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教學論文怎麼寫啊,晉級要用到的
"教育論文是對教育教學經驗或觀點的認識,要寫好教育論文,一要對教育教學有深刻的版認識,也權就是說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二要大量閱讀質量高的教育教學文章,借鑒他們的優點,三要有好的文筆,此外你的觀點要新穎
如果你發表論文是評職稱用的話,引用率不能超過30%,盡量自己寫。如果實在沒時間寫,可以找論文網幫忙,現在幫忙寫作發表的很多的,上回我就在腳印論文網上發表過一篇職稱論文,都沒操什麼心,就成功了,挺方便的。"
❷ 教育教學論文不少於1000字
改進教學設計的研修報告在新課改的大潮中,為培養一批敢於實踐、善於探索、勇於創新的初中學科「教科研訓」團隊,在清水縣教育局的部署下,經過多次研討、協商,確定培訓方案,特舉辦了初中骨幹教師研修班。本次研修班學員由我縣初中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生物八門學科的86位骨幹教師、縣教師進修學校的4位老師、教研室的4位教研員及我縣的各學科帶頭人共36人組成,清水縣教究室李祥瑞老師、鄧雙桂主任親自設計研修方案,並為本次研修班的每個學科配備了本地老師組成的指導組。歷時三個月的研修活動今天結束,在此對本次研修學習作簡要回顧。一、理念與追求本次研修活動的主旨是通過學習、研修與實踐,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研修的理念是讓教師成為有研究能力的教學實踐工作者,讓教學和研修融為一體,成為教師工作的常態。採用的方法是「走進課堂做研究」,教師以研究者的姿態參加研修活動,在主動參與研修過程中學會研究和改進課堂教學,提升學科教學專業水平和研究指導能力。在整個研修過程中,導師與學員相互學習,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在合作研修中共同成長。
在整個研修過程中,導師和學員踐行著共同的追求。
1.提高了課堂教學實踐能力:通過課堂教學觀察診斷與現場指導、紮根課改現實問題的課例研究等活動,提高了骨幹教師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課後反思、持續改進的能力。
2.增強了課堂教學研究能力:通過專題報告、系統自學、文獻研究、行動學習,提高學科素養、學習和掌握了教學研究的基本技能方法,在「聽中學、做中學」。通過「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力求把「聽懂的東西做出來、做好的東西說出來」,開發和梳理了四個學科有價值的以課例為載體的主題研修報告和研修指導報告,增強了骨幹教師的課堂教學研究能力。二、內容與方式本次研修班的特點是:模塊化的學習內容和主題式的實踐研修,將理論學習、主題研修與教師的教學行為改進、研究能力提高緊密結合。在4個專題模塊(校本研修專題、學科教學研究專題、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課堂教學研究技能)的統領下,分二個階段實施研修活動。
第一階段:學科課例學習與分析。在上海開展為期2周左右的集中學習,邀請全國和上海市的教學專家、學科專家、科研人員和有豐富經驗的名師名校長作專題報告。要求學員在此期間認真學習先進理論和研究方法,與導師合作梳理出課例分析的框架,深入閔行區基地學校,與學校教研組合作開設研究課。每個學員在導師指導下獨立分析精彩課例,各學科組形成分學科課例分析報告。
第二階段:以課例為載體的主題研修。從2010年10月起,8個學科組分別開展了課例研究。各學科導師組與本學科全體學員以選定3至4個班級研究主題,通過「三階段兩反思」的方式進行課例研究,共同合作完成對一堂研究課進行集體的教學設計、全面的問題診斷和持續的實踐改進,讓合作小組共同親歷行動研究的全過程,並形成了典型的課例。與此同時,其它學校的學員選擇符合本校本學科實際情況的專題在本學校開展研究,形成一個有效的教研活動案例的分析報告,導師組予以專業的指導。
每個課例都經歷了:①確定研修主題,制訂課例研究計劃;②獨立備課,上第一輪課,導師組和本組學員聽課、觀課、評課,學員與導師組合作設計第二輪課;③上第二輪課,導師組和本組學員聽課、觀課、評課,學員與導師組合作設計第三輪課;④上第三輪課,導師組和本組學員聽課、觀課、評課;⑤學員准備主題研修課例報告提綱,分組討論課例報告初稿,導師組提出課例報告具體修改意見;⑥學員完成主題研修課例報告;⑦每位學員進行課例研究報告答辯和餘杭導師的課例研究指導報告答辯。
在這一過程中,組織了三次集中研修日交流各組研修情況。顧泠沅教授兩次親臨研修活動,並作專題指導報告,使全體學員的研修質量進一步提高。
此外,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還採用自主閱讀(模塊課程里專家推薦的專題文獻與自主查閱的文獻相結合)、研討對話(通過學員論壇、網上對話、專題研討、相互學習)等學習方式,學員提交讀書筆記、反思札記、學習體會(網上交流)、博客短文等即時作業。今天,4個學科組還組織了4堂結業匯報課,並且讓全體與會領導和教研組長體驗了研修班課例研討的片斷。三、收獲與感言近一年的研修活動,學員和導師實現了「提高課堂教學實踐能力」和「增強課堂教學研究能力」的目標追求。積累一批有價值的課例研究成果,已經有15篇研究報告在教育期刊上公開發表。今天的6堂匯報課更是全體學員集體成果的展現。同時,研修給學員們職業精神、教育理念、專業能力、研究水平等方面積淀了很多受用一生的財富。研修學員們普遍感到學有所獲。
在我們集中學習的3周中,從教師專業知識結構的知識,教師行動研究中的「三個關注、二個支架等,使我們重新思考、審視自己原來的教學方法和教師研修方式。八個學科的專家、學者講課,他們中既有研究理論的學者,又有第一線的實踐專家,他們從各自學科特點出發,從不同角度、多方位來詮釋課堂教學的基本問題和教師研修的方法。多學科的探究和相互借鑒,特別是他們能從平常問題中抓住問題的關鍵(關鍵事件)的本領,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幾位專家的報告,不僅讓學員知道了課堂教學的研究方法,而且使我們懂得了課例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最好載體,合作研修是教師團隊共同成長的最好方式。
在此摘取部分學員和導師的感言。學員任彥斌:在一步步參與中知道了課例研究應該怎麼去做。各種各樣的培訓很多,但像這次高研班這樣的壓力是沒有過的。但回過頭去看,還是很值得的。收獲在於,過去對課例研究不了解,停留在找案例、教案上,這次真正參與了課例研究的過程,最後也寫了課例研究的報告,雖然報告還不成熟,至少自己知道怎麼去做,怎麼去理解,對教學改進還是很有幫助的。學員王芳:做一次精緻的課例,遷移到常態的教學。課例研究苦是很苦,但是非常值得。讓我學到了教學研究的新的方法和思維。說實話,「三段兩反思」我以前聽也沒聽過,這對精緻化課堂,對課堂改革非常有幫助。一節精緻的課對其它的課有遷移,會自覺不自覺地使用方法,盡管內容會不一樣,但研究的方式肯定還在延續。每節課都能進步一點點。導師李珍才:研修班抓住了老師學習的特點。課例研究是個很系統的東西。上海的理論學習後,我回來看了一些書,確實收獲挺大的。在實踐時,學到了很多方法,包括如何觀課,做實錄,我覺得在以後的培訓中也可以用到。這樣的學習體現在幾個方面,包括理念方面、基於實踐方面、基於案例方面、基於行動方面,這些跟我們教師學習的特點是緊密相關的,我們以後的培訓也要從這些方面去做。
此外,部分學員已經將以課例研究為載體的研修方法運用在教研組活動之中,帶動了學科教研活動的深入開展。清水三中、清水五中、清水四中等幾所學校還成立了以課例研究為載體的校本培訓實驗聯盟,以橫向(學科間)、縱向(學校間)的方式合作開展課例研究。部分學科教研員用課例研究的方法組織學科教研活動。可以說,本次研修班的成果與收獲是多方面的。四、反思與改進反思本次研修班的組織、設計和安排等方面,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改進:
1.在人員選拔上建立機制,使學員的研修基礎相對整齊,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研修和質量更加突出。
2.在方案設計上採用學行並進,將理論學習與研修實踐交替進行,學一個專題後馬上做一個課例。正所謂行思並進。
3.在時間安排上採用階段性集中,可以集中時間、集中精力、集中內容開展研修,完成一個課例研究。研修班雖然有結業,但我們走進課堂做研究的熱情依然如故,改進教學行為,提高研究能力是我們追求的永恆目標。
最後,讓我縣的學員有一個高層次的學員平台;向各位導師、鄧雙桂老師等表示真誠的謝意,是你們高水平的指導、執著的敬業精神、嚴謹的學術態度感染和激勵著全體學員認真地開展研修,支持和幫助全體學員快速提高教學和研究能力。向教研室的各位教研員表示感謝,是你們的通力合作與指導,使研修班和全體學員圓滿完成研修任務。謝謝!
❸ 教育教學論文
教育教學方面的論文,輕風論文網很多的哦
我之前找他們幫忙寫的,非常專業
還有些資料
是關於案例教學論文的
教師信念研究是近年來教師教育研究的熱點。目前國內有關英語師范生閱讀教學信念研究的匱乏和閱讀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教育教學論文,本研究旨在研究英語師范生在閱讀教學方面的信念及其在教育實習中的相關教學實踐。研究問題:1)參與調查的三個英語師范生(在外語閱讀,閱讀過程,教學步驟,教師角色和教學材料等方面)關於中學閱讀教學是什麼? 研究對象的英語閱讀教學信念及其在中學教育實習中的教學行為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匹配情況?他們的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不匹配的原因是什麼?本研究採用多個案研究方法。半結構式訪談、課堂觀察和錄像輔助訪談的方法收集三位研究對象的有關數據。數據收集以時間為序安排如下:根據第一個研究問題收集教學片段和半結構式訪談的數據;接著通過課堂觀察解研究對象的教學實踐;通過錄像輔助訪談方式,探討受訪者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不匹配的原因。收集時間為2010年9月至10月,三名來自廣州大學英語教育專業的師范生參與了本次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在師范生執教前,教學法類課程是其信念構建的一個主要因素。2)研究對象關於閱讀教學的各個信念之間存在有不協調的現象。對象在閱讀教學方面的教學實踐主要反映了其相應的教學信念。三名師范生的閱讀教學信念和教學實踐個別地方存在不匹配的情況。5)導致不匹配的原因可能是指導教師的影響,師范生教學經驗的不足,學生的語言水平,課堂紀律或以往課堂教學的常規行為。教育教學論文,結果表明,有必要加強對英語師范生在閱讀教學方面的訓練,並且要重視教育實習中指導教師的遴選,為師范生提供專業化的教學指導。此外,教師教育者應當幫助師范生明確自身的教學,發揮教學法類課程在形成師范生教學信念體系的作用。一個嘗試性的研究,本文嘗試了解師范生在中學英語閱讀教學方面的信念和教學實踐,以期對英語職前教師教育的提高有所助益。下一步的研究可以涵括更多的研究對象,結合質與量的研究方法,對這個問題進行縱向研究
你參考下吧,不清楚的話,自己上輕風論文看看
❹ 四年級數學教學論文:淺談如何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現行的教學模式將逐漸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形成的單一、乏味的傳授方式,將逐漸調動起教師與學生之間更多的互動合作,在師生平等的狀態下,激發學生的潛能與教師的教學智慧,使教學課堂能夠煥發出新的活力。
教學課堂是連接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橋梁,通過教學課堂這個媒介,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獲得知識,以對話的形式探索知識的魅力,教學課堂有著非常巨大的生命活力,作為傳道授業的教師在教學課堂中起著非常至關重要的角色,學生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只有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才能在教學課堂中發揮出最佳的效果。
一、傳統教學思維在課堂教學方面的弊端
時代在不斷地進步發展,思維之間的跳躍也越來越廣泛,課堂教學的進步也應該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更好地服務於課堂教學,不過放眼諸多課堂教學模式,雖然有的地方已經實行改革,但是還是傳統課堂教學占據著教育界的半壁江山,對於傳統教學課堂會出現哪些問題呢?之前就有人討論過,在傳統教學課堂中,大部分主要關注的是教師如何去教學生,反而有點忽視學生如何去接受知識的過程;非常注重如何把知識傳遞出去,忽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忽視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等等方面,換而言之,就是把豐富多變的教學活動簡單的囊括為普通的教授認識活動,忽視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能起到能動性作用,教師只是去做一個傳授知識的媒介體,要知道無論是作為教師或是學生,在整個教學課堂中都是作為一個單獨存在的個體,處於不相同狀態的教師與學生,會有不同潛在的能力體現,同時在教學課堂里教師和學生又是共同的活動體,要去一起完成整個復雜豐富的教學活動。因此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非常忽視人在整個過程中的能動性,它讓整個教學課堂變得非常機械化、程序化,缺乏應有的活力與朝氣,缺乏對於好奇心的探索,連傳統課堂教學視為最主要的認識性任務也沒有得到完美呈現。
二、促使課堂煥發活力的有效措施
1.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活力課堂的前提
在教學課堂中能夠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學生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也是對傳統師生關系的一種挑戰,是當代教學課堂的進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把學生看做一個單獨的個體,並且把教師自己擺在一個與學生平等的位置,在師生關系之中沒有高低貴賤,教師只是在傳遞知識,在這樣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裡,學生可以更好地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發揮自己的天性,教師也可以以另一種新的面貌去面對學生,充分展示他們的教學魅力,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學生與教師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彼此,可以更好地去全面發展自己,在課堂中獲得認可和成就感。因此,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很好的去處理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本著與學生民主平等的原則,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期待他們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2.師生合作,互動構建活力課堂
從上述可知,在以往的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與學生都是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而存在的,教師主動去教授,學生被動去接受知識,一方作為課堂的主宰者,一方作為課堂的服從者,彼此之間互不進行思想上或是心靈上的溝通,從而也缺乏必要的合作互動。而具有活力的教學課堂,往往是教師與學生能夠進行更多的合作交流,師生之間的互動是雙向的,不再是單一的輸出式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可以一起學習進步發展,讓課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與朝氣,讓學生可以在與老師有更多的溝通,更多地去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呈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合作共贏的局面。在新的背景下,不再是單獨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學習合作,而是又有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合作關系,從而教師的身份也發生的很大的轉變,從之前單一的教授者,轉變成合作者的身份,學生與教師之間是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為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營造更好的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能夠更好的去接受新知識,學習新方法。
3.教學與生活相結合,構建活力課堂
在以往的傳統課堂里,要求學生注重課堂知識的學習反而忽視了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導致「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場景出現。其實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與教學密切相關,不能把課堂教學與生活分割開來,當今社會是一個思想非常跳躍的時代,無論是作為課堂教學的教師或是學生都要源源不斷地從時代中汲取新的成分去更好地充實自己。讓課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就要將課堂教學與生活進行密切的聯系,為課堂教學注入生活的活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將教學課堂與課外實踐很好的結合起來,一旦雙方結合,書本中固有的教學知識便會被實踐所帶來的沖擊所激活,真正讓學生做到學有所用,而不是像傳統教學一樣的照本宣科,通過加強與生活實踐的學習,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為學生的全方面發展提供更豐碩的土壤。
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充分釋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潛能,教師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站在平等的位置更好地與學生溝通,把教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呈現出一個活力十足的課堂文化,真正成為學生汲取知識的樂園。
❺ 如何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論文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教育實質是對人的培養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鮮明個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見,如果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發展,去建構新型的課堂,那麼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真正邁向一個嶄新的境界!
一、營造創新氛圍,盡量呵護學生創新的靈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一代新人。」要實施好這一目標,教師首先必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用心去呵護學生創新的一切靈性。因為,呵護學生創新的靈性是喚起學生創新意識的起點,也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教師在課堂上應努力創設民主、寬松、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要使學生毫不顧慮地積極參與學習,形成主動探索研究的心理願望,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諧、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融洽,討論、質疑的機會多,創新機會才多。教師只是學生的「朋友知已」,引導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困難,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寬容、和諧的教學環境中放下包袱,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導,更好地積極參與學習,並在學習中得到個性發展、張揚,激發創新意識。具體做法的教師在課堂上首先要學會傾聽,並且不是站在講台上聽,而是走到學生當中,與學生進行身體與思想上的近距離接觸,讓學生感到,老師不是權威者,而是聽自己意見的朋友。這種情況下,學生思想的火花會迸發而出。如:我在上《赤壁之戰》一課時,當學生自讀了「哭聲喊聲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馬燒死的,淹死的,不計其數。」一段時,我叫學生想像當時的情景,並說說各人的心裡話。一學生說:「我覺得士兵們很無辜!」我聽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便讓其他同學說說他為什麼有這樣的感受。最後,竟形成了這樣的共識:曹軍雖是戰爭的發動者,但士兵們是執行軍令而已,他們的死是因為戰爭造成的,值得同情,只要人人熱愛和平,天下才能太平!因為老師的傾聽才有了這么自然的心靈對話與思想共鳴!
二、改變學習方式,盡量為學生營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間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識才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世界各國都把學生學會學習作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正因為如此,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如何才能做到讓學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動去合作,自己獲取?我們知道,學貴有思,思貴有疑。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學、自己想的,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擊學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師都應該想辦法為其提供機會,那麼學生的終身受用的知識就會自然而然地建構起來了。語文學科向學生提供了許多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成為學生探究性學習活動的主要素材,以「問題──探究──新問題──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開。這一過程不僅能使學生學習了知識,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許多生活必備的經驗。例如在學《軍神》一課,當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對劉伯承十分敬佩時,老師說:「假如劉伯承叔叔就在你面前,你會對他說些什麼話?」由於學生已經與文本進行和深刻的對話,所以學生能毫無造作地、真情實意地有感而發,他們會說得很感人。這樣學生學會了自主感悟,學會了合作交流。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而且使他們掌握的知識更為牢固,還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續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盡量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率
學習交流,是基於有效的師生、生生之間互動的基礎之上的。實現有效的互動與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密切相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創設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與討論性練習,才能夠實現師生、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其次,交流應是雙向的,教師創設有效的問題,學生經過思考或小組討論,在回答問題後,教師應給以有效的反饋,而不是簡單地判斷學生回答問題的對與錯,或簡單地予以更正。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交流,還應關注學生個體積極主動的求知、充分的言語實踐活動,這樣「互動」才能落實。
如:《台灣的蝴蝶谷》一文中,「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一段內容是理解的重點。教學時,我就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安排小小組討論、圈劃、畫圖等學習活動,讓學生把不懂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小組中交流、討論。通過同學之間的互相啟發,達到互相吸收,互相補充,互相糾正。這樣在相同的時間里,學生的發言機會、鍛煉機會就變多了,討論出來的問題也就比較完整,比較詳細了。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盡量寬容地對待學生
新課程教學中,要讓學生經歷學習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中去體驗、感悟學習的樂趣。我們的教師要重新定位師生關系,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平等自由交給學生。努力做到「書」讓學生自己讀,「問」讓學生自己提,「果」讓學生自己摘,「情」讓學生自己抒,「話」讓學生自己說,「寫」讓學生自己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長,在「探究」中創新,逐漸步入「教」與「學」互促互動、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軌道。
教師應寬容對待學生創造性活動中出現的挫折和失敗,注意發現和肯定學生在已經失敗的創造過程中體現的創造熱情和進取精神。一位教師在教學《趕海》一課時,發生了這樣一件「怪」事:他指名學生逐段朗讀課文,學生個個讀得正確、流利,有滋有味,無不令聽課教師佩服。當讀完文章最後一個自然段時,學生中仍有一個女生的手高高地舉著,教師便問:「你有什麼問題嗎?」「老師,我還想讀第二自然段。」真是一語驚四座!那位教師顯然也沒料到會這樣,不由得臉紅了。但他很快就鎮定下來了,微笑著說:「你想讀,那就讀吧!」那學生可能真沒料到老師能在這種場合滿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和緊張,連嗓音也變了,結結巴巴地讀完了這一自然段。原以為這位教師就這樣草草收場,繼續走自己的「路」了。可他並沒有請那女生坐下,仍面帶笑容地說:「這位女同學可真了不起,敢於在這么多同學和老師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為緊張,讀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這段話讀好的,你願意再來讀一遍嗎?」「願意!」……「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獲得積極的體驗。」假若這位教師面對這位女生高舉的雙手視而不見或對該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顧走自己的「路」,那學生的學還會積極主動,興味盎然嗎?又如何能實現促進學生的發展呢?
五、以人為本,面向全體,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只有當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尊重和發展時,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才能真正突出素質教育的重點——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語文學科尤其要重視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視學生的發展為課程發展的前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其創新意識,要根據學生的氣質、性格、興趣、愛好、特長等設計他們的未來,讓每一個學生抬起頭來走路,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要積極營造一種有利於學生成長的「教育生態環境」,使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學生淋漓盡致展現個體,突出光彩的大舞台。
如:蘇教版第七冊《九寨溝》是一篇介紹旅遊勝地的文章,我想方設法對教材進行新的處理,設計別具一格的導入新課,把學生帶入情境,為整堂課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導入新課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同學們,人們都說九寨溝很美,我們也一起來欣賞一下。」接著播放九寨溝的錄象,學生們在看時,都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贊嘆那兒的美景,看完之後,我請學生們來說說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說:「九寨溝的風景實在太美了。」有的說:「我真想到九寨溝去走一走,看一看。」……此時,我趁熱打鐵,「今天老師就滿足你們的願望,帶領大家一起去游覽九寨溝,好嗎?」同學們無比興奮地說「好」。從他們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種興奮。接下來的教學,我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變枯燥乏味抽象的內容融入直觀教學中,學生學起來覺得生動有趣。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如果能在輕松、活躍、融洽的民主氛圍中勇於發現自我,表現自我,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變會逐漸成長為具有大膽精神、個性豐富的人。
總之,要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就一定要讓它變成學生樂於學習的場所,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這才是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
❻ 教育教學論文 如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1、老師要有親和力,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教師要給學生親善、和藹之版感。且莫過於嚴權肅,讓學生覺得教師嚴厲,不好接近。交流中捕捉學生的閃光點,表揚和贊賞學生,以便增強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和自信力。另外,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要有鼓勵性的評價。 2、精心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這節課,杜老師設計的學生的活動有活力,使得課堂氣氛熱烈。學生的學習活動形式是多樣的,人人都參與,學生動腦、動手、動耳、動口,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創新意識。
❼ 培訓活動:如何寫好教育教學論文
如果是自己參復考,那麼首先要查制的就是自己修改的部分必須查重。覺得哪裡修改就查哪裡。 高校里的論文查重肯定是比較規范的,一般是查中英文摘要正文和致謝部分。 其他封面、聲明、目錄、參考文獻是不檢測的,不會算重復率
❽ 我需要一篇有關教育教學類的論文5000字左右。
《如何讓師者更有魅力》
今天我學習了《如何讓師者耿有魅力》,結合8年的教學經驗,感受到「育苗有志閑逸少,潤物無聲辛勞多。」教壇幾載風雨,備嘗苦辣酸甜,也深深認識到:愛是教師最美麗的語言。要當好一名教師,就要愛崗敬業,熱愛學生,愛得專心致志,愛得無私無畏!熱愛學生是師德教育的核心。教師的職業道德品質是否高尚,主要從以下方面看:看他否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能否堅定不移地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看他是否熱愛學生,能不能做到既教書又育人,還要有一種無私奉獻精神。隨著社會的發展,黨和國家對教育的深切關注,真誠地熱愛學生已被視為當代教師的師德之魂。
一、熱愛學生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
任何教育的結果,都是伴隨著一定的師生關系產生的,其結果的好壞有時受師生關系好壞的影響,不同的師生關系往往導致不同的教育結果。今天的學生需要有一個安靜、和諧、健康的學習環境。這也是江總書記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不斷強調的。而要做到此點,師生關系的建立必須是「民主型」的。因為在民主型的關系中,由於師生之間注意協商、溝通,關系比較和諧,學生的情緒就會輕松愉快,有個良好的學習心境。在他們所認同的目標或要求的指引下,主動積極地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都高。反之,若師生關系是「專制型」、「放任型」的。則會帶來學生情緒上的緊張或放任,造成內心煩躁、恐懼等,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會有高效的學習,學習效果也不會好。這種情況,正如英國教育家洛克所揭示的:「兒童從導師方面受了無情的言語和鞭韃,他的心裡,就充滿了恐怖,恐怖立刻占據了他的整個心理,使他再也沒有容納別種印象的空隙了。」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要進行多方面的互動,會產生種種矛盾。倘若教師沒有尊重,關心和熱愛學生,即沒有與學生溝通關系的法寶「博愛之心」。不把其視為親人,視為可傾吐心聲解決困惑的朋友,讓他們感受到親人般的關愛和保護。要真正化解這些矛盾是不可能的。有時由於學生偏見或教師有「寧給好心,不給好臉」的觀念和行為,可能會產生學生對教師的「好心」的誤解。但是教師只要走出這種愛的誤區,注意以正確的方式去體現對學生的尊重、愛護和關心,就能為建立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進而很好地化解矛盾。因此說,熱愛學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基礎。
二、熱愛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條件
學生的成長不只是陽光、雨露、麵包和開水就能完成的。他們需要一樣與植物和其他動物所不同的東西——這就是火熱而真誠的心。中國有句古話:「愛人者,兼其屋上之鳥。」老師對學生的愛,會被學生內化為對教師的愛,進而把這種愛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而「樂其道」,因此愛的教育是我們教學上的巨大推動力。教師關心學生,就能載起我們教育界稱之為嚴格要求的那條很難駕馭的小舟。沒有這種關心,小舟就會擱淺,用任何努力也無法使它移動。教師熱愛學生有助於學生良好品格的培養;有利於創造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有利於……而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條件。
1.理智公正。在教育中,我對學生的愛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沖動的。盲目的愛缺乏是非感,無明確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導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學生自身的不良因素。在教育中,我對學生的愛是正直、公正、坦盪、無私的,不是偏狹、庸俗的。因權勢而愛,因門第而愛,因金錢而愛,這種愛會敗壞社會風氣,污染學生純潔的心靈。如果我們希望學生成為有熱愛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惡等行為的真正公民,我們就應當真誠地對待他。
2.堅持「三不」。不挖苦學生。當學生做錯事時,我耐心開導,不挖苦、不訓斥,不拿大話威脅恐嚇。不體罰與變相體罰。如有的學生因作業沒寫好,或沒有按我的要求去做的,我不是像有的老師那樣讓學生寫上十遍、二十遍,而是單獨找他談話,幫他找出原因。不心罰。「心罰」即對學生內在心理和精神的懲罰,它是與體罰相對應而言的。比如,有的教師說學生「生來就不是讀書的料,還有臉往這兒坐。」「灌鉛的腦袋!」「死榆木疙瘩!」……這種心罰侮辱了學生的人格,刺傷學生的自尊心,傷害他們的情感,損傷了他們為人的尊嚴。大家想想,學生真的遇上這樣的老師日子該多難過。所以,我們應愛護學生。維護其自尊心,盡量避免對學生造成傷害。「老師的生命是一團火,老師的生活是一曲歌,老師的事業是一首詩。」……有關對教師以及教師職業的贊美之詞確實不勝枚舉。但我們應常常進行一些反思,思考一下我們的行為是否與那些贊美之詞相符。
3.嚴愛結合。現實中往往愛好學生易,愛差學生難。我就要求自己不僅要愛「小天鵝」,還要愛「丑小鴨」。採取學生能夠理解、接受的方式對待學生,即嚴愛結合。首先,我善於在尊重關愛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其次,我善於在嚴格要求的過程中去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友愛,努力創條件,使他們獲得成功。並且做到愛得得體、嚴而有理、有度、有方與有恆。
二十一世紀呼喚著高素質、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高素質、多層次的人才培養呼喚著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也呼喚著高尚的師德修養。江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是高瞻遠矚、語重心長的。不錯,教師擔當著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唯有高尚的師德修養,才能振興教育,也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愛是教師美麗的語言,我們教師應有那顆與學生溝通的法寶——博愛之心,用愛去對待學生,影響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正如浙江某私立中學校訓所言:愛護自己的孩子是人,愛護別人的孩子是神。倘若我們每位教師都是「神」,那麼,我敢肯定師生關系始終是一片片晴朗的天空。
4.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師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於教師的人格,因為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教師是教人怎樣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樣做人。教師工作有強烈的典範性,為人師表是教師的美德。教師以身作則,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養出言行一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