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各地的基礎教育現狀,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寫一篇有關這方面調查報告或論文
好啊 那就去 調查吧?不要紙上談兵 專家誤國!!
Ⅱ 教育教學調查研究報告怎麼寫
所謂教育科研調查報告是根據教育實踐的需要和預期的目的,運用觀察、測量、採集、詢問等調研手段對有關教育問題進行研究後寫出的書面報告。
教育調查報告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前期的調研工作,包括問卷的設計,內容、形式上的設計等,比如說調查學生對某一門課程的喜愛程度等,要首先關於這門課程怎麼設計問題。
做完調查問卷的內容,接下來就是自己親自去調查,只有自己親自去調查,才能得到第一手資料,這是撰寫教育調查報告必要的前期資料,是組成調查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寫報告的人必須掌握第一手資料。
有了第一手資料還不夠,完成教育調查報告,還需要我們對大量數據的統計、分析和概況。統計、分析方法有很多,建議用電腦來統計、分析,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更快捷,另一方面出錯率會小很多。
統計、分析和概況完了所有數據,教育調查報告的撰寫還需要有一個核心的觀點,一個核心的觀點是一個報告的靈魂性部分,需要觀點明確,結論正確,因為這關繫到以後教育的發展方向,所以很關鍵。
有了正確的觀點還需要充分的論據,一個調查報告一定要有充分的論據來論述觀點的正確性和可行性,否則一切工作都是浪費時間和精力。
有了觀點和論據,有了結論,我們還需要有力的案例來補充。一般教育調查報告的案例都來自於實際教育工作中,比如學生的上課遲到率、積極回答問題等方面,案例是最好的證明。
教育調查報告還需要參考文獻,一個完整的調查報告一定要有足夠的文獻參考,這樣我們的報告才是完整的,論點和論據才是有力有效的,我們的調查報告才是有價值的。
Ⅲ xx中學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思考與實踐
中職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關於職業教育的論述中特別強調要「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工作思路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按照「保證規模、調整結構、加強管理、提高質量」的基本要求,鞏固發展成果,推動改革創新,強化內涵建設,解決突出問題,著力提高質量。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和加強建設為主線的戰略布局是推動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對於中職學校的教學管理來說,提高質量,就是要堅持規模和質量統一,把資源備置和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課堂教學和實訓教學中來,加快實現學校由注重規模擴大向更加註重質量提高的轉變。改革創新,就是要圍繞提高教學質量,以解決學校課堂教學和實訓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作為切入點,加快中職學校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評價機制的改革,增強中職學校的發展活力,努力提升中職學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水平,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一、中職課堂教學和實訓教學的現狀
從中職學校的生源狀況來說,絕大部分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都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這些在小學、初中備受學習挫折的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他們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上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厭學」是進入中職學校學生的一個共同特點。進入中職學校以後,他們對書本、考試等傳統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有一種來自本能的反感,給中職學校的課堂教學管理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中職學校實行的「2+1」模式使學生的學習時間縮短、專業實訓課減少,「頂崗實習」實際上變成了「頂崗工作」,「雙證書」制度也只流於形式,學校專業課師資、實訓設備建設的滯後等種種原因導致中職學生的專業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畢業後成為只有「中職文憑」的簡單勞動力,而不是中職教育培養目標所定位、企業所需要的中級技術人才。正因為家長和學生覺得「學不到東西」造成了中職學生的輟學率升高。由於畢業生的低質量就業,專業技術學不學與就業沒有直接關系,學與不學、學好學壞都一樣,反正到時候照樣發畢業證書,導致中職學校學生學習動力和壓力嚴重缺乏,這是中職課堂教學和學校教學管理困難的最本質的原因,也是中職學校對學生、家長缺乏「吸引力」的最本質原因。從教師的狀況來說,中職學校的教師無論從觀念還是教學方法上都沒有擺脫傳統的束縛,面對這些對學習失去興趣和動力的學生,無論是授課教師還是班主任都缺少足夠的手段和辦法,也沒有熱情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中職課堂上,不但學生學得累,教師教得也累。教師的教學工作無法用「量化」的成果來體現,教得好與不好一個樣導致中職學校的教師普遍缺乏教學動力和熱情,工作沒有「成就感」是中職學校教師面臨的共同困惑。因此,中職課堂教學中,學生曠課、遲到,上課時睡覺、玩手機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成為困擾中職學校教學管理的難題。
二、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
1、學習、借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借鑒同類學校的成功經驗和模式不但能加快改革的進度和效果,而且能最大程度的減少改革的風險。為此,我們把浙江某職業技術學校作為自己的學習榜樣,有計劃、分步驟的穩步推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2010年12月學校先後組織了全體教師學習了該職業技術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和做法,並組織學校中層以上幹部、班主任和各教研組組長到永康職業技術學校進行了實地參觀。2011年1月,學校組織了中層以上幹部、全體教代會代表和班主任參加的教學改革研討會並邀請了縣教育局領導列席了研討會。研討會不但統一了大家的思想,更吹響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號角。
2、實踐、討論,再實踐
(1)特色課的試行
特色課就是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通過2節或4節課教授某一個課題,並在學校部分班級進行巡迴上課。開設特色課目的,一是加強必修課程與當地社會經濟的聯系,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解決的是學生「學習動力」的問題;二是能充分展現教師自身特長,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節省教師備課時間,增加中職學校教師的「成就感」,解決的是教師「育人動力」的問題。特色課的教學內容由教師自主確定,但必須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教師自身特色。這樣教師就可以從繁重的備課任務中解脫出來,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學生身上,不斷根據實際的上課效果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使之不斷完善,不斷提高。經過一個階段的實踐,學校組織所有擔任特色課教師進行了一次全校性的特色課展示評議活動。活動的目的一是向學校全體展示特色課的教學效果,二是搭建大部分教師參與的討論、交流的平台,營造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氛圍。通過討論、總結,學校形成了「特色課教學常規化,常規課教學特色化」的教學改革方向。所謂特色課教學常規化是指,特色課無論是從教學內容的針對性,還是從教學形式和方法上的靈活性上,都大大增加了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體現了中職課堂教學特色,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值得在全校、全體教師中逐步推廣,在今後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中要安排固定的課時,使特色課教學常規化、制度化。所謂常規課特色化,是指全體教師要不斷學習、借鑒在特色課教學中總結出來的好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模式,應用到常規的文化課、專業課教學中,使自己的常規課富有中職學校和教師個人特色,增加常規課對學生的吸引力,從而提高常規課的教學效果。
(2)實訓教學的包干制
目前,中職實訓教學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實訓設備和實訓師資問題,由於這兩個方面的原因,中職學校,特別是農村中職學校很難按質按量的完成教學計劃中的實訓課程。因此,中職學校很難培養出企業所需要的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專業化」人才,中職學校實行的「雙證書」制度也只能流於形式。為了解決上述矛盾,學校在高二年級的最後一個學期(也就是學生在校學習的最後一個學期),利用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根據各專業的具體情況而定),其他課程的教學停止,由一個或者多個實訓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集中強化培訓。培訓結束後學生參加相應工種的中級或更高級的技能等級證書考試,學校根據學生獲得技能證書的情況對相應的指導教師進行考核、獎勵。實訓教學的包干制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優化了資源備置,解決了實訓學校設備和師資不足的問題;集中時間的強化訓練,符合實訓教學的特點,有利於學生的技能培養;學習目標(考中級技能證書)明確,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班級包干到人,教師責任和目標明確,有利於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教學時間集中,教師在完成相應的課時後相對自由,為專業課教師的成長和參加企業鍛煉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本學期實訓教學包干制在09數控班級試行,無論從過程和結果上看,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三、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教師的教育觀念亟待更新,師資隊伍建設任重道遠
中等職業學校,特別是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普遍存在教師缺編和結構性缺編問題。近幾年,大部分縣級職教中心在整合縣域內的農村中職學校以後,由於政府重視,辦學力量集中等優勢,各縣級職教中心在校園硬體,學生規模、教學條件等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隨著規模的逐步擴大,教師缺編的問題和師資結構性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農村中職學校的專業課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大部分都是從原來的文化課教師轉型而來,雖然經過「省培」或「國培」,獲得了一定的專業技能,但普遍存在專業素養和實際操作技能欠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大部分教師還不能從傳統的、普通教育的教育觀和人才觀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教學中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的動力,課堂教學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對現代中職學生的心理缺乏了解,對他們的行為缺乏認同,教學缺乏「成就感」使職業倦怠在中職教師中普遍存在,對教育教學改革缺乏參與的熱情,甚至消極應付。農村初中應試教育愈演愈烈,初中教師對「後進生」普遍缺乏管理和關愛,導致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特別差,增加了中職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難度,也增加了教師的壓力和負擔。怎樣激發廣大教師參與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的熱情,發揮所有教師的聰明才智,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教師改革的激勵機制是中職學校教育教學改革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2、教育教學評價機制亟待加強
無論是學生的學習,還是教師的教學工作,都需要有相應的評價機制來監督和推動。學分制已經在中職學校推行多年,但由於各個學校在師資力量、教學硬體設備上跟學分制管理的要求存在相當大的距離,許多學校在推行學分制的過程中都舉步維艱。相對於一張試卷就能評價學生的普通教育相比,中職學校對學生的評價非常復雜。既要有理論知識的考試,又要有操作技能考試;既要有對學習結果的終結性評價,又要有對學生學習態度的過程性評價;既要有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評價,又要有對學生思想品德的評價;既要有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評價,又要有對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評價……許多已經推行學分制的學校,由於在操作過程中環節過多,操作難度過大而流於形式和表面。正是因為學校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學校對於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也就難以建立。對於普通教育而言,學生的考試成績就是老師的教育教學成績。對於中職學校來說,由於「學生的成績」難於界定,教師的教育教學成績也就難於界定。所有大部分學校的教育教學監控只能停留在查教師教學設計、學生作業等這樣一些表面的層次上,難於對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實施有效的監督和監控,學校只能靠教師的職業道德來約束教師的課堂教育教學行為,「教與不教一個樣,教好教壞一個樣」是中職教育教學管理難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學生和教師的評價機制是今後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得以持續和深入的關鍵工作。
3、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水平亟待提高
一方面,由於中職學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對學生和教師的評價機制,導致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繁重而復雜;另一方面,由於師資力量的問題,中職教學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大多要承擔比較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兩個方面的原因導致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人員在工作中大多處於「疲於奔命」的狀態,缺乏必要的培訓和學習,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改革工作的推進質量和進度。因此,在今後的工作中,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教科研部門要加強對中職學校特別是農村中職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論指導和專家的學術引領,通過專家深入學校、搭建同類學校相互學習平台等方式,不斷提高中職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為改革工作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