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篇關於教育的讀後感
做享受職業尊嚴和歡樂的創造者
當下的小學教師,我時常思考:究竟自己要做一名什麼樣子的教師?在媒
體如此發達的今天,經常聽到關於教育的正面的或是負面的新聞,也使我常常思索:怎樣能做一名具有時代感,能與時俱進的教師呢?
一直以來,我總是信奉教育是愛的事業,只要有愛心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有少數學生是例外,他們好像不在我愛的感召范圍內,他們身上總是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我試著走近他們、了解他們、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們,然而收效甚微。《教育常識》是我最近才拿起來讀的,本來以為這是本介紹教師工作的理論性較強的書,准備隨手翻翻,然而讀了前言後便不能釋手。
讀完整本書,我找到了答案,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卻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網路文庫:http://wenku..com/view/251bae3c10a6f524cdbf8513.html
B. 關於教育方面的書的讀後感
本人沒有讀書的習慣、也好久沒有讀過教育經典。偶然間發現學校圖書室有這么一本算是塵封已久的經典名著,拿來也只是粗略的閱讀,不過或多或少也能領悟書中的道理,結合實際談談自已的感受。
一、《教育漫話》整體涉及三個方面的話題,按作者約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體育、德育和智育。本書中首先提及的是體育,實質談的就是健康教育。開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觀點「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圍繞如何使兒童擁有健康的身體,洛克先生從「溫暖、游泳、空氣、衣服、飲食、睡眠、葯物」等多方面進行了講述。他認為第一件應該當是「無論冬天夏天,兒童的衣著都不可過暖」,因為「大多數兒童的身體,都因嬌生慣養之故弄壞了,至少也受到了損害。」他指出,身體強鍵的主要標准在能忍耐勞苦。也許日本小朋友與中國小朋友一同進行的友好夏令營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聞熟悉了,面對中國孩子較弱的身體素質,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是不是也該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給出的葯方,「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葯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習慣涼水,應與水接觸。」多麼簡單易行,可是在我們現在的教育環境下,能讓孩子做到幾項?最近國務院又下發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共十二條,其中心還是要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且要落到實處,應該要成為一種學校規范,學生的習慣。
二、第二個話題:德育。「教育上難於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洛克先生從英國當時社會的實際,從培養紳士的角度出發,必須具備理智、禮儀、智慧和勇敢這四方面的道德品質。而這些「道德品質應該及早形成,那可是影響兒童一生一世的。」在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放縱不管,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這恰恰是最危險的。洛克認為應該在兒童「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要讓他們習慣於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免得以後難以糾正。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時培養的習慣不能太多,否則,花樣太多會把他們搞得暈頭轉向,反而不利於習慣的培養。在德育培養的過程中,榜樣示範的作用不可小視。我們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都愛模仿別人,特別是小學生。如果我們把他們熟識的人的正確的或錯誤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面前,同時說明為什麼美麗或醜陋,這種榜樣的力量比任何說教的力量都大。當然作為教師我們還不能忽視我們自身的榜樣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認為他做的是一件過錯,你自己卻做了,那麼,他便一定會以你的榜樣為護身符,那時你再想用正當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錯誤就不容易了。」那麼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錯誤該怎麼辦?洛克指出,他認為懲罰應盡量避免,主張喚醒兒童內心深處的,觸及心靈的榮譽感和羞恥心,因為「兒童對於名譽是極敏感的」,他們覺得被別人看得起是一種快樂。他們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後,對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
三、才是智育。洛克先生認為,相比於品質,學問不是最重要的。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三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所以本書中,把智育放到最後來談。他首先提醒我們「應該極力注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任務,也不可使他把讀書看成一種工作。」一旦讀書成為兒童的負擔,他就會立刻討厭它,哪怕他們以前本來很喜歡讀書。應該把學習看做是一種游戲、消遣,把它當作一件做了別些事情以後的獎勵。這種觀點,他在書中曾多次提起。在語文學習上,洛克先生是反對機械學習,反對靠文法學習語文的,他舉了個例子:一個法國婦人教一個英國女孩學習法文,只是和她閑談,一點不需要什麼文法,只是口語,有了一兩年的功夫,英國女孩就能把法文說得很好,讀得很好了。主張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對兒童充滿求知慾望的好奇心給予鼓勵。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指出「每個人的心理都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與別人區別開來。兩個兒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導的。」對兒童的教育要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進行,和我們的祖師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們繼續學習的。如這一段話,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葯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去審視自己:我犯的錯誤會給學生留下什麼影響,還能補救多少?總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C. 關於教育書籍的讀後感
用微笑面對人生-《海蒂》讀後感
小的時候看過電影版的《海蒂》,就曾被她的故事深深地感動。最近有機會又讀了原著,初看《海蒂》,感覺就像被散發出陣陣清香的風拂過臉龐。再看《海蒂》,又像是品味了一杯甘醇的葡萄酒。正如人們常說:好書,越讀越有味。
《海蒂》是瑞士的著名女作家約翰娜 .斯必麗的世界名著。這本書十分經典的描繪了「海蒂」這位年紀幼小的小姑娘在阿爾卑斯山上居住的經歷以及在富蘭克托的一段經歷。故事內容十分有趣而又感人至深,耐人尋味,主題鮮明、嚴肅並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主人公海蒂是一個心地善良、天真的小姑娘,她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她熱愛生活,樂善好施,樂於助人,在她真摯情感的感化下,飽經滄桑、心情抑鬱、性格孤僻的爺爺重新燃起了生活之光。後來,蒂提姨媽把她送到了富蘭克托的一個有錢的親戚家,因為他們的女兒克拉拉一隻腿癱瘓了,總得坐著輪椅,連上課也只是一個人,特別寂寞,想找個孩子和她一起玩。也正是在海蒂的愛心幫助下,使克拉拉鼓起了生活的勇氣。她們成了一對知心的朋友。當克拉拉來到阿爾卑斯山的時候,受到了海蒂的鼓勵,堅定了戰勝疾病的信心而最終重新站立了起來。愛的力量是多麼偉大,多麼神奇呀!
看完《海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小主人公海蒂那種對生活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她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不灰心,也從不失去對生活的信心。海蒂的玩伴克拉拉也是如此,雖然失去了行動能力,卻從未對生活產生怨恨或是自暴自棄。當我看完了這本書的時候,使人感覺到人間的溫暖,友情的滋潤。可現在有許多孩子都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過著許多山村孩子夢寐以求的生活,可當他們遇到一點事就灰心,比如:作業稍稍多了點便叫苦連天,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不前,更有甚者不停地喊著要自殺。小時候的我們應該樂觀一點,像海蒂和克拉拉一樣,笑著去面對磨難。其實,人生在世,有很多挫折,有很多人都像海蒂一樣,經歷過風風雨雨,經歷過許多事情。但摔倒了不能永遠趴在地上,要站起來,重新面對新的人生!就說在雲南金摘金寨上學的孩子們吧!那裡的生活條件差的簡直無法形容,學校的桌子,都是坑坑窪窪,連字都沒法寫。宿舍里的床就是兩塊木板,地上的老鼠『吱吱』的叫。書的頁面非常薄,書都是灰白的。有的人就穿著拖鞋,有些人連拖鞋都沒有,就光著腳,走到學校。但他們沒有放棄對生活的興趣,即使沒有任何東西……如果我們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下生活,必定是受不了的,然而他們卻生活了下來,是多麼堅強!
記得前不久在電視中看到一個真實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名叫李夢瑤的11歲女孩,她小時候曾得了先天性心臟病,經不斷治療稍有好轉,可不幸的是又患上了右髖股骨頭壞死的疾病,將來這條腿就會殘廢,更不幸的是他的父母都身染絕症,而且將不久於人世。看到這我感慨命運對這個年僅11歲女孩的不公平,彷彿世間所有的苦難都將落到他的身上。可是,李夢瑤從沒有因為自己的疾病和家庭的貧困而抱怨,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不但堅持上學,她還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照顧父母和弟弟的重擔。為減輕家裡的負擔,每天晚上,她都邁著一條殘疾的右腿走很遠的路去賣花以貼補家用。有時路走多了,右腿就會沒有知覺。小姑娘的故事不但催人淚下而且還使我們這些身康體健、生活富足的正常人感到震撼和慚愧。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十分的自私,自己擁有的東西從來就不願與別人分享;當別人指責他的時候,不但不承認錯誤,還把責任推到別人的身上;當別人有病時,他不但不去鼓勵別人,還嘲笑別人;當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卻編織出許多理由去推卸……為什麼不去幫助、關心、尊重別人呢?要是實際生活中,人們能像海蒂那樣的去關心他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尊重社會上的每一位人士,那該多好啊!
D. 求關於教育方面書籍的讀書筆記!
《愛彌兒》讀書筆記
一、本書概況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所有關於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麼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於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商務印書館版本 32頁】他的學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於溫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裡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於「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麼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說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說。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朴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可是鄉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全書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並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范。這個時候,身體的鍛煉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於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麼是書。
卷三,他認為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為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於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於以後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為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為什麼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說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說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於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說,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像,那麼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像。
而教育完成之後,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里,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呢?為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並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後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麼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可惜他的附錄沒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後,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東西
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1.嬰兒的襁褓是否必要,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2.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後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
「當嬰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拿東西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他以為他是夠得著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是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伸手的時候,那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裡去,或者命令你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你應該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裡;在第二種情況你不但應該假裝沒聽見,而且,他哭的越凶,你應該越不理他。必須趁早是他養成不命令人的習慣。」【55頁】這一點我覺得盧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麼小的時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長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習慣的。
3.在給孩子東西時應該怎樣?如果打算給,就要高高興興的給,不要等他提出什麼條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給就要明白的拒絕,一經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否則他還不死心。
4.教育的時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許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合適一些。但是老師要為學生創造思考的情境。
5.對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講明還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過去呢?比如,小孩子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孩子是從哪裡來的呢?這時候可以採取不撒謊而又不難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點沒關系,只要道理講明白就行,不過書中那位母親的回答還有一個問隱憂,如果孩子是屙出來的,孩子會問為什麼有的人屙不出來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拒絕告訴他,並且讓他知道這個問題媽媽先幫他記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時候,再告訴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問題。這也是個大問題。而可惡的是,盧梭居然認為,男女應該各司其責,這讓我想到了封建社會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雖然他很有理由的說這是因為男女在生理基礎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認為女性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覺得,盧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現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羅嗦了。
E. 求一篇關於教育的讀書筆記(+摘抄)3000字左右!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
時間過得飛快,很快一個學期的課程就結束了,寒假來臨了。在寒假裡,我讀了老師給我推薦的好書。這本書就是《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一百多年前,義大利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亞米契斯創作的。
這本書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每月例話」裡面的《馬里奧的微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篇文章十分感人。本文記述了一個十二三歲的義大利少年馬里奧乘上了一艘開往馬爾他島的巨輪。在船上,馬里奧結識了一個好同伴,這個女孩子跟馬里奧年齡差不多,只不過個子比馬里奧高了一點兒。經過聊天,馬里奧知道,原來這個女孩子叫克莉泰,跟他一樣都失去了父母,是來投奔親人的。深夜,可怕的風暴來了,甲板的東西都被捲走了,船底也經受不住風暴,破了,水洶涌的灌了進來,眼看船就要沉了。乘客們都驚慌失措,跑到甲板上號啕大哭起來。
一半的乘客都跳入了事先准備的小艇里,可只有一艘小艇,小艇上已經坐滿了人。只夠再容納一個小孩子了,而克莉泰和馬里奧都十分想下去。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眼看小艇離船越來越遠,馬里奧把機會讓給了女孩,女孩跳入小艇,得救了。大船即將沉沒,但馬里奧面對死亡反而從容鎮定,十分開心。
我讀了這篇文章後,我十分感動,我想我們大家都應該學習少年馬里奧,學習馬里奧舍己為人甘犧牲,面對危險十分鎮定,十分堅強的品質。
《愛的教育》雖然每篇的篇幅不長,但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愛」,一個多麼閃亮,多麼令人鍾愛的字眼。人們追求愛,也希望能擁有愛,愛能使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美好。我們要完全的擁有它,就必須去充實它,讓我們攜手,共創出人世間最美好的愛。這本書里也正是想表達這一點。
在這本書里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賣炭者與紳士》還有《義快的行為》這兩節,第一節寫了一個父親對他兒子諾琵斯的愛,諾琵斯罵培諦的父親是個「叫花子」,諾琵斯的父親知道後,非要諾琵斯向培諦和他父親道歉,雖然培諦的父親一再拒絕,可諾琵斯的父親還是堅持要讓諾琵斯道歉,從這里可以知道,諾琵斯的父親是一個多麼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愛來熏陶他的兒子,讓他的兒子也變成一個關心別人,不取笑他人的人。第二節寫的是一個墨盒砸到老師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後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沒想到扔到了剛從門外進來的老師,最後卡隆要幫他頂罪,但老師知道不是他,讓肇事者站起來,並沒給他處罰,聽他講完事實後把那些人抓了起來,但卡隆跟老師說了些話,老師就不處罰他們了。這里就表現了卡隆他關心他人的一種高尚的精神,並且得饒人過且饒人,這是難得的一種為人處事。
讀到這里,我想在這個以經濟利益為主的社會上,使同學之間自私自利、以我為主、嫉妒打擊、怕得罪人、惡意競爭等不良作風日益生成,那種關愛他人的精神已經漸漸淡漠,在社會加強精神建設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在學校家庭上學習這關愛他人,讓自己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愛心來熏陶別人,讓愛在人們心中永駐。
行嗎?~`
F. 5篇《愛的教育》讀書筆記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
魯迅小學 王玉珏
讀了《愛的教育》前幾篇故事,就想到我們現在的學生讓他寫身邊的人和事時覺得沒什麼好寫的,要麼就是些陳詞濫調,甚至對無微不至關懷自己的父母也沒什麼可說的,更沒有幾分感動與感恩了。那是我們的學生不善於觀察所致,有的看了說了,也就過了,如若能讓他們及時記下身邊的小事,日積月累,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會有了他的故事,從那一個個故事裡也定會走出一個個活脫脫的人來。萌生了一個想法:我們要讓學生能講出自己學校、自己班級的故事,這樣的班集體也才更具有凝聚力。
兒子每天坐我車後面,總是滔滔不絕地講述班上當天發生的事情,時常能引起我的思考,心裡暗暗贊嘆孩子敏銳的觀察力。可有時老師布置的關於同學、老師話題的作文,她卻總無處下筆,最後只能帶編帶撰了,也曾鼓勵她將自己說出來的寫下來,可等她說完了,也就沒有了那股激情。今天就想趁著她也在讀這本書,鼓勵她在發現感興趣的事情時及時記錄下來,盡管她「恩恩」的點頭,可還是很擔心她會做到嗎?
《卡拉布里亞的孩子》是講的班級新轉來了一位外省的學生,老師這樣對學生們說:「今天你們應當感到高興。我們學校來了一位出生於列佐.卡拉布里亞市的義大利男孩,那個城市離我們這里有500多英里遠。你們要愛這位遠道而來的兄弟。他出生在一個義大利人可以引以為自豪的地區。那裡哺育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強壯的勞動者和驍勇善戰的軍人。那裡有廣袤的森林,高大的山川,那裡生活著勤勞、聰明和勇敢的人民,那裡有我們祖國最美麗的土地。你們要愛他,別讓他感到自己在這里是一個異鄉人。你們應該讓他看到:不管來到哪一所義大利的學校,一個義大利孩子都能找到親如一家的兄弟姐妹。」接著老師還讓班上那個總是得一等獎的學生以全班的名義擁抱新同學,指給新學生座位並陪他到課桌旁繼續說:「你們應該牢記我剛才說的話,我們要讓卡拉布里亞的孩子感到,在都靈就好像在自己家裡一樣,而一個都靈的孩子到了卡拉布里亞市,也像到了自己家裡一樣。我們每個人應該互相尊重,互相愛護。如果因為這個男孩兒不是出生在我們這個省,你們中有人去傷害他,干出對不起他的事,這種人就不配在我們美麗的國土上仰望三色旗。」讀了這位老師的做法,我深深贊賞,也深深汗顏!在新學期開始時,班級轉來學生是常有的事,我們也會發現,對於一位新生的介入,學生起初多少都有點不融洽,甚至有的學生還會有欺生的現象,但我從未做個細心人,在他還沒有正式進入我的班級,就能沐浴在我融融的愛裡面——在將他介紹給全班時,就讓班級所有同學都先喜歡上他。真的好慚愧。
《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一部流傳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個小孩的日記方式來寫的,雖然每篇的篇幅不長,但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愛」,一個多麼閃亮,多麼令人鍾愛的字眼。人們追求愛,也希望能擁有愛,愛能使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美好。我們要完全的擁有它,就必須去充實它,讓我們攜手,共創出人世間最美好的愛。這本書里也正是想表達這一點。
在這本書里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賣炭者與紳士》還有《義快的行為》這兩節,第一節寫了一個父親對他兒子諾琵斯的愛,諾琵斯罵培諦的父親是個「叫花子」,諾琵斯的父親知道後,非要諾琵斯向培諦和他父親道歉,雖然培諦的父親一再拒絕,可諾琵斯的父親還是堅持要讓諾琵斯道歉,從這里可以知道,諾琵斯的父親是一個多麼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愛來熏陶他的兒子,讓他的兒子也變成一個關心別人,不取笑他人的人。第二節寫的是一個墨盒砸到老師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後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沒想到扔到了剛從門外進來的老師,最後卡隆要幫他頂罪,但老師知道不是他,讓肇事者站起來,並沒給他處罰,聽他講完事實後把那些人抓了起來,但卡隆跟老師說了些話,老師就不處罰他們了。這里就表現了卡隆他關心他人的一種高尚的精神,並且得饒人過且饒人,這是難得的一種為人處事。
讀到這里,我想在這個以經濟利益為主的社會上,使同學之間自私自利、以我為主、嫉妒打擊、怕得罪人、惡意競爭等不良作風日益生成,那種關愛他人的精神已經漸漸淡漠,在社會加強精神建設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在學校家庭上學習這關愛他人,讓自己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愛心來熏陶別人,讓愛在人們心中永駐。
我們的老師
當捧起這本《愛的教育》,讀完第一章節十月份之後,內心布滿了感慨與激動。這是百年之前的義大利教育。老師先進的教育理念;同學們的那種愛心、同情心;家長的那份責任心,通過一個個出色的小故事表現的淋漓盡致。
新學期剛剛開始,學生面對著不熟悉的老師,而老師面對的是不熟悉的學生。學生期待著一個所謂他們心目中的好老師,而老師卻積極的思考著如何帶領新的班級創造出新的輝煌。然而,佩爾博尼先生在短短的半天時間內,就讓這幫調皮的孩子們乖乖的聽話了,他靠的不是打,不是發脾氣而是一種愛心奉獻展開新學期教育的篇章。
「他看到一個孩子滿臉長著水泡,便停下聽寫,把那孩子的臉捧在他的雙手裡查看,然後問他怎麼不舒適,並且把一隻手放到他的額頭上,感覺一下是否在發熱,正在那時,老師身後的一個學生忽然站到課桌上,開始扮成木偶……」
佩爾博尼先生看到學生滿臉長滿水泡,能夠停下聽寫,捧著孩子的臉觀看,通過這個細節我們可以看出這個老師對學生的愛是發自內心的。當他不留意的時候,一個孩子站到了課桌上,開始扮成木偶,被猛然轉身的他逮個正著。假如這件事發生在我們的課堂,我們又將如何處理?體罰他、批評他,還是向佩爾博尼先生那樣用真情打動他。我想前後的做法都很少,因為這是在新學期一個學生在向老師示威,我們會很嚴重的批評他。然而,佩爾博尼先生:把一隻手放在他的頭上,對他說:「以後別再這樣做了,在沒說別的什麼話。」並且順勢利導,對孩子們進行了耐心的教育。孩子們感動了,犯錯誤的學生放學後留下來承認錯誤。這就是一百多年前義大利的老師佩爾博尼先生。
卡拉布里亞男孩
一個出生在勒佐·卡拉布里亞的義大利新生,緊張膽怯的他受到了師生最熱烈的歡迎。老師總是讓全班最優秀的學生——的頭獎的埃內斯托·德羅西以全班的名義歡迎新同學、擁抱新同學。
我想作為任何一個任何一個新生,受到如此隆重的接風,都會感到驕傲、自豪。在一個新的班集體里,卡拉布里亞男孩一定不會感到孤獨寂寞,一定會努力學習和同學們成為好朋友的。
慷慨大方的舉止
故事主人公加羅內一個挺身而出,保護弱者的英雄。克羅西——長著紅頭發、一直胳膊折了、母親賣菜的孩子。他們用尺子戳他,朝他臉上仍栗子皮,模擬他的一條胳膊掛在脖子上,把他比作跛子和醜八怪。面對同學們的欺侮,克羅西激勵的忍耐著,然而當他們嘲笑他的媽媽的時候,將一瓶墨水向弗蘭蒂投去,恰恰仍在了剛進門的老師的身上。面對發怒的老師沒有一個人站起來,而加羅內由於同情克羅西斬釘截鐵的站起來,承認了錯誤。面對弱者,加羅內能夠挺身而出,我想這樣一個故事我們將給學生聽,他們一定會非常的受感動。學生能夠自己讀這個故事更是受益匪淺。
帕多瓦的小愛國者
每月一個出色的故事,通過讀這個故事可以看出老師的專心是多麼的良苦,這就是愛國主義的一種體現。也許審閱我們現在的教育,更多的老師、家長注重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愛國主義教育。現在的清明掃墓在學生們的眼裡似乎成為一種春遊,這種愛國主義漸漸被淡化。也許都是成績利益惹的禍。
清掃煙筒的孩子
這是一份愛心的傳遞,通過女孩的募捐活動,幫助了一個小男孩度過了難關。一個個索爾多雖然不多,但是積少成多卻匯聚了一種愛心。四年級的學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愛心,這足以說明教育的力量。審閱我們現在的學生,為什麼在四川災區捐款的時候有的同學不捐,因為平時我們就缺乏一種幫助弱者,幫助他人的教育。這些教育不是我們有意識的去完成,而是在我們教學過程中一種無意識的去完成。也許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乞討或者錢包丟失的現象,有些時候我們已被一種人為的現象所蒙蔽,分不清是真是假,面對乞討者,我們的同情心、愛心又將如何處置,的確值得我們去思考?
學校、萬靈節
作為一個孩子的家長,我想恩里科的家長是做的非常出色的。他們能夠定時為孩子寫一封信,能夠激勵孩子去努力,去感受生活,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現在我們更多的家長也重視了孩子,每當暑期,孩子各種培訓班開始上個沒完。也許,他們看重的只是成績,不是能力培養的一個過程,這正是我們現在的家長所缺失的一種教育理念。這也是這本書值得為家長朋友推薦的一個依
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記載了小學生安利柯整整九個月的四年級生活。愛是整篇小說的主旨,就在最平實的字里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整部小說以一個小學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審視著身邊的美與丑、善與惡。這里有讓安利柯深以為傲的好友卡隆的俠義之舉,有品學兼優的班長代洛西的助人為樂;也有華梯尼的虛榮狹隘,諾琵斯的傲慢無禮;還有朴實可愛的「小石匠」,堅強不息的克洛西……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作者資料 :
《愛的教育》是由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耗時近十年完成的偉大小說。埃得蒙多·德·亞米契斯, 1846年10月31日生於義大利的一個小鎮,自幼酷愛學習和寫作,是一位多產作家,是義大利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愛國志士。青年時代,他夭志從軍,力爭取祖國的獨立、自由和民主而戰斗,曾參加一八六六年解放義大利的戰斗。後來,他擔任軍事刊物《戰斗的義大利》的特派記者。他寫了不少通迅、報道和短篇小說,把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義大利軍隊,作為祖國解放和復興的重要力量予以熱情的頌揚。1868年二十二歲那年,他發表處女作《軍營生活》,就是這段難忘的生活的結晶,並由此出名。而膾灸人口的小說《卡爾美拉》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1886年,《愛的教育》出版,為他贏得世界聲譽,使他的創作生涯達到頂峰。
故事梗概:
《愛的教育》一書是一個義大利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全書共一百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構成。該著作由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耗時近十年完成。無論哪一章,哪一節,都把「愛」表現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使得全世界各國都公認此書為最富愛心及教育性的讀物而爭相翻譯出版。
讀後感 :
我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語言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裡,愛究竟是什麼帶著這個思考,我與這個義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認為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義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裡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
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