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涇縣到底是二中好還是稼祥好啊
我在稼祥,這有很多小學好朋友,教學設備也好,來這吧!其實稼祥沒什麼不好,什麼都好
『貳』 涇縣的教育
涇縣幼兒教育約始於民國10年。最早為縣城涇縣高等小學內附設幼稚園,有專職幼兒教師和幼兒教學活動設施,初為1個班,後開2個班。抗戰發生後停辦。
民國18年,茂林鎮吳氏私立養正小學內附設幼稚班,不久停辦。民國29年,茂林福群小學(教會辦)附設幼稚園1所,入園幼兒18名。民國34年,豐樂鄉(今黃村鄉)大康、王府兩保聯立國民學校(初小),附設幼稚班1個,招收幼兒21名。民國37年,溪頭鄉中心國民學校(完小)附辦1所幼稚園,入園幼兒20名。上述各幼稚班(園)均時辦時停。至解放前夕,涇縣幼兒教育事業幾成空白。
1952年春,涇縣城廂小學開始附設1個幼兒班,招生40名,配教師1名。同年秋又增設1個班。同時馬頭、茂林2所完小各附設1個幼兒班。是年全縣共有4個幼兒班,入學幼兒136名。
1958年,在「大躍進」形勢下,多數小學均附設幼兒班,部分機關單位亦相繼開辦。有的農村生產大隊、生產小隊亦開設民辦幼兒園。是年,全縣幼兒班(園)增加到214個,入園幼兒增至5031人,專職教師增至210人。園舍設備大多簡陋。後來多數農村幼兒班停辦。
1959年,城廂小學附設的幼兒班劃出,單獨建立「涇縣城關幼兒園」,分大班、中班、小班,共設8個班,入園幼兒200餘人,幼兒教師7人。「三年困難」期間,除城關幼兒園外,農村公、民辦幼兒班(園)全部停辦。1966年,城關幼兒園改為「涇縣城關第三小學」,全縣幼兒教育復成空白。1975年撤並城關三小,恢復城關幼兒園,開設8個班,當年入園幼兒361人。
70年代末,較大集鎮小學陸續恢復開辦幼兒班,繼後各鄉及較大工廠都先後開辦幼兒園(班)。1987年,全縣有幼兒園6所,幼兒班140個(包括幼兒園設班),入園幼兒4028人,入園率為47.15%;有幼兒教師161人,其中民辦教師106人。
1984年8月,縣教育局和縣婦聯聯合舉辦培訓班,培訓幼師100人。教學方面,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方針,開設衛生、體育、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數、音樂、美術等8項課程,通過游戲、體育活動、觀察、勞動、娛樂和日常生活等方法來完成教育任務。 普通小學清末廢科舉後,各地興辦學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一月,涇縣改建涇川書院「考棚」為校舍,設公辦「涇縣高等小學堂」1所。同年,在南鄉鳳村又設公辦初等小學堂1所。翌年在城內楊樹灣設公辦初等小學堂1所。光緒三十三年(1907)增設公辦小學堂2所:一在西鄉大成都馬村(今章渡鄉),一在西鄉十一都包村(今包合鄉)。光緒三十四年(1908)增設公辦小學堂3所:一在茂林潘村,一在上坊,一在北鄉王村(今孤峰鄉)。
民國建立後,學堂改稱學校。初期,全縣小學教育發展緩慢,新辦小學以私立居多,時辦時停。民國3年城關南門鄭姓宗祠開辦「私立鄭氏小學校」,1年後停辦。民國4年,全縣公私立高初等小學校約10所,城關有涇川高等小學、「私立三隅初等小學」,茂林地區有潘村小學,鳳村初等小學,厚岸有「柳溪初等小學」等。而城鄉私塾數量仍較多,大部分學齡兒童入私塾接受啟蒙教育。民國9年,縣城沈姓一族創辦「涇縣北隅沈氏私立初級小學」,設1~4年級,開復式班2個,民國16年停辦。
民國10年春,東鄉黃田村朱俠骨鑒於家鄉子弟失學者甚眾,多方奔走募集基金,創辦「涇縣私立培風小學」。民國17年改辦為培風初級中學,小學附設其內。民國7年,茂林吳氏宗族吳民鄉改為「育英學校」10年改為「私立養正小學」。民國12年,水東翟氏開辦「涇縣西三區第一高初級小學校」。民國13年,泉北都(今昌橋鄉)汪店村汪姓氏族開辦「涇縣北二區第一小學」(後改名「汪氏小學」)。民國17年,溪頭都胡氏宗族開辦「私立龍坦小學」。其中「涇縣北二區第一小學」創辦人汪彩成於民國14年曾獲北洋政府教育部頒發金質獎章。龍坦小學於民國28年曾獲皖南行政公署嘉獎令。
此外,民國13年,涇縣基督教中華聖公會借用城關金斗廬和會館為校址,創辦初級小學1所,名為「私立培德初級小學」,設1個教學班,校長由傳教士兼任。民國16年底停辦。民國18年全縣共有小學33所。其中縣立完小1所,私立完小14所,公立初小1所,私立初小17所,在校學生1332人,教職員工128人。是年新辦「涇縣三隅女子初級小學」,為涇縣第一所女子小學。
民國21年,全縣小學發展至62所。翌年減至55所,在校學生4335人。民國23年特大旱災,私立小學基金無著,停辦32所,全縣僅存23所,共6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329人。民國24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國:要求各縣在農村開辦初級一、二年級的義務小學,稱「短期小學」,普及農村學齡兒童兩年制義務教育。涇縣當年即開辦「短期小學」15所,至民國26年發展至35所。抗日戰爭初期按照《安徽省各縣鄉(鎮)保小學暫行規程》規定:涇縣小學實行「四·二」制,初小四年修業期滿,即作為義務教育終了。並按規定初級小學免收學生學雜費。民國29年1月,安徽省教育廳通令全省,實行「政、教、衛合一」制度,將小學一律改稱國民學校,完小稱鄉中心國民學校,初小為保國民學校。並規定由鄉、保長兼任校長。國民學校內設小學部和民教部。全縣隨即將各鄉(鎮)公、私立小學統一改名。短期小學並入保國民學校,有少數小學開辦民教部。教會所辦兩所私立小學未改校名。一是茂林福群小學,系基督教聖公會所辦,校長由其會長兼任,全校1~6年級,共設6個教學班,教徒和非教徒子女均可入學。
另一所是民國29年前後由天主教所辦,校址設城關天主堂,校長由「神甫」兼任,實行男、女分班上課,全校有男、女生各1班。學生大都為教徒子女,學生上課前先作祈禱,並開設「讀經」課,不久停辦。
抗日戰爭期間(1937—1945)由於人口增加,全縣城鄉小學教育事業持續發展,學校由75所增至143所,入學兒童由4706人增至10439人。抗戰勝利後,小學漸有減少。民國37年底,全縣小學共129所,學生8260人。翌年春除增加1所私立小學外,公立小學銳減,全縣僅存66所,(鄉中心國民學校22所,保國民學校44所),學生僅4084人(包括3所私立小學學生數);私塾仍有287所,學生3732人,塾師約300人。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接管全縣小學。1949年暑期舉辦全縣小學教師講習會,經審定,繼續任用為教師270人。後經調整,保留原完小28所(含私立2所),新辦初小47所,總計在校學生5210人,教職員208人。至1965年,全縣小學442所,在校學生25348人,入學率為76.6%;公、民辦教師共1193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廣大師生紛紛參加「造反」組織,停課「鬧革命」,教學設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教學受到嚴重影響。1967年下半年,復課鬧革命,教材不穩定,不統一。同時實行「開門辦學」,縣城由工人宣傳隊進駐學校,農村由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受到嚴重干擾,教學質量明顯下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開始恢復正常教學秩序,辦學走向正軌。1983年,根據中央《關於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全縣普及規劃。規定在1985年以前全縣普及初等教育。1984年4月至1985年6月,涇縣人民政府先後分5批對全縣36個鄉、鎮全面檢查。1984~1985學年度,全縣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6.65%;在校學生「年鞏固率」為98.1%;「畢業率」為91.1%;12~15周歲少年兒童中的普及率為96.1%。1985~1986學年度,「四率」百分點均有增長。其中入學率為97.89%,普及率為96.44%,實現了普及初等教育規劃。
1987年,全縣小學普及「四率」又有所增長,兒童入學率為98.9%,年鞏固率為99.7%,普及率為95.2%,畢業率為94.9%,升學率為75.8%。全縣平均每萬人中有在校小學生1098人。 普通中學民國17年(1928年),黃田培風小學朱俠骨校長募集基金,經省教育廳批准創建「安徽省私立培風初級中學」,為涇縣創辦最早的一所私立中學。民國19年增設女子職業染織專科班。民國29年增辦高中部。
民國27年,鳳村鳳熙甫等為解決抗日戰爭發生後本地區小學畢業生外出升學困難,在本村懷候公祠創辦「涇縣邰陽培風學社」,招生34人,免收學費,補習初中課程。是年,原設宣城的「安徽省寧屬聯立中學」部分班級遷涇縣茂林潘村辦學,稱「安徽省寧屬聯立中學涇縣分校」。民國31年3月,由縣財政支付經費,委託寧中涇分校代招初中、簡師新生各1班附設該校,作為開辦涇縣公立中學之第一步。翌年2月單獨建校,稱「涇縣縣立初級中學」,校址設紀村,旋遷黃村。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入縣城南門外鄭氏宗祠。民國31年秋,厚岸鄉老潭舒家創辦「涇縣私立震山初級中學」,為時2年停辦,同年「涇縣私立龍坦初級中學」亦在溪頭都創立。該校系涇縣籍人廣東中山大學教授胡耐安與上海《文匯報》主編胡惠生抗日戰爭發生後回故鄉(溪頭都)期間倡辦,以胡氏宗祠2000餘畝田租收入為基金,以「溪上書屋」為校址。民國33年一度改為初級農業職業學校,35年夏停辦。翌年春恢復,仍為普通中學。1950年春龍坦初中並入培風中學,8月,培風中學停辦。
解放後,涇縣人民政府接管涇縣中學。1949年8月,涇縣中學並入涇縣簡易師范學校作為附設的初中部。1950年8月改簡師為「涇縣縣立初級中學」,簡師學生並入宣城師范。是年在校學生302人,設6個教學班,教職員工31人。1956年在校學生達389人,工農子女佔57%,分設8個班。1958年增辦高中,改名「安徽省涇縣中學」。同年在茂林潘村創辦涇縣茂林初級中學,後增設高中部,改名「涇縣茂林中學」。1959年創辦雲嶺初級中學和蘇紅初級中學。1961年,教育戰線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停辦雲嶺、蘇紅初中。1962年將涇縣農校改為潘村初級中學;涇縣工校改為包合初級中學,涇縣師范學校(校址黃田)改為榔橋初級中學,1973年改名「黃田初級中學」。1966年春,全縣共有4所中學,在校學生989人。其中初中897人,高中92人,教職員工139人,其中有公辦教師71人,民辦教師11人,職工57人。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各中學陷於癱瘓。「武鬥」中,涇縣中學一度成為武鬥據點,校舍遭破壞,圖書儀器損失嚴重。
1969年,蕪湖市第十中學下遷來涇縣,分別安排在章渡、雲嶺、中村、太園、昌橋、孤峰、童疃7個公社初級中學任教,實行「開門辦學」。同時,其餘各公社有的自辦「五七初級中學」。至1970年,全縣有初級中學28所,完全中學2所(涇縣中學和茂林中學)。在要求「讀中學不出公社」的口號下,1975年,全縣各中心完小普遍「戴帽子」開辦初中班,不少生產大隊還開辦民辦初級中學,或幾個大隊「聯辦」初中。其時,安吳、琴溪、水東3個公社初級中學又「戴帽子」增辦高中班。至1976年,全縣除「戴帽子」高、初中班外,已有初中30所(每個公社1所),完中7所。師資多數從小學教師中提拔,或增加民辦教師充任。高中生教高中、初中生教初中的現象較為普遍,教學設施也都十分簡陋。
1978年,城關公社初中增設高中,改名「安徽省涇縣第二中學」。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縣中等學校調整、壓縮。1980年撤銷昌橋中學和潘村中學高中部,增辦涇縣第三中學。1983年又改第三中學為「安徽省涇縣高級農業職業中學」。
1982年停辦章渡、黃田2所中學高中部;停辦全部聯辦初中和各校附設的初、高中班。
1987年,全縣有初級中學31所,在校學生13786人,畢業生2983人。教職工1023人。有完全中學3所,在校高中學生1536人,畢業生233人,高中教職工98人。廠、礦有初中2所,在校學生192人。是年,全縣平均每萬人有在校初中生400人,在校高中生44人。城關鎮達到普及9年制義務教育。
民國期間,涇縣青年學生入高等院校者約300餘人。其中有的還出國留學繼續升造。
建國後,全縣升入大專院校就讀人數逐漸增多,1960年前約100餘人。1958年涇縣中學增辦高中。
1961年至1965年共5屆高中畢業生156人,升入高等院校70人。「文革」期間,上大學實行推薦「工農兵學員」制度,其數不詳。
1978年春恢復高考制度後,每年均有高中畢業生和社會青年考入高等院校。
自1982年至1987年,全縣考入大專院校420人。
『叄』 安徽省涇縣借宿小學,哪個好
涇縣實驗小學,(一小)我感覺好一點。
『肆』 涇縣千畝園學校怎麼樣
選擇學校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首先要確認這個學校是否有適合你自回己的專業;
2、選擇學校一定要去答學校看看,教學環境跟師資力量;
3、問清楚學習的時間,以及會不會項目教學,這樣畢業後好就業;
4、學完後,學校會不會推薦就業,這點也很重要。
『伍』 涇縣電大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
涇縣廣抄播電視大學(簡稱涇縣電大)是面向全縣及周邊縣市中青年開展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省屬高等院校教學點之一。
電大學員主要利用文字教材、視聽教材、多媒體教材和計算機網路、衛星電視網路、電信網路有機結合的數字化、多媒體、互動式遠程教學平台進行學習。學員可以在家裡通過網際網路、中央電大及各級電大遠程教學平台隨時點播和下載網上教學資源,利用網上直播、雙向視頻系統等網路交互手段,與學友、教師進行學習交流,也可以到我校參加集中面授學習或參加小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專業基礎、工作和家庭情況,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個性化自主學習,學習形式方便、靈活。實行年限學分制,學生學完全部課程一般需兩年。
『陸』 涇縣中學怎麼樣
簡介:安徽省涇縣中學(AnhuiJingxianHigh School)創辦於1942年,是安徽省示範高中,安徽省綠色學校回、安徽省體育傳統答項目學校、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示範學校。 截至2016年9月,涇縣中學有73個教學班;其中初中教學班30個,該校現有在籍學生4178名。 截至2016年6月,涇縣中學佔地面積127畝,該校建有教學樓5座、綜合樓1座、辦公樓1座,天文館一座,教師公寓樓7幢,學生公寓5幢,多媒體教室76間,圖書館一座,標准塑膠運動場一個。
注冊資本:490萬人民幣
『柒』 跪求……涇縣一中二中的分數線是多少啊!!要不要等級分啊。。。上哪個中學比較好
那所中學應該都要等級分的·
涇中
今年和往年不同;文理遠程分數內線不一樣,分數線如下:理科遠程一班容:800,學校表示805穩上一班,理課遠程班:780,文科遠程:765,文理重點:670!計劃外於計劃內具體人數根據報本校人數決定。
二中不知道
其實我覺得涇中遠程班還是可以上的
如果上不了的話,其實二中的教學我個人覺得比涇中好,但校風比涇中差··
『捌』 涇縣中學初中班怎麼樣比二中和稼祥差很多嗎
現在的涇中初中部其實是明德中學借涇中的教室辦的,名義上是涇中,其實根本不是。他的教學質量比二中稼祥確實差多了,建議上初中還是去我的母校——二中最好。
『玖』 安徽涇縣中學的遠程班好還是宣城一中的重點班好
肯定是宣中好啊,看看升學率就知道啦!現在遠程班的教育質量也在下滑
『拾』 安徽省涇縣哪個小學和初中的教育質量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