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建立學校課程管理與評價制度
一、 學校校本課程評價任務由課程開發實施小組具體承擔。
二、 學校校本課程的評價標版准權要分學科制訂,科學、合理、細致,具有教育和發展功能。
三、 對校本課程教材內容的評價要以符合學校辦學思想和育人目標為准繩,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體現學生發展的多元化、生動化。
四、 校本課程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五、 校本課程評價要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以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研究校本課程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不斷提高校本課程的開發水平。
六、 校本課程的評價要注重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校本課程不斷革新、
不斷適應學校學生學習需求的機制
㈡ 如何建立師德建設的監督機制,評價機制和考核機制
如何建立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
師德建設的長效工作機制的核心內容是師德教育、宣
傳、考核、監督和懲治的有機結合。值得強調的是,提高教
師的地位和待遇,激勵廣大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營造全社會
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是建立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不可或缺的
環節。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立教之基,強教之源。教
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師德是教師職業的靈魂。師德建
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師德水平是影響教育質量和人才
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加強師德建設,對於踐行社會主義核
心價值體系,在全社會形成見賢思齊和崇德向善的文明風
尚,對於廣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狠抓師德教育。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天職,要
切實加強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及信仰信念教育,引導
教師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忠
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場堅定、旗幟
鮮明;自覺遵守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堅持「學術研究無禁
區、課堂講授有紀律」
,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影響和引領
學生。要建立師德教育制度,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以
及學術規范教育融入職前培養、准入、職後培訓和管理的全
過程,特別是要把教師職業道德作為新教師崗前培訓的重要
內容。要多渠道、分層次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師德教育,引導
教師履行職業道德規范,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專心教書,
潛心育人,以平等態度對待學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學生、以
人格魅力感染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
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強化師德考核。要健全師德考評制度。無論是對學校還
是對教師本人的考核都要堅持師德為先的准則。一是把師德
建設作為學校工作考核和辦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避免只
將升學率、教學成果等作為考核學校辦學水平的唯一因素或
不可替代的條件。學校是師德建設的主體,教師師德水平的
高低,與學校的管理密切相關,加強對學校師德建設行為的
考核,是提高師德水平的重要舉措之一。師德水平決定辦學
的方向,決定人才培養的成敗,師德建設應該成為學校工作
考核最重要的指標。二是把師德建設作為教師自身發展考核
的關鍵指標。要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認定和定期注冊、
教師績效考核、職務聘任、評優獎勵的首要內容。要建立學
生、同事、家長、學校、社會共同參與的考核評價機制,把
師德考核貫穿教師成長發展的全過程。
完善師德監督。應該強調的是,師德監督首先是自我監
督,廣大教師要認真學習貫徹《規范》
,以《規范》為標准,
對照自己的行為,以師德模範為榜樣,一日三省,加強自我
監督。教師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嚴於律己,從自己做起,
從現在做起,自覺履行教師的權利和義務,形成良好的道德
習慣,自覺踐行師德規范,自重、自律、自省、自強,把良
好的師德風尚內化為自覺行動;要建立完善政府、學校、社
會齊抓共管,同事、學生、家長及各界人士積極參與的師德
監督體系。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師德建設,針對師
德建章立制並認真組織貫徹落實;學校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加強常規管理,注重過程管理,依法依
章監督;要暢通社會監督的渠道,尤其是媒體要發揮自身優
勢,對教師的師德師風隨時跟進監督,揚善棄惡;家長、同
事、學生要積極關心師德師風建設,參與師德監督。要形成
加強和推進師德建設的合力,創造重師德的良好氛圍,充分
褒獎師德高尚的教師,向師德失范者說「不」
,讓少數道德
敗壞、誤人子弟者退出講台。
注重師德懲治。懲治是建立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中的重要
一環,是與考核環節緊密相扣的,同時,它往往又與表彰獎
勵聯系在一起。因此,要建立嚴格科學的獎懲制度,在考核
基礎上,全面實現師德一票否決制。對辦學單位而言,師德
建設做得好的,要給予宣傳表彰,並作為對其辦學水準的重
要認定因素,在辦學資源的配置上要予以傾斜,同時對領導
班子予以充分肯定;對不重視師德建設和校風、師風存在嚴
重問題的,要在辦學評估、考核結果方面充分體現懲治的原
則,並追究領導班子的責任。對教師本人而言,師德表現優
秀的,要予以重點培養、表彰、獎勵;對師德表現不佳的,
要及時勸誡、督促整改;對有嚴重失德行為、影響惡劣者予
以解聘並撤銷教師資格,對違法者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綜上所述,師德建設的長效工作機制的核心內容是師德
教育、
宣傳、
考核、
監督和懲治的有機結合。
值得強調的是,
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激勵廣大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營造
全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是建立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不可
或缺的環節。要把關心、解決教師的實際問題貫穿師德建設
的始終,在教師待遇、教師發展、教師健康等方面努力為教
師辦實事、辦好事,講求師德建設工作的實效,使教師減少
後顧之憂,全身心投入教育,增強其光榮感、使命感、責任
感,為師德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㈢ 如何建立教師評價體制,課改後
建立有效的教師評價機制 上海市開元中學 王雲芝 要使培養的學生能真正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力軍,成為我國社會財富增長的最基礎人力資源,關鍵是要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因此,學校要始終把培養教師、用好教師、留住骨幹、吸引人才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師隊伍建設中,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水平,建立科學的教師評價機制是有效的途徑和方法。科學的教師評價機制,既能為教育行政人員、學校校長、學生家長提供有關教師素質及其教育教學質量的可靠信息,也能為教師本人指明不斷改進和努力的方向。 一、 有效的教師評價機制,有利於教師素質水平的提高 所謂教師評價,就是通過對教師素質及其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行為表現狀況的測量,評判教師的素質水平和教育教學效果,並為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素質水平和提高其教育教學效果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 教師評價是一種旨在提高教師素質和促進教師高質量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手段,通過它可以判定教師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並引導教師按教育教學規律辦事。在工作實踐中,我們切實感到了建立有效的教師評價機制的重要意義。 首先能正確地評判教師的工作業績,促進教育教學工作。 通過教師評價,可以評判教師在工作過程中是否忠實地履行了他應盡的職責,是否完成了規定的教育工作任務,是否達到了教育教學要求。這樣,對每位教師都作出符合個人實際的評判。同時,發現教師在其基本素養以及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為教師提供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創造各種條件幫助教師努力解決這些問題,以便改進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教師評價可以促進教師的不斷發展,從而也促進教育教學工作。 其次為教師隊伍管理提供客觀的材料,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教師評價能反映出所有教師工作的實際表現,這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教師工作的優劣,全面而科學地顯示教師之間的差距,從而為分析整個教師隊伍的現狀,樹立先進的典型和鞭策落後的人員提供有利的保證。教師評價的結果可以運用到教師聘任、教育教學工作安排、教師人員調動與配置等方面,防止只看教師學歷高低或者知識水平而忽略實際教育教學能力水平的現象產生。 在學校教師隊伍的建設中,學校領導必須了解每個教師的情況,包括教師的各方面基本素質,他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表現以及實際教育教學效果等。只有這樣,才能制訂出適合本校實際的教師隊伍建設目標和教師發展戰略;在實際的教師管理工作中,才能對教師因人指導、因人要求,才能促進學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發展,最終實現學校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 二、教師評價機制的有效運作,促進了教師的發展,提高了工作質量 近二年來,結合學校以三制即:校長負責制、教師聘任制、結構工資制為主要內容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我們建立了以教師素質評價和教師教育教學工作評價為主要內容,以常規評估和效果評價為主要方式的評價機制,評價中注重態度、能力和實效三維一體,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促進了教師的發展和提升了工作質量。 1.評價中注重教師素質與能力的提高 在以往的教師評價中,比較多的是將教師進行分等與排隊,目的是將教師分成優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幾個等級,在此基礎上對教師作出獎勵或處罰。在實施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過程中,我們對評價的功能有了新的認識,並且意識到教師評價的對象--教師並不是被動的客體,而是評價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是評價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們重視被評價教師本人的意見和觀點,在評價中首先由教師進行自評,在各類評價表中都有自評一欄,這樣有利於提高收集到的評價信息的質量,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有利於被評價教師本人發現問題並主動地改進和提高。同時,教師工作是一種專業,它需要不斷地改進和發展,評價則是其專業發展的一種促進力量。所以,教師評價的目的已經不再是原來對教師工作的簡單鑒定、認可、判斷、證明和區分,而是注重為教師提供信息、咨詢和改進的建議。如我們在教師工作評價中,既有工作數量、工作質量等指標,又有工作方法、工作態度、工作成效等指標,形成態度、能力、實效三維一體的評價機制。使教師通過評價找出問題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而評價指標本身對教師今後發展也有一個導向作用。當然,評價結果也為我們考核工作,獎勵或處罰提供了依據。 2.評價中注重定性與定量、內部與外部、過程與結果的結合 隨著評價機制的逐步規范,我們感到教育活動是一項十分復雜的活動,原來我們廣泛運用的定量方法,並不能充分反映一個教師的實際情況,許多評價內容不能用數量關系予以清晰的表示,一味地用定量方法進行評價會影響評價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我們在運用定量方法開展教師評價的同時,採用一些定性方法。如座談、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等。這樣更全面地了解教師的實際情況,更有利於給教師一個切合實際的評價。 在完善評價機制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注重內部的層級評,即自評一組評一校評,而且充分發揮學生、家長、社會在教師評價中的作用,召開學生、家長座談會,進行學生、家長的問卷調查等。在實踐中,我們感到這樣內部與外部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更能發現問題,評價更客觀,更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恰當方案。同時強調過程與結果的結合。我們設立了月考評制度,對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每月的常規工作進行考評,並與工資直接掛鉤,每月的常規評估工資即反映出教師在工作過程中的績效,月考評成績直接影響學期考評。這樣更好地發揮教師評價對平時工作的促進作用。 3.評價中注重師德表現,評價結論關注教師的未來發展 教師素質是教師開展有效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在評價中,必須注重教師素質的評價,而在教師政治素質、業務知識素質、能力素質等各項素質中,我們強調師德表現,將師德評價作為其他教育教學工作評價的前提條件,實行一票否決制。我們設立了由為人師表、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熱愛學生、尊重家長,團結協作、關心他人等指標組成的師德專項評價。如在評價中發現有悖於師德規范的現象,則給予緩聘甚至解聘。 我們在評價工作中認識到,每位教師都需要有不斷發展的空間,需要在自己的工作中進行不斷地反思與總結,並進行不斷地自我學習和接受培訓。為此,我們在教師評價中注重發展性指標。發展性指標主要側重於教師的現實狀況、取得實效與以往情況相比較,目的是為了鼓勵教師不斷進步,為教師的可持續發展起到導向作用。發展性指標的評價內容,主要分為態度、能力、水平與工作實績。其評價的等第主要分為進步、保持、退步三種。通過發展性指標的評價,讓教師進行縱向比較,看到自己的進步與提高,同時幫助教師找出自己基本素質方面的薄弱部分,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方面的不足,因此,我們達成共識,教師評價的結論不在於判斷一位教師過去工作的成敗,而旨在指明教師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因此,在教師評價中,對發現的問題和獲得的結果我們都根據每位教師的實際情況,包括個人特點、教學條件、學生狀況等進行分析,尋找一個能被評價教師接受的結論。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評價的作用。 三、若干思考 1.評價的科學性和全面性的問題 2.評價的差異性和針對性的問題 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具有一定的獨創性,存在明顯的差異,這是教師工作的創造性特點形成的。不僅在不同的年級、班級任教的教師有差異,在不同的學科任教的教師有差異,即使是同一年級、同一學科的教師在工作中也會存在差異。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個人的特點和教學條件,選用或創造一種切實有效的方法。因此,在評價中如何根據其差異性,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使評價更加客觀公正,也是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和實踐的。
㈣ 教師教育評價機制
我國教育體制中的教育激勵機制尚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在教師管理與教師評價方面專,長期以來由於過分注重自上而下屬的控制和管理,忽視了教師的自我管理和激勵,教師明顯表現為缺乏應有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教育評價的導向與激勵功能並沒有得到真正的發揮.本文作者就完善我國教育激勵機制,推動教師管理與評價的改革提出自己的觀點.相信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對深化我國目前教師管理與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是有所裨益的.
㈤ 如何建立完善的小學教師教學評估評估制度
指導思想:
根據《教師法》和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法規對教師考核工作的要求,不斷推進和深化素質教育,適應人事制度改革,符合社會與家長對教師的更高要求,針對校長提出的「講質量,創精品,爭一流」治校目標,制定我校教師的評估條例。
評估意義:
1.教學行為符合學校的總體目標和價值取向。通過評估達到:追求工作質量,對工作要求不僅僅是做完,而是要做好,是要精益求精;形成精品意識,教師對每一項周期性的教學常規工作要精緻化,向深度發展,不能停留在簡單的重復上;力爭一流業績,在教學工作中要樹立爭先意識和業績意識,業績是教師工作態度的具體反映,是工作能力的明確指標。
2.符合學生的要求和利益。通過評估,使教師明確自己的工作使命,自覺履行教師職責,為學生的發展和成才努力創設有益的環境,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為學生盡心盡責。
3.為教師的發展提供幫助和建議。通過評估滿足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總結和診斷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於調整和改善教學方法,促進教師在工作中不斷努力不斷追求,獲得成功。
4.體現教師的工作價值。通過評估比較公正客觀地反映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能力和教學業績,尊重教師的勞動,體現優質優酬的價值原則。
5.認真履行教學常規。通過評估,明確教學常規要求,提高每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升學校整體教學實力,使學校的教學質量處於全縣乃至全市的前列。
評估原則:
1.過程性原則。評估不是終結性的,而是教師教學工作全程評估,評估注重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行為。
2.目標性原則。評估要體現學校的治校目標,教學要求。反映學校的工作導向,評估具有明確的指向性。
3.激勵性原則。評估要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成就感,發現教師工作中的成績,肯定教師的工作價值。
4.公平性原則。評估要做到公平公正,關注每一位教師的工作,在評估的方法手段上盡可能科學合理。
5.民主性原則。評估要結合教師本人對自身的評價,學生家長對教師的評價。充分聽取教師的意見,完善評估方案。
6.可操作原則。評估的指標要明白清晰,設計合理,便於操作統計,同時把定量與定性結合起來。
評估途徑:
隨機與定期相結合:通過學生座談會,教師學生評教,聽課,查閱教案及察看教師日常教學行為等等途徑進行隨機評估。在學期結束時進行綜合評估。
評估內容:
1.工作態度。遵守師德規范,理解認同學校的職責和目標,對工作積極認真,善於合作,熱愛關心學生,富有進取心。
2.教學能力。掌握所從事教學的相關知識並不斷學習深化,在實際教學中自覺履行教學常規,主動改善教學方法,課堂駕馭能力強,善於了解學生,不斷發掘自身潛力。
3.教學業績。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家長比較滿意。各級各類考試和競賽取得優良成績,積極參與教科研工作,發表論著,在各級各類評比和競賽中成績優良。
具體要求見評估表中的指標。
評估人員:
由主任教師和教研組成員組成考核小組。同時還有教師本人、學生及家長的參與。
評估方法:
1.學期結束前三周下發評估表由教師自評,學期結束前兩周由德育處會同教導處等有關職能部門對教師一學期工作進行評估。
2.評估小組或統一評估,或者獨立評估各自定量,最後合計取均值。
3.每一項的分值均為該項目最高分值。
4.自評分為參考值,以考評小組評估為主。針對本學期特殊性的工作考評,有校委會議決定考評方案。
5.在一個評估項目中,如有重疊得分,取該項的最高值。
評估等級:
以評估教師總人數為基數,總分名列前20%者評定優秀A等。總分為20%者之後至95%之前者評定良好B等,總分為最後5%者評定一般C等,違反教師職業道德或有嚴重教學事故者經校委會議討論評定不合格D等。
後續措施:
評估結果與學期獎、評先、評職和聘用等掛鉤。對評為A等的優秀教師進行表彰,對評為C等和D等的教師要幫助其分析原因制定改進措施。評估材料作為教師業務資料存檔。
若幫到請採納,謝謝
㈥ 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師評價機制
一、 有效的教師評價機制,有利於教師素質水平的提高 所謂教師評價,就是通過對教師素質及其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行為表現狀況的測量,評判教師的素質水平和教育教學效果,並為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素質水平和提高其教育教學效果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 教師評價是一種旨在提高教師素質和促進教師高質量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手段,通過它可以判定教師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並引導教師按教育教學規律辦事。在工作實踐中,我們切實感到了建立有效的教師評價機制的重要意義。 首先能正確地評判教師的工作業績,促進教育教學工作。通過教師評價,可以評判教師在工作過程中是否忠實地履行了他應盡的職責,是否完成了規定的教育工作任務,是否達到了教育教學要求。這樣,對每位教師都作出符合個人實際的評判。同時,發現教師在其基本素養以及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為教師提供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創造各種條件幫助教師努力解決這些問題,以便改進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教師評價可以促進教師的不斷發展,從而也促進教育教學工作。 其次為教師隊伍管理提供客觀的材料,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教師評價能反映出所有教師工作的實際表現,這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教師工作的優劣,全面而科學地顯示教師之間的差距, 從而為分析整個教師隊伍的現狀,樹立先進的典型和鞭策落後的人員提供有利的保證。教師評價的結果可以運用到教師聘任、教育教學工作安排、教師人員調動與配臵等方面,防止只看教師學歷高低或者知識水平而忽略實際教育教學能力水平的現象產生。在學校教師隊伍的建設中,學校領導必須了解每個教師的情況,包括教師的各方面基本素質,他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表現以及實際教育教學效果等。只有這樣,才能制訂出適合本校實際的教師隊伍建設目標和教師發展戰略;在實際的教師管理工作中,才能對教師因人指導、因人要求,才能促進學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發展,最終實現學校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 二、教師評價機制的有效運作,促進了教師的發展,提高了工作質量 1.評價中注重教師素質與能力的提高 在以往的教師評價中,比較多的是將教師進行分等與排隊,目的是將教師分成優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幾個等級,在此基礎上對教師作出獎勵或處罰。在實施"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過程中,我們對評價的功能有了新的認識,並且意識到教師評價的對象--教師並不是被動的客體,而是評價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是評價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師評價的目的已經不再是原來對教師工作的簡單鑒定、認可、判斷、證明和區分,而是注重為教師提供信息、咨詢和改進的建議。如我們在教師工作評價中,既有工作數量、工作質量等指標,又有工作方法、工 作態度、工作成效等指標,形成"態度、能力、實效"三維一體的評價機制。使教師通過評價找出問題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而評價指標本身對教師今後發展也有一個導向作用。當然,評價結果也為我們考核工作,獎勵或處罰提供了依據。 2.評價中注重定性與定量、內部與外部、過程與結果的結合 隨著評價機制的逐步規范,我們感到教育活動是一項十分復雜的活動,原來我們廣泛運用的定量方法,並不能充分反映一個教師的實際情況,許多評價內容不能用數量關系予以清晰的表示,一味地用定量方法進行評價會影響評價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我們在運用定量方法開展教師評價的同時,採用一些定性方法。如座談、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等。這樣更全面地了解教師的實際情況,更有利於給教師一個切合實際的評價。在完善評價機制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注重內部的層級評,而且充分發揮學生、家長、社會在教師評價中的作用,召開學生、家長座談會,進行學生、家長的問卷調查等。在實踐中,我們感到這樣內部與外部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更能發現問題,評價更客觀,更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恰當方案。這樣更好地發揮教師評價對平時工作的促進作用。 3.評價中注重師德表現,評價結論關注教師的未來發展 教師素質是教師開展有效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在評價中,必須注重教師素質的評價,而在教師政治素質、業務知識素質、能力素質等各項素質中,我們強調師德表現,將師德評價作為其他教育教學工作評價的前提條件,實行一票否決制。我們在教師 評價中注重發展性指標。發展性指標主要側重於教師的現實狀況、取得實效與以往情況相比較,目的是為了鼓勵教師不斷進步,為教師的可持續發展起到導向作用。發展性指標的評價內容,主要分為態度、能力、水平與工作實績。其評價的等次主要分為進步、保持、退步三種。通過發展性指標的評價,讓教師進行縱向比較,看到自己的進步與提高,同時幫助教師找出自己基本素質方面的薄弱部分,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方面的不足,因此,我們達成共識,教師評價的結論不在於判斷一位教師過去工作的成敗,而旨在指明教師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因此,在教師評價中,對發現的問題和獲得的結果我們都根據每位教師的實際情況,包括個人特點、教學條件、學生狀況等進行分析,尋找一個能被評價教師接受的結論。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評價的作用。 三、若干思考 1.評價的科學性和全面性的問題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教師評價如何結合現代教育的特點,以教育理論為指導,按照教育教學工作的規律,運用現代化手段進行,使評價更加符合教師工作的職業特點和心理特點,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全面性,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2.評價的差異性和針對性的問題 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具有一定的獨創性,存在明顯的差異,這是教師工作的創造性特點形成的。不僅在不同的年級、班級任教的教師有差異,在不同的學科任教的教師有差異,即使是同一 年級、同一學科的教師在工作中也會存在差異。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個人的特點和教學條件,選用或創造一種切實有效的方法。因此,在評價中如何根據其差異性,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使評價更加客觀公正,也是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和實踐的。
㈦ 如何改進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制度
1、結合學校實際,按照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確定辦學目標和素質教育工作目標。
2、制定素質教育的規劃和年度計劃,措施具體可行。
3、認真組織幹部、教師聯系實際學習素質教育理論和有關文件。不以學年的考試分數作為對教師晉級、獎勵的惟一依據。不按考試分數給學生排隊或公布考試分數。
4、校長嚴格執行,履行職責,依法治校,做到深入實際,抓點帶面,認真組織和指導教師實施素質教育。
5、有提高領導班子素質的計劃、措施、制度,能認真落實,取得實效。
6、認真貫徹執行《教師法》有關教師應履行義務的規定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職員工無侮辱、體罰、變相體罰學生現象,無品行不良和違法、違紀問題。
7、認真執行中小學教職員工聘任制有關文件。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使教職員工積極性得到發揮。
8、有提高教師素質的計劃、措施、制度,能認真落實,取得實效。加強對骨幹教師和青年教師的培養,成效明顯。
9、對高中畢業班與非畢業班統籌兼顧。對各類學生因材施教,後進學生轉化工作取得成效。
10、加強學籍管理,嚴格依法控制學生輟學。
11、把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擺在重要位置,堅持寓德育於各科教學及各項工作之中,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
12、貫徹國家和地區有關德育工作的法規、文件,落實《中小學教育整體化工作綱要》。結合各年級實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實效性。
13、健全德育工作管理系統,注重常規管理。加強和改進班主任、團隊工作和政治課教學。加強和改進班主任、少先隊工作和思想品德課教學。建立和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路。
14、嚴格按國家和地區的課程(教學)計劃開齊、開足課時,選修課、活動課、勞技課安排落實;不增、減、停、改課程和課時。
15、認真執行國家頒布的教學大綱,有計劃地開展教研活動,加強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課堂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優秀課達到20%以上。
16、採取有效措施,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家庭作業量,考試次數不超規定。
17、認真執行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不擅自給學生征訂復習資料、書刊。
18、加強對教學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健全教學工作管理系統。校長以主要精力抓教學工作,深入課堂和教研組,指導教師改進教學。校長每學期聽課不少於20節,主管副校長不少於30節。
19、加強衛生保健工作,認真落實國家和本市有關體育、衛生工作的規定。提高體育課、課間操、眼保健操和課外體育活動的質量,保證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
20、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有專職或兼職人員負責,開展心理咨詢或心理輔導活動。
21、建立學校藝術教育活動制度。重視美育,加強藝術課教學,並通過各科教學和各種活動滲透美育。
22、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勞動技術教育,上好勞技課,做到教師、教材、基地(場所)落實。
23、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或簡單的生產勞動。加強勞動教育,上好勞動課,做到教師、教材、基地(場所)落實。
24、廣泛開展學科、科技、文體課外小組活動,做到輔導教師、內容、時間、地點落實,各年級學生參與率在30%以上,有一定數量的特長生。
25、有組織、有領導地圍繞素質教育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有課題,有成果。
26、認真貫徹《市中小學校園環境管理實施意見》,有良好的教育環境。
27、合理使用學校經費和預算外收入j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學校校舍、場地、教學設施、儀器設備、文體器材、圖書資料的利用率和效益。
28、嚴格規范學生遵守《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保持有良好的校風。
29、要求絕大多數學生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教學大綱要求,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一定的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0、要求絕大多數學生在閱讀、書寫、表達、計算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教學大綱要求,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會常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具有基本的觀察、思維、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及自學能力。
31、要求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積極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和家務勞動,學會生活自理,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初步掌握一定的生產勞動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擇業常識。
32、要求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勞動和家務勞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33、要求絕大多數學生初步掌握鍛煉身體的基礎知識和正確方法,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體育課及格率在95%以上,體育達標率在90%以上,初中畢業體育考試及格率在95%以上。
34、要求絕大多數學生初步掌握鍛煉身體的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體育課及格率在95%以上,體育達標率在95%以上。
35、要求絕大多數學生具有自尊、自信、合作、勇於克服困難和不怕挫折等個性品質;具有一定的創造精神,適應社會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要求絕大多數學生具有初步的審美能力,音樂、美術課及格率在95%以上,有一項興趣愛好或特長。
㈧ 如何建立健全教育教學評價激勵機制
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研究 張建生 一、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內涵和作用 課堂教學評價,是遵循國家的總體教育方針、依據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按照一系列的標准,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組成要素及其發展變化、對整個教學流程和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評估的過程。實施課堂教學評價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素質教育評價工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教育界普遍認為,課堂教學評價活動對於中小學的具體科目的教學活動具有很強的導向、激勵、診斷、改進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只有評價項目制定正確、評價標准科學、評價活動實施恰當,才能有效地通過評價的診斷機制,發現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問題,分析構成問題的各個要素及其主次關系,進而找出產生問題的深層次的原因;公正、客觀、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能夠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機制,促進教師轉變、更新專業認知領域和教學行為中存在的既有的落後的教育觀念,按照新的標准確定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目標,多方面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流程,使教師更好地將素質教育總體目標和學科的具體教學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擺脫傳統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的束縛,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引導作用,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科學有效的實施課堂教學評價,也有利於教育行政部門、教學科研部門加強對教學工作的管理和指導,進一步把握教育教學規律,為教學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提供一個客觀、合理的依據。 二、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原則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應本著以下幾個原則: 1、全面性原則。所謂全面性,指的是在評價教師課堂教學中,首先要查看其是否在總的指導思想上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要考查教師是否在素質教育的大前提下,認真研究落實課程計劃和課程標准,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再其次,要考查教師是否具有較全面的學科知識,是否具備較高的教學技能,能否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第四,要考查教師是否重視恰當的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否注意點撥學生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 2、發展性原則。有些學者把這一原則看作是教學評價最重要的原則,因為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是當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目標,理所當然地追求學生的發展。那麼,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也必須以發展作為參照系。在 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教師和學生的現實表現,更要重視全體教師和學生在當前水平基礎上的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和程度。這一轉變,從評價「過去」和「現在」轉變為評價「將來」和「發展」。『誠如加德納指出的那樣,到目前為止,「考試往往用來找出人的弱點而非長處」,而發展性評價希望被評價者能夠認識自己的優勢,釋放自己的發展潛能。』 ① 評價 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評價學生學的行為、教師教的行為,以激勵師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3、開放性、多元性原則。課堂教學行為不是僵死的毫無懸念的模式,由於參與雙方尤其是學生一方所具有的巨大的創造力,不可避免了決定了課堂教學中會有大量的不確定性。意圖用一個固定的標准來框定評價所有的教學行為肯定是不恰當的,這就必然要求評價的標准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與開放性本身一體兩面的是評價的多元性,多元性的評價又、蓋了多方面的內容: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價值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等等。 4、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定性評價是通過分析、比較、綜合等方法,對評價對象進行概念、程度等做價值判斷,並把這一判斷描述出來。但是定性評價有時候表述出來會讓他人有不確定的感覺。『所謂定量評價,就是將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確定成具體(量)化指數,然後按照指標說明打分,通過測算,統計出分數,參照分數和查閱圖表等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斷,得出基本結論。』 ② 隨著評價理論和測量技術、理論的發展,定量評價在課堂教學 評價中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另一方面,由於教學活動的復雜性和模糊性,很多東西難以進行量化顯示,定性評價又是必不可少的。 5、差異性原則。在教育領域,差異是處處存在的。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時,就避不開這種差異。影響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差異性因素很多,有客觀的,比如:城鄉差異,重點校與非重點校的差異,先進教學設施和落後教學設施的差異,優秀生源與普通生源的差異。還有主觀上的差異,如教師的教學理念的差異、教學風格的差異以及教師之間的性格差異等等。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時,既要注意課堂教學的一般性要求,又要尊重教師的教學個性,鼓勵教師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形成自己教學的特長乃至教學特色和教學風格。 三、目前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的課堂教學評價中,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 1、教學評價改革與教學改革的不同步 『當前我國中小學普遍使用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是從20 世紀50 年代初以來經過幾十年教學實踐的不斷檢驗和修正,逐漸形成的一個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進程結構以及教師教學基本功等幾個方面的評課要求。這一評課要求,是我國中小學教師長期教學實踐經驗的一個總結概括,它是對過去在凱洛夫教育學課堂教學五環節基礎上形成的評價標準的實質性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課堂教學的內在運行機制,並在規范課堂教學行為、保證課堂教學基本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③ 從20 世紀末期開始,我國開始新一輪大規模教育改革。1999 年,國家頒布《面向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並緊鑼密鼓的在兩年內制定了義務教育階段18 個科目的新課程標準的實驗稿,對教材內容也進行了大量的調整,統編教材不再一統天下,各地紛紛組織編寫本省市的地方教材,廣大一線從教人員對新的教學方法也進行了豐富多樣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有了豐富的感性經驗。然而,教學評價的發展卻顯示出明顯的滯後性。由於傳統評價標准巨大的慣性作用,以及評價理論自身發展的相對緩慢,直接導致了教學改革和教學評價改革的不同步。新課程強調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鼓勵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呼喚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倡人的全面發展。而既有的評價標准卻大多以工具性追求代替價值追求,重視知識體系的講授,忽略學生人格、情感的培養。評價的目的只是對被評價 者的過去進行鑒別,而不是為了幫助被評價者未來的進一步發展。 2、定性與定量評價的結合不夠好 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是理想的研究範式,但是目前兩者結合的不太密切。由於定性評價的主觀性和價值偏向性,在實際操作中受評價者自身因素影響太大,有時候甚至陷於盲目,而且沒有相應的消除干擾的對策。我們認為,定性評價不能脫離定量評價,沒有定量研究做基礎的定性研究是不可靠的。而定量評價時,各項指標的權重是否分配合理,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因素。 3 具體操作中的其他人為因素的干擾 由於評價者自身素質問題、程序組織問題甚至個人好惡等影響,在評價課堂教學時有時候出現以偏概全、平淡膚淺、敷衍了事、只褒不貶等問題,使得課堂教學評價流於形式,變成走過場,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作用。 4、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不夠 新課程標准下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指親自參加或體驗教學實踐活動並能有針對性的做出一些評價和對評價結果做相應的解釋工作的人。④目前的 評價主體是教師所在單位的領導和其他教學人員,這個組成結構顯然還不夠完善,理想的成員應該包括教育行政部門的教學業務負責人、各級教研員、中小學校長和教務管理人員,還有教師、學生、學生家長。這樣的組成結構,強調的是評價的多角度性,強調評價中的對話與交流,強調以前評價中所缺乏的人文因素。 5、評價的發展性連續性不夠強 由於新課程標准下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由對現狀的鑒別向對未來的發展轉化,因此,教學評價有必要體現其內在的發展性和連續性。但是目前評價是處於靜止狀態的,是對單一某次課的評價,它只能表現出教師當前的教學能力和教育理念,而不能反應被評價者過去的表現,也難以准確預測和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這無論對教育研究來說還是對教師本人的專業發展來說,都是一個不利因素。 四、課堂教學評價的組成要素及權重: 對課堂教學基本要素的分析,是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基礎。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從信息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個視角來分析相關因素。比如從信息學的角度出發,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科書和教師、學生都是信息的載體,教師是不再是信息的唯一傳播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一方面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方法,向學生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知識信息、語言信息、思想信息和心理信息,另一方面學生也隨著這一進程不斷做出反饋。信息的交換和輸送的能力及效率,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課堂是教師和學生情感交流的場所,因此,師生間的交流是否順暢和諧,直接關繫到教學的成效高低。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課堂教學要有助於學生培養主體意識,培養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問題,最後都歸為一點:課堂教學是檢驗教師教學基本技能的綜合尺度,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也是考核師生雙邊活動效益的主要渠道。新課程教學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從以下幾個要素去考慮: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把握、教和學的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和教師的價值取向。 (一)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要素,也是課堂教學的指針,它制約著其他要素,影響課堂教學的進程。它的權重0.15. 課堂教學目標的評價主要從兩方面來看: 1、目標的制訂:要看是否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的特點,是否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和習慣。這就要求目標明確、恰當。 2、目標的落實:主要看教學重點難點能否正確判斷和把握、教學方法能否合理選擇、課堂教學的實際進程是否始終圍繞目標進行,以及學生達到所預期目標的程度。 具體評價時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具體方面 (1) 教學活動開始就要給學生明確預期的目標 (2) 目標要適合不同學生的需要,具有彈性,充分考慮差異性。 (3) 設計目標要充分考慮新課標要求的三個維度的要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實際載體,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內容本身既有一定的深度,又具備一定的廣度,因此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把握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繫到教學目標能否實現以及實現多少。教學內容的權重0.30. 對此項指標的評價,要圍繞一下幾點來思考判斷: 1、 教師能否對教學內容做全局把握,合理安排,重難點突出。 2、 教師是否注意到教學內容的前後銜接。 3、 教師是否引導學生關注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4、 教師能否把內容生動直觀的呈現給學生。 (三) 教法與學法。權重0.20. 1、教學方法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式,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對象性因素之一,方法本身受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制約,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服務,又具有自身相對的獨立性。對教學方法的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 首先,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適應教學內容的需要。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李秉德教授在《教學論》中曾經指出:對以語言傳遞信息的內容,可以採用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對於需要直接感知的內容,可以用演示法;對於技能課,可以用實驗法、練習法、實習法,還有適合欣賞的陶冶法,適合探究內容的發現法、探究法等。此外,還要講究各種方法的結合。 其次,教學方法要適應學生的特點。要面向全體學生,避免只面向中等生甚至少數優秀學生。要確保所有同學都受益,這是因材施教的要求,是教學差異性的要求。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性格特點、學習習慣等,靈活採用多種教學方法。 第三,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探究精神,培養創造力。 2、學的方法是學生學習課堂教學內容的方法,在傳統教學評價中對學法的考慮幾乎是忽略不計的。在新課程背景下,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倡學生的自我發展,要求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教學評價重心應該從「評教師」擴展到「評課堂」,這樣學生的學法也就自然而然的進入了我們的評價視野。引入對學生學法的評價,是對以前教學評價標準的深化,也是對以前教學評價標准內容的擴展,更重要的是,它標志著教學評價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化。 學法的形成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引導和點撥。教師要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努力發現學生學習的特點,推究其中的規律,然後再與學生交流探討,適時點撥。二是靠學生自己的探索。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經過多門學科的學習,聽過多個教師的講授,再加上大量的練習和考試,會逐步感悟總結出一套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權重0.2 教學過程是處理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教學過程由一系列相互銜接的教學環節組成。新課程標准下的教學,更加強調教學進程的重要性和創新性。傳統的教學是結果教學,它的最高意義在於一切課堂教學環節都面向最終結果,在授課結束階段通過主講教師的總結得出一個令大家滿意的結論。這個過程中教師基本上唱獨角戲,即使不時有學生的問答也不過是點綴或鋪墊,都處於次要、從屬的地位。新課標提倡採用過程教學,這個過程則相對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再主張教師的權威性,在整個過程中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並且懂得知識形成的基礎以及和其他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這個過程中還伴隨著師生共同的情感體驗、人文關懷,伴隨著各種價值觀的碰撞。 課堂教學進程的評價也從四個方面去進行: 1、考察課堂環節是否活潑而不死板,充實而不空洞。看環節與環節之間交替是否自然,能否做到井然有序。 2、考察是否把教學過程作為一個探求知識、訓練思維、培養能力、摸索方法的過程。 3、考察是否注重對學生的引導,是否注重對學生做出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評價。 4、考察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情況。主要看學生參與度。如何評價學生的參與度呢?到目前為止,對學生參與度大多是用描述性的模糊表達法,比如說「學生思維活躍」、「學生發言積極」。這種描述往往因缺乏具體支持載體,說服力不夠。沒有親自聽這節課的人很難從這種描述中了解真實的課堂情況。因此,研究「學生參與度」需要明確具體的方面,比如:是否能圍繞教學內容主動提出問題?問題的質量如何?是否足夠具體鮮明的針對性?是否主動參與信息的獲取、處理、匯總與交流?學生對課堂作業的態度如何?是否認真、主動完成? 6 7 6 7這些因素的明確,對科學地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五)教學效果。目標、過程、方法的最終歸宿是效果,效果也是目標、內容、方法和教學進程的綜合反映,是各種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顯性和隱性結果。以往的評價多採用教學效果這個概念,更多的評價著力點還是教師。新課程下的效果評價重心應該向學生轉移,學生的表現是評價課堂教學的最終的衡量標尺,也是衡量教師工作的一個重要標尺。但是這個轉移,絕對不同於以往的通過學生成績來論英雄。我們認為,教學效果的評價,要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否把注意力、興趣投放在所學習的內容和過程中,這是課程情感態度體驗和培養的過程;要考察學生是否明白要做什麼、為什麼去做、怎樣做?要考察學生能否與他人有效合作,培養社會化的人格;學生的學習結果與自己的預期目標、教師的預期目標的符合程度如何等等。當然,在評價效果時,要堅持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自我評價的有機結合。 (六)課堂教學取向 課堂教學取向,是教師在教學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教育思想的發展取向,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這一關鍵要素的行為是否發生了真正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課程改革的成敗,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的教學行為是我們觀察、分析、評價課堂教學時要重點關注的。 1.由重「教」向重「學」轉變 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即要以學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學。現在許多教師在備課時認識到不僅要備教材而且更要備學生,但從教學實際行為中反映出來的情況卻往往是:「備教材」主要是記住教材上的標准答案,「備學生」就是如何把學生引向「標准答案」。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於那些不符合「標准答案」卻經過學生自己思考的有創造性、有個性的不同的回答,不是忽視就是給予否定。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背誦「標准答案」 的過程。 2.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從重結果轉向重過程也就是從重學生學會轉向重學生會學,教師要注重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能力得到發展。 3.由重視對答向重視對話轉變 新課程把教學定位為師生交互、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對話」 意識。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教師只有在課堂上與學生真正地進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學才能切入學生的經驗系統,課堂生活才成為師生共存的生活。 4.由重「傳授」向重「指導」轉變 信息時代,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避免不斷的知識更新,以求跟上時代的步伐。認為教師是知識之源,兒童是等待教師灌輸知識和智慧的空的容器的觀點在信息時代已經站不住腳。教師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傳遞者、講授者或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而應成為挖掘資源的向導、尋求真知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發展元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的、寬容的課堂氣氛。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