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人與自然課堂教學標准

人與自然課堂教學標准

發布時間:2021-02-26 20:28:01

『壹』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是什麼 有標準的統一答案嗎 如有 請給出權威的出處 謝謝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和具體目標
?? 新一輪課程改革 ,是建國以來第三次大的課程改革。這次課改,不論是改革的力度還是是准備工作,在歷次課程改革它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說它 是我國教育史上一次最偉大的一次革命。
?? 1996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對1993年義務教育課程的實施狀況作了全國性的調查。這次調查涉及全國9個省市的城鎮、農村的16000多名學生、2000多名教師和校長,以及全國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的大部分委員,經過調查發現我國現行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 在課程功能上過於注重知識傳授,
?? 課程結構方面過於強調學科本位,
?? 課程內容方面「難、繁、偏、舊」,
?? 課程評價方面過於注重甄別、選拔,
?? 課程管理上過於集中等。
?? 經過認真考察研究全球課程改革的動態和趨勢,教育部認為,這些問題嚴重製約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嚴重影響著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培養,嚴重束縮著實現高質量基礎教育的發展。必須通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來實現培養目標的調整和培養方式的改變,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應答未來的挑戰。
??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涉及課程計劃、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管理等各個重要環節。需要一個明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總的指導思想和基本任務、改革的要求和政策的綱領性文件,1999年教育部便組織力量起草《綱要》,到2000年1月份,逐漸形成了課程改革綱要的基本框架。
?? 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歷經了27稿,僅2000年就舉行了上百次的研討會。徵求意見稿在全國廣泛徵求意見,並召開了有多方面專業人士參加的咨詢會議。
?? 經過進一步修訂,2001年6月7日教育部發出了《教育部關於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教基[2001]17號),將《綱要》以「試行」的形式正式頒布。
??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成為指導本次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對今後一段時間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有非常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課程改革也成為我們基礎教育一項重大的改革。課改實驗 從2001年9月起在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4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對新課程進行實驗。2003年,又將有1072個縣區進入新課程。
?? 這次課改的主要任務:
?? 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課程體系,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目標,設置具有均衡性、綜合性與選擇性的課程結構,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探索有利於學生、教師和學校發展的課程評價制度,推行民主化的三級課程管理體系。
?? 六個具體目標:
??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 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 一、新課程的目標定位 。
?? 1、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
?? 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 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是奠基工程,關繫到未來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課程改革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考慮到各地區的差異,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學生的適應性,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 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未來社會需要高素質的、具有廣泛適應性的、全面發展的人。
?? 為了學生的個體發展。現行課程體系強調整齊劃一、規模效應,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忽視學生發展的具體性、差異性。新課程追求學生的個性發展,承認學生是發展的、有潛力的、有差異的人,是活潑的、具有獨立個性的人。教育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具體性。
?? 2、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各學科的課程目標,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 3、新課程總的培養目標。
?? 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
?? 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
?? 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 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
??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 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 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 二、新課程的內容選擇
?? 4、學科課程標準的新特點
?? 語文:培養人文素養 。
?? 重積累,重感悟,重運用。
?? 數學:變得更容易一些。
?? 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用數學,學習有用的數學。基本模式: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
?? 地理:知道學了有什麼用。
?? 應使學生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知識。
?? 物理、化學:激發學習興趣 。
?? 提倡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技能和方法。
?? 科學:從小學會探究 。
?? 讓學生在探究上,不斷啟發學生去猜測、去思索、去動手實驗。
?? 生物: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 改變了以學科為中心構建課程體系的思路,課程標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使學生全面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所必備的知識。
?? 外語: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包括情感態度、文化意識、語言能力、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
?? 歷史與社會:體現時代精神 。
?? 大力提倡人文精神、科學態度、民主與法制觀念、國際意識、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 美術:設計美的生活。
?? 讓孩子從兒童時代就接觸材料,接觸工具,會動手做出簡單的器物。分為4個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
?? 體育:堅持健康第一 。
?? 把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終身鍛煉意識、全民健身意識、與人交往合作意識作為重點。
?? 音樂:以審美教育為核心
?? 強調通過音樂課程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強調讓學生感悟、理解音樂、喜歡音樂,為學生一生愛好音樂打下基礎。
?? 藝術:情感與審美的教育 。
?? 回歸藝術教育的本質,使藝術課體現出鮮明的人文性、綜合性、創造性和愉悅性。
?? 5、強調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
?? 比如,語文課程標準的設計,突破了學科中心視野,充分考慮與兒童的生活相聯系,強調在生活中、在運用中逐步加深對詞語的理解.不死記硬背詞語解釋。重視日常生活中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 6、強調課程內容反映當代社會生活,聯系社會實際。
?? 三、新課程的結構調整
?? 7、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強調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 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既是本次課程結構調整的三條基本原則,又是新課程結構區別於現行課程結構的三個基本特徵。
?? 課程結構的均衡性是指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各種課程類型、具體科目和課程內容能夠保持一種恰當、合理的比重。
?? 首先要承認每門課程的獨特性和獨特價值,它們在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貢獻。其次要承認每門課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沒有一門課程能夠包打天下,實現所有的課程目標。課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是整體發揮課程功能, 全面實現課程目標的必然要求。再次要承認課程之間在教學任務上有輕重之分。義務教育階段設置的各門課程依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學科自身的特點以及課程之間的關系,在課程開設順序上有先有後,在課程內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課時比例設計上有高有低,從而使各門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所處的位置和所承擔的任務有所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說,各門課程要區別對待,但這種區別對待的目的正是使課程之間保持一種均衡,從而實現課程的整體優化。從學生角度來說,均衡性也決不是指學生各學科或各領域平均發展,而是指個性的和諧發展。
?? 課程結構的綜合性是針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而提出的。它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 第一,加強學科的綜合性。就一門學科而言,注重聯系兒童經驗和生活實際;就不同學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關聯,相互補充。新課程結構重視了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了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從而改變了現行課程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
?? 第二,設置綜合課程。設置綜合課程是課程結構綜合性的集中體現。本次課程改革不僅開設了與分科課程相對應的綜合課程,而且規定,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在「綜合型」的課程計劃中,原有的物理、化學和生物被整合為科學,歷史、地理被整合為歷史與社會,美術、音樂被整合為藝術,這三個科目皆屬於綜合課程的范疇;此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以及綜合實踐活動作為高度整合的綜合課程在課程計劃中都佔有一席之地。實施綜合課程一定要以綜合的觀念為指導,真正發揮綜合課程的價值和作用。
?? 第三,增設綜合實踐活動。如上所說,這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為此,我們特別提出來加以強調。從本質上講,這是一門非學科領域,是基於生活實踐領域的課程,它是基於學習者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
?? 課程結構的選擇性是針對地方、學校與學生的差異而提出的,它要求學校課程要以充分的靈活性適應於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以顯著的特色性適應於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方向,以選擇性適應於學生的個性發展。
?? 四、新課程的教學策略
?? 8、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持續發展的過程。強調教師與學生的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促進學生能動的發展。
?? 9、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 自主學習的基本特徵和要素:對學習要有興趣,興趣是主動學習的動力。對人生的熱情、熱愛是主動的源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意義,具有內部動機,不是「要我學」而是「我要學」。主動需要培養。自主性是強調能動的、積極的參與學習活動,自我設計學習目標、學習進度、評價指標,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 策略,對認知活動自我調控,注重情感體驗,
?? 傳統的教育觀往往一切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為中心,老師問什麼,學生答什麼;老師布置什麼,學生做什麼。學生缺乏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時間,阻礙了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揮創見,主動發現真理。未來是一個多變、充滿問題的未來。個人的生存、社會的發展要求具有這樣一種素質和能力,即「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以一種全球主義的視野探究問題的實質,自己思考,獨立判斷解決問題。」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樹立教應為學服務的新理念,讓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下,全程自主學習,讓學生帶著教材、學案走向老師。
?? 合作性是強調小組成員圍繞共同的任務密切的配合、積極的互動,解決問題,共同發展。合作的基本要素:要有一種合作意識,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要積極承擔完成共同任務的責任。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方法與技巧。
?? 合作能力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不會合作,缺乏合作能力的人必將被激烈的社會競爭所淘汰。合作能力是由若幹人或若干單位互相配合完成某項具體任務的能力。而現在,我們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與他人相處和協作的機會,容易造成孤僻依賴的性格。所以,不論從未來社會還是現實生活都應加強學生合作能力培養。
?? 探究性是強調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實踐、參與、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親身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不是科學研究,探究更是一種經歷、一種過程。探究的五個要素:提出一個科學性的問題,搜集證據,處理信息,提出解釋,求證過程,獲得認識並發表探究結果。
?? 小學階段是人才培養的啟蒙時期,是孕育創新意識的重要時期。作為小學教師要堅持不懈地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而兒童的創新意識從探究開始。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圍繞需要探究解決的特定問題而進行的一種學習活動。探究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鼓勵創新。在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學習中,教師鼓勵學生自由想像,提出各種假設和預見,充分尊重他們的思想觀點,使學生敢想敢幹,富有創新精神。
?? 自主、合作、探究是相互聯系的,自主是基礎。
?? 不否定接受的學習方式,兩者要有機地結合起來。
?? 10、倡導學生要富有個性的學習。
?? 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形成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體現學生個體發展的獨特性。
?? 11、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有利的學習工具,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 12、教師角色的新定位。
?? 教師角色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
?? (一)探求者。
?? 教學過程應當是教師帶領學生主動認知、探究問題的過程,課堂教學應當以探究為切入點組織教學活動。學生是教師的探求夥伴,師生一起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 (二)合作者。
?? 教育教學活動應該在師生之間,特別是在學生之間產生互動,相互交流,共同發展,教學相長。合作學習,在合作對象上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師師合作;二是師生合作;三是生生合作。在合作過程中,也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全員合作;二是全程合作;三是全域合作。
?? (三)指導者。
?? 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活動,都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創設一種激活學生思維的情景,引導學生主動認知、質疑問難,把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師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問題的互動過程,讓學生在主動尋求答案的過程中,獲得研究的積極體驗,掌握研究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逐步形成遷移知識和能力的本領,為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 教師作為指導者,應側重於以下八個方面:
?? (1)指導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
?? (2)指導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 (3)指導學生學習的策略;
?? (4)指導學生收集、處理信息;
?? (5)指導學生發展自己的優勢和個性;
?? (6)指導學生學會交往;
?? (7)指導學生學會生活;
?? (8)指導學生學會創造。
?? (四)學習者。
?? 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面對層出不窮的新觀念、新知識、新學科、新技術,面對新課程全新的設計思路、全新的目標、全新的內容、全新的實施策略,面對急劇發展變化的教育對象,教師應是一個學習者,並且要善於學習,方能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
?? 教師學什麼?主要有七個方面:
?? (1)學習宏觀教育,了解改革的大趨勢,將自己從事的微觀教育改革置於宏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使微觀教學改革符合大方向、大趨勢;
?? (2)學習現代科技知識,了解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的新領域、新走向、新成果,以便勝任新課程中的現代科技的教學;
?? (3)學習現代教育技術,能夠較全面地運用微機,開發、利用互聯網上的教育資源,比較熟練地運用信息技術改革教學;
?? (4)全面深入地學習新課程,能夠熟練地駕馭自己所教學科的新教材;
?? (5)通讀一下中外教育史,對人類教育的發展沿革、各個教育學派的基本主張以及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 (6)系統地讀幾本經典教育論著,如國外蘇霍姆林斯基、布魯姆、布魯納、杜威的代表性教育論著,國內孔子、蔡元培、陶行知、葉聖陶等人的代表性教育論著,從中汲取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論;
?? (7)教理科的老師適當地涉獵一些文科知識,教文科的老師適當涉獵一些理科知識,以適應新課程中文理滲透、學科交融的發展態勢。開卷有益,深入研究一兩個領域,更能受益。
?? (五)反思者。
?? 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必須經常反思。教師施教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不斷更新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唯有經常學習、實踐、探索、反思,才能使自己的知識、心智、能力、方法適應發展變化的教育形勢、教育對象和教改要求。
?? 教師對自己教育教學行為的反思,大體有五個方面:
?? (1)反思教育理念、教學思想;
?? (2)反思教學過程;
?? (3)反思教育結果:
?? (4)反思教育整體;
?? (5)反思教育個案。
?? 反思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經常想一想,寫教學日記、寫實驗報告、寫學術論文等。中學語文界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自24歲至今,寫下了約200多萬字的教學日記,多達60餘本。我們翻開他近幾年出版的專著,可以發現其中許多生動的材料都來自他的教學日記。
?? (六)研究者。
?? 我們教育系統要有一大批學者型的教育改革家,當今中國出不來教育名家和大家,我們應當有做學者型教師和教育大家的雄心鬥志。陶行知、葉聖陶、布魯納、贊科夫、蘇霍姆林斯基等人,原來都是普通教師,後來成了大家。
?? 五、新課程的評價體系
?? 13、評價的目的和功能: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
??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以促進發展為核心,發揮評價的檢查、診斷、導向、反饋、激勵等多種功能。
?? 14、建構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評價體系。
?? 15、評價內容、方法、標准、主體多元化。
??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
?? 評價方式強調過程與結果的統一、質與量的結合;
?? 評價主體強調教師、學生自評,校長、家長等共同參與。
?? 16、重視評價的過程,強調評價的即時性,提倡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
?? 六、新課程的管理政策
?? 17、教師、學生是課程課程資源的建設者和開發著。課程是由各級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共同決定、共同參與建設和開發的。
?? 18、教材只是個例子,教師要學會創造性的運用教材。
?? 19、實行教材多樣化,地方和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
?? 在時空上,有15%左右的課程是由地方和學校自主開發和選用的課程。 在管理上,給地方和學校一定的選擇空間。
?? 20、必須加強外語課的教學。

『貳』 什麼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關鍵因素

新課程的實施,其宗旨就在於轉變學習方式,轉變人才培養模式,而這個目標的實現關鍵在教師和課堂。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在學校,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就成為課程改革過程中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尤其是在課程內容和課標都發生較大變化的現實情況下,這個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實施新課程以來,我們普遍遇到的一個現象就是教師要求增加課時,強調教學內容講不完。我想,要解決這個矛盾的唯一辦法就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程改革如果最終不能影響到課堂的改變,這樣的改革就是令人懷疑的。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可是課堂上我們的老師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還和從前一樣,「舊瓶裝新酒」,那說明改革是失敗的。以上這些認識也正是我今天選擇這個話題和大家進行交流的原因。
從概念的角度講,與有效教學相對的應該是無效教學,但是,說一堂課任何效果都沒有,似乎又欠科學,所以我贊同某些學者用「低效教學」作為與有效教學相對的概念。英國學者布里奇斯古默波特在著作里列舉了低效教學的表現:1、不能維持課堂紀律;2、不能正確對待學生;3、不能取得預期課堂效果;4、沒有掌握所教的學科知識;5、沒有有效地傳授學科知識;6、沒有合理採納他人的意見。從這幾種表現來看,涵蓋了多個方面,有的是從教學狀態來評價的,有的是從教學行為來評價的,有的是從教學效果來評價的,有的是從教學准備來評價的,是如今人們對低效教學判斷的主要依據。下面從我個人的理解出發做一下解讀。
教師的教學任務能否完成,與課堂紀律有直接關系,任務都無法完成,有效就更無從談起了。所以說,課堂秩序好壞與教學效果也有著緊密地聯系。但在這個問題上要有一個辯證的尺度,混亂的課堂是低效的,安靜的課堂就一定是有效的嗎?不一定。有時候學生之間在討論問題、探究答案的時候,課堂也是不安靜的,然而就是在這不安靜中,學生之間有了碰撞和交流,對問題的思考有了深化和提升,這恰恰是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是有效的;反之,課堂是鴉雀無聲的,而學生的思維機器是停滯的,這卻恰恰又是低效的。所以,僅僅以課堂狀態作為判斷標準是不科學的。但是如果一位教師的課堂始終並長期是失控狀態下的混亂,那麼毫無疑問他的教學不可能是有效的。因為學生對你的教學缺乏興趣,注意力完全在別的事情上,說明你的教學存在嚴重問題。
不能正確對待學生,是指教師教學行為帶來的課堂教學質量下降。比如,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尊重,居高臨下缺乏親和力的教態等等,都容易造成學生反感,從反感教師本人進而反感你所教的課。
不能取得預期課堂效果,是因為有些教師缺乏對學生的了解,在教學過程安排、課堂管理等方面令學生不適應,使得教學意圖得不到實現。
有些老師缺乏鑽研精神,備課不認真,課前准備不足,常常在課堂上被學生問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些教師一本教案教一輩子,不注意更新知識;這些都會使學生對教師缺乏信任,你講的東西他也不注意聽了。
掌握學科知識和傳授學科知識是兩碼事,掌握學科知識只是有效教學的一個環節,更重要的是如何將你所掌握的知識讓學生也掌握了。陳景潤搞研究可以是頂級的,但教學卻不行。有些老師也一樣,知識功底比較深厚,但學生總是反映聽不明白,因為他缺乏對學生的研究和思考,沒有把如何學會納入備課思考的范疇之內,一句話怎樣說能簡潔明了,一道題怎樣安排思考的步驟能思路更清晰,這些都沒有考慮,課堂上說個不停,學生卻聽不出個重點,效果能好嗎?
為什麼強調「合理」採納?我理解,是指在團隊合作中不能合理地接受別人的意見,或者一概不聽,或者全盤接受,造成課堂教學低效。如有些公開教學。
以上是國外學者對低效教學表現的觀點,應該說是帶有普遍意義的「洋理論」。在當前積極推進高中新課程的背景下,觀察我們基礎教育現狀,低效教學又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三維目標的割裂。新課程標准從學生全面發展出發,提出教學中要實現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無疑是正確的。它是期望通過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形成既促進學生發展又保證教學的有效性的內在機制。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常常在教學中看到將三維目標割裂的現象。一種現象是有些教師「穿新鞋走老路」,教案都是原來的,照舊是重視知識目標,唯恐遺漏哪個知識點,面面俱到,甚至教材順序調整了,以前在這個章節中涉及的知識點調整到後面去了,他講到這里還是照講不誤,結果最後是課時不夠。而對能力目標(過程、方法)則完全忽略,「只講是什麼和怎麼樣,偏偏不講為什麼」。另有一些教師則片面強調能力培養,忽視基礎知識的強化和訓練。講文言文,上來就是小組討論,然後出代表翻譯課文,分析人物,應有的字詞基礎完全不涉及。尤其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了體現這一維目標,總要在課堂上來點思想教育,似乎沒有它三維目標就沒完成,結果變成了游離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之外的孤立、機械、生硬的「貼標簽」式的教育,不僅是空洞、蒼白的教育,也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我覺得,三維目標是融合在教學過程中的,是教學設計過程中要關注的,不一定非要在課堂上說出來。在訓練中幫助學生養成發現問題的意識、良好的思維和學習習慣、熱愛科學的精神,這就是滲透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裡面的。
教學活動的形式化。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合作與探究的能力,其實質是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以教師為中心,而要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自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質疑。這是個理念,絕不是一種模式。然而,在教學中似乎一說合作探究就是分組討論,顯然已經成為一種模式,表面上是在「參與」「活動」,但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並沒有激活,學生之間在缺乏問題意識和交流慾望的背景下,應付式、被動式地進行「討論」,缺乏平等的溝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由表面的「自主」演變成」自流」合作探究有名無實,學生只是機械地經歷了探究的步驟,這種活動其實是低效的。
預設和生成沖突。課堂教學中的預設和生成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沒有預設的教學就像一篇沒有中心的文章,缺乏目的性,也缺少接近目標的科學步驟和有效環節;但課堂是動態的,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是貫穿在教學過程始終的,沒有生成就會使學生處在被動思維狀態中。所以解決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而當前有些課堂教學卻出現了兩者沖突的現象,表現之一就是預設過度,擠占生成的時空,這種教學由於缺乏學生的獨立思考、積極互動和個性化解讀,學生只能獲得表層的甚至虛假的知識,這種知識缺乏靈活性,不能轉化、內化為學生的智慧和品質,所以,從根本上講,這是低效的教學;表現之二則是生成過多,一方面,生成過多必然影響預設目標的實現以及教學計劃的落空,從而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過多就會使教學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時也會導致泛泛而談,淺嘗輒止,從而最終也背離了生成的目的。
選擇背後的無選擇。這個問題集中體現在高三復習階段。新課程增加了選修模塊,每個學科都有數目不等的必選模塊,而這些模塊在高考中要求學生只選一個,這樣就帶來一個新問題,很多學生在高二修習的過程中每個模塊都認真學了,可是在高三復習階段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為自己確定了一個模塊,對另外模塊就不復習了。其實這種選擇是有道理的,因為講求實效。但我們老師的教學卻仍然在關照所有模塊,講每個模塊時都只有部分學生在聽,對另外的學生來說就是在浪費時間。在高三這么緊張的復習時間里,每天卻有這么多的時間白白浪費了。我們增設選修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個性化發展,可是在高三復習的課堂上學生卻處在沒有選擇的無奈之中。
上面我們分別列舉了低效教學的部分表現,那麼,造成這些表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一)傳統課堂教學思想的影響
教育的發展過程就是新舊教育理念在繼承與碰撞中不斷更新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思想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其實我國傳統教學中也不乏民主色彩,但是,由於傳統教學以授受式為主,就造成了以教師為中心、不注重學生個性體驗等一些明顯的弊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壟斷了大部分的課堂時間,教代替了學,老師怎麼教學生就怎麼學,學生的任務就是接受、存儲知識;以書本知識為中心,忽視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師教學就等同於教書,學生的學習就等同於讀書,教師惟教材、惟教案至上,學生對書本知識絕對遵從。這些影響即使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依舊普遍存在著。新課程理念內化成教師的教育思想不是短時期就能夠做到的,需要有一套科學的機制來推動教師主動學習新課程理論,研究新課程的實施,才能真正徹底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操作層面對有效教學內涵理解上的偏差
近些年來,學者們在有效教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一些共識,但是在操作層面上,對有效教學的內涵的理解上仍然存在著一些偏差。
這種偏差最主要體現的就是以經濟學中「投入產出」的觀點簡單地類比教學活動。教學活動與經濟活動雖然都是人類的社會活動,但卻是不同領域的活動,彼此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經濟活動說到底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所遵循的規律是經濟活動規律,最終體現的是物化的結果,而且這種結果往往是在短時間內所能見到的。而教學活動則不同,它的對象是人,它的效果往往是抽象的而且難以量化的,具有滯後性、隱性、生成性的特點,如果只看即時性的、顯性的、預設性的效果,就只能去看哪些形式化的量化的東西了。
其對策無非是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提升理論水平,遵循教育規律,確立科學的有效教學的評價標准:
1、課堂教學目標的優化:基礎性目標與發展性目標的協調與統一。基礎性目標是指按照新課程標准和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的教學,完成知識傳授、技能培養。發展性目標是指以培養學習能力為重點的學習素質和培養情感為重點的人文素質。課堂教學目標的優化就是要把知識、技能教學與能力、情感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2、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課堂教學策略的科學有效。實施新課程,一個主要目的就在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所謂轉變的落腳點主要在三方面:一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即使學生「愛學」;二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即讓學生「會學」;三是發展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即讓學生「善學」。那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科學制定課堂教學策略的著眼點也應在此三方面。
3 、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學習狀態的良好和諧。
(1) 師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交往狀態。
(2) 學生的思維狀態是否被激活,教師有沒有對學生形成積極的認知干預
「積極的認知干預」要求教師理解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也就是說,要理解和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的,以及學到了什麼。他沒有發現問題時要引導他發現問題,他束手無策時要啟發他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有效教學的成功之處正是在於教師善於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創設思維情景,激活學生思維狀態,對學生的認知形成積極的干預。
(3) 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狀態如何
通過課堂教學,學生都有沒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收獲,這是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一條重要標准,課堂教學的意義也正在於此。應該說,一切教學設計、一切標准和教師的一切勞動都是為學生學有所得、有所發展服務的,如果違背這一點,再完美的課也是無價值的。
(三)教師個人因素的影響
教師個人的因素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因素。教師自身專業知識和理論學習的缺乏以及自身修養等的不足,尤其是教師專業能力的欠缺必然會導致教學的低效。比如教師個人的教育智慧,教師的職業倦怠等問題是值得重視的。教育智慧是教師整體素質的核心構成,它內在地決定著教師教學工作的狀態、質量,進而深刻地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缺乏智慧的教師,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學。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來自社會上的各種誘惑也在影響著課堂教學,有些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就來自內心的失衡,導致對教學工作缺乏熱情甚至厭煩,在這種心態下的教學就難以避免出現低效。這一點是最應引起我們管理者重視和加以解決的。
對策:
1、加強師德教育,規范教學行為
教書育人者,德字為先。有才無德,難當育人重任,因為才華不往正地方用。德才兼備,才是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利用身邊的資源對教師進行師德教育,如王為凡,不僅大張旗鼓地宣傳他的事跡,而且寫進了《教育為了人的幸福》,連校慶都用專門的時間宣傳他,給很多青年教師帶來震動。今年我們又出台《規范教育教學行為的暫行條例》,把一些原本是底線的東西以制度的形式明確加以要求。
2、倡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古人講,親其師,信其道。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它可以使師生之間相互欣賞、相互尊重,這是教學活動得以完成的動力源泉。所以我們在教師中大力倡導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比如學生的各項活動都要求任課教師抽時間參加,藝術節教師必須參加演出。平時要求教師利用自習課深入班級,熟悉學生,解惑答疑,加深了解,增進感情。
3、倡導建設學習型教研組
我們在幾年前就提出建立學習型教研組的口號,並推出了政治組作為典型。他們每次組會有專門的學習主題,由專人主講,大家討論,並且每次都有錄像資料。並提出幾個一(每年至少讀一本教育專著,每學期上一堂研究課,每周聽一節課,每學期寫一篇理論文章,每月寫一篇教學心得),在制度和機制的推動下,教研組已經具有了在共同願景下主動學習、自主發展的學習型教研組的特徵。高二物理備課組主動研究選修模塊的開設。這種團隊建設的思想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堅實的基礎。
4、建立健全有效課堂的評價機制和制度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在教師,教師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識增強了,有效課堂才有可能成為現實。而提高教師有效教學意識的保障是制度和機制。我們目前有青年教師研修班培訓制度,青年教師匯報課制度,教學反思制度,集體備課制度,學生評價制度,同時正在對課堂教學評價標准進行修改。同時,我們還通過抓樣板課樹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典型,通過這樣的機制激勵、促進教師樹立質量意識,努力學習鑽研,切實使自己的教學增強有效性。
(四)學校管理文化因素的影響
學校管理文化對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好的制度建設以及精神氛圍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寬廣的舞台,否則就制約著教師的發展。具體因素包括學校的評價制度、校本培訓制度、教師聘用、教師選拔、教師上崗、工作安排、晉升等諸多方面。學校現行的評價絕大多數注重可測量性與量化,忽視了質性評價;校本培訓模式的形式化降低了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指導。
(五)社會因素的影響
社會因素對課堂教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整個社會對升學率的極度重視與高度期望,導致了在教學中較多地關注結果,而忽視教學過程的有效性;社會上各種「教育理論」的層出不窮,使教師和學校有時感到無所適從,在操作上不是「跟風走」,就是無動於衷,因而在倡導新課程理念的情況下,在課堂教學中就出現了重視形式的無效教學行為。
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今天所談的只是我所想到的一部分。至於對策,也只是結合我們學校管理實踐的一點思考,因為各個學校文化不同,管理模式各異,可能還有許多成型的做法和經驗,我只希望我所講的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發,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目的也就達到了。

『叄』 如何解讀初中生物《新課程標准》

初中生物《新課程標准》中指出: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內容。在新課程實施中,學生學習的過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更全面、更准確地理解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內涵,以保證新課程的理念和目標能真正落到實處。《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突出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教育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並增加實踐環節。現行的各個版本的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教科書,都力求體現標準的這些要求。每個版本的教材都是圍繞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10個主題進行編寫的,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特色。在新課程改革中,選用什麼樣的教材應該都一樣,關鍵是在教學中落實標準的要求。如何根據標准用教材,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教材,本人在近幾年的課改實驗實踐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1、取各種版本教材之長,為我所用
教材版本多種多樣,但各地區的各個學校不可能同時選用多種教材,只能根據標準的要求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選用其中的一種教材。教材多也是一件好事,備課時,可以根據標准,以一本為主,取各種版本教材之長,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各種版本的特點。
1.1江蘇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簡稱「蘇教版」)的主要特點和優勢
每個章節都有學習目標的提示,導圖設計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簡明扼要,這一點是蘇教版所特有的。課後練習題的設計獨特,科學合理,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設計,有自我評價、思維拓展、課外探究等,層次豐富、形式多樣、題目新穎,既考慮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狀況,又兼顧了一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當前的科技動態,時代感強,更新知識快,每年的教材都有更新(有圖片、有內容)。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實驗選材容易獲取,探究活動設計形式多樣,可操作性強。教材編寫文字量少,語言敘述簡練,給教師以創造的空間。教材圖文並茂,生動活潑,以學生為本,降低了難度,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收集信息和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的能力、實驗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等)。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簡稱「人教版」)的主要特點和優勢
教材內容新穎,圖片豐富,比蘇教版的多一些,選用的都是實際觀察到的圖片(如紅細胞、白細胞、白細胞吞噬病菌的圖片等),還有卡通圖片等。教學內容豐富,體系完整。邏輯性比較強。設計的幾個版塊適合學生的學習。如觀察思考: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探究活動:提供了知識背景,引導性強;資料豐富,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很多資料和信息,減輕了課後尋找資料的負擔。語言文字優美,經過加工和錘煉,滲透了文學藝術的意境,可讀性強,體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環境保護等社會熱點。實驗、探究等活動的設計體現了生物學和生活緊密聯系,生物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實驗選材和探究活動方面,選材容易,可操作性強。課後補充的課外閱讀材料較多。練習題步步深入,有拓展性,考察學生學習知識的情況和運用的能力,注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應用能力。題目新穎、有創新,綜合性強,難度大。但是教材中知識點面面俱到,過細,偏深。如果不進行整合、刪減,每節內容都講授,課時就不夠。
1.3河北少兒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簡稱「河北版」)主要特點和優勢
該教材有6大板塊:身邊的事、探究竟、知識鏈、大家談、實際運用、想一想。教材積極探討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科知識有落腳點,知識的呈現通過活動後的總結進行詳細的歸納。這是其他教材所沒有的。設計了「開眼界」欄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圖文並茂,示意圖設計得巧妙、直觀。教材內容選擇側重與生產、生活的聯系,尤其偏向農村(家禽、農作物、觀賞植物、動物等)。但是教材中知識點過多、過細、過深,對知識目標要求偏高、偏難、繁瑣。有些內容陳舊,如實驗觀察還保留了解剖家兔、觀察蛔蟲、豬肉絛蟲、製作植物標本和昆蟲標本等內容。
1.4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簡稱「北師大版」)的主要特點和優勢
系統性強,史料豐富,介紹了許多生物科學家和他們的經典實驗。如義大利醫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實驗,法國學者巴斯德的「鵝頸燒瓶」實驗等(八下)。版塊分層,圖片清晰。每章有這樣幾個版塊:「學習目標」、「知識點」、「思考與練習」、「活動」、「小資料」或「課外讀」等。根據教材內容所配的插圖針對性強,新穎清晰、生動活潑。每個「活動」目的明確,方法清楚,貼近學生實際。
上述各個版本的教材都打破了傳統教材的編寫結構,知識的呈現不再像以往的教材那樣有較強的系統性,減少了許多繁、雜、難的內容,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由於各個版本教材都各具特色,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以一本教材為主,其他的教材可以作為資料,在備課時參考,以優化教學設計、豐富教學內容、擴大學生視野。
2、根據標准用教材
以前,我們總是按照教材編排的內容和順序,以及教學大綱和考試范圍來進行教學,考什麼,就教什麼。如果不轉變教育觀念就會穿新鞋走老路,以至於拿到新版本的教材,仍然按老的教材和老的方法去教。為減輕學生負擔,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新教材都大幅度刪減了一些偏、繁、難的知識點,而有的老師,生怕有些知識點沒講到,學生結業時考不好,就不停地在課堂上增加教學內容。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轉變以往的「教教材」教學觀念,必須弄清楚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什麼。這實際上還是課程理念問題。作為生物學教師,要通過生物的教學,教給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健康的生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要按照標准用教材,教材是知識的載體,為教師所利用,而不能單純的就教材來教教材。如何根據標准用教材呢?
2.1細讀標准,全面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課程內容標准包括10個一級主題,每個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這10個主題來編寫的。如蘇教版的《生物》七年級上冊主要有2個主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和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七年級下冊只有1個主題(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級上冊主要有3個主題(生物的生殖、發育和遺傳、動物的運動和行為、健康地生活;八年級下冊主要有2個主題(生物的多樣性、生物技術)。另外,生物與環境和科學探究2個主題貫穿在四冊教材中。科學探究的主題從七年級上冊開始一直到八年級下冊都有關於科學探究的內容,以循序漸進地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生物與環境則也是貫穿四冊教材,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突出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七年級上下冊的內容跟蘇教版的編排順序基本一致。八年級上冊和下冊的內容跟蘇教版的編排順序有所不同(兩冊內容與蘇教版的正好相反)。教材內容的編排順序並不影響標準的實施。關鍵是熟悉課程標準的內容,用好教材。
2.2結合教學實際,合理調整教材內容的前後順序
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為例,談一談如何利用教材。該冊教材共有3個單元34個學時:第一單元6個學時——探索生命的奧秘,可以說是學生接觸到生物學這門學科的序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科的主要有哪些內容?學習《生物》有什麼意義?《生物》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聯系等,這部分內容可以激發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好奇心,引導學生進入生物科學的殿堂。第二單元6個學時一一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從植物細胞、人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到生物體的組成。第三單元22個學時一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從種子的結構、種子的萌發到植物的生長開花結果,描述了綠色植物的一生以及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還有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從教材的編排順序分析,內容是一環緊扣一環,由序言到方法,由微觀的細胞結構到宏觀的植物體,再到生物圈。按照這個順序教學從理論上說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碰到很多問題。首先是季節問題。因為,新學年開學基本上在每年的9月。如果教師按照教材編寫的順序來上課,上到有關光合作用的內容時已經是12月份。這時,安徽合肥地區的天氣已經很冷,光照少,且多陰雨天。這時光合作用產生氧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以及光合作用產生澱粉的實驗探究就很難完成。另外,在上到植物的開花和結果的內容時,也已進人11月份,植物的花早沒了,學生很難觀察到花的結構。為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大膽嘗試調整教材的教學順序,根據適合的季節天氣,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具體安排略)。這樣調整可以把第一章第一節作為生物課學習的緒言,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科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在第二章第一節「探索生命的器具」的教學中,讓學生認識顯微鏡,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學會製作臨時裝片,掌握一些觀察微觀世界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節內容可以結合「植物光合作用的發現」的教學,讓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把第六章有關光合作用的內容調到前面來,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光能,完成「綠葉在光下產生氧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的實驗。如果按部就班,放在後面進行教學,這些實驗就無法完成。「綠葉在光下產生氧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2個實驗可以讓學生在家進行,然後再到課堂是驗證。把第五章的第五節「植物的開花和結果」也調到前面來,可以在秋季尋找到一些植物的花和果實,以便解剖和觀察花的結構以及果實的結構等。果實里有種子,接著上種子的萌發到根的生長等內容也很順理成章。另外,有些章節也可以合並。如第3章的第一和第二節內容可以合並學習,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植物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2.3根據標准拓展教材的內容
如在學習蘇教版生物八年級下冊「第23章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內容時,可以安排一個課時,讓學生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安排一個課時,進行演講比賽。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學生有目的的在網上查找資料,認真准備演講比賽稿。通過自主學習、上台演講,學生對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圈的相關知識掌握的很好,並且增強了環境保護意識,提高了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小動物的自覺性。
3、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按照課程標准提出的課程理念,積極倡導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各種機會和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平台,讓學生主動學習和實踐。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制訂一學期教學計劃,並將計劃發給學生。這樣做是讓學生事先就了解本學期要學習的內容,知道教師調整教材前後順序的教學意圖。
(2)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先學一步。為此,我把八年級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梳理分類,並進行了前後內容的調整。例如,八下第一個單元里有釀制酒釀的實驗內容。製造酒釀需要一定的溫度,對用具的消毒比較嚴格。而且,八下剛開學(2月份),氣溫較低。於是,我將這個單元的內容放到後面,同時,改釀制酒釀為製作酸奶或果酒。有的學生對製作酸奶感興趣,有的學生對製作果酒感興趣,我便將如何製作酸奶和果酒的資料印發給學生,這些學生回家後立即著手製作,並且獲得成功。當時製作酸奶,氣溫比較低,這位學生通過多次製作,總結和摸索出製作酸奶的規律,寫出了製作酸奶的小論文。另一個學生非常想做葡萄酒,可當時不是葡萄上市的季節,市場上沒有葡萄出售,他問:現在買不到葡萄,我能不能用其他水果比如用蘋果來釀酒呢?對學生的發問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正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好機會。我高興地說:你可以試一試,根據釀制果酒的原理,我想是可以的。這個學生回家後真的就用蘋果釀酒了,每天都向我報告發酵瓶中蘋果的狀態。當酒釀成後,他興奮地裝了一小杯帶到學校,給我品嘗,味道可真不錯。別的學生也搶著品嘗,並說回去也做。後來,我又組織學生在實驗室分小組製作酸奶,這時氣溫在30℃左右,第一天製作,第二天即可品嘗。
4、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新課標下的初中生物教學,學生的學習應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而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導」。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探究、觀察、實驗。在這幾年的課改實踐中,我們摸索出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9種。
4.1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
開學伊始,每個班都編好小組,每組4—5人,選好小組長。組編好後一般固定不變。小組成員自由組合,給學生民主的權利。組長可以推選,也可以自薦。
4.2校園調查課
有些內容可以在校園內進行。比如,身邊生物的調查和觀察、校園植物種類的調查、觀察螞蟻的覓食行為、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校園生態系統的觀察等內容都可以安排學生在校園內上課。
4.3網路學習課和用多媒體課件上課
利用網上資源進行課堂教學。如「毒品的危害」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直接上網查找有關知識,網上大量的真實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毒品的危害性。又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保護生物圈」等內容,也可以讓學生自主上網搜索資料,因為網上的資料比教材上的內容豐富得多,學生也感興趣。結合教學內容,製作生動活潑、直觀的多媒體課件上課,在教學容量增多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4.4「模擬醫學專家咨詢」課
比如,「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一節內容,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學,掌握相關知識後,回答「病人」或「病人家屬」的「咨詢」。在上一節課結束時,布置本節課的學習活動內容和安排。全班選出6位「醫學小博士」,分成2組每組3人,一組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專家組」,另一組是「防治癌症專家組」,負責回答咨詢者的問題。這樣課上學生積極性很高,而且都自學了不少內容,課堂上的氣氛非常熱烈。最後,選出最佳「醫學小博士」和最會提問題的同學。
4.5演講比賽課(論壇演講)
這種課可以讓每個同學都有上台發言的機會。我們在八年級下學期安排2-3個課時,給學生演講。一次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演講,一次是「保護生物圈」國際論壇演講。這樣教師講得少,但學生的收獲多。我所教的4個班每個學生都上台進行了演講。學生演講時,由各個小組的組長擔任評委,給演講的學生評分,然後計算出均分、排序,最後根據得分多少,評出一、二、三等獎,發給獎狀。
4.6辯論課
如:「關注生物技術」一節里有關於「生物技術的安全和社會倫理問題」的內容,可以開展辯論,通過學生的自我學習辨析而關注生物技術,達到學習的目的。
4.7常規的實驗課、探究課等
這些實驗課一定要上,不能只在黑板上講實驗,做實驗,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
4.8課外書籍閱讀課
為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生物學知識,教師利用學校圖書館,用生物課的課時帶學生到圖書館看書。讓學生在閱讀課上了解圖書館的功能,學會利用圖書館的藏書,學會查找有關生物方面的資料。
4.9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為課堂教學服務
總之,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使學生學起來不感到枯燥乏味,從而提高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到了知識的同時,形成了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了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創新精神,增強了學生關注生物圈、保護生物圈的環境保護意識,並付諸實踐形成自覺的行為。

『肆』 一堂好語文課的標準是什麼

具體的說,一堂好課應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1、課時目標要明確:(這並不是說必須採用目標教學法)課時目標的制定要在明確課時指導思想、吃透本節課在單元中的作用以及本單元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去確定重點、難點或關鍵;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世界意識、環保意識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意識(德育教育)。
2、教學方法靈活適當、教學策略適時有效:教法在此不多說。教學策略包含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認知策略是指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步驟和方法;調控策略是指對教學進行計劃、實施、反思、評價和調整的策略;交際策略是指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交際機會、提高交際效果而採取的各種策略;資源策略是指有效利用多種媒體進行教學的策略。
3、學法指導要重視,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4、教材理解深且處理靈活,教學設計科學,教學過程優化:優秀的教師都能針對學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當材料,拿來為我所用,作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隸;優秀的教師總是能突破教材的束縛,兼顧不同的教材和課外讀物。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正確處理輸入、吸收、技能與轉化(輸出)的關系,力求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每個學生的智能和身心都得到發展。教學過程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感受成功的樂趣,從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而不是沒有過程、沒有輸入、吸收、技能就表演成功(成功輸出)的假教學。
5、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評價主體(學生)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來自教師、同伴、家長、社會和自身感受(自評)。2)評價方法的多樣化: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學習檔案、問卷調查、訪談等。
6、師生角色正確: 1)教師角色:組織者(導演、指導者)、管理者、材料收集者、溝通者、評價者、心理醫生、參與者(合作者)等。 2)學生角色:參與學習的主體、評價者和被評價者。

『伍』 如何理解教育部發布的新課標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日前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2017年版)。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湛介紹了課標修訂後的主要變化。新課標進一步明確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針對長期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強調普通高中教育不只是為升大學做准備,還要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做准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三是補充了學業質量要求。各學科增加了「學業質量」部分,明確了學生完成本學科學習內容後,學科核心素養應達到的等級水平,提出了學業質量標准。學業質量是對學生多方面發展狀況的綜合衡量,明確了新的質量觀,改變過去單純看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學業質量標准把學業質量劃分為不同水平,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要求,因材施教,更加關注育人目標的有效落實。同時,學業質量要求的提出也為階段性評價、學業水平考試和升學考試命題提供重要依據,促進教、學、考有機銜接、形成育人合力。

四是增強了指導性。每一個學科課程標準的主題內容均有「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學業要求」等部分組成,並依據學業質量要求細化了評價目標,大部分學科還增加了教學和評價案例,強化了對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考試評價的具體指導,幫助教師准確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的要義,增強了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陸』 課堂教學三維目標是什麼

1、三維目標是教育理論中的一個新名詞。它是指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達到的三個目標維度。

2、「三維目標」是一個教學目標的三個方面,而不是三個獨立的教學目標,它們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三個緯度就是K、A、 P,加上學習事件本身首字母為O,就是我們所說的KAPO模型。

3、三維目標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4、它的技能是在教學中,既不能離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也不能離開知識與技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學習。

(6)人與自然課堂教學標准擴展閱讀:

1、要整合三維目標,前提是要整體解讀文本,科學確定每一個維度的目標。「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在閱讀文本時,首先要確定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點。

2、目標的逐維分解有利於目標的具體化、操作化,分解目標只是教學目標設計的第一步,關鍵是把分解後的目標整合起來,整合的目標更有利於目標的結構化和整體化。

3、在目標的表述形式上,雖然沒有出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明顯的提示語,但是每一條目標都很好地把三維目標交融在一起,並且分層遞進,為課堂教學達到三維目標和諧共振奠定了基礎。

『柒』 新課標教學目標分為哪三類

新課標教學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知識與技能:即每門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2、過程與方法:即讓學生了解學科知識形成的過程、「親歷」探究知識的過程;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學習,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即讓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具有科學精神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社會公民等。

(7)人與自然課堂教學標准擴展閱讀

教案設計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估等子系統所組成,各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諸子系統中,各子系統的功能並不等價,其中教學目標起指導其他子系統的作用。

同時,教學設計應立足於整體,每個子系統應協調於整個教學系統中,做到整體與部分辯證地統一,系統的分析與系統的綜合有機地結合,最終達到教學系統的整體優化。

2、程序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諸子系統的排列組合具有程序性特點,即諸子系統有序地成等級結構排列,且前一子系統制約、影響著後一子系統,而後一子系統依存並制約著前一子系統。根據教學設計的程序性特點,教學設計中應體現出其程序的規定性及聯系性,確保教學設計的科學性。

3、可行性原則

教學設計要成為現實,必須具備兩個可行性條件。一是符合主客觀條件。主觀條件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基礎和師資水平;客觀條件應考慮教學設備、地區差異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學設計應能指導具體的實踐。

4、反饋性原則

教學成效考評只能以教學過程前後的變化以及對學生作業的科學測量為依據。測評教學效果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反饋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學設計。

『捌』 什麼樣的課堂才算是生態課堂

1、生態教育是提高生態意識,塑造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 生態意識的提高和生態文明的塑造,依賴於生態教育。生態教育是以生態學為依據,傳播生態知識和生態文化、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及生態素養、塑造生態文明的教育。開展生態教育、提高生態意識和塑造生態文明三者之構成了一個相互輻射、互利共生、協同發展的「金字塔」範式,而處於金字塔底部的是生態教育,它為我們的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夯實了基礎。我們要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固然離不開科學技術手段的支持和法規制度的保障,但更離不開人們生態意識的強化和生態文明的完善;而要全面地強化生態意識和提升生態文明,使每個公民自覺維護與其自身生存和發展休戚與共的生態環境,最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實現從「物的開發」向「心的開發」轉換,建立多維的生態教育體系,進行全民生態教育。 2、生態教育狀況和質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生態教育的目標是解決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調整人的行為,建立生態倫理規范和生態道德觀念,教育人正確認識自然環境的規律及其價值,提高人對自然環境的情感、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為每個人提供機會獲得保護和促進生態環境的知識、態度、價值觀、責任感和技能,創造個人、群體和整個社會環境行為的新模式。為解決日漸嚴重的生態問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先後設立專門機構、採取經濟和立法及技術手段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其中,英、德、美、俄及南非等國較早地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態教育,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成績顯著,從「寂靜的春天」已變成鳥語花香的人類家園;而另一些國家由於忽視或放鬆公民的生態教育,人們生態知識貧乏、生態意識淡薄,缺乏參與生態建設的意願。人們的觀念偏差和行為不當,逐級引發了一系列具體問題,最終綜合體現於生態環境惡化。我們不能不認識到:一個沒有生態教育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 3、生態教育可以為解決當代生態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精神資源。 西方產業革命以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迅速發展,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的社會活動的規模、程度不斷擴大,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和對自然生態干預的能力也日益增強,致使生態危機越來越嚴重,生態破壞正在逐步以公開或隱蔽的方式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 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教育逐漸走出生態學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台。人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生態問題的背後所隱藏的是人的價值取向問題,生態教育不僅僅能使人們獲得對生態系統知識的認知,而且更具有突破「知識本位」,引導和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生態價值觀和塑造美好的生態情感的功能。因為只有熱愛大自然,才能自覺愛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胡錦濤同志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因此說,生態教育是「防範勝於救災」的最有效且最持久的生態保護手段。 1、生態課堂是「生本」的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強調學生是一個個具有思想、意識、情感、慾望、需求以及各種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以學生發展為本,其核心成分應該是通過最優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和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的各種潛能都能得到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有效的發展,實現教學與發展的真正統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體現以下四種要求。第一,要面向全體學生。無論是「優等生」還是「後進生」,都應受到關愛。第二,要面向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即關注的不只是學生對「雙基」的理解和掌握,還有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和提升。第三,發展學生的個性。美國心理學家H·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為促進學生具有自身特徵的個性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第四,學生的發展還應當是在自己原有基礎上的一種可持續發展,這種發展與學生以後的成長(或終身學習)有著共同的外延,其效果應逐漸在學生以後的成長過程中顯現。 2、生態課堂是「情境」的課堂。生態總是和環境聯在一起,關心生態就是著意改善生態環境。恩格斯說「人是環境中的人」,課堂是師生活動的生態環境,課堂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創設有利於學生成長的教學情境。布朗、科林斯等學者認為,認知是以情境為基礎的。由於忽視了認知的情境性,傳統教育阻礙了促進學生發展這一教育目標的達成。數學教育通過教學情境的設置,將日常生活資源轉化為教學的資源,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上升為學校數學的知識教師在提出問題以後,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思考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學生獨立地解題,學生的差異和資源就會逐漸顯著。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差異,盡可能全面地把握學生的活動情況,努力搜集和捕捉學生中生成的有用資源和問題資源,呈現和利用各種資源構建生成的有情境的課堂。 3、生態課堂應是「體驗」的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要想牢團地掌握數學,就必須用內心創造與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因此,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自主探究、自主發展是學好數學的關鍵。「體驗性學習」是指人們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反復觀察、實踐、練習,對情感、行為、事物進行內省體察,養成某些行為習慣,形成情感、態度、觀念的過程。它是一種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導下的,主要從學習者個體發展的需要和認識規律出發,以感受、經歷為指向的,符合時代要求,符合學生心理認知、成長規律的學習方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指導、創設情境,提供信息資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 (1)引導學生體驗問題生成的過程。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能促使學生發展。當學生自覺地體驗到問題的必要性,不得不提個「為什麼」和「怎麼辦」時,思維才能被激活,才能自覺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2)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要為學生創設有利於他們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產生的全過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的知識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只有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再創造、體驗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才能把新知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之中,才能成為有效知識。 (3)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小學數學與學生生活具有密切的關系。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價值。 4、生態課堂應是「合作」的課堂。班級是一個群體的集合,群體動力是最常見的生態現象,合作共生是最基本的生態表徵,因此課堂中的合作交流應該是最基本的社會需求,也就當然地應該成為知識探索,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動形式。 就小學階段而言,「合作學習」的重點要放在「願合作」與「『能合作」上。即:學生有合作的意願,不抵制合作,認識到「合作」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學生明白自己在合作過程中的個人責任、並扮演積極的角色;知道如何在合作學習的環境下與人相處,怎樣妥當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怎樣幫助、協調同伴、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速度與質量等。具體操作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在預習中合作交流——質疑問題;(2)在新知中合作交流——加深理解;(3)在練習中合作交流——拓寬思路;(4)在評價中合作交流——促進發展 5、生態課堂是「愉悅」的課堂。 愉悅是一種幸福、快樂的心理狀態。給兒童以幸福的童年不僅是教育的目標,也成為教學過程的追求。愉悅來源於心理的滿足,來源於創造的成功,來源於個體為群體的接納。 (1)滿足學生「好奇」、「好學」的心理需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必須巧妙呈現教學內容,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好奇心,處於一種定向的認知活躍狀態,以積極的姿態來攝取新的知識。 (2)滿足學生「好動」、「娛樂」的需要。教學中要以多種活動形式,激發學習興趣,如皮亞傑所說:「興趣,實際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現出對象與需要之間的關愛」。興趣對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起著決定作用,所以課堂教學要盡可能生活化、活動化、游戲化。 (3)滿足學生「好勝」、「成功」的心理需求。從小學生情感發展來看,隨著學習在生活中日益重要,與學習興趣、學習成敗相聯系的情感也越來越佔主導地位。他們害怕學業上的失敗、害怕測檢不合格、害怕比不上同學,通過對學生學習反應的正面強化,既對學生認知評價全面及時,又使之情感激勵,達到鼓舞士氣,繼續努力的效果,滿足學生的成就感。 (4)滿足學生「依戀」、「被愛」的心理需求。小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他的基本社會需求是怕家長老師指責、怕同學譏笑、怕沒有好朋友同他玩耍。他們十分崇敬教師、熱愛老師,也喜歡取悅教師,以得到老師對他的愛,這種愛是非常單純、純潔的。數學課堂要努力誘發學生產生快樂情緒,引起學生產生相應情感,對學生的關懷、人格的尊重、學習的嚴格要求融入每一愛的行為之中,孕育出師生間良好的情感狀態,並把這種感情推移到整個學習活動中。課堂中不應有體罰、生硬、冷漠,應讓學生有一種如坐春風、如沐春雨的感覺。

『玖』 新課程標準的設置階段

本次課改在義務教育階段設置綜合課程如下。
《品德與生活》(1—2年級)
它從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其內容涵蓋了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提倡通過兒童的自主實踐活動,學習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有責任感地生活,有創意地生活,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適應學校生活和未來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品德與社會》(3—6年級)
它根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從學生品德形成、社會認識的需要出發,以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為主線,將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品德教育、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歷史和地理教育、國情教育以及環境教育等融為一體,為學生成長為富有愛國心、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現代公民奠定基礎。
《科學與創新》(3—6年級)
課程的培養目標是: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並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四)《歷史與社會》(7—9年級)
旨在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創新精神、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為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該課程將給予學生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和技能,在學習中引導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和社會理想,使他們能夠正確面對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各種問題,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合格公民。
(五)《科學與知識》(7—9年級)
課程以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總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養成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初步形成對自然界的整體認識,學會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並能用它們解釋常見的自然現象,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初步養成科學探的習慣,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形成崇尚科學、反對迷信、以科學的知識和態度解決個人問題的意識;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並能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影響。
(六)《藝術與生活》(1—9年級)
課程的培養目標是:了解各藝術學科基本的藝術語言和表達方式,運用多種工具材料進行藝術表現和藝術創造;獲得藝術感知、藝術欣賞和藝術評價的能力,體驗視覺、聽覺、動覺等活動帶來的愉悅,豐富審美經驗;通過藝術活動發展個人潛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得到綜合發展。
(七)《體育與健康》(7—9年級)
課程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構建了技能、認知、情感、行為等領域並行推進的課程結構,融合了體育、生理、心理、衛生保健、環、社會、安全、營養等諸多學科領域的有關知識,真正關注學生的健康意識、鍛煉習慣和衛生習慣的養成,將增進學生健康貫穿於課程實施的全過程,確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實處,使學生健康成長。

閱讀全文

與人與自然課堂教學標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