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論文學前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實施與探究怎麼寫
望岳(杜甫)
『貳』 以學定教,以教導學教學模式和課型的選擇與應用的作者是誰
以學定教
以教導學:教學模式和課型的選擇與應用:小學數學..._蔚藍網
以學定教
以教導學:教學模式和課型的選擇與應用:小學數學_田長青,蔣洪興,王聚元總主編_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_
『叄』 如何進行教學模式改革
教育是一門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課堂教學有模式,但不能唯模式,更不可模式化。課堂教學的模式應隨著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發展而發展,尤其是應依據教育對象的變化而不斷注入新的內涵、新的精神。
為了響應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在全區中小學開展推進教學改革,探索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要求,學校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討論制定了我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施方案,並在初一年級試行。
一、指導思想
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緊密結合為指導,以轉變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為導向,大力推進課堂教學創新,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二、總體目標
整合教育教學資源,開展有效教學研究,構建以預習學案、課堂引導材料、課後鞏固訓練為一體的學案導學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以「目標導學—呈現引導材料—講授學習材料—當堂反饋」的環節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和品質。
三、課堂教學改革的策略、模式及方法
(一)策略:小步子、長跨度、快節奏、勤反饋。
小步子:是指合理地安排每堂課的教學目標,不追求課堂容量大,立足雙基。
長跨度:是指合理地安排教學進度,按期完成每學期的教學任務。
快節奏:是指當堂完成每堂課的教學任務,不拖沓,不浪費有效的教學時間。
勤反饋:是指每堂課、每周、每月及時的通過各種檢測進行教學質量反饋;重視學生作業質量,及時處理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
(二)模式:目標導學—呈現引導材料—講授學習材料—當堂反饋
1.教師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完成六項任務:
(1)同年級教師通過集體備課確定本學科周各課時教學目標,並確定教學內容;
(2)根據課時教學目標設計預習學案
(3)課時教學目標,選擇合適而有效的引導材料;
(4)確定教學過程的時間安排;
(5)形成上課教案;
(6)確定每日作業設計。
學科指導組就教案、學習指導材料進行審核修改。
2.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落實四個步驟:
(1)出示目標,設置情境;
(2)呈現引導材料,學生分組討論、學習;
(3)講授新學習材料;
(4)核查學生的理解程度,通過課堂檢測強化學習技能。
(三)方法:每堂一反饋、每周一檢測、每月一總結。
每堂一反饋:新課教學和復習課必須要有當堂反饋環節,教師根據學生當堂反饋,針對性的課後輔導並針對性調整課後作業設計。
每周一檢測:每周五上午,周五檢測試卷從前四天的預習學案、課堂引導材料和每日作業設計試題中抽取,不增加未考過的試題,檢測以及格率為80%為達成目標。
每月一總結:檢測內容不能超出本月所學范圍,以保證客觀反映學生本月學習情況;難易要適宜,以保證大多數學生有成就感,體驗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快樂。難易適宜的標准:檢測結果80%的學生在60分以上,其中20%的學生在90分以上。
四、課堂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辦法
(一)課程設置
1.周一至周四為新課教學日,周五為質量檢測與反饋日。
2.課時分配:每天9節課,每節課40分鍾,共34節課(周三下午2節課)。
3.初一:
語文6節,數學6節,英語6節,歷史2節,政治2節,地理2節,生物2節,體育2節,音樂1節,美術1節,信息1節,誦讀課1節,書法課1節,班會課1節。
周五上午檢測:採取語文、數學、外語單卷測試,政治歷史、地理生物合卷,共5場考試,每場考試時間為40分鍾。
周五下午反饋:公布成績,每個學科班級學生及格率為80%為通過檢測。及格學生可以進入校園參加各項體育活動、社團活動,圖書館讀書活動。不及格學生繼續留在班級在教師指導下訂正錯題,直到通過教師檢測為止。
(二)課堂教學
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落實四個步驟:
第一時段:出示目標,設置情境,時間宜控制在2分鍾以內。
第二時段:呈現引導材料,學生分組討論、學習,時間宜控制在8分鍾以內,可以適當延長。
第三時段:教師講授新學習材料,時間宜控制在20分鍾以內,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延長。
第四時段:核查學生的理解程度,通過課堂檢測強化學習技能,時間宜控制在10分鍾以內。
關於引導材料,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還要對後面學習的新課材料起智力腳手架的作用。好的引導材料必須要有學生所熟悉的內容,並且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設計。
關於課堂教學過程的時間規劃,四個時段必須要體現,但是時間可以靈活掌握。這個時間分配必須在集體備課中完成,並藉助多媒體在課堂教學開始時與課堂目標一同出示給學生。
(三)教學管理
1.備課管理
關於備課:採取集體備課的方式,年級組同學科教師共同完成教案的設計與撰寫。我們要求年級組同學科教師必須在每周五下班前完成集體備課相關材料的上交,教導處及時將上交材料的電子文檔上傳至學校網站。
2.課堂管理
教導處、學科指導組和各教研組長隨堂聽課,了解教師課堂目標的落實情況。教導處每周就年級課堂教學的情況做反饋。
3.評價管理
每日優化作業設計需要同年級教師精心設計,合作研討,注意層次性有梯度。周五檢測試卷從前四天的學習材料試題中抽取,不增加未考過的試題。
考試結束後,教導處立即組織相關教師閱卷,及時統計相關數據,公布成績。
五、方案實施計劃階段
第一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制定計劃、學習動員,課改啟動階段。組織教師學習相關理論、案例,為改革實施做好准備;進行教學模式改變的初步嘗試。
(一)自開學起,學校執行新的作息制度,從第一階段開始起營造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氛圍。
(二)加強課改理論培訓,全面、系統介紹學校提出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及外地先進學校的課堂改革經驗,提高全體教師的課改意識。
(三)開展有效教學在課堂的系列活動,營造課改的氛圍,初步探索課改模式。初一年級教師開始提前一周集體備課,編寫預習學案、課堂引導材料、學生課後作業。
(四)學生動員,讓學生理解學校和教師的課改意圖,積極進行配合。班主任老師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成立學習小組。
分組原則:根據學生性別、性格、興趣愛好、學習成績差異狀況合理安排座位,劃分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以5~6人為宜,學習優秀生和學困生相互搭配,以便在課內外更方便地開展幫教結對活動,爭取共同提高。
第二階段:(20XX.3——20XX.7)實施階段。
嘗試構建學案導學課堂教學模式。
開展教師、學生小組長等不同層次人員的系列培訓活動,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課堂教學的具體操作程序和課改的艱巨性、復雜性。
20XX年6月份開展第一階段課堂教學模式總結活動。教師人人參與、人人開展聽課、評課活動,進行課堂經驗交流、反饋,每次課後,教師要寫一份教學反思,反饋真實信息並進行交流、總結、形成理性認識。
第三階段:(20XX.7——20XX.8)逐步成型階段。經過實踐探索,對一個學期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工作進行階段性回顧和總結,形成經驗材料。備課組、教師個人、學科指導組和教導處進行分類總結,形成書面材料,匯集研究成果。
『肆』 形式真的那麼重要嗎——淺談數學課堂「以學定教」模式的困惑和思考
教育家來贊科夫說:「凡不是發自內心的源求知慾和興趣學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忘掉的。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興趣時,就會全力以赴,廢寢忘食,甚至創造出奇跡。」以前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都是灌輸———接受,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清晰地將知識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而忽略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完全是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而學生的學習方式基本上就是聽講—記憶—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所以面對這一問題「,以學定教,先學後教」的理念被提了出來。「以學定教」是指教師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素質為基礎,以發展思維、提高學習能力為主線,根據學生學習的知識基礎、情感興趣、視野經驗、發展階段等進行教學設計,遵循學生學習的具體過程、特點規律、心理狀態,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積極學習、有效學習。以學定教的課堂模式更加體現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所起到的作用,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學生的能力培養、提高課堂的有效性。但是同時,對於教師而言,把握課堂節奏、調節課堂資源的難度卻是大大地增加了,從而導致有些教師在實施「以學定教」課堂模式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困惑。
『伍』 結合實際談談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以學定教的理念
目前進行的主動有效教育改革,歸根結底還是基於已有的教育模式為基礎進行的改進。
換句話說:主動有效的課堂模式也是有自己的基礎的。這些基礎是什麼?如何掌握這些基礎呢?可以說,已有的教育模式中的一部分就是主動有效的基礎。所以,主動有效不光是告訴我們一種新的模式,它更重要的是給了我們一個反思自己的已有教育模式的啟迪,在不斷的反思與進步之後,也許我們走的路不僅止於主動有效!
以提倡」主動有效「時最常舉的反面例子「滿堂灌」為例,目前聽過的報告、文章、講座中很常見的1個例子。
想像一下:某老師在課堂上為了把課講清楚,占據了90%以上的課堂時間。以目前的改革觀點來看:這顯然是需要進行改變的教學方式。
那麼,如果我們通過給這個老師特殊的人物設定的話,能否挖掘出更多的內容?
設定一:該老師為新教師,雖然對知識比較熟悉,但在講清知識點方面,還不熟練。該老師對學生的了解也只比較了解和自己類型相近的學生,對其他類型的學生還處於不斷了解、學習的過程中。
對於此類新教師,就缺少進行教育改革的一些必要基礎:言簡意賅的能講清知識點的能力;備課時能預計到學生接受情況的能力;何種講課方式可以易於被學生接受的經驗;學生課堂掌握所講的程度的常見反饋類型;回答學生提問時直指學生疑惑的關鍵點的經驗等等。
這些基礎既是以往教育模式的基礎,也是新模式的基礎,可是在新模式中大多是針對已有模式中需要改革的內容進行培訓,這些培訓對於此設定中的老師來說,可能就過早了一些。
設定二:該老師為中年教師,對課本及課程體系已經有10年的教學經驗,非常熟練。該老師對各種類型的好學生比較了解,教學認真並堅持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成果雖然不是出類拔萃,但是也受到一部分學生的好評。
對於此類教師,其學基礎是非常堅實的,那麼對該教師而言,怎麼教育改革?就讓上課少講就是改革了?
此類教師上課講的內容多,往往其內容是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同學,有層次的在講的。對於優秀的學生,他們只需要聽其中的關鍵點的講解,就能懂。對於中等的學生,可能需要聽的關鍵點更多。而對於差的學生,也許都聽完他也不全懂,可是至少聽一遍也有印象。
而之所以該教師課上要講那麼多,更多是為了照顧學習差的學生。
並不是教師一定要對每個學生都耳提面命的講,在教師講課的時候,也可以容忍學習優秀的學生在聽課的同時做些練習等,也會在知識關鍵點上提醒學生關注自己。所以在此時的教育改革無非就是把關鍵點講解給優秀的學生後的時間給優秀學生更多自主時間,將主要內容講給中等生後讓中等生通過討論深化理解,而更多的時間就是輔導差的學生和行為習慣還需培養的學生。
可是這樣的改革說起來很容易,實際操作的過程,畢竟1個教師是要面對全班學生的,又不可能在分組時就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這樣肯定不利於學生的發展,也起不到學生間互相促進的作用。那麼到底如何實施這樣的教學呢?是不是還需要更多的內容,作為主動有效課堂的基礎來學?
所以,新教育改革,還是基於已有的基礎的。這些基礎既是以往教育模式的基礎,也是新模式的基礎,無論怎麼改革,都必須要有其基礎。當我們面對新模式時,也不能忘記自己其實還有很多基礎並不牢靠。在學習新模式的同時,也意味著要學習更多的基礎內容。
培訓中經常說:跳一跳,摸的到的理論。我想這個理論也同樣適用於教師本身。如果我還沒有基礎,就讓我直接去主動有效,顯然屬於跳一跳,摸不到的情況。但是如果讓我根據自己的缺陷,把主動有效改革分解成若干個可以摸的到的小的目標的話,雖然每天 、每次改變的並不多,也許在別人眼中並沒有改變什麼,但是總有量變積累到質變的時候。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希望你能好評或者採納!謝謝{右上角採納或者
正下方好評}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不要追問。另外提問,圖片多了占屏幕空間。不好答題。謝謝】
『陸』 如何做到以學定教 先學後教
「以學定教」這個詞語,
我在繼續教育視頻培訓中第一次聽到,我當時很困惑。什麼是「以學定教」?它的真正含義是什麼?通過培訓及自己的思考,我認為「以學定教」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狀態、發展規律等調節教學順序,並做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它強調要給學生創造一個相對自由的學習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們做什麼的規范」。它的真正含義就是堅定以育人為本而改變過去以知識為本的理念,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設計,根據學生課堂反饋的信息調整教學內容,以發展思維,提高學習能力為主線,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確定教學思路。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是按照備課時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帶著學生一步步地進行,教師的教學任務是如何按照自己既定的設計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往往被動地在老師預定的范圍內活動。我們經常看到課堂上有時學生會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或者學生某些問題還沒有透徹的理解,教師也會為了完成自己既定的教案,而匆匆的按照自己的教案進行。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違背了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的教育理念。新課程的實施,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師從過去注重「研教」轉向重視「研學」,「以學定教」也就自然成為課堂教學很重要的一條教學原則。它要求我們教師能站在學生學的角度去施教,使我們的教學順應學生的發展需求,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
教師做好學情調查,合理確定教學起點是落實以學定教的前提條件,這是最關鍵的問題。然而這恰恰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容易忽視的問題。數學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這里所說的「基礎」不僅是指學生已經學過了哪些,更重要的是指學生對這些知識掌握得怎麼樣,同時也包含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所形成的數學思維方法。只有做好了這些方面的學情分析,才能找准教學的起點,加速實現從舊知向新知的自然遷移。在課堂教學中,
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興趣,靈活調整教學流程和順序。
克萊恩認為,一般人努力完成工作卻很少成功,成功的人則喜歡所做的事並視它為一種游戲,實際上是強調了保持兒童學習興趣的決定性意義。在教學中,應視這一因素為生命,選擇學生最感興趣的那個點為線索,從而調整教學順序,使學生在最愜意的活動中,投入最主動的學習,此時才賦予教學以真正的意義。
『柒』 小學如何開展課堂模式改革
我想課堂模式的改革,主要是教師觀念的改革。
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興趣,專都是需要教師屬去引導的。教師要改變作為課堂的權威者的觀念,樹立正確的師生觀,讓教師的教服務於學生的學。以學定教,深入備課。
課堂模式可以多樣化,作為教師只需要課前深入備課,課中積極引導,同時在任何一個與學生相處的時間內都注重維護孩子的學習興趣。
『捌』 如何做到「以學定教」
一、 什麼是「來先學後教」自?
所謂「先學」,就是在課堂上,學生按照教師揭示的教學目標及學前指導,看書、自學、練習。所謂「後教」,就是針對學生自學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及練習中的錯誤,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生教生,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教師只作評定、補充、更正。在生生、師生、文本與教師、文本與學生的多向互動中,學習新知,鞏固知識增長點。
「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自己的小組內暢所欲言,不必顧忌說對說錯,在一種民主、平等、創新的氛圍中,學生學會發言、學會傾聽、學會歸納總結、學會進步。
二、 「先學後教」教學模式
(一)規范預習要求,為課堂自學奠定基礎。
(二)轉變角色,為課堂自學創設平等、民主、輕松、研討的氛圍。
1.讓學習的主人掌握學習的自主權。
2.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少講精講。
(三)精心設計練習是「先學後教」教學模式順利實施的保證。
(四)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逐步培養自我設定學習任務的能力。
1.結合教學環節進行學法指導。
2.階段性總結或期末知識匯總的學法指導。
3.質疑的方法、記憶的方法、背誦課文的方法、好詞好句的積累方法、遣詞造句的方法等等。
『玖』 淺淡如何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
課堂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學生的參與度,便於學生動口交流、思維碰撞、分享觀點,便於生生互動,便於老師分別指導,從而打破教師「一言堂」、打破傳統的教師「主宰課堂」,實現教師「主導課堂」、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目標。因此,課堂成功與否就是要看學生有效參與的程度如何!我個人認為課堂教學改革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首先教師的教學觀念要改變「新課程、新理念」是我們常常掛在口頭的詞語,如何全面把握「新」、「舊」理念,實現教學觀念的徹底改變?似乎是覺得司空見慣,可又一時說不清、道不明。下面就課堂教學的觀念簡單談一下我的觀點:1、怎樣備好課(1)備好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引導學生如何學;(2)充分研究學生特點及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努力找到師生契合點,真正把教育與結合起來;(3)過去著眼於將知識分成小塊呈現,對教材的知識點進行強化設計。今天著眼於學生的不斷提高和身心的全面發展。2、教學的本質是什麼教學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實踐活動;是以理解為基礎的體驗生活和構建生活的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3、教學轉向的核心是什麼是教學本質的轉向。具體而言:(1)教學觀念從「單純傳授知識」轉向「知能並重」;(2)教學目標從「以知識為主」轉向「以方法為主」;(3)教學方法從「單純的授、受」轉向「合作參與」;(4)教學特點從「生為教而學」轉向「師為生而教」;(5)教學過程從「重結論」轉向「重過程」;(6)教學對象從「關注部分學生」轉向「關注每一位學生」;(7)教學方式從「單、雙向交流」轉向「群體、多向交流」。4、實現教學轉向應把握好哪幾個關鍵(1)凡是學生能探索的老師絕不代替;(2)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決不去暗示;(3)盡量給學生多一些思考時間、活動的餘地。5、進行教學課堂變革,首先弄清教學的結構是什麼 教學結構不清,自然是盲目亂改、亂變,無的放矢。簡單的說,教學結構包括知識結構、課堂教學結構、學生認知結構三個部分。知識結構包括同化結構和順應結構(同化、順應是建構主義理論的兩個核心概念);課堂教學結構包括師、生、教材、教法;認知結構是指內化了的知識網路體系。進行教學變革就是對教學的構成進行合理擺布、優化、改造,使教學符合學生認知規律、體現學科特點。二、教師如何組織教學 這是大家談得最多的問題,幾乎把新課程理念局限在了這一方面(其實,學校把握教什麼,老師研究怎麼教,這就是學校實現以教學管理為中心向以課程管理中心轉變)。但往往又是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尷尬局面。 老師的「角色」是引導、參與;「方法」是研討不是回答;「形式」是演繹而不是歸納;「手段」是組織而不是指令。 具體一點說,就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脈絡設計教學過程,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動口、動腦、動手),給與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做中學」;我們都知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實現兩個轉變:(1)從教師行為轉為學生行為——不是老師怎麼教而是學生怎麼學;(2)從感覺效應轉為運動效應——體驗才有價值。三、實踐新課程靠的是什麼 一句話,開展「行動研究」。從一個一個的教學課例開始,不斷積累。不斷積累經驗、教訓就會距離成功越來越近,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課堂教學,學生是主體;實踐新課程,老師是主體。因此,實踐新課程需要老師們創新的智慧、辛勤的汗水,必須全心全意相信老師、理解老師、依靠老師。 教育需要三個東西:知識掌握、思維訓練、經驗積累。從總體上講,我國教育需要學生掌握「四個基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經驗。溫總理強調:「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自然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傳統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現和探究,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狀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五、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據上級有關精神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新課堂教學的要求,作了如下幾方面工作: 1、精講多練 本學期我們文科組基本改變了以往「以講代學」「以講代練」的現象,「講」為「學」服務的意識有所提高。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我們首先把精力放在備課上,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課程標准對本學段本學科的要求,確定出貼近生活,符合學生實際的實用性目標。然後圍繞教學目標,認真分析本節課要講授的內容,找出重點,精心確定教師要「講」的內容。2、優化練習 我們結合洋思經驗及杜郎口中學模式,改革了課堂上的「精英」教學設計,努力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用愛心對待每一位學生。預習內容、學案及練習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對本節課理解程度的掌握,影響到本節課目標的達成率。所以我們圍繞這個「課題」先讓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然後教師之間互相研究、探討,寫出心得。最後,由各年級主備人負責將討論結果進行匯總,得出各學科不同課型分層設計練習的模式,並根據各學科模式進行嘗試,教師圍繞本節內容,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設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分別設計基礎性練習、提升性練習、能力性練習,分層達標。 3、生命課堂 開學初,我們分學科、分年級對學生、學情進行了分析,出台了《學生課堂學習行為要求》,分學科制定出了教學計劃,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目標與培養措施等。結合改革內容,自己課堂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興趣,我校教師進行大膽的嘗試。如語文課堂上努力嘗試「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模式,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參與學習,主動學習的自覺性,採用多種方法積極為學生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為了進一步強化課堂學習氛圍,教師們精心設計不同類型的練習、課堂測試等,讓學生感到「課堂像考試一樣緊張」。通過測試,既可以了解、掌握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掌握情況,又可以使學生改變課堂拖拉懶散的現象,同時還可以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 4、激勵性評價傳統的教育在於局限,僵化於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操作模式,至使教師、學生、家長一古腦兒圍著學生的成績轉,常常「一俊遮百丑」,而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個性的形成、特長的發展。我校針對這一現狀,為一年級的小朋友開設了閃光獎,讓每一位孩子都樹立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我們除了設立「三好學生」獎外,還設立了一些素質獎,如樂於助人的學生發給「愛心獎」,學習、勞動等各方面進步明顯的學生發給「小孔雀獎」、「金畫筆獎」;學習刻苦,作業認真的學生發給「好學獎」,講衛生,服裝整潔的發給「形象獎」,我們還設置了十星級評選活動。