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互聯網教育教學教研

互聯網教育教學教研

發布時間:2021-02-28 14:54:19

① 互聯網+教研1.做法舉措2.存在問題3.意見建議

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在「互聯網+」背景下,教研的模式及發展路徑發生了重要變化。在梳理同類研究基礎上,該文從「互聯網+教研」模式的角色、內容、資源、環境及評價等關鍵要素出發,闡述了教研形態在互聯網進程中的轉型特徵;基於路徑依賴視角分析了影響「互聯網+教研」模式選擇的主要因素,包括利益者認知能力、政策制度、經費投入、技術支撐、評價機制等,旨在探究教研模式呈現多樣化的原因,從而為教研模式的選擇提供參考。該文提出了樹立協同發展願景、政策頂層設計保障、優化技術支撐環境、經費投入結合實際、教研服務供給改革、基於數據驅動開展教研評價的發展策略,以期為教研實踐提供指引。

關鍵詞:「互聯網+」;教研模式;發展路徑;路徑依賴理論

四、開展「互聯網+教研」實踐的策略性建議

(一)運用互聯思維,樹立協同發展的教研願景

面臨新時代的挑戰,需要用互聯思維考慮教研問題,多方協同參與。(1)樹立共同願景,營造在線協同發展的教研氛圍。通過互通聯結,聚集具有專業發展需求的教研參與者成為教研共同體,在志趣相投的文化氛圍中共同探討和嘗試解決教學中的典型問題。如今,依託網路平台,形成了網路名師工作室、在線教研社區等形式多樣的共同體教研路徑[20]。以「浙江省網路名師工作室」為例,一線教師通過網路結交名師,在共同的價值觀和願景感召下進行持續的專業學習和實踐成果共享[21];(2)發揮社會協同力量,助力協作教研[22]。如浙江省和安徽省的教育廳教研室聯合教育信息科技類企業,在多所城鎮、鄉村中小學實施AI教育公益計劃,讓一線教師掌握如何利用人工智慧減輕教師重復性工作量,實現「人與人工智慧」協同發展;同時,教育信息化企業人員開始參與課堂教學設計和教研活動,深入了解教師教研所需,為教研提供更多服務。

(二)堅持頂層設計,完善「互聯網+教研」政策保障

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能夠營造高效有序的「互聯網+教研」全局觀,為帶動教師成長提供有利的政策環境保障:(1)發揮國家政策戰略導向作用。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高度重視信息化帶動教師專業化發展工作,作出了「全面振興教師教育」戰略部署,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支持教師專業發展,呼籲教師要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2)政策扶持保障「互聯網+教研」的行動實施。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青島宣言》中指出:「為教師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提供廣泛的系統支持,激勵教師創新,協助研發教研網路和平台的建設」[23]。

(三)兼顧區域特點,逐步優化「互聯網+教研」的技術環境

在「互聯網+教研」實踐中,技術支撐的作用最為顯性化。例如,從視頻技術輔助教學實景還原,到移動技術提供優質攜帶型資源共享;從虛擬技術支持情境式教研體驗,到智能技術精準教研分析。然而,我國各區域發展差異明顯,在開展「互聯網+教研」實踐時要考慮到區域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技術環境的實際,逐步優化。要進一步彌合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的數字鴻溝,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按照「四代同堂」[24](開發一代、試用一代、推廣一代、普及一代)的模式與思路整體推進。對於「互聯網+教研」實踐,可以先做小規模的技術變革嘗試,然後再逐步大規模優化:(1)先允許「互聯網+教研」小規模進行應用;(2)根據實踐成效施加改進;(3)大規模推廣應用;(4)普遍適應進而實現迭代的良性循環。

(四)經費投入結合實際,強化優質教研資源的示範效應

優化「互聯網+教研」的建設方式,結合實際選擇投入的側重點[25]。首先,以解決教研難點問題為核心,按科學流程將經費投入到教研平台軟硬體建設、教研師資培訓、教研模式選擇、教研成果應用推廣上。如福建等一些省份匯聚多方經費成立基礎教育研究院,投入基礎設施、吸納人才,既有利於匯聚基礎教育信息數據進行監測,為教育決策提供學術支持,也為一線教師提供信息咨詢服務[26]。其次,要結合省、市(州)、縣(區)、學校地方情況調整教研經費投入機制。在落實基本教研服務投入標准基礎上,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根據學校自籌經費情況適當增加教研服務類別,如購買虛擬服務,引入虛擬現實和混合現實等新技術,實現讓教研團隊感同身受的強情景感知環境創設。而對於欠發達地區,則需要專項補助資金保障基礎信息化經費投入,或與優勢區域結對進行網路合作教研。如詹家鎮中心小學利用衢州教育結合自身特色開展「名師資源網上共享」活動,當地老師感言到:「以前一年才去城裡聽幾堂優質課,而且名額有限,大家要輪著去,網上名師課堂開通以後,我們不用出校門就可以聽城裡的名師上示範課,只要想聽隨時都可以」[27]。

(五)創新基於網路的教研眾籌機制,變革教研服務的供給方式

探索教研眾籌機制創新,增強教研服務供給側對接需求側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28]。眾籌本是一種大眾商業融資方式,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社會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在教研領域中,眾籌思路指引下的教研眾籌意味著活動可以由「草根」教師發起,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展示其教育創意,爭取校內外教師、同行、專家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教育資源或技術支持。例如浙江省溫州鹿城區「面向未來的教師」研修項目[29],圍繞教學研究、教學技藝、教學手段、學科信息技術整合等方面,集合參與教師的力量快速匯集許多種實用教學科研工具,教師在參與教研眾籌中獲益,實現優質教研資源的共建共享。此外,教研供給服務形式還可由教師結合自身經驗和需求自下而上提出[30]。依據對教師授課行為、課程教學實施過程追蹤及教師發展情況的數據分析診斷,教研服務供給方提供定製的「菜單式教研」綜合服務,實現教研資源的自主選擇。

(六)基於數據驅動手段,推行彈性和多維的教研評價

教研評價是「以評促研」的重要動力之一[31]。數據驅動的教研評價為教師的能力發展提供精準的依據指引,教研評價從經驗模糊評判、反饋調節欠缺,轉向為利用數據挖掘工具開展伴隨式的教研行為分析。基於數據驅動推行彈性評價和多維評價,有助於激發教師的教研活力:(1)從評價范圍角度來看,集約化評價方式更適合於工業時代的標准化批量生產方式,而彈性評價更加提倡教師參與互動和進行教育創新,可藉助網路評課工具、網路問卷、教研社交網站、教師檔案袋系統等多種網路工具進行豐富數據採集和評估。由此,鼓勵教師藉助互聯網開展「切口小、范圍廣、方式多、周期短、見效快」的教研活動[32],適當淡化競爭,促進教師發自內心合作;(2)從評價內容來看,以網路教研活動為載體,包括對不同學科、學段的教師知識能力、教師學習軌跡、教研行為、教研風格等內容進行診斷和評測,可以獲得大量靜態或動態數據,輔助進行更加細微、多維層面的解讀和評價,教研評價更加清晰、顯性和有效。

五、結語

「互聯網+」是助力教研新發展、提升師資水平的重要機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融入到中小學教師教研的全過程,並發揮著日漸重要的影響。如何迎接「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教研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正確探索「互聯網+教研」的組織模式和發展路徑,這既不能簡單「唯技術」,也不能孤立「談教研」,而是要把技術和教研相融合,秉持創新性的思維方式來加以推動。本文探討了「互聯網+教研」模式的結構要素及其路徑依賴視角下的發展影響因素,並針對推動實踐提出了相關的策略性建議。在未來,如何將「互聯網+教研」模式有效落地、持續優化其發展路徑,仍需進行更多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② 如何開展網路教研活動

一、網路教研的流程
1建立網路教研平台。利用校園網路系統,創設網路教研平台,如教育博客、QQ交流平台、交流論壇、留言板等板塊,為網路教研搭建多個交流平台,為網路教研的開展創設空間條件。
2建立網路教研製度。針對網路教研開展的具體要求和實際需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網路教研製度,制度要對網路教研的開展提出具體的開展思路、操作方法、評價機制等。
3抓好抓實網路教研過程。網路教研過程要精心組織,要提前確定好活動的地點,准備好器材,安排好人員,組織好流程,組織者要充分發揮教研組和學術團體的作用,有計劃、有目標地組織好網路教研的開展,確保網路教研活動有序、高效地進行。
4建立反饋、評價機制。網路教研的持續、有效開展。需要建立必要的反饋、評價機制,對活動、對教師等進行考評和反饋,提高教研活動的參與率和實效性。
二、網路教研形式的優勢
1網路教研形式。改變了傳統的教研方式,使聽課教師在不受評課地點的約束下,有充分的時間來思考,作出有建設性的評價。網路教研可以突破時空,使教研活動無限擴展。網路的最大優勢就在於能讓處於不同地方的人互相協作,取長補短,高效完成任務。網路教研正是利用這種優勢,通過各種教育論壇或者基於在線通訊工具的教研群體,進行區域內或跨區域的教研活動。利用論壇發貼等方式還能夠解決眾多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的時間不一致的問題,實現非同步交流。教師圍繞同一個主題共同開展研究、共享成果,這是傳統教研時代根本無法想像的。網路教研達到了一種跨區域的共享、互補的功效,能夠實現非同步、同步相結合的更加以人為本的教研。
2網路教研形式,使信息得到及時反饋,教師得到真正的專業成長。對於上課教師,執教後從聽課教師的評課中再次感受著自己的課堂,剖析自己的教學行為,真實地面對著自己的教學,在一次次的思維碰撞中,理念得到了提升,素質得到了提高;對於聽課教師,聽課者在聽課中,受關注點的影響,往往對課堂的研究是不全的,定位在課堂教學的某一側面,而現在,他們通過一個個的回貼,重溫著課堂,從各個側面感受著課堂的教學,對課堂教學有了全方位的把握。同時,看別人的評課也是一種理念的碰撞。在這樣的碰撞中,他們又一次得到了提高。對於未參與的教師,他們由於時間的影響,未能參與課堂研究活動,但也能從眾多的回貼中收集課堂的信息,從他人的評課中感受研究的成果,以此來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同時。大家的觀點都留在網上,研究者可以在活動後對各種觀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把繼續學習的心得通過網路與別的教師交流。即使彼此不在同一個地方,或者沒有參加教研的教師也可以通過閱讀論壇上的帖子,了解大家的觀點,參與研討,影響面比較大,指導的面也更加廣泛。

③ 互聯網在教育教學中有哪些應用

移動教來學

移動教學主要是指一源種綜合性的移動服務,面向對象為廣大師生,而且教師通過利用移動教學,能夠對教學計劃與教學活動進行綜合的安排,可以對一個新的教學環境進行營造,雖然此教學環境是虛擬的,但是此教學環境具有較高的便捷性與高效性。

同時移動教學所營造的教學環境,不僅能夠對課程備注與課程安排功能進行提供,也能夠對同步練習與同步測試等輔助功能進行提供。由此可見,移動教學具有十分豐富的服務功能,以及具有十分強大功能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為其提供強有力的公共服務平台支持。

(3)互聯網教育教學教研擴展閱讀

科來網路分析系統是一個讓網路管理者,能夠在各種網路問題中,對症下葯的網路管理方案,它對網路中所有傳輸的數據進行檢測、分析、診斷,幫助用戶排除網路事故,規避安全風險,提高網路性能,增大網路可用性價值。

管理者不用再擔心網路事故難以解決,科來網路分析系統可以幫助企業把網路故障和安全風險會降到最低,網路性能會逐步得到提升。

④ 「互聯網+教育」時代來了,教育和老師將會迎來哪些顛覆

就教師專業發展而言,新技術、新理念短時間內撲面而來,教師們猶應接不暇。面向「互聯網+」時代,教育需要如何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教師又將如何面對教育的改變呢?
「互聯網+教育」在於其包容性更強。它集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移動技術、網路技術於一體,強調把線上和線下的活動聚合起來,為教育創建新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形態。而「互聯網+』』對於教師專業發展,更多是教師線上成長渠道再造和重組,加的是在實踐中與互聯網等新技術相結合的教學創新。
教師發展新渠道的再造和重組
「互聯網+」時代的創新型教師發展,不必都要白手起家,從零起步。在已有優秀理念、方法基礎上,對適合自身教學發展渠道的改造和重組,也可以體現「互聯網+」的創新特色。這種創新因為有互聯網的參與,有多種混合技術的幫助,給教學專業發展帶來新的思路和體驗。
1、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發展
教師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成長渠道,是一個已存在多年的概念,那就是混合學習。根據ASTD(美國發展與培訓協會)2002年的界定,混合學習是指把不同情境下的學習活動,如面授學習、在線學習、自定步調學習等相結合的學習解決方案。何克抗教授是國內論述混合學習時間較早,且獲得較高引用率的學者。2004年何教授提出,「混合式學習(即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數字化或網路化學習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些概念是從學生的角度來闡述混合學習的,其實同樣適用於教師專業發展。
近十年來,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的混合式專業發展渠道得到了極大的擴充,微課、MOOC、移動公開課等形式都成為其渠道再造和重組的表現形式。混合學習是優勢互補,是差距消彌,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它追求的是一加一大於二的迭加,它利用的是四兩拔千斤的巧妙。教師通過混合式的專業發展渠道,用社交網路、在線平台、移動工具為專業成長搭建平台,建立起以個人成長目標為中心的專業發展圈。
2、參與或創建可深度參與的專業成長圈
到底什麼樣的專業成長圈才是符合「互聯網+」時代的混合式專業成長圈呢?虛擬教研也好,區域博客也罷,微信企業號、伴行3618智慧校園平台移動社群也行,都可歸結為專業發展的外在表現形式。「互聯網+」時代的出發點,是通過線上與線下的混合,能夠以較小的成本,伴隨著較高的效率,產出有創新性的優秀成果,帶來較大的領域影響力。
對於教師專業發展來說,就是要把線上的成長圈與線上的教學實踐相結合。用線上交流所獲得的新思考、新體驗,來改善線上的實際教學,更新舊理念,解決新問題,創建新環境。前幾年博客盛行,曾出現了「李克東難題」(為什麼教師博客有著豐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動的思想碰撞?為什麼教師博客發表了近萬篇博文,卻不能夠說出解決了哪些教學問題),究其原因,那就是線上線下兩張皮。因為技術驅動的教師專業發展,會追逐流行的技術,如博客、微博、微信,但是很難走得深人。只有回歸到教育理念驅動的專業發展,用線上的交流思路來優化教學理念,改善教學實踐,那麼線上的交流活動就會自然地融人到教師的日常生活中。
我訂閱的微信公眾號中,有一個叫做「羅輯思維」。除了每天早上六點半准時的六十秒「語音早報」以外,「羅輯思維」發起了一系列的線上、實體的活動來建立媒體圈。他們舉行全國巡迴講座,招募同行,在公眾號上做圖書首發、微商等。訂閱數量超過五百萬的這個公眾號,在「互聯網+』』的時代里,成為特定人群中頗具影響的傳播渠道。

在今天的教育領域里,如果能有更多的具備「互聯網+」時代意識和能力的團隊,再配合各級行政部門的推廣舉措,那麼教師專業發展圈會得到新的重組和再造的機遇。資深教師可以在這個渠道中推廣自己的特色課,新手教師可以在這樣的渠道里訂閱到滿足自身需求的課程,教育類的優秀圖書、資源、工具、活動、社群都可以在這種線上渠道進行發布,那麼這樣的渠道就是一個「互聯網+』,時代的思想流通之道,優秀作品共享之路。
教育實踐中的創新應用與深入
「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除了要有線上專業成長圈的融合,更要有線下教學實踐的創新。與以教師教學能力、個人經驗、主觀感受、教學傳承為主的傳統教學實踐方式不同,「互聯網+」時代的教學實踐要更多地體現基於技術參與的教學過程、基於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基於實證分析的教研合作、基於個性張揚的教研自由。
1、基於技術參與的教學過程
21世紀初,從「校校通工程」「農遠工程」開始,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系列項目,就把中國多個省份的中小學帶人了數字化發展的方向。在已聯網的機房裡,學生們可以登錄網路學習平台;在有Wi-Fi的教室里,學生們可以使用掌上學習機、平板電腦等教學類軟體;在戶外真實情境下,學生們使用移動學習終端或穿戴式設備進行探究式學習等。越來越多的學習情境是有技術參與其中的,這是「互聯網+」時代下教學的發展趨勢,也是教師必須面對的新挑戰。前「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在於掌握技術,學習如何實現技術與課程整合,來輔助講授、促進協作、幫助探究,創設技術型的學習環境;而進人「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在於讓技術無縫地「編織」進教學,利用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中所留下的動態生成性資源、過程性數據、學習痕跡等數據進行再利用,來實現教學優化。
2、基於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
在英國學者維克托邁爾一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庫克耶合著的《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learningwith big data; The future of ecation)一書中,作者提到了基於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即雙迴路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目前大多數的學習路線是單迴路學習 (Single-loop learning),即在學習中犯了錯誤以後再去努力糾正。例如,學校只有在期末考試結束後,才發現哪些課程對於學生來說太難或太簡單,然後在下學期的教學中進行調整。雙迴路學習則不然。它會隨時用數據糾正自身的錯誤,同時利用反饋迴路中獲得的大量數據來做其他很重要的事情。以可汗學院為例,不僅有超過5000個多學科的視頻課程,它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積累學生如何學習的數據,並實時反饋給教師和學生。例如,基於每位學生做題的准確率運行一個統計模型,用以判斷學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某個知識點,幫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學習路徑和步調;還會給教師提供整個班級和每位學生的學習表現圖,根據回答問題的數量、准確率等指標顯示學習實時狀況。
雙迴路學習把反饋、個性化學習、預測與干預結合在一起,為教學優化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因此,處於專業發展初級階段的新手教師們,可以做到用技術獲得數據,用圖示工具來理解數據,處於專業發展高級階段的資深教師們,就可以在此基礎上,用分析工具來解讀數據,用研究工具來預測、干預、優化教學。也就是說,研究型教師,依然是「互聯網+』,時代教師發展的高級階段,而且有.數據支持的實證分析,會給中小學教學實踐和改革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
3、基於實證分析的教研合作
教師做研究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在《教學合一》這篇文章中就提到,教師不僅要掌握教法、學法,更要把教學和研究相結合。因為教師不是小販,不能把別人的知識直接搬過來販賣給學生,如果只是照搬教材,或者把別人比較成熟的經驗和方法直接拿過來進行教學,而不根據學生特點進行適當改造,或者很少結合自己的教學思考與實踐,提出有獨創性的教學方法等,變成了知識的販賣者。這樣的教師很難有進步,學生就更難有突破和創新了。
那麼教師如何做研究呢?記得今年年初,《彎頂之下》紀錄片的發布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不僅因為選題直擊時弊,切合每個人生命健康,更是由於該片作者具有一定的調查分析能力,目標明確,資料翔實,層次遞進,自成邏輯。其實教育研究與新聞調查也有頗多相似之處:找准方向,提出問題,實地探查,多角度了解,相互驗證,深人分析,發布結論。有影響力的新聞節目與有價值的教育研究也有頗多共同點:選題針貶時弊,聚焦社會熱點和發展趨勢;提出問題簡潔但直擊要害;實地探查不遺餘力,長時間地紮根生活,得到鮮活富有生命力的典型例證;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真實、大量、多角度來源數據進行科學分析。

「互聯網+」能使教師獲得更為豐富的過程性數據,讓他們更方便地使用數據分析的工具,也帶來了開展高水平利一研合作的機會。如果說互聯網時代,教育研究的數據來源多是需要主動收集,來支持小規模的常規化研究,而進人「互聯網+」時代,由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會自然而然產生出數據尾氣(dataexhaust ),即指學生與網路進行互動時衍生的副產品,如登錄信息、學習痕跡、交互對象、評價習慣等。這些數據存留於網路平台上,手機終端等智能設備里,教師可以與學校同事、線上成長圈的夥伴,甚至高校或利一研院所的專業研究人員合作,對這些數據進行深人的、大規模的、時間跨度較長的實證研究,從大數據的視角重新審視教學,發現新的研究問題。
4、基於個性張揚的教研自由
技術參與的教學過程,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實證研究的教研合作,都是「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獨特性,然而技術、實證、數據、分析等不會自動地產生高水平的教師專業發展,歸根到底還是需要教師保持極富個人特色的獨立思考。
我曾經參加過美國密歇根州LATT工CE國際教師教研組織。記得有一次來LATTICE演講的是該州年度優秀教師瑪婷娜,一所高中的社會課教師。這位「當地名師」沒花很多時間去介紹她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更多的是從國家的教育機制、學校存在的根本意義、當前教學的現狀與改革方法等與大家進行對話。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帶領所有與會者思考:
「學校的根本作用到底是什麼,學生應該從一所理想的學校里獲得什麼,如何成長,你的思考或做法」等。教師們圍坐在一起,結合這個切人點寫關鍵詞,畫流程圖,分享好的做法。那次的教研活動給我很深的印象,高水平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不等於一言堂的名師講座或示範性樣板課,教學交流其實就是一場場不用達成共識的思想碰撞。
經驗分享或學習榜樣帶來的多是模仿,數據收集實證分析多是規范,而自由思考和滿懷熱情,才有可能帶來創造。齊白石寄語學畫者:「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任何時代下的教師專業發展,都是一項充滿了變數的馬拉松長跑,它需要教師持續的熱情,發自內心的渴望,以及和學生共同成長的成就感,是一個充滿個性化創造的過程。
「互聯網+」時代已到來,滲透,融合,重組,質變。教師專業成長是個永恆的話題,唯願保持獨立的個性和思考,共適應,共成長。

⑤ 網路教研對教師的發展有哪些積極作用

1.建立學科學習網站(web)進行網路教研的方式2、教師依託教育博客,促進自我反思,提高專業素養3、教師通過在線研討和教育論壇,實現同伴互助,共同提高4、利用遠程教育平台,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總之,網路教研的作用很大,它能實現教師跨區域、跨時間、大范圍、多層面的交流,對於促成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傳統教研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網路教研已為越來越多的教師認同並運用,它必將成為現代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式,與傳統教研互補結合,共同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助力。

⑥ 如何有效開展線上教學教研活動

一、線上教研活動的組織形式
教研活動可以以年級組、備課組或教研組為單位組織開展研討交流活動。
1.線上集中教研活動。可以通過視頻會議,如學習強國、騰訊等視頻在線會議。可以通過微信、QQ群開展群聊天集中研討交流。微信可以進行9人以下的視頻會議。
2.線下教師自主研修。根據教研活動主題開展教師線下自主學習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比如我校推薦教師在疫情防控期間參加「名師優課」網路培訓學習。
二、線上教研活動的內容
當前,可以結合學校日常研修內容和當前特定環境下的適時內容來開展教學研究活動。
1. 可以圍繞學校當前課題研究開展。如我校可圍繞「小學品格教育家校合作實踐研究」開展研修。
2. 圍繞「一標三維」校本研修主題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我校可以「學生良好課堂習慣的養成」為研修主題。
3. 以網路學情診斷、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教學管理、學業評價、答疑輔導等各項工作落實和策略方法研究。
4. 衛生防疫、心理疏導、視力保護、信息安全等網路教學資源獲取、整合、應用研究。
5.自主學習網路教學軟體、「網路教學」資源平台的應用研究。
三、線上教研活動的評價考核
學校需要對教研活動制度研修時間、活動次數和活動質量等要求,並對教研組及教師參與和開展活動進行考勤和考核,將評價納入學校教師的教學教研工作目標和績效考核。同時可開展優秀的在線教學教研成果及經驗組織評選。
總之,堅持疫情防控期間教研活動不放鬆,通過研修活動達到進一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高創新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尤其是
提升教師網路在線課堂教學能力的目的。

⑦ 如何通過網路教研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其實現了資源的交流與共享。

依託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和利用網上教育資源,建立開放、動態、交互的網路教研平台,對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評價、教學管理等方面,實現資源的交流與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

網路教研在教研過程中運用了網路技術的教研活動,從學習方式與教學研究實踐方式的視角來看,網路教研則是指將網路技術作為構成新型學習研究生態環境的有機因素,以探究學習交流研討作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學研究活動。

(7)互聯網教育教學教研擴展閱讀:

網路教研的相關要求:

1、加強學習,轉變教研觀念:各學科教研員必須加強學習,轉變傳統的教研理念,樹立新的資源觀、教研觀和共建合作觀,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素養,做到會使用計算機和網路,能在網上收集、整合、發布各種教育信息和教學資源,不斷提高網路教研的能力和實效。

2、加強培訓,提高技術水平:要加強對教研員和廣大教師的網路技術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基本網路知識、電腦處理文字、學會在網上收集各種教育信息和教育資源、學會建立博客、學會應用電子郵箱傳遞電子文檔等。

3、中心校為核心,以研修茶座為平台,進行集體備課:各位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組織課堂教學,根據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寫出自己的教後反思,在相應教案後以評論的形式上傳。

⑧ 如何用教研網路平台開展教研活動

傳統教研活動有其局限性,依託教研博客開展集體備課、同伴互助、課題研討、專家引領、自我反思 等網路教研活動,拓展了教師合作教研的空間與時間,豐富了教學研究的內容,轉變了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方式與行為。
傳統的教學研究活動有時間與地點的局限性,還必須有專人組織。由於小學教師日常工作都很繁忙,除了學校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動時間外,教師很少有時間集中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盡管學校倡導教師間的團結互助,但由於缺少交流互動的平台,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往往無法及時溝通,時間一久,教師間進行合作教研的氛圍就受到影響,真正合作的也就少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路越來越多地走入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基於網路的學習、交流方式也正在被更多的人熟悉、接受並利用。在學校常規教研活動的基礎上,有效地利用教研博客開展網路學習與各類教研活動,將成為彌補傳統教研缺陷的有效形式。
一、網上「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是學校常規教研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平時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時間短,許多問題無法深入研討,因此,我們在平時集體備課的基礎上,藉助「教研博客」這個平台組織教師開展集體備課。網上集體備課採用「一人主備、多人研討、反復研磨、最終定稿」的方式。各年級組備 課組教師根據學科備課組長安排的內容,精心備課,並在規定的時間內,將初稿發布到備課組的「博客圈子」上。其他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在線研讀,參與網上研討活動,發帖回復修改意見。具體負責人根據大家的修改意見進行修改,再上傳到「博客圈子」上供大家參考。這樣的網路集體備課,較傳統集體備課拓展了教師研究的時間與空間、實現了交流對象的角色平等、交流機會的充分均衡。同時,教師經過多次這樣的「學習、反思、研究、合作、創造」過程,將日常教 學工作和教學研究、教師的專業成長真正融為了一體,形成 了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職業生活方式。教師也由單純的教學 者逐漸成長為研究型教師。
二、網上「同伴互助」 平時聽課往往有這樣的情況:聽完某教師的課後,本想及時與被聽課教師交流,但遇到有課錯失這個機會,下次碰到往往沒有了再交流的慾望,久而久之,同伴之間的交流也就流於形式。藉助「教研博客」能有效彌補這種不足。平時教師之間的互相聽課,我們要求聽課教師把聽課中發現的問題寫成博客,上傳到網上與被聽課教師共同研討,分享教學智慧及經驗、研討教學方法,以達到互相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學校利用視頻、音頻、文本等多媒體手段也可向教師 呈現教學研究的內容,組織的公開課、示範課。我們把上課的錄像上傳到網上,充分利用網路合作教研平台開展教師上網觀課、網上評課議課活動,從而加強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
三、網上「課題研討」課題引領是合作教研的另一種有效形式。針對不同科 組與不同課題,在網上建立各課題組的「博客圈子」。各課題組每學期都制訂課題研究計劃、解決的問題與研究主題,課題組成員按照計劃開展研究,及時把平時的研究體會寫成博客上傳到網上;課題負責人也可以通過網上發布邀請,開展如課例研討、問題探究等專項論壇。教師通過博客談所思、所想,大家暢所欲言,超越了時空的限制,也不受權威的影響,真正實現了平等對話與互動交流,同時,也為課題結題准備了第一手研究資料。
四、網上「專家引領」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每位教師都會有許多困惑,如果這些問題或困惑得不到及時解決,就會影響教師教 學水平與教學質量的提高。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將教學能力強的教師組成專家組。每位專家組成員都建立自己的個人博客。教學實踐中,教師針對不同的問題可以向專家請教,及時解決教師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引領教學研究方向,提高研究的層次與水平。
五、網上「自我反思」 教學過程中,教師肯定有許多想法與困惑。一般情況下,由於習慣或其它原因,教師沒有把這些東西記下來,時間久了也就忘記了,就算有寫教學反思的習慣,沒有交流平台也無法實現資源共享,不利於教師間的合作交流。通過創設「教研博客」這一個平台,教師就可以通過「教研博客」 及時記錄所思所想。教師在撰寫博客的過程中,不但自己的教研能力與水平提高了,也能給同伴提供可借鑒的案例,加強教師間的互動交流。 在網路環境下,信息資源是永遠開放的,傳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知識是跨越時空限制的,手段和形式是多樣化的。這決定了網路環境下的教師合作教研具有開放性、交互性、自主性、多媒體化等特點。學校開展網路教研以來,教師參與的積極性較高,80%以上的教師有了自己的博客,大部分教師參與了討論與交流,教師能及時上網關注教育教學的信息及討論交流的情況。

⑨ 網路教研將取代線下教研活動是否正確

一、網路教研的概念

網路教研是依託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和利用網上教育資源,建立開放、動態、交互的網路教研平台,對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評價、教學管理等方面,實現資源的交流與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

二、網路教研的優勢

在互聯網時代,應用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教育理念,開展豐富多彩的網路教研活動比傳統的教研有著更多的優勢。

1、發揮教研的引領作用,推進教研的全面深入。

本縣第七屆小語年會結束後,本縣教育博客里相關專題的文章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我在《雨中的花》的博客里讀到這樣一篇文章,題目是《教研活動之後,我們應該做什麼》。文章說:「在盛行以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今天,學校和有關教育教學研究部門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然而,當前的一些教研活動只重視教研活動本身,卻缺少活動後的延伸,因而導致活動事倍功半,收效有限。在活動之後,我們更需要做點什麼?」這的確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教研活動過後,如何讓這次教研活動的精髓得到落實和發揚?有什麼更好的方式可以將教研活動向縱深開展呢?圍繞這個問題,作者從兩個方面展開論述,她認為:組織者需要多一點指導、多一點了解;執教者需要多一點反思、多一點互補;聽課者需要多一點交流、多一點實踐。我要補充的一點就是: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開展網路教研。

依託網路平台,組織者可以對教研進行深度引領,包括對課改難題的探討,教學問題的深究,實踐經驗的總結,都需要過程,需要連續,需要專家與教師多次互動交流。以前教研活動,不能與教學同步,沒有廣泛參與和過程連續,難以對教學行為追蹤指導,因此很難深入。網路教研則彌補了以前這種「蛙跳式」教研活動的不足,具備對教學深度引領的基本條件。執教者和聽課者也可以利用網路做專題,做到及時交流、追蹤問題、在線研討、共建資源、共享成果,從而推進教研的全面深入。

2.改變教師的學習狀態,提升學校的教研文化。

人要善於學習才會提高。教師要想跟上時代的潮流與時俱進,必然要與網路進行親密接觸。教研從本質意義上就是組織和幫助教師學習。在這方面,網路教研有明顯優勢。能幫助教師擺脫憑個體狹隘經驗進行學習和工作的狀態,實現教師從獨學無友到自主開放的學習狀態的轉變。比如走近專家和名師。從網上搜集像魏書生、於永正、竇桂梅等專家的資料,進行研修和探討。也可以走近同行,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因此,網路教研改變教師的學習狀態,促進了教師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反思習慣的形成。相輔相成地,一個積極的網路教研氛圍從虛擬空間延伸到現實校園,提升了學校的教研文化。

3、 改變教師的成長環境,促進教育民主化進程。

網路教研正悄然改變教師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讓一線的教師自由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擁有了研究的話語權,形成「民主、平等、協商、對話。開放」的新型教研氛圍。誰勤奮、誰努力、誰的教研能力強、教研成果大,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的教研真正能體現學術民主,有助於我國教育民主化進程。

4、打破時空的界限,實現資源共享

網路教研可以跨越一所學校、一個縣市,延伸到整個網路中去,完全打破學校之間、地域之間的界限。只要有網路,足不出戶就能進行教研活動,使教研的全員參與、大范圍經常性的交流變成了現實。這樣可以加大教研力度,增強教研的時效性,形成濃厚的教研氛圍。

同時,網站上有大量的教學資源,比如優質教案和課例,方便老師下載共享,大大地提高了我們的備課效率。利用這些資源能夠讓教師在教學上舉重若輕,在分享同行經驗的同時,提高自我,形成良性循環。

5. 引領教師專業成長,豐富了現代教育理論

新的課程理論研究認為,基礎教育教師日常工作、學習情境中的經驗是教師專業成長中的關鍵因素,也是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比如作為網路教研方式之一的教育博客,是以教師個人主動參與為特徵的網路表達和交流形式,記錄的是教師精心收集到的教學資源,日常工作和教學情境中最為真實的教學體悟和實踐反思。這樣的實踐性研究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其理論價值被廣泛認可。

毋庸置疑,網路教研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教育研究的一個部分,而其藉助現代信息技術,以廣泛的教師參與、鮮活的敘事研究方式,豐富了現代教育理論。

三、網路教研的條件

1.硬體條件。

建立校園網路。網路建議包括如下內容:教研新聞、課程改革、教考研究、教學研究、課題研究、專題研究、教研論壇、教研論文、教研計劃、教研通知、學科動態、教學論文、教學設計、課外活動等欄目。

沒有建立校園網的,利用教育博客作為教研平台也是可以的。本市教育博客網站平台有如下板塊:書香醉人、思維觀點、爭鳴探索、學科教學、生活感言、教學敘事、教學設計、教育技術、教學研究、教育管理、校園生活、師生之間、心理輔導等內容,非常詳細。

2.軟體條件。

(1)教師素質

首先要轉變教師傳統的教研理念。教育主管部門或學校可以組織舉辦培訓班,對全體教師進行網路教研的相關培訓。

其次要培養並強化教師的信息素養,讓每位教師學會使用計算機和網路,培養整合信息和資源的能力。

再次是鼓勵教師終身學習。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是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人,網路資源如此豐富,應該成為教師學習的有利工具。

最後,教師參與網路教研要進行合理分工。應該根據每位教師的自身特點制定合理的分工合作計劃,使網路教研做到有章可循,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順利進行。

四、網路教研的方式

網路教研的開展需要有網路平台。教育博客現在很流行,操作方便,可以申請免費使用。很多教師利用博客寫教學反思,實現自我的成長。也可以同學科的教師申請一個博客,共享密碼,同步使用。學校申請一個博客群組,把各學科的博客鏈接起來,這樣主管教學的學校領導統管這個總博客,把握各學科教研情況,也可以參與討論。博客是免費的,使用方便,但功能上有限制,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系統功能比較強大的網站平台。方便上傳文本、聲音、視頻、動畫、課件等資源。有利於教師下載共享,提高備課效率。

開展網路教研,還可以靈活運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利用中國教師研修網提供的TQ平台,即教師聊聊軟體,通過視頻和話筒,教師們以網路視頻會議的形式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天涯咫尺里會產生親切感。也可以利用QQ群、UC教研群或者學習論壇等開展交流活動。

五、時下開展網路教研的困難:

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各級各部門的重視,本縣也相繼推出了教研信息發布平台,如宿松教育論壇、宿松教育博客、宿松教育網等網站。這些平台改變了教師的學習、工作狀態,促進了新課程理念下教研的發展。但是,網路形式的教研剛剛起步,處於一種低水平的狀況,沒有形成常規化和制度化。由於各地區發展不平衡,也沒有形成區域整體推進的局面。因此在網路教研開展上有以下一些困難:從事網路教研的隊伍分散,沒形成團體力量;缺乏區域網路教研員的統一組織、協調、指導與引領;網路教研均為兼職,一線教師缺少技術支撐,工作負擔重,缺少時間和精力。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總之,網路教研是一個新的話題,是教育教學在新形勢下探索教研模式的一種嘗試。它並不否定其它形式的教研作用,而是從另一種視角上探索教研的方向,促使教研更加科學。「採得百花方成蜜,淘盡黃金始成金」。我們樂觀地相信,在新課程背景下,隨著教師專業成長意識的增強,網路技術的普及與發展,社會對技術的教育應用認識的加深,網路教研一定會讓我們的教研生活異彩紛呈。

閱讀全文

與互聯網教育教學教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