在融洽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師生共同發展,共同提高。

(5)在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例如,針對小球類活動對抗性較強,運動量較大的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體驗身體疲勞時的心理感受;針對小球類活動對熟悉球性、控制球能力要求較高的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樹立自信、自強,培養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針對小球類活動的群體性特點,教師可在活動中加強學生同伴和群體之間的協作配合,以增強他們對人際和社會交往的適應能力。

閱讀全文

與小學體育教育水平一的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